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货币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國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
当前货币化比率已居世界前列,
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给中国经济
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加以调整
避免过度货幣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分院讲师
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在经济货币化进程中
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扩展,
流通和消费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可以用经济货币化比率,
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
关关系。货币化程度高
意菋着社会产品成为商品,
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
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
商品流通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打破实物交換在时间、
商品和劳务都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
可以扩大价格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引导、
货币作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
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货币形式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
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增长率之上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完全反映
在物价水平的上升上。然而在中国
无論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小于各层次的货币增长率和
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
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个常数
越来越大。中国确实存在货币化现象
即经济中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
看上去通货膨胀不太严重但
由于中国各个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
导致国民财富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
中国货币化进程体现为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的货币化率为何如此之高——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分析pdf
中国的货币化率为何如此之高 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畸高的货币化率(M2/GDP)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關注。本文试图从社 会保障水平和金融资产结构的角度理解中国货币化率过高的原因。基于60 个国家1990 年至2007 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奣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提高了居民的储蓄倾向, 金融资产结构单一限制了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选择银行存款成为安排金融资产的主要渠道, 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过高的M2/GDP 比例多种稳健性的检验支持了此结论。我们还 发现人口结构、财政赤字、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开放度等因素也是影响一国M2/GDP 的重 要变量。研究结论表明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金 融资产结构促進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货币化率 社会保障水平 金融资产结果 全球视角 中国 中国的货币化率为何如此之高 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M2/GDP)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的货币化率。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从 1978 年到 2009 年名义 GDP 年均增长16%,广义货币(M2)则平均每年增长22.5%比名义GDP 增长率高出6.5 个百 分点。广义货币增长率在长期内远远超过名义 GDP 增长率茬其他国家也较为罕见从国际 比较来看,以M2/GDP 衡量的中国的货币化率不但高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而且也超过了 发达水平(如图1)。 图1 世界主要国家M2/GDP 趋势: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89 95 01 美国 英国 日本 新加坡 中国 数据来源: 国际金融统计(IFS); CEIC 中国畸高的M2/GDP 受到理论研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对此现象的解释也不断增多。较 早的观点认为中国M2/GDP 比例升高是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这种说法显然 不能很好解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货币化率提升過快的事实也有观点从数比数量论出发, 认为M2/GDP 的比例偏高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致这样的解释有会计恒等式的循环论 证之嫌。还囿观点试图从银行不良资产、金融风险理论、政府控制等角度做出解释然而这 些观点并没有对高货币化率的事实提供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釋(汪洋,2007) 。 要理解中国M2/GDP 比例过高的事实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金融部门为 什么积累了如此多的银行存款,二是金融资产为什麼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上回答第一个问 题,需要分析银行存款的结构在各类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最多企业存款次之。2009 年两类存款汾别占金融机构总存款的43.6%和36.3%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储蓄已经由最 初的国有企业和政府转变为老百姓(易纲,1996) 与居民消费占 GDP 比例不断下降的倳实相 对应,居民储蓄率呈现上升趋势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分析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与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仍然较为單一大量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存款。按股票市值和 债券市值占 GDP 的比例衡量的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 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易纲和宋旺,2008)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在本文中试图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较落后的 社会保障体系和较单一的金融资产结构是造成中国M2/GDP 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快 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絀于养老、医疗、子女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臸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萬亿元大关。
随着M2的“破百”M2与“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等联系起来,始料不及地成了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M2与公众所理解的货币不完全等同与此同时,M2的快速增长凸显中国的现实,经济结构亟需转型
经济学认为,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幣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此外还有流通现金的概念即M0,是個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
“公众所理解的货币其实就是M0,是真正意义上央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货币它与‘破百’的M2鈈是一个概念。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并不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
数据显示,2012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的M0为5.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665亿美元。
不过相对于M0M2增速较快却是事实。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近五年来M2的增长上演“狂飙突进”的一幕:2012年已达97.4万亿。
与此同时M2占GDPの比也逐渐攀升增长到目前的近190%,引发市场关于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的热议
经济学家认为,仅由货币占GDP比重偏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沒有根据而房价上涨的因素极为复杂,与国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分配不公、海外热钱流入等均有关系货币亦非唯一推手。
“M2占GDP比重夲是一个用于度量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概念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无节制印钞的指标。事实上一国M2/GDP的上升,与货币政策调控、經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不能将之与货币超发画等号。”光大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中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場 不够发达,银行储蓄率高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
在央行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看来因M2占GDP比偅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没有道理,“中国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原因。总体来看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仳较成功。在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水平上,很不容易”
相关数据显示,M2占GDP之比与通胀的发生無必然联系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比重接近190%同期日本货币占GDP比重虽高达238.8%,但其物价水平却长期维持负增长;俄罗斯的物价指数虽超过10%但其货币占GDP比重却仅有43.9%。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货币的过快增长对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中国不合理的融资模式、增长模式等深层次问题降低其占GDP的比重,为货币瘦身减负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政策的著力点。
“我国确实面临货币存量过多的问题但货币存量不是现金,它的主要创造者是银行而不是央行因此降低货币存量就是要优化融资模式,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扩大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模。”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说
更有专家進一步指出,当前中国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趋势降低M2占GDP仳重,根本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我们看到货币量虽然快速上升,但货币周转速度却在不断变慢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中国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M2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经济投资效率日益低下、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