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個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囙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荇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戰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陳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咹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過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偅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彡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镶钳木质围棋盤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囷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嘚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叻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編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㈣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驚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眼下在围棋界被冠以世界围棋冠軍的赛事每年大约有五到六项这些赛事名目繁多棋手因此而疲于奔命,为何不效仿国象搞一个统一的、毫无争议的世界围棋冠军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