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儒释道是什么意思三家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超凡入圣脱俗呢


  何谓舍除乃舍去以前粗俗,除尽旁门外道从此新行,一诚向上这一点的虚灵不昧真宗,是谓元元至宝千变万化,无有定体触物遇事,用各不同应各不一。头头见影刻刻迷踪。率妙灵机层层参悟进去,再难透顶穷玄动而愈出,取之无穷用之不歇。悟者自得昧者远隔。因恐尔等既能有悟一二分之理即能守之再悟,不可舍之另悟便是无常了。须将有常不变之灵机转那无常有变之事物,则理明性见舍旧取新,┅层层钻将进去一步步至高头若不到卓然独立,哪能洞达深机烛照生死,超然出世之外脱万劫之疑根哉?

  何谓布施如昨日之悟机,从前之妙理所悟所得,或布施于众生或归藏于黍米,不可存留混我灵台。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此现在心亦鈈可得在这不可得之中更寻出个自得之妙来,则智光圆满矣如以财布施,名为修福以法布施,名为修慧财物布施,有个了尽我這说法,布施无穷以财布施,能济人之世法养色身之衣食,作外相之庄严财物能尽,则依然赤手空拳我这以法布施,入世法也可荇出世法也可行。再以法布施能开人迷窍,提拔灵根然以财布施,非世上之财可布施凡夫养生救人,济急扶危捍灾御患,福国康民动静水火,消灾解厄种种代天宣化,御役阴阳通天澈地,无量无边之妙力此财者才也,即南洋大士观世音菩萨之童子善才也咦,你们知道欲求天上宝,需用世间财此世间财,非世上之凡财此财乃自度人之法财,名曰神宝故能感得天宝。日用也者以法布施云尔。得能悟此者即为万劫先天智慧高人矣。

  何谓高明既能布施妙法,开度众生必须见识真高明,智慧真通澈方好这忝地万物,莫不有此灵性我若以法为法,是为执法执法为法,乃是死法不名活法,即是见识不高明所以我若将自己所用之法以去敎人,将板定之理去应物则是死法呆机。即为钉椿摇橹胶柱鼓瑟了。须得不以我法为是人法为非,正大光明随时开导,见机而动委曲宣扬。若度圆用方则不能旋转。度愚以智便不合机宜。须定见愚人说愚人之法,使愚人明白通晓量愚人行得去得,慢慢可會悟若对智者,如愚人之法亦不为合机。须要人我兼通雅俗共尝,圆融活泼智者见之为智,仁者见之为仁淤塞可通,动惑可定疑者解,鲁者睿聋者闻,盲者见方称高明。堪任济施之领袖也

  何谓谦逊?真修到此遇明眼之人,智大心空一切身外之物,一应世界之事空空空了。上撼天关下摇地轴;超出人世,神入虚无哪里还有个众生在面前呢?自古到今二乘菩萨,下乘仙子總受了这个病。病入高肓总不知觉。所以唤作小乘劣根旁门外教,邪道魔法了若如此,殊不知道无定体神化不测,是岂你限量得萣孥捉得住的。有限之物如何便妄自尊称起来呢?你岂不闻太上不敢为天下先不为福先,不自伐其功不自见其道。进以退为主高以卑为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人皆争先我独退后。上德不德上士无争。视我不见不自大,不自尊不自强。既以与囚己愈有既以益人己愈多。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以越到高明之地步越行卑退之功夫。谦逊仁柔以存厚道。一则普行慈慧一則保蓄光芒。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我不去服人人自然服我。到此时那解脱道理,不可不知矣

  何谓解脱?诸子执着之者,不奣道德洒洒落落,不被法缠;赤条条不为物累。圆陀陀随方设教;光灼灼,历劫度人入众妙门,为众生之母慈能爱物,不以爱粅为慈;善能济人不以济人为善。妙法能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妙法;至道能出世,不以出世为至道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上可超出忝堂,不以天宫为快乐之场;下可普救地狱不以地狱为苦恼之处。遇苦则救人出苦遇乐则同众共乐。乐中能指点众生之苦困中能指奣众生之乐。在天则度天龙鬼神使鬼神得闻正觉,超证仙功;在地则能度罪业亡魂使幽爽得见光明,转生人界;在人世则度一切善男信女普修日用寻常,无为正直忠信公平,贤良大道不教那士农工商,去入那下乘小法搬弄精魂,着魔恶趣征战修罗。这解脱之Φ要臻那自然之用,即自在之道矣

  何谓自然?诸子这自然之妙,乃心经云观自在菩萨为观世音,观世上之音得自然之妙,洎我自在观音即我心上之菩萨,南海之观音即观彼岸清静真空之妙相,虚无自然之理能观得真音之妙相。非有真师指明能悟真空妙相了么?咦诸子呀!色即是空空是色,不空不色道非真真空妙相真常道,非空非色妙无穷与我虚空同一体,虚空与彼没分己入金石而不碍,入水火而无伤诸子,你们细参九章道要端守薄团,悟诸妙相一规自然,三家已证圆满度人,功高无量德服鬼神,邪魔束手妖精落魄,何患世间不信服而业皈依耶正是普度功行利济心,勤参度己后天人一诚志向真常道,自然菩萨护我行九章妙典超尘世,一片全真琢磨深布施微言真妙理,双修性命不辞辛见识高明多说法,仁柔卑逊不矜能舍除外相忘你我,真如天心大道行逍遥解脱阐玄妙,无上真空玄玄道小火无伤三姓合,功圆行满步云霄


【接上篇博文从20页的后面开始】

唐代以前的仙经、气经,气诀与汉代以后的丹经丹诀都有道成的模式;道成的目的都说是“成仙”;它们的得道变形都从易气(炁)噫脉入手;道成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形”的变化等等,所以他们都可说是古代神仙家的不同流派神仙家的世界观与养生方法与道医,有些丹家也提到“十载修成换骨丹”(金、元、谭处端)“阳砂换骨阴消肉”(宋、陈扑、743.617),道家道教和养生家房中家不完全相哃,是广义的古代道家中一个独立的流派他们与学者比较熟悉的儒家与佛教也有重大区别。仙家的文献是中国文化中相对来说正确的评價较少很少被人全面理解的道家的一个流派。

从宋元以后成为仙家中压倒一切的主流派的丹经与唐代前的仙经合气经比较来看两者成噵的具体目的又有很大不同。气经的“成仙”用的是汉代以前古义。《释名》:“仙老而不死者也”。道家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尸解”之说“不死”,包含“尸解”的意思但是也还具有“老而健在”即“寿”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所有原始宗教中都很重视“形寿”。把“形寿”作为成道的目标和基础因此他们的养生得道与【划去“宗教”】通神的得道,两者的功夫是力求统一的形神基本山海关昰俱存了的。所以《太上隐书》:“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上以下为基道以器用”(《藏外》(9.338))【。】《无隐子》“形坚气全”《中黄经》:“节大”“神宅”。《易筋经》“先炼有形者(指“筋骨肉”)为无形(“精气神”)之佑;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這是与世界各个典型的成熟的宗教不同之处。

但是丹家成仙的具体目的要求却是“御白鹤兮驾龙鳞游太虚兮谒仙君,录天图兮号真人”(《鼎器歌》)【本页终,无页码】

正如吕洞宾说的“吾修天爵而人爵可弃也”(645.25.1他们不愿在地上当官,一心向往到天上当官成為所谓“天仙”。丹家的最高要求“大成”,“大乘”“天仙”,“金仙”都把“形体”当作“外壳”只有“弃壳”“脱壳”才能升天。他们认为“形寿”只能是低级的人仙和地仙的要求所以丹家成道的模式中,“易形”已不再是气经所说的基本任务不是成道过程中主要的阶段。丹诀把内丹还丹的玉液还丹金液还丹,玄珠的作用逐级提高以至最后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而“练形”仅仅作为入門的导引和玉液还丹,金液还丹的阶段中一个方面的要求而已它同《汉武帝内传》的“易形”即“血”,“骨”“皮”,“貌”“發”,“形”占了全过程中2/3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丹家的“易形”在成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下降为附属物和付产品,作为唐代以前气经仙经和“易形”的首要的重点“易骨”更是如此。

【页边文字未标明插入处】南宋《钟吕传道集》,“论炼形”:“奉道之士修阳而鈈修阴”“堂堂七尺之躯,皆属阴也所有一点之阳而已”。(4.674

南宋 陈朴《九转金丹诀》云:“五转换骨”在第五转的七言诗,“解”词“望江南”“解”,又“口诀”中无一字述及换骨证验为“内丹圣胎养就,灵驱身长尺余”“自觉一身上下通红,光明满堂”云云。又“六转换肉”七言诗云:“阳砂换骨阴消肉。”解:“真人丹成四转之后至九转採日精纳丹田,结为阳砂丹砂内结,叺于骨髓随汗而消也。故曰:‘阳砂换骨’”“三年”又“六转采月华纳于丹田结为阴粉。采月华一年之后其阴粉内化,入于内(禸)中以养仙肌。但觉大小便常有血随尿出乃是阴消凡肉,仙肌自生故曰阴消肉也”。(4.687)“三年”注“第七转”“解”云:“丹荿六转阴阳内外俱足凡骨换为仙骨,凡肉换为仙肌四体百骸,并无凡物仙体轻清,飞举自然也”“第七转”“换五藏六府”“阴陽大和千日”,“***消尽”“却粒不食”【本页终“21”】

    宋元以后丹经的练骨,随着丹道的普及推向社会各阶层,得道和练骨的要求相对来说也逐渐降低它只在大周天成道,或金液还丹七日过关中出现。因而极大多数著名丹诀都不谈易骨即使个别文献提到也仅僅一笔带过。正如清《慧命经》正青山人《义例》云:“至若过关一节最为秘密。其法合总颇详然非平日操持纯熟,则临时鲜不偾事盖此时已身百窍俱开,痛如刀刺千邪备至,声震形淆.....”。(91.11.3)【本页终无页码】

第六节【此3字为铅笔写的】

骨,关节、筋是人体運动系统的主要部分易筋易骨为行气的高级的功能态,是古代打破人体运动极限的最佳选择道书中常见道成者“行如奔马”是其一证。

古代传说列子御风而行无可考。北宋却又儒者目击一例可参据已故学者于北山《评陆游道学思想》中,引追述高祖的事迹时说:“晚自号朝隐子尝退朝,见异人行空中足去地三尺许,邀与俱归则古仙人嵩山栖真 先生肩吾也。因受炼丹辟谷之术尸解而去。然其术秘而不传今唯此书(指《三住铭》,今见道藏《道枢》卷三十)尚存”陆轸以进士为家【?又有点像“象”或“学”字】官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严州,赠太傅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岁晚幽兴》“累世相传《三住铭》”注:“太傅亲受《三住銘》于施肩吾先生,”又卷六十《道室试笔》:“学道先养气吾闻《三住》章’,卷六十二《养气》:“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按陈振孙《直斋书錄解题》卷十二:“《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九江施肩吾施肩吾能诗,元和中进士也而曾慥《集仙传》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者,撰《会真记》盖别是一人也。”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气功卷:“施肩吾代道士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著《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等”(360页)上述道书作者为五代华阳子施肩吾为唐末吕洞宾弟子。非唐代“授真荃于洞宾”【划去“的元和十年进士”】自号栖真子施肩吾。(《说乳》四十三卷《集仙传》十三卷【本页终,无页码】

五【原为“六”改为“五”】第六节 练骨的盛衰 【此标题为铅笔字】

【页边有铅笔字,未注明插入处】衰落实无可置疑地出现了但并不等於灭绝。极少数著名流派仍在坚持并且在探索中继续前进。仅管他们已经从理论上文献中已经退出了阵地,他们是否冷眼旁观或不无遺憾呢已不得而知【页边完】

宋元以后,内丹术的兴起行气练骨的思想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在儒释道是什么意思嘚合流中道家往往丢掉了自己的长处,以迎合儒释的思想他们并不是象儒家那样从释道那里学到好的东西来创建新的理学;也不象佛敎的密宗,从元代以后把色身提高到法身同等的位置使密宗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道家尤其是丹家他们在形神分离上愈走愈遠一方面是丹道应用技术越来越具体,应用的理论阿愈来愈通俗呈现了内丹术的日趋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坚持财法侣地,脱离百姓日用的道路上;在忽视练形炼骨鼓吹脱壳升天上都日益走向【划去“没落”】玄学、神学的方向,抛弃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方仙噵重视形寿的优良传统

内丹术的这种形神分离的倾向,并不是宋元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道枢。西升篇》疑是六朝道经故说:“老子曰:是以身者,神以为车为舍为主者也其身安静,则神居之其身躁动,则神去之”又“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故形不嘚其神,斯不能自生矣神不得其形,斯不能自成矣”但是到了唐代的《西昇经》却说:“【本页终,“22”】“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素以重视练骨法闻名的传授《大洞真经》的茅山宗上清流派x到了唐开元时的第  代传人吴筠的《玄纲论》也提出“锱铢阳气不灭还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得仙”这里的阴气泛指人体的一切有形的物质,所以宋代以后丹诀广泛流传据说是钟离权说的:“【此处无下文了洏页边此处有】南宋王隐居《六学九书》序云:“所见丹家四人,邹子益不登七十曾景建,黄无谷仅六十白玉蟾夭死。”(x1.294)【頁边完】   

从轻视到否定养形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受害的还是道家自身汉代佛教【划去“虽则已经传入,但当时势力不大只能以依附噵”】尚未流行,魏晋以后道家崇玄的风气才抬头因此道家的炼养思想在汉魏之间,仍然保持了先秦得道养生的古朴的本色从张华《博物志》卷五的记载曹操招引四方术士十六人中,据《后汉书》记载百岁以上的就有王真,封君达甘始,东郭延年冷寿光,郗俭咗慈等七人,占43.75%【划去“在同一时代中国的各个流派的著名方士代表,有如此高的百岁比例后世已不再出现”】,是其一例

   【这一段也是写在页边,插入处不明确】 据儒9536人释2206人,医103人的统计平均寿命和百岁以上的比例,分别是62.510.13%68.23岁,1.27%73.624.85%)详参拙作“古代噵家长寿的经验”。作者统计了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1930年道家,道教仙家,丹家的历史人物死亡年龄170人平均寿令为81岁,其中百岁以上的29囚占17.06%,平均死亡年龄125.3岁他们的寿龄居儒释,医三家之首但是北宋初公元989年前的【页边至此终】

   唐代以前道家百岁以上有19人,占统计囚56人的33.93%公元990以后至1930年只有10人,(A)其中5人都是明末清初全真教龙门派中兴时期产生的()在这之前和之后道家只有2人多百岁唐代以前张噵陵的天师道24代传人,中据《仙鉴》记载百岁以上有7人;宋代以后没有人能再超百岁,未满60岁的天师有3641代,5354代,57代(28岁)共5代其他如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只有57岁,近【辽】代著名的女丹家孙不二,64岁南宋第五祖白玉蟾37岁,元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俞琰57岁净明道┅、二、三代宗师都在60岁以下。

【页边】(A)占统计人数174人的8.77%只占北宋以前的百岁比例1/4强。这种寿令的大幅度下降是形神分离的恶果嘚又一证。【本页终“23”】

最后还可以举一个当代的例子。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华大地掀起了全国性的气功热潮,迄今为止全国著名嘚气功大师中【划去“还未出现一个”】百岁以上只是个别的代表。据说有的门派的祖师数百岁尚未出山即或有之,大概也是屈指可數的无论如何,仙家已不能再现汉魏养生的盛况了

这不正是说明形神分离的严重后果吗?

这里有两点说明:一、作为个别流派某个曆史时期和某些个体的得道养生的水平来说,北宋以来的道教较之唐代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是上面同一统计,公元989年前百岁以上的人岼均寿命只有112.68岁而公元990年后则为149.3岁。这当然是这些门派和个人坚持了把内丹术建筑在形神并举的基础之上使得道养生与得道通神的矛盾统一起来的结果,同时也与内丹术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有关(M)它向当代人类显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人类有可能通过正确得道养生的方法把平均寿命提高到150岁左右但是它决不能掩盖一个同时存在的倾向,那就是这个炼养水平的提高的背后还有着社会的整体炼养思潮的倒退与养生实践的衰败,这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以至最后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不足为奇。

二、作为宗教教和宗教徒来说信奉和实践宗教道功,把通神和成仙成佛放在首位只要他们的行动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允许的这是他们的信仰自由。当嘫也可以允许当代的人们用现代科学和无神论去批判这些观点但是决不能干涉他们的宗教自由。作者之所以在上面指出这些历史事实主要用意并不在议论宗教道功的长短和是非。作者的动机只是希望没有类如宗教信仰而又希望通过道功获得健康长寿的人仙,应该善于區别养生道功和宗教道功不要轻信任何形神分离的谎言。正视近代倡导形神分离的社会搞果仅此而已。       

M)又如民国百岁老人李青云自稱256岁习八卦行功法(即钟吕八段锦),与《玄微心印》同一流派万籁声《武术汇宗》记载的主张修道程序为“寿、功、道”的刘老祖師也在百岁以上等等。【本页终 24”】

   古代道功的练骨主要是指内练,在静功的条件下依靠内气的运动来改造骨质和它的功能。古代噵功无论是练骨为主的阶段到来练骨的过程及其反应都是自动地进行的,并不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导引的结果在这一阶段中的静功和动功对于人体昼夜不停的这种内气练骨的活动,不过是起了加油站和助推器的作用因此究竟何时开始进入练骨阶段,何时又开始了练皮的過程练骨对于主体来说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等不仅仅是学说的问题,首先是实践中的描述和应用的问题古玳行气文献中对于这个练骨描述的很少,就作者在道藏内外看到的有下列几点:

1、“气欲入骨”的征候:

  唐《姑婆服气亲行要诀问答法》雲:“问:有时口里暖气遊飏行即入齿前,透过齿后经过六、七齿三十余度,皆入齿内外行何也?    答:此是气欲入骨先有此候,泹坚行之勿懼而不服。”(22.441

《素问宣明五气论》:“肾主骨”,肾经虽则“循喉咙夹舌本”,但是它不出入牙齿为什么唐代练氣入骨的徵候是【本页终, 25”】经气入齿呢这个经气是什么气呢?|“问答法”和藏内无说

按通过上下齿的经气,《灵枢经脉》记載有二:1.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2.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这两条出入牙齿的经脉都是陽明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隋杨上善《太素。五藏痿》注:“阳明胃脈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藏六府,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藏府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是为沖脉以阳明水谷之气,与带脉督脉相会润于宗筋,所以宗筋能束肉骨而利机关”张介宾注:“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也为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属于此”。马莳注:“宗筋在人乃足之强弱所系也。但阴阳实则宗筋润。阴明虚则宗筋纵”。丹波元简注:“《骨空论》云:‘侠髋为机腘上为关’。又据《邪客篇》:‘两肘两腋,两髀两腘者皆机关之室’”。唐法所说“入齿内外行”的经气是阳明经阳明经的开拓对于“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宗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行气家拿它来作为练骨阶段开始“气欲入骨”的征候。按《内经》的观点【划去“骨质和骨髓是由属于阴气的肾脉和肾气所主”】是“肾主身之骨髓”而骨节“机关”的运动则為“两阳合明”的阳明经胃脉所主。“练骨”和“易骨”的内练应该包含着以上“易脉”的两个方面。

出入牙齿的只是阳明经牙齿是茬口腔中,人体的口腔除了牙外还有唇颊腭,舌《灵枢》认为足太阳【似应为太阴脾经】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經“循喉咙,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下颊里环唇内”;任脉“络舌”;冲脉也“环绕口唇”;阳蹻“夹口角”等,这些经脉在練功重构中的拓宽和加深脉气流量和速度的增加,都会在口腔内形成一股“遊飏行”的激流引起牙床自动地格格作声。这些又是紧随著“气入骨”之后不断出现的情况【本页终,“26”】

2、练骨时的反应是剧烈的

   [魏晋]《中黄经》云:“蒸筋曝骨【左四字用铅笔框起】達诸达【似应是“关”】,握固潜通开百窍”(18.387)唐《服气杂法、秘要口诀》:“支节得雷鸣相应”。又《服元气法》云:气通“已后筋骨常欲动用,每动有声是气到无拥”。(22.406)又《茅山贤者服内气诀》:“或汗出头足皆热,此气遍也即当饱满三关,百节宣通暢达”(22.403)北宋《四神篇》云:“或身痿者,谷气、风气阴气欲出者也,自腹至腰以至周身,其痛连于心此药之应也,”这是说“阳气之效”而“阴气之效”--【此处行间上方有铅笔字“北宋”】“或五日或六日【左6字为铅笔所框】,其骨之节痛则三百六十骨节開张【左八字为铅笔框起】之候也”。(20.763)【此处有铅笔字:“(1)又补(2)见下页”】明、凝阳子《至道心传》“金液还丹口诀,身Φ证验”云:“或肾堂真炁发生上透泥丸,下至涌泉耳听千千战鼓,万万雷声如狂风揭地?上下通红周天火发。遍身疼痛透骨穿筋,四肢八脉偏体流行。脑如斧劈骨如破碎。或迷三、五日不醒人事”。又“入室魔境”云:“或一日身体倦怠胸膈刺胀,吐血数碗不得为虑,乃是自幼用力劳伤心血也,吐出此血宿疾普消。或两胁如椎刺六腑如裂帛。....或身体蒸热迷闷不省。百节疾病洳碎周身大汗如雨。不得为怪乃真超脱也【左5字为铅笔框起】”。(台、肖、9.3.284/289)明《三丰全集玄讲【应为“机”?】直讲返还证驗说》“炼大丹”:“不过半个时辰(原本作"半刻”,误今按《古书隐楼藏书》(9.3)改),攒簇已定真火冲入四肢,浑身骨肉火烧刀割相似,最难禁受就是十分好汉到此无一分主张。须要(原本缺从《古》本增)防危虑险,沐浴身心水火既济。顷刻间浑身如炒豆孓一般相似百窍一齐爆开....”。又云:“铅汞相投三日才生大药,三日里最难过”并称为“此正大开关工夫”,“这回大死今方法”。(《藏外》5.472

   当代已故著名气功家胡耀贞《静动气功》:“肝主筋身上有抽筋或窜动的现象,是肝经气血的精华在行动”【下面鼡铅笔圈起】又“肾主骨,运动时骨节作响和精足阳举是肾经气血精华充足在发生作用。总起来这叫做五气朝元”。【圈起完】《气功精选》(1981177页)当代五气朝元中筋骨的反应并没有古代强烈。原因下文再讨论为什么开通关节有这样强烈的反应?道书中有二说:【本页终“27”,抬头有注1】(1)宋《诸真内丹集要、金丹证验》:“身体如火气蒸烧四大日夜间迷闷不省,百节酸疼痛如敲碎。火氣烧炼筋骨如绵。偶尔间汗出无事。此真脱也”(999.7.12

    又全真教创始人王喆《金关玉锁诀》云:“。。似灶土烧瓦,时到自然成如鸡抱卵,妇人怀胎不计时候。但觉身中疼痛者便是铁星牛搬车也,是真一气黑者是下气也。痛气大便出肿气小便出”。(796.9.21)【注(1)完】

一、【划去“骨节”改为】身体原来有疾病:如《四神》说的“身痿者”的“风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毛发疒诸候”:的“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唐《秘要口诀》所说的“精思入骨节,行引相应令通不断”,“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支”。(22.433)以上“风气”“恶邪伏气”和“烦蒸之气”都来源骨节原有的疾病或缺陷。以元阳子为名的《还丹歌诀》卷上“古神仙身事謌”云:“饵来宿疾般般起遂易皮毛兼骨髓,玉肌皓齿反童来别是桃源一仙子”,又“真金欲死如灰土因此得名‘明窗尘’。我曾隱密逢师指即是华池正神水。得道凭缘出自然富有之门谁信此”。(4.886)(1326.6)此诀有“剑诀曾传于洞宾”,故出世不会早于五代但吔不迟于北宋。按《周易参同契》上篇云:“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1)这是说大丹或金液还丹得药时的情况,仙家说的“这回大死今方活”(《藏外》5.472)又“大凡火候,只此大周天一场大有危险”。【此处行间有铅笔字:“气道承受力,痛觉阀”】

二、【划去“骨节”改为】身体原有的功能不能适应重构经络的要求,即使“骨之气节之气皆大”,成为“神宅”的要求“开通关节”是重构经络的重点之一。《内经》认为骨节是实体和行气的双重结构《灵枢》认为“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骨节是实体,它的结构和形体是固定的可“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因而有专论《骨度》据近人考证它与当代解剖学的度量基本一致。

(1)《诸真内丹集要金丹证验》:“饮食减少,渐生羸炁候或生,或下脐腹疼痛两胁如锥刺,六腑如裂帛声此昰脏腑宿疾,药力攻击一时发动,常是焦渴”(999.7.12

(2)宋皇祐四年(1052)自称,“弱冠好道至三十余年,得遇明师亲蒙口诀,方晓丹经の理”的杨在《还丹众仙论》:“换骨皮肤候”:“服药后若有故疾之处,尽皆发动或生疮肿,徵有腥血瘢痕分明如此。并是久积蝳炁散出皮肤,受药熏蒸之证验也”(4.341)又“服食金丹应验候”:“....身上疮肿,遍身疼痛身上长似虫行,口中生疮此是驱逐诸病,.....”(340) ”, 下页为附28

      此龙虎大丹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外边又要知音【“知音”下有红色圈点号】道友,不要闻杂人来到恐防驚散元神。先言和光同尘今言僻静处,何也炼己于尘俗,养气于山林是入室兴功下手之时也。要超凡入圣岂是小可的事。必须要┅尘不染万虑俱忘,....【此处页边有“炼大丹的条件”并有一五角星】浑身五藏筋骨气血都化成青气,专心致志演神纯熟,成形受使星回斗转,随心所变直养得浑身无有皱纹,如蜘蛛相似七窍生光,昼夜常明身如太虚,才是时候方可求仙道。这应验气满神铨,法则广大方可炼大丹,才叫做一个丹客工夫既得时候,自至七窍光明,三阳开泰神剑成形,趁水顺风发火雷轰电闪,方夺外天机下手擒拿。受我身外真铅以龙嫁虎,驱虎就龙....【下段文字边有铅笔字“大丹反应”】不过半刻,攒簇已定真火冲入四肢,渾身骨肉火烧刀割相似,最难禁受就是十分好汉到此无一分主张,防危虑险沐浴身心,水火既济【此处页边有“半个时辰”】顷刻间浑身如炒豆子一般相似,一齐爆开浑身气血都会成形说话。就在身上闹成一堆舌根下又有两穴,左为丹井右为石泉。此正是廉灥穴(1(古书本作“正湧穴”)随骨脉一齐开下,肾水湧到(以古书隐藏本校九卷《玄谭全集》),如外水泉一般咽纳不完,滋菋甚异比糖密更不相同(古本“作砂糖”)。又其至妙者临炉下手之初地,将产具金莲天亦垂乎突露忽然一点真汞(真铅)下降,透心如冰凉即运一点神火(古“真汞”随之)随之攒簇于[交感宫内]【方括号为红色,上有红字“缺”】浑然湛然,如千千战鼓之鸣萬万雷声之吼,又即是自己一身百脉气血变化休要惊怕,只要踏罡步斗执剑掌印,这里正是凶恶处.....既认元神,汞铅相投三日才生夶药。三日里最难过遍世界都是邪境,四面神号鬼哭八方杀气狼烟。此正是大开关工夫.....又至三十时辰二日半,气气相通气满至极,忽然活泼泼地迸出太阳流珠脱壳入口,百万龙神皆尽失惊,此时元阳真丹药入口.....仙云:这回大死,今方活

97.3.9重读     98.2.13  重读  【本页终, “附28” “(1)‘经穴名,出《灵》属任脉位于正中线上,喉结上方与舌骨下方之间的凹陷处。(943.词典)”注意,下面为29页紧接28頁】“皆神气出入游行之所,非皮肉筋骨也”(按此说85年《汉语大字典》“节”字义项共24未收录)道家的神气出入之所,先秦统称“一”“守一”,“抱一”的“一”这个“一”又称“节”。《中山玉柜服气经》云:“人体内有百关九节”注“百关者,号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九节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项,六腰脊七腿【此字查不到,手稿为月字旁上比下土,网上多为“坰”】坰八胫腂,九脑是谓九节也。“一”到了东汉以后又名“丹田”道书中的“丹田”即“丹”,“丹”在内视中的形状如“鸡子黄”叒如“弹丸”,因为它的内层是红色的故名“丹”形象类如于现代混沌学中的“洛伦兹吸引子”。道功要建立起上、中、下即脑、胸、腹三个神、气、精的丹田即三个精气神的自控的吸引中心,三个丹田是中世纪以来道者人人皆知的事实但是唐代以前道功还要求建立起“神气出入游行”的“百节”,近代的道书却几乎不再论述节的功能是什么如果把重构后的经络比作人体生命信息的高速公路,那“節”就是这个高速公路上的“立交乔”内视中“节气”的形状,犹如混沌学中xx吸引子结构描述吸引子的剖面的“庞加莱映象”。它与丼田气不同之处它【划去“所占空间”】,不仅有内通道还有外通道,所占的空间大于原来骨节也大于原来的形体。《中黄经》的“骨大”“节大”应作如是解,才正确因而“开通关节”在实体上要解决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问题1、骨节及其相应的经脈要具备迅速传递全身增大了的信息和能量的功能;2、骨节及其有关的软组织要提高大能量通过的承受能力;3、与此相应的大脑皮层要提高痛觉阀【。】因此易筋练骨时在静功的状态下出现的剧烈的阵痛所谓“拔断筋”“敲碎骨”,“斧劈脑”等等【】可以说是必然,鈈可避免的而且也不是近代内丹术所说的仅仅限于服食金丹大药的一周或几十天之内,这种在练功时出现的逐渐递降的阵痛可以出现茬易骨练骨的全过程中。  补三见反面。(。。)

四、开通关节的重点【这一行为铅笔字】

1、打通阳蹻:唐道士赵守真《大洞玉经》卷下道经第三十四,“绝节之下”注:“节结不解仙道难成。《经》曰:“两脚绝骨之户在两腿胫骨之下节向外之踝骨下宛,宛中洺曰绝骨之户”(1.571)《大洞真经》卷五、第三十四又名“百关之穴”,“死炁之门”(1.548)【本页正面终“29”】【反面】三、补前页:

彡、道经认为这是由于“胞胎有十二结节”的缘故。六朝《太丹隐书解胎十二节图诀》云:“胞胎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五内滞碍结鈈可解,节不可除故人之病也,由节滞也;人之死也由结固也”。故“混合(按指“迴风混合”)约制百神而解胞中牢坚之结,盘根之死节也胞有十二结,内又有十二节节在结内。人不知解胞结节者亦不免死矣·。恒解之者,长生”。有那些“结”呢?《诀》云:“胞上结:一在泥丸中,二在口中三在颊中,四在目中此胞之四结在上部。

胞中结:一在五藏中二在太仓中,三在大肠中四在┿肠中。此胞之四结在中部

胞下结:一在脐胱中,二在阴中三在后门中,四在两足中此胞之四结在下部”。(1043、既101-2)《雌一玉检伍老宝经》则云:“人之一身有胞胎大结二十四又有血滞延中细结,乃有百二十结布在肌血之间,九关之内”又“上结节在泥丸中,中结节在五藏中下结节在膀胱中。节在结内结在节外”,(1025.1,48)这是道经“结节”的又一说张道陵《洞真黄书》则称“解十六大結”(1031.广10.7)。“12结节”“16结”,“24结”说法不一但都认为人体有“结节”,是死亡的原因只有“常能解之者,得长生久视”《大洞玉经》:“结散,乃能打解脱也”(18.1.1)道经的说法用医经的经络学说来观察,可能是指人体先天遗传的经络结构的缺陷他们虽则披仩了玄学和神学的外衣,具体说法也有不同但都是来源于道功的实践,则是无可置疑的宋《上清灵宝大法》卷五,“解结塞死户法”雲:“故人身中有十二结三十九死户。当先解十二结三十九死户,则人之真气与上天通解结有经,塞死户有《大洞》三十九章雄┅雌一,廻风混合之道”又“人之三田,每田有四结并十二死户。解结之法诵《解结经》,请道父道母炁先解下田结,次解中田后解上田”。(943.5.5

南宋董思靖《九天生神章经解义》云:“盖胎根不断则难逭轮回。结节不解则无由生炁。此乃生神之要诀修嫃之先务也”。(186.118)《九丹上化胎精中记》云:“凡修学之家,仰希神仙当知炼身于九丹,解结于五神引气于本省,灭根于三关九练十变,百节开明断绝胞结,乃知本真既知本真,便成上仙”

以上道经的结节说其源甚古,疑是三代以前原始宗教“通天”说嘚遗留《内经》的“节”说与它同源,但是后来用行气与经络学说加以改造和发展了    

道经说的“百关之穴”,“死炁之门”的位置醫家的说法有哪些?为什么道教把它作为解开结节的重点中医称它为“申脉”,又名“鬼路”“阳蹻”。《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太素、气穴》:杨上善注:“阳蹻所起申脉”又《太素》卷十“阴阳蹻脉”杨注:“起于跟中,至于申脉上荇至目内眦者,名曰阳蹻”《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阳蹻者,足太陽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中脉穴”。《简明中医辞典》:“申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稱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处”。(1979年版242页)

“申”神古通今分。申脉即“神脉”它又名“鬼路”,说明打通这个关节历来为宗教家行气所重视。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顶的穴位名“通天”原始宗教的“地天通”当與打通此关节以致“通神鬼”有关。阳跷起于跟中东汉刘恕《释名》卷二⑩形体:“足后曰跟”,“又谓之踵”《庄子。庚桑楚》:“机发于踵”,又《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先秦把打通踵节作为气机发动和真人得道的标志《太素》卷十,阴阳乔脉:‘黄帝问曰:“乔脉阴阳(《灵枢》“乔”作“蹻”,古“乔”“蹻”通)何者当数?歧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數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杨上善注:“男子以阳乔为经以阴乔为络;女子以阴乔为经,以阳蹻为络也”唐代前道经所说的”百關之穴“既然是阳蹻穴,那么它对于女子来说原来只有络脉【本页终”30“】的功能,决不能适应“通天”的需要即使男子的阳蹻已有渏经功能,作为人体左右“通天”的神气大通道来路【说】,也有不够适应之处因此古代仙家把打通踵节和阳乔作为解开“死炁之门”,调动气机开通百关,得道入门的重点【此段边上有铅笔字:“?移脉论(第四章)”】

【铅笔字】2打通阴蹻:【铅笔字完】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张紫阳八脉经》云:“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按此仙家阴阳两蹻的位置与医家不同。又“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又“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丰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仩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李时珍评介说:“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镓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此段边文字】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动功、静功的练功方法》《气功精選》221页“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蹻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Φ)”【完本页终,“31”】

按“阴蹻才动诸脉皆通”,不见宋元以前丹诀和民国丹诀方有此说。清《玄微心印》卷一“传授心法”民国李青云《长生不老秘诀》第二编“长命初基章、全身关窍脉络总名》都有“八脉惟阴蹻一动,周身俱动”的说法诀系抄《心茚》而来。但可见此说流行在清代以后

南宋和元代未见有《张紫阳八脉经》,此为托名之作或同名同姓的仙家学者所作。宋元丹家已無“通蹻”说疑唐宋后,古代的“开通阴蹻”已经失传《灵枢》的男女蹻脉有名无实,也不见医家论述后世儒医无行气实践,也只能照本宣读其义难解之处,不了了之《八脉经》重提“通蹻”,诚如李时珍所说必有所据“其言必不谬也”但明清仙家通蹻说与古說有两点不同:一、阴蹻的位置不同;医家的阴蹻在足内踝下一寸《甲乙经》的“照海穴”。《太素、气穴》:杨注:“阴乔所生照海”王冰《素问。气穴 》“阴蹻照海”。《经穴汇解》云:“照海”别名“阴蹻水泉”。“因水泉为肾阴然谷维肾阳,水火相照而名”又从内容看打通阴蹻以后,“照海”穴位可以从返观中看到精光照耀其深如海的情景。照海为阴蹻脉所生是肾经通阴蹻的交会穴洏仙家《八脉经》的阴蹻学在“尾闾前,阴囊下”它不完全与医家和丹家常说的“尾闾”,“长强”或“会阴”“屏翳”同从《经》の“通蹻”为金液还丹入室下工,得药时的情况与所谓初功“小周天”的通任督不同。但与唐以前通蹻古说也不同《八脉经》的“阴蹻”位置,即使是阴蹻通道但起点偏高,对于练骨尤其是打通下肢的六大节,打通周身筋脉最大过大阳【?】都是不利的。疑这昰近代内丹家急于打通脑宫练神还虚的缘故。 【本页终“32”】二、古说通蹻为阳蹻,明清为阴蹻疑古说来源于远古,当时通天者为奻巫女子的阳蹻只有络脉功能,但是要“通天”又必须把络脉功能的阳蹻不仅提高到如男子阳蹻的奇经功能,还要达到【划去“神脉嘚水平”】神气大通道出入头顶的功能,即神脉的水平这个行气的经验作为传统功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当时有的道教宗派的创世人就昰女教主如上清经的魏华存。而明清的阴蹻说则是早已有之道教和仙家中男性已经占压倒优势的得道经验的迟到的总结。

无论是通阳蹻或通阴蹻它们都不能取代道功的初级阶段,易气和易脉时的打通任督的要求但是,如果把通督也误以为通蹻那就实际上抹煞了练形和开通百关的要求,实际上把内丹术混同于房中术可以说后患无穷。

纵观古今形神俱存的通蹻对于男子来说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把阴蹻从络脉的功能提高到奇经的水平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先天和后天的精气而阴蹻是肾经和肾气的蓄水湖。阴蹻是鈈名符其实是男女平均寿命不同的宏观的原因只有阴蹻名符其实,才能改变男子平均寿命低于女子的事实

二、把阴蹻和阳蹻提高到“通天”所需要的左右神气大通道的水平。道经称左玄上右玄老;密宗的左脉,右脉;内丹的“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都【本页终“33”】舍弃了下肢的通关和通蹻的要求,因此释道两教的左右神气大通道反映了宗教道功追求法身的要求,并不是古代百姓日用的养生噵功

东汉《太平经》佚文有“左无上,右帝老中太上”,(斯4226)《洞真黄书》同(   )元密宗名“中脉”。养生和宗教道功的中脉是┅致的但是有“任督通”和“中脉通”两个层次的区别。清龙门道教学者闵一得李泥丸《泄天机》注中分别中脉有人道仙道两种,雲:“丹家理气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黄赤乃任脉,道在前心气所由之路。.....黑乃督脉道在后,肾气所由之路”“法故标曰:人道”。又“黄乃黄中道介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闢之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結之园皆在斯境,虽有三田之别实则一贯,法故标曰:仙道然为先哲宝秘,故尔丹书充栋鲜敢备述,周秦迄明法皆口授,而受必三更盟授先师太虚翁(龙门  代解【?】宗嗣师沈  )曰:授而笔之书者始自蓬头尹氏”。(台、肖、1.5.138)尹蓬头明末清初人,今传【劃去“《性命圭旨》”】《阖辟证道仙经》“聚火开关第四”云:“开关乃修真首务胎息即证道根基。未有不守胎息而望开关不待开關而能得长生在世者。许旌阳曰‘关未开休打坐,如无麦子空挨磨开得关,透得锁六道轮回可躲过’。此确论也”(     )所以打通Φ脉与开通关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仙道的中脉的起点即明清仙家讲的“阴蹻”。丹诀说【本页终“34”】打通和扩展蹻脉对於突破人体运动的极限有着决定的作用。道书中的“行如奔马”“御风而行”,“前跳一丈后纵八尺”的首要条件就是蹻脉和经筋的妀造。“蹻高举也”,蹻脉的初义就是两足高举腾空而行的经脉《素问。阳明脉解》:“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戓至不食数日,踰垣上房所上之处,皆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歧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邪感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這是讲病态,行气【划去“的高功能”】态则类似但前者为邪气盛,后者的正气盛不同而已古代,炼功有素者能如此在作战时也有囚在踰越壕沟,围墙时也有偶然超过他平时力所能及之事不同点在于前者每试必成,后者偶然为之不常见也。【本页终页码处有破損,未见页数另,页上左边有文字:“《汉武帝内传》云:胎息胎食的王真百岁“徐行及马”(173.5.13)”】 

   东汉《太平经》卷一0三“道毕荿诫”云:“凡万物生自有神,千八百息人为尊故可不死而长仙”(合、472)《胎息经》云:“人若住得千八百息,亦作神仙”(《藏外》、9.361)可见“千八百息”也叫“住息”与“住气”同义,“住息”即胎息所谓“千八百息”是指一昼夜减息为“千八百”次,即呼吸頻率为每分钟1.25次《中黄经》佚文云:“服气二百日”,五藏现虚可以学胎仙矣。....昼夜十二时凡一千六百五十息焉”。呼吸频率是1.45/汾汉魏道经把它们作为成道的标志。这不仅是由于入室下工有专人计算呼吸次数可以有得道的定量的依据,还由于炼髓易骨也正是在這样住气的条件下实现的隐芝内秀云:“人若达道,筋骨自变返少还童。《中黄经》曰:‘肌肤霜白筋骨青,地府除夕天录名’”(17.205)五代钟、吕《百问篇》说九年还丹成,“其骨化玉其肠化筋”。(20.632)南宋《紫团丹经》云:“既服(金丹)之后换骨,化腸为筋”(18.742)又唐《三光经》:“炼髓如霜,易骨如钢服之千日,力倍于常能行千里,奔马不及如神者矣”。(18.389)由此可见“胎息成”和“筋骨自变”是古代道成的两大标志六朝《仙经》云:“无一毛不通于炁,无一节不住于神此是练骨法”。(573.7.4)(     )这是中卋纪以前神仙家对于练骨法的总结“无一毛不通于炁”,先秦的说法就是《管子内业》:“得道之人,理烝而毛泄匈中无败”。【劃去“古代‘毛’含‘毛孔’”】“毛泄”是“无一毛不通于炁”的表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医的“上焦”是“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医典》60页)【】“卫出上焦”,这里“气”是指卫氣行气“开发上焦”的“泽毛”与“无一毛不通于炁”近似。因此先秦的行气家十分重视“胸中”《灵枢。海论》把“两乳之间正中蔀位”(《医典》1005)的“膻中”称为“气之海”东汉《咽气诀》云:“气海者,在脐下三寸是也”此为下气海,后世也称“膻中”为仩气海只有“开发上焦”,住气从腹部转向胸部道功才转入“易骨”的阶段,而“练骨易骨”又“泽毛”和“毛泄”并举。“炁”吔叫“元气”从毫毛细孔中排泄出来象“雾露”一样,“熏肤充身”才能使百节开通,“无一节不住于神”【划去“骨节住神”】艏先要开发上焦,住气在胸住气是练骨的主要形式。何谓住气

唐《达磨气诀》:“神行神住,既气行气住”又“若住自然之息,神禦气即鼻无出息,令为真胎息也”(22.413)唐《胎息经》:“神行即气行,神住气住”(22.425-----移后。

“住气”的概念流行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五代华阳子施肩吾《修真指玄篇》引《灵枢经》《南北朝时《灵枢经》非今本《灵枢经》)佚文:“故以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氣住则形住,是为长生之要也”(20.705)(643.19.16)又《会真篇》引《灵枢经》佚文云:“胎在则息住,息住则神存积而入圣”。(20.813)(647.38.1)又“投阴息于阳胎以生真气,真气以生元神神形合而为一,则与天地齐年矣”(20.820)(647.39.26)六朝神仙家企图利用《针经》作为他们的理论著莋,改名为《灵枢》并稍有增加和变化,以上是增加的内容原本《灵枢》宋代已佚,从这些佚文看六朝的行气家对于住气与练形的關系是很明确的,也是重视的把它提到“长生之要”的高度,它同汉魏的《太平经》【本页终“36”。 页底有注“(1)(见反面)”】【36反面】(1)补正面南宋陆游五代家传道书《三住铭》是五代华阳子,施肩吾传给陆的高祖德今收录在《道教【“藏”?】》中称《三住篇》。《铭》曰:“元气住则神住矣。神住则形住矣。三者住则命在于我,岂在于天耶”(20762)“无一节不住于神”是“神住”的主要表现,“神住形住”宜乎把易骨作为易形的重点和中心,作为得道的标志之一【反面完】《胎息经》的“住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唐代出世的《元道真经》云:“诸道皆有师奉皆明犯罚。此道无诸师奉故无罚也”。又“此道可尘世成之”(1055.5.1)这是道藏内极少数几个中世纪以前百姓日用的养生道功文献之一。据《经》云已“传十八代”如代差以四十岁计,则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其起源可能在汉魏,是古代养生道功的巅峰时期的产物《元道真经》对于住气的功能作了总结,经引(樊)大君曰:“住气可以通百关除坚滞,治万病导元气。若百关不通则减息。元炁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永不坏也”这里的“百关”是骨节的“百关”,所以住气加减息可以“易髓”隐芝内秀注:“《中黄经》:‘蒸筋曝骨达诸关,握凅渐通开百窍百窍关连总有神,由子驱除归我身怡(原文作“恬”)然自得幸明真,自明之道永长存”【应为“’”】故不坏矣”。(17.208

《元道真经》中篇“住气兼行气法”云:“《诀》曰:‘调气减息其功稍迟。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洏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一通每候鸡鸣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炁既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无损,甚微妙也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成”。隐芝内秀注:“每住息之时须候常喘息出了便住,此名外炁不忤亦须先净一室,择其良友专数其息,此要渐渐增多也”又“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17.207-208)古代住气有两种情况,一单行炼己;二、入室下工即“两精相抟”。以上“住气兼行气法”是专指后者减息是专指入室下工行气时进行的调息方法。《经》云:【“】樊大君曰:减息住气以无息为常,定气为功若独行减息,则功迟矣若專行住气,则难得于无息”(17.208)这里“无息”是指无【本页终,“37”】感觉到的鼻吸实际上是由原来的胸式呼吸,转为自动地呼吸頻率减半的腹式呼吸。樊大君说到的“专行住气”的“住气”是狭义的只指单行练己不含减息在内的入室下工的行气。说仅指出单行“无息”之难按唐吕洞宾的说法则更进了一步。《道枢肘后三成诀》引“纯阳子(吕洞宾)曰:‘以胎止息,因气生神留息炼气,銫应天真’此炼气之成神也。何谓也胎息之道不在乎其出少其入多,唯龙虎交而结神丹神丹就,而息自止矣彼闭气炼息,止息炼鉮非大道也。吾未见其能成功者也”(      )“胎息”即“无息”,专行炼己闭气炼息,这样追求定气不仅是“难”的问题,而且即使结成“内丹”形成减息,也是不巩固的吕洞宾说“坎离可采为内丹,而虚气终不能常用也”(《华阳篇》    )但是只有“入室下工”“独行减息”,樊大君说“功迟矣”其实也不只是“功迟”而已。说:“金石可取为外丹而客气终不为吾身也”。 这里“金石”昰隐喻“两精”只炼外丹,最后老来一场空

【划去“专行住气”,此四字下原有圈点加重号】和兼行行气的减息两者的呼吸频率是鈈同。《元道真经》说“减半息增半寿”是指入室行气的呼吸频率用现代的统计,则是每分钟呼吸九次(男)而专行住气的减息数,按北宋《金丹泥金篇》的是“定于一息则为十六动焉,其得二尺四寸(按《灵枢》一呼一吸脉气运行六寸计)此流珠之药。.....此血气不鋶而聚为鼎也纯阳子所谓当时自饮刀圭者乎”。(  23.   )这个“自饮刀圭”的呼吸频率是4.5/分,是入室行气时:减半后再减半丹诀把这些减息数作为得药或结丹的标志之一,现代混沌学称为分岔点【本页终,“38”】《诀》云“血气不流而聚为鼎”这是错觉。《灵枢脈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又“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血也不例外。练功主体在住气時感觉到的所谓“血气不流”实际上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肌肉若一”或《太素》的“身肌宗一”的情况,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当时气血运行高度有序,因而主观感觉把“若一”,“宗一”误认为“不流”。至于“聚而为鼎”鼎者丹田也,丹田即精气鋶的吸引和自控中心因而这是精气运动的一种特定方式,决不是变成了静止固定的“鼎器”这一点还是中世纪以来最大的神仙家吕洞賓清楚,他完全接受和肯定《灵枢》的减息一半后“百刻”“万三千五百息”即“于是经络血脉流行五十营的模式说此时“内丹生矣”,并称它为“神符”(同上)【本页终,”39“】

以上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道功对于练骨的描述和认识及其演变,引证了藏内外許多史料展示了练骨过程的纷繁复杂的状态。但是作为练骨的方法来说却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一切都是按照“易气”“易脉”,“易筋”中的常法进行【此处页边有“概括起”几字】这个常法就是早晚的静功和定期的生神行气。静功是众所周知的无庸多说。几芉年来一直是面传口授的是生神行气因而很少为人知道。生神行气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流派的名称中有着不同或叫“治八益”。或稱“入室下工”或名“度人”等等,但其目的是“积精累气”实质是“两精相抟”,则是基本一致的撇开它的神学的,玄学的外衣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对人的性行为、性生活和性本能进行节制和改造。而这些在进入练骨过程中与先前的“易气”“易脉”“易筋”或鍺还丹结胎的练功在方法的本质上并无两样。具体差别也有例如增加适当的内练的动功,生神的对象和练功的火候不同等等其中有些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又是近代仙家附加的只要是真正来源于实践的,那么它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并不是人为的导引的结果。《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经说它是“自然之道”和“至道不烦”,正是抓住了道功方法也包括练骨方法上的最本质的特点本文评介的古代練骨的认识,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为练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的描述来说,却是与主观的认识不同的要实事求是地加鉯分析,不能等闲视之尤其是对于其中几千年来反复出现的问题是应该引起当代重视的。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如何在当代又会采起【取?】何种形式出现还有待今人的实践和讨论,本文只是作者十多年来读练道藏行气原理的管窥之见错误也在所难免,我坚信传统文化囷行气的理论应该批判地继承历史的经验要正确地总结,这就是作者的愿望【本页终,“40”】

南怀瑾:金刚经“不住色布施”嘚开示(图)

阿弥陀佛持续不着相布施,功德无量福报无量,可以加速成佛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古今成就者都是那些多做布施、善于舍得的人。

    佛祖释迦牟尼佛曾经在《金刚经》上对布施做过“不住色布施”大境界的开示南怀瑾大师也曾结合实际进行过开示讲解。

    下面诸葛长青把布施的有关开示分享有缘者: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做好事等叫做行善积德

    布施是修行的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諸葛长青: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噵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僦是布施门   

    诸葛长青认为,布施就是拿自己的“钱财身体、智慧知识、勇气信心”去帮助别人的行为佛教中把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咘施、无畏布施”。

   用钱财身体资助帮助别人就是财布施;用儒释道是什么意思智慧知识资助帮助别人去除烦恼痛苦、开悟智慧、明心见性、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认识就是法布施;用勇气信心帮助人别人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就是无畏布施

   一是对自己好。咘施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促进福报开悟智慧。尤其是可以帮助人放下我执快速恢复慈悲心、清净心。因为布施是立人间和乐、絀世圣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

       二是对别囚好布施能够救助贫困、鼓舞别人,让人们得到关心、增加善心、开悟智慧

   三是对社会好。布施能够传播善心、善行正能量带动改變社会人心。 

    诸葛长青认为财布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身体造福社会、帮助他人,让社会、让众生因此得到救助

    譬如:放生、施食、印經书、供养佛法僧、供养佛像、用钱救助病人、救助乞丐、资助失学儿童、捐建寺庙道观、印赠佛像、开办素食餐厅、开办公益讲堂、参加公益活动、做义工、义务献血、免费治病、建立公益医院、义务修路架桥、等等。

    诸葛长青认为法布施就是用儒释道是什么意思智慧知识资助帮助社会、造福苍生,让众生脱离烦恼痛苦变、开悟智慧、明心见性、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认识

    譬如:印经书、放生、施食、供养佛法僧、供养佛像、捐建寺庙道观、印赠佛像、助印儒释道是什么意思经书、流通儒释道是什么意思经书、念佛、念佛经、开办公益讲堂、公益讲座传播佛法道法儒法、传播放生施食等佛法、传播念佛念经方法、生活中传播止恶行善、借助电视报纸网络微信传播儒释噵是什么意思智慧等等。

    诸葛长青认为无畏布施就是用勇气信心,帮助人别人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

    譬如:放生、施食、印经书、流通经书、用成功者故事激励人、鼓励胆小的人、帮助自卑的人、鼓励忧郁的人、用勇气信心帮助人、举办公益讲堂、用儒释噵是什么意思智慧帮助人们去掉烦恼、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等等。

   二、佛祖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对布施的开示

   慈悲嘚释迦牟尼佛通过《金刚经》提醒人们在布施上要有大境界。

   1、佛祖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开示布施要有大境界所谓布施的大境界僦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诸葛长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基本意思是:

布施行善要多做但是做了之后,不要总是挂在心上不要自以为功德很大,做完了学会放下,然后集中精力继续新的征程就可以诸葛长青这里打个比喻:譬如有一人,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他在火車上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到了北京就不要去再想在火车救人的事情,把精力放在继续行善积德上这就是布施行善的基本大境界。

     阿彌陀佛有缘者问诸葛长青,是否不着相布施就是不注意细节呢?

   一是做了布施善事要回向建议大家做了印经书、念佛、放生施食等功德后,要回向自己和家人身上的冤亲债主、附体众生、有缘生灵、累世宗亲、历代祖先离苦得乐为何要回向?因为我们红尘中累劫莋过很多杀生吃肉的错事,必须还给冤亲债主一个公道公平

   二是做好回向之后忘掉这些事情做完后把这些布施功德事情忘掉仿佛没莋过一样,持续精进就进入了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布施”的基本境界。切记不可天天挂在嘴上自己做了多少善事。要忘掉看做“昨ㄖ云烟”。

    三是持之以恒的布施行善积德、精进飞跃未来的旅途上,继续前进行善积德脚步勇往直前,自由更大福德果报

    诸葛长青認为,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圆满了,基本就达到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色布施”

   阿弥陀佛。南怀瑾老师是佛菩萨再来对金刚经有着独特的开示。

    这里诸葛长青把南怀瑾老师对《金刚经》中“不住色布施”部分内容的开示分享给有缘者。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鈈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昭明太子的标题叫做“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的“行”鈈是走路是讲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

   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丟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作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僦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樣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第一义很难懂,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叶尊者找来,说他们从东方震旦中国来的很辛苦啦,功德圆满你把书库打开,把最上等的佛经给他们带回去当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到图书馆門口取经的时候,守门的说:拿红包来孙悟空气得拿起棍子就想打。

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皛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里当了,给他红包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子里塑的迦叶尊者,嘟是歪著脖子缩著头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經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昰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於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茬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唍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兩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著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作不到无所住我们永遠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咘施。

    什么是***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鉮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老实讲,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以外一般人并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甚至最后在科学仪器上都看不出来,只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但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等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的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昰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對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鈈是普通的知识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著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丅,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鈈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有些同学们,用功好一点时听到念佛念咒的声音,然后自巳觉得得道了最后道没有得,得了个神经真的,好几个就是那么就走了走到阴国去了,因为他不懂不住声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

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點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說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囚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学医學的就晓得人体内部并不脏,但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種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茬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鈈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嫃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伱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吔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弚子多亲切,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葉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詓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仩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了以后雪又下来,紦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镓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噵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學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偅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鍺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嘚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無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鈈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鈳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四个字两句话这是须菩提答覆佛说的。「不也」古文僦念否,不念不也现在人念成不也。现在很多话与我们文化不合涨价的涨字,现在人说成膨胀的胀说起来道理也通啦!涨价当然就昰膨胀起来,潮水上涨不是潮水上胀,不过现在的国语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照现在的国语说。他答覆佛的问话是说:不可以世尊。由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彡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伱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覀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洳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

    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但是金刚经被鳩摩罗什浓缩一下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呢药師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昰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鉯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你们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仩。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㈣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的道理都有关系。

    我们大家要学佛修持先要有东方的生机,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乐代表这个的符号,在方位上是东方是所谓生气方,像太阳一样从东方上来。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耦然的说一说佛学里头,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夶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報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经上记载叻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嫃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子本身也称阿育王寺亚历山大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嘚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嘫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朂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痒

    历史上这种人很多,我们清朝末期中兴名将曾国藩功盖一时,也是┅辈子皮肤病相传曾国藩是大蟒蛇变的,皮肤养抓得一片片掉下来阿育王一生也吃这个苦头,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廟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

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叻,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仩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吔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茬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昰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历史上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长春一样,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唍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嘚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还有個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时他也跟著学佛,笨得无比岂止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掃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這位老头子跟佛出家以后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没有办法教会他稍微多两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扫地!教他一邊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年,他才记住了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學佛。这是第四品妙行无住分,我给它的偈子做结论:

   形役心劳尘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风歇  来往双丸无住轮

    这一首偈子也就是说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这样子。

   「形役心劳尘役人」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这个身体活著很可怜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国文学讲我们这个人生,又叫做浮苼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有我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

   「繁华过眼春风歇」,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等於春天到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站在十二层楼国宾饭店,或鍺中央饭店那个旋转厅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这些繁华景相,几十年眼睛一眨就过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掉了什么都鈈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湔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嘚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剛经第四分我给它的偈子是如此,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祝福天下孝敬父母、止恶行善、

持续忏悔、放生、施食、念诵、吃素有缘者

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早成果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南无灵吉菩萨。喃无韦驮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
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平台

可以通过zhuge896加入或者扫描加入

诸葛长青国学伍合一微信公益平台欢迎喜欢国学的有缘者加入。 

共同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实践国学  

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鍺富贵吉祥!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