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几维鸟电影怎么打不开

下次自动登录
合作网站账户登录:
您的位置:
疯狂几维鸟
游戏风格:趣味
大 小:39.12MB
更新时间:
版 本:1.0.3
开 发 商:
疯狂几维鸟(Kiwi Dash!)是Gamevil最新推出的一款动作冒险类游戏。游戏画面细腻色彩丰富,玩家在游戏中要帮助几维鸟追回被坏猫偷走的图腾。游戏操作简单,6种不同的几维鸟角色等待玩家的发现,游戏中玩家需要努力收集猕猴桃来提升力量,加速向前飞行。喜欢动作冒险类游戏的玩家不容错过口袋巴士带来的疯狂几维鸟游戏下载。
视频 | 图片
《疯狂几维鸟》是由老牌厂商GAMEVIL于近期推出的一款休闲跑酷作品。在游戏中你可以和几维鸟一起疯狂的撞击和跳跃,游戏画面一流,场景丰富,操作非常简单、老少皆宜。喜欢另类跑酷的玩...
Gamevil最新推出的一款动作冒险类游戏《疯狂几维鸟(Kiwi Dash!)》今天正式上架iOS平台,游戏画面细腻色彩丰富,玩家在游戏中要帮助几维鸟追回被坏猫偷走的图腾。我们口袋巴士已经在第一时间...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86&
&&北京手游达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是: ->
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 qt语音打不开解决办法
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 qt语音打不开解决办法
14:08:41来源:斗蟹游戏编辑:卖萌的少年3855
  剑灵的QT语音是游戏内置的一个语音软件,之前有很多的玩家因为种种原因删除了这个文件夹。那么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呢。  玩家们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 qt语音打不开解决办法。  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  首先,因为玩家下载剑灵就会安装QT,单单删除完QT之后,有玩家就发现再单独安装QT是没有用的,还是打不开。  这种情况请重新安装剑灵客户端。  或者将QT安装在和剑灵客户端有区别的另一个盘内。  安装在另一个盘的成功率比较高,建议玩家可以尝试一下。  小编也只能帮助大家到这里了。  各位玩家再不行就只能去咨询GM了。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剑灵qt语音打不开怎么办 qt语音打不开解决办法。  推荐阅读: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题: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游戏类型:
游戏大小:8 GB
更新时间:
官方网站:
操作系统:WIN7系统 / XP系统
大家都在玩
热门游戏攻略
斗蟹推荐专题
使命召唤10
今日游戏推荐奇异鸟伊维 Ivy The Kiwi? (Full)下载了打不开
奇异鸟伊维 Ivy The Kiwi? (Full)
更新时间:
下载:184次
平台:IPhone
iPad mini2奇异鸟伊维 Ivy The Kiwi? (Full)下载了打不开
下载了打不开,看有没有提示,然后分析下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看看下载的文件是否符合你的手机系统,别将安卓的游戏下载到苹果手机上,那就不能安装的。其次看看下载的安装包是否损坏,残缺,如果是这样再下载一个就可以了。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mini2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iPadiPad mini2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奇异鸟伊维 Ivy The Kiwi? (Full)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此款游戏出自刺猬索尼克之父之手,游戏品质非常高。游戏中玩家们通过触摸划线来导引游戏主角,一出生就跟母亲分离而且还不会飞行的小鸟Ivy到达目的地来挑战关卡。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奇异鸟伊维 Ivy The Kiwi? (Full)下载了打不开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iPad mini2
iPad,是一款苹果公司于2010年发布的平板电脑,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通体只有四个按键,与iPhone布局一样,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iPad mini 2是ipad mini的升级版,其屏幕分辨率将提升至,而屏幕尺寸维持不变。第二代iPad mini的分辨率将和iPad 4达到了同一水平。根据称苹果正在为新第一代的iPad mini测试Retina视网膜屏幕。同时国内媒体也传出消息称苹果正在测试第二代iPad mini面板,iPad mini 2极有可能搭载OGS(One Glass Solution)技术的Retina萤幕。iPad mini2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趣味生物365
&&&&&&&&&&&&&&&&
/ 趣味生物365 
植物会打化学战在丰富多采的植物世界里,有许多种植物都会利用自己特有的分泌物质作为“化学武器”来对付昆虫和其它动物,有的甚至会对付自己的同类和其 它植物,这就是植物的化学战。  苦苣菜就是欺弱称霸的典型。它是一种杂草,可是你千万别小看它,它 竟敢欺侮比它高大的玉米和高梁。在玉米和高梁地里,如果苦苣菜成群,它 们就会称王称霸,并将高梁玉米致于死地。苦苣菜使用的法宝就是它们根部 分泌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能抑制或杀死它周围的作物。  在葡萄园的周围,如果种上小叶榆,葡萄就会遭殃。小叶榆不容葡萄和 它共生,它的分泌物对于葡萄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此葡萄的枝条总是躲得 远远的,背向榆树而长。如果榆树离葡萄太近,那么,榆树分泌物的杀伤力 就更大,葡萄的叶子就会干枯凋萎,果实也结得稀稀拉拉。如果葡萄周围是 榆树林带,距离榆树林带数米处的葡萄几乎全被它们致死。  在果园里,核桃树对苹果树总是不宣而战,它的叶子分泌的“核桃醌” 偷偷地随雨水流进土壤,这种化学物质对苹果树的根起破坏作用,引起细胞 质壁分离,因此,苹果树的根就难以成活。此外,苹果树还常受到树荫下生 长的苜蓿或燕麦的“袭击”,使苹果树的生长受到抑制。那小小的紫云英,也常常依仗自己叶子上丰富的硒去杀伤周围的植物。下雨天气是它杀伤其它植物的有利天时,硒被雨水冲涮、溶解,流入土中, 毒死与它共同生长的植物,成为小小的一霸。生长在美国加州南部草原上的野生灌木鼠尾草,称霸得更凶,它的叶子能放出大量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透过角质层,进入植物的种子和 幼苗,对周围一年生植物的发芽、生长产生毒害。鼠尾草的这种“化学武器” 十分厉害,在每棵鼠尾草周围 1—2 米之内,竟寸草不长!在植物界也有双方鏖战,两败俱伤的情况。例如菜园里的甘蓝和芹菜就是一对“冤家”,它们的根部都能分泌化学物质,作为杀伤对方的“化学武 器”。两者碰在一起,谁都不示弱,结果搏斗一番,弄得两败俱伤,双双枯 萎。水仙花和铃兰花都是人们喜爱的花卉,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双方也有一场激战。双方散发的香味都是制服对方的“武器”,一场激战过后,结果 双双夭折。  从上面所举的事例可以看出,植物之间的“化学战”使用的都是“化学 武器”,而这些“化学武器”都是它们各自特有的化学分泌物质。近年来, 各国对植物化学分泌物质的研究都很重视,现已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 化学生物群落学。植物的分泌对于它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植 物的分泌,可以为作物的间作、套种、混作,为合理地选配造林树种以及合 理地布置果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常常利用植物特有的“化学武器”来防治病虫害和 消灭田间杂草,这对农业增产、减少使用农药、避免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菜粉蝶害怕番茄或莴苣的气味,只要把番茄或莴苣跟甘蓝种在一起, 就可以使菜粉蝶不敢靠近,从而使甘蓝免受菜粉蝶之害。在大豆地里种上一 些蓖麻,蓖麻的气味会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退避三舍。韭菜可以充当大白菜  的“保健大夫”。大蒜能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洋葱跟胡萝卜间作,可 以互相驱逐对方的害虫。  有些植物根部的分泌物,常常是消灭田间杂草的有力“武器”。例如, 小麦可以强烈地抑制田堇菜的生长,燕麦对狗尾草也有抑制作用,而大麻对 许多杂草都有抑制作用。  细菌冶金1990 年 2 月 23 日,《中国科学报》报道:法国地质矿产调查局的化学家米歇尔·奥利维埃,在一口矿井深处的积水中找到了一种只有 1 微米长的 细菌——硫杆菌,它可以在耐高温硫化金矿石的氧化反应中成功地提出黄 金。现在法国已经开始利用硫杆菌冶炼黄金。这一发现为细菌冶金谱写了新 的篇章。  事实上,利用细菌冶炼金属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公元 1000 年左右,我 国宋朝的炼铜业就已相当发达,据《文献通考》记载:“信之铅山,与处之 铜廊,皆是胆水,春夏如汤,以铁投之,铜色立变”。描述了当时江西信州 铅山的胆铜矿生产。直至 17 世纪 70 年代,西班牙人也开始用类似的方法, 从天然堆积矿石溶浸液中回收铜,落后于我国六百多年。虽然人们掌握了一 些技术,但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胆水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对当时 的人们还是陌生的。  本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菌在金属硫化物氧化中的作用,并成功 地从煤矿的酸性矿水中分离出一种能氧化低价铁〈Fe2+〉为高价铁〈Fe3+〉的 细菌,命名为氧化铁硫杆菌。不久陆续从矿水中分离出氧化铁杆菌、聚生硫 杆菌等。至此人们才明白,微生物在古老的炼铜业一直默默无闻地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微生物浸矿因而也成为人们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由于浸矿的细菌主要是化能自养型的细菌。所谓化能自养型是指借氧化外界无机物取得能量,以 CO2 和其他无机物作养料的营养方式。在自然界中,它们生活在 PH1.5 到 4.5 的酸性矿水中,有的菌株如氧化硫杆菌能在 PH 值小于 1 的硫酸水中生长,是目前所知最耐酸的微生物。它们形如短杆状,在菌 体一端还生长有细长的鞭毛。在生活史中,它们不能利用有机物质,只能利 用空气中 CO2 为碳源,以无机氮为氮源,通过氧化(Fe2+)为(Fe3+)或氧化 元素硫(S)为硫酸(H2SO4)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它们提炼金属的原理实 际是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硫酸铁(FeSO4)溶液和硫酸溶液作浸出剂,把铜矿中的铜溶解成硫酸铜(CuSO4)溶液。《文献通考》中所提及的“胆水”即是由细菌产生的硫酸铜溶液。“以铁投之,铜色立变”就是用铁置换出硫酸铜溶 液中的单质铜。目前,细菌治金已成功地用于铜矿、金矿及重要元素铀的冶炼。用微生物冶金,不需要大量复杂的设备,方法简便,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适于开 采小矿、贫矿、废弃的老矿等,所以很受人们青睐。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 限性,如生产周期长,对碱性矿石不起作用,冬季和寒冷地区不能生产。人 们正在通过研究,设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细菌冶金终将成为冶金工业中一 支重要的生力军。蛙类的末日——人类的末日1990 年 2 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爱尔文分校召开了一次国际两栖类研究会议,与会的动物学家惊奇地发现,世界各地的两栖类动物,包括蛙类、 蝾螈和蟾蜍等,正面临严重的困境。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澳大利亚的胃孵 蛙、日本的稻田蛙、中国长白山的哈士蟆??。数量都在急剧下降。科学家 们认为,两栖类动物是全球生物圈中的宝贵物种,两栖类动物的消亡可能是 全球环境崩溃的前兆。  现生的两栖类都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两栖纲,共分三个目,无足目(如 鱼螈)、有尾目(如大鲵)和无尾目(如青蛙)。两栖类发育过程中一般要 经过变态,幼体用鳃呼吸,无成对附肢,适于水栖;成体一般用肺呼吸,有 五指型附肢,心脏分两心房、一心室。  一般的两栖类动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或湿地里,由于它们皮肤裸露, 不象鱼那样有鳞保护,并且有辅助呼吸作用,容易吸收气体和液体。因此, 两栖类动物对环境中的各种有毒物质都极为敏感,是我们环境的监测者,它 的减少是向全球发出环境恶化的预警信号。如果人类继续无所顾忌地破坏环 境,最后的结果不仅是蛙类的末日,也是人类的末日。两栖类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及农业生产夺走两栖类的大片家园。研究人员们说,许多物种还没有被文献详细记载 就要灭绝了。例如树蛙,它们轻盈瘦小,指端有吸盘,善于攀登高大的树干 或矮小的灌木丛,是消灭森林害虫的能手。自然,森林的破坏必然使树蛙无 处生存。酸雨和酸雪也给两栖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例如在美国科罗拉 多落基山的部分地区,酸雪使一种虎蝾螈消失殆尽。由于融雪时间与蝾螈春 天的生殖期正好一致,雪中的酸源源不断地流到池塘里和湖里,毁掉了脆弱 的蝾螈卵。另外,杀虫剂的使用和干旱也导致两栖类的减少,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人类的捕杀——蛙腿是令人垂涎的美味食品。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的哈 士蟆,用它的输卵管提取的哈士蟆油是一种著名的滋补品。由于收购站高价 收购,当地人对之采取了毁灭性的捕杀。春天,哈士蟆要离开冬季休眠的河 流,上岸到林中的水洼里产卵繁育后代。猎民就用塑料布在河流岸边林中支 起一道甚至几道约半米高的屏障,再每隔五、六米挖一个深坑,这样,哈士 蟆一次又一次地移动位置企图跳过“塑料布墙”,但最终的命运是掉进深坑 而束手就擒。这种捕捉方法确实很巧妙,但实在过于残酷,是对野生蛙类资 源的灭绝性利用,必须给予禁止。  世界上已知有三、四千种两栖类动物,科学家呼吁人类有效地保护它们, 因为保护好了两栖类动物,也就保护好了人类自己。  一场轰动世界的大争论(1)——体外重组 DNA 研究有危险吗?一.一石激起千重浪  1975 年 2 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西洛马(Asilo-mar)召开了一 次以分子生物学家为中心的会议,即所谓的阿西洛马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 论由斯坦福大学 P.伯格博士首先提出的关于体外重组 DNA研究中的潜在危险 性问题。  所谓体外重组 DNA 研究,简言之,就是按照人为的目的,将不同种类的 DNA 分子在试管里进行分子间的重组,然后用 J 移植技术将重组 DNA 百次移 植到活细胞中去。由于 DNA 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载体,DNA 的改变将对生物 体特征造成深远的影响,因而重组 DNA 研究从一开始就成为公众注目的焦 点。出席阿西洛马会议的 155 人之中,新闻记者竟达 16 名之多就是一个极好 的例证。自从有了 DNA 重组技术以后,一方面不仅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 之奥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而且将引发食品、医药卫生工业的一场革命, 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重组 DNA 研究会导致现有生物圈的混乱,甚至制造出人类无法控制的危及自身生存的怪物。  究竟体外 DNA 重组研究有无危险?是预示人类将找到“阿里巴巴的谶 语”和“斯芬克斯之谜底”?抑或是将启动那个可怕的“潘多拉魔匣”之按 钮?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真是:阿西洛马会议一石激起千重浪!二.鹿死谁手——真理与强权的较量  鉴于对进行体外 DNA 重组研究的争论甚为激烈,赞成或反对两种意见都 未能占得上风,阿西洛马会议作出一项决议,决定暂时停止这项研究。但争 论并未随会议的结束而平息下来。会议后不久的 1975 年 4 月,肯尼迪参议员 在美国参议院健康问题小组委员会上,召开了一次遗传工程的公开听证会, 提出用法律手段限制 DNA 重组实验的议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肯尼迪议 案”。另外,1976 年 7 月,坎布里奇市市长也发出呼吁,要求全面禁止遗传 基因的重组实验。看来,政治强权准备向科学领域开刀了!??  一场轰动世界的大争论体外重组 DNA 研究有危险吗?(2)  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屈从于政治强权,他们与政客们展开了有理有节 的斗争。为了应付阿西洛马会议所引起的社会混乱局面,本着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负责的态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DNA)在 1976 年 6 月公布了一项重组 DNA 研究的实验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科学家们继续进行他们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具体的实验资料。据此在不影响安全的范围内作成了一份 NIH 方针的修正案,要求放宽遗传基因重组技术的适用范围,以便大力开展这项 实验活动。  在“肯尼迪法案”即将在议会通过的时候,研究者们提出了反抗政治强 权向科学领域开刀的口号,坚决反对该项法案。这一口号所动员的科学家的 人数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参加者不仅有直接从事 DNA 体外重组实验的 研究者,也有以美国微生物学会为中心的一些有关协会和团体。人们拭目以 待,真理与强权,究竟鹿死谁手呢?三.真理的力量  就在这时,斯坦福大学的 S.科恩教授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实验,令人信服 地证明在自然界中也存在不同物种间的 DNA 重组,而在试管里所进行的遗传 基因的重组实验不过是自然界里经常发生的现象移到试管里进行反应而已。 这一发现表明,那些对 DNA 重组实验抱有疑虑的人只不过是在杞人忧天罢 了。在 1976 年 9 月议会答辨发言时,参议员 A.史蒂文森引用了这一实验, 对肯尼迪议案提出质疑。最后,迫于科学和科学家们的压力,肯尼迪参议员 终于撤销了自己的提案。这场斗争以科学的胜利告终,从此科学家们可以放 心地从事研究了。这是十多年前的一场公案。后来的事实证明,肯尼迪参议员和议会的选择是明智的。如今,不仅 DNA 体外重组技术本身已日臻完善,而且它在食品 营养、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并且成为基础理论研究 的最有用工具之一。现在,人们在回味这场轰动一时的公案的同时,再一次 体会到了真理的威力!当代最大的基因工程——基因图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绘制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图——人类全部基因蓝图,试图详解使每个人各具特点的全部遗传信息。 美国的一些实验室已在进行这项工程,包括绘制每个人体细胞中 10 万多个基因的位置,确定 30 亿个化学单位(构成这些基因的核苷酸)的精确次序。 这是一项规模巨大,投资最多的生物工程。它可能导致大批新的诊断器 械、药物、疫苗及医疗方法(如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使人体健康)的出现,甚 至能根据一个人独特遗传密码建立社会安全卡;它能解答数百万年来人类是 怎样进化的老问题;还能相当精确地预测我们将来是否可能患心脏病、精神 病或癌症。这项工程意义重大,比得上阿波罗飞船登月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努力。 科学家试图绘制成图的遗传信息,统称为人体染色体组。它能确定人体上的一切因素,从身高,头发颜色到大脑的脉络。 根据这个染色体组开发计划,30 亿个核苷酸的次序将全部被绘制出来。完成这项工程至少需要 10 年时间,投资了 3 亿到 30 亿美元,雇用数千名工 作人员并使用超级计算机以及其他尖端技术装置。这项工作完成后,单是一 个人的遗传信息就有 13 卷英国百科全书那么厚。哈佛大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沃尔特·古尔伯特称这项工程为“人类遗传学的圣盘”。他相信,这将打开通向理论生物学的全新领域之门,帮助科学 家找到许多基本问题的答案,比如人是怎样长大和衰老的?人类与动物的不 同之处是什么?还有些科学家们说,它最终会引出适合于每个人基因结构的药物和疗法。这种基因疗法能改变人体有缺陷的基因,使人们恢复健康。 绘制人体染色组最早的结果,可望应用于数以百计的产前诊断检查。这种检查能使父母了解自己的子女是否会生下来就患有罕见的疾病。  科学家指出,绘制染色体组的计划将加快识别造成 4000 多种遗传病的基 因缺陷。完整的基因图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人会患心脏病或癌症,而有人则不 会患这类疾病。详细的基因图也可导致发明数以千计的新“蛋白质”药物。人体本身会自然产生少量的蛋白质,如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如果科学 家能辨别探制蛋白质生产的基因,就可以把这种基因植入细菌及其他生物体 中,以便建立生产这类蛋白质的“工厂”。  排列染色体组合会给生物学家提供解决诸如“受精卵”为什么会发育成 为人体这类基本科学问题的工具。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透彻的了解,就能 再生人体的任何器官。  有吃人的植物吗世界上真有“吃人”的植物吗?  我们已经知道食虫植物的确实存在,全世界有数百种。象猪笼草和茅膏 菜就是著名的例子。这些植物的叶子也只能捉小虫,不能捉大虫,更谈不上 捉大型动物。那为什么会有“吃人树”的传闻呢?有关“吃人树”的新闻传 自上个世纪末的一些世界控险家口中。有名的是德国人李奇氏。他在 1881 年写过一篇文章,说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他见到了吃人树。人们称这种 树为“捷柏”。这种树的树干有刺,有 8 片叶子,叶形大,长达 4 米,叶下 垂地面的末端锐利如针,叶面有许多大而有毒的刺,树上那长长的枝条如藤 子一般,并有触觉,树顶有甜汁溢出。据说土人驱使一妇女登树饮汁,饮毕 欲下,然身躯已被藤条树枝缠绕,牢不可脱,带刺的树叶将妇女包裹不复见, 数日后,树下只见白骨一堆,即为吃人树已吃人毕。李奇的这种神奇报道, 在当时轰动一时,以后就不断有人去马岛调查,但终究没有看到这种树。1972 年又有南美的科学家组织调查队去马岛考察,也没有看到“吃人”树,只看 到食虫植物猪笼草,还有一些带刺的荨麻科植物,其刺蜇人确实很痛,但终 究不能吃人。因此,李奇的报道只能被看作是虚构的神话。但有趣的是时至 今日仍有“吃人”树的传闻。说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就有“吃人”树。它 的名字奠柏与李奇记载的马岛的“吃人”树的名字捷柏几乎全同音。据传, 奠柏树长着长长的枝条,象下垂的柳枝,一直拖到地上。轻风吹来,摇来晃 去,悠然自乐,体态迷人。有人要是疏忽大意碰到了它,整个大树的枝条一 起伸展过去,把人紧紧缠住。同时树干和枝条分泌出粘性很强的胶液,把人 牢牢地粘住,直到把人勒死为止。等到将猎获物饱餐后,树的枝条又重新展 开,迎候新的猎物上钩。更有甚者,说如果人将活鱼喂树,树吃饱了就不活 动了,人就可以暂时接近它了。可以肯定地说,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经过实地调查尚未发现“吃人”树,那么亚洲的爪哇岛也不会有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华莱士曾在南洋群岛包括 印尼的爪哇岛考察许多年,写了一部著名的书《马来群岛游记》记述了不少 南洋动、植物,唯独没有“吃人”树,甚至他听都没听到过这种传说,也没 有记述。如果真有,那肯定轰动南洋,他不会不记述的。从植物学的观点看,有花植物的躯体都是由根、茎、叶组成的。只是这三部分器官在特殊的环境下有变态而已。能自己运动的植物很少,象含羞草、 舞草虽有运动,但它们都为小草,连虫子都不能捕获,更不用说吃人了。树 木的主干、树枝的外皮是保护器官,无法吸血。而且传说吃人植物的人从未 照过一个准确的实物照片说明“吃人”情况和树的实际形态。因此所谓的吃 人植物是不存在的。旅鸽留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世纪以前,旅鸽被认为是北美大陆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当时估计美国某一州的数量就超过 200 亿只。春季,当旅鸽向北迁徙时,鸽群过处, 遮天蔽日,十分壮观。在 4~5 月鸽群栖留繁殖时,可以把 100 多里长、十几 里宽的整个地带的每一棵树都占据为巢。象这样的大群在美国许多州都有。 因此当时美国最有名的鸟类学家奥都邦感叹道:旅鸽是决不会被人消灭的。 可惜他的预言并不灵,人们枪击网捕(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拉网成批捕捉), 不到 100 年,最后一只旅鸽就在 1904 年死于动物园内。就这样,人类稀里糊 涂地就把一个鸟种弄绝灭了。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组织的调查,在过去的 2000 年间,已经灭绝的动 物有据可查的就有 106 种或亚种的哺乳类和 139 种或亚种的鸟类。灭绝的原 因只有 1/4 是由于自然演化,而 3/4 则是由于人为原因。  目前,全世界约有 3 万种动、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其中我国的朱鹮、 东北虎,毛里求斯的茶隼,美国的红狼,印度尼西亚的瓜哇犀牛等都已危在 旦夕。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海洋中的大蓝鲸,已被捕杀得只有 100 只左右了, 即使人类不再捕杀,也难以再恢复生机。在中国,野生动物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在“动物王国”云南省,总计有猎枪约几百万支,野生动物们在枪林弹雨中苦苦挣扎!中国的烹饪技艺闻名 世界,而中国吃野味可能也是世界之最,据有关部门检查哈尔滨市 73 家宾馆 饭店,仅 1987 年共经销熊掌 2425 公斤,驼鹿鼻 2070 公斤,相当于猎杀国家 保护动物黑熊、棕熊 480 多只,驼鹿 1030 只。而全国共吃掉多少重点保护野 生动物资源,简直无法统计。1989 年 3 月 1 日,中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给了仅存的野生生灵一丝生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经费,偷猎现象仍十分严重,野 生动物走私活动也十分猖獗。许多人至今尚未认识到物种灭绝产生的严重后果。一个物种的灭绝,其后果不仅是自然界少了一个成员,失去了一个天然基因库,而且会引起一系 列连锁反应。生态系统中某个食物链环节的丧失,会导致一系列物种的危亡。 据生物学家估计,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 30 个物种,甚至整个生态平衡都 受到威胁。蛇、鹰、鸮鼬等都是鼠类的克星,人类的朋友,它们的减少必将 引起鼠害的猖獗。野生动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许多在医学上是名贵药材。  野生动植物是历经亿万年进化之功留给我们的宝贵基因库,还有许多东 西人类至今尚不知道如何去利用,物种的灭绝将使人们以及子孙根本无缘去 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已知鲨鱼具有极强的抗癌能力,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其 中的机制,使鲨鱼为人类最终战胜癌症服务。但现在海洋中的鲨鱼也被猎捕 得越来越少。可以想象,如果鲨鱼灭绝了,利用鲨鱼抗癌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还必须懂得:“灭绝,便无法挽回”。人们再也找不到美国的旅鸽 了。灭绝意味着基因库永远的消失。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尽可以制造新型 的飞船、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但却无法复制区区一根小草。目前看来不值一提的,明日可能是无价之宝。 这就是旅鸽留给我们的启示。有趣的植物名称在北京地区有一种很常见的早春开花植物,每年三月初就开出杏黄色的花朵,所以人们都叫它迎春。我国种子植物种类繁多,大约有三万种左右, 有趣的植物名称也非常多。人们往往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来历、生境等给 它们取名字。比如毛莨科植物白头翁,它的聚合瘦果上宿存有羽毛状的花柱, 犹如白发苍苍的老翁,所以人们叫它白头翁。马兜铃的果实下垂呈椭圆形, 很象挂在马脖子上的铜铃。金钱草的叶片象个铜钱。马鞭草的穗状花序形似 马鞭。狐尾木的花序象狐狸的尾巴。冬青科植物构骨又名鸟不宿,它的小枝 叶长得很密,并长有硬刺,鸟不能在上面做窝。五加科的楤木在茎叶上长满 锐刺,故又名鹊不踏。桐珙开花时,两片白色的苞片好似飞翔的和平鸽,所 以这种树又叫鸽子树。  植物各部分的颜色差异,是命名的依据之一。菊科的墨旱莲,它的茎折 断时,伤口会流出墨黑色的汁液,紫穗槐的花序呈紫色。另外白皮松、绿豆、 黄豆、紫檀、黄檀等都是以颜色命名的。因味道不同而取名的植物有甜菜、 苦瓜、辣椒、酸枣、苦参、甘草、五味子等。香气浓郁的留兰香、果实有臭 味的鸡屎藤、植物体有臭味的臭牡丹,叶有臭味的臭椿,叶片有鱼腥气的鱼 腥草都是因气味而得名的。夏枯草、秋葵、半夏、蜡梅是以生长季节取名的。 甘肃山楂、日本小蘖、峨嵋蔷薇、北京丁香等则是根据产地取名的。有些植 物名前加洋、番、胡等字,如洋葱、洋水仙、番茄、番红花、番石榴、番瓜、 胡桃、胡椒等则多为从国外引进的。有的植物是用数字取名的,如一叶兰、 二色补血草、三棱箭、四季海裳、五色梅、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柞、 九里香、十大功劳等。有些花草名称和禽鸟有关,如鸡冠花(花穗似鸡冠), 老鹳草(它有鹳嘴似的“长喙”)。至于杜鹃花,据《南越笔记》云:“杜 鹃花以杜鹃啼时开,故名”。有些植物的名字还寓有美丽的民间传说,如罂 栗科植物丽春花,民间叫虞美人,这里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秦朝末年,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于垓下,接近黎明时,战鼓催促项羽决战。 项羽的妻子虞姬看到四面已被汉军所围,为了解除项羽作战的后顾之忧,便 抽出项羽腰间的宝剑自刎,倒在了项羽的脚下。后来项羽战败,也用同一把 宝剑自杀了。以后在项羽和虞姬的墓地四周,开满了丽春花,美如虞姬的容 貌,人们就称这种花为虞美人。还有些植物名称则是有纪念意义的。如观光 木,就是为纪念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而得名的。何首乌、徐长卿、刘寄 奴等则是为纪念发现这些植物药用价值的人而得名的。  以上我们所说的有趣的植物名称,都是以汉语为例说的。在国际上,为 了各国科学家交流方便,国际植物学会议规定,各种植物的名称必须用拉丁 语或拉丁化了的词进行命名,否则每种植物每种语言就有一个甚至几个名 称,这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使人们的交流成为不可能。  显微镜下的一块软木栓英国学者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生于 1635 年,死于 1702 年 3月 3 日。他在 1665 年第一次发现了细胞,为以后细胞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时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切得很薄的软木片,结果出现了他以前从未 见过的现象,在他的研究报告中,他以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新发现: “我拿了一块干净的好软木,用磨得极锋利的小刀切下一片,使其表面极为 光滑,然后在显微镜下很用心的观察。我想我可以看出它是有些多孔性的, 但我不能看得很清楚,说这些一定是孔洞,更看不出它们的形状。要不是软 木这样轻而且容易变形,那就绝不会有这样奇异的现象。我想,假使我能再 用心一点,我就可以用显微镜把它看清楚。于是,我用同一把小刀在这个光 滑的表面又切下了极薄的一片,把它放在黑色载物板上,因为木片是白的。 用一深度平凹镜投光在其上。这次我非常清楚地看见软薄片全部多孔多洞, 很象蜂巢,只是它的孔洞不规则,但很多特点都与蜂巢相似。比如,它的固 体物质很少,与所含的空穴相比??空洞的间隔与空洞相比是薄极了,正象 蜂巢中的薄蜡膜(即包围的六角小室)与蜂巢空洞相比一样。其次,这些空 洞,或细胞(cell)并不很深,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匣组成,是一连续的小孔,用模壁隔开着??。  我一看到这些(实在是我从来所见的第一次显微空洞,可能是历来所见 第一次,因为我未遇任何作者以前讲过),就觉得这是我的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十七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细胞这个东西。1590 年,荷兰眼镜制造商发明了显微镜,从此人们的眼睛可以洞幽入 微,大大开拓了认识的视野。不过胡克当时看到的是一些死细胞,没有内含 物的细胞的空架子,是细胞的外壳——细胞壁。但胡克用的“细胞”一词, 一直沿用了下来。同一世纪,在胡克留下细胞之名以后,又有人在各种植物上重复了胡克的观察,也都看到了有微小的孔穴,他们都把它叫做“囊”。在十七、十八 世纪时,人们对细胞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这一步,只知道植物细胞的外壳—— 细胞壁。又经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观察,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才真正认识了细胞,认识到细胞是动植物的结构单位,明确的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 细胞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恩格斯曾对细胞学说给予极高的评价,把它 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能量守恒定律一起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 现。  细胞的发现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飞禽 走兽,花草树木,从最低级的细菌、病毒到最高级的人类,在微观上的统一 性,就在于它们无一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初步 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生物的多样性,原来在本质上是由共同的规律支配 的,是由共同的单位组成的。  漫游微生物王国十七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制成了一架能放大 200 多倍的显微镜。他用这架显微镜观察了污水、牙垢和腐败有机物等,惊奇地发现这些东西里面有 无数各种形状的“小虫子”在活蹦乱跳,有的穿梭往来,有的扭来扭去,还 有的聚成一团,结伴而行。他把这些小虫子称做“微动物”,这是人类首次 发现的微生物。自此以后,人们通过显微镜认识和了解了微生物。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命的先行者,它们是最早来到地球,开垦土壤、改造 大气。随后鱼、陆生植物和动物才相继问世,而人类则是最后一个到达,坐 享其成。  在微生物王国里是没有什么“君臣”之分的,只生活着几个大家族,如 病毒和类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氏体、枝原体和衣原体等。这个 国家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小个子,它们个头虽小,但肚皮特别大,非常贪 “吃”,只要有东西,它们就从早到晚“吃”个不停。它们不光是贪吃,而 且从不挑剔,无所不吃。人们把那种“吃”动植物尸体等现成有机物的叫异 养微生物,那些只吃废铜烂铁等无机物的称之为自养微生物,而那些平时靠 有机物生存,没有有机物又能靠无机物生存的则叫兼性自养微生物。微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细胞菌通过横裂而一分为二;放线菌通过无性孢子繁殖;霉菌通过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种方 式繁殖,如此等等。不论以哪种方式进行,微生物繁殖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以细菌为例,只要条件合适每 20 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一直推算下去,48 小时内一个细菌就能生出 2.2×1043 个后代,总重量达 2.2×1022 吨,相当于四个地球的重量。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这样,不然一个细菌就会把我们的地球脱离原来的轨道。 微生物个头虽小,但在自然界中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时不仅偷袭比它们大得多的生物机体,而且它们之间也常常兵戎相见,互相残杀。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种族之间,也存在于种类内部各个体之间。当然它们使用的武器不 是我们常说的刀枪之类的东西,而是一些威力强大的生物活性物质。放线菌 产生链霉素等抗生素来消灭与它们争食的细菌,噬菌体则靠吃菌维生,病毒 感染细胞后常常将细胞上的大门关闭而不让同类的其它个体进入,但有时关 不住其他种类的病毒。微生物就是这样互相牵制着共同生息于自然界。微生物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非常神通,地球上除了活的火山口外,几乎没有它们去不了的地方。上至 8 万米高的大气上空,下至 1 万米深、水压达1140 个大气压的太平洋海底,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微生物专拣最艰苦 的地方生活,你把它们移到比较优越的地方,它们反而不舒服甚至死亡。例 如死海里的一些耐盐菌只有在盐浓度超过 12%时才能生长,不怕“咸”。太 平洋海底的微生物要生存在 400 大气压以上的环境,如把它们放到较低的大 气压环境中它们就生气胀死了。  微生物正是由于具有食性杂、繁殖快、对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才能作为 最早的“居民”一直生活下来与动物、植物一起组成生物大军,使自然界充 满生活气息。  动物也会“学雷锋”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是全中国人都熟知的名字,他“带病参加义务劳动”、“冒雨送大娘回家”、 “向灾区人民寄钱”等故事表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动物世界中,也会出现“学雷锋”的现象,动物学称之为“利他主义”。 社会性昆虫中有许多利他主义的例子,大多数白蚁和蚂蚁的兵蚁,基本 功能限于群落的防卫。通常兵蚁对刺激的反应比其他成员慢一些,但一旦兵 蚁开始反应,就会把自己置身于最大危险之中。例如,当蚁房壁被打破时, 工蚁纷纷逃到蚁穴深处躲藏起来,而兵蚁则争先恐后地向外涌,在破口处转 来转去,随时准备与来犯者决一死战。社会性蜜蜂和黄蜂可以为轻微的挑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尽管脊椎动物中很少有社会性昆虫的自杀式献身方式,但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的亲属而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松鸡孵卵时为了保护后代的安 全,即使人到近前也不离去,黄腹角雉、榛鸡也存在这种现象;丘鹬、夜鹰 等鸟类为了保护卵或雏鸟,会有意暴露自己并装出一副受伤的样子,把捕食 者引开,这种“调虎离山之计”无疑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帮助者”的情况 在鸟类中也很常见,在红松鸡、澳大利亚蓝鹪鹩、弗罗里达丛林樫鸟等鸟类 中,都有些“帮助者”在帮其他同伴抚养后代。动物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是亲缘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基因的天性是自私的,但是由于近亲体内有不少基因是相同的,所以每个自私的基 因必须同时忠于不同的个体,以保证有更多的拥有相同基因的动物得到生 存。按照这种理论,在一般情况下,利他主义行为的发生是与受益者的亲近 程度成正比的。利他者和受益者之间由共同祖先所获取的相同基因越多,动 物行为的利他主义性质也越强。所以,利他性的合作更多地出现在亲族之间 的交往之中。鸟类中的“帮助者”所帮的同伴实际常常是它们的父母,它们 所抚育的后代是它们的亲弟妹。社会生物学家对人类的利他主义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可能是一种高级的选择模式。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礼仪与环境的包围,得到奖章和社会地位 的升高。它的进化也可用亲族选择来解释。基因是自私的,这是因为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发生你死我活的竞争。等位基因就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位置的对手。在社 会生物学的理论中,自私,是生命的本性之一。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那样的 利他行为,但它只能是个体水平上的,在基因水平上,根本不存在利他主义。没有外祖父的癞哈蟆1961 年 3 月初,世界上第一只无父蟾蜍产卵传种,长出了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长期以来,我国著名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通过仔细观察分析,认为蟾蜍的卵球具有整套发育成个体的物质基础,只要给卵球以一定的一刺激,而不一 定非需要精子的作用,就可使卵球发育成有母无父的新个体。为了验证这种 推测,从 1951 年起到 1959 年的 8 年时间内,他用涂血针刺了数以万计的卵 球,得到了 25 只小蟾蜍,其中有两只(都是雌体)长到了成体。1960 年事 故死去了一只,仅有的一只,在 1961 年 3 月初,与正常的雄体抱对,产卵3000 多颗。经过受精发育良好,得到了“没有外祖父”的蝌蚪 800 多只,其 中多数登陆成为子蟾蜍。  当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蛙科动物上做了多次人工单性生殖的实验, 仅能得到一些蝌蚪或极少数无父的子代,个别达到能产卵传种的阶段,但在 蟾蜍科动物上,还未见到类似的报道。因此朱洗的成功具有独创性。  1900 年 8 月 20 日,朱洗出生于浙江临湾店前村。1920 年 5 月,为了寻 求“科学与民主”,朱洗只身前往法国勤工俭学。5 年之后,凭借做工积下 的一袋钱,他考入法国蒙布利埃大学学习生物学。经过 6 年的刻苦钻研,朱 洗在 1931 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此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身 在异国的朱洗时刻关注着苦难中的祖国。1932 年 11 月,他启程回国,要将 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养育他的祖国。他深感国民对科学的无知与贫乏,因 此承担起撰写《现代生物学丛书》的任务,这套丛书共八册,他想把许多已 知的知识系统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作为了解人类本身的引线。他还利用当时非常简陋的条件,开展一些实验研究。没有实验上用的纯氯化钠,他就用食用盐代替,温箱也是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在这期间,在 这简陋的条件下,他还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培育出了两只人工单性生殖的 青蛙。后来,又培育出了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朱洗治学严谨,忘我工作,他常说:“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人民忘我工作,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 他的信言。1961 年 7 月 24 日,朱洗在上海病逝。植物育种家——布尔班克一百一十多年前,美国有两个小小的农场,那里生长着各种奇花异果,使人眼花缭乱。在农场果园的一角,生长着鲜美无比的无核李,它是用法国 野生无核李和优良栽培李杂交的。离李树不远有几株甜樱桃,它的成熟期比 李树早,果实鲜艳透亮,不仅丰产、早熟,而且品质好,便于运送。往左看, 有一株稀奇的桃树,是用桃和扁桃杂交的后代,一棵树能结桃子 500 个,除 果肉可吃外,核仁的壳很薄,包着一颗同扁桃仁一样味道香甜的种仁。往右 走,是那既不像杏,又不象李的杏李树,据说它是日本李和杏杂交的后裔, 但果实可比它的父母大得多!在坚果园里,人们能够看到一种名叫“奇异” 的胡桃,它生长迅速,木质又好,原来是加利福尼亚杂种胡桃和黑胡桃的子 孙。到了 5—6 月份,白色的树霉和无刺的黑霉成熟时,扑鼻的香气又把人引 入农场里一个不平常的小花园。这里生长着著名的“沙斯塔”雏菊、香水芋、 香马鞭草、澳大利亚紫萝兰等新型花卉。深秋时节,果园里的板栗成熟了, 稀奇的大板栗树,果实累累,每个壳斗里竟包着 6—9 个栗子,每个栗子有28 克重,直径约 5 厘米。此外,农场里还有许多说不清名目的粮食作物、饲 料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真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看到这里,人们或许要问,这不是科学幻想吗?不,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两个小小的农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圣罗莎和塞巴斯托堡,培育 这些奇树异果的就是著名的植物育种家——路得·布尔班克。布尔班克 1849 年 3 月 7 日出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兰开斯特镇,他只受过普通学校和当地学院的教育,毕业不久开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农场,生产果品 蔬菜,兼营良种苗木和种子。1872 年开始育种活动,当他刚满 23 岁时就从 一株经过选择的“罗斯、早熟马铃薯”的实生苗中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 定名为“布尔班克马铃薯”的新品种,后来在世界各国受到大量推广。1875年 10 月他迁到南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罗莎,直到 1924 年去世。在那里他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投入到通过杂交和选择获得新品种的工作,创造出神话 般的植物新品种和新类型。布尔班克的成功并非偶然。为了创造一种理想的青饲料——无刺仙人掌,他一直坚持研究 15 年之久。他用小而少刺的仙人掌和多刺的仙人掌进行 杂交,多次试验。由于经常和带刺的仙人掌接触,他的双手和周身被这种有 毒的刺所伤害,红肿,痛痒,长期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但他以惊人的毅力 一直坚持到底,终于培育成了巨大、无刺的仙人掌。在裁培三年后,每亩地 能生产 10 多吨鲜饲料,还能收获到味甜多汁的浆果。无刺的仙人掌再生能力 极强,种植一次可以年年收获,甚至维持百年以上。  布尔班克对他的研究工作极其严肃认真,不畏艰难困苦,将毕生心血献 给了培育新植物的事业。正如他自己所常说的: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 然而珍惜光阴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百合与鸢尾百合,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扁形或近圆形的鳞茎,鳞肉片质肥厚。早春时节,鳞茎中抽出花茎,至初夏开始开花。百合开花的 时间一般在傍晚,类似“夜来香”,花的颜色有红黄、黄、白或淡红等色。 百合性喜温暖,适于生长在砂土地和黄土地上。  野百合一般生于山坡上,鳞瓣较大,色彩比人工裁培的白嫩。一枝野百 合开花 1 至 4 朵,花形较大,在叠翠的山岗上,披着晚霞开放,犹如亭亭玉 立的少女,非常娇艳。  人工裁培百合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品种很多,如卷丹、天香百 合、白花百合等。浙江湖州市的特产——太湖百合具有个大,鳞茎肥厚、质 地细腻、清香微苦等特点,历来被称为“百合之王”,是一种珍贵的保健食 品。  医家认为,百合具有止咳润肺、清心安神作用,主治咳嗽、虚烦惊悸等 症。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百合,甘平无毒,功能补中益气,利大小 便,消浮肿。”在湖州民间,常用百合治小儿百日咳,疗效较好。欧洲人一般所称的“百合花”和我国不同,它是另一种美丽的花卉,叫鸢尾花。鸢尾花属鸢尾科,花朵大而美,看上去既象起舞的彩蝶,又似翩飞 的隼鸢。法国人民还把它视为自己民族的国花。百合和鸢尾外表看上去虽然都是六枚“花瓣”,可是鸢尾的花瓣却原来只有三枚,它那外周的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因为它是瓣状萼, 长得类似花瓣的模样,所以很难识别。仔细观察会发现,鸢尾“瓣儿”中有 半数向下翻卷,而百合的花瓣却全部向上翘。鸟类中的“模范丈夫”——犀鸟每年 3 月是犀鸟的繁殖期,到了这时候,它们就从群居转为成双成对地进行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了。 犀鸟是典型的热带森林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全世界有 45种,虽然体型各异,但都长有巨大而下弯的嘴。上嘴基部还象公鸡似的长着 凸起的角质盔帽,好象一只犀牛角,看起来非常威武,故名“犀鸟”。它的 食物以吃果实为主,也吃一些昆虫。它的大嘴在吃果实时,都是囫囵吞下去, 即使是带壳的果实也从不咬碎。  犀鸟生活在密林中,常常结成十几只的小群一起活动。它们的叫声响亮, 相距数里之外都能听到。犀鸟大而笨重所以起飞时很吃力,需用力扇动翅膀 多次才能飞起,飞翔时一只跟随一只排列前进,速度较慢,如同列队飞行的 小飞机,还发出很大的响声,所以也有称它为“飞机鸟”。  犀鸟的繁殖方法非常奇特。雌鸟先在林中挑选一个合意的树洞,稍加修 理即成它的巢。雌鸟在巢内产下 1 至 4 枚白色的卵后,即开始孵卵,再也不 出来了。这时,雄鸟在洞外,用嘴衔着土块。接二连三地运到洞口。雌鸟从 胃中吐出大量粘液掺入泥土,形成一种非常粘稠的材料。这样雌雄齐心协力, 在洞口砌起一垛墙,把洞口封住,只在上面留出一个小洞,能让雌犀鸟从中 伸出尖嘴来接受雄犀鸟送来的食物。这样雌犀鸟在洞内孵卵、育雏,既安全 又舒适,不必顾虑敌害的侵袭,也不怕风吹雨打。从孵卵到幼雏全部出壳要 经过 40 天左右,在这期间完全靠雄鸟喂食,特别是在幼雏开始出壳后,雄鸟 则要担负起一家数口的喂养任务,每天来回奔波为“妻儿”们递送食物,真 称得上是一位“模范丈夫”。直到雏鸟全部孵出,雌鸟才在雄鸟的帮助下, 破门而出,再把门补好,将雏鸟关在洞内。雌鸟在孵卵期间,还要脱掉旧羽, 换上新羽。出洞时,雌犀鸟一身新羽,长得又肥硕、又丰满,非常美丽,而 雄犀鸟已累得憔悴不堪了,有的甚至劳累过度而死。出洞后,雌犀鸟立即取 代雄犀鸟成为喂雏的主角。当地人们非常欣赏犀鸟这种互相关怀的精神,还 送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钟情鸟”。非洲一些土著居民还把它们作为 贞洁的偶象加以崇拜。在这些地区犀鸟与人的关系十分融洽。有时犀鸟会在 居民家开饭时飞出树林,在饭桌附近来回走动。主人往往马上分出饭菜,饲 喂它们。如主人不在,犀鸟会毫不客气地落到饭桌上,无所顾忌地品尝盘中美食。神奇的离子通道我们知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每个活的细胞由一层细胞膜包覆着。细胞为了生存,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种交换过程,都 要通过细胞膜实现。根据物质的大小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它们有不相同的交 换途径,其中离子通道就是细胞膜上专供一些无机离子出入细胞的“走廊”。 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单个分子或分子复合体构成的一种充满水的孔道。 离子通道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离子各自具有高度专一的通道。有些离子通道 是连续开放着的。称为渗漏离子通道;有些离子通道是瞬间开的,称为门控 离子通道。门控离子通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道蛋白与细胞外配体专一性 结合后,引起离子通道的“开”和“关”,称为配体门控通道;另一种是细 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控制离子通道的“开”和“关”,称为电压门控通道。另外,根据离子的带电性质,又可分为阳离子通道和阴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与细胞的功能关系非常密切。在神经和肌肉细胞上,电压门控纳离子通道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钾离子通道 对兴奋的传递,心脏起搏点的激活、膜电位的复极化,钙离子的摄取、神经 递质的释放乃至受精作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是调节肌 肉收集力大小的主要位点。氯离子通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膜上,与细胞 静息电位的产生密切相关。在许多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对盐分的吸收与分 泌显得极为重要。由此可见,一旦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出现故障,就会影响 细胞正常的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对离子通道进行科学探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52 年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发明了一种“电压箱技术”,对枪乌贼巨神经轴突跨膜离子电 流进行了定量测定,并首次提出了“离子通道”的概念。他们因此成为 196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然而,电压箱技术只能记录到通过许多通道的离子电流的总和,不能用来观察分析单个离子通道启闭动态变化与动力学特征。1976 年德国细胞生理 学家内尔和扎克曼开始致力于发明一种称为“膜片箱”的技术,以直接记录 细胞膜上单个通道的离子电流。1981 年,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并使这项技 术的广泛推广成为可能。膜片箱技术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细胞膜离子通道的 深入研究,使细胞膜研究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结合起来,从而 促使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把 1991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授予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德国科学家欧文·内 尔(生于 1944 年 3 月)和伯特·扎克曼(生于 1942 年 6 月)。会植树的动物明天是植树节了,人们都在这春回大地的大好时光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然而,你知道吗?有些动物也有植树造林的本领。 在秘鲁首都利马的北部,就生长着一种会植树的鸟,名叫卡西亚。它长着乌鸦一样黑黑的身子,脑袋是白色的,带着一张长长的喙,叫声很是动听。 它最喜欢吃当地的一种叫甜柳树的叶子。每当它啄食树叶之前,总是先把树 的嫩枝咬断,衔到地面上,再用喙在地上凿个洞,将嫩枝插入洞内,然后才 开始慢慢地喙食树叶。甜柳枝被插在地里后,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过了几个 月后,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就出现了。  由于卡西亚喜欢成群地在一起插枝啄食,所以地面上有时很快就会出现 大片大片甜柳树的小树林。当地人对这种会植树造林的鸟非常爱护,不准随 意捕杀,并亲切地叫它“植树鸟”。  在拉丁美洲还有一种奇妙的蚂蚁,它不仅会播种植物,还能在植物成熟 的时候收获果实,人们称它为“收获蚁”。  收获蚁在它巢穴附近的地面上匍匐行走时,会用双颌将地面上的野生杂 草“锄”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它们爱吃的植物种子撒在地上。种子从萌芽、 成长到结果,需有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收获蚁还会锄草、捉 虫、担当起“田间管理”的工作。等到果子成熟了,它们就忙碌地进行收获, 把掉在地面上的果实采集起来,运回窝内。它们还会一起把果实咬碎,揉成 糊状,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贮藏起来,作为越冬的“干粮”。  多多鸟和几维鸟1968 年 3 月 12 日毛里求斯宣布独立,并宣布多多鸟为国鸟。多多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那么为什么他们要以一种已经不存在的鸟作为国鸟呢? 原来毛里求斯是 5000 万年前由火山形成的一个岛国,这里所有的植物和 动物都是由大陆通过飞行或海洋漂流而来。经过 5000 万年的进化形成了与它 们大陆祖先不相同的独特种类。多多鸟就是其中的一种。多多鸟的身体臃肿、 翅膀退化,只会走不能飞,外形象鸽子,很可能是从大陆飞来或被风刮来的 鸽子进化而来的。16 世纪初这种鸟在毛里求斯岛到处可以见到,是一种性格 温顺而笨拙的巨型鸟,故也称愚鸟。1598 年荷兰殖民者到达该岛,因多多鸟 肉质细嫩,蛋大味美,成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捕杀对象,再加上航海者不断 来到该岛,带进了鼠、猪、狗、猴等动物,使多多鸟的蛋和雏鸟都遭受侵害。 致使这种鸟早在 16 世纪八十年代就绝了种。毛里求斯人民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所以宣布多多鸟为国鸟,并把它绘在国徽上。 生长在新西兰岛上的几维鸟也有与多多鸟相仿的生涯。新西兰和澳洲大陆本是一个板块,在它从澳洲分离出来时,还没有哺乳动物和蛇(现在新西 兰的兽类是其他洲移入的),生长在那里的几维鸟由于没有凶恶的天敌,翅 膀也慢慢地几乎全部退化了,故又称“无翼鸟”。由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西兰就成了世界上唯一有几维鸟的国家。几维鸟是平胸鸟类中最奇异最原始的鸟。因为不会飞,自卫能力很差,只能白天藏在洞穴里或树根旁,晚上出来觅食。它脸上长有须毛,嘴尖而细 长,在喙的最尖端长有鼻孔,以便在夜间觅食时觉察藏在泥土里的蠕虫。这 个本领在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喜欢啄食昆虫,蚯蚓、蜥蜴、老鼠和贝类, 还能从树洞里拖出小兔子,从海水里叨起鱼儿。它的长嘴还有一个妙用就是 在休息的时候当作第三条腿来支持身体的平衡。它的体重约 2 公斤,但是蛋相当大,每个重约 400 克,相当于自己体重的 1/4——1/5。这比例之大也是任何鸟类所比不上的。雌鸟一年产蛋 2——3 枚,由雄鸟孵蛋,需 11 个星期雏鸟才出壳。几维鸟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蛋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蛋有利于让出壳后的雏鸟经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 几维鸟蛋中蛋黄的重量占 61%,是大鸟专为幼雏精心准备的美味,幼雏出壳 后就靠消化囫囵吞下的蛋黄维持生命。另一些科学家不同意以上看法,他们 认为,几维鸟蛋之所以显得大,是因为鸟体缩小了。据研究,几维鸟的祖先 曾是巨大的平胸鸟类。后来自然界条件的改变使它们的身体慢慢变小了,然 而鸟蛋的尺寸却没有发生多少的变化,这就是几维鸟蛋之所以显得巨大的原 因。  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几维鸟现在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新西兰政府规定 不许对它随意捕杀,并为它建造寓所,在动物园及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有几维 鸟陈列展出,以供观赏。  它为何患“不育症”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上,有两种特有生物,一种是多多鸟,另一种是大颅榄树。多多鸟是一种不会飞的大鸟。它身体硕大,行动迟缓,样子有点 儿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天敌,它在树林里建窝孵卵,繁衍后代。大颅榄树 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高达三十多米,木材坚硬,纹理清细,树冠 秀美。多多鸟喜欢在大颅榄树林中生活,在多多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 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  十六、十七世纪,带着来福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毛里求斯岛。不会飞, 跑不快的多多鸟的厄运来临了。枪打狗咬,没有多少年,多多鸟越来越少了。1681 年,最后一只多多鸟被人类杀死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多多鸟了, 这种可怜的大鸟成了人类文明的殉葬品。  奇怪的是,多多鸟灭绝以后,大颅榄树也渐日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 到本世纪七十年代,毛里求斯全岛只剩下十三棵大颅榄树了。1975 年的一场 大旋风,又使这些大树遭受了很大的摧残,这种名贵的树眼看就要从地球上 消失了。这件事很快使植物学家们深深地感到焦虑。大自然创造一个物种要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年,无论人类多么心灵手巧,现在也难以创造出大颅榄树来。 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项紧急任务。1981 年,美国生物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种。这一年多多鸟正好灭绝三百周年。而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发现,它的年轮正好是三百年。 这就是说,多多鸟灭绝之日,也是大颅榄树的绝育之日。这种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就到处寻找多多鸟的遗骸。一天,他在一片沼泽地找到了一只多多鸟的骨骸,骨骸中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种子, 原来,多多鸟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一个想法浮上坦普尔的脑海:也许多多 鸟与种子发芽有关。因为坦普尔用种子做过多次萌发实验,可就是发不了芽。 可惜,世界上没有多多鸟了,不过他想,象多多鸟那样大的不会飞的鸟还有。 吐绶鸡就是一种。他让吐绶鸡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几天后,种子排出体外。 果实被消化了,种子外面的硬壳也消化了一层。坦普尔把这些种子栽在苗床 里。不久,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 于绝处逢生。原来,多多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大树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多多鸟,实际上也扼杀了大颅榄树的生机。 大自然是个严密的锁链。一个环节缺损将影响许多环节。今天,世界上 很多地方,人们还在无情的消灭着物种,无形之中,也一定在制造着与大颅榄树相似的悲剧。园丁鸟的订婚礼物在新几内亚伊里安岛的山林中栖息着一种名贵的鸟。它的雄鸟具有园丁般的园艺天才和建筑师那样的建筑本领,故被称为园丁鸟。它们有的躯体为 红褐色,头部羽毛为橙红色,有的前半身呈黄色,头上长有光彩夺目的金黄 色羽冠,非常美丽。  园丁鸟是一种稀有的珍禽,几乎很难见到。一些生物学家为了寻找园丁 鸟的踪迹,在亚洲南部和新几内亚周旋了几十年。直到 1982 年 3 月,人们才 偶然在伊里安岛的丛林里发现了这种快要灭绝的珍禽。  园丁鸟雄鸟的求偶方式与众不同,能够吸引雌鸟前来交配的主要不是园 丁鸟雄鸟本身,而是它营巢所用的装饰材料。成熟的雄鸟为了求偶,一年中 竟然花费四个月精心建造漂亮的新房。新房一般建在小树根旁,用树叶、小 树枝、鲜花、果壳、鹅卵石建成,高的新房可达两米多,侧面有一个或两个 洞口,在洞前空地上满布青色的苔藓,并特意散布一层采集来的贝壳、花朵、 青果、蘑菇、鹦鹉羽毛以及偷来的刀、叉、牙刷、眼镜、钱币甚至钻石等, 作为装饰品,望去好象一个色彩鲜艳、琳琅满目的小小展览会,以招引雌鸟 的到来。新房建成后,雄鸟就在空地上不停地跳舞,并发出悦耳的鸣叫声,邀请雌鸟的光临。可是园丁鸟不会奏乐,为增加“结婚典礼”的喜庆气氛,它有 时还邀请琴鸟充当婚礼上的乐队,而琴鸟也很乐意帮忙。二者如此维妙维肖 地配合,在鸟类中实属罕见,当雌园丁鸟被吸引来观看时,雄鸟则更起劲地 跳舞,并不断叼起各种陈列的装饰品,举过头顶让雌鸟欣赏。雄鸟这些卖力 的炫耀若感动了雌鸟,它就会落到院内与雄鸟交配。但是一旦交配结束,雌 鸟就马上离开,另选合适的地点筑巢,孵卵和育雏,并不“抢占”雄鸟精心 营造的新房。而雄鸟则仍然守卫和装饰它那苦心经营的庭院,等待下一位“新 娘”的到来。园丁鸟就这样保持着“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园丁鸟盖新房主要是为了引诱雌鸟的爱恋和在其中交配,而雌鸟并不利用它产卵和孵卵,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至于这一习性是怎样演变的, 为什么雄鸟会有这种独特的求爱本领,迄今仍是鸟类研究中的难题。冲上岸产卵的银汉鱼每年三月至九月间,每当一月两次的大潮来临时,从傍晚开始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蜂拥到夜色笼罩的加利福尼亚海岸边,借着路灯的灯光,观赏大 自然的一大奇景:鱼群冲岸。  与鲸鱼冲岸自杀的情况恰恰相反,这里发生的鱼群冲岸是为了繁衍后 代。这些鱼的名字叫银汉鱼。随着一个滔天的巨浪涌上海岸,银汉鱼也乘浪 跃上沿岸潮湿的沙地,它们产卵过程也宣告开始。第一批登陆的多半是雄鱼, 随后便是数以万计准备在沙地上产卵的雌鱼。雌鱼会尽量跃到岸上纵深处落 脚,使下一次涌来的浪打不到它们。至于这些体长不过 17 厘米的小鱼是如何 预测到前方合适的落脚点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找到落脚点的雌鱼,会在沙土里钻出一个 5 厘米深的洞,然后一边吱吱 地叫着,一边在洞中产下自己的卵。从旋坑到产完卵只需 20 分钟左右,但等 到整个鱼群都完成自己的产卵任务,则大约要历时 3 个小时。产卵结束后, 银汉鱼又结群返回大海过自由生活去了,而鱼卵则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成长 发育。躺在沙土坑中的鱼卵就象置于天然的孵化床上似的,经过 8 天以后卵内的胚胎即发育成熟了,透过卵壳已能看清一条条小鱼。但它们并不急于钻出 卵泡,它们还要借助卵壳保护体内的水分。小鱼们耐心地等待着下一次大潮 的来临,那时,它们才能随着涌浪回归大海的怀抱,同时抛掉裹在身上的保 护外壳。它们游入大海,去追寻养育它们的父母!病毒是怎样发现的几千年前,人类已经认识了许多疾病。十九世纪末,已经陆续分离得到了一些引起传染病的细菌。可有些传染病,如狂犬病、马铃薯卷叶病、烟草 花叶病等并不能证实是由细菌引起的,因为当时人们用已经掌握的一些研究 细菌的方法无法分离出细菌。在揭示这些病的致病因子方面,烟草花叶病有 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植物。烟草花叶病严重阻碍了烟草的发育,其症 状为叶上出现典型的花叶斑纹。  1886 年,科学家观察了烟草花叶病病株,把具斑纹的叶片摘下,捣碎成 汁液,然后接种到健康的植株上。结果,健康的植株患上了花叶病。表明烟 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  1892 年,俄国植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把一些花叶病叶研成细末,使它们 通过一个专门用来滤除各种细菌的非常精密的滤器,把过滤后的滤液接种到 健康的植株上,也使健康的植株发生花叶病。这使他掌握了一个重要证据: 滤液之所以具有传染性,是由于里面一定存在某种比细菌更小的致病物。但 是,伊凡诺夫斯基怀疑自己所用的滤器出了毛病,因而没有得出必要的结论。1895 年,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从病叶上挤出汁液,通过实验进一步肯定了伊万诺夫斯基的结果,但仍找不到细菌,在培育基上也培养不出任何东 西。他把这种汁液用一个可以滤去任何一种已经知道的甚至是最小的细菌过 滤器过滤一遍后,滤液仍有感染性,可使健康的植株致病。它也不是一般的 有毒化学物质,因为把它感染健康的植株以后,又可以从受感染的植株中取 汁重新感染另一植株,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染可以继续做下去,所以,这种感 染因子必定是可以生长并繁殖的。1898 年,贝哲林克宣布:引起烟草花叶病 的感染物质不是细菌性的。他认为这种液体本身是有生命的,是“有传染性 的、活的流质”。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病毒(virus),”拉丁语的原意是 “毒”。不久,其它一些可通过细菌滤器的致病因子,包括动、植物陆续被分离出来,人们便称之为“滤过性病毒”。后来由于知道因为电荷及吸附作用, 有些病毒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同时为了使用方便,“病毒”便被普遍接受。 出生于 1851 年 3 月 16 日的贝哲林克由于从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实验中,得 出了正确的结论,而获得发现病毒的荣誉。  尽管上个世纪末即已发现了病毒,但对病毒的本质认识还是本世纪中叶 的事。1935 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勒提纯了杆状的烟草花叶病毒结晶,1939 年柯 施在电镜下看到了烟草叶病毒。此后数年内知道烟草花叶病毒只有核酸和蛋 白质两种成分,其中核酸具有感染和复制能力。可以说至此人们才真正了解 了病毒。  现在我们知道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体,不能单独生活,必需靠细胞过寄 生生活,因此任何生命体的细胞就是病毒的家和“养父母”。生活在人和动 物细胞中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病毒自然就是植物病毒, 而生活在细菌中的病毒叫细菌体,因为它吃细菌。细胞养活了病毒,可病毒 这家伙“恩将仇报”,它们或杀死细胞,或“偷走”一部分细胞膜,总要给 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是使机体发生疾病。人类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  起的,病毒称得上地地道道的十恶不赦的坏家伙。 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还是一个谜,等着大家去探讨。闭花受精的奥秘你一定知道植物世界繁殖后代的规律吧?对,春华秋实,开花结籽。然而,自然界中常常有奇怪的现象出现,有些植物偏偏不“循规蹈矩”,有花 不开放,可是照样能够繁殖后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植物的花虽然 不开放,但在关闭着的花朵里进行着自花受精,最后结出种子。这种特殊的 植物生理现象,植物学家称为“闭花受精”。  植物为什么要闭花受精呢?还是让我们来介绍两个有趣的实验来揭开其 中的奥秘吧。  实验对象是生长在美洲的一种植物,原名叫大花冠洛玛草。这种植物既 会产生绽放的花朵,开花受精,也产生不开放的花朵,闭花受精,两种授精 现象同时存在。首先通过观察得知,气候干燥植物缺水时,这种植物开花的 花朵数减少,闭花的花朵数增加;而当水分充足植物不缺水时,会开放的花 就增加了,不开的花朵相对减少了。并且也观察到,当缺水时,植物体内的 一种激素——脱落酸水平明显增加。那么,会不会是脱落酸控制着植物的闭 花受精呢?将稀释的脱落酸喷洒在供水充足的植物上,结果这些并不缺水的 植物也象缺水的植物一样,产生了大量的闭花受精的花朵。据植物生理学知 识,脱落酸与赤霉素是互相拮抗的激素,那么,赤霉素会不会控制植物的开 花受精呢?用赤霉素喷酒干旱的植物,结果干旱缺水的植物开出了大量的 花,而闭花受精的花明显减少。这样,植物授精的机理找到了:缺少水分时, 植物体内脱落酸增加,使得植物闭花受精;而水分充足时,植物体内赤霉素 增加,使得植物开花受精。为什么干旱的植物大量依靠闭花受精呢?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植物从开花到完成受精这一过程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在缺水的情况下,植物体内发 生“能源危机”,无法供应花开放所需要的能量,而通过闭花受精甚至在花 芽时期就完成受精,就可以缩短花期,节约能量,保证了后代的繁殖。现在你明白了吧?植物的闭花受精原来是它们巧妙的节能“策略”。当然啦,植物没有大脑,不思考,这样高明的“策略”是植物长期进化,自然 选择的结果。这里介绍的有趣的实验是美国植物学家敏特和劳德两人做的。鸟类对飞机的危害1987 年 3 月 18 日下午,一千多只不知名的鸟飞临首都机场,迫使民航北京管理局不得不临时关闭机场航空港的一条跑道。  1987 年 12 月 21 日晚,一架美国总统专用的波音 747 飞机在训练飞行时, 刚起飞不久就撞上一群天鹅,结果四个发动机有两个受损,许多天鹅被吸进 发动机内,一个机翼也受到损伤,幸亏飞行员临危不乱,飞机才得以平安着 陆。  随着民用和军用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航班次数的不断增加,鸟类与飞 机相撞事故不断发生,已公认是世界范围的新问题。它们轻则使飞机上的人 员受伤或使飞机受到一定的破坏,重则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尤其在鸟类飞 行空间 3000 米以下的低空飞行时,发生鸟撞的情况更为多见。而军用飞机训 练时多在低空且飞行速度快,故鸟撞事故屡见不鲜。据华盛顿 1989 年 7 月24 日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军用飞机及直升飞机近五年内鸟撞事件高达 1.6 万次,平均每天 9 次。一般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也易发生鸟撞,尤其在凌晨 及黄昏鸟类取食活动频繁之际,更易发生。据统计飞机降落时发生鸟撞的次 数占 41%,起飞时占 38%,其它则是在飞行时发生的。为什么飞鸟对飞机的危害如此之大呢?这主要与飞机的飞行速度和结构有关。飞机的速度在本世纪 20—30 年代,每小时仅 200—300 公里,鸟撞问 题并不突出。40 年代以后,飞机速度不断提高,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接近了音 速,就开始注意这问题了。50 年代后歼击机的速度超过了音速,一般民用喷 气式飞机时速也达 700—800 公里。而飞机速度越快则撞击力越大,据计算, 一只 0.45 公斤的小鸟撞在时速 960 公里的飞机上会产生 22,000 公斤的力 量,而一只 7.2 公斤的大型鸟与同样速度的飞机相撞会产生 13 万公斤的力 量。这样大的冲击力不论撞在飞机的什么部位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另外,现 代飞机上用的发动机主要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这两种发 动机都要从周围吸进大量空气,飞行时如同一张大嘴将迎面的气流吸入,如 果飞鸟恰好在附近飞行,便会随着气浪象一颗颗“炮弹”似的冲进发动机, 使发动机零件损坏或停转,造成飞行事故。因此,为了防止发生鸟撞事故,应首先在鸟类迁徙线停歇的港口,沿海机场,研究鸟类种群迁徙的种类,数量,时间和特点,然后指挥和调度飞机 的航班,起降时间和方位,机场周围的草被不宜太高以免招引鸟类在草丛中 筑巢,隐蔽或捕捉昆虫。如临时发生大群鸟类栖息机场,应临时关闭跑道, 进行驱赶或捕捉。其次,在飞机制造上,对涡轮机或喷气机的设计应能承受 小鸟的冲击力,尾翼若部分撞坏应仍能保持平衡降落。飞机外部的闪频灯, 翼端尾灯等,特别是着陆时使用的大灯,应根据鸟类对光的行为设计,使用 有助于驱散鸟群的光度、光色和光率,或在飞机上发出脉冲或连续的强光束, 以驱赶鸟类。大熊猫会灭绝吗大熊猫是世界人民最喜爱的珍稀动物之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特意选定大熊猫做为该会的会徽。但尽管我国古代早就对它有所记载,动物学界真 正知道大熊猫的存在却只有 120 多年。  1869 年 3 月,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将他 在四川宝兴县考察时获得的一张大熊猫皮带到英国,并由动物学家米尔恩·爱 德华制成标本,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从此,人们才知道大熊猫这 种冰川时期的活化石仍然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着。  现在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估计只有 1000 余只,呈岛屿状态分布在我国四 川省北部,甘肃省的文县及陕西省的秦岭南坡。由于种群之间难于交流,存 在近亲交配,种群遗传品质恶化的严重威胁,整个大熊猫种群处在濒临灭绝 的边缘。  为什么大熊猫会濒于灭绝呢?科学家们认为这主要由于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是大熊猫食物的高度特化,凡是知道大熊猫的人,恐怕都知道大熊猫吃 竹子。虽然大熊猫也吃玉米杆、猕猴桃、聚合果等其它食物,但它的主食仍 是竹子,可谓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这使它的命运与竹子命运紧密地联在一 起。而竹子每隔 50—60 年存在开花结实的现象,届时大面积的竹子迅速枯 死,翌年,或三、四年以后种子才开始发芽,七、八年都难以复壮。在这段 时间里大熊猫也就“断炊”了。例如 1976 年位于岷山山脉的唐家河、五郎一 带的华节竹、拐棍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 92 只可爱的大熊猫活活地被饿死 在枯竹丛中。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大熊猫的栖息地越来越小,种群 之间难于交流,大熊猫繁殖成功率无论在野外还是饲养条件下都很低,因而 种群复壮的能力较差,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其实,在地球这个生命的大舞台上,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过客,它们都在一定的时间出场,表演,然后离去。与大熊猫同时漫游在亚洲东南部的剑 齿虎早已销声匿迹了,而大熊猫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成为“活化石”,正是 因为它能够适时地改变食性,选用相对丰富的竹子作为主要食物,才度过食 物危机,顽强地生存到今天。因此,大熊猫吃竹子实际上是它在长期自然选 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现在,大熊猫确实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尽头,事实上,是因为人类无限地扩展生活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才逼着大熊猫走上绝路的。因此,挽 救大熊猫也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最主要的是绝对停止在大熊猫栖 息地继续砍伐森林,严禁狩猎,同时国家应出资鼓励大熊猫的野外和室内科 研工作,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帮助它摆脱困境。否则,我国的国宝 就会丧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rd打不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