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 用三年级四则运算应用题等于多少

任务2--安装Intellj IDEA,编写一个简易四则运算小程序,并将代码提交到GitHub
时间: 13:35:21
&&&& 阅读:37
&&&& 评论:
&&&& 收藏:0
标签:&&&&&&&&&&&&&&&&&&&&&&&&&&&我的GitHub地址为:/Orangeyc123
首先呢,我并没有完整的完成任务,我觉得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 1.由于之前都没有听说过intellj IDEA这个软件,安装的时候就碰到了好多问题。对于我这个人来说呢,有一点很大的毛病就是对于从来没见过不知道的东西有一种畏惧心理。怕自己装的不对,怕自己有哪一个步骤和别人不一样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之前一直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不过还好,问了学长以后我想以后出现这种问题应该so easy。
下载并安装了以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2.由于英文不太好呢,导致有很多东西看不懂
&& 一番捣鼓之后,终于进入了界面,既从来没用过这个软件,那我就以输出hello为例子,先浅显的了解一番。然而一切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马上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
&“Project SDK is not defined” ,我原本以为这个对跑程序没有什么影响。但我却没有运行成功。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和JDK有关系,事实证明我的感觉还是挺准确的,百度过后确实是因为JDK所在的位置不对也就是配置环境有问题,按照网上的教程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按下RUN,当页面显示出了hello world的时候,有一丝的成就感。~
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在我自己找解决办法并且解决了之后,对于我这个懒癌很严重,并且喜欢依靠别人的人来说,真是跨出了一大步,也对自己有了信心。
以上是我安装软件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犯难的就是写程序了。啊,让我想想,上一次写java的程序还是半年前,那个时候为了完成java的大作业,是绞尽脑汁,智力达到高峰期。经过一个学期没练习以后,欸,等等,输入的代码是什么,输出的代码是什么。V-V
&&&&&&&& 没关系,我可以从头再来过,基本印象也还是有的,学起来应该也没什么问题。首先呢,整数的四则运算还算可以,整理了思路一会就写出来了。然而,真分数的四则运算确实让我犯难。刚开始我觉得应该和整数的差不了多少,着手写的时候发现考虑的东西还是是比较多的。要考虑除数不等于0的情况,还要考虑用户输入真分数时有’/’和答案的对比。这是我觉得这个程序最难得的地方。
到现在我的代码还是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完整整呈现出来。有两点:1.不能自己输入真分数的答案来验证对错。2.真分数的算术时不能保证是真分数和没有考虑除数等于0的情况。
&&&&&&&&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想了很多种解决办法,最终也没能完美的展现出来。而且可能因为我不习惯问别人问题,就一直拖着。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了-----将代码传到Github上。
&&&&&&&& 看到这个GitHub,嗯。。。这是个什么鬼,点开老师给的链接,啊,全英文,勉勉强强能看懂几个单词。不管,先注册一个用户吧。刚开始我也没注意老师给的任务下面有好多个git与github的教程,于是下了群里金质行同学提供的git extensions的软件,也看了所提供的word步骤。额,脑子不行,我是真没看明白。于是我就问了王贤国同学,他远程给我指导,毕竟是对这个东西一无所知,他的操作过程我都看不明白,也不知道这些命令行到底是干嘛用的。他让我自己先去找找资料看看。
&&&&&&&& 下面就是我参考了陈世发同学的教程发生的问题。
&&&&&&&& 首先,我仔细看了他所给的教程简介,语言幽默风趣,也让人比较好理解。总的来说,我理解下的git就是一个可以管理起你的代码版本的东西,修修改改是程序员的必备过程,有些时候觉得这里不对,改了以后发现还是原来的版本好,又要恢复,要是一不小心不能撤销找不回来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个东西管理代码,不仅可以找回之前的代码还可以让你对比不同,何乐而不为。
&&&&&&&& 接下来我开始实践操作,将自己的代码同步到github上。完整的将步骤一步步执行下来,满心欢喜的我以为一定会成功的,因为提示和陈世发同学给的截图一样。可是为什么我的github上什么都没有显示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 不死心的我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终于我放弃看起了另外一位苏晓强同学的教程。一看下来,我好像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他们两位用的方法都是git bash的命令行。但是方法不是很相同。而且苏的方法多了一个clone,我想原因应该就出现在这里吧。我带着忐忑的心情用苏的办法实现了一下,当页面刷新出现我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 总结下来,我最大的不足还是对于代码的编写。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代码的编写能力的提高和对代码的理解的加深是我要完成的最大的目标。对于github,我是一个初学者,能自己找资料看教程将其捣鼓出来,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些小激动的(傲娇脸)。标签:&&&&&&&&&&&&&&&&&&&&&&&&&&&
&&国之画&&&& &&&&chrome插件&&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迷上了代码!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ee-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妈妈教的数学全文阅读_妈妈教的数学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在电脑上继续阅读
您需要支付版权费用
会员免费读
开通图书VIP会员
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
用手机扫描以下二维码
开通图书VIP会员,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谢邀,下面已经这么多答案了,可能写了也没有多少人看到。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高中的学习经验,显然这不是题主希望看到的,高中的学习呢,简单地讲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就那么些知识点,反反复复练三年,其实收获甚微,而且,高中时外界干扰不多,可以专心学习。&br&&br&对于题主所说的长时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需要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就把之前在Coursera看到的一些和大家分享,希望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并感谢&a href=&///?target=http%3A//vancexu.github.i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ancexu&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outlin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i class=&icon-external&&&/i&&/a&是UCSD开的一门课。&br&&blockquote&Whether you are an outstanding or a struggling student, “Learning How to Learn” will give you powerful mental tools that will help you learn more effectively in tough-to-master subjects. You will discover practical, immediately useful insights that will help you to more deeply master your studies.&/blockquote&--------------------&br&Week 1. 学习是什么?&br&&i&1.1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i&&br&大脑很复杂,了解一些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减少困惑。&br&首先介绍人在学习和思考时两种不同的模式:&b&专注模式 (Focused mode) 和发散模式 (Diffuse mode)&/b&,专注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学习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经链接处于激活状态,有利于你解决实际问题。比方说你熟悉四则运算,那么解决算数题的时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经出力;而发散模式就是人脑放松的时候,神经信号可以在脑内大面积移动,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比方说你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久攻不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br&当你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一般处于专注模式,而当你需要新想法和办法时,或者你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某件事时就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两个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换的,但不能同时进行。可以在紧张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通过洗澡、散步等让自己放松的事情主动进入发散模式来帮助加深理解。&br&打个比方,如下图,专注模式是针板密集的时候,球在局部弹来弹去,发散模式是针板稀疏的时候,球在整个桌面游走。&br&&img src=&/37e17fa3d5d60f9e8bcba3bdc7e7dc06_b.jp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37e17fa3d5d60f9e8bcba3bdc7e7dc06_r.jpg&&大脑是一个昂贵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体重躯干部分10倍的能量。而大脑中有1,000,000,000,000,000数量级的突触,这些突触连接是动态的,因此你一觉醒来之后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br&&i&1.2 拖延、记忆和睡眠&/i&&br&&img src=&/ec42b4f969f150e88f576_b.jpg& data-rawwidth=&897&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7& data-original=&/ec42b4f969f150e88f576_r.jpg&&&br&当你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时,大脑中和痛苦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insular cortex), 大脑就趋向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那么痛苦的事情。&br&&img src=&/b765be0c9_b.jpg& data-rawwidth=&1064& data-rawheight=&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4& data-original=&/b765be0c9_r.jpg&&后面会有更多关于拖延的介绍。&br&介绍一个应对拖延症的简单办法:&b&番茄工作法 (Pomodoro)&/b&。番茄工作法由Francesco Cirillo发明,听上去很简单:&br&&ul&&li&25分钟&/li&&li&没有任何干扰&/li&&li&专心学习&/li&&/ul&最后当这25分钟结束后,你需要休息5分钟。&br&&blockquote&Practice makes permanent.&/blockquote&你需要不断的练习来增强大脑中的连接,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模式。&br&记忆分为&b&长期记忆 (Lone-term memory) 和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b&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期记忆,一般认为可以存放4块 (Chunks, 关于chunk后面会深入介绍) 信息,就像一块不太好用的黑板,不仅大小有限,而且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所以你需要不断重复,比如记电话号码,你需要一直重复直到你有机会把它写下来。而长期记忆的容量很大,从工作记忆转化到长期记忆需要时间以及不断的重复,这里提到了一个小技巧:&b&spaced repetition&/b&, 就是一晚上重复20遍的效果不如你每天重复几遍。&br&&b&睡眠对学习也十分重要。&/b&我们觉醒时大脑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而睡觉时大脑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变大,脑脊液可以通过并且清理掉这些东西。睡眠的意义不止于此,它也是学习与记忆的重要的一部分。睡眠时大脑会整理你的想法和你学习的内容,不重要的记忆会被清理掉,而你想要记住的会得到加强。睡眠时大脑还可以重复你白天学习的复杂知识,对解决难题和理解知识都有帮助。在睡觉之前看的东西更容易进入你的梦境,而梦到它又有助于你对它的理解,关于睡觉对学习的作用具体可见我的另一个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整理白天学过的知识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b&另外,&/b&&b&锻炼身体很重要。&/b&除了散步洗澡听音乐等让你放松的方式会帮助你进入发散模式,锻炼身体能让你从之前集中精力的地方解放出来,使得发散模式有机会呈现,锻炼身体对大脑生长新的神经元有益。&br&&b&隐喻和类比是强大的学习技巧。&/b&&br&&br&Week 2. Chunking&br&&p&Chunk中文直译是“块”,在这里是指&strong&组合起来的有意义的知识&/strong&。比如字母d,o,g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们组成单词dog并在脑海中浮现狗的模样;比如拼图,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后凑成一张图。chunk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压缩包,节省空间的同时,便于搜索。之所以关心chunk,是因为&b&chunk是已经加工好的知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真正会使用的东西。&/b&&/p&&p&如何形成chunk呢?&/p&&p&学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视为一个chunk),通常是先完整听几遍曲子,看别人弹,然后自己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练熟,最后串起来。 学一门新语言,一般会先从基本的音节,然后把音节串成单词,熟练了再把词串成句子,还要不断的融合语音语调之类的更多的细节。 这些都是给了我们形成chunk的直观感受:由mini chunk不断拼接,直到最后在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坚固的神经通路,使我们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p&&p&&b&生成chunk的方法:Focus, Understand, Practice。&/b&&br&&/p&&p&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形成chunk的时候,工作记忆像一只四脚章鱼一样,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经结构,分心会占用章鱼有限的四只脚使得原本的chunk很难形成。&/p&&p&接着是理解,理解像是强力胶水,能让chunk之间相互关联,使得知识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br&&/p&&p&最后一步就是练习,形成context(上下文),从而巩固chunk,并建立多个指向chunk的入口。&br&&/p&&p&&img src=&/f6cd77bcc2e05d39e4958_b.jpg& data-rawwidth=&976& data-rawheight=&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6& data-original=&/f6cd77bcc2e05d39e4958_r.jpg&&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开阔思路,不断的使用相关的或不相关的chunk进行练习,&b&直到我们不仅理解了何时该使用这个chunk,还能知道什么时候不能用它为止。&/b&Chunk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上下文告诉你什么时候使用chunk,以及这个chunk在整张知识图中的位置。&br&&/p&&p&&b&另外,学习时&/b&&b&不要过多的画重点&/b&,因为这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你记住了这些划过的内容,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提炼中心思想。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没必要一直重复学习了,&strong&你更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你感觉最难的部分,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strong&。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也十分强调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往往能把顶尖和普通的学生区分开来。&/p&&br&&p&Week 3. 拖延和记忆&/p&&p&拖延就像毒品,每次品尝一点点,虽然获取了短暂的快感,但是已经上瘾了,你的大脑慢慢建立起了稳定的神经结构,使得你再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会自动产生更多的痛苦,而同时无需经过你的抵抗就让你自动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网页。如此循环,你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转回原来要做的事情。&/p&&img src=&/b765be0c9_b.jpg& data-rawwidth=&1064& data-rawheight=&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4& data-original=&/b765be0c9_r.jpg&&&p&这时,你尝试着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力去跟拖延症战斗,结果往往不理想,因为用意志力去解决问题会消耗很大脑力,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策略。&/p&&p&那怎么办?用习惯,将你想靠意志力完成的事情变成靠习惯来完成。&/p&&p&&b&习惯的养成有四个部分:导火索(cue),习惯动作(routine),奖励(rewards),信念(belief)。&/b&&/p&&ol&&li&导火索就是触发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时间,地点,感受,对外界的反应,比如午饭,沙发,疲劳,互联网,短信,邮件等。导火索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做出习惯动作,它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好坏之分的是接下来的习惯动作,比如对“做数学作业”你的习惯动作是打开电脑先上会儿网,那就不好了。在这个阶段可以做到是尽可能减少危险的导火索,比如手机一震你就要看手机然后半小时回不了神,那就别带手机或者关机;一开电脑就想刷社交网络,那就断网或者别用电脑。&/li&&li&习惯动作就是你对导火索的反应,它之所以叫习惯动作,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就做了动作,比如你一要做作业就先上网玩了一会儿。很明显,这步很重要,你要重建会导致拖延的习惯动作。怎么重建?做计划,在脑中先想象自己一会儿要做的事,比如“我走进了图书馆,拿出来打印好的作业,读了第一道题,用书上例题中类似的方法和步骤解了出来,然后看第二题……”,到了真正去写作业的时候,就按照自己想象的计划做,这时候需要用一点意志力。再比如你每次学了一小时想休息一下,习惯性地刷刷朋友圈,结果停不下来了,如果做了计划,休息的时候只听某一两首歌,或者出去走一圈,就好很多。你做的计划一开始可能不能完美执行,没关系,尽力坚持就好,习惯慢慢肯定可以改过来。&/li&&li&奖励是指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每当有收获就给自己奖品,比如买点自己心仪的东西,或者毫无悔恨的放开玩等。它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非常重要是因为如果你的奖励是你非常想要得到的,比如一项荣誉,一个舍不得买的物品等,在你想到它的时候会激励你坚持下去。从来只付出不奖励自己,在养成习惯的效果上会差很多,应该善用奖励机制。&/li&&li&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形成新的习惯,能战胜拖延。恶疾容易复发,经常会有朋友新习惯没坚持多久就又回到老习惯的情况。别在意,要相信之前的付出是有用的,为了更好的贯彻信念,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li&&/ol&&p&看了这么多关于通过改变习惯战胜拖延的东西,有人会说这有啥用啊,我每次一看到数学题还是头疼要死,即使强忍着不干乱七八糟的,也完全做不进去,马上就开始拖延了,根本改不了。&/p&&p&存在痛苦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些痛苦。&b&那些不拖延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告诉自己的是: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别浪费时间,开始做一点点吧,一定会慢慢变好的。你要相信确实是有办法让情况好转的。&/b&&/p&&p&&b&一个技巧是: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Focu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b&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他让你专注过程的25分钟。&br&&/p&&p&&b&另一个建议是做计划,weekly list of key tasks, and daily to-do list。&/b&每周对主要任务列个计划,每天再列个待办事项。&br&&/p&&p&还有三个提升效率的技巧和建议:&/p&&ol&&li&&b&最难的事情最先做。&/b&因为越难越需要最充足的脑力去战斗,而且最难的最容易拖延的事情都解决了,后面都好办。&/li&&li&&b&给自己定一个结束时间,这跟制定工作时间一样重要。&/b&比如定好下午5点以后就不学了,之后去吃去玩去运动,所以5点之前,就专注把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个做下来,尽量抓紧时间多做些,5点就解放。&/li&&li&&b&遇到困难先试试再说。&/b&只要试一下,头不疼了,心不乱了,过一会儿就发现,居然做完了。&/li&&/ol&&p&一定要战胜拖延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脑需要时间来建造神经蓝图,就像健身增肌那样。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惯性,避免拖延到最后一刻,以防在脑内搭建豆腐渣工程。建立新的习惯是战胜拖延的良方,可以从习惯的四个部分入手养成好习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做好计划都是提高效率的技巧。&/p&
谢邀,下面已经这么多答案了,可能写了也没有多少人看到。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高中的学习经验,显然这不是题主希望看到的,高中的学习呢,简单地讲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就那么些知识点,反反复复练三年,其实收获甚微,而且,高中时外界干扰不多,可以专心…
&strong&【Poppy 厨房】生蚝刺身(附开生蚝详细过程)&/strong& 多图慎入!&br&&strong&&u&此方法是为了保留生蚝的壳完整,也不会有破碎的壳在生蚝肉里,生蚝不需要冲洗,可以直接摆盘食用。这篇是详细教学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每个步骤,熟手开的是非常快的。Poppy语文不大好。。。。大家凑合看吧。。。&/u&&/strong&&br&&img src=&/e0a8e2f7d81b8f4ad6d03a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e0a8e2f7d81b8f4ad6d03a_r.jpg&&&br&生蚝又名牡蛎,在国内各地名字不同,山东和大连地区称之为海蛎子。牡蛎有很多品种,各个品种大小不一,通常生吃的是个头较小的,大个头用来烧烤或者油炸更佳。不同的水域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味道。有的生蚝偏甜,有的偏咸,而我本人更喜欢偏甜的。出国之前,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歪果仁们会喜欢生吃牡蛎,以前一直最喜欢吃炸蛎黄(老家的名称)。来了以后发现生吃的实在是太好吃了!于是油炸的变为第二顺位。&br&如何辨别生蚝是否新鲜&br&&ol&&li&&p&闻味道:新鲜的牡蛎应该有一种海洋的味道,不新鲜的牡蛎闻起来有一种腥臭味。&/p&&/li&&li&&p&看是否有闭合:整个牡蛎是紧紧闭合没有任何缝隙的。如果发现有微微张口,摁一下牡蛎的壳,如果会闭合,牡蛎还是活的,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就可以直接扔掉了。&/p&&/li&&li&&p&开壳后:新鲜的牡蛎开壳后,肉质饱满,汁液充足;腐败的牡蛎肉干瘪,发臭,没有多少汁液。&/p&&/li&&/ol&&p&工具:毛巾or专业防护手套(CutResistant Gloves)菜板(Cutting Board)开牡蛎专用刀(OysterKnife)&/p&&img src=&/4d332b6fb2abc1bf22fa88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4d332b6fb2abc1bf22fa88_r.jpg&&&br&&p&牡蛎刀:虽然侧面没有开刃的,但是因前端较尖,在开生蚝时如果使用不当用力过猛也会误伤自己的手。不同的牡蛎刀区别在于刀的前端,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选购。最重要的一点是,刀身一定要厚且硬,软的刀是没法用力的。&/p&&p&毛巾or专业防护手套:适合初学者保护自己的手,手套的效果会比毛巾好,请挑选专用的手套,高手随意。&br&&/p&&p&材料:牡蛎若干(Oyster),Tabasco辣椒酱,青柠(Lime)或是柠檬(Lemon),冰(最好有)&/p&&img src=&/5c2ef9c04cbc5f4b7c62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5c2ef9c04cbc5f4b7c62_r.jpg&&&br&&p&准备工作:用小刷子将牡蛎上的泥土刷洗干净。准备一个碗铺满冰,或是像我这次在没有冰的情况下,用粗盐或是小石子铺在盘子里,用于盛装之后开好的生蚝。&/p&&p&准备开生蚝!&/p&&br&1.
毛巾对折,可以一半垫在生蚝下,将生蚝平的一面朝上。另一半毛巾裹住自己的手。&br&&img src=&/d99bac0e32a59fefc54ad8b5804574eb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d99bac0e32a59fefc54ad8b5804574eb_r.jpg&&&br&2. 牡蛎一头宽而薄,一头窄而厚。用牡蛎刀以一定的角度从窄的一面的尾端缝隙插入。(一般情况都是自上而下的开牡蛎,一些长得比较个性的牡蛎要从下往上开)&br&&img src=&/d2be9c994a15ba71a8b370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4& data-original=&/d2be9c994a15ba71a8b370_r.jpg&&&br&&p&&br&3. 边将刀左右小幅度转动,并使力让刀更加深入牡蛎中。&/p&&p&4. 刀身进入大概不到1cm,就可以大幅度转动刀身一次,会听见“啪”的一声,牡蛎壳就打开了。这时候切记停住!停住!停住!不要硬开壳!!!&/p&&img src=&/4dc9b45eb4ac8e1256c1aed3e71c9719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3& data-original=&/4dc9b45eb4ac8e1256c1aed3e71c9719_r.jpg&&&br&&p&牡蛎有一块肌肉是链接两边的壳,这块肌肉是它的闭壳肌,要把肌肉切断后,才会有一个好看完整的牡蛎;硬拉开牡蛎就不成形了哦!&/p&&br&5. 两种方式切这块肌肉,第一种最常见的方法,从沿着开的口,划一圈,碰到肌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将其切断;&br&&img src=&/2ccaf11a086a9825ba19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4& data-original=&/2ccaf11a086a9825ba19_r.jpg&&&br&第二种高阶法,牡蛎刀从开口处深入牡蛎右前方,就能切刀那块肌肉(长得诡异的我不负责)。初学者推荐第一种。&br&&img src=&/fafe19deb76c1f5639da06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3& data-original=&/fafe19deb76c1f5639da06_r.jpg&&&br&&p&6. 开盖!闭壳肌&/p&&p&&img src=&/931ecee55103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31ecee55103_r.jpg&&&br&刚才有说到这块肌肉是连接两边的壳,切开了第一面后,我们要把第二面的肌肉也切断。肌肉就是一个小白丁,有内向外的方向把它切断&/p&&p&&img src=&/823cff91c5c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4& data-original=&/823cff91c5c_r.jpg&&&br&7. 顺势把牡蛎翻一个身。&/p&&p&&img src=&/64d52d76c6fe44aac6ba3_b.jpg& data-rawheight=&2285& data-rawwidth=&1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14& data-original=&/64d52d76c6fe44aac6ba3_r.jpg&&&br&8. 放入容器中,要将生蚝放稳,不要浪费汁液。&/p&&img src=&/6b68af16cb_b.jpg& data-rawheight=&925& data-rawwidth=&6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6b68af16cb_r.jpg&&&br&&p&在开了N个生蚝之后,洗个手开吃吧!&/p&&p&青柠或是柠檬,加上Tabasco。就是我认为最简单最美味的生蚝组合。酱料请自由组合or无酱料&/p&&img src=&/e0a8e2f7d81b8f4ad6d03a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e0a8e2f7d81b8f4ad6d03a_r.jpg&&&br&&p&Tip:&br&&/p&&ol&&li&&p&用毛巾或是手套不是为了保护生蚝,是保护自己的手。&/p&&/li&&li&&p&第三步,一定要小幅度的转动刀,幅度太大会制造出大量碎壳。&/p&&/li&&li&&p&给生蚝翻身的原因:平的一面壳的肉是平的,另一面凹槽的牡蛎肉是饱满有弧度的。为了美观,开完生蚝的之后,最好给牡蛎翻一个身。&/p&&/li&&li&&p&在食用时,用冰盛一是为了保鲜,二是为了固定生蚝,以防生蚝东倒西歪。我用大粒粗盐,只起到了第二个作用。也可以用其它材料像小石子之类的,来固定生蚝。&/p&&/li&&li&&p&吃多少生蚝,就开多少,最好不要提前很久开。&/p&&/li&&li&&p&青柠比柠檬更酸,味道更重。可以都尝试一下,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个人偏好青柠。&/p&&/li&&li&&p&打开后的生蚝一定要平的一面朝上,以免浪费汁液!&/p&&/li&&li&&p&关于到底开过的生蚝要不要冲洗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喜好原汁原味。一般西餐的做法也是不会冲洗,如果比较介意的话,冲洗也是无妨的。&/p&&/li&&/ol&&br&&p&&strong&生蚝的保存:&/strong&一个容器上,放一个可以漏水的架子,铺上冰,将每个生蚝都接触冰面,平的那面朝上,放入冷藏。每隔一天换一次冰,建议尽快使用,牡蛎没有食物会饿瘦的哦。一定要能把水漏出去,牡蛎泡在冰水里会死掉的。&br&&/p&&p&&strong&生吃牡蛎的禁忌&/strong&:肝脏有问题的患者,请不要生吃牡蛎。孕妇和小孩请不要吃任何未煮熟的海鲜和肉类。其它有潜在问题的人群,也请不要尝试。&/p&&br&&p&做饭是一件开心的事,如果做得不开心,那我们出去吃!&/p&&br&&strong&Bon Appétit!&/strong&&br&&p&&a href=&///?target=http%3A///r/6UwIEM7EHJNjrYpz9xn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6UwIEM7&/span&&span class=&invisible&&EHJNjrYpz9xn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Poppy 厨房】生蚝刺身(附开生蚝详细过程) 多图慎入! 此方法是为了保留生蚝的壳完整,也不会有破碎的壳在生蚝肉里,生蚝不需要冲洗,可以直接摆盘食用。这篇是详细教学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每个步骤,熟手开的是非常快的。Poppy语文不大好。。。。大家…
我们对昆虫的趋光性有的时候是误读!&br&&br&特别是飞蛾扑火,我们以为是昆虫喜欢追逐光明,其实这是数千年的误解。&br&&br&&b&黑夜里,飞蛾不能看清四周的情况,在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情况下,如何不走冤枉路,多快好省的飞行呢?&/b&&br&&br&其实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如下图所示,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b&直飞才最节省力气&/b&。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br&&br&&img src=&/74fb591a32c_b.jpg& data-rawwidth=&753& data-rawheight=&7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74fb591a32c_r.jpg&&&br&&br&但自从该死的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br&&br&&img src=&/db27eb510c4e0c4c7bf06_b.jp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db27eb510c4e0c4c7bf06_r.jpg&&&br&蛾子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br&&br&蛾子说:&br&趋你妹的光啊,傻瓜才瞪着光飞,不知道会亮瞎眼啊?!!&br&我们完全被人类误导了,亿万年才演化出的精妙直线导航方法,被人类的光污染干扰失效了!&br&不用假慈悲的飞蛾扑火纱罩灯了!&br&(#‵′)凸,赶紧把这幺蛾子的灯关了吧!&br&&br&&br&有人问: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吧?我还是坚持蛾子是趋光的!&br&好吧,如果蛾子趋光,为什么不直线飞过去呢?为什么要飞成下面的螺线?趋光能解释吗?&br&&img src=&/c6b088a8df_b.jpg&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c6b088a8df_r.jpg&&从上面这个照片你还可以看出,蛾子走的并不是理想的等角螺线。&br&蛾子也发现问题了:&br&我飞飞飞&br&咦……不对啊!&br&调正角度,飞飞飞……&br&我去!还不对,我这是在往哪飞啊?&br&继续调整角度……&br&我去……我去……我……我晕……&br&&br&蛾子也想挣扎的飞出正确的路线,不断的调整角度,奈何本能使然,最终还是向灯光飞去。&br&我们人类也是,例如你在原地旋转很多圈,再让你走直线试试。在平衡器官被干扰的情况下,你以为是直线,而在旁人看来更像喝醉了一样东倒西歪乱走。&br&这就是蛾子的处境。&br&&br&&br&&b&白天的昆虫如何用太阳来导航?&/b&&br&太阳光进入大气时,被散射形成天空光。天空光是&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6%258C%25A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偏振&i class=&icon-external&&&/i&&/a&光,昆虫综合参考太阳的方位和天空光的偏振来进行导航,而不是被太阳光吸引,所以不会飞向太阳。&br&&br&昆虫的复眼看到的天空和人类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样的。&br&&br&&img src=&/66fa61d661c8dd752ed6e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66fa61d661c8dd752ed6e_r.jpg&&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S07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n Compass Integration of Skylight Cues in Migratory Monarch Butterflies: Neur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下面的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zYwMzMwMzQ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帝王蝶迁徙时集成太阳罗盘与天空光实现导航&i class=&icon-external&&&/i&&/a&》,科学家通过研究蝴蝶的脑,来研究帝王蝶是如何利用太阳和天空光实现导航,完成了上千公里的迁徙。&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zYwNTA2OTAw.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帝王蝶迁徙时集成太阳罗盘与天空光实现导航& data-poster=&/3F83BD54AF4058AAEDFC533FA91-502A-C7A6-0A1F-52D150E756C7&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3F83BD54AF4058AAEDFC533FA91-502A-C7A6-0A1F-52D150E756C7&&&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帝王蝶迁徙时集成太阳罗盘与天空光实现导航&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NzYwNTA2OTAw.html&/span&
&/a&&br&&br&&br&&b&古代维京人也利用天空光导航&/b&&br&&img src=&/1dabfbde93d780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1dabfbde93d780_r.jpg&&&br&在北欧&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B6%25AD%25E4%25BA%25AC%25E4%25BA%25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維京&i class=&icon-external&&&/i&&/a&海盗时代,维京人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就利用太阳石在北大西洋上导航。&br&&br&太阳石就是方解石,是碳酸钙的晶体。&br&&img src=&/df3c1f061dbd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f3c1f061dbdc_r.jpg&&&br&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会把自然光分解为两条偏振光。&br&&img src=&/e58b7b5f4ce0eb58a02c2_b.jpg& data-rawwidth=&199& data-rawheight=&2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9&&天空光因为是部分偏振光,所以旋转方解石就会出现时亮时暗的效果。&br&&br&在美剧《Vikings》第1季的前两集里就有这样的情节。&br&&br&维京人在有阳光时,就直接利用正午的太阳确定方向。&br&&img src=&/174a58c95c0aa5dfa11bd6bc1bde9d9a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74a58c95c0aa5dfa11bd6bc1bde9d9a_r.jpg&&&br&&br&阴天或大雾看不到太阳,就用太阳石找大概的方向。&br&&img src=&/6fdc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6fdc_r.jpg&&&img src=&/69bc414b33986eeae32a9b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69bc414b33986eeae32a9b_r.jpg&&&br&举起太阳石旋转会发现在不同方向上的亮度不同,即使在阴天也可以找到大体的方位。&br&&br&维京人的导航方法居然和帝王蝶这些昆虫不谋而合,有趣!&br&&br&维京海盗的新导航技术帮助他们在北大西洋上远洋,并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成为最早抵达北美洲的欧洲人。&br&&img src=&/be207a4adba1ac1bc848226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be207a4adba1ac1bc848226_r.jpg&&&br&&br&&b&人类用指南针导航会不会出现蛾子的困境?&br&&/b&在南北磁极时也会出现蛾子的问题。&br&&br&例如,我们手里有指南针,不是往南走时才用得到,往任何方向都可以作为参照。&br&&br&在大海上,你要去一个岛,按照地图上的标记,发现只要往东走就行了。&br&正常情况,我们根据指南针,按照与北方的右夹角90度角航行,走直线就可以最快到达。&br&如下图:在远离南北极的地区,可以认为磁力线是平行的。&br&&img src=&/c19e600d6cf0_b.jpg& data-rawwidth=&819&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9& data-original=&/c19e600d6cf0_r.jpg&&&br&&br&但如果在南极雪原上,在距离南磁极很近的地方,指南针总指向附近的磁极点,如果往东走,就是绕着南磁极走圆圈。&br&如下图:在南极附近磁力线不能看成平行线,而是以南磁极为中心的放射状。&br&&br&&img src=&/46cd4d76c5cac5519c39e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46cd4d76c5cac5519c39e_r.jpg&&&br&&br&如果往东南走,就会像蛾子一样做等角螺线,绕很多圈后到达南磁极。&br&如下图:与磁力线保持45度夹角,就不再是圆周运动,而是螺线运动。&br&&img src=&/f6aee8b0179e4bdf70355d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f6aee8b0179e4bdf70355d_r.jpg&&&br&这时候人们必须放弃指南针,改为参照地形、天空偏振光或其他参照物导航。&br&&br&蛾子可没有这么多选择,只能等到灯都灭了,才可以恢复正常飞行。&br&灯总不能亮一晚上吧,我等!&br&啊哈!终于灭了,我飞飞飞……&br&我去,旁边又亮了一个!&br&&br&&br&&b&生物是何时进化出天空光导航的?&/b&&br&大约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有眼睛的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寒武纪时代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cn/%25E4%25B8%%E8%259F%25B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叶虫&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6e310a85387df2cef27e6c4ca34cc288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6e310a85387df2cef27e6c4ca34cc288_r.jpg&&&br&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tr/Buku/152365/Atlas-Of-Creation---Volume-4-/chapter/14251/Trilobites-marvelous-life-forms-that-lived-530-million-years-ago-refute-evolution%3Fview%3Ddeskto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在维基百科上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cn/%25E4%25B8%%E8%259F%25B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叶虫&i class=&icon-external&&&/i&&/a&词条里&br&&blockquote&事实上约5.43亿年前三叶虫是第一批进化出真正的眼睛的动物。有人认为眼睛的出现是&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F%%25AD%25A6%25E7%25BA%25AA%25E7%E5%2591%25BD%25E5%25A4%25A7%25E7%E5%258F%25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寒武纪生命大爆发&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导致原因。&br&……&br&三叶虫的眼睛是由&b&方解石&/b&组成的。纯的方解石是透明的,有些三叶虫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组成其每只眼睛的透镜。&br&……&br&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都是一个拉长的棱镜。每只复眼内的透镜数不等,有些只有一个,有些可达上千。在这样的复眼中其透镜一般排列为六边形。&/blockquote&&br&三叶虫和北欧海盗一样也有方解石,通过感受天空偏振光来辨认方向,不同的是它直接安装在眼睛上!后来的昆虫复眼则继承了这种能够探测偏振光的能力,除了昆虫,还有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都可以利用偏振光。&br&&br&蝙蝠则是已知第一种可以利用偏振光的哺乳动物,蝙蝠利用黄昏时的偏振光来校准体内的地磁罗盘。&br&&img src=&/dc73ab8ee83de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dc73ab8ee83de_r.jpg&&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news/science-environm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News - Bats 'fly by polarised light'&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科学家发现蝙蝠利用地磁罗盘进行长距离的导航,而天空光可以对地磁罗盘进行校准。到了黑暗的夜晚,借助超声波和校准的地磁罗盘,蝙蝠就可以准确的返回自己栖息的山洞。&br&&br&长距离导航靠地磁和偏振天空光,近距离靠超声波,蝙蝠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瞎”。&br&&br&&br&&b&蜜蜂跳8字舞也是导航吗?&/b&&br&蜜蜂发现新的花丛后,会回到蜂巢里靠跳8字舞(waggle dance)来告诉同伴花丛在哪里。&br&如何告诉同伴方向和距离呢?&br&&br&告知方向主要参照太阳&br&&img src=&/0bcd7da07f8fc1d5378424c_b.jpg& data-rawwidth=&423&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0bcd7da07f8fc1d5378424c_r.jpg&&A是出蜂巢直向太阳飞&br&B是出蜂巢背向太阳飞&br&C是出蜂巢和太阳左边夹角60度飞&br&&br&告知距离靠圈数&br&有趣的是,8字舞跳的越快,圈数越多,代表花丛越近,可能这样能吸引蜂巢里更多蜜蜂的注意吧。&br&跳的越慢,圈数越少,代表越远。&br&&br&另外,推荐一篇台湾高二学生写的获奖论文《&a href=&///?target=http%3A//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50/pdf/040814.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複眼定位器&i class=&icon-external&&&/i&&/a&》,研究的就是用软硬件来模拟蜜蜂复眼探测天空偏振光的实验,该成果荣获“第 50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的高中组第三名。&br&&br&&br&&b&把太阳月亮作为导航并不意味始终都得遵循一个固定的夹角吧?&/b&&br&这也是好问题。&br&&br&导航在天,定目标在自己。例如汽车上虽然装了GPS导航,但如果路上出现危险或拥堵,你还是要改变路线。&br&&br&蛾子也知道,虽然用光导航,但如果需要只要把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br&&br&&br&&b&为什么不往光源外飞?也可以与光线成钝角啊!&/b&&br&问得好!这和观察条件有关。&br&&br&因为黑夜观察条件差,所以观察者一般是站在光源附近的,而不是远离光源的,如果伸手都看不见五指了,那就更看不见蛾子了。&br&&br&&ol&&li&如果蛾子选择与放射光线成锐角,所有这些成锐角的蛾子,不管是多少度,都会按照等角螺线飞,最终会密密麻麻的聚集到光源处,特别是光源附近观察条件更好,你很容易注意到。&/li&&li&如果蛾子选择与放射光线成直角,蛾子就会围绕光源做标准圆周运动,距离远了观察者也注意不到,距离近了说明蛾子是在以锐角飞。&/li&&li&如果蛾子选择与放射光线成钝角飞,会逐渐飞离光源,距离光源越远,就会越分散,在黑夜里是观察不到的。&br&&/li&&/ol&&br&这三种条件下,第1种情况有聚集效应,第2、3种情况无观察结果,所以让观察者很轻易就会得出蛾子趋光的结论。&br&&br&&br&&b&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b&&br&&br&人类使用火的总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br&&br&爱迪生虽然普及了灯泡,但是灯泡也烧不死蛾子。&br&&br&在时间这么短、影响范围这样小、又不威胁生存的情况下,蛾子如何与时俱进呢?&br&&br&&br&&b&紫外灯捕杀飞虫也是同样的原理么?&/b&&br&关于紫外线灭蚊灯也是个极有趣的问题,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灭蚊灯放家里使用有效吗?&/a&》问题下的好玩答案保证可以再次颠覆你的“生活常识”!&br&&br&&br&&br&&b&后记&/b&&br&本来这篇答案很短,是从我的另一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数学里的 e 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是不是自然界里什么东西恰好是 e?&/a&》里剪切出来的,那一篇是马拉松级的超长答案,一般人都看不完。&br&因为不想被埋没,于是贴在了这,没想到挺受大家欢迎,提了很多问题,让这篇答案又不断的加长了。&br&&br&夜幕已垂,繁星初上,一边是我键盘的哗哗声,一边是飞蛾头撞窗户的咚咚声。&br&好像在说……我去!……我……&br&&br&&br&&br&&b&不完整参考资料&/b&&br&&a href=&///?target=http%3A///33156-moths-drawn-artificial-light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Are Moths Drawn to Artificial Ligh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physics.fau.edu/observatory/lightpol-Insect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ght Pollution Hurts Insects and the Environ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park.org/Canada/Museum/insects/evolution/navigatio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ect Flight: Evolu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01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elestial orientation by the large yellow underwing moth, Noctua pronuba L&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S07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n Compass Integration of Skylight Cues in Migratory Monarch Butterflies: Neur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blog/the-remarkable-bee-brain-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Remarkable Bee Brai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Museum/math/6/607/6_67_100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蜜蜂跳的“8字舞”用肢体“语言”表示方向与距离&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nh/article/pb51569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方解石:熟悉的陌生人&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2011/nov/02/sunstones-vikings-navigate-americ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nstones may have helped Vikings navigate from Norway to America&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mil/history/detail_/.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法英研究人员发现维京海盗的导航“太阳石”&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www.learningenrichment.org/eyes_viking_ma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IKING EXPLORERS&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biology/genetics/31477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动物所专家发现蝙蝠利用磁极罗盘定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7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ntent/27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yeeyan.org/view/4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译言网 | 蝙蝠依靠偏振光飞行|BBC新闻&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news/science-environm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News - Bats 'fly by polarised light'&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ncomms//ncomms5488/full/ncomms548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 functional role of the sky’s polarization pattern for orientation in the greater mouse-eared bat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们对昆虫的趋光性有的时候是误读! 特别是飞蛾扑火,我们以为是昆虫喜欢追逐光明,其实这是数千年的误解。 黑夜里,飞蛾不能看清四周的情况,在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情况下,如何不走冤枉路,多快好省的飞行呢? 其实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
正值水星凌日,有些思考更新一下,原答案依然附在后面。&br&&br&&br&&img src=&/ac9bbe9a57c55d_b.jpg& data-rawwidth=&4000& data-rawheight=&1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00& data-original=&/ac9bbe9a57c55d_r.jpg&&&p&死亡谷暗夜公园银河拱桥。&br&D750+适马art 35,f/1.8, iso2000, 13s, 21张拼接&/p&&p&Credit: 王卓骁&/p&&br&&p&&b&&u&·拍摄&/u&&/b&&/p&&p&一到北半球夏天,位于北半球的大家都来拍银河,为啥,因为漂亮。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没有“漂”,而是“亮”。相对于背景星空有一大片对比鲜明的“云”、“尘埃”。但是即使所谓的亮,单纯数码单反相机长曝光以 30s, f/2.8, iso3200 为例,星空实际还远远未能“曝光”充足。这里我将“曝光”加了引号,因为感光度iso实际上仅仅是信号放大,和真实的曝光量毫无关系,反而会使原本的随机噪声以,与接受信号相同放大比率而放大。但是先进的CMOS芯片和机内预处理算法让越来越新的数码单反在高iso(比如&1600)放大的随机噪声可以一定程度的“抹去”,从而让你感觉上提高了信噪比。但是又来了,从物理的角度来说,随机噪声在放大之后是熵增的,再好的算法也不会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Mr.信噪比,在高感光度区间,随感光度提高而下降是没说的了。所以我并不推荐iso,12800,虽然损失的信息可以暴力提取,分离处理,然而这样的方法会一味的迷失在自high的后期中,不知所往。&/p&&br&&p&另外,非破解单反的预处理过程,也彻底断掉了单独扣除暗电流的思路,所以也并不可取纯iso200流这样的另一个极端。我这张银河拱桥以 适马art35 拍摄,f/1.8, 13s, 曝光量只是略大于 f/2.8, 30s,因为当时没有星野赤道仪所以也只好避免脱线而曝光13s。这就引向另一个拍摄方面的话题:跟踪。星野赤道仪半速跟踪,可以让广角、超广角带地景的拍摄,曝光时间x2,星空地景还不至拖线。当然只有星空的话,全速跟踪的曝光3mins, f/2.8星空的信息也不会过曝(在正常的iso1600附近),反而当环境不佳时,受灯光影像,背景天光是会过曝的!&/p&&br&&p&从曝光量角度再来看看Mr. 信噪比。一般来说在温度不变,电流稳定时得到照片的随机噪声的强度,是固定的,那3mins曝光得到的信息必然比30s得到的星空信息量要多大约6倍,信息多了6倍,噪声不变,Mr. 信噪比就会提升6倍。所以足够的曝光量,是追求优质星空信息最重要的!但是星野摄影有时候离城市过近,背景天光在某些波段已经相对亮于大多数星空信息,这时足够的曝光量也没有意义啦,只能减少曝光。但是有些特定波段,灯光是不会超过星空信息的(喂!别对着霓虹灯拍摄星空!),比如红色氢alpha,这也给了“光害滤镜”可用之处,挡掉黄色为主的灯光波段,留下红色蓝色这些星空信息较强的波段,结果自然会“偏色”,这个矛盾以后再谈。&/p&&br&&img src=&/0fd48ab9fc7a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0fd48ab9fc7a_r.jpg&&&p&Stéphane Guisard, 52张拼接&/p&&br&&img src=&/dcbcbcf74f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6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dcbcbcf74f_r.jpg&&&p&王卓骁,4张拼接&/p&&br&&p&首图银河拱桥采用的35mm好多张拼接,这是关于拍摄角度的另一个话题:拼接。同样的field of view,长焦距拼接再缩图,比相同分辨率广角拍摄的照片要好。什么好?星点细腻程度好,也就是细节。简单来说因为长焦看到的星空本身视角分辨率提高了,星点拍摄出来就“小”了,所以拼接起来再缩图,细节亦是足够细腻的。再来数学角度分析一下,一个广角镜头比如20mm焦距,在全画幅相机上一个像素的视角就是60角秒,而40mm焦距的镜头,一个像素就是30角秒,明显提升一倍分辨率。这里对于200mm焦距以下的镜头不必担心衍射极限赶上像素分辨率,可以这么估算一下,通光口径大约5cm,衍射极限角分辨率是5角秒,都是小于像素分辨率的。(更不必担心大气视宁度极限,那个通常都是<5角秒的)。所以有时间的话,可以通过拼接来提高星空质量。上面两张图可以简单展示一下高分辨率拼接再缩图的细腻程度,第一张明显强于第二张,星点少了很多,实际上就是星点变小了,星云更立体了。强烈推荐找来第一张的原图仔细观察一下。另一个拼接的话题,是大家常常拍摄银河拱桥,全景拼接,这个角度其实没什么说的,不论什么投影方式,你用ps还是PTGui,无所谓,都是一种对曲面投影的展示而已。&/p&&br&&img src=&/377a92adac9ec955dd5e_b.jpg& data-rawwidth=&4500& data-rawheight=&3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0& data-original=&/377a92adac9ec955dd5e_r.jpg&&&p&Lee 2号柔焦镜,改机D610+适马art35 星野赤道仪半速跟踪25s,f/1.8&/p&&p&Credit: 王卓骁&/p&&br&&p&另外还有柔焦的使用,首图由于低空薄云,火星变的明亮巨大,其实还有十几颗亮星都多少受到薄云影响,而产生天然柔焦效果。星野摄影,柔焦镜的使用是强烈推荐的,可以让亮星更亮而且弥散还能显得稍大,很暗的星可以挡掉,使画面整体趋近目视效果,比如上图猎户座7颗亮星、南河三还有城墙孔里的天狼星,都有柔焦加成。当然没有柔焦有赶巧的薄云也是好的!关于星芒,由于反射式望远镜镜筒前有十字架使得那些深空照片中,亮星有明显的十字星芒,注意只对星点有,星云是没有的,而且星芒长度是和星点亮度正相关的,现在有一些插件,可以手动添加星芒,注意服从原有的星点亮度。另外就是多边形光圈叶的衍射星芒,还有使用自带狭缝阵列的前置星芒滤镜。&/p&&br&&p&&b&&u&·颜色调整&/u&&/b&&/p&&p&有时候人们刻意的追求“美”,然而不同的人审美的是不一样的,审美是可以跟风的。于是乎有些人说要“真实”,然而真实颜色也仅仅是不同波长的强度大小,肉眼没有长曝光功能的天然缺陷,让我们根本不能体会星空的颜色,所以反驳的人会说无所谓。但是如果你的眼睛直径10cm,就像拿个大双筒替代眼睛,这种曝光效率,看星空就有颜色了,相机的长曝光和我们脑补放大眼球直径,得到的光信息量是一个意义,还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真实”的。不论你关于颜色有什么看法,我不介意,这里只是我想说的:如何自然。白平衡和色调调整至中性灰,有时偏蓝一点尤其在太阳高于地平线-18度,这样日光已经散射到头顶的天空时更显著些。在ps camera raw或者Light Room,自然饱和度和饱和度,拉一拉会让星空“五彩斑斓”,但是某些星云根本没有这么强的发射线,深空摄影也看不出来,拉一拉饱和度就出来了,这样确实不自然。同时对比度滑块也会明显改善颜色,莫拉太狠。有时还需要单独调整几个颜色的色相、饱和度、明度,对于星空,绿色滑动会改变低空气辉,黄色橙色会改变光污染还有银河,还有一些黄色亮星的颜色,紫色和洋红会改变其中红色星云,尤其银河里有不少这样的亮星云。轻微移动会让画面更“硬”,更自然,但拉的太多,比如之前说的饱和度,那些星云虽鲜艳但已然矫枉过正。此外,新版的ps有去雾霾滑块,相当于一个“强力对比度”,可以轻微移动是星空更“通透”。Google那款Nik Collection插件Color Efex颜色处理可以五花八门,对于自然的颜色,并无大用。 &/p&&br&&p&&b&&u&·后期处理&/u&&/b&&br&&/p&&p&星空摄影记录的是头顶的夜空,现在这个时代的机器,没有显著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和零噪声的CMOS,单张的曝光量通常都是不足的,暴力处理可以增加星空信息的“直观感受”,但是得到的改变是表层的,徒增噪声,细细看 Mr. 信噪比 惨不忍睹,总使星空摄影和白天摄影相比,画质差很多。所以如何后期处理照片成了一个关键的话题。然而转头再仔细想想,现在的机器比二十年前已经好了太多,跟着时代技术一起走会慢慢进步的,虽然周期有点长,但这就是时代。思考太多后期炫技反而有点浪费时间嘛,有更多时间应该看得更高一些,去找更好的位置、角度和真正做这件事的意义,也许仅仅是为了好玩,拥抱一下大自然,看到了在城市里看不到的美景,也许你已经悄悄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途上贡献了一己之力。说的可能有些主观了,接下来具体看看后期处理。&/p&&br&&p&刚才一直说曝光量不足,所以 “曝光” (Exposure) 通常要增加一些的,有时背景天空过亮到是需要降一些。“对比度” (Contrast) 可以让亮部更亮暗部减暗,对于银河这种面光源可以被提亮,背景天空变暗这也却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但是同时会提亮地面灯光。“阴影” (Shadow) 拉的很多,可以把地面提亮,但是没有灯光月光补光时,稍暗弱的地面其实稍自然一些。“白色” (White) 滑块可以显著提高银河的亮度,和“曝光”滑块一样,但是同时把背景星空和随机噪声也提亮了,拉的太多让画面很噪。“清晰度” (Clarity) 滑块,正向拉动首先会把噪声拉起来,降一些清晰度,贡献给对比度滑块多拉一点,比清晰度多拉一点,噪声控制要稍好。拉低“黑色” (Black) 滑块,可以稍许提高星空信息的对比度,也就是背景天空会暗下来,但是后果是地景也暗了,需要在矛盾中折衷。&/p&&br&&p&对于噪声,有不少降噪插件可以“降噪”,比如Nik Collection中的Dfine,Noise Ninja,还有Camera Raw。但是对整体外观并无显著改善,而且由于 Mr. 信噪比 只降不增,非噪声的亮场信息,实际也被破坏了一些。轻微的降噪可以在微观上改善。于是引向另一个话题,星空地景分开曝光,随后合成。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使用星野赤道仪尽可能的获取长时间的星空信息,平均值或者中位数叠加,来减弱随机噪声,单独拍摄地景,合成。每一步都要注意很多,曾经也有过不少的争论。&/p&&br&&img src=&/8ba3c91568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8ba3c91568_r.jpg&&&p&f/2.8,20mm,星空60s跟踪曝光,地景30s并稍有提亮&/p&&p&Credit: 王卓骁&/p&&br&&br&&br&=====================================&br& 原始答案:&br&&br&只要你有单反和配套的镜头或者更高端的拍摄机器,拿个三脚架,快门线就可以做很多事情。&br&&br&回归正题,星空摄影在这一两年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入星野摄影的行列,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星空美图。深空摄影也有越来越多人置办器材扎根郊区。&br&&b&&u&我首先把星空摄影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讲讲具体如何拍摄,去哪拍摄,拍什么,做什么准备。&/u&&/b&&br&&br&&b&一. 首先星空拍摄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和新起的一类:&/b&&br&&br&&b&&u&·星野摄影&/u&&/b&&br&&b&&u&·深空摄影&/u&&/b&&br&&b&&u&·深空技法的星野&/u&&/b&&br&&br&&b&&u&星野摄影&/u&&/b&是以星空+地景为元素的摄影,通常都是广角偶尔有中长焦。比如北半球夏季银河为星空主题的照片,比如流星雨、星轨、简单亮星为星空主题等等。往往都需要很棒的地景作为照片的加分项,很看重“摄影”技巧,比如构图,颜色等等。而且,只要有&b&三脚架、单反或者更高端的拍摄机器、快门线&/b&,你就可以拍摄很美的星野摄影作品。星野摄影在国际上有著名 &a href=&///?target=http%3A//www.twanight.org/newTWAN/index.as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World at Night (TWAN) in Photos and Videos&i class=&icon-external&&&/i&&/a& 每年也举办星野摄影比赛这里是真正的大师云集,在国内去年果壳的Steed老师(&a href=&///?target=http%3A///u/%3Ftopnav%3D1%26wvr%3D6%26topsug%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na Visitor System&i class=&icon-external&&&/i&&/a&)发起了以中国人拍摄的星野摄影网站 &a href=&///?target=http%3A//nightchina.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夜空中国/星空摄影/天文摄影/星轨/星夜/银河/流星/风光/夜景&i class=&icon-external&&&/i&&/a& 夜空中国,网络了中国星野摄影大师的各路优秀作品,可以模仿学习。&b&星野摄影,也正是大部分心中的星空摄影,&/b&而且起点并不高,有时间了出门多拍拍,就一定有提升。&br&&br&&img src=&/cf00f2a237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20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cf00f2a237_r.jpg&&&br&&img src=&/9b10d25da9bbe35556bf7ccd70a86ed2_b.jpg& data-rawwidth=&3360& data-rawheight=&5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60& data-original=&/9b10d25da9bbe35556bf7ccd70a86ed2_r.jpg&&&img src=&/996dbafdbd4df4aae55d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20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996dbafdbd4df4aae55d_r.jpg&&用一个发现美,还原美,再现美的态度可以拍摄很多美丽的星野摄影作品。这个主题更加推进了大家对星空的认识,&b&&u&每个人都拥有头顶,为什么却看不到星空&/u&&/b&。关于去哪拍摄星空,在介绍完深空摄影之后我再来讲吧。&br&&br&&br&&b&&u&深空摄影&/u&&/b&是拍摄那些星云、星系,在肉眼直接看到的都是很小很小的目标,&b&镜头通常是长焦大口径的望远镜,拍摄端是单反、冷冻ccd&/b&。另外星空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因为地球大约24h自转一圈,所以星空在眼睛看来大概是以北极星为圆心,24h绕北极星匀速旋转一圈。刚才说深空用的都是长焦距的,长时间曝光呢,拍摄的目标运动带来的“拖线”已经非常显著,所以我们需要&b&赤道仪&/b&来跟踪星空的运动。就是让拍摄端以正确的轴(叫做极轴)正确的速度跟踪星空,由于极轴选取的误差和电机跟踪的误差我们还需要一套&b&导星设备&/b&指导赤道仪,“你转的快啦~”。这是一套完整的深空摄影器材(拍摄端的单反没有放上去,忘了摆比例尺,设备高度大概1.8m吧)&br&&img src=&/2f7c3fff0676144dcd75bd9379506ccb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4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2f7c3fff0676144dcd75bd9379506ccb_r.jpg&&深空摄影可以去&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stroBin | AstroBin&i class=&icon-external&&&/i&&/a& 或者 &a href=&///?target=http%3A//.cn/bbs/forum.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牧夫天文论坛(中国最早的天文论坛,致力于天文和望远镜的科普交流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分别是世界爱好者们和中国爱好者分享交流的论坛。我的深空摄影诸如这样&img src=&/a417269bce588ffd757e092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a417269bce588ffd757e092_r.jpg&&&img src=&/573f9def6e0867edf78ebb7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573f9def6e0867edf78ebb7_r.jpg&&&img src=&/f05fdecf3bf916b8fad2487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f05fdecf3bf916b8fad2487_r.jpg&&然而深空摄影是个无底洞,看到刚才那么大的器材了吗,每次出去都太费劲了。。拍摄时一个目标单张拍摄5mins,拍它50张才说可以结束了,还有后期所需的时间应该要超过拍摄的时间,除了最核心的叠加降噪,处理平场暗场bias,还有拉曲线调色,每一项都是一门大学问。但依然还有无数深空的爱好者义无反顾的扎根郊区,真正享受拍摄深空天体,有时候你不去满天繁星的地方待一晚真的不会明白人类的渺小。&br&&br&&b&深空技法的星野&/b&是由于大家拍摄星野的时候总要开高ISO,相应的画质就差很多了,于是衍生出了星野摄影的高级版本(注意还是星野摄影),&b&星空部分叠加降噪,地景部分叠加降噪,最后在满足事实的基础上将星空、地景叠合起来&/b&,完成作品。这样的好处不由明说,画质提升非常高,比如下面这个对比:&img src=&/f26e44c2ddeddb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f26e44c2ddeddb_r.jpg&&&img src=&/bb21bffa4d913c0da3011d3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bb21bffa4d913c0da3011d3_r.jpg&&下面这张是单张,上面那张星空部分叠加了20张。可见如果我们每张都这样做,再花费了大量时间的代价下却可以获得更好的星空摄影作品。&br&&br&&b&二. 如何拍摄&/b&&br&&b&1. &u&星野摄影&/u&&/b&&br&&b&(下面是从操作和拍摄综合的角度从简单到复杂)&/b&&br&&b&--单张星空--&/b&&br&-支起一个三脚架,摆上相机和镜头,插上快门线。设备架好了。&br&-如果在城市里,由于灯光影响严重,保证全画面不过曝的情况下,通常拍不到很多星星,参数设置保证地面不过曝,夜空多少会有几颗星星的,视当晚的空气质量和云量而定。&br&-如果在近郊,离市中心直线距离20km左右,适当提升曝光(不要站在路灯下好吗)&br&-如果在远郊,离市中心直线距离超过50km,恭喜你已经走到夏天北半球肉眼可以目视银河的地方了。这时星空已经比地景亮了,iso1600最少,光圈f值别大于4(通常大多都是用小于等于2.8的),曝光时间用600法则,就是600/焦距(秒)。这些参数设置思考一下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曝光啦!“600”是个大家口口相传的经验,比如24mm的广角,曝光30s星点就明显拖线了,但对于超广角要适当调整一下,比如14mm,25s边角已经拖线了视场中心还好。&br&&b&-前景的构图非常重要,比如一个长条的银河如何摆在画面中和地景搭配,比如可以适当对焦到前景,让星空虚焦这样星点会变大。&br&&/b&&br&&br&&br&&br&&br&&b&--星轨--&/b&&br&·单张短曝光比如30s一张,拍摄多张。(总时间/24h)*360度,就是星轨划出的弧度(在超广角有变形)&br&·后期叠加使用photoshop堆栈导入后,变亮叠加。或者Startrails软件一键叠加。&br&·有时地景必须要单独拍摄,后期亦可将单独拍摄的地景叠合在星轨长成的相应位置上。&br&&br&&br&&b&--银河拱桥--&/b&&br&·通常使用24mm以下的广角,在银河还未过头顶时,拍摄多张全覆盖银河和想要的地景。&br&·后期使用PTGui拼接,或者photoshop拼接搭配“自适应广角滤镜”调整&br&&img src=&/bdba4ed4cf617f2b08d57440_b.jpg& data-rawwidth=&5582& data-rawheight=&19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2& data-original=&/bdba4ed4cf617f2b08d57440_r.jpg&&&br&&br&&b&--长焦星野--&/b&&br&引用Neptune小胡子的这张照片使用星野赤道仪,用一半速度跟踪。这样在不长的曝光下,星空和雪山都是将拖线未拖线的。需要在足够曝光时间下,又不能太长曝光时间。&br&&img src=&/278bb8435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78bb8435_r.jpg&&&br&&br&&br&&br&&br&&b&2. 深空技法的星野&/b&&br&·星空用星野赤道仪跟踪单独拍摄,多张叠加降噪。&br&·地景不跟踪拍摄,多张叠加降噪。&br&·保证星空和地景曝光参数相近,这样二者叠加时才能符合客观。&br&·一定不能错误摆放地景,星空高度和位置必须满足在拍摄某一时刻是出现过的。&br&&img src=&/7c75534bebf23c2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30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7c75534bebf23c2_r.jpg&&&br&&b&3. 深空摄影&/b&&b&(待补充)&/b&&br&深空摄影近年出现了&b&纯深空天体&/b&和&b&广域深空&/b&两大派&br&&b&--纯深空--&/b&&br&·天文望远镜拍摄亮场、平场、暗场、暗平场、Bias&br&·后期多张叠加降噪,以及扣除暗场等等,通常使用&a href=&///?target=http%3A//deepskystacker.free.fr/english/inde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epSkyStacker&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ixInsight&i class=&icon-external&&&/i&&/a& , MaxIm DL (牧夫天文论坛搜搜)&br&·Photoshop调整&br&&br&&b&--广域深空--&/b&&br&·使用星野赤道仪架设中长焦镜头拍摄&br&·后期多张叠加降噪(也可以相应扣除暗场等等)&br&·使用50mm,单张iso400,f/2.8,5mins&br&&img src=&/cd59d96d2d44efd18c5e7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cd59d96d2d44efd18c5e7_r.jpg&&&br&·还可以一个角度拍完,移动一个角度拍摄相邻的位置,将多幅叠加完的照片拼接,比如下图,是4张135mm叠加完的拼接&br&&img src=&/2f247be1bb964d9e238eb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2f247be1bb964d9e238eb_r.jpg&&·比如下图,5张50mm叠加完的照片拼接&br&&img src=&/27f655b08edd9bb980e8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25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27f655b08edd9bb980e8_r.jpg&&&br&&br&&br&&b&三. 准备什么&/b&&br&&b&器材是首先的了,还有要保证安全!其次是去郊区哪里拍摄星空比较纯净,天气怎么样?路线怎么走?&/b&&br&&br&&b&1. 器材篇&/b&&br&·相机,要高感好的。新发布的全画幅和半画幅的单反,高感度都有很优越的表现。&br&·镜头,最好要光圈f值小于2.8的,比如同等曝光时间和其他参数,f/2.8的进光量比f/4的进光量要多一倍。&br&·三脚架,一定要稍微重一点的,郊区有风,脚架稳定性需要特别注意&br&·星野赤道仪,这是对于广域深空和深空技法的星野所必需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星野赤道仪主要有两款:&img src=&/3bca58626c0fcf823f9a06b8dd82af41_b.jpg& data-rawwidth=&310& data-rawheight=&2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0&&艾顿星野赤道仪&br&&br&&img src=&/efe00ceaddcd47cb6191c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fe00ceaddcd47cb6191cb_r.jpg&&信达星野赤道仪&br&自重都是1.5kg左右。&br&&br&·衣服!衣服也算器材!强烈建议每个出去拍星的人看好郊区温度,和海拔提升带来的温度修正。夏天上山也是要厚外套啦&br&·红光手电或者头灯,尽量不要使用白光手电,红光手电可以让人眼持续适应黑暗。&br&&br&&b&2. 观星位置&/b&&br&推荐一个查询光污染的地图(自行走到墙外...):&br&&a href=&///?target=http%3A///maps/east-asia.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aps&/span&&span class=&invisible&&/east-asia.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紫色部分就是肉眼可以看到壮观银河的位置了,当然越黑越好。(长三角的小伙伴我真的真的救不了你了),如果有北京的小伙伴有一份大礼&a href=&///?target=http%3A///s/aWvbqPo0w3SH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aWvbq&/span&&span class=&invisible&&Po0w3SH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北京天文馆詹想老师的京郊观星攻略,就是讲京郊哪里适合观星、怎么走怎么住等等。&br&&br&&b&3. 天气问题&/b&&br&·简单靠谱的天气预报去中央气象台就好。&br&·通常天文爱好者们喜欢看晴天钟&a href=&///?target=http%3A//202.127.24.18/&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202.127.24.18/&/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著名天文爱好者,流星领域专家叶泉志创建天气预报网站,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气候环境预测局。这个地方可以看几天内预测的云图。&br&·另外还有一个直观的云量预报网站&a href=&///?target=https%3A///en/weather/forecast/meteogram/beijing_china_181667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eteogram Beij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是北京地区的预报&br&&br&===&br&待补充。
正值水星凌日,有些思考更新一下,原答案依然附在后面。 死亡谷暗夜公园银河拱桥。 D750+适马art 35,f/1.8, iso2000, 13s, 21张拼接Credit: 王卓骁 ·拍摄一到北半球夏天,位于北半球的大家都来拍银河,为啥,因为漂亮。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没有“…
&p&&b&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杂文,取名《三个小故事》,看到这个问题偷懒复制粘贴过来,看个笑话吧。&/b&&br&&/p&&br&&p&故事一:复旦大学的学生&b&选课&/b&系统一开始很简单,就是“&b&选课&/b&”和“&u&&b&退课&/b&&/u&”两个选项。但后来经过学生跟老师的不断博弈发展得非常复杂,学生要先学习“&b&选课&/b&学导论”课程,然后严格制定多套&b&选课&/b&方案,明确哪些课可选,哪些不能选,规定时间冲到机房按照Plan A狂选,然后根据选得课程执行Plan B再选,甚至要使用“刷课机”、动用人际关系、屯课、换课、卖课、&u&&b&退课&/b&&/u&…&img src=&/d524d7d5b36913bec33e1c86e913f8ba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1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d524d7d5b36913bec33e1c86e913f8ba_r.jpg&&&br&&/p&&p&
故事二:2013年春运,铁道部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i class=&icon-external&&&/i&&/a&网站大力推行网上&b&订票&/b&,方便广大乘客,省得大家裹着军大衣带着马扎去火车站广场一夜风流。结果有人发明了抢票软件,刷票抢票速度之快超过人手点击千万倍,曾经有一列火车的票开售不到20秒钟就卖完了。然后全球最大代码托管网站Github直接瘫痪,12306网站也直接死掉,一度谁也抢不到票。铁道部不得不紧急约谈金山网络要求其停止使用抢票浏览器!工信部次日专门下达通知,要求各大浏览器公司停用抢票插件!&img src=&/fcc352e7e15255fd6eee_b.jpg& data-rawwidth=&298& data-rawheight=&3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8&&&br&&/p&&p&
故事三:我们实验楼去年有一次请一位业界大牛教授来做讲座,具体题目忘了,是关于肿瘤的。末尾提问时间,有人提问:生物进化到那个阶段开始产生恶性肿瘤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位大牛教授一时也没回答上来,最后打马虎眼过去了。正当他:“Well…”犹豫的空,后面一位幽默的美国大叔随口答道:“Yeast!”大家哈哈一笑。&/p&&p&Yeast就是酵母菌,&img src=&/8ae4cf0821face6_b.jpg& data-rawwidth=&347& data-rawheight=&3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7&&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微生物,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吃的喝的馒头、面包、蛋糕、茶、啤酒等等都要先在原料里面大量培养它们,才能好吃&b&&u&(这段请有洁癖的朋友们仔细阅读)&/u&&/b&。它们只有一个细胞,当然不可能产生人类的恶性肿瘤疾病。那位大叔说Yeast开始就有恶性肿瘤,明显是在开玩笑。&/p&&p&
但是,如果思考一下恶性肿瘤的生长特性以及来源,也可以说,酵母菌等单细胞生物,某种程度上就是恶性肿瘤——它们的大量生长都可以来自单一细胞的增殖,只要环境适宜,它们的生长没有自限性,哪怕将所在寄生的宿主养料耗完然后同归于尽,它们也不会停止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可以这么看:&b&&u&恶性肿瘤,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单细胞生物。&/u&&/b&&/p&&br&&p&&i&&b&
《孟子》书中有云:“告子曰:食色性也……” &/b&&/i&古人言之有理啊,不仅对人类,对所有的生物个体,其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这两件事:1,饮食,解决生命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2,男女,解决本物种延续的问题。并不是说,除此之外就不需要做其他事情,但作为“性也”的,只有这两件事,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做,这个物种就会被自然界淘汰,被自然界淘汰的物种就不会被我们观察到,所以被我们观察到的物种无不“食色性也”——人择原理用来解释生物界。单细胞生物当然也不例外,生长-生殖-生长-生殖,跟人稍有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交配,自己就可以分裂,或者形成孢子,比如酵母菌,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时候就分裂,反之就形成孢子,保存有生力量。北方农村蒸馒头都会留下一点面团晾干,变成黄色的小面团,叫“面剂子”,里面的酵母菌发现水分越来越少,温度也越来越低,不好!赶紧变孢子保命,等主人下次蒸馒头和面,再卷土重来!&/p&&br&&p&&i&&b&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i&其实如果从单细胞生物繁殖角度来讲,应该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另外,生物进化过程,不只是单细胞个体的变异。在35亿年前,出现了双细胞生物,&br&&img src=&/1fc103b67ef96_b.jpg& data-rawwidth=&140& data-rawheight=&1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0&&两个好基友同呼吸共命运走完一生,虽然他们的分工还没有很细致,但很明显他们发现两个细胞在一起可以活得更加精彩。然后就有了多细胞生物。随着单个生物体细胞总数越来越多,他们的分工就出现了:有的负责维持形状,有的负责运动找饭,有的负责吃饭,有的负责消化,有的负责排便,有的负责生殖传宗接代(这个活儿估计要抢的)…...这个时候,就不能所有的细胞都“食色性也”了,因为要维持整体的生命形态继续存活,就不能大家都抢着变吃货,抢着生殖!要不然大家谁也活不了!怎么办?——&b&&u&约法三章:一,新生出来的细胞,是干生殖专业的,你就可着劲复制,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溅射。二,新生出来的细胞,如果不是干生殖的,就不许无限复制,以能够完成你负责的功能为标准,到数目后安心干活,不许胡思乱想!三,如果个别细胞本来不是搞生殖的,没有大局观乱来,则大家合力清除之。&/u&&/b&约法全都以A、T、G、C(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4个单词组成的语言写在遗传基因里面,是基本大法。然后多细胞生物就可以加速进化,生物总细胞数越来越多,各部分分工越来越细,直到后来出现了智慧生物发现了自己原来是这么来的啊——&b&你星人&/b&。&/p&&img src=&/ef476a69e9f92f0fcd71e8397bdaab2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f476a69e9f92f0fcd71e8397bdaab23_r.jpg&&&br&&p&
现在我们知道,约法三章里面早早就定义好了每一个细胞可能有的两种命运:或者&b&不断分裂传宗接代&/b&,或者&u&&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u&。但,总有例外。有的细胞在分到DNA的时候,里面的《约法三章》就因为印刷问题或者丢掉了一部分,或者印错字了;&img src=&/12d964dd3b44bd249f49f_b.jp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9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12d964dd3b44bd249f49f_r.jpg&&有的细胞受到了各种刺激,被恐怖主义、异教徒、传销组织给“安利”之后一把抛开《约法三章》:“老子不管那一套,老子就是要&b&OOXX&/b&!”然后这些细胞就开始ctrl+C→ctrl+V→ctrl+A→ctrl+C→ctrl+V→ctrl+A→ctrl+C→ctrl+V→ ……幸运的是,其他细胞还有完整版的《约法三章》,特别是第三章!绝大多数这种蛇精病细胞在萌芽状态还未形成气候就被查水表了。凡事总有例外,或者某个蛇精病细胞本身极为强大,来查水表的警察——免疫细胞被直接爆菊,或者身体免疫系统老化组织松散给免疫细胞发不出工资,没能及时将邪教组织扼杀在摇篮里——枯叉!——肿瘤诞生了。肿瘤细胞就像是返祖的单细胞生物,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它们就只有两个使命:食+色。我们的身体为这些不要脸的货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不光有脂肪存粮,还有每日三次进账。他们的任务变得更为简单:色——就是尼玛繁殖。直到他们的繁殖导致我们入不敷出,一塌糊涂,然后,就像所有在面包烤箱里被烤死的酵母菌一样,跟它们赖以生存的面团同归于尽,且义无反顾。&img src=&/a3a16c13f468f660f4a9845a8abfca17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a3a16c13f468f660f4a9845a8abfca17_r.jpg&&&/p&&br&&p&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复旦大学整体像不像一个分工细致的复杂多细胞生物?每个大一学生像不像一个单独细胞?每个学生可点击的“&b&选课&/b&”“&b&&u&退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ava用栈实现四则运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