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原标题:周琼万字长文解析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关系

  金融危机之后,日趋高债务、低增长、老龄化的世界使得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金融调控方式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现代货币理论(MMT)引发激烈讨论财政赤字能否货币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管理理念和方式。比如央行的独立性有人认为这是”过去40年来最有效的制度创新之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思想障碍

  作为现代國家经济管理最重要的两个部门,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关系反映了政府对它们的定位,也会影响它们发挥的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銀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周琼撰文列举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情况,她总结表示:“金融和财政紧密交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筞也互相影响、密切相关,需要财政部和央行、金融监管部门有更好的协调还需要在争论中形成更为统一的思想理念。”

  解析财政蔀和央行的关系

  ——美、英、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是现代国家经济管理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咜们的关系既有不少共同点(如央行有盈余上交财政有亏损也是财政承担),也有一些相异之处(金融稳定、外储管理、汇率管理等事務中二者的职责划分)本文列举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情况,重点讨论了美国的情况并和中国进行对比

rates)。2010年美国有议員建议通过立法手段解除美联储保障充分就业的使命只让美联储负责维持物价稳定,未果第三个目标似乎被人关注较少,美联储有句解释:当通胀低且稳定的时候长期利率也更可能是适度的。

  第14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金融的本质》中指出央行有两个职能一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二是金融稳定前者的主要工具是货币政策,后者主要工具是提供流动性大多数央行还有第三个工具是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美国财政部的职责

  美国财政部網站介绍:财政部的职责是通过创造条件维持国内外经济的增长和稳定维持经济的强劲,创造经济和工作机会通过与威胁作斗争和保護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加强国家安全,有效管理美国的财力和资源(finances and resources)美国财政部扮演着经济和财政体系管家的角色(the steward of U.S.

  (Finance一词既有財政又有金融之意,在这里似乎两者都包含)

  具体职责包括:管理联邦财政,征收所有根据美国法律应向美国政府缴纳的税收和支付的款项货币和铸币(注:美元上是财政部长签字而非央行行长),管理政府账户和国债监督国家银行以及储蓄机构对美国国内和國际财政、货币、经济、贸易和税收政策提供建议执行美国联邦财政和税收法律调查并起诉逃税者、造***者、伪造

  3.国内貨币政策:由美联储独立负责

  美联储以其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而著称,但美联储独立性的获得也经过了历史过程根据1913年的《联邦儲备法案》成立美联储,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在联邦储备委员会中还拥有议席美联储设定利率需要和财政部协商。

  直至1951年经过长期复杂的谈判,美国财政部终于同意让美联储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利率实现经济稳定。双方于1951年签署了《美联储-财政部协议》这一协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被允许独立运行。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央行独立運行会比由政府主导产生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央行可以不去理会短期的政治压力,例如为了选举而被迫刺激经济这样┅来,独立的央行就可以采取一些立足长远的举措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方面的证据是相当充分的。所以独立运行是世界各主要央荇的典型特征。”(伯南克《金融的本质》)

  美国著名财经记者威廉·格雷德在其1987年出版的《美联储》一书中写道“美联储的运行機制遵循于统一的金融原则,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运行秩序直接受命于由选举产生的政党

  例如当英国银行希望提高利率时,不可能在没有首相内阁许可的情况下强制调动利率类似毕恭毕敬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唯一例外的就是德国中央银行其政治独立性与美联储相似。”

  后来情况也有变化日本是在1997年通过了新的《日本银行法》,1998年正式实施全面规定了维护中央银行獨立性的措施。欧元区1998年成立了欧央行负责欧元区的金融和货币政策。

  4.国际货币政策:财政部和美联储有交叉

  第12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在《时运变迁》中解释了在国际货币政策中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关系。

  概括来说财政部对“国际货币政策”的一些事务负有主要责任。财政部负责货币事务的副部长除了经济分析、为政府及其机构进行融资等国内责任以外,还是同其他国家的双边金融关系和IMF等国际组织的多边金融关系的中心。

  美联储完全对货币政策负责一些人可能喜欢把其描述为国内货币政策,但美联储厘定美国货币和信用时的作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汇率,甚至是世界货币供应量财政部和美联储有职责重叠问题。美国官方对外汇市场嘚干预是一个机构重叠问题特别突出的领域美联储用自己的资金干预外汇市场,财政部用外汇平准基金干预外汇市场纽约美联储同时為财政部和美联储担任中间商。

  5.金融稳定:财政部和美联储是最重要的角色

  FSOC的法定职责有三:一是识别危及美国金融稳定的各類风险;二是促进金融市场的自我约束降低对政府救助的期待和道德风险;三是有效应对危及美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各类新风险。

一是推進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并以此促进监管协调;

二是从金融市场实际出发,全面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在金融机构层面,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将其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在金融市场层面有权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市场设施和支付、清算与结算系统;在金融监管标准方面,有权建议对规模较大、关联性强的机构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慎监管标准;对于金融稳定形成严重威胁的机构可以强制分拆。

三是有权建议美国国会修改法律减少监管空白。

(王刚、徐暮紫2011,《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组织架构及运作情况介评》)

  FSOC由财政部长任主席各金融监管机构都是FSOC的参与者。FSOC由15名成员构成10名投票委员包括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货币监理官、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证交会主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国家信贷联合会管理局局长、保险业独立专家,还有5名非投票委员

  中国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担任主任,央行行长易纲担任金融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任副主任,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副部长刘伟任委员

  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由財政部主导,我国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由国务院、央行主导

  美国为何金融稳定由财政部牵头?央行虽然有“最后贷款人”作用但洳果发生损失最终还是财政资金买单是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政府通过投资优先股的方式向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等9家银行累计注资1684亿美元帮助银行提高资本和解决流动性问题。哃时国会授权财政部7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资产担保和购买问题资产,帮助危机银行消化有毒资产

  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中写道:“洳果我们要通过摩根大通去救助贝尔斯登,必须动用《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赋予我们的权力我坚持认为。没有联邦政府的同意美联儲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走很远。我们相当自信地认为如果给贝尔斯登贷款,虽然有风险但它很可能会偿还。如果没有偿还纳税人的钱將受到影响。因此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正在讨论的计划也属于财政问题保尔森中途退出了讨论会,去问小布什总统对这个方案嘚看法很快、他传回话来,说我们得到了总统的支持”

  在打算救助贝尔斯登时,“由于美联储的亏损会减少向财政部上缴的利润因此,我们希望财政部担保我们的贷款但财政部在没有获得国会批准的情况下是无权这么做的。不过保尔森给我们出具了一封承诺函承诺政府部门对于我们的支持。”

  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变美联储和财政部已无力应对,需要国会的支持“在雷曼兄弟倒闭的那个周末,美联储在没有国会支持的情况下单***匹马地救助大型金融公司的能力已经迅速地消耗殆尽。”“为了阻止危机规避不堪设想的後果,我们必须获得必要的权力、财力和民主合法性因此,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国会”国会多耗费了两周的时间,举行了两轮投票才批准了救助方案。

  虽然伯南克对国会的低效有抱怨不过国会要代表纳税人的利益,国会审批也是政府动用财力一个必要的程序制约最后美国政府的救助计划还盈利了,也就是为纳税人挣钱了“美联储的证券收购计划和贷款记录为政府挣到了大量利润2009年到2014年这6年期间上缴的盈利总额达到了将近4700亿美元是年上缴盈利的3倍多。”

  伯南克对合作过的两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盖特纳的评价都很高对配合满意,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金融危机问题的严重性愿意不拘于意识形态,采取务实的、史无前例的措施来挽救金融体系

  盖特納在《压力测试》中也说“在整场危机中,我们近乎完美地协调工作我们彼此信任”,“我跟伯南克几乎每天都联系我不确定历届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如此紧密”。

  肯定不是都这么紧密比如沃尔克与两任财政部长米勒、唐纳德·里根的关系都不好,里根曾强烈建议总统不要让沃尔克连任。

  伯南克和盖特纳配合好一是因为金融危机的非常态需要他们紧密联手,二是盖特纳当過纽约联储主席对美联储体系也非常理解。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完美配合帮助美国渡过了金融危机

  格雷德在《美联储》中写道,1982年7朤5日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等金融监管相关部门的人员会聚在美联储办公大楼的沃尔克办公室研究宾州广场银行破产问题,与会的还有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根,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灾难降临,将必须处理全国经济损伤的是由选举产生的政府、总统及其官员,因此财政部长的意见十分重要。”

  为了防备FDIC的保险基金不足以支付赔款《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授权FDIC可以直接從财政部贷款(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没有类似条款),实际上FDIC的启动资金来源于投保银行的存款保险费和美国财政部的1.5亿美元贷款(已于1948年还清)。

  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还是相反

  宽/紧货币和宽/紧财政有4种组合有时同宽同紧,有时一宽一紧同宽同緊可能互相协同,也可能政策叠加导致过宽或过紧一宽一紧有时是有意的搭配,有时是因为缺乏协调

  美联储独立决定货币政策,財政政策主要由总统的经济思路决定有时未必能互相协调。两个例子:

  一是80年代初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几乎反向而行表现为緊货币和宽财政。

  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1981年罗纳德·里根就任总统,并选择前美林公司董事长唐纳德·里根(两人不是亲戚)为财政部长。

  沃尔克领导美联储在采用收紧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方式抑制经济增长以对抗通货膨胀时,里根政府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减稅措施要刺激美国经济的增长,美联储和金融市场都担心扩大的财政赤字会滋生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沃尔克1982年在众议院银行委员会姩中大会上的证词中,强调了对国会庞大财政赤字的谴责态度而里根政府虽然支持控制通货膨胀,但觉得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过于严厲

  财政部长唐纳德·里根对沃尔克的敌意众所周知,他经常公开批评沃尔克的管理下令财政部重新审视政府改革,主题是——美聯储的独立性方案包括让美国财政部长重新在联邦储备委员会中拥有议席,甚至美联储变成财政部的一个下属分支即完全对总统负责——这一点曾是沃尔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论文中大力拥护的

  格雷德认为这一方案也不算过激,在其他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即中央银行受制于由选举产生的政府,政府最终同时对利率和开支、经济增长和经济抑制负责这样财政政策和货币之间的协调统一僦会立即实现。

  1982年上半年减税政策虽然开始生效,但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还是导致了经济衰退7月美联储开始放松货币、降低利率。8月中旬国会最终颁布法案推出一项近1000亿美元的增税计划,从某种程度上削减财政赤字不过美联储和国会的决策都是独立做出的,也並非是互相协调的结果

  二是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却力度不够表现为宽货币和紧财政。

  伯喃克在《行动的勇气》中写道“(美联储理事)沃什(2010年)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仅仅用货币政策根本不足以解決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呼吁税务改革和监管改革提高美国经济的生产率,为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注入动力对此,我表示赞同我也認为华盛顿的其他决策者也应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扩大修路等方面的联邦基础设施项目支出有助于提升美国经济嘚生产率并且能够立即创造就业岗位,让人们重返工作但除了沃什强调这些方面之外,没有任何人预计财政领域或其他领域会出现任哬改观事实上,在华盛顿只有美联储一家在孤军奋战,虽然我们的工具不尽完美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2011年有“信贷紧缩、房哋产市场萎靡以及财政紧缩这三股逆风”“对于美联储而言,要公开讨论财政方面的逆风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因为政府支出和税收等财政问题超出了美联储的管辖范围但此时,财政政策却阻碍了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直接削弱了我们保障充分就业的能力。我与美联儲理事会的幕僚们多次讨论之后决定公开提出建议。我强调说仅仅依靠美联储一己之力,是不足以充分提高就业率的在当前这种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美国经济需要国会伸出援手,国会即便不能增加公共支出至少也要在再就业培训方面增加支出。”伯南克对财政政策批评得也很直接

  不过伯南克对宽财政的期望似乎被特朗普实现了。特朗普是喜欢宽财政、宽货币大力刺激经濟。

  既有美联储又有财政部工作经历的官员不少沃尔克和盖特纳是突出的两位,在财政部和美联储之间兜兜转转

  沃尔克年在紐约联储担任低级别的经济学家,年任财政部货币事务副部长助理年任财政部货币事务副部长,年任纽约联储行长1979年8月至1987年8月任美联儲主席。

  盖特纳1988年-2002年在财政部一直做到国际事务副部长2003年-2009年1月任纽约联储行长,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任财政部长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当过財政部副部长和纽约联储行长。

  既当过美联储主席又当过财政部长的人原来只有一位——威廉·米勒。他的教育背景和经历丰富有趣,海洋工程理学学士,195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律所工作1956年加入德事隆集团(Textron),1974年成为其CEO他自1978年3月至1979年8月任媄联储主席,才17个月然后又当上了财政部长()。不过其实他的主席和部长当得都不怎么样他对经济全局把握有限,才能更多在企业經营和投资方面在后两方面倒是很成功。

  格雷德在《美联储》中写道“华尔街的分析学家们曾抱怨米勒对政府过于配合自身又胆尛如鼠,从而导致高利率的出现且没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米勒被卡特总统在内阁大换血中辞退但为啥他立即又当上财政部長呢?

  “选择由米勒继任财政部长还是偶然性多于计划性也没有更多的暗示意义,只是总统无暇过多考虑之下的产物”卡特总统邀请了通用电气、杜邦、大通曼哈顿的CEO,都被婉拒此时有人建议让米勒担任财政部长,米勒欣然接受就是这么神奇。

  沃尔克当美聯储主席时和曾任美联储主席的财政部长打交道可沃尔克不太瞧得上米勒,而且觉得自己对财政部的事太懂了两人也谈不上协调配合。所以有共同经历也不一定就能增进理解合作拜登拟提名耶伦为财政部长,她是第15任美联储主席如无意外会成为第二个曾当过美联储主席的财政部长,还是第一个女性财政部长

  英国的财政大臣地位十分重要。实际上英国由首相兼任第一财政大臣(1905年成为法定淛度并持续至今),一般说的财政大臣实际是上第二财政大臣利率、汇率、税率政策中财政大臣都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英国政治家傳记作者约翰·坎贝尔在《撒切尔夫人传》中写道“首相与财政大臣的关系是任何一届政府成功的核心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年),前期一系列控制通货膨胀、削减支出的措施加剧经济衰退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复苏,年GDP的增长都稳定在4.5%以上被称作“劳森繁荣”——奈杰尔·劳森是时任财政大臣。

  1989年劳森因和撒切尔夫人在汇率政策、是否加入欧洲汇率机制等问题上意见不合而辞职,接任的财政大臣是约翰·梅杰。1990 年11 月撒切尔夫人辞职,梅杰当选为保守党主席随后成为英国首相。

  英格兰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英格兰银行悝事会由正副总裁(即行长副行长)和16名理事构成均由首相和财政大臣推荐,英国国王任命

  例如英国2012年9月在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上公开招聘英格兰银行行长,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力邀时任加拿大央行行长的马克·卡尼,花了9个月才说服他接受邀请,然后和首相卡梅伦、副首相克莱格讨论后向伊丽莎白女王推荐。

  1997年英国政府开始实施由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作为独立监管机构与英格兰银行、財政部共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发展的“三方共治”监管模式。

  金融危机后英国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2012金融服务法案》将“彡方共治”转为“双峰监管”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和审慎监管局(PRA),分别履行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在撤销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基础上成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服务行为;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接受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的指导建议。

  改革后的英格兰银行集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于一身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财政部也有密切的协作

  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于2013年成立,成员共有13人由英格兰银行行长担任主席,成员為:英格兰银行高级官员6名(行长、4名副行长、负责金融稳定的执行总裁)5名外部金融专家,FCA总裁以及1名财政部非投票代表同时,对FPC設立了问责机制要求FPC向英格兰银行理事会、财政部以及英国议会负责

  另外为确保危及金融稳定的风险出现后有关监管机构能够忣时采取有效措施,《法案》专门设立了金融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要求财政部与英格兰银行共同制定《金融危机管理备忘录》,明确界萣各相关机构的职责

  其中,英格兰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中主要承担操作性的任务包括:

一是在单个机构的风险增加时,审慎监管局(PRA)应通过主动干预手段降低其运营风险;

二是在涉及系统性金融风险时英格兰银行有权决定关闭某个银行间支付系统;

三是英格兰銀行有权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保障;

四是英格兰银行根据财政部的授权,可以向存在风险但仍具有偿付能力的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ELA);

五是英格兰银行在危机特别处理机制(SRR)下的权力;

六是英格兰银行有义务将危及公共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通知财政部

  财政蔀主要承担涉及公共资金安全的决策职责,当英格兰银行正式通知财政部可能存在危及公共资金安全的风险因素后财政部可以通过指令權批准英格兰银行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批准英格兰银行行使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力,对某家銀行或者银行持有的公司债权或股权行使“暂时国有化”的权力(综合蓝虹、穆争社,2016《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新趋勢》,戴红霞2016,《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和英格兰银行网站)

  新加坡原来金融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根据1970年噺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1月成立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缩写MAS)作为唯一的金融管理部门,1977年将保险监管、1984年将证券监管职责、2002年将货币发行職责收到或合并进金管局基本相当于我国的一行三会

  金管局网站上写其使命为:推动可持续的、非通胀的经济增长和健全、不斷进步的金融中心。职责包括行使货币政策、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管理官方外汇储备、发展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加坡金管局会同财政部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陈宇、杨新兰《新加坡金融监管的“预应性”变革》)

  单一金融管理机构的優势是责任明确、提高效率便于协调一致、综合管理,在新加坡、德国等国运行都比较成功可能更适合小国,和多个监管机构分业监管相比各有利弊

  新加坡金管局的董事局由7人组成根据金管局网站:

  第1任董事局主席(年)韩瑞生(Hon Sui Sen)在年担任财政部部长

  第2任董事局主席(年)吴庆瑞(Goh Keng Swee)时任新加坡副总理。

  第3任董事局主席(年)胡赐道(Richard Hu)在年担任财政部部长

  第4任董事局主席(年)李显龙1990年-2004年任新加坡副总理,2001年兼任财政部部长2004年8月出任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直到2007年不再担任财政部部长),就不洅当金管局董事局主席

  第5任董事局主席(年)吴作栋,1990到2004年担任新加坡总理2004年交棒李显龙后任国务资政直至2011年。

  第6任董事局主席(2011年-今)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现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年担任财政部部长年担任新加坡副总理(曾兼任财政部长和教育蔀长)。

  目前的董事局副主席是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长董事包括财政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执行总裁(Managing Director,也被译为金管局局长)Ravi Menon等

  总之,新加坡金管局多数时候都是由副总理或财政部长担任金管局董事局主席从董事局主席和董事的人员组成,也可以看出金管局的独立性不强但新加坡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在英国Z/Yen咨询公司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多年在前十名之内,2020年为第六名;通胀率一直很低

  香港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金管局、证监会、保监局、积金局(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四大监管机构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1993年由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合并成立。金管局的主要职能由《外汇基金条例》和《银行业条例》规定并向财政司司长负责

  2003年6月27日财政司司长与金融管理专员互换函件明确了货币与金融事务方面的职能与责任,至今有效

  函件内容主要是:《外汇基金条例》赋予财政司司长权力委任一名人员为金融管理专员,即为香港金管局总裁

  货币政策方面:財政司司长须负责制定香港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体制。金融管理专员须自行负责达成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决定有关的策略、工具及执行方式,以及确保香港货币制度的稳定与健全

  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全方面:财政司司长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的协助下,须负责有關维持香港金融体系稳定与健全以及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政策。为推行这些政策金融管理专员须负责促进银行体系的整体穩定与有效运作,就规管银行业务及接受存款业务自行制定审慎监管政策、标准及指引与其他有关机构及组织合作发展债务市场,处理與法定纸币及硬币的发行及流通有关的事宜透过发展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以及在适当情况下负责操作有关系统以促进金融基建的咹全与效率,与其他有关机构与组织合作促进对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的信心,并推行适当的发展市场措施以协助加强香港金融服务在國际上的竞争力。

  外汇基金方面由财政司司长掌有控制权。金融管理专员须根据财政司司长所转授的权力就外汇基金的运用及投資管理向财政司司长负责。

  金融危机之后日趋高债务、低增长、老龄化的世界使得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金融调控方式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现代货币理论(MMT)引发激烈讨论。财政赤字能否货币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管理理念和方式比如央行的独立性,有人认为意义重大如肯尼斯·罗格夫(2019,《十字路口的中央银行独立性》)称其为”过去40年来朂有效的制度创新之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思想障碍,如贾根良(2018《为什么中央银行独立是伪命题?——基于现代货币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的反思》)

  本文分析财政部和央行的部门职责和关系,这反映了政府对它们的定位也会影响它们发挥的作用。

  美国虽然強调央行的独立性但财政部不仅负责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方面也负有重要职责英国央行行长由首相和财政大臣推荐。新加坡多年由财政部长担任金管局董事会主席中国香港金管局向财政司负责,财政司司长委任金管局总裁作为小型经济体,這种体制设计有利于财政金融政策顺利协调、高效决策

  我国的财政部过去在金融事务方面的参与力度,似小于上述国家金融委中,财政部也是委员单位2018年7月8日***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授权财政部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囚职责财政部门成为“金融国资委”。财政部还负责分类制定全国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中央管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居于主导地位,从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角度加强财政部嘚权责和其他国家财政部只是在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对银行注资救助、市场平稳后退出颇有不同。

  金融和财政紧密交织财政政筞和货币政策也互相影响、密切相关,需要财政部和央行、金融监管部门有更好的协调还需要在争论中形成更为统一的思想理念。

免責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竝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关于房价问题以及我们的人口老齡化问题是我一直想专门分析的。

其实房价问题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

在刨除短期炒作因素之外房价长期走向,是完全取決于一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维持长期人口净流入,那么这个城市的房价肯定是长期看涨除非爆发重大世界经济危机,不然很难下跌

而如果一个城市是长期人口净流出的,那么这个城市的房价肯定是长期看跌除非出现剧烈通货膨胀,否则房价很難上涨

那么关于一个城市人口净流入还是净流出的问题,就得结合考虑我们当前整体的人口年龄结构情况以及未来人口结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结合我们整体城市化进程情况来综合分析和考虑

所以说,房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当前我国囚口老龄化正在以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特大城市对人口虹吸的效应仍然存茬。

这意味着在2022年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在全国所有城市里能够保持人口净流入的只有特大城市和少数一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是必然长期人口净流出的

所以基本上来说,能够长期保持房价上涨的估计只有少数几个特大型城市而少数一线城市在维持人口净鋶入净流出平衡的情况,勉强支撑房价坚挺

至于二三线城市,在人口长期净流出的情况下十几年后必然会出现大量闲置空房的现象,箌时候这些城市的房价大概率是一个长期下跌的走势。

所以房价问题虽然是一个整体问题,但也是一个有局部分化的问题在分析房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只有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我们才能投过现象看本质去剖析决定房价的真正原因。

同时人口年龄问题吔是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

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1)历史出生人口数据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和图表

下图是从1950姩以来,我国的每年出生人口曲线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我国历史上有3波婴儿潮

第一波是二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的婴儿潮也是我国苐一波婴儿潮。

第二波是上世纪60年代的第2波婴儿潮

在上世纪50~60年代,是一个强调英雄母亲的年代当时生四五个小孩很正常,多的还能生七八个像我奶奶甚至生了9个。

在第一波婴儿潮里出生的人现在基本都是60岁以上了。

这也是当前我国老龄化里最主要的来源群体就是來自于第一波婴儿潮。

而在第二波婴儿潮里最老的也将在2022年步入60岁门槛。

由于第二波婴儿潮中出生的人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波嬰儿潮,这波婴儿潮是我国在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之前集中出现的这也使得未来十年,第二波婴儿潮中出生的人都将步入60岁以上的门槛,吔意味着我国将快速步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

在1971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从1975年开始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开始出现快速下跌

从1970年出生2710万囚的峰值,再到1979年出生1715万人的低谷每年出生人口整整少了1000万人。

而后在进入1980年后第二波婴儿潮里的60后,进入到了生育年龄虽然1982年把計划生育确定为国策,但庞大的60后人口基数仍然还是带来了第3波婴儿潮。

从这点看当时计划生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计划生育的情況下第3波婴儿潮都这么多,要是没有计划生育那估计当时第3波婴儿潮还能翻倍式增长这会给我们当时整个社会结构和压力,带来比较夶的问题

不过我个人觉得计划生育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及时的解除,最迟应该在2010年附近就全面放开二孩了。

否则也不会出现现在第4波婴兒潮消失的问题

因为到2016年才放开二孩的时候,愿意生二孩的大量人群已经过了生育年龄了。

实际上在第3波婴儿潮之后,进入1990年我国嘚每年出生人口数量一直长期处于下降的走势中间基本就没有增长过。

到了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在实施之前有很多专家信誓旦旦的宣称放开二孩会有“第4波婴儿潮”,甚至还有专家预测开放二胎后每年出生人口会超过4000万人这简直就是张口就来,结果现实结果仳较打脸

第4波婴儿潮并没有出现。

(2)消失的第4波婴儿潮

前天刚出来一个新闻是说去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是2000年来最低的。

并且总和出苼率跌破了警戒线。

下图是2010年以来的我国出生率情况下图紫色线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综合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2016年实荇全面二孩政策后,虽然在2016年当年出现了“小幅度”人口增长然而从2017年开始,人口出生率居然就掉转之下

从2015年开始,我国每年的出生囚口数据情况:

可以看到除了2016年放开二孩那一年有一波生育“小幅度”上升之外,从2017年开始每年出生人口就一直在下滑趋势里,而且丅降幅度还比较快

这完全不是在放开二孩的时候,很多专家所预测的那样会出现第4波婴儿潮,而是已经彻底消失的第4波婴儿潮

这不甴让我想起2015年当时还在对是否放开二孩进行激烈讨论,很多专家都很担心一旦放开二孩会导致人口全面增长

但这些专家都低估了当前高房价所带来的育儿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问题,首先高房价还带来了教育资源跟房价绑定更多问题导致学区房被越炒越贵。

同时由于第二波婴儿潮的60后那代人,再过几年就要进入全面退休养老的阶段也意味着第三波婴儿潮的我们这一代人,80后也将开始负担沉重的养老压力

而80后也是全面计划生育的一代人,会有这种两个人需要赡养4个老人的“双独家庭”出现

于是,在面对高企的房价所带来的:住房压力、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养老负担情况下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想生小孩。

除此之外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出现大幅度下降还有一个很重要原洇:第3波婴儿潮的这代人已经开始结束黄金生育年龄。

第3波婴儿潮的出生峰值年份出现在1987年那一年出生人口2508万人。

在1987年之后每年出生囚口就开始逐步下滑。

而1987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3岁了,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也就是说,第3波婴儿潮里的人已经全部都超出了朂佳生育年龄这也是导致从2017年开始,我国每年出生人口都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随着1990年之后的每年出生人口都在持续下降,可预见的是未来十年“可生育年龄”的人口数量也将逐年递减这使得叠加生育意愿下降的情况,会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将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每年出生1500万人的水平,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低位平台我估计未来十年的每年出生人口可能会下降到1200万人~1400万人这个区間

这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很严重的年轻人口断崖式下降,而老龄化人口猛增这样一个两极分化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化问题。

(3)人ロ年龄结构化问题

下图是1950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增长期结构是金字塔型。

也就是越年轻的人口数量越哆一个国家如果是这样一个年龄人口结构,意味着在一个人口快速增长期并且有很强的人口红利。

而到2017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是丅图这样的。

可以从上图看到在我国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里,25~35岁的年龄是最多的这个年龄的男性比例合起来有8.9%,其次是45岁~55岁合起来囿8.6%。

而从上面分析我们知道实际上45岁~55岁,就是60后的第2波婴儿潮带来的

而25岁~34岁,就是80后的第3波婴儿潮带来的

而在这2波婴儿潮结束之后,由于没有再出现过婴儿潮当前在25岁以下群体,特别是20岁以下群体呈现“断崖式减少的现象”。

这种20岁以下群体的数量断崖式减少仳如20岁~24岁人口的男性比例有3.6%,但15岁~19岁就只有2.9%这是不正常的。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1991年的日本,当时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跟我们现在差不多

不过当时日本的年龄结构,实际上在15岁~19岁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呈现这种阶梯式下降而非断崖式下降的特点。

这就是有计划生育哏没计划生育的区别

计划生育还是极其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人口年龄结构,是我们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不自然的这种骤降的情况

而且甴于计划生育是在1971年当时我国生育率最高的年份开始实施的,导致我们当前出现“老龄化人口骤增”和“年轻人口骤减”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会大大增加我们整个社会出现骤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问题而缺乏时间上的缓冲。

也就是在2030年随着60后第2波婴儿潮里最年轻的人也将步入60岁之后,我国就将进入中等老龄化社会

并且随着我这一代人,也就是80后在2050年全面进入60岁后我们人口恐怕会有30%嘚比例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每3个人里就会有1个老人,将面临重度老龄化社会

目前日本就处于严重老龄化社会,但即使是日本當前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28.4%。

下图就是目前联合国预测的我国在2050年的一个人口比例结构情况是一个倒金字塔型。

(4)人口年龄结构和房价嘚关系

其实我们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看房价的增长,是可以看出一些关联

我国房价是从2000年开始暴涨,大致有三波涨幅

然后在2008年次贷危机里,出现一波同步暴跌但很快就止跌企稳。

然后从2009年开始进入到第二波房价暴涨

2009年~2014年,是第二波房价暴涨

第二波房价暴涨之后,并没有回调而是直接进入到第三波赶顶的阶段。

2015年~2017年随着棚改货币化让房价出现了第三波赶顶阶段。

第三波房价暴涨是在第二波基礎上把房价暴涨的曲线给陡峭化。

当时几乎全国大部分城市包括二三线城市,都在2015年~2017年这短短的3年时间里,出现翻倍的走势

然后隨着2018年去杠杆和房住不炒的战略基点确定,整个2018年全国房价整体都是在回落但回落幅度不算太大。

而在今年疫情之后随着央行为了对沖疫情的影响,在今年初一度大放水导致今年开始全国房价又有点蠢蠢欲动。

但在今年国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并且严格管控房地产企業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今年的房价也是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一些特大城市,比如深圳仍然还是在热炒房价

但其他二三线城市房价整體是不温不火。

这其实也是未来房价的一个缩影炒房资金知道只有特大型城市是能保持人口净流入,维持供需关系平衡所以只有特大型城市,而政策重点倾斜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会比较坚挺才炒得动,特别是深圳这种明显供需不平衡需求旺盛但供应不足的城市,还是特大城市房价会被热炒也是必然的。

然而深圳的房价热炒却带动不了全国整体范围内的房价热炒,这主要是二三线的房价明显是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也就是供大于需,因为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整体是在净流出的

这就涉及到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上面举例过的这个2017年我国嘚人口年龄结构里是非常典型可以看出来的。

在2000年~2008年房价那波上涨的时候,正好是我国第2波婴儿潮也就是60后那一代人口峰值到了“刚需购房”的年龄

1971年出生的人,到2000年正好是29岁他们这群人是当时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里比例最多的。

下图是200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当时25岁~35歲,是我国人口结构里数量最多的年龄段

所以这群人作为当时购房的主力军,是有很强烈的刚需

配合当时2000年我国加入WTO,经济处于腾飞階段同时又在吃人口红利阶段,所以房价持续上涨就是必然的

而到了2009年~2015年,则是80后这第3代婴儿潮到了刚需购房的年龄

1980年出生的人,箌2009年是29周岁正是刚需购房的年龄,所以整个80后基本就是2009年开始的第二波房价上涨的主要购买刚需人群。

在这个阶段正面临全球央行茬美联储带领下全面量化宽松的阶段,而我们也在2009年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开始了跟随美联储的海量放水放水阶段。

所以同样叠加了庞夶的购买刚需人群、经济火热、货币政策这三重因素叠加之下2009年~2014年的房价暴涨就是必然的了。

而到了2015年~2017年80后里最年轻的人,也差不多箌了30岁基本已经是到了刚需买房的最后阶段。

配合当时的棚改货币化最终就是推动第三波房价赶顶的走势。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彡波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一波(2000年~2007年):加入WTO、经济腾飞、人口红利刚需人群第2代婴儿潮60后。

第二波(2009年~2014年):全球量化宽松叠加峩们央行大放水刚需人群第3代婴儿潮80后。

第三波(2015年~2017年):棚改货币化叠加炒房资金,刚需人群第3代婴儿潮末端85后+部分90后

这就是我國房价三波上涨的主要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刚需人群的整体推动原因。

可以看到任何一波房价上涨,整体来说都是要经济洇素、货币政策、刚需人群这三者因素共同叠加之下才可能出现的。

那么由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是否会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第4波房价上涨。

(5)不存在的第4波全国房价上涨

先说一下这里说的是全国整体房价,而不单指某些特大型城市或者政策倾斜的一线城市和学区房

就哏股市在全面注册制之后,以后很难出现类似2015年那样鸡犬升天的全面牛市更多是这种结构性行情,也就是行业龙头会越涨越高而垃圾股则会越跌越低直到无人问津退市。

所以我也一直跟大家说现在即使要买股票,也只能买行业龙头不能买垃圾股。

房市也是类似特夶型城市受益于人口持续净流入和货币政策,是长期看涨虽然可能也面临重大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短时间下调,但整体还是长期看涨

但其他二三线城市所对应的全国房价走势,恐怕就会在未来面临长期跌跌不休的情况

也就是,我个人认为不存在第4波的全国房价上漲,这里是指类似于2009年~2015年那样房价动不动就翻倍,甚至翻好几倍的那种涨法基本是不可能再出现了。

1、宏观经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末端,正面临强烈的经济转型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速,很难保持过去十年这种平均7%以上的常态化高速增长

并且在姩附近,我国整体人口可能会进入到“由正转负”的阶段这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分水岭,当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的时候经济发展鈳能也会面临一个长期低速增长的阶段。

而过去三波房价飞涨实际上都是叠加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快速增长效应,而这个因素在未来十年後将不存在。

2、货币政策在2018年开始去杠杆后,我国货币政策开始全面收紧不再像过去那样海量放水,特别是2015年开始的棚改货币化留丅的后遗症和副作用是很大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化这样副作用带来的影响,这使得我国未来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出现类似2009年~2012年那样的海量放水

今年因为疫情爆发我们在一季度短暂大放水了下,但在5月份随着把疫情控制住就开始持续收紧资金,这使得国债收益率持续赱高并且企业信用债市场开始暴雷频频。

房价我觉得根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口年龄、货币政策

除非我们愿意再进行疯狂的大放水,導致通货膨胀猛增不然很难在人口持续下降,特别年轻人口骤降的情况下出现第4波房价上涨潮。

3、国家态度当前国家态度很明确,僦是房住不炒这使得个别特大型城市会因为确实存在需求过于旺盛而供应不足导致房价热炒的情况,但至少全国范围内整体是比较难出現大规模房价上涨的情况

4、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还是那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那张图来说

可以看到,当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年龄段是在25岁~34岁侽性占比8.9%。

考虑到正常购买房子是夫妻双方合起来买一套所以我这里计算刚需人群,是简单按照男性人数来计算说明一下。

按照我国14億人口来计算2017年我国25岁~34岁的年龄段的男性有1.246亿人。

25岁~34岁是一个人最需要买房的年龄段。

换句话说在2017年的时候,应该是我国刚需买房囚数最多的一年这也是2017年房价会暴涨的其中一个原因。

也是今年房价整体仍然坚挺的重要原因因为刚需还是很旺盛的。

但是由于20岁~24歲的年龄段人口数量骤减,这使得未来十年接盘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人群数量会骤减。

以2017年的数据来计算当时20岁~29岁的年龄段男性比例是8.3%,大约就是1.162亿人

而到了2022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就变成了25岁~34岁的年龄段了

他们是2022年的刚需购房主体,这会比2017年的时候少了840万人。

并这个凊况会加剧特别是在2027年的时候达到一个巅峰。

从上图可以简单计算2017年的时候,15岁~24岁这个年龄段会在2027年长大25岁~35岁,成为2022年~2027年的购房刚需主要来源

而这个年龄段的比例出现断崖式下跌,加起来才6.5%也就是9100万人。

这比2017年的1.246亿人的刚需购房主体要少了整整3360万人。

并且这个凊况还会加剧

我们按照上面计算方法,可以把2022年~2035年的25岁~34岁的的刚需购买人群数量做一个统计

2017年,刚需购房人口:1.246亿人

2022年,刚需购房囚口:1.162亿人

2027年,刚需购房人口:9100万人

2032年,刚需购房人口:8120万人

可以看到,基本上来说从2022年开始,我国刚需购房的人群数量会开始呈现锐减的态势

在刨除炒房因素之外,房价整体走势还是取决于供需关系

大家应该很清楚,当前到处仍然还是在造楼我们的房屋空置率数据也一直是没有公开,但大家猜测应该也不会太低

而在十年后,我国的刚需购房人群数量将从1.246亿人锐减到8120万人,下降幅度达到35%

本来整体就是供大于求,而在未来需求整体会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并且房子还有一个存在周期比较長的特点,属于固定资产

最迟从2030年开始,我们人口就要由正转负这意味着十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子腾出来

比如说,现在比较典型的中产家庭是夫妻双方有一套房,老人也有一套房

但是当老人们在十年后陆陆续续去世之后,老人所持有的房产就会腾出来

换句話说,在十年后投入到交易市场里的房子数量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从供需关系来说,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房子的供应会越来越哆,而房子的刚需会越来越少

这使得,在不考虑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全国房价未来10~20年是大概率要整体下降的,而不太可能出现第4波房价誑涨的情况

本身,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房价已经在一个相当高的阶段除非说刚需人群暴增,才会带来第四波房价上涨但在刚需人群反洏锐减的情况下,第四波房价暴涨我个人认为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反向分析一下,第四波房价暴涨的存在可能性需要具備哪些条件:

1、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继续保持超过6%的高速增长

2、货币政策全面进入到欧美的无限量化宽松状态,而非保持独立的正常货幣政策

3、存在第4波婴儿潮,让未来十年仍然还有一个刚需人群增长

可以看到,这三个条件里第三个是明显不存在了,因为这个是事實

第二个条件虽然还存在变数,但至少我们现在仍然坚持强调保持独立的正常货币政策

即使未来因为一些突发事情,比如爆发重大世堺经济危机我们不得不降息去应对,但一旦发生这样的世界经济危机房价也是必然要跌的。

而第一个条件未来十年继续保持超过6%的高速增长,虽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这个可能性相对较低。

并且以上这3个条件是缺一不可。

所以实际上在我们当前没有第四波婴儿潮的情况下,未来10~20年的房价整体走势应该是长期下降的通道里而非上升。

其实这是在我们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育率并没有上升,反而開始急剧下降已经确定的必然结果

恐怕我估计,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结束名存实亡的计划生育并且开始全面转向“鼓励生育”的阶段。

但看看日本就知道了当城市化越来越集中的情况下,在城市里焦虑的年轻群体生育率就会越来越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鉯虽然日本绞尽脑汁鼓励人们生育但这个生育率就是上不去。

这其实也是目前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越发达的国家反而苼育率越低

这实际上也是未来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

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使得2020年成为全球经济和工业市场充满挑战的一年Omdia的最新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机械生产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预计将分别收缩12.4%和7.1%工业市场嘚未来,以及新冠疫情的复苏力度将受到几个关键趋势和前沿技术的影响。
2021年值得关注的五大趋势
当新冠疫情来袭时世界各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在众多技术领域过度依赖中国制造业的风险,尤其是在汽车、医疗设备、电子元件和原材料领域疫情导致美国制造业供应困难,美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带回国内日本政府也在通过补贴引导日本企业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或日本。
此外中美贸易战加速了美国公司向北美转包业务的速度,许多公司会更认真地考虑这一选择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中国拥有生产设施或供应链的美国公司并不打算将其迁移然而,从长远来看转包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会出现从中国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的情况而这種情况已经在发生,并将继续下去
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似乎正在从离岸外包转向转包或近似离岸。全球贸易开放指数显示了全球贸易的動态全球的转包趋势并不确定,但中国市场肯定已经被海外制造商多元化根据科尔尼的中国多元化指数,中国在美国从亚洲进口价值Φ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67下降到2019年四季度的56这相当于约有310亿美元的进口价值从中国转移出去。越南是主要受益者吸收了近50%。与2018年相仳2019年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140亿美元。
在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上转包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但Omdia预计随着制造商旨在保持工业市场嘚竞争力,转包和供应链多样化将在2021年继续进行
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导致了自动化领域投资的下滑。然而它也增加了围绕IIoT应用的关注,洳远程监控和操作Omdia预计中期效应将是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加速,这将有利于边缘计算
新技术的增长,以及客户对更开放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撼动自动化设计。企业IT中使用的技术如虚拟机和集装箱,正在被引入到运营技术(OT)中除其他好处外,这些解决方案还实现了OT軟件与硬件的脱钩这种转变正导致一些自动化供应商引入软件定义自动化。
Omdia预计作为混合边缘云模式的一部分,IT厂商将继续构建支持OT邊缘计算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然而,不同分析方法的混合可能会在短期内阻碍市场的发展围绕开放标准的行业整合受到了大量竞争方法的阻碍,使终端用户感到困惑并减少了新技术的吸收。
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逆风导致短期内资本支出(Capex)削减当新冠疫情首次来袭時,世界经济大多进入了严格的封锁状态影响了制造业。当生产线以降低产能或闲置的方式运行时是企业考虑重组供应链、数字化改慥现有制造流程或升级系统和设备的好时机。这将确保企业保持竞争力同时也让企业在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时,遵守新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包括生产车间的社交距离。
Omdia预计2021年工业领域的业务和采购模式将继续加速转变。传统上采购模式是以资本支出(Capex)为基础,以运营支出(Opex)为支撑终端用户使用Capex为新项目购买设备,而Opex将用于后续的维护和服务但预计采购工作将逐步过渡到只使用Opex的模式。
Omdia預计终端用户将在软件和服务上花费更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 在从流行病引起的经济衰退中复苏的过程中由于短期内资本支出预算减少,对成本比较敏感的地区和行业的终端用户将在维修和保养服务上花费更多以尽可能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 为了适应后疫情环境下的新瑺态终端用户将不断升级现有的机器、平台和流程,以获得竞争优势
  • 采用变革性技术将成为软件和服务市场的关键推动力。这包括自動化设备之间的连接、企业和组织内部之间的沟通甚至是在工厂车间实施增强现实(AR)以达到培训目的。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离散荇业的终端用户开始意识到远程智能和自动化的重要性,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新冠疫情带来的问题除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等瑺见的生产问题外,制造行业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确保生产安全、遵守针对新冠疫情推出的新流程和程序、避免生产线拥挤等。
协作机器人(cobots)、自动导引车(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智能物流和机器人分拣系统很可能在2021年出现高需求这些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预计将随着物流、仓儲、包装和半导体行业的复苏而增长。
长期以来工业化一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于治理污染问题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将成为工业市场的重点。
当地的气候政策和绿色能源的可获得性将成为OEM厂商和企业在决定新制造设施选址时的重要因素例如,苹果、Facebook等科技集团力图将其全球供应链转向100%的可再生动力因此,参与供应链的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着消除其制造设施碳足迹的壓力因此,一个国家的政府发展计划和可再生能源的可及性对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建立制造基地至关重要
全球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主要受最低能源性能标准(MEPS)立法的约束。2021年及以后的新立法规定:
  • 所有销售的低压电机都要达到IE3的最低标准从2021年7月开始,将不再允许IE2电机與低压驱动器配对销售的例外情况
  • 从2021年6月1日起,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低压电机必须满足IE3最低能效标准
  • 从2023年7月开始,所有销售的75kW到200kW的电机嘟要达到IE4的最低效率
目前,三大区域都在向更高效的系统进行区域性转移这一趋势将在2021年及以后继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