刚买的手机部分智能体感手机不会用能要求更换吗

您所在的位置: &
不用买 Kinect ,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体感操作
不用买 Kinect ,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体感操作
记得微软开卖 Kinect 的时候,学校“斥巨资”购买了两台,于是经常跟小伙伴们相约去图书馆地下活动室排队玩 Xbox 游戏。那会儿对体感操作还没什么概念,只觉得一切都能用手势来完成很酷炫。不过在当时,可以边玩游戏,边运动减肥这一点对我来说其实更有吸引力。
记得微软开卖 Kinect 的时候,学校&斥巨资&购买了两台,于是经常跟小伙伴们相约去图书馆地下活动室排队玩 Xbox 游戏。那会儿对体感操作还没什么概念,只觉得一切都能用手势来完成很酷炫。不过在当时,可以边玩游戏,边运动减肥这一点对我来说其实更有吸引力。
如今,微软在体感操作方面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就。这一次,可能不需要专门的 Kinect,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或者显示器上的网络摄像头就能实现类似操作。日前,微软在美国 SIGGRAPH(美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全世界图形图像领域的行业大会)大会上展示了这项新技术。
这项技术由微软研究院雷德蒙总部和英国剑桥分支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发明。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将智能手机或显示器上的 2D 摄像头变成能采集深度数据的红外摄像头,从而使手机或电脑直接变成一个类似 Kinect 的设备,捕捉头部或手部的动作。
研究团队用了一部 Android 手机和微软的 Webcam 摄像头做实验,通过专用的景深传感器,这些设备成功地捕捉到了手部和面部动作,而且一点遗漏都没有。这一研究将使未来手势控制相关的研究变得更简单有趣、当然也会更便宜。
如果这一技术得以推广,以后用户在用电视机或显示器使用视频游戏时,只需将智能手机放在屏幕上部,就可以实现 Kinect 体感控制设备的功能,而且中低端的智能手机就可以。
不过,就目前的技术来看,智能手机还无法完全替代一部全功能的 Kinect。但想想,既然可以用智能手机实现体感操作,未来或许我们可以直接就在智能手机上玩体感游戏了。毕竟现在亚马逊的 Fire Phone 已经实现了用摄像头捕捉用户动作和位置。
【编辑推荐】
【责任编辑: TEL:(010)】
关于的更多文章
小米公司8月1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正式发布了最新的MIUI 6系统,相
既然强大的Android Studio来了,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呢?
讲师: 24人学习过讲师: 75人学习过讲师: 133人学习过
手机游戏开发可以很简单,如Flappy Bird,一个人一杯
张小龙已经成为产品经理心中的神,无数人纷纷膜拜憧憬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
本书为《Eclipse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全新改版。本书以最新的Eclipse 3.2作为写作版本。全书分为5篇:起步篇介绍了Eclipse及相关
Windows Phone专家
Android开发专家
51CTO旗下网站来自子话题:
最近雷总和周总在微博上就小米和AK47谁强谁弱打个不停,别人深度挖掘小三大战背后的产业意义,我在此只是对两人微博上几次交锋做一个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br&&br&&br&刚开始是争论硬件成本和小米赚不赚钱的问题,这个咱就不关心了,从6月27日进行正式的硬件交锋:&br&&br&&strong&第一轮是关于屏的问题:&br&&/strong&&br&雷军:&br&&img src=&/81bf6fccdccdf46def5a3a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周鸿袆:&br&&img src=&/e33b4b7e604e3ad04eeb7e3c948dbb9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小米用的是4.0寸TFT屏幕、854x480分辨率&br&360用的是4.5寸IPS屏幕、分辨率&br&评:屏幕大小不作评价,有人喜欢大点的,有人觉得4.0正合适,仁者见仁的问题;关于屏幕类型,周总说的对,苹果用的确实也是IPS屏,小米的TFT屏相比IPS屏在清晰度表现上基本一样,但是在对比度和省电方面不如IPS屏;另外分辨率肯定是越高越好。至于两个争论的日本产还是台湾产的问题,业内人都知道,没什么差别,不是关键问题。&br&结论:360稍胜&br&&br&&br&&strong&第二轮交锋是关于拆机后的做工问题&br&&/strong&&br&雷军:&br&&img src=&/30ea90be44f5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周鸿袆:&br&&img src=&/5a7f9b4c72e68d973d5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br&评:呵呵,暴力拆解是拆不出这么恶心的悍点的,飞线也是电路设计中非常糟糕的事情。我没有亲手拆过360,但如果照片不是PS的,那么360手机的做工非常值得质疑。&br&结论:小米大胜&br&&br&&strong&第三轮交锋是关于CPU的:&br&&/strong&&br&周鸿袆:&br&&br&&img src=&/073b2726c3cdeb115b32dc8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br&评:雷总没接招儿。小米用的高通8260双核1.5G,是ARM A8架构的,360用的德州仪器4460双核1.2G,属于ARM A9架构。有人说A8双核是假双核,A9双核才是真双核,这话……还真不假,但是频率高也有频率高的好处,这么说吧:如果用户是玩游戏,那360的A9快,如果用户经常浏览网页,那1.5G的A8反而快。事实上,CPU老大Intel也做过这种“胶水双核”的事情。至于德州仪器和高通谁强大,好比诺基亚和三星,说不上谁好谁不好。&br&结论:360手机的CPU整体性能略好,小米的CPU可以说没有“双核1.5G”听起来的那么好。360稍胜&br&&br&&br&&strong&第四轮交锋是关于电池的:&br&&/strong&&br&雷军:&br&&img src=&/b02c6b45ad008dd3c917c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周鸿袆:&br&&img src=&/0e3cf20b21ed3f6e8d0f4d519de2314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br&评:小米用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360用的是普通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是新型锂电池,但是这个仗打的我很无语,聚合物锂电池优点是电量大、体积小、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缺点是成本高和安全性没有经过普通锂电那么多年的实践验证。也就是聚合物锂电那么多优点不说,非在安全性上攻击360,真没打到点上。讨论这两种电池的安全性就像讨论波音和空客谁更安全一样,一是故障率都极低,非要争个高低没有意义,二是必须得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才会有结论。&br&结论:本来应该是小米稍胜的,结果因为攻击点不对,结果是平。&br&&br&&br&&strong&第五轮交锋还是关于屏幕的制程和大小的:&/strong&周鸿袆:&br&&img src=&/addbfafc73b903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雷军:&br&&img src=&/f8bb394e82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br&评:十代线上下来的液晶屏并不一定就比九代线上下来的好,液晶屏的生产好比做豆腐,新一代的制程只是生成的原始豆腐尺寸更大,能切更多的小块豆腐,且切完的废料更少而已。至于4.5寸好还是4.0寸好,如前所说,用户各有所爱,不必根据自己的喜好强行判断。&br&结论:本来应该是平的,但是雷总说的合理有据,周总气急败坏且有强加民意之嫌,故小米稍胜。&br&&br&&br&杀价帮最后想说的:关于这次针对两部手机硬件的两位大老之争,我觉得真没意义,360作为新上市的手机,跟去年10月面市的小米相比,硬件略好是应该的,但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多的不是来自硬件,而是软件上的方便性,安卓系统由于先天造成的使用不便(比起苹果iOS),理应得到更多改善,MIUI长时间这方面的积累和造诣是360想靠预装几个软件所达不到的。如果我评估两部手机谁强,我觉得小米强,不是在于小米的硬件强,而是在于MIUI建立起来的绝对优势。希望两位大老相互多多鼓励,中国的创新本来就不多,两位又都是先行者,也都明白硬件不能完全决定用户体验的道理。中国手机的希望,靠两位了。
最近雷总和周总在微博上就小米和AK47谁强谁弱打个不停,别人深度挖掘小三大战背后的产业意义,我在此只是对两人微博上几次交锋做一个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刚开始是争论硬件成本和小米赚不赚钱的问题,这个咱就不关心了,从6月27日进行正式的硬件交锋:第一轮…
来自子话题:
魅族20号要发货了,小米害怕了就来这一出。&br&补充一张图,来源于小米钟雨飞微博下的评论:&br&&br&&img src=&/73d5fe4860cabc8383180a_b.jp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73d5fe4860cabc8383180a_r.jpg&&&br&小米的营销团队真的换人了啊,真的大不如前,这种杀敌,哦不,压根没伤到敌方,自损一千的营销方式都给放出来了,赶紧营销部门换人。嘲讽对手(我还没用打压对手这个词)送手环,这不就直接暴露了小米心虚么,又或者说营销团队的无能么,自己骂不来,找粉丝帮忙,关键是我去看了看底下的评论,算了我直接截图吧,自家粉丝都叛逃了。&br&&br&&img src=&/6e228af0b2ebb3ba1ed4eb092e1a600c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7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6e228af0b2ebb3ba1ed4eb092e1a600c_r.jpg&&&br&不好意思实在太穷买不起大显示器,截图只能截一部分,直接去原博看吧。&br&&br&-------------------&br&&br&&br&&b&&u&吐槽2.0&/u&&/b&&br&&br&&br&&b&昨天我看这几条还以为小米一狠心降价1799迎战呢&/b&&br&&br&&img src=&/b7bdad18f20bc_b.jpg& data-rawwidth=&616&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6& data-original=&/b7bdad18f20bc_r.jpg&&&br&&br&&b&结果今天一看不对啊,原来只是骂街啊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b&&br&&b&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有情怀,憋了一天然后才骂街还不敢降价&/b&&br&&br&&br&&img src=&/d23ebd2f3c93dde6e80cbb5f08cedfb1_b.jp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d23ebd2f3c93dde6e80cbb5f08cedfb1_r.jpg&&&br&&br&&b&罗永浩也加入了,罗永浩你不是前几天才骂人家王自如是人家雷军包养的情妇么,哈哈哈哈这才几天就跟雷总站一块啦哈哈哈哈哈&/b&&br&&br&&img src=&/ef85e71547ecb0dcdf7dc3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f85e71547ecb0dcdf7dc35_r.jpg&&&br&&br&&b&得,魅族也不用给我当水军的工资了,先给他们俩发广告费吧,人家给魅族这么用力的打广告,真是现代白求恩呐。这才叫脱离了低级趣味哈哈哈哈哈&/b&
魅族20号要发货了,小米害怕了就来这一出。补充一张图,来源于小米钟雨飞微博下的评论:小米的营销团队真的换人了啊,真的大不如前,这种杀敌,哦不,压根没伤到敌方,自损一千的营销方式都给放出来了,赶紧营销部门换人。嘲讽对手(我还没用打压对手这个词…
来自子话题:
答案可以是:足够,但是!&br&&br&&img src=&/b249aac142d47ccff7234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249aac142d47ccff7234b_r.jpg&&&br&上面这个是2010年9月的《Macworld》的封面,上面那台iPhone 4就是用另一台iPhone 4拍摄的,由Peter Belanger操刀,而且这张照片没有用到Photoshop,后期只用了两款iPhone App修图,连反光效果和屏幕画面都是直接拍出来的(通常这两部分都是用Photoshop制作的)&br&&br&以上是“足够”的部分,下面是“但是”的部分:&br&&br&&img src=&/e8aad748e5f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8aad748e5f5_r.jpg&&&img src=&/5bc530dfd601d0ff9b83a70c205d60d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bc530dfd601d0ff9b83a70c205d60df_r.jpg&&&br&好了,上面是拍摄现场的布光图。所有的布置和平时用中画幅相机拍摄的都一样(除了闪光灯换成恒定光源,因为iPhone 4不支持闪光灯同步)&br&&br&所以,如果你在布光等方面都能做到专业水准,一部iPhone 4S足够拍出专业的照片。摄影,即使是从器材角度来说,相机也从来不是最重要的。‘&br&’&br&以上图片和内容来自:&a href=&http://www.nphoto.net/news//b1d811a15adc37bd.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用iPhone 4拍摄杂志封面&i class=&icon-external&&&/i&&/a&
答案可以是:足够,但是!上面这个是2010年9月的《Macworld》的封面,上面那台iPhone 4就是用另一台iPhone 4拍摄的,由Peter Belanger操刀,而且这张照片没有用到Photoshop,后期只用了两款iPhone App修图,连反光效果和屏幕画面都是直接拍出来的(通常这两…
来自子话题:
像素和画质并不是非常强的正相关。提高像素带来的有限好处先不说,副作用有很多:&br&&br&&ul&&li&运算处理更慢,&/li&&li&占用空间更多,&/li&&li&传输更加费时。&br&&/li&&/ul&&br&手机摄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画质:解决每一个像素是否能有更多的光线问题,解决弱光环境拍摄的问题,解决白平衡是否在很多环境下都能准确的问题。那么 iPhone
5s 做了什么?那就是 ── 更大面积的传感器 (+15%),更大的光圈 (f/2.2),双色闪光灯:&br&&br&&img src=&/678af33d23caad83cea46d_b.jp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678af33d23caad83cea46d_r.jpg&&&br&对于 Lumia 1020 的那种超高像素,标榜可以超大 “变焦” 的做法实在让人鄙夷 ── 想想,他们的宣传口号是 'reinvent zoom'。须知道摄影一大要技就是一次构图,避免剪裁。每一次剪裁都是一次损失。&br&&br&其实除了商业拍摄,很少需要大分辨率大尺寸出图。手机摄影,用更大的传感器同样像素总数,更小的像素密度换更大单位进光量更高画质,是非常有效而且聪明的做法。
像素和画质并不是非常强的正相关。提高像素带来的有限好处先不说,副作用有很多:运算处理更慢,占用空间更多,传输更加费时。手机摄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画质:解决每一个像素是否能有更多的光线问题,解决弱光环境拍摄的问题,解决白平衡是否在很多环…
来自子话题:
-------------更新------------------&br&10月18日12:00小米抢购,用的手机版页面,模拟请求341次(对,这次跟服务器有交互),获得的json数据是这样的:&br&&img src=&/edd3a979ed00fea03cbb_b.jpg& data-rawwidth=&1049&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9& data-original=&/edd3a979ed00fea03cbb_r.jpg&&恩,整整341次,全是false。&br&抢购成功的朋友获得数据的数据是这样的:&br&&img src=&/ea08d0edfec_b.jpg& data-rawwidth=&1040& data-rawheight=&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ea08d0edfec_r.jpg&&&br&这个时间是12:00:04,就是说仅仅一次点击。&br&各位看官明白了否,这个问题不要争了,小米在用一套奇特的判别逻辑来判断黄牛,从服务器分配购买权限,如果账号有异常(像我这种),真的是死也抢不到的!&br&本来写了好多分析,后来想想算了,对普通用户没任何作用,对黄牛倒是很有参考价值。可以说的结论是:&br&1.用手机小米商城抢真的比用电脑抢概率大;&br&2.现在能抢到的用户请珍惜自己的账号,尽量少多开,如果想挣外快,请将手机寄到自己的地址再转卖,且地址中不要出现通讯城数码港一类的字眼。&br&&b&另非常怀疑小米在限制IP来调整手机在不通地区的分配数量,有兴趣验证的朋友,做个小小的调查,欢迎在留言中或私信我附上自己的地区,抢到过未抢到过均可。&/b&&br&&br&从九月初的抢购已经有这种情况了,我写工具模拟点击开四十个线程都没有流量在走(我真不是黄牛→_→)。 &br&小米的目的是为了对付黄牛,前端通过一定的判别逻辑确定是不是用工具在抢,在没有作弊的情况下,抢购其实更像抽奖,排队排个两三次进不去么话就没啥戏了。&br&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误杀的米粉占了大半,原来多找几个人一块儿抢总归能抢到,现在不行,一个账号多地登陆直接被毙掉(这些没有证据,纯经验)。&br&至于是否造假,我说个情况,我是小米1第一批30万抢购中排名3027的用户,至2011年年底,发货共发了23万部,但当时小米已经在公交上,学生里经常能见到。
但红米抢购八次,近60万部机子投入市场,到目前为止我没见到一部,身边也没有任何人在官网抢到过。&br&&br&楼下有人说为了黑而黑的,那我也上张图吧。抢红米之前从未失手过,用目前这种“抽奖”方法的确是红米开抢之后的事儿。&br&&img src=&/c8cc0a7e384e0b8f3060_b.jpg&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7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c8cc0a7e384e0b8f3060_r.jpg&&
-------------更新------------------10月18日12:00小米抢购,用的手机版页面,模拟请求341次(对,这次跟服务器有交互),获得的json数据是这样的:恩,整整341次,全是false。抢购成功的朋友获得数据的数据是这样的:这个时间是12:00:04,就是说仅…
来自子话题:
关于国内用iphone装逼的说法,我一直不置可否。因为我自己和朋友都用,但都没有想要装逼,我们都在iOS强大的魅力下诚服。&br&但我昨天,看到这个网页,我不得不承认国内的用户是很低级的。&br&&a href=&/cgi-bin/content_new?tid=75930&num=10&order=0&fid=637&dispn=1&start=0&pn=1&gb=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gi-b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ntent_new?tid=75930&num=10&order=0&fid=637&dispn=1&start=0&pn=1&gb=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关于国内用iphone装逼的说法,我一直不置可否。因为我自己和朋友都用,但都没有想要装逼,我们都在iOS强大的魅力下诚服。但我昨天,看到这个网页,我不得不承认国内的用户是很低级的。
来自子话题:
终点无非是坠落悬崖、被怪物袭击、被火烧焦、撞树、撞墙、坠河、矿车脱轨、卷入齿轮。&br&你期盼的终点是什么呢?跑到天际得个大金杯,然后买车买房,儿女若干,怪物变为你的宠物,安享余生,然后老死?&br&曾看新闻说,地球末日不是2012,而是若干亿年之后。顿时一喜,而后一悲,人生才多少年?人生的终点对自己来说就是世界的末日或曰「审判日」,不是2012,也不是若干亿年之后。&br&在 Temple Run 中,我们往往产生「路还很长」、「终点在远方」的幻觉,却不知终点可能就在下一秒。人生或许也如此。享受当下,注意脚下。
终点无非是坠落悬崖、被怪物袭击、被火烧焦、撞树、撞墙、坠河、矿车脱轨、卷入齿轮。你期盼的终点是什么呢?跑到天际得个大金杯,然后买车买房,儿女若干,怪物变为你的宠物,安享余生,然后老死?曾看新闻说,地球末日不是2012,而是若干亿年之后。顿时一…
来自子话题:
当被逼做一件你不想做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很多人会故意出工不出力,把这件事软性地搞砸,以证明自己当初的观点是多么正确。&br&&br&木马干的就是这事。
当被逼做一件你不想做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很多人会故意出工不出力,把这件事软性地搞砸,以证明自己当初的观点是多么正确。木马干的就是这事。
来自子话题:
没有九宫格的拼音输入法
没有九宫格的拼音输入法
来自子话题:
不可换电池设计的滥觞是从 iPhone 开始的。众所周知,苹果的就是正确的,所以,&u&&b&不能换电池是领先的设计理念,没有缺点&/b&&/u&&b&。&/b&只是……不适合我的需求而已。&br&&br&我除了上班,基本上不带包出行,因此经常出现手边没有包的情况:逛街、购物、约会、聚餐……这些临时出行是绝不带包的,即使旅游、出差,也不可能时时刻刻背着包。&br&&br&因此,我无法总带着笨重的移动电源。也曾经带着移动电源出行,超薄的手机+笨重的电源+缠绕的充电线,确实比大哥大更拉轰……&br&&br&而我又是手机重度用户,在外时总是试图用一个设备解决一大堆问题:上网、看小说、听音乐、拍照、录像、记事、查地图、规划日程、查字典、收发电子邮件……&br&&br&因此,在我使用不可换电池手机近一年的历史里,发生了一些类似以下的悲剧:&br&&br&1、某天临时出去约会,出门时电量已不多,期间突发一特别急的事必须上网处理,电池撑不住,只好勿勿结束约会回家,等到家中才发现已经晚了,结果当然两头都不讨好。&br&&br&2、某次出差,期间有闲暇时间出去游玩,当然不可能傻傻地带着公务包。在游玩期间,查地图若干、刷景点评论若干、拍摄录像若干,游玩没结束手机就关机了。家人、同事都联系不上我,结果误了几件大事,至今抱憾。&br&&br&其余在外时因电量不足,无所事事只好发呆之类的小事就太多了。&br&&br&而这些悲剧,都是我以前用可换电池手机时从未发生过的,因为我当时出门必定会带一两块电池在身上,电池很轻薄,哪怕夏装、正装的衣兜都能轻松携带。手机没电时立即换上,满血复活。&br&&br&所以,在产生更大的悲剧之前,我终于换回了一款可换电池的手机。&br&&br&话说回来,以上悲剧的产生,主要是我的不合理需求、以及不当的使用方法造成的。比如出差期间出去游玩那次,我就应该另外带上一本笔记、一支笔、一本地图册、一架摄像机,最好再带个3G平板。至少也得带个移动电源加一根连接线嘛。&br&&br&不可换电池手机使用得节省的话,待机一两天绝对没问题。而且,我的备用电池大多数时候派不上用场的,在单位在家都可以随时充电(毕竟我多数时候不是在单位就是在家)。&br&&br&未来电池容量必然会出现突破,手机不能换电池是大趋势,是革命性的设计。只是……不适合我而已。
不可换电池设计的滥觞是从 iPhone 开始的。众所周知,苹果的就是正确的,所以,不能换电池是领先的设计理念,没有缺点。只是……不适合我的需求而已。我除了上班,基本上不带包出行,因此经常出现手边没有包的情况:逛街、购物、约会、聚餐……这些临时出行…
来自子话题:
我来说两句&br&&br&
先说说当初米1/1S为什么一直被抱怨产量不足,现在甚嚣尘上的说法是雷军搞饥饿营销,尤其是周鸿祎跳出来骂小米的时候,更是拿这个说法当枪使。&br&&br&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br&&br&
我觉得不然,小米当初发布米1时虽然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富士康不会因为小米有名气就让给雷军二三十条线做米1,这样对富士康来说风险太大。而且小米能带给富士康的利润,无论是单机还是总订单,都没有苹果带给富士康的多。能让富士康大动干戈,甚至短期大面积招工的,除了苹果,无人能及。而且当时小米和富士康根本不知道市场需求量是多少,就算富士康肯给小米产量,雷军也不一定敢接,万一搞砸了呢?那小米就完了,雷军所有的家当都要砸给富士康,然后小米破产,game over。&br&&br&
有人说了,小米开发布会的时候可是把高通副总裁和陈年这些互联网科技大佬都请来了。&br&&br&
大哥,沈劲只是高通大中华区的副总裁,小米之前有哪家公司会想到发布会把供应商请来壮势的?而且当时8260首发,怎么着沈劲也得去见证一下。再说,不去白不去,小米倒了是雷军的事,小米成了,还可以说我们高通慧眼识珠,早就知道小米是块好料。(雷军后来回忆说高通把8260扔给小米的时候一个工程师都没来,驱动都是小米的工程师自己捣鼓的,这叫重视?)&br&&br&
至于凡客陈年,Uc俞永福。小米当时的物流是凡客负责的,陈年得去斡旋;UC是雷军投资的,俞永福和雷军是故交,得去捧场。&br&&br&
那后来呢,小米在中国市场有份额了,英华达也为小米代工了,为什么还是限购呢?&br&&br&
代工那边绝对没问题,因为小米需求正旺,富士康和英华达又是竞争对手,都不想得罪小米。擦,你富士康不给我流水线,我找英华达去。后来英华达也表态了,如果有需要,他英华达一家就可以给小米1500万一年的产量。&br&&br&
但是小米吃的了这么多吗?从小米现在的业务状况就可以看出,市场需求不过2000万台,放开了卖也左过3000万。而且不限量供应,小米的噱头就少了一个,到时候产能过剩,米2的生产线又需要大量成本转成米3的,对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br&&br&
SO,一切都清楚了。小米这次不限量供应也是有时间限制的,15天,我估计小米一是为了清一部分米2的仓底,到时候米3来了不至于手足无措,二是用这部分库存进一步测试一下市场需求,好为米3铺货做准备。&br&&br&————————————————————————————————————销魂的分割线————————————&br&———————————————————————————&br&&br&&br&PS:刚才回答的时候漏了一点,小米的销售策略与上游供应商也是分不开的,高通夏普这些厂首要客户是苹果,下来才到三星HTC。米1时候的小米更是不知道排在高通供应名单几百名开外了。米2的时候小米有名气了,情况好一点了,但是半路杀出了Nexus 4和米2争8064,高通不敢怠慢谷歌,所以只好怠慢小米了,Nexus 4当时因为是全球销售,又有谷歌这个干爹的名声摆在那,销售初期缺货情况比小米还严重。&br&&br&PS2:感谢 @木郁水木殇 补充,这位朋友在评论里提到一点,小米选在今天开放不限量购买还有一个原因,按照小米的定位来看,今天毕业的高中生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小米的潜在客户,这个数量级绝对不是一周30万台就能满足的。而且这层潜在用户的摇摆性非常大,都是一群急需手机但是资金又不充裕的年轻人。今天30万台小米他没抢到,他就会放弃再等一周,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的手机,小米必须抓住这些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限量购买。想的很周到,谢谢。
我来说两句 先说说当初米1/1S为什么一直被抱怨产量不足,现在甚嚣尘上的说法是雷军搞饥饿营销,尤其是周鸿祎跳出来骂小米的时候,更是拿这个说法当枪使。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然,小米当初发布米1时虽然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富士康不会因为小米…
来自子话题:
世界上第一款家用数码相机是Apple QuickTake,由苹果设计,柯达代工,帮主回归后砍掉了这个产品。但苹果并没有完全放弃影像技术,从硬件上来看,可以说mac上的iSight是quicktake的遗产,从软件上来看,有专业级别的Aperture和消费级别的iPhoto,iMovie。&br&如今的iPhone和移动设备上的摄像头可以说是QuickTake,iSight在移动设备上的延伸,岂能说苹果没有任何影像基础?&br&苹果既有如此深厚的影像基础沉淀,又一向重视完美的产品用户体验,因此iPhone的拍照效果要远比其它手机优秀是理所当然的。&br&附上1996年使用Apple QuickTake所拍摄的帮主照片。&img src=&/1698caca6cfda8b3c1e5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698caca6cfda8b3c1e5e_r.jpg&&
世界上第一款家用数码相机是Apple QuickTake,由苹果设计,柯达代工,帮主回归后砍掉了这个产品。但苹果并没有完全放弃影像技术,从硬件上来看,可以说mac上的iSight是quicktake的遗产,从软件上来看,有专业级别的Aperture和消费级别的iPhoto,iMovie。如…
来自子话题:
首先,如果大容量版本的购买者增加(就目前来看肯定会增加),这种容量设置&b&会&/b&提升利润率。&br&&br&其实,我认为这种容量设置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b&闪存降价&/b&了。&br&即便从16/32/64,调整到16/64/128,在销售大容量的iPhone时,苹果的利润还是会&b&高&/b&一些。&br&&br&事实上,之前买iPhone 5S的人(50%左右)&b&大多都会选择16G版本&/b&,因为很多稍微理性的人主观上都会觉得100刀相对于16G的额外空间来说不值(因为实际就是不值),而不差钱的人则会选择64G的容量(30%),这使得32G反而比例最小。&br&&br&而现在在闪存大幅降价的前提下,苹果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16/32/64,相差100刀的定价策略和内存设置的话,肯定是让人难以信服,毕竟若是说成本价,16/32/64/128对应的成本价估算一下分别是7.673/15.346/30.692/61.384,即便考虑到内存无法再次升级这一特性,&b&闪存对于苹果利润率还是很高的&/b&。&br&&br&用64和128替换32和64,看样子是用户得到了实惠,其实这是苹果在&b&刺激用户选择大容量&/b&,越多的人选择大容量的iPhone,苹果的利润就会越高,至少从闪存上来说肯定是这样的。&br&&br&同时,用这种高配置还可以很好的打压竞争对手(主要是Android阵营),重新树立或者说稳定iPhone在智能机中的地位,保证在短时间内,单就储存容量这一指标不会被竞争对手轻松超越。&br&&br&可以说这种容量设置,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提升,可谓是一石N鸟啊。&br&&br&第一次回答问题,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br&&br&参考连接:&br&&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RAMeXchange&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technews.tw//where-is-32gb-iphone-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為何 iPhone 6/Plus 獨缺 32GB 的機種&i class=&icon-external&&&/i&&/a&
首先,如果大容量版本的购买者增加(就目前来看肯定会增加),这种容量设置会提升利润率。其实,我认为这种容量设置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闪存降价了。即便从16/32/64,调整到16/64/128,在销售大容量的iPhone时,苹果的利润还是会高一些。事实上,之前买iPhon…
当然值得期待。&br&&br&不过相对于IP4而言,显然已经缺失了“再一次改变世界”的霸气。&br&&br&乔布斯在世的时候,乔教父用它独特的艺术气息和赏美把手机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让人们知道原来手机还可以这样玩,甚至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高贵”的逼格,把手机从平民的玩物变成了大家闺秀的俏姑娘。&br&&br&若是把IPHONE比喻成一个小姑娘的话,那么苹果起初那几年是在演绎大家闺秀的历程,是什么都不懂的野家孩子的蜕变之路。从第一代的IP到IP4,这个姑娘学会了品红酒,喝咖啡,会化妆,爱打扮,变的有气质,会穿着,有品位。而这些优异品质都能在外在上体现出来,且又是别的产商所缺乏的,所以那几年的苹果总是令人侧目,才会有了后来“再一次改变世界”的霸气广告语。&br&&br&而4之后,这种外在的品质蜕变的越来越细微,已经是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了,外在再怎么改变也只不过是像范冰冰走红地毯那样换几身行头而已。此时,内在的改变却不是人们所轻易能发现的。一个姑娘,经历了多少故事,读过多少书,见过多少市面,都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你要仔细和她交流才能从中发现。而4S以后的产品大都如此,CPU的32位到64位的提升,协处理器的应用,像素的优化,从800W再往上递增,显示效果的加强,分辨率的增加,已经到达了一个肉眼难辨的程度。你无法一眼分辨出这是800W像素还是1300W像素的照片,甄别不了1080P和1920P分辨率的区别,估算不了软件应用响应时间的差距,看不出屏幕到底是什么材质,你能一眼看到的无非就是屏幕大了,外观变了而已。这些内在的优化只有自己拿在手里用着才能慢慢感受得到,所以苹果4/4S以后的产品亮点并不多,但内在修为确有提升。一个姑娘长的漂亮一定吸引眼球,但一个姑娘书读的多就很难说了。
当然值得期待。不过相对于IP4而言,显然已经缺失了“再一次改变世界”的霸气。乔布斯在世的时候,乔教父用它独特的艺术气息和赏美把手机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让人们知道原来手机还可以这样玩,甚至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高贵”的逼格,把手机从平民的玩物变成…
来自子话题:
先回答:比不上,而且差距是数量级的。&br&&br&更新一下。&br&不对比各种奇怪的参数,从最直观的角度来区分,相机的好坏最基本的,一是感光器,二是镜头。&br&&br&一是感光器。也不扯太专业的参数,大致可以认为:&b&越大越好。&/b&&br&&br&&br&下面的图都源自网络。&br&&img src=&/ddfffeede1_b.jpg& data-rawheight=&401& data-rawwidth=&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ddfffeede1_r.jpg&&&br&如上图。一般来说,入门级单反的感光器是aps-c或更大的,就是紫色那个区域。一般手机包括小米的感光器是跟最下那个差不多或略小一些。&br&&br&二是镜头。&br&&br&……这个真不好简单说……&br&哪位高人想个简单易懂的说法呗。&br&总之呢,一个普通镜头的大小能比得上四五个小米手机了。&br&你觉得手机厂商有能力把那种大家伙缩微到藏在自己机身里还效果比它好么?&br&&br&&br&&br&———————&br&唔,前面同学的冷嘲热讽有些过分了哦&br&&br&并不是所有人都研究过相机的。&br&摄影啊单反啊卡片底啊镜头啊什么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br&搞不清楚的问一下怎么就侮辱智商了呢。&br&&br&------我是冷嘲热讽的分割线----------&br&&br&而且说实话,看到小米下面这样的“样张”。&br&产生一下:”小米和单反比如何?“的疑问,不是很正常么……&br&你难道没有产生一种“把那又大又沉的单反扔了换个小米吧”的冲动么?&br&&br&&img src=&/0df645a8fec20e05aaedd05a4ac2fca9_b.jpg& data-rawheight=&548& data-rawwidth=&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0df645a8fec20e05aaedd05a4ac2fca9_r.jpg&&&img src=&/7eddf63701d19addb55e0a1dcc9e8dd1_b.jpg& data-rawheight=&548& data-rawwidth=&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7eddf63701d19addb55e0a1dcc9e8dd1_r.jpg&&&img src=&/e21b5c870c94b8e84134b6_b.jpg& data-rawheight=&548& data-rawwidth=&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e21b5c870c94b8e84134b6_r.jpg&&
先回答:比不上,而且差距是数量级的。更新一下。不对比各种奇怪的参数,从最直观的角度来区分,相机的好坏最基本的,一是感光器,二是镜头。一是感光器。也不扯太专业的参数,大致可以认为:越大越好。下面的图都源自网络。如上图。一般来说,入门级单反的…
来自子话题:
题目和问题说明全被改了,情何以堪。&br&—————————————————&br&&br&它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可以大大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成功产品。&br&&br&个人认为由于在媒体和广大不明真相群众的推波助澜下,iphone5c的价格从上市后就一路从4000出头降到现如今的3000,但整体的使用体验却和5完全一样,比起iphone5s的&b&差距真的没有2000RMB那么多&/b&,况且它的塑料后壳完全没有那么不堪,个人体验后觉得其实是非常舒服的。&br&和iphone5s的2000价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大众的虚荣心,但往往这一部分怀着虚荣买了5s的人却也是最奇葩的,因为他们会怕手里这5000大洋的宝贝受伤因此给裹上毫无必要的套。说实话,带了五颜六色套的5S和5C不仔细看真的就看不出区别来。&br&&br&我是在5s和5c发布前半个月以4800大洋入手的5,在一个月后当我看到摸到玩到体验到网店只要3300的5C时,知道我有多恨吗...&br&&br&&b&iphone5c可谓当之无愧的手机业界良心代表作啊亲们。&/b&&br&&br&&br&让它背上失败品的错名,我真是替5c心疼。
题目和问题说明全被改了,情何以堪。—————————————————它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可以大大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成功产品。个人认为由于在媒体和广大不明真相群众的推波助澜下,iphone5c的价格从上市后就一路从4000出头降到现如今的3000,但整体的…
来自子话题:
更新软件时,应用还在下载,原有的应用就不能用了。&br&&br&不能在手机上自定义铃声。&br&&br&没电后连上充电线不能立刻开机。&br&&br&不能快速开关3G,ios7可以快速开关wifi,但Wi-Fi无流量费,主动开关需求很少,在公司内经常切换Wi-Fi又不能满足。&br&&br&没有来电显示,不能使用现在很智能的标识电话为广告、推销等。&br&&br&来电不能直接挂断
更新软件时,应用还在下载,原有的应用就不能用了。不能在手机上自定义铃声。没电后连上充电线不能立刻开机。不能快速开关3G,ios7可以快速开关wifi,但Wi-Fi无流量费,主动开关需求很少,在公司内经常切换Wi-Fi又不能满足。没有来电显示,不能使用现在很智…
来自子话题:
从昨晚 11 点开始守在 iPad 上刷微博等直播,一直到刚刚看完各种吐槽、自己发完各种吐槽,我又去官网看了一遍宣传片,仔细看了页面的各种图片、参数、文字。我自己也在问自己,iPhone 5 让我失望吗?&br&&br&在等待发布会的时候,我转发了 @梁欢 的这条微博 &a href=&//yBAFJwjA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B&/span&&span class=&invisible&&AFJwjAH&/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所以等到发布会结束后心里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任谁在发布会前听这个曲子去提升期待值,等到发布会结束都不能说不失望吧?&br&&br&我想了好久,真正叫自己失望的地方在哪里呢?&blockquote&是外型吗?&/blockquote&——不是。在7月份的时候我看过了 N 种「疑似下一代 iPhone 真机」的照片,其中这个昨晚被证明的确是真真儿的照片被我存在了手机胶卷里,用来和朋友交流新 iPhone 时拿出来讨论,因为这是爆出来的最喜欢的一个外型 ,背板的抛光金属倒角与铝质的颗粒感搭配显得质感十足、让我看着就想握一握:&img src=&/4bf82e076edf87c945da0f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5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blockquote&是尺寸吗?&/blockquote&——不是。记得各类谍照机出现之前,很大的讨论声音集中在新的 iPhone 到底有没有必要更新它的显示屏尺寸。现在结果出来了,它做了拉伸,变成了宽度不变的 16:9 ,给那些把手机做成宽到操作必须两只手捧着、塞进牛仔裤兜都费劲的厂商好好上了一课。我相信真机握在手上的手感和操作起来的顺滑度必定是无可比拟的。&br&&blockquote&是新亮点不够多吗?&/blockquote&——不是。单是新的数据线接口那一个已经足够叫人欢喜了,详请参考这个问题得票第一的回答&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982&/span&&span class=&invisible&&244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那么「&b&当我们谈论对 iPhone 5 失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b&」?&br&&br&&b&我觉得是期待值过高造成的不满足&/b&。&br&尽管看过那么多的谍照,也看见了自己最喜欢的,但是还是希望能出现一个颠覆 4s 的外型设计;但是当颠覆历代 nano 造型的新 nano 出现时,又抑制不住的一阵失望。&br&我们在一边企盼苹果用超出预料的新商品来刺激我们的时候,一边又对超出期待的新设计难以接受、充满敌意。&br&归根结底是,苹果需要出一款如何的产品才能真正不叫我们「失望」呢?&br&还记得 iPad 刚出时漫天飞舞的吐槽吗:乔老爷坐在压路机上对着一个个 touch 碾过去,于是 iPad 诞生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拉长到无极限的 iPhone 10 吐槽图片也在微博上迅速传开。&br&iPad 后来取得的成绩让那些搞笑的图片很快消失(以至于我刚刚想找来配图也没搜到),所以我相信 iPhone 5 发售的时日起,这些关于各种失望的吐槽内容能消失掉,留下真正对功能、对操作、对机器本身的讨论。&br&&br&对了,还有那些不怀好意等着看发布前斩钉截铁说不会叫「iPhone 5」的人笑话的同志们,你们是无法理解的,这些对苹果有着如此深厚的喜爱、以至连它产品的命名都一点点分析推测的人,这些被调侃、被嘲笑、被画圈为「果粉」的人,他们基于自己对苹果的喜爱才会做这些被你看来可笑的事,被你拿来马后炮的事,但是其中的乐趣你永远不会理解。&br&那种听着《春节序曲》哈哈大笑等着发布会的心情你永远无法理解。&br&&br&没错,我就是苹果的脑残粉。因为我会对 iPhone 5 失望,因为我还会期待它的每一个新品带给我更多的惊喜。&br&&br&最后,真的怀念乔老爷。
从昨晚 11 点开始守在 iPad 上刷微博等直播,一直到刚刚看完各种吐槽、自己发完各种吐槽,我又去官网看了一遍宣传片,仔细看了页面的各种图片、参数、文字。我自己也在问自己,iPhone 5 让我失望吗?在等待发布会的时候,我转发了 @梁欢 的这条微博 …
来自子话题:
按配置来看,是不会坑MX4的,毕竟MX4的各项参数都有明显优势,但是我这里的前提的是,消费者懂这些参数。&br&&br&但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在天朝普通消费者群体中,近80%+的用户都是不懂这些参数之间优劣的,如果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的话,就会把MX4坑坏了。。首先我以一个普通&b&偏小白&/b&的消费者的眼光来挑选手机,他考虑的顺序一般会酱紫:&br&1、外观: 魅蓝note比MX4漂亮。我真心是这么觉得。后盖漂亮太多了,而且魅蓝有更多颜色可选。&br&2、CPU:魅蓝note和MX4都是八核,没差啊(别跟一个普通消费者说什么A17、A53,他们压根分辨不了,这里得“感谢“小米前几年的宣传,导致现在大部分消费者只认核心数而不认制程、架构、主频率),这里小白用户一般会在心里默念:都是八核,没差。&br&3、GPU:对于普通消费者略过,因为他们压根不晓得有这东西。&br&4、屏幕:5.5 & 5.36,心中的天平就这么偏向魅蓝了,再一看分辨率,1080p = 1080p,OK!就魅蓝了。 你别以为普通消费者真会跟你计较什么对比度、PPI。。。。大部分消费者测试屏幕的方法是:打开手机设置,调到最高亮度,然后拍照,看照片。&br&5。摄像头:1300W & 2070W,前置500W & 200W,仅仅一个参数足矣,这一项我相信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都会选择2070W,只因为2070W这个数字显得很吊很强大,什么CMOS、ISP他们不会管的。&br&6、电池:3140 = 3100,没差嘛。&br&7、指纹识别:都没有。&br&8、网络支持:都支持4G,但是!!!魅蓝支持双卡!!!!你都无法想象双卡机对天朝用户的吸引力。&br&&br&最后比较完了,一个普通消费者会怎么琢磨这些东西呢?他们真的真的会这么对比的 ——&br&魅蓝拿下外观、屏幕2分!MX4拿下摄像头1分!其他项目打平!!!&br&尽管这样真的很不科学,但是。。。。。我把魅族的参数页(去掉价格)和宣传海报拿去给家人和朋友们让他们选,结果在我意料之中,7个人全部选择了魅蓝。。。。。。。他们一致认为魅蓝更高端。。。更高端。。。&br&&br&然后最后价格一出来!999 vs 1799!!!大家内心就不淡定了。。。这厂商太黑了!!太暴利了!!然后下单魅蓝。。。心里还甜滋滋以为拾到便宜捡到宝。。。
按配置来看,是不会坑MX4的,毕竟MX4的各项参数都有明显优势,但是我这里的前提的是,消费者懂这些参数。但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在天朝普通消费者群体中,近80%+的用户都是不懂这些参数之间优劣的,如果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的话,就会把MX4坑坏了。。首先我…
来自子话题:
形态只有放置到整体的设计场景中才有意义,才有可供争辩的可能,我们从来不会去比较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相比谁更美。我们可以将“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相比谁更美”这个讨论一步步放大,就会发现有时我们对样式和风格或者说设计语言的讨论和争辩是没有坚实的立足地的。&br&&br&我在这个问题回答(&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曲率连续对手机的工业设计有多重要?&/a&)的末尾提到 Xperia Z1 的这处形态在视觉感知上的一些特征,比如容易形成视线的囤积,那也是在与其他手机作比较的讨论中牵涉到的,是这个形态设计的一方面结果,并不能用这个特征来否定其他及整个设计。&br&&br&而 Sony 在网站上拿这一形态来向消费者诉说(面向消费者,而不是 &a href=&http://www.sony.net/SonyInfo/design/inde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 讲述设计背后故事),这是非常典型的 Sony 的行事风格,事实上很多产品在向消费者讲述自己的设计时,总喜欢拿这些具体的设计特征来说事,比如“我这是个球面”“我的曲线是连续的”等等,而如果你仔细去分辨,就会发展这种讲述就像是对消费者说:“我这设计的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br&&br&我非常赞赏 Xperia Z1 的进步,指的是从 Xperia Z 基础上作的一些改变,似乎能看到一直给我传统保守的 Sony 设计的一些新的活力。我认为从 Xperia Z 到 Xperia Z1 改变是可作为一个设计改进的好例子。&br&&br&很多人都推崇 Sony 的工业设计,甚至有点成为口口相传的评论一样,似乎谁都认同 Sony 的工业设计,但我个人有不同的认识。在知乎上,有过诸如&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为什么索尼机器的工业设计优秀独特,但软件界面却较丑,是否日本不擅长软件开发和用户界面设计?&/a&这样的问题,而我的看法是其实两者相差并不大,最后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有基础的。Sony 从成立到现在大量的产品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料,有过很多经典的产品以及经典的设计,尤其在 1980 年代之前以及之后一些产品,通常我们口口相传的“索尼的设计”指的是品牌口碑,而很少去关注具体的设计,但是到现在连这个口头语“索尼的设计”已经失去认可号召力了。&br&&br&我对 Sony 工业设计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产品包括历史上的产品,还有就是 Sony Design 的网站(旧版:&a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to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 新版:&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SonyInfo/design/index.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并没有读过太多的相关书籍,而 Sony Design 中基本翻阅完过,当然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history/index.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Sony Design History&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没有一个个详细去查资料阅读,只是感兴趣的看看。&br&&br&同“索尼的设计”这个口口相传的品牌传播词类似的,还有一个类似的不精确的认识传播,就是 Steve Jobs 对索尼设计的推崇,他的确喜欢过一些索尼的设计(比如
Hartmut Esslinger 所说:&a href=&/blog/snow-white-steve-jobs-and-apples-awakening-as-a-global-design-lead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now White, Steve Jobs and Apple's Awakening as a Global Design Leader&i class=&icon-external&&&/i&&/a&),他也对 Sony 产品的喜好发生改变,比如 Walter Isaacson 的《Steve Jobs》中所写的 1980 年代初就从喜欢 Sony 的产品转向了 Braun 之类。但是我认为,Steve Jobs 年轻时对 Sony 等日本公司的认识在现在依然有启发作用,那就是 1985 年那篇 Playboy 访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Steve Jobs 访谈):&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longform.org/stories/playboy-interview-steve-jobs&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ongform Reprints: Playboy Interview: Steve Jobs by David Sheff&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p&&strong&Playboy:&/strong& What about Epson and some of the Japanese computer makers?&/p&&p&&strong&Jobs:&/strong& I’ve said it before: The Japanese have hit the shores like dead fish…&/p&&p&…&/p&&p&&strong&Jobs:&/strong& Japan’s very interesting. Some people think it copies things. I don’t think that anymore. I think what they do is reinvent things. They will get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been invented and study it until they thoroughly understand it. In some cases, they understand it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inventor. Out of that understanding, they will reinvent it in a more refined second-generation version. That strategy works only when what they’re working with isn’t changing very much—the stereo industry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re two examples. When the target is moving quickly, they find it very difficult, because that reinvention cycle takes a few years…&/p&&/blockquote&这个认识也可以在 Sony 的设计上反映而出。&br&&br&如果你去阅读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activity/product/index.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Design & Feature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的设计师讲述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会发现 Sony 设计在运行上传统保守的一面,就好像由一套流程决定了的,从公司结构到设计呈现都能体现出。&br&&br&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Sony Design 非常非常喜欢设计概念、设计故事或设计主题,从这些访谈中你似乎可以看到无数的(TM),是的,他们将很多设计主题都注册成商标了。设计师在讲述设计时,总会说我们这个设计的主题(或概念)是什么什么,然后是一个专有名词或者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都带了(TM),然后接下来的设计就围绕着这个主题,看上去非常学院式。而在这些设计讲述中,很多认识都基于已有的框架,比如偏向 Lifestyle 式的阐释,而很少从产品的物质性方面去探索,等等。&br&&br&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从访谈的设计师组成中可以看到 Sony Design 的结构,进而可以猜测其设计开发流程,虽然 Sony 有设计中心,但从访谈中看,设计以非常明确的项目小组式进行的,当然在一些特殊的产品比如专业的摄影机等上,可以看到设计传统以及质量的维持,但是从整体来看,可以看到这种组织架构既无法让 Sony Design 整体上突出同时也更难有本质性的突破。&br&&br&就和 Sony 的产品给人带来的感觉一样,有一定的品质保证,但是却很保守传统,原因我就认为是 Steve Jobs 说的日本公司的通病。&br&&br&回到 Xperia Z 的设计上,关于这个设计 Sony Design 的讲述在这:&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activity/product/xperia-z/01.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eature Design & Xperia(TM) Z/Xperia(TM) Tablet Z&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看到设计师讲了很多的设计主题(概念):exquisite plate(精致的板块)、the ergonomic Human Curvature(TM) ideal(人机曲率)、OmniBalance(Xperia Z 的设计主题)等等。&br&&br&Xperia Z 出来的时候有过一个宣传视频(&a href=&/watch?v=ahniMrUTt3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ahniMrUTt3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开头就花大笔墨描写开光按钮的细节设计,所谓细节设计指的就是追求精致的形态细节,切面倒角圈圈绕圈圈,对金属材质感的强调,尤其通过肌理和高反射,等等,这些类似的设计在 Sony 很多产品上能看到,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这种单纯在形态操作语法层面来追求设计在 Xperia Z 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比如四周切面部分“glass-like texture”的塑料件设计,可以见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4085056/xperia-z-hands-on-review-photos&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allery: Xperia Z review gallery&i class=&icon-external&&&/i&&/a& 照片,很多的细节,圈圈绕圈圈。&br&&br&所谓 OmniBalance 指的是追求完全对称的形态,完全对称的形态设计能为形态感知带来识别的容易,但是 Sony Design 将其升至设计主题的高度,这也正是 Sony Design 的特点。&br&&br&Xperia Z1 在 Xperia Z 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大的改进,Xperia Z1 的 The Verge 照片可以见这:&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4675770/sony-xperia-z1-hands-on-pictures&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allery: Sony Xperia Z1 hands-on gallery&i class=&icon-external&&&/i&&/a&,Sony Design 自己的讲述:&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SonyInfo/design/works/products/xperia_z1/01.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Sony Design & Works: Feature Design &Xperia(TM) Z1&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data-rawheight=&426& data-rawwidth=&792& src=&/c871cc7c1b4cc7fc962b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 data-original=&/c871cc7c1b4cc7fc962be_r.jpg&&&br&&br&这种改进不只是诸如将需要印制的标签从手机外表移到 SIM 卡槽内等细部的更改,包括整体的设计,看上去 Sony 抛弃了一些传统的对设计语法操作的沉迷,而更关注产品及设计物质性的一面,也更加简洁了,主要体现在侧面(四周切面)部分的处理,不再有镶嵌,而是整体的铝制框架,只不过用了不同的表面处理作了区别,并且对 Ubibody 式的工艺起了强调作用,强调的金属质感也就能强化坚固性形象,简洁的形态让人们更容易识别,这个识别包括消费者对设计形态生成的意识,比如消费者或许能认识到“切面”这个逻辑,而不像 Xperia Z 那样一堆特征在干扰形态的识别性能。电源按钮也不再那么具有主宰地位。以及如听筒处设计等细节改变对 Xperia Z1 形态的完整性的塑造起到作用。&br&&br&&im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600& src=&/317fcd5f2c37a4bf41085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17fcd5f2c37a4bf410850_r.jpg&&&br&Xperia Z1 vs Xperia Z,图片来自:&a href=&.my/tech-news-xperia-z1-best-sony-just-got-bett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Xperia Z1: The Best of Sony Just Got Bett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回到问题中的球面处理这部分,这是从 Xperia Z 到 Xperia Z1 改进最具显著效应的部分。&br&&br&在 Sony Design 讲述 Xperia Z 的 OmniBalance 设计概念时(&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activity/product/xperia-z/01.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提到了“球”是全方向对称的物品,你可以随便怎么握,而到了 Xperia Z1(&a href=&http://www.sony.net/SonyInfo/design/works/products/xperia_z1/0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就将“球”再进一步了,“A slate as comfortable as a ball”,也就直接将球用到四角上了。以这种设计故事讲述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仍然是局限于传统的手法或设计语法的操作。但是,如果我们从结果来看,从结果带来的形态所具有的物质性来说,这个改进效果是明显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Xperia Z1 比 Xperia Z 形态更具 Iconic 特征,更容易识别,球面具有更简单的数学结构,用眼睛来判断会觉得 Xperia Z1 更简单明确,也就不需要费更多的眼力去形态作出识别和判断。&br&&br&所以,如果站在与 Xperia Z 对比的情形来说,Xperia Z1 的设计改进包括这一球面的处理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
形态只有放置到整体的设计场景中才有意义,才有可供争辩的可能,我们从来不会去比较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相比谁更美。我们可以将“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相比谁更美”这个讨论一步步放大,就会发现有时我们对样式和风格或者说设计语言的讨论和争辩是没有坚实的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体感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