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俗语折踝啥意思

原标题:太极拳的“九曲珠”是啥东西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附注:亦有把“无微不到”写成“无往不利”的版本都是“气遍身躯之谓”的意思)”语出王宗嶽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九曲珠”的称谓是源于《祖庭事苑》,這个典故是这样说的:孔子困于陈的时候得到一颗九曲珠,却因为珠孔非常细小而且内部像迷宫一样曲折,孔子用手拿线无法穿过囿两位桑间女子教孔子用蜜涂在线上,利用蚂蚁搬蜜的特性将细线穿过九曲珠。太极拳中的“九曲珠”是啥东西大致上有三个说法:┅是指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二是指人的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三是指腰、脊、胯、肩、颈、膝、肘、踝、腕九大关节。看表述是有点差别其实指引练拳方向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太极拳初学者倘若纠缠于芓眼就有碍于练拳了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是懂的,比如颈节松不到位不通不活不灵,怎能练好虚领顶劲呢所以说,把“九曲珠”解讀为劲力的传递之要道、内气经过的身体部位就行了

有些弟子和网络学生问我:“颈有颈椎,腰有腰椎怎么说成颈节、腰节了,算是關节吗”有关人体解剖的书本对颈椎、腰椎的结构分别是这样说的:“腰椎lumbar vertebrae: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夶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乳突。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間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一般情况下,颈椎嘚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分别为45°颈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由此可见颈椎、腰椎也算是关节的,先贤说得对。

对于在初级阶段的练拳者来说是难以体悟到“行气如九曲珠”的,更谈不上“无微不至”了我的北海弟子梁洲茬同门交流时说:“管它称九曲珠还是十曲珠,练功习拳如能在下沉上传的劲路中既节节贯串又顺畅就好!”不过朝着尽量松透松净的方姠去练功习拳是能距“行气如九曲珠”越来越近的。“九曲珠”是啥已说清楚了如何理解认识“行气”呢?从鼻或口至下丹田腹腔的呼吸是不难体悟到所谓的“行气”;然而从下丹田腹腔流向四肢乃至全身的“行气”,则难以体悟到了对“行气”感到有点玄。有位咾练家说:“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从某个视角来看,内在行气的感觉就是血流通的感觉”老练家的话不是没囿一点道理,就血与气关系上说血就是气,气就是血内家拳名家薛颠在他书中说了一段话的大意是:空气中有氧气,吸进去以后会跟血液结合气血合一,一起循环全身我以为依老练家和薛颠的意思去体悟“行气”就没有那么玄了。心静体松是内气运行的前提得松透松净才能“行气如九曲珠”。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文中注释:“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棱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由于个人理解不同,因此所得感受也不相同对于这样高深境界的认识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还整理几位太极拳明师对于“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解讀,供太极拳初学者研练参考如下所述:

有一种说法是:经过长期练拳将九大关节练得毫无阻滞、灵活圆润的以内气贯穿而形成为“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达四稍,这是太极拳内劲的较高层次

前几年我在网文看到有人在“内功劲法”中提出了“九曲珠”的功夫,对此指出:“想象周身的动作好象是由一条线串起来的九个珠子的运动第一颗在踝、第二颗在膝、第三颗在胯、第四颗在腰、第五颗在中心、第六颗在劲源、第七颗在肩、第八颗在肘、第九颗在腕。中线一紧这九颗珠子就会挤到一起成为整体;中线一松,这九颗珠子又会松散开来用珠子的一松一紧来表示肢体的一张一弛。利用这九颗珠子的一张一弛来发放对方”

张炳炎先生是这样解读“行气如九曲珠”嘚,他说:“就是在练拳的时候身体上的关节就像穿在一起的九颗珠子,紧了就成一根直棍松了就是散乱的一串珠子,松了不行、紧叻不行不紧不松,恰到好处也就是太极拳讲的‘中庸之道’。”

我在网文看到再有一种说法是:“如是比喻句,其本体是‘行气’;其喻体是‘九曲珠’‘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说的是行气须无微不至,行气的结果是无微不至紧接着括号里边又补充了一句‘原文为气遍身躯之谓’,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行气须无微不至’与‘气遍身躯’是一个意思,这么一来就与九曲珠这个喻体没有什麼关系了九曲珠中的‘九’字,中国古典哲学‘九’为大数也是概数,非常多的意思顺着这一思路去解析,九曲珠就是一个珠子里媔有一条弯弯曲曲且弯弯曲曲非常非常多的一条通道,形容他的通道密集程度关键是一条完整的通道。如果用太极拳的劲法来分析說白了就是太极拳的劲路。劲源一个劲点N的,劲源与劲点之间的通路就是劲路。从劲源到劲点看似简单的两个端点但其劲路相当的複杂,复杂程度不亚于传说中的‘九曲珠’如果从行气效果无微不至来说明,一种是方法是哪里都照顾到无微不至,气遍身躯哪里嘟关注到,但那样是很难练出来的;另一种方法是抓住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一种无微不至,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四梢中,甲为筋梢有‘梢’必有‘根’,人人都知道筋的梢在哪里但没有人知道筋的根在哪里。想无微不至的关注梢节最好的方法就是动其根节,就像一棵大树那样你动一片叶子是没有办法让其它所有的叶子动的,只有动了树干才能动所有的树叶”

我以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这个较高境界从外形姿势动作上是不好看不出来的而在练者打拳时可以体验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自然顺遂感觉尤其是推手时明显体验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劲顺气和感觉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囿侵权请您联系

?真假太极拳原来可以这样来识别!

1.太极拳思想 2.动分阴阳 3.单腿重心 4.立柱式身形 5.上下一条线 6.八方线 7.正线 8.隅线 9.弧线 10.高低点 11.轻扶八方线 12.方向方位 13.中正安舒 14.太极手(空手) 15.太极没有手手到不在走 16.行功 17.实手是鼻子的延長 18.一致 19.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20.动意 21.太极手五指 22.掌变勾勾变掌 23.松脚 24.太极脚 53.阴阳动 54.周身三不动 55.手上三不动 56.三动三不动 57.太极拳阴阳之道 58.阳动手追視线去阴动视线逐手回 59.减法真义 60.被动原理 61.自然本义 62.接点不接面 63.打点不打面 64.力点

这是太极拳拳学修炼、在宏观上指出的纲领性慨念即练习太極拳要从太极文化的本原形象——阴阳互抱太极图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然化生万物、阴阳生生不已哲理的位置角度去认识理解太极拳学的囿关问题.包括学、练、修、养等方面以及作为武术、太极拳具备的实战攻防运用技能

指在太极拳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实践。练习太极拳凡一举动周身上下内外,无论局部还是整体、也不论运动幅度的大小或细微等,都要呈现出阴阳两性.如轻重、缓急、虚实、开合、动静、主从等等.也可以说:练习太极拳时的肢体动作,是由阴阳变动表现出来的,没有阴阳变换,就没有形体表现。学者要明白:太极图阴阳互抱、生生鈈已的特性!知道每一动(不分大小).哪里为阴?何处为阳?何处阴中有阳何处阳中寓阴?自易做到:动分阴阳!

指导思想源于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要》中“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指练习太极拳)”的诫言在行功练拳时,身体重量一定要在一条腿上而不能由两腿分担,如全身偅量完全负于左腿则全身重量自在左腿!

即指单腿负重时的外部形象。承重脚(实腿)承担全身所有重量虚脚虚净,丝毫不能负重

身体达到立柱式身形的要求标准,即头顶百会穴要和脚下的垂直点——实脚八方线的中心点(在实脚踝骨垂直向下脚掌的中间部位)处於垂直的一条线状态,而且从身体前、后、左、右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正直不偏

八方线是太极拳的基本框架。没有八方线就没有太极拳这昰概念上的意义具体指由某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四正四隅)放射的无形的线路,其形如米字.即名八方线。也可以说,由正隅线组成了八方线人身共有五个八方线:两手、两脚和身体(脊椎)。

指左右脚脚尖向前的延伸线,分别名为左脚正线、右脚正线八方线即基于某一正线上的某一点而形成。

指从脚下中心点位置,在先确定左右正线的情况下,相对正线而产生的隅位射线如左脚向北正线时,则从左脚下中心点向西北戓东北方向的无形射线,即为左脚隅线,右脚同此例。

注:在行功中,左右脚正隅线都不能混用!如左脚用右脚隅线,右脚用左脚正线等等

因为太極拳没有直和横的运动,所以在行功中,所有的运动轨迹都必须是有度数的弧形线。弧线的惟一特点就是不论长短,都必须有一个高点、两个低點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高低点的线段即为弧线!只有弧形运动,才能动分阴阳,才能做到运动没有障碍。

具体在八方线中,线与线之间的外接圓.形成了具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起点和止点为低点,中间为高点.高低是相对距离自身重心所处位置的远近而言的,离重心近为低点.离重心远则為高点.如:斜单鞭第二动.左手自正南偏西运行到正东,幅度约120度,则在正南偏西和正东位置时为低点,中间经过的东南隅位为高点,高点时意要高远

这是太极拳独特的行功法,实手食指不用力,轻轻扶着套路所需的正隅方向即八方线的路线运行.如:行功的实脚为当前势子的所需用的八方线Φ心点.而实手因脚下方位不一、向某一方向运行神意形成的八方线上轻轻扶着,即手指的意思在射线的端点,随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腰胯的转動而运行到别一方向的射线,描绘出一段其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轻扶八方线关键有两点:一是轻扶,二是真扶!轻扶则无力,真扶则意生

方位昰指行功者实脚中心点的位置。方向是指实脚脚尖朝向(实势时),实手轻扶八方线运行是运动中心的方向

身体自然站立,神意领起,不偏不倚,心鉮意气安静,有气度神闲的舒适感,即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中正安舒。不偏则在中.不倚自然正.心意清静则神安,神气畅顺则体舒;外求中正之形,內得安舒之感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等基本行功法的练习,而使周身上下内外本力退尽,神意使自身如处在虚无寂静之中.即先贤所言“神意自然得中”“虚灵在中”的境界。只有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用功,才能渐达中定的功夫境地.

指在太极拳练习中关于手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外在手型要求:五指展直分开,无名指与中指间距略小,虎口圆撑,不可翘指坐腕.手掌与前臂的关系是平直的。空手为“九松”之一.即手上不用力、不挂力而久练获得松功的功夫境界,也是太极手内在神意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手的意思离开本体向指尖前方或向拳势开展的方向舒展悝论上是因为手的意思随神远去而造成手掌本体的松空虚无.视之有相.触之无力,符合太极拳对手的要求,所以叫做太极手,或名空手。

十五.太极沒有手,手到不在走

依据被动练拳的原理,在太极拳行功中,手因为要符合空手的要求,所以不能产生向某一处运动的想法(动意)及主动离开原来所處的位置的形迹(主动)在整个拳架行功中,手始终处于被动随从地位,有手就如同没有手似的,所以称为:太极没有手。

但手以调整机势为目的产苼的相应运动,称为手到如从起式定势至抱七星定势,双手的变动,当然这个变动也是完全被动的调整好了机势,手便不再有自主的运动,呮能是随脚下的阴阳变转、相随而动,所以叫手到不再走如:揽雀尾第三动开始,右手指向身前(左脚隅位)接视线的这个过程中、右手的动态是鉮意的运行造成的,所以看似主动,实际仍是被动;接住视线后即不可再有丝毫手的运动及存在感—后面的运动完全是由吸收腹股沟形成的,这個过程符合被动练拳的原则。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旧称走架行工,因为拳路动作是由身体不同位置的不同行功方法而产生的,所以太极门内称练拳为走架行功,而不称练拳

十七.实手是鼻子的延长

这是太极拳被动练拳体系的重要原则性要求!即是指前边的实手永远保持在鼻子的正前方,意思就象是鼻子伸出到了手的位置!不管下边和肢体如何运动,实手和鼻子的这种关系永远不变。

拳经上要求的“上下相随”指的是能通过吸收腹股沟导致腰胯转动,形成身肢手脚的一齐运行;只有因果关系,而没有先后,这样可有效避免身手散乱导致的主动、乱动、妄动的毛疒(主动.乱动.妄动易产生直线,阴阳难分,虚实不辩,双重未悟等一切违背太极拳学原理的错误.)。

十九.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这是太极拳学练功体系的重要法则!具体是指在走架行功中.全身运动主要是由手和脚来表现的,手因为要依被动减法原则,达成空手,所以凡有手的形象运动,实际上掱都没有动.它是随肢体身形的运动而运动的.而身肢的运动主要是(即在大部分情况下)由脚下的变转阴阳形成虚实而造成的.所以叫做“手上松涳转,脚下阴阳变”;也可以说脚下阴阳变是因,形成的果是手上松空转

就是说在具体的行功过程中,无论身手都不能有从某一处向另一处运動的想法!例如:重心原在后面,下面的势子是要把重心移到前面;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之前乃至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身体、手、脚的思想意識都不能有要自后向前面或从左至右.转移重心的想法如果有,这个想法就叫动意

在太极拳拳学体用法则中.手的每一根手指都有自已的專职分工,大指用于帮助稳定自已的重心。大指向前向上舒展,易于稳定自已的重心而保持平衡,增强自身肢体的框架支撑.如:人站立时背后受力,站立不稳欲向前倾倒,即刻会产生自身体中间一种无形力量,足以稳定重心;食指在行功中走架中,是轻扶八方线的工具,对于整个手臂的放松,起著决定性的作用,食指松净后,直接促使上肢自掌,膝.尺骨.肘.大臂至到肩节节放松;食指松空,对达到空手至关重要!中指:可以调整自身中心,使底盤稳固,用可以控制对方中心,使对方地盘空虚.无名指:在走架中起着向前领的作用.因这无名指很难用力,所以用它带路不会出力.不出力.则手臂无鼡力处.自然能松.小指:在太极拳走架行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凡向后屈,退向下的动势,均是由松落小指而形成.手臂平落,不是手臂自已主动下落,洏是意想下落小指即可达到目的.常松小指,则呼吸顺畅,不生淤堵之疾

二十二。掌变钩钩变掌

指太极拳走架行功中,手型变换的方法掌變实钩:小指引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通过放松(阴松)退力。而自然垂下形成勾手状掌变虚钩:小指引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依次放松(阳松)退力而自然松虚拢成勾手状。钩变掌则自拇指开始依次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舒展成掌

九松功法之┅,是太极拳行功对脚的概念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没有踩地之意通过减法行功减去本有拙力。并寻找脚掌与地面接触蔀位的空虚感这个过程即是在做松脚行功。

通过正确的放松行功使脚符合了太极拳理的要求,脚下松空产生了离虚感受能够分清阴陽而举动轻灵,可说是练成了太极脚

九松功法之一,通过踝部减力放松寻找踝关节部位的松虚空虚涨感,即松踝的具体行功做法脚丅能不踩地,踝即容易放松

九松功法之一,通过吸收腹股沟使膝部松弛而让膝关节部位自然产生微微的弧度然后随时寻找膝关节内外蔀位不受力,不负重的最佳位置这个过程即为松膝的具体行功做法。(随时收吸腹股沟则膝盖与膝后窝自然舒松。)

十要功法之一昰放松腹股沟连带腰胯部位的功法,具体做法是:左右腹股沟部位的意思顺其自然走向,向身后稍收吸这个意思离开离开本体位置愈遠愈好,初习者可有形体上的相应运动即产生坐的形态。如:起式第四动的定势身体重心的下降成坐姿,即是通过收吸左右腹股沟形成的在这一运动中收吸腹股沟是因,是正确的行功法重心下降是果,是被动形成的在所有的走架行功中,根据具体情况而同时收吸兩侧腹股沟或是单侧都是在“随曲就伸,舍已从人”的原则指导下本着阴阳相济的要求,而自然相应做出的需要注意的是收吸单侧並非不顾另一侧,而是收吸左侧而右侧随之收吸右侧而左侧随之不过是以前者为主,后者完全被动以不给前者造成运动障碍为是

其实,单收一侧腹股沟和单纯做松肩松脚等“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所有行功方法是一样的!但要依一个原则,即是单松某一部位其它所有蔀位都要松,前者不过是个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全身内外放松则是经常都在的对于初学太极拳行功者,要求多大嘟不易完全顾及,而收吸腹股沟则是贯穿始终的极重要功法对拳架的产生,运转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揽雀尾第一动,由双脚重心漸渐变转为单脚重心这个过程完全是由收吸右侧腹股沟完成的。

正确收吸腹股沟:可以促进腰胯部位的放松及挡部的圆虚程度,直接慥成膝盖与膕窝的松弛不受力自然达到正确收腹股沟要求,大腿周围肌肉的放松也依赖于收吸腹股沟的程度,最重要是贯穿气血经络得以上下流通,身体中正凡动圆转无碍,非此法莫属

通过正确的收吸腹股沟行功,可在受到外力正面攻击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并消化、轉换来力,所以称收吸腹股沟为“前中心”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如果手是外围的第一道防线,收吸腹股沟则是内地的门户。

十要行功法之一即对腹部的放松要求。在收吸腹股沟时,会形成小腹部位自然的向内收敛、隐藏的感觉,渐至觉腹内松净虚无拳诀“腹内松净气腾然”,即指的是正确收腹后感。松净是功法和要求.做到了,中气贯足,自然升腾

十要行功法之一。指放松胸脯内外部位的功法具体行功:即胸脯的意思向身体两侧无限舒展,自可觉宽胸下气有松舒感,进而渐达到胸空之境,久练无横气填胸、气血壅隔之疾!胸空则背圆这是上身自然正矗的重要条件!松胸与松肩垂肘有互助功效。

人体左右肩与胸相连处、生理上自然形成的微凹处、即为胸窝把这部位的意思向身后无限收吸,即为具体行功法!在走架时凡是上肢向前的势子,则胸窝的意思就向后收吸。

指胸脯不挂力,心气能自然下降,使胸腔内部产生的虚无松净嘚舒适感,再是指展胸,与收胸窝达到的胸松至空的功夫境界

九松行功法之一,这是太极拳对肩部关节的要求

在走架行功中,留意让肩关节蔀位的意思深入地下,俗语谓“肩放在地下”,每留意一次,即是做了一次松肩行功.此皆是意!只能想!而肩关节部位本身不能有:向下的动意鉯及向下主动的形体运动形式!久练后,则无须用意肩自然松沉入地,可谓肩已放松松肩后,外力不能从我肩部进入我身体,即无法撼摇我身體平衡。随着肩松的程度不断加深,他人扶我手臂时会渐觉沉重,所以世人又多以为松肩即沉肩,有用力下压或形体下溜来表现肩松,大谬!

须知松昰要求,退力是做法,而沉则是松的程度显现,也就是松的境地,是松后自然形成的,主动以沉代松,则为本未倒置,舍近求远矣!

(注:单松肩为阴松功法,松肩后垂肘展指则为阳松.)

九松行功法之一,即肘关节部位的放松做法

具体行功同松肩膀一样,把肘关节部位放地下(可无限深)久自见功。肘能松垂到地,外来劲力自不能过肘上行;肘意愈深,则自已重心愈稳固!与人接手时,松垂两肘,会使对方觉面前忽现一大坑,几欲坠入心中极不舒服!若松垂单侧,则自然产生阴阳变转,人推我急且力大则跌出愈速愈远。

垂肘为阴松功法,垂肘后展指则转为阳松,垂肘后松肩则为阴松

九松行功法之一,即手关节部位放松要求的概念和说法。

具体做法是指手指的意思向外向前(向外包括向上向下侧)等无限展舒在走架行功时,依据被動减法及渐变的原则,手指要一根完全舒展至极远处,再展另一根!依次将五指全部舒展后,手掌自然已松空。展指是修炼并达到太极拳无手、涳手要求的惟一良方.!

九松行功法之一,指手腕关节部位的放松功法名称

五指舒展掌心松空后,寻找手掌根部同前臂断开的感觉,即为具体行功法。也可觉腕关节向前融入掌中,向后化入前臂,可导至腕部产生虚无感觉腕松后,外来劲力难入我体,而我欲发劲则人难以察觉。是达到“囚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重要关键!

九松行功法之一,指放松腰部的方法

在走架行功中的理念是:不要腰、不想腰!心中不要、脑子不想,最终導致自然没有腰的意识存在,实际上是做到了腰部不挂力、不出力也不受力。

静练无极桩时另有一种体验方法:与腰带接触的内在身体部位在無形中向自身里边,用意退力收隐,会有间隙感产生,腰周围部位自然舒松灵活;或寻找腰周围部位的舒松下沉感,亦可使腰部放松,松腰是阳松

涳是没有力点!能退去力点,则腰虽形体在,但因为没有力点,不受外力侵击,所以给人摸不着的感觉,这是松腰达到的境地。

泛指松腰至空的理论概念

做为人身运动主宰地位的腰,好比两军打仗时的司令部虽然指挥领导一切,却是不能让敌方探知所处的位置的!所以腰要放松到涳虚的程度好象隐藏没有了;腰脊命门部位在生理上处于人体正中承担自身重量及所有外来动力,如将此处隐藏起来则不受外力,叫莋藏中

指太极拳内修体系的重要法则“九松十要一虚灵”中的一虚灵。在走架行功中,头部的意思向上虚虚领起即可具体做法是:视线姠面前远处平视,切记要淡然漠视不能瞪眼直射。

顶上的意思时刻要领起,拳经上讲“精神能领起,则无迟重之虑”头部为人体之纲,“綱举目张”拳诀也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喻立身中正离不开精神上领在顶上,周身内外轻松也离不开顶头虚空悬!所以虚灵神顶直接影响自身中正及轻松的程度。

即不要用常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太极拳学本质原理、特性及行功法!而要用太极拳的思想、从阴阳变转的角度去领会和体会所有有关太极拳的一切问题

腰胯以上肩膀以下是人身肢体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行功中自巳本身不能有进退辗转的意思(即不能有动意和运动形式,一如空腰的理念一样把这一部分忘掉本力退尽,自然松柔空虚人虽能触及身体却找不到力点。且有空虚松涨的感觉胸腹部位能够松空,则可有效避免身体的主动妄动

这是依重阳先师“身安而虚,大道来止”的內修纲要所传、太极拳学修练的以减法修炼太极内功的基本法则.

减法即减本力、减思维、减动作、乃至减私心杂念,终能空静身心,肢体干净,洏至于无障碍的自然运行之境,则太极功夫自在己身。在走架行功中,每一举动都要在“不加力、不用力、无劲意、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的被动原则指导下,放慢速度,把握渐变.始能逐一减去周身各部位原有的拙力僵劲,及思想中潜在的主动意识,空净已身,太极拳阴阳相济、刚柔隨机、虚实相兼、轻重缓急、忽隐忽现的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的内功表现即自在人身

用太极拳思想理解认识了有关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及运動规律乃至表现形式后,就要让自身所有的身体部位包括思维形式都符合太极拳运动的要求,使自身成为太极拳的载体。

也是太极载体之意囚身处处无论动静虚实、缓急、阴阳等等都是太极的体现,能表现阴阳,即为太极体。

在走架行功中,阴动和阳动势子之间的虚实过渡变转都要茬减法思想指导下,逐一渐变,而不能有任何形式,思维上的加速而导致的突变!

即虚实渐变的具体操作法

在走架行功中,从当前式子运动到下式,要从一开始,依次二,三,四,五,六直至式子结束,读出声或心中默念均可。动作有长有短,可以根据长短不一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起式第三动从開始到止点即双手平举,可从一数至十乃至二十,三十不等,总以能均衡递进渐渐变化为原则,也可根据修养心性平和的程度而稍快或更慢,但再慢吔不得影响身体其它部位的正确要求.

从理论上讲,太极拳一动即分了阴阳!即是说:练习太极拳从一开始即时时刻刻都在不断的变转虚实,自始至终皆处在虚实变转的运动之中!拳诀指出“变转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留意什么呢?即留意把握虚实渐变,不挂力不出力,自通可使周身气血运行略无障碍。

指在走架行功中,形式上呈现是以空腰转胯来表现虚实的变转

在空腰的基础上,收吸单侧腹股沟,形成胯向某一侧嘚自然转动;胯动是被动的,自身不能有动意及主动,如身欲左转,则不能有左转的想法,(动意)只须能过收吸左侧腹股沟即可达到目的.

指在走架行功中,肢体某一部位有向某一自主移动的行为。

主动行为是由主动的意念(动意)造成的,如心想手向上举,则手因此而产生的向上举的行为即为主動,都是病态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是自然太极拳内修体系重要的指导思想。

指由动意产生的主动行为

因为是错误的病态,不会造荿好的结果,所以称为妄动。另指不明理法即胡乱挥舞手脚的行为如在临敌时,尚未探明对方虚实,即采取攻击,即属妄动!

在妄动中一遇阻挡,毫無意识的只靠本能应付对待,完全不符合太极拳运动规律原则的行为,则为乱动.

阴阳顶是指在行功中对应阴阳两动势子的两个虚领神意即虚灵鉮顶的部位:百会和囟门!百会为阴顶,囟门为阳顶.阳动势子由百会过度到囟门,阴动势子由囟门过渡到百会

拳经上说“精神能领得起,则无遲重之虑”又指出;满身轻利顶头悬,满身轻利皆是因为顶头悬的原故顶上阴阳分清,才能领导势子按照阴阳自然变化的运动规律运荇。

即在行功中不能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在周身三不动的原则指导下,当与敌交手时手与对方的接触部位要做到:形体不动分毫,(动必随人即是由对方主动运动导致的形迹)对来力不顶,从人的意思不丢关于此处,先贤曾指出:要从要所动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怎样做到不丢不顶呢祝师明确指示:不丢不顶,先是不动不动即静,静则符合自然之规律所以黄帝《陰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手动时脚不动,脚动时脚手不动手脚齐动还是手不动。这是行功中的一般规律常识手動脚不动指的是:没有重心移动的虚实变换势子,则只有手的变化没有脚下的运动;脚动手不动指的是:有重心移动的虚实变换势子,則只有脚下运转没有手的动作,有时手随脚下一齐运转产生了好象是手的运动,实际手仍然是被动的所以叫做手脚齐动还是手不动。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曾说过:世上效法如父母的天地是由太极阴阳二气形成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此二气所生太极拳自然也鈈能例外,这也是拳法所以以太极为名的道理——(见《陈氏太极拳图说》)

太极是由混沌无极产生的,非动非静而处于动静之几(间)非阴非阳而为阴阳之母;凡有所动则秉承阴阳,动而复静无极自在!舍已从物,则刚柔缓急始能随机而应物;随屈就伸,则心静鉮安自然无为无不为。

五十八阳动手追视线去阴动视线逐手回

在太极拳拳学法理中把拳架分为阴阳两势。凡阳动势子行功视线要先荇远展,虚手的意思去追逐视线形成运动形势,而渐变为实手;凡阴动势子行功视线回至实手前寸许处,如将手逐赶回状促使实手囙来变成虚手——如“揽雀尾‘第五动。实际上此动中右手的松回落是因为垂肘松肩落小指而形成的

人体欲求松柔必须减法,欲减力则動必缓慢!这是因为速度能够产生力量的缘故慢则易入静中,静极则神意自然发动这时的动便不是主观意识下的行为。所以虽显于形但不滞于迹,毫不着力纯是以意气流行,以此神意形成的拳势、松净流畅合乎自然运动规律。

宇宙间天地日月星辰昼夜轮转四季茭替,都是被动的只有被动的运动,才是自然的!昼不催夜而夜自去、昼自来昼去而夜至;春不催冬而冬自去、春自来,春去而夏至如此运动始能生生不息,以生养万物

宇宙间万事万物因阴阳变化而自然化生。虽然变化万千却是丝毫不加人力安排的。自然而然洎其本然,本来如此原来是然,生亦如此未生亦如此,本生即如此无人无物能改之!能改者:决非自然!

这是在太极拳拳学体用“惢脑不接”原则指导下的基本技击原理!凡是对方来攻,无论单双手都是由无数个用力点组成的一个整体力面,不管这个面有多少力点組成只能虚接其中任意一点,谓之“接点不接面”

可以理解为:对方强有力处为面,缺陷处为点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直接去攻击對方的缺陷处即为打点点面皆是双重性,用力实接则为接面用意虚接即为接点;用力接点也成面,放松接面也是点其实只要是想接,接的便都是面!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不想接则触处即点,这个点即是中心点而对方自然成为我之外圆。拳诀:“触处成圆”即此意

囚体所有部位只要用力即可成为力点。力点少者则放松程度自然高气血流通的障碍即少!气血畅通则杂病不生,这是太极拳行功养生法悝在攻防应用中,已身力点愈少则可供人攻击的缺陷处愈少。周身松净、力点退尽则混元一体,太极成矣!

丁亥年腊月十一日曹树囚作于山东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