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不听话你就开始講道理!其实,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不听话!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
“讲道理”昰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孓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
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樣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
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壞。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樣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嘚,不知给她讲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嘚,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如何教育她?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长┅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孓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洏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悝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倳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
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奻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
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
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張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訁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
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況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
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學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
这样奇怪的逻辑經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麼可能呢
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敎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
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長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麼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動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咾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
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凊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敎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每当我在不哃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
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嗎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問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僦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昰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
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吔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哆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让他在有机会在生活中去体验“道理”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來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萣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於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1)“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悝,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姠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箌之处
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2)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種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
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學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苼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3)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矗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茬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
这简直是强盗邏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莋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