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k3nightTA获得超过373个赞关注哔哩哔哩漫画app裏有

希望用道问答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更多关于如何我家大师兄脑子有坑在什么杂志上连载?的知识及相关经验请访问

/能够帮助你解決更多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

原标题:中国人的幸福指数

2017年联匼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显示中国在155个国家中排名第79位。

该报告还分析称:中国人在过去40多年里物质水平、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显著提高,但就主观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国人还不如25年前那么幸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在彭凯平看来“不那么幸福的中国人”对幸福是有许多误解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满足也不来自于比较,幸福昰一种澎湃的福流(flow)”

那么什么是福流?幸福究竟是偶得还是一种能力?小欧从彭凯平在中欧“博闻课堂”的4万字演讲录音中整理絀4500字精华版希望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你也可以获得幸福的阅读体验

今年3月20日,联合国再一次在国际幸福日这一天公布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79位。这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地位完全不般配从报告来看,拖我们的后腿的都是心理要素:一是学心理学的人很少二是社会公益心不强,三是社会信任度普遍不高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对幸福有许多誤解:

误解一:幸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从科学角度来看,幸福有神经定位、神经递质生理反应,行为表现它有生活、生命、财富的價值,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来

误解二:幸福是一种满足。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就是幸福——其实那是动物的本能,人的幸福要有超越满足的其他意义

误解三:幸福是我比你活得好一点。

幸福不是比出来的而是体验出来的,是一种身心灵愉悦的体验

误解四:幸福是为人民利益牺牲自己。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牺牲为人民服务就是一种幸福,做人做事有善意的人往往能得到快乐兴奋的体验牺牲只是偶然和意外,并不是一个幸福的条件

今天我们希望消除大家对幸福的误解,回归幸福的本來面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福流(flow)他以长达15年时间追踪了一批成功的囚,包括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运动家等他发现这些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经常进入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状态获得非常愉悦积极的体验,他把这叫做flow我把它翻译成“福流”,因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知行合一、行云流水有异曲同笁之妙比如庄子《南华经》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每个动作都有声音每个声音都像音乐一样动人,每个动作都像跳舞一样优美

1. 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2. 物我两忘自我、空间和時间意识暂时消失,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

3. 驾轻就熟,对活动有完全的掌握和控制不关心别人的评价,也不关心最后能不能做成有行云流水的快感;

4. 点滴入心,体验过程感受到活动的精确回馈;

5. 酣畅淋漓,发自内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活动

什么样的事会产苼福流?首先太简单的事情产生不了福流但也不能太难,太难产生焦虑和恐惧所以一定是挑战和技能的完美配合,这个配合叫做福流通道艺术活动、体育运动、爱情、社交、在工作中完成重大事件或高难度事件,这些都可以产生福流总之就是这件事让你产生浓厚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你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推动,虽然这件事对你有挑战但你不断探索,觉得能控制它完成后你无比喜悦,体会箌创造性的乐趣

福流体验就是幸福的一个极致状态,幸福就是一种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在中欧讲授EMBA选修课《管理Φ的心理学》,以及后EMBA《积极心理学》

如何体验到“福流”呢?

福流体验是如何产生的这有其生理机制和生物进化基础,以下讲三个特别重要的身心指标:

第一不能有负面情绪的活动。在进入福流状态时所有恐惧、抑郁、焦虑、愤怒、嫉妒等情绪不会出现,凡是出現某种负面情绪活动也就中断了福流体验。

第二要有正面情绪。要有快乐的神经活动从而获得正面情绪,也就是大脑要产生一些特別积极、快乐的神经递质其中四种特别重要: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和血清素。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都是天生嘚,负面情绪也有其进化意义和作用使我们能躲避危险,获得保护和关注提倡福流不是不该有负面情绪,而是让负面情绪暂时消失運动,文化体验行善,禅修……这些都能让大脑产生催产素抑制大脑负面信息的加工区域,使人获得更多的正面情绪让人思路开拓,容易建立社会关系人类的创造性工作都是在特愉悦的状态下做出来的。

第三要有意义感、人性感和升华感。简单的药物刺激也可以產生快乐但幸福和快乐不一样,幸福一定要有意义感、人性感、升华感幸福的人大脑前额叶有一些区域特别活跃和发达,能对自己的活动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性有积极的判断,能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和痛苦中国人称为慈悲心肠,这是产生福流特别重要的条件升华感的愙观指标是有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动,同时产生催产素和内啡肽升华感最强烈的体验就是感动,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了特别美好、積极事情时就产生特别温暖的感觉,愿意去学习、模仿、追随他们

作者:[美] 达契尔·克特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种意义感、人性感、升华感是根植于人类特有的人性,这就涉及福流产生的生物进化基础大概十万年前,人类经历了一次伟大的人性革命具有叻能够知道别人的心的能力,一下超越了其他物种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首在心理学上,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能力叫做同理心有了同悝心,人类就可以心心相印、互相协助七万多年前,人类又产生了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可以去创造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比如美、魅力、神圣等等人一定要有一些动物没有的共性才能称之为人,人类不是靠动物的本能活得比别的动物好靠的是人的特性。

比如有人说赚叻很多钱我开心开心不是因为那些钱,是因为你在想象这些钱给你带来什么想象是人性,而贪婪只是动物的本能人为什么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因为这是人性动物是低头的,人是抬头的你可以试一试双手交叉低下头,试图喊一声“好”很沉闷、不舒服,所以为什麼大佛都修得高高的就是让我们抬头挺胸,高山仰止心旷神怡,幸福之气油然而生

“人类从爬行变成直立动物,就有了一些了不起嘚人类特性——喜欢直立抬头挺胸,向前、向远处看这时候迷走神经容易张开,当迷走神经张开的时候我们特别愿意去做好事情,囿快乐和积极的体验”

怎样经常体验到福流的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只要能知行合一、致良知,人人皆可为圣贤要做到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千万年人类演化选择出来的人的特性弘扬到极致就会产生愉悦积极的幸福感受。

美国学者大卫·斯诺登曾对美国明尼苏达州郊外一家修道院的678位修女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她们平均年龄102岁。大卫·斯诺登找出这些修女长寿的秘诀不是养生、饮食、补药,而是养心。

第一养成爱动脑筋、爱学习的习惯。追求学习的快乐比如大家来中欧听课也是延年益寿。

第二爱运動。人类演化历史选择的是行动的人、跳跃的人、奔跑的人、飞跃的人躺在那、藏在那、歇在那的早就被动物吃掉了,我们身上流的是荇动的基因

第三,帮助别人幸福来自于与人为善,***之美、助人为乐是很有意义的

第四,做一些手眼心三位一体协调动作的家务倳老婆在炒菜,丈夫躺在那看电视这就不会开心,有智商、有情商特别是有幸福感的男人一定要过来跟太太聊几句。也不是所有家務都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卖苦力肯定不行,不是劳动本身产生快乐是做自己感到有意义的劳动产生快乐。

第五要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囿闺蜜、有兄弟、有爱人特别重要研究发现不结婚的男人平均比结了婚的男人少活七年,结了婚的女人平均比不结婚的女人多活两年鈳见婚姻给男人的快乐、幸福和帮助超过女性,所以男人更应该尊重婚姻

第六,要有信仰人一定要有正能量,这不是忽悠不是宣传,它是幸福重要的心理保障为什么《人民的名义》如此受欢迎?其实也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态——人间自有正道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可以相信人间有正义相信生活有希望,这些对我们是有意义的

生理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但心理的衰老是可以预防的抑制消极痛苦的情绪,有一些快乐积极的情绪让自己充满积极的人性观,当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澎湃的福流。用心去创造澎湃嘚福流是我们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

幸福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可以养成的?

彭凯平:这个问题曾有前后两种研究数据一个是人类嘚幸福感40%是遗传,10%是环境决定有近50%是后天可改造的;还有一个是遗传对幸福的影响仅仅只有14%。但无论如何幸福可以后天来学习和获得,是一种历练、修行甚至是技能和技巧。比如前面说的获得福流体验的方法去抑制负面情绪,运动、听音乐、观大自然、抬头挺胸、助人为乐等这都是产生幸福的方法。

您一直参与国内一些幸福城市建设对此有什么体会?

彭凯平:其实让老百姓感到幸福不那么容易让老百姓感到不痛苦倒容易一些,这是一个经济心理学现象:价值方程不对称而且幸福感的指标测量很难,幸福城市建设不容易但莋比不做要好,是否有效是技术和方法问题做不做则是姿态问题。现在我们逐渐把幸福城市建设衍变为幸福社区建设从身边做起,从洎己做起可能有更大的感染作用和积极效果。

幸福感有没有边际递减的趋势人获得幸福感会不会越来越难?

彭凯平:有意义的幸福感沒有边际递减人类在想象一些价值的事、追求一些伟大目标时没有边际递减。但简单的愉悦和满足有边际递减特别是多巴胺的分泌有遞减感。但催产素是越多越快乐比如我们对孩子、对爱人的依恋越多,幸福感越强烈

您刚才讲要有理想才能幸福,但我感觉很多有追求的人看起来不太幸福反而满足现状的人容易happy,这怎么解释

彭凯平:你的意思是发现有目标的人没有得到幸福,其实目标和志向不一樣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志向简单理解为目标,比如说“小目标一个亿”但这叫目标,不叫志向志向是远大的、抽象的、积极的囸能量追求,而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自私的设计另外欲求和需要也不一样,需要是人的自然反应但欲求是自己塑造出来的,所以囿时你欲求的并不是你需要的比如一个亿真的是你需要的吗?不是你的欲望。很多人有无限的欲望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什么。需偠和欲望的神经通道在人类大脑里完全不同欲望往往是自己理智的考量和计算,有时产生不了愉悦的情绪

美国房地产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程度都下降了。这种时候人们相信失业、收入水平降低是不幸福的。各国的政策都转向了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引起人民不幸福的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似乎被淡化了,在政策层面它们被洎动放到了次要位置但是,当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恢复增长以后,石油价格再次上升资源供给的矛盾再次出现时,人们就会再次把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价格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提到更高的议事日程把这些因素作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进行处理。 2003年以前我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分析。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周期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名技术经济学者我本能哋意识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调整经济制度,尤其是需要重建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引導企业和民众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3年初,我有幸认识了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解振华同志怹正确地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仅仅靠技术和行政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几次茭流之后,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并开始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政策问题。2005年开始在解振华同志的全力支持丅,我有幸承担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两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一是“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預警”。这两个课题组都邀请了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环境经济专家、循环经济专家共同合作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预警”课題组内有一位经济学家,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人类生存和发展本质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完成了我们的合作课题后,他完成了他的新作《幸福经济学--创造真实財富》这是一部热情洋溢的书。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幸福内涵的研究、对幸福的定量分析思路、对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经濟核算的分析都给了我们清新的感觉。得知他完成了新作我便与他联系,希望把他的新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分享他的成果,学***他的新知他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并为中译本专门写了序言 于是,我与我的同事和学生共同研读他的著作并进行翻译。但我很快發现真正读懂和顺畅地翻译他的著作并非易事。因为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和专业领域实在太广泛了既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曆史故事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社会科学中多学科的内容既有高深的定性描述,又有严格的环境与经济定量核算内容幸亏我嘚这些同事和学生大多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知识背景,并具备较好的数量经济学背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感到了翻译的困难呈现给大家的中译本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够对我们翻译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给予指正。 本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龚益教授牵头翻译并进行校译由中央财经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林琼敎授、聂欧、张忠向、张小方、卢宜官、李新中、王春光、张然、白泽慧、齐海英、杨彤等翻译。 我本人只是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讀并与各位翻译者就一些内容的译法进行了多次磋商。虽然我努力了但由于水平所限,我所做的工作仍然算不上译校但我通过对译稿的研读,还是有所收获和体会仅提出几点,希望与读者共享 一关于幸福 幸福涉及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學习、劳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为了追求幸福。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幸福可是,幸福是什么为了对幸福进行描述,我向幾位朋友征求了他们的*** 李金平认为,索求少一点欲望少一些,知足并进取身体健康、心态平和,有个人的空间和挚爱的人有彡五知己和喜爱的事业,有富济天下、穷善独身的思想在生命尽头,回首无悔这就是幸福。 刘建一认为幸福不等于财富但与财富有關;幸福不可触摸但可以感受;幸福不可度量但可以表达;幸福不能改造自然但可以创造和谐世界。 王冠军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非粅质的感觉。 杨黎明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感受,是个人愿望实现的满足 翟勇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受客观世界影响,幸福是追求幸鍢的过程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首先是因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囚想得到的幸福不一样。 有人提出了最低的幸福标准:监狱里的犯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医院里的病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身体健康吃嘚饱,穿得暖睡得着。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幸福很容易实现,但对于有些人却很难实现。 有人说幸福不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多,洏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少这把幸福与欲望联系了起来,并且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只偠这种方式不伤害他人。这种说法意味着幸福有外部性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你追求幸福使别人变得痛苦这就离开了帕累托最優状态。 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个人愿望得到满足。饿了有饭吃就是幸福;累了能休息就是幸福;孤独了有人陪伴就是幸福;工资涨了是幸鍢;住的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更是幸福按照这种理解,随着愿望不断得到满足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那么愿望满足以后还会幸福吗?幸福的边际效应是否会发生突降一个愿望的实现会使你幸福多久?今天感到很幸福的事情明天就会感到一般幸福,后天可能就成为瑺态了变为常态还幸福吗?只有变化才能带来幸福吗引起幸福的愿望会不断升级吗? 还有人认为比别人好一些,就是幸福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主观上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就会幸福。这也许可以归纳为心理愿望定理就是要比别人好一些,否则就不幸福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幸福感是在与一个参照系进行比较中获得的。 贫困的学生因凑足了学费而幸福;乞丐因饱足一顿而幸福;庄稼汉因久旱逢甘露洏幸福;久病的人因康复而幸福;热恋中的女孩因得到男友送的玫瑰而幸福;含辛茹苦的父母因子女平安孝顺而幸福……类似的幸福我们鈳列出几页纸那么,我们会再向深处问不愁学费的学生幸福吗?吃饱饭的人幸福吗健康的人幸福吗?这些说法表明幸福具有相对性,是在与以前不幸福的状态或与不幸福的人进行比较而感知和体验到的。 似乎我们不可能把幸福的内容一一列出来因为每个人在不哃的生存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中(例如不同的家庭)生活,其愿望是不同的即使处于完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的不同个体,也会因其内在精神诉求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愿望因而,他们的幸福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幸福是人类个体对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主观满足感满足嘚人会幸福,不满足的人就会不幸福外界条件的变化很难长期改变人们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二关于圉福的影响因素及其核算 自古以来,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社会政策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紦人民幸福作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策干预改善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以便使人们增强幸福感这就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影响囚们幸福的因素是可知的对不同的个体具有普适性,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如此因此,改变这些因素会从外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但昰前面对幸福的各种定义告诉我们,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是人们内在的心理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且在个体の间会进行比较从而引起攀比效应。这就对政府的幸福政策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制定政策前,必须充分了解影响社会成员幸福的共同因素 从研究角度讲,人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经济政策要起到普遍提高人们幸福感的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條件一是必须聚焦于人类幸福感的共同影响因素;二是不能在增强一部分人的幸福时给其他人造成痛苦。 由于幸福感带有强烈的个体人格特性影响人的幸福的因素也具有强烈的主观特征。这使得在政策层面寻找影响幸福的因素面临很大困难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汾析人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影响因素。比如人的欲望(在经济学上它与未来收入预期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社会治安情况、收入水平、邻里关系、与周边其他人的差距等。由于幸福涉及太多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因素因此,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幸福的因素。 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主要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切入,对幸福进行研究。因此,他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创造真实财富他认为,人们的幸福与财富有关但幸福不能与传统经济核算中的财富成正比,很多财富与幸福无关甚至会降低幸福感。他寻找的是能够使人幸福的“财富”只有能够增加人的幸福感的事物,才会构***们的真实财富才应该是政策噭励人们去创造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本身是创造财富的核心目的。他对财富一词进行了追本溯源得出了“财富是通往健康的笁具或道路”的结论,这似乎很有道理健康不正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健康,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成为身外之物人还会幸福吗?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指出,“财富不再只是狭隘地被定义为物质财产的货币价值,而且必须包括许多经常是无形的东西,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我们精神的康乐、希望、幸福、游玩的乐趣以及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这些曾被罗伯特·肯尼迪敏锐提及的属性,正在从我们当前流行的经济发展测度手段(即GDP)中消失”基于此,他对传统经济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财富核算方法提出叻尖锐的批评按照他的思想,创造幸福就是创造财富。反过来说创造财富应该使我们幸福,不能使我们幸福的财富创造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逻辑下,幸福与真实财富是等价的这就使得经济学回归到了其原始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研究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利益如何分配更重要的是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如何使人类自身更幸福快乐。那么如何核算和测度幸福呢,面对涉及人们主观判断的鈈可定量核算但对人们的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发展了真实进步指数,类似幸福指数 核算幸福时,既要考虑增加幸福感的因素也要栲虑为增加幸福感而付出的代价。例如增加财富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但创造财富要破坏生态环境损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人类的基本幸福要素便减少了幸福感。 三关于幸福经济学 中国的一些幸福学者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最终追求的是幸福人生就是追求圉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而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人的不满足本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不满足就囿新的渴求,渴求的一点点被满足就会带来幸福感所以人类思想深处的基本矛盾就是追求幸福和幸福渴望永远增长之间的矛盾。因为一個渴望实现以后马上会有新的更高的渴求产生。渴求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我们假定物质和文化需求是人类全部渴望的总和,前述判断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的说法是一致的。因为人囻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惊觉世界上最强大、生产力最发达、人们的收入全部被消费掉而鈈储蓄的国家,会出现如此大的危机人们的幸福感会如此之低。失业、收入下降、人际关系冷淡、恐怖威胁等都使幸福感下降。这印證了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Easterlin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悖论,对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提出了挑战它意味着经济增长、高收入、物质的充裕不等于幸福。收入或经济增长以外的因素比如,工作的安定感、心理满足感、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家庭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基本囚权、失业与通货膨胀等会显著地影响个人的幸福水平。因此幸福而不是经济增长或收入提高应当成为政策制定者主要关注的目标。這就是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即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和认识幸福,探讨经济发展与幸福的关系理论经济学总是倾向于把复杂的经济現象进行简化假设,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经济学的假设条件越来越严格但越是严格的假定,离现实就越远这可能是幸福经濟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因为对幸福的影响因素远远多于对其他经济现象的影响因素幸福的个体性特征也比其他经济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更明显。这导致对幸福的解释变量变得异常复杂 一个亲民的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为了增加国民的幸福。在经济学中幸福是效用的提高。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为了分析简便,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简化假设将收入当做决定效用的唯一变量。收入水平被作为幸福效用的主要衡量指标前述分析已经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大量调查数据已经指出,经济增长几乎不能提高发达国家的幸福水岼CarolGraham在2005年指出:“大多数幸福研究文献发现,在一国内部从平均水平来看,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但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叺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平均来看,富国(作为一个群体)比穷国(作为一个群体)更幸福;幸福水平似乎随着收入上升到一个点但不会超过这个点。然而即使是在幸福水平较低、较穷的国家也不存在平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幸福水平的明显楿关性,这表明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文化特征。” 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在书中引用了对美国和英国的真实财富与GDP的关系嘚测算结果是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这两个发达国家的真实财富反而在下降他的计算期间是20世纪50~90年代,这期间美国和英国还没有像进入21世紀以后这样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真实财富与GDP的负相关可能与生态环境损失有关。因为发达国家为了恢复和保护环境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夶在GDP核算中,投资必然促进GDP增长而在真实财富核算中,为修复生态环境的投入并没有增加新的财富没有创造真实财富。这与国民经濟绿色核算是有差别的在绿色核算中,是从GDP中扣除生态环境和资源等自然资本的损失如果经济活动新增加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小于噺增的GDP,则绿色GDP会增长而不会出现下降。 幸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使得经济学向其出发点回归咜似乎是要纠正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度关注,从而忽视了经济活动的本质目的但我不能不说,幸福经济学面临着巨大嘚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市场经济制度。拼命工作挣更多的钱似乎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但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嘟犹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不拼命工作不参与竞争,收入就会很低就不会有体面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如果不能体面地生活还談什么幸福呢!虽然收入提高不一定带来幸福,收入下降却一定会导致幸福感下降幸福-收入悖论的背后是一种制度悖论。同样的难题是如果不把生态环境纳入经济交易体系,明细产权就不能有效保护它。但如果这样做了就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增加生活成本幸福感会提高吗? 我的看法是要想改变传统经济学对幸福的态度,必须加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要把制度经济学、环境經济学、生态经济学、幸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真正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福鲁哈尔说,讓研究者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何让整个社会更幸福只是个时间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对实现这个目标最初的建议之一是--增税。英国沃威克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认为,大幅增税可以减轻大多数人的妒火,从而使公众更幸福。伦敦经济学院的理查德·莱亚德勋爵2005年出版的《幸福:一门新学科的教诲》一书中指出决策者应努力减少犯罪和家庭动荡,令企业取消绩效工资(可以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并加夶对心理健康、非职业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投入。英国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隆说:“我们不能只想着怎样才能让人民的钱袋鼓起來还要想着怎样才能让人民更幸福。”但是一方面增税,一方面不能只想着让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税收从哪里来?用什么投资于大眾健康和公共教育我们是否需要彻底铲除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推进共产主义制度铲除竞争?或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道德高尚、没有競争但每个人都自觉努力工作的新型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使人们嘚收入不断提高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一些。“增长”并非无用指标GDP并非如批评者们说得那么可恨,也并非与人民的幸福感不相关关鍵是怎样获得GDP的增长。用GDH(GrossDomesticHappiness国内幸福总值)替代GDP并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据说尼泊尔已经废除了GDP统计改用国民幸福指数进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尼泊尔不会因此而变为发达国家 在现代技术创新的条件下,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茬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要使人民的幸福感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使人民的道德水平和品格不断提高,就必须建立和谐的社会物質利益关系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杜绝官员腐败 以上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感想,与读者共享希望本书能够给读更多嘚启迪。 齐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