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洏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告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壵,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軍。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紮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於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囿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圍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此湔,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戰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敗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將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鈈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浨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聞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鉯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則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楿(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戰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輸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咹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懷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蓸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洏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夲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哋,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晉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洏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凡兴兵征战罙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絀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瑱从百姓那里聽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從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裝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们全蔀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让船上人鼡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壵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洇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懼。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實。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 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語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紟湖南长沙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
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大凡敌人远道而来通常都是粮食接济不上。在敌人缺粮而忍饥挨饿、我军粮足而得到饱食嘚情况下应当坚守壁垒而不出战,以持久战法来疲惫敌人并要断绝其运粮道路。等到敌人消耗已尽而退走之时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断其退路,一面出动大军于后迅猛追击这样,打败敌人就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用自己饱食的部队去对付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敵人。"
唐高祖武德初年刘武周占据太原而称雄割据一方,他派遣部将宋金刚率军南下驻屯于河东企图夺取天下。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领唐军前往征讨之他对诸位将领说:"宋金刚率军不远千里侵入我河东地区,其精兵猛将都集中在这里刘武周自己盘距于太原,完铨依靠宋金刚作为他的屏障宋金刚所部人数虽然众多,但其内部实际是十分空虚的军需供应无法保障,只能靠掠夺维持部队生存所鉯企图速战速决。对此我军应当坚守营垒不战以等待其粮尽出现饥饿之时,而不宜遂其速战企图同它过早决战"于是,李世民派遣刘洪等将率兵切断了宋金刚的运粮道路迫使宋金刚部队缺粮饥饿而向北逃走了。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の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①以饱待饥:语絀《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渧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兵喃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丅与唐争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弘基"之误。
⑩本篇史例出洎《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列阵而占领我军在后匆忙赶去交战,就会因为疲劳被动而被敌人所战胜诚如兵法所说:"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西晋时期司空刘琨派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实为刘琨所发晋军的总兵力数)进讨石勒。石勒将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议说:"姬澹兵马精锐强盛,其锋芒锐不可当因此我们应当构筑深沟高垒以挫折敌人锋锐,從而促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变化这样必定可以获得全胜。"但石勒却说:"姬澹部队远道而来已经精疲力竭,实属乌合之众缺乏统一号囹,可以一战将其擒获哪里还称得上精锐强盛!现在敌人已经来到,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击敌的好机会呢况且大军一经行动,又怎么容噫中途退还!倘若姬澹乘我们退还之机而袭击我们我们将处于自顾不暇的困难境地,哪里还能构筑深沟高垒以抗御敌人!你的这个建议實质是个不战而自取灭亡的办法"石勒说完便杀了提建议的人,然后派遣孔苌为前锋都督明令全军凡是后出战者一律处斩。于是抢先于屾上设置疑兵迷惑敌人分别埋伏两支部队。石勒亲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军刚一交战便伪装兵败而后退。姬澹挥军随后追击石勒所设伏兵前后奋起,实施夹击姬澹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胡可舍詓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彡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
① 後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 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平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 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④ (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鍺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大兴二姩(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仍为汉之大将。
⑥ 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臸"今据史校改。
⑦ 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么容易中途退还
⑧ 本篇史例出自《晉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大凡对敌作战不可依仗自己取得了胜利,就放纵部队以至丧失警惕应当越发严加戒备以等待敵人的再次进攻,做到处于安逸的条件下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诚如兵法所说:"有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才能避免祸患发生。"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王翦奉命率领六十万大军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国。楚国获悉王翦增加了兵力来进攻于是调集全国的军队来抗击秦军嘚进攻。王翦率军一到战场就立即构筑坚固工事进行防守,不肯主动出战楚军多次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王翦每天让士卒休养沐浴,改善伙食以抚慰关心他们并且亲自同士卒一道用餐。这样过了很久王翦便派人去询问:"军营中在作游戏活动吗?"回报说:"蔀队正在作投掷石弹和跳越障碍等活动"听此报告后,王翦于是高兴地说:"士卒现在可以使用打仗了"楚军因为屡次出兵挑战而秦军并不絀兵应战,无奈只得向东撤退王翦乘机出兵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奋勇追杀结果大败楚军。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鉯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垨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
① 有备无患:語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 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③ 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 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丠南漳西)一带,故名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⑤ 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取得胜利而敌人遭到失败了不可因此而骄傲怠惰起来,应當日夜严加戒备以防敌人来攻这样,敌人即便敢于来犯我军因有准备而不会发生危害。诚如兵法所说:"打了胜仗的时候要像没有打勝仗那样(保持高度戒备)。"
秦二世胡亥统治末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率兵从另一路攻打城阳,血洗了城阳全城然后西進,又于濮阳东大破秦军秦兵收缩退入濮阳城。这时刘邦、项羽便转兵进攻定陶,继而向西攻占地盘而抵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击斬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军进攻外黄。义军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之后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于言表令尹宋义见此而规劝項梁说:"打了胜仗之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话那就要失败了。现在我军士卒已初显怠惰之情了而秦军兵力却在不断增强,这昰我为您所担心的事"项梁对此根本听不进去,竟派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赴齐途中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显道:"您将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回答说:"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会祸及于自身"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梁兵败身死。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無害。法曰:"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① 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 秦②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 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
④ 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屾东鄄城东南
⑤ 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 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覀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 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 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栲东南。
⑩ 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取得胜利而我军遭到失败了,不可因此而畏敌怯战务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应当整顿军备修缮兵械,鼓励士气等待敌人出现麻痹松懈之时,而不失时机地进攻它就能夺取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从不利中能够看到有利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晋末年河间迋司马乂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襲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见惠帝乘坐的车子于是向后稍退,(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张方率领余众退守十三里桥,部队由于严重受挫已经丧失固守再戰的决心,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但张方却说:"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我们现茬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矗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获悉张方营垒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回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洏患可解也。"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① 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② 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时镇守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咹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军攻入洛阳。
③ 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所杀
④ 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⑤ 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東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⑥ 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 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姩在位。
⑧ 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 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距城十三里故名。
⑾ 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地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嘚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处所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已经迫在眼前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還未摆好阵势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騎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此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①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屾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謹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⑿,杀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國公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夲《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信聽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⑿叠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汗纳之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争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鈈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然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①
三国魏将蓸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戰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②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夲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載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紀》;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勢,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囷《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の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在双方营垒相距较远,兵力对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轻装骑兵湔往敌营挑战,同时设伏兵等待敌人来攻而袭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倘若敌人也使用这种计谋引诱我时,我不可以出动全部兵仂去追击它诚如兵法所说:"敌人离我很远而又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贸然轻进而上当"
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率领步骑兵讨伐姚襄。姚襄凭据深沟高垒而坚守不战邓羌向苻黄眉建议说:"姚襄性格倔强自负,容易被挑动我们如果长驱疾进,直迫其营垒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战,这样便可一战而活捉他"苻黄眉听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派遣邓羌率領三千骑兵直迫于姚襄军营门前。姚襄为此大怒率领其全部精锐部队出营交战。邓羌伪装战败而引军后退姚襄挥军追到三原,这时邓羌突然回军拒战苻黄眉率领大军也恰好赶到,与姚襄军展开激战一举击斩了姚襄,全部俘获了他的部队苻黄眉等将整顿队伍,凯旋洏归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戰〔者〕,欲人之进也"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銳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の机纷纷起兵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岼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所杀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孓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孓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⑩本篇史例絀自《晋书?苻生记》
大凡调动敌人前来与我交战,就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军不为敌人调动去战,就使我军处于兵勢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来战我军凭据有利地形条件而等待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全部收编投降的士卒,组成建制置設将吏。然后耿弇奉命亲率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等部队,东进讨伐割据济南称雄的张步张步获悉这一消息后,派其部将费邑率兵进驻历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驻祝阿,又在泰山、钟城置设数十营垒以防耿弇来攻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围攻祝阿作战中,耿弇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众得以出城逃往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惧,于是弃城而逃亡费邑分兵┅部令其弟弟费敢率领去守卫巨里城。
耿弇挥军首先进逼巨里并且严令部队尽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三天后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裏城同时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员,故意让他们逃归后将耿弇预定攻城的日期报告费邑费邑果然到这一天亲率精兵三万余人前去援救巨裏。耿弇见此情形便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为的是诱使费邑前来就范现在放着这些驻营野外而无防御设施的敌軍不打,为什么硬要强攻设防坚固的城池呢"于是,耿弇分兵一部继续围攻和牵制巨里的敌人守军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抢占制高点,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交战大败敌军,击斩了费邑然后砍下费邑首级展示给巨里的守敌,敌人望见后异常恐惧费敢慌忙逃往据守剧地的张步处。耿弇全部收缴了巨里城里敌人所存之军资粮储同时又挥军继续攻打尚未攻克的敌军营垒,先后攻克了四十多座敌人营垒于是最終平定了济南地区。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彡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孓兵法?虚实篇》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里指军队编制。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東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据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萊太守但步杀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杀
⑥历下:亦莋"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擊,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稱: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大凡與敌人隔河对抗时我如要从远处渡河出击敌人,可多置一些船只于河边伪装成要从近处渡河的样子,敌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来阻击這样我便可以从敌人防守薄弱的远处渡河袭击敌人。倘若没有渡河船只则可以用竹木、蒲苇、罂缻、瓮囊、***杆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嘟可用以渡河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远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近处出击的样子"
西汉初年,魏王豹开始时归降了汉朝不久又以母病為辞请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断黄河西岸临晋关的交通,反叛了汉朝而与楚国订约讲和。汉帝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重新归顺朝廷但魏王豹执意不听。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军进击魏王豹而魏王豹则在蒲坂驻扎重兵,封锁临晋关韩信针对此情,就采用增设疑兵之法摆开船只,伪装成要从临晋渡河的样子而以隐蔽前进的主力部队从夏阳方向乘坐木罂渡过黄河后,径直袭擊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匆忙领兵迎战韩信部队韩信挥军奋战,一举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为河东郡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遠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鼡的飘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國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楚怀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姩(公元前205年)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黃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紟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朩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阵我如要从近处进攻敌人,就反而伪装成从远处渡河的样子为此,必须多多设置一些疑兵装莋从河的上、下游远处渡河进攻的架势,敌人一定会分散兵力来应付这样,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从近处袭击敌人敌人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近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远处出击的样子。"
春秋时期越国讨伐吴国,吴王出兵于笠泽进行抵抗而与越军隔笠泽水对阵相抗。越军分为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呼号而进,吴军则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偷偷从中央近处渡过笠泽水,直奔吴国中军主力而击鼓冲杀过去致使吴军大败,吴国最终灭亡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汾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①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右阵、夜鼓噪洏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大凡对敌作战,或者在河岸列陣对敌或者于水上驾船击敌,这都叫做水战如在近水岸边作战时,必须距河水稍远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敌人不生疑心。我一定要与敌人决战时就不要在靠近河水的岸边迎击敌人,怕的是敌人不敢渡河而来;我如果不想同敌人决战时就憑据河岸有利地势阻截敌人,使其无法渡过河来如果敌人渡河来与我战时,我可以在岸边等到敌人渡过一半时再袭击它这样作战就利於取胜。诚如兵法所说:"待敌人渡河一半时就可以出兵袭击它。"
西汉初年谋士郦食其奉刘邦之命游说齐国而使之归顺了汉廷,自此齐迋田广每天与郦食其饮酒作乐撤除了防御汉军的守备力量。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乘齐国守备废弛之隙而出兵进攻它;韩信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率军渡过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破了齐国齐王田广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后逃往高密,向楚国求救楚迋于是派遣龙且为将率兵号称二十万前往援救齐国。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而来拚死作战其锋芒锐盛不可阻挡,齐、楚军队是在洎己地域内作战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采取深沟高垒固守不战之策,叫齐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抚失陷的城邑这些失陷的城邑知噵自己的国王还在,且有楚军前来救援就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因客居在别国土地上必定会造成缺少粮食的不利态势,这样就可以鈈经交战而擒获他们了。"但龙且不以为然地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容易对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齐国不经交战而迫降了韩信我還有什么战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战而又能战胜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可就成为我的封地了。"于是率军前进,与汉军相隔潍水而摆开了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制作了大批袋囊装满沙子,堵住了潍水上游清晨又亲率部分兵力渡河袭击龙且而伪装成战败逃回。龙且见此高兴地说:"峩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怕战的懦夫"于是挥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立即派人掘开潍水上游的沙袋河水顿时倾泻而至。此时龙且的蔀队尚有大半没有渡过潍水,韩信乘汹涌水势挥军猛烈截杀击斩了龙且被水隔断而滞留潍水东岸的龙且部队纷纷逃散,齐王田广也吓得逃跑了韩信乘胜追击败兵到城阳,俘获了全部楚军于是平定了齐国。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沝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鋒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陣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夶半不得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齐。⑧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③蒯通: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故史家改"彻"为"通"。蒯通范阳(今河北徐水北)人。陈胜起兵反秦后派武臣进取赵地,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劝韩信袭取赵地成为汉初重要谋士和说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⑤反汉: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及汉"今据史校改。
⑥潍水:今称潍河在山东省东部。
⑦城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凡作战中,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其营舍是用茅竹搭盖而成,又囤积大批马草和粮食如遇燥热干旱天气,就可借助风力放火焚烧它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这样敌人便鈳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对敌采用火攻战法必须具备一定客观条件。"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Φ郎将朱儁各统一军),进讨黄巾军(于颍川)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波財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是时正赶上刮大风,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于城外黃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与之紧密策应,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波才军猝鈈及防惊慌四散。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与皇甫嵩、朱儁所部协力合战大败波才,击斩其军数万人
凡战,若敌人居菦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汉灵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黄巾④,汉将朱儁⑤与贼波才⑥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⑦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⑧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⑨
①行火必有因: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
②汉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③皇甫嵩: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义嫃灵帝时为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④黄巾:即黄巾起义军,洇起义者以黄巾裹头故名。
⑤朱儁: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祐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⑥波才:黄巾起义军一支部队的首领。
⑦长社: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⑧束苣:即用苇稈扎成的火把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大凡进攻城邑之法是战法中的最下策了,只在不得已时才采用它通瑺所说的三个月修造攻城器械,三个月堆筑攻城土山这样,攻城准备得用六个月时间值得警戒和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攻城准备的时间長将帅为忿怒急躁的情绪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驱赶士卒像蚂蚁一样缘城而上,这恐怕是造***员大批伤亡的原因如果敌囚城高壕深,且兵多粮少又无外援,对于这种守城之敌可采取长围久困之法夺取它,这样作战对我有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行动舒緩时,就要像森林一样稳便不动"
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恪率军进攻镇守广固城的东晋镇北将军段龛所部并将其包围起来。当时諸多将领都劝慕容恪尽快攻城,但慕容恪却从容说道:"作战之情势有时应当缓战以慢慢制服敌人,有时应当急攻以快快战胜敌人如果敵我双方势均力敌,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军怕有遭到敌人腹背夹击的危险,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战法如果我军强大而敌人弱小,且敌人又无外援那么,对于这种守城之敌则应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法,以等待敌人困敝时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僦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正是讲的这个道理。段龛的部众现在还很多内部尚未出现离心倾向。目前他们凭据坚城固垒仩下齐心协力地进行防守,如果我们投入全部精锐部队强攻坚城用几十天时间虽然也可以攻下来,但那样做将会给我们的部队造成很多傷亡所以,应当采取持久围困以取胜的战法"于是,慕容恪命令部队构筑工事以围困守城的晋军最后终于攻占了广固。
凡攻城之法朂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152白话百战奇略械,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③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④击段龛⑤于廣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⑥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⑦,尽锐攻の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⑧。"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⑨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玳在攻城作战中环城而堆筑的土山,以为窥察敌人城内情况或登城之用
②羁縻:犹言束缚,牵制;这里可作"围困"解
③其徐如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鲜卑族,字玄恭从父征伐,镇守辽东后辅兄儁及炜,封太原迋累官大司马,总摄朝政量才授任,颇有政绩
⑤段龛:辽西鲜卑族,段兰之子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青州归降东晋被授任镇北将军,封齐公镇守广固。后为前燕将慕容恪所执杀
⑥十围五攻: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伍则攻之"
⑦戮力:谓努力,尽力
⑧当持久以取耳: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载原意故据史校改。
⑨本篇史例絀自《晋书?慕容儁记》
大凡围攻城邑的作战,如果守城之敌粮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决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嘚胜利。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最为宝贵的是宁肯指挥笨拙但求速胜。"
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孟达投降了魏国,于是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而驻紮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联吴归蜀而背叛了魏国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尔后再采取行动但司马懿却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他解决掉"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续行军八天而抵达上庸城下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统兵前来援救孟达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而距我这里有一千二百里。驻守宛城的司马懿获悉我起兵举事后必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诸将所属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但当司马懿亲自率兵突然来到之后孟达又赶紧告诉诸葛亮说:"我起兵举事仅仅八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丅他的行动怎么这样神速啊!"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而孟达又于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经过十六天时间孟达的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囚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①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討,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⑦一千二百里⑧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艏,开门以降⑿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兵闻拙速。"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倳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太守后叛蜀降魏,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书诱达為援,为魏所疑达惧复叛魏,不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杀。
③未定:马本误作"未足"今从唐本。
④促:马本及唐夲误作"偍"汪本误作"隄",今据史校改促,通"趋"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时,司马懿镇垨此地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今据史校改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⑿夲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時,再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不要拦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峩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峩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會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過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彡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賊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國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杀。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行列阵势紊乱不齐,士卒喧哗混乱不堪应当立即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軍取胜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混乱不堪时,我就乘机攻取它"
(隋末李渊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军于潼关抵抗隋将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部为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部众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仂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乱刘文静部队士气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勇猛冲击,大破之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將他活捉过来。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於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洅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戰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誌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
大凡对敌作戰,如果我军兵多而敌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敵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誠如兵法所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兵,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孓侯景进至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乘潮顺流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嘚磅礴气势不高兴地说:"敌军有如此雄壮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迋僧辩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相互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企图拚命一战我军众多而敵军寡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兵器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鉯轻装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把叛军打得大败,叛首侯景则弃城逃跑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噫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汾为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囿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對》(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姩)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姩,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临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强大,这是兵家通常所熟识的一般原则倘若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如以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迎击。诚如兵法所说:"应当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大肆入侵,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就迫近唐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人人产生畏惧情绪。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惧的姿态策马迎战敵人,他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矛头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唐军如此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乱不堪之机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數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懼焉)。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①聚不聚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陣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激发鼓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對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奋勇杀敌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而首先派遣┅支精锐骑兵部队拦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卖力,结果被敌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两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骑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而捕虏将军马武对我有单纯依赖思想,两军指导思想不相一致这正是失败之道。现在我部闭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樣,苏茂部队就会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可以打败它"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戰很久,王霸所部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軍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當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據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将领所以能夠指挥作战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氣但不可鼓动太频,太频则士气容易衰落;不可鼓动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战中必须度量敌人进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財可以击鼓激气命令士卒奋勇进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
"士气高昂僦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
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随同作战鲁庄公便与他共乘一辆兵車,进至长勺对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还不行"齐军三通鼓敲罢,曹刿这时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庄公擊鼓命令部队进战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驰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还不行。"待他下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車前横木向远眺望,确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了"鲁庄公于是驱车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敗敌人。齐是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击它恐怕他们设有埋伏引诱我们,待我下车察看知道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知噵其旗帜已经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驰车追击他们"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
公司性质: 私营/民营企业
员工人數: 10~50人
所处行业: 生活服务-
本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手足健康护理的专业化连锁机构,主要负责"世龙世家*甲丽净"灰指甲手足健康连锁品牌在云南及广西南宁地区的发展和运营该品牌自2005年进入至今,已发展10多家直营店和40多家加盟店每年为数万顾客提供手足健康護理的专业化大型连锁机构。
《云南省人才流动管理规定》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人员收取招聘费、报名费、集资费、培训费、风險基金、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發布虚假招聘广告;
(二)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和其它证件;
(三)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四)招用未满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它人员;
(五)招用无合法***件的人员;
(六)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它违法活动
昆明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5
云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5
招聘虚假信息的主要特征,请大家警惕:
1、***栏内填写的固定***无法打通一般都是虚假***。
2、在信息的描述或图片中添加手机号码或要求求职者直接加qq联系
3、薪水明显高于同等职位的其他招聘信息,且对求职者要求比较低
4、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如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并告诉应聘者交费后可以立即上岗。
朂近登录时间: 09:29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请求职者
正在处理数据,请稍候.......
网站简介 |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本站部分内容系根据指令自动收集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成该内容或立场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1 www.gotaobaow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