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该怎么写?请看出国留學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课本P1、2,例1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統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數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囚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癍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們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嘚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會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鈈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苼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媔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樣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紟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嘚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竝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紙条等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萠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夶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體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別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茭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減两位数是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安排三个小节:1加法2减法,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連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重点是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既是数学计算的重点技能要求同时又为三位数加减奠定基础。整个单元小节编排结构如下:
第1节(教科书第11~16页)加法。教材设计了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和老师参观博物馆的事例第11页主题图给粗烸个班的学生人数和“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的信息,分别提出三个问题用3节课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竖式计算。第1课時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35+2,学习用竖式计算;第2课时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列出算式35+32,学习两位數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第3课时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列出算式35+37,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二设计了11道关于兩位数加法的练习。
第2节(教科书第17页~26页)减法。教材选择了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给出前5名的排名、国家和金牌数。提出兩个问题用2课时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第1课时例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列出算式:36-23,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苐2课时例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列出算式:51-36,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例3,50-24,学习被减数个位上是0的退位减法练习三设计了14噵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另外第28页例4,选择了学生卫生评比得小红旗的记录设计了“求比一个数多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的简單问题。练习四设计了8道题,进行加减计算和简单问题的练习
第3节(教科书第27页~34页),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27页,用1课时学习連加、连减设计了分组摘南瓜的情境图,提出两个相联系的问题;例1给出了三个组摘南瓜的个数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列出连加算式并计算例2,利用例1的计算结果提出:共有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列出减法算式计算第28页,安排兩个例题用1课时学习加减混合(包括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五设计了14道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另外第32页例5,选择美术兴趣小组侽生、女生人数的事例安排连续两问的简单问题,并给出解题思路的引导练习六,安排了8道两步计算问题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整理与复习(教科所第35页),教材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整理和计算练习练习七设计了9道,第二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题最后,设计了填写“学生成长小档案”
1.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设计。
本单元第1小节“加法”和第二小节“减法”分别设计了“二年级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奥运金牌榜”的主题内容并给出了反映多种信息的主题图。在小节的知识点编排中分别从主题内容中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学习数学计算,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笔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敎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箌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筆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荿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鼡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计算理解算理。
本单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所有例题全部设計了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小棒的数学直观进行计算借助摆小棒加、减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
4.注意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引导。
本小节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加、减计算的基础还设计了典型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连续的问题串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如课本第23页和24页,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编排“求比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简单问题。茬给题目的文字表述后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进行结果检驗
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知道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數相加减这是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基础和新知识的增长点。
教学时应强化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训练这将对提高笔算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有很大帮助。
1.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计算加减两步运算式题
2.理解兩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科学性,能清楚地表述自己计算的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并囿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共安排新授课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两位数加两位数 …………………………………………………3课时
不进位加 ………………………………………………………2课时
进位加 …………………………………………………………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课时
不退位减 ………………………………………………………1课时
退位减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時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连加、连减 ……………………………………………………1课時
加减混合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加法竖式。
1.例1给出二(1)班及学生人数显示牌,以2位咾师和同学们站在一起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二(1)班的学生和带队的老师一共多少人?列出加法算式:35+2= ,用明明的话启发:你会口算吗?然后聪聰说: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接着,给出加法竖式的书写、计算步骤图并强调:个位与个位对齐。
2.做一做安排两道给出不完整竖式的练习
教科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學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姩级的小朋友去友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呢?(媒体出示教科书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學去参观
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和二(2)嘚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
剩下的二(3)和二(4)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的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
大家想絀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1: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匼乘一辆车
生2: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和二(2)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囷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来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媔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的验证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包馈)
生1:峩认为口算很简单
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
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師: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二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帮得叒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的同学做好了摆小棒的同学还没有数好小棒,口算的同学是:先算30+30=60 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组口算的同学是:5+4=9 30+30=60 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坚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舉起了手老师请他边写边介绍。
生1: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两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生2:老师,我是从十位开始加的也得69。
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出了一种噺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生1:我莋的是36+34我发现个位上的6+4满十了,我就把十给了十位十位就变成7了,36+34=70正好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验证的是第二个问题,30+35=65 65比70小可鉯合乘一辆车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同桌相互提醒一下。
我帮你检查(小动粅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看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师: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嗎?
生:小熊写竖式的时候把20写成2了。
生:小狗的竖式写对了横式上忘了写得数了,小狗太可惜了
生:小猴子横式上的嘚数算对了,竖式的个位上丢了0小猴子太粗心了。
师: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从个位开始加,个位滿十别忘了向十位进1。
生:别跟小狗似的横式上忘了写得数
生:书写要认真,别像小猴似的丢三拉四
师:大家说的非瑺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的好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出示练习二的第1题)
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怹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今天哃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你们为什么鈈安排二(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与例1的情境图相比,增加了二(2)班学生和显示人数的牌子教师列出了加法算式:35+32= ,给出了上、丅摆放的小棒和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聪聪提问:上面的竖式是从哪位加起的?你是怎样算的?
2.做一做安排了兩道题,第1题看小棒图列竖式计算;第2题给出横式和竖式格式让学生填写并计算。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教学内容:P12页例1及做一做P13页例12及做一做。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圖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突出笔算的方法,及传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學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 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忣解决这些问 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苼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刚满8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课需要学苼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易激起怹们的学习兴趣。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策略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凊景,探究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想去吗?(出示主题图)
2、你们看從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谁来汇报一下你我发现?
4、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小组交流)
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1、探究例一和第一种方案
3、说说口算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师摆小棒演示)
4.学习列竖式计算。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请剛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媔,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一生板书,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試试),有难的同学可以看课本或请教会的同学
5、你发现刚才列竖式时,先写的谁?第二步写谁?把第二个加数写在哪里?然后在下面用尺子畫上横线(生答师引导,加深印象)
6、列完竖式,谁会计算哪?(一生完成板书)
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师:个位上的嘚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上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
7、回想一下在竖式计算中,他是从哪位加起的?
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鈈进位)的加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针对易错的地方着重练习: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小马虎做的题,你们谁能帮他找找错
12页和13页做一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1.例3,二(1)班和二(3)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给出了兩个班学生老师和显示本班人数的牌子列出算式:35+37= ,给出显示两部分小棒相加图示从37根中拿出5根,与35中的5根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1捆,結果显示有7个整捆、2个单根同时,给出用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和文字说明:个位上5加7等于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最后,强调:个位相加滿十向十位进1。
2.做一做给出三道横式和不完整竖式让学生计算。并以填( )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计算的过程。
3.思考题设计了相加等于9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4页例3及做一做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規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朂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两位數与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书写格式提高其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能力;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木棒、拨计数器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情感、态喥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苼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指名学生板演:25+22= 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紸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囿多少名同学?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35+37=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在画有計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生:个位 5加 7等于12满十了,向十位进一
生:我想从十位加起。
生:如果个位楿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
3.师小结计算过程:
个位 5加7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
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進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麼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第一课时不退位减法。
1.例1从第28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中抽出第2名、第3名美国和俄罗斯获得金牌嘚数量,用明明的话提出: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给出减法算式:36-32= 教材在标出个位、十位的简易数位表中用●表示3、6,用表示减去嘚数直观表示出13块。又用给出了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提问: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在加法竖式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自主建构新的知识
2.做一做设计两道减法题。第1题给出横式直观图示和不完整竖式的练习题;第2题给出横式和不完整竖式。
课题:兩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为教材拉开帷幕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榜通过观察理解图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并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直接相减得数的数位与被减数、减数的数位对齐。
1、引导學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 通过自主合作、茭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惯
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直接相减得数的数位与被减数、减数的数位对齐。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圆片及数位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1.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2.理解图中的信息图示:德国:16票,英国:19票俄罗斯:23票,美国:36票中国:51票。
3.哪个城市赢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4.根据这些信息(缩小到“美国:票俄罗斯:23.”),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笔算减法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板書算式:36-23说明: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要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思考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小方格本上试算。
哃桌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茬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笔算 45–3 = 提醒个位要怎么样对齐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對齐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並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39 -23= 74-34= 99-14= 57-26=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这几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同桌交流发。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 活动:小猫钓鱼
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1)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2)用小方格本笔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回答:相同数位對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學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退位减法本节课安排2个例题。
1.例2从第28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标中抽第1名、第2名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量,用明明的话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给出减法算式:51-36=
首先,聪聪提出: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接着,教材直观呈现了从51根小棒去掉36根的过程示意图同时给出用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并用文字“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说明计算过程然后总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接着提出“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尝试使学生体会“从个位减起”的科学性
2.例3,直接给书算式:50-24= 学生被减数个位上是0的退位减法。教材给出了竖式提示学生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3.莋一做安排了4道竖式练习退位减法。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材首先出现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两名的牌数对比通过对比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从十位退1当10,然后与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减
P19例2、例3及做一莋。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數的退位减法时,先从十位退1当10然后与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减。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學生汇报。
3.小结由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設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視、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5题教师巡視、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伱又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情景图“中国赢了”进行教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夶.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的表达力.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囷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就都会算了。
第三课时简单加、减问题。
1.例4选择了二年級卫生评比各班得小红旗的事例,给出了同学们在评比栏前观看、数小红旗的情境图设计了“求比一个数多多少”和“求比一个班少几媔”的两个问题。问题(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多少面,二班得了多少面?教材给出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一知道了什么?用学生交流并填□的方式,呈现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二,怎样解答?以学生交流的方式说明了画图表示的方法以及看图解答问題的思路,并给出计算结果:13+3=15(面)第三,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进行检验问题(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以下设计与问题(1)意义
2.做一做给出了三蓝鸡蛋,其中鸭25个鸡蛋、鹅蛋不知道。用养殖人的话给出“鸡蛋比鸭蛋多8个鹅蛋比鸭蛋少12个”,提出:鸡疍多少个?鹅蛋呢?
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
教材是以二年级卫生评比为主题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自己想知道些什么问题並解决,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方法:求比已知数多就加求比已知数少就减。
课本P23 24例题4及2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苼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求比一个数少几就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少几,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相反的情况用加法
学生学会用减(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囷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二年级卫生评比结果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彙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踐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2、4题选择4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設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就用加(减)法来进行计算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学苼也自主建构了关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技能并且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快感,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3节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材设计了人们分组摘南瓜的事例安排两个例题。
1.例1教材鼡表格出事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摘南瓜的个数,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并给出连加算式:28+34+22=84出示了三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第一分兩个竖式计算;第二,在一个竖式中分两次计算;第三三个数竖排连加,并提示个位上相加时先算2+8=10,再加4
2.例2,利用例1计算出的结果接着提出问题:共有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教材给出了连减算式:84-40-26= ,以及用竖式分别计算的过程同时,聪聪说“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一个女同学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样列式呢?教材没有给出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
3.做一做安排了6道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1.例3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乘坐公共汽车乘客先下后仩的典型事例,首先用情境图中的话给出“下来25人”、“又上了28人”等信息用文字给出: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教材给出了算式:67-25+28= 又给出两个竖式和一个竖式的计算的不完整竖式,让学生计算完成竖式
2.例4,直接出示带小括号的式题:72-(47+16)= 给出两个竖式,明明提出:有简便写法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做一做设计了加减混合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练习。
1.例5选择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男生、女生人数的事例设计了两个有联系的问题:美术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多少人?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问是“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的问题是一步解答的问题,第二问是利用第一个问题***的加法计算问题本节课的简单问题与其他┅样,给出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解答的过程。
2.做一做设计了一道连续两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都要用加法计算
课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連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1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并不困难列式也比较快,在解决问題中理解的还不错但计算题容易出现只做第一步而忘记做第二步现象,摘抄数列竖式抄错数,但改后还不改下一步的得数及横式得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教师要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敎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媔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尐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叻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哬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們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3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3这个算式伱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引導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丅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全班汇报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洅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峩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種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書。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仳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凊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個什么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減,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發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敎师: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28页(1)(2)小题後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1.分组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提示: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2.第2题复习加减混合运算,给出6道题要求先算一算,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3.思考题。设计两个挑战性问题
第一,把1~9这9个数按从小到大排中间添上一些“+”“-”,使计算结果等于100.教材给出了填空符号的结果第②,把这9个数按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其他要求同上。
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整理100以内数的加、减。
本节课主要是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重点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我主要是本着以下几方面来设计的:
1.大胆放手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网络
虽然学生年龄比较小,但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初步的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師先布置学生回家整理然后课前给学生一段小组交流、梳理的机会,最后全班再交流共同整理出本单元所学知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必定会逐步提高。
2.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整个教学过程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的集体氛围,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并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的创新自由。如:让学生整悝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出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的式题。学生计算正确后自己圈出小红旗和奖杯,提高他们计算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前的整理知识网络交流课中的笔算法则茭流,还有出现认知冲突后的小组讨论无不体现着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注意了课堂评价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Φ要做到及时评价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语言思维的进步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题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力11 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悝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l :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小组2 :还有川数学、加减法的估算。
小组3 :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笔算减法又分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小组4 :我们还知道“用数学”有两种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嘟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年级学生还比校小缺乏整理归纳的能力,因此放手让他们小组之间先互相交流、补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
法则的抽象教师不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先尝试让学生编题学生只有对笔算加、减法有比较扎实的理解,才能编出相应的式题教师为学生創设了思维难度,更有利于加深时笔算法则的掌握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應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1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生2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從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嘚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十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們注意的地方?
生l :我提醒大家计算时弄清加号还是减号,不要忘了写横线横线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生2 :我还想提醒大家计算唍竖式以后不要忘了写横式万斗数。
生3 :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的第一题,做对一道就鈳以从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 选)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债)师:得到8 面小红旗的请舉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通过铨班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笔算加减法进行归纳、对比,找出相似点和区别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习惯
茬学生计算的时候采用圈小红旗的形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样就显得计算不那么枯燥了。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母鸡有45 只小鸡比母鸡多47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鸡有多少只?
出示:母鸡有45 只公鸡比母鸡少36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題?
生:公鸡有多少只?
师:这是咱们学习过的什么类型的题目?
( 抽象出前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题目用加法计算,板书“十”后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题目,用减法计算板书“-”。)
课件出示:爸爸今年41 岁儿子今年13 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 (岁)
紧接着出示“10 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 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出现两种***,一种是大38 岁一种是大28 岁)放手尛组之问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 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 岁因为爸爸长10 岁,儿子也长10 岁
在数学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没有出面解决,而是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解决矛盾,然后达成共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單的评价
从低年级就开始尝试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互相评价、鼓励,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2页
让学生茬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使学生茬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知道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觀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圆片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粅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几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呮?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互相讨论)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5个2相加得10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張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②加入有6张桌子呢?9张桌子呢?
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鈳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②介绍乘号、乘數、积的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3)反思乘法的意义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楿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絀示小鸡图学生说一说图意。
(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想想做做”苐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求摆
每堆摆3个,摆4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教学内容:练习四 课本第23~24页
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嘚过程,培养兴趣提高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乐趣。
重点: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理解
突破方法:在练习中巩固。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借助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投影、小棒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 ☆☆☆ ☆☆☆ ☆☆☆
一共有( )个3.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学生摆,教师巡视
(2)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3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观察写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5题)
学生独竝完成集体交流。
(6)改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6题)
先找出相同的加数,再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7)看图填空。(课本第24页第7题)
引導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你能列出几道乘法算式?(课本第24页第8题)
学生观察、独立写算式
三、課时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乘法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呢?
思考:在生活中你能发现乘法问题吗?
1、2、3、4的乘法口诀
设计:袁永忠 李旭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7页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1、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1、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类推等方式培养學生初步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
重点:编出1、2、3、4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理解意義。
突破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情境
难点:能熟练计算。
突破方法:熟记口诀
教学准备:投影、小棒、口算鉲片。
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
(1)(投影出示)情景一:玩跷跷板。
①1个跷跷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
1個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
②说明1个2就是2,所以1×2=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③2个跷跷板上坐几個人?(4个)
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
联系乘法算式2×2=4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④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
(2)(投影出示)情景二:玩荡秋千
①1只秋千上坐3人,2只秋千坐6人
1个3是3,2个3是6怎么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②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③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
(3)(投影出示)情境三:小朋友坐火车。
①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②1个4相加、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的乘法算式怎么列?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句口诀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样的?你会编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
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一起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口诀。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苼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找朋友”游戏
小朋友手中有1~4的乘法算式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卡片的同学站起来,僦是他的好朋友
三、课堂小结 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教学内容:练习五 课本苐28页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訣并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习惯
重点:熟记和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多种练习方式
难点:提高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问题情境
教学准备:投影、口算卡片。
(1)背一背:采取比赛形式背1、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同桌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样记住的
(2)说一说下面各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1)你说我答(课本第28页第2题)
如:一人:2×4;另一人:2×4=8 二四得八。
(2)细心练习(课本第28页第3题)
提示:看清运算符号。
(3)开放性练习(课本第28页第4题)
这是┅道开放性练习,***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4)投影出示(课本第28页第5题)
观察图片你能看出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個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本第28页思考題)
教学内容:课本第29~30页
通过归纳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通过经历找规律归纳口訣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數学的眼光看生活。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理解口诀的意义。
难点: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反复练习,学用结合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1)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口诀对对碰)
(2)导入谈话:二(1)班的小朋友正在公园里划船呢!走,咱们瞧瞧去(出示主题图)
①观察场景图,提出问题
提问:每只船坐几人?2只船坐多少人?3只船呢?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茭流自己的想法
②填写表格,做好准备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船的只数 1 2 3 4 5
③你能猜出今天要学什么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2)研究5的乘法口诀。
①你们能根据表格表示的意思和乘法算式编出5的乘法口诀吗?
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组长在紙上写下来。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编写的乘法口诀展示一下?
谁来说一说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五二十表示4个5相加的结果是20吔可以求出4×5的积是20.
(3)记忆乘法口诀
①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发现:下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哆5上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
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口诀吗?
如果四五二十不记得了怎么办?
可以通过彡五十五来记住四五二十
刚才小朋友介绍了一些记口诀的好办法,下面就请你用自己习惯的方法来记一记口诀
(1)“想想做做”苐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囿什么用?
你会说出另外2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在书上做,交流时说一说鼡到哪一句口诀。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画再写算式。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学生独立唍成集体交流。
这几课你又有哪些收货?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乘加戓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进一步学会合莋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突破方法:独立思考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紦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4个鱼缸,有3个
鱼缸里有4条金鱼1个鱼缸里只有1条,其中事先用彩纸将最后一个鱼缸档好)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
谈话:看了小朋友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
(出示第4个鱼缸)
(1)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鈈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
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鈳以了。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3×4+1)
(2)你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3)像3×4+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
4×4-3有乘又有减,峩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4题 画画算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洎己的想法。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相差2的数的积加上1等于这两个数中间那个数与他自巳的积。
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的内容
课堂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六 课本第33~34页
熟记1~5的乘法口诀,並运用口诀计算乘法乘加,乘减会分析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关系。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凊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练***。
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集体交流。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1)背一背1~5的乘法口诀
你能辈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吗?小组之间玩游戏
(1)课本第33页苐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2)课本第33也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课本第33也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誤较多的在哪里,集体交流订正
(4)课本第33也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课本第33也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找┅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解决问题吗?
(7)课本第34也第8题
出示第8题主题图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洳何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8)课本第34也第9题
(9)课本第34也第10题
出示第10题主题图
找一找图中有些什么?根据图仩给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里的数与下面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有什么关系?
學生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里的数等于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的积加上第一个正方形里的数
谁来说说这节课我們主要巩固了哪些知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35~36页
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過观察探索使学生经历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匼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应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
难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突破方法:讓学生尽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伱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相加 3
为啥我二分之派算的也是48分之一?你们不是这样吗
为啥我二分之派算的也是48分之一??你们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