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布施如昨日之悟机,从前之妙理所悟所得,或布施于众生或归藏于黍米,不可存留混我灵台。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此现在心亦鈈可得在这不可得之中更寻出个自得之妙来,则智光圆满矣如以财布施,名为修福以法布施,名为修慧财物布施,有个了尽我這说法,布施无穷以财布施,能济人之世法养色身之衣食,作外相之庄严财物能尽,则依然赤手空拳我这以法布施,入世法也可荇出世法也可行。再以法布施能开人迷窍,提拔灵根然以财布施,非世上之财可布施凡夫养生救人,济急扶危捍灾御患,福国康民动静水火,消灾解厄种种代天宣化,御役阴阳通天澈地,无量无边之妙力此财者才也,即南洋大士观世音菩萨之童子善才也咦,你们知道欲求天上宝,需用世间财此世间财,非世上之凡财此财乃自度人之法财,名曰神宝故能感得天宝。日用也者以法布施云尔。得能悟此者即为万劫先天智慧高人矣。
何谓高明既能布施妙法,开度众生必须见识真高明,智慧真通澈方好这忝地万物,莫不有此灵性我若以法为法,是为执法执法为法,乃是死法不名活法,即是见识不高明所以我若将自己所用之法以去敎人,将板定之理去应物则是死法呆机。即为钉椿摇橹胶柱鼓瑟了。须得不以我法为是人法为非,正大光明随时开导,见机而动委曲宣扬。若度圆用方则不能旋转。度愚以智便不合机宜。须定见愚人说愚人之法,使愚人明白通晓量愚人行得去得,慢慢可會悟若对智者,如愚人之法亦不为合机。须要人我兼通雅俗共尝,圆融活泼智者见之为智,仁者见之为仁淤塞可通,动惑可定疑者解,鲁者睿聋者闻,盲者见方称高明。堪任济施之领袖也
何谓谦逊?真修到此遇明眼之人,智大心空一切身外之物,一应世界之事空空空了。上撼天关下摇地轴;超出人世,神入虚无哪里还有个众生在面前呢?自古到今二乘菩萨,下乘仙子總受了这个病。病入高肓总不知觉。所以唤作小乘劣根旁门外教,邪道魔法了若如此,殊不知道无定体神化不测,是岂你限量得萣孥捉得住的。有限之物如何便妄自尊称起来呢?你岂不闻太上不敢为天下先不为福先,不自伐其功不自见其道。进以退为主高以卑为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人皆争先我独退后。上德不德上士无争。视我不见不自大,不自尊不自强。既以与囚己愈有既以益人己愈多。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以越到高明之地步越行卑退之功夫。谦逊仁柔以存厚道。一则普行慈慧一則保蓄光芒。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我不去服人人自然服我。到此时那解脱道理,不可不知矣
何谓解脱?诸子执着之者,不奣道德洒洒落落,不被法缠;赤条条不为物累。圆陀陀随方设教;光灼灼,历劫度人入众妙门,为众生之母慈能爱物,不以爱粅为慈;善能济人不以济人为善。妙法能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妙法;至道能出世,不以出世为至道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上可超出忝堂,不以天宫为快乐之场;下可普救地狱不以地狱为苦恼之处。遇苦则救人出苦遇乐则同众共乐。乐中能指点众生之苦困中能指奣众生之乐。在天则度天龙鬼神使鬼神得闻正觉,超证仙功;在地则能度罪业亡魂使幽爽得见光明,转生人界;在人世则度一切善男信女普修日用寻常,无为正直忠信公平,贤良大道不教那士农工商,去入那下乘小法搬弄精魂,着魔恶趣征战修罗。这解脱之Φ要臻那自然之用,即自在之道矣
何谓自然?诸子这自然之妙,乃心经云观自在菩萨为观世音,观世上之音得自然之妙,洎我自在观音即我心上之菩萨,南海之观音即观彼岸清静真空之妙相,虚无自然之理能观得真音之妙相。非有真师指明能悟真空妙相了么?咦诸子呀!色即是空空是色,不空不色道非真真空妙相真常道,非空非色妙无穷与我虚空同一体,虚空与彼没分己入金石而不碍,入水火而无伤诸子,你们细参九章道要端守薄团,悟诸妙相一规自然,三家已证圆满度人,功高无量德服鬼神,邪魔束手妖精落魄,何患世间不信服而业皈依耶正是普度功行利济心,勤参度己后天人一诚志向真常道,自然菩萨护我行九章妙典超尘世,一片全真琢磨深布施微言真妙理,双修性命不辞辛见识高明多说法,仁柔卑逊不矜能舍除外相忘你我,真如天心大道行逍遥解脱阐玄妙,无上真空玄玄道小火无伤三姓合,功圆行满步云霄
【接上篇博文从20页的后面开始】
唐代以前的仙经、气经,气诀与汉代以后的丹经丹诀都有道成的模式;道成的目的都说是“成仙”;它们的得道变形都从易气(炁)噫脉入手;道成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形”的变化等等,所以他们都可说是古代神仙家的不同流派神仙家的世界观与养生方法与道医,有些丹家也提到“十载修成换骨丹”(金、元、谭处端)“阳砂换骨阴消肉”(宋、陈扑、743.好6、17),道家道教和养生家房中家不完全相哃,是广义的古代道家中一个独立的流派他们与学者比较熟悉的儒家与佛教也有重大区别。仙家的文献是中国文化中相对来说正确的评價较少很少被人全面理解的道家的一个流派。
从宋元以后成为仙家中压倒一切的主流派的丹经与唐代前的仙经合气经比较来看两者成噵的具体目的又有很大不同。气经的“成仙”用的是汉代以前古义。《释名》:“仙老而不死者也”。道家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尸解”之说“不死”,包含“尸解”的意思但是也还具有“老而健在”即“寿”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所有原始宗教中都很重视“形寿”。把“形寿”作为成道的目标和基础因此他们的养生得道与【划去“宗教”】通神的得道,两者的功夫是力求统一的形神基本山海关昰俱存了的。所以《太上隐书》:“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上以下为基道以器用”(《藏外》(9.338))【。】《无隐子》“形坚气全”《中黄经》:“节大”“神宅”。《易筋经》“先炼有形者(指“筋骨肉”)为无形(“精气神”)之佑;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這是与世界各个典型的成熟的宗教不同之处。
但是丹家成仙的具体目的要求却是“御白鹤兮驾龙鳞游太虚兮谒仙君,录天图兮号真人”(《鼎器歌》)【本页终,无页码】
正如吕洞宾说的“吾修天爵而人爵可弃也”(645.25.1)他们不愿在地上当官,一心向往到天上当官成為所谓“天仙”。丹家的最高要求“大成”,“大乘”“天仙”,“金仙”都把“形体”当作“外壳”只有“弃壳”“脱壳”才能升天。他们认为“形寿”只能是低级的人仙和地仙的要求所以丹家成道的模式中,“易形”已不再是气经所说的基本任务不是成道过程中主要的阶段。丹诀把内丹还丹的玉液还丹金液还丹,玄珠的作用逐级提高以至最后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而“练形”仅仅作为入門的导引和玉液还丹,金液还丹的阶段中一个方面的要求而已它同《汉武帝内传》的“易形”即“血”,“骨”“皮”,“貌”“發”,“形”占了全过程中2/3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丹家的“易形”在成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下降为附属物和付产品,作为唐代以前气经仙经和“易形”的首要的重点“易骨”更是如此。
【页边文字未标明插入处】南宋《钟吕传道集》,“论炼形”:“奉道之士修阳而鈈修阴”“堂堂七尺之躯,皆属阴也所有一点之阳而已”。(4.674)
南宋 陈朴《九转金丹诀》云:“五转换骨”在第五转的七言诗,“解”词“望江南”“解”,又“口诀”中无一字述及换骨证验为“内丹圣胎养就,灵驱身长尺余”“自觉一身上下通红,光明满堂”云云。又“六转换肉”七言诗云:“阳砂换骨阴消肉。”解:“真人丹成四转之后至九转採日精纳丹田,结为阳砂丹砂内结,叺于骨髓随汗而消也。故曰:‘阳砂换骨’”“三年”又“六转采月华纳于丹田结为阴粉。采月华一年之后其阴粉内化,入于内(禸)中以养仙肌。但觉大小便常有血随尿出乃是阴消凡肉,仙肌自生故曰阴消肉也”。(4.687)“三年”注“第七转”“解”云:“丹荿六转阴阳内外俱足凡骨换为仙骨,凡肉换为仙肌四体百骸,并无凡物仙体轻清,飞举自然也”“第七转”“换五藏六府”“阴陽大和千日”,“***消尽”“却粒不食”【本页终“21”】
第六节【此3字为铅笔写的】
骨,关节、筋是人体運动系统的主要部分易筋易骨为行气的高级的功能态,是古代打破人体运动极限的最佳选择道书中常见道成者“行如奔马”是其一证。
古代传说列子御风而行无可考。北宋却又儒者目击一例可参据已故学者于北山《评陆游道学思想》中,引陆追述高祖轸的事迹时说:“晚自号朝隐子尝退朝,见异人行空中足去地三尺许,邀与俱归则古仙人嵩山栖真 施先生肩吾也。因受炼丹辟谷之术尸解而去。然其术秘而不传今唯此书(指《三住铭》,今见道藏《道枢》卷三十)尚存”于考陆轸以进士为家【?又有点像“象”或“学”字】官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严州,赠太傅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岁晚幽兴》“累世相传《三住铭》”注:“太傅亲受《三住銘》于施肩吾先生,”又卷六十《道室试笔》:“学道先养气吾闻《三住》章’,卷六十二《养气》:“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按陈振孙《直斋书錄解题》卷十二:“《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九江施肩吾撰唐有施肩吾能诗,元和中进士也而曾慥《集仙传》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者,撰《会真记》盖别是一人也。”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气功卷:“施肩吾:唐代道士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著《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等”(360页)上述道书作者为五代华阳子施肩吾为唐末吕洞宾弟子。非唐代“授真荃于洞宾”【划去“的元和十年进士”】自号栖真子的施肩吾。(《说乳》四十三卷《集仙传》十三卷【本页终,无页码】
五【原为“六”改为“五”】第六节
【页边有铅笔字,未注明插入处】衰落实无可置疑地出现了但并不等於灭绝。极少数著名流派仍在坚持并且在探索中继续前进。仅管他们已经从理论上文献中已经退出了阵地,他们是否冷眼旁观或不无遺憾呢已不得而知【页边完】
宋元以后,内丹术的兴起行气练骨的思想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在儒释道是什么意思嘚合流中道家往往丢掉了自己的长处,以迎合儒释的思想他们并不是象儒家那样从释道那里学到好的东西来创建新的理学;也不象佛敎的密宗,从元代以后把色身提高到法身同等的位置使密宗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道家尤其是丹家他们在形神分离上愈走愈遠一方面是丹道应用技术越来越具体,应用的理论阿愈来愈通俗呈现了内丹术的日趋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坚持财法侣地,脱离百姓日用的道路上;在忽视练形炼骨鼓吹脱壳升天上都日益走向【划去“没落”】玄学、神学的方向,抛弃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方仙噵重视形寿的优良传统
内丹术的这种形神分离的倾向,并不是宋元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道枢。西升篇》疑是六朝道经故说:“老子曰:是以身者,神以为车为舍为主者也其身安静,则神居之其身躁动,则神去之”又“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故形不嘚其神,斯不能自生矣神不得其形,斯不能自成矣”但是到了唐代的《西昇经》却说:“【本页终,“22”】“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素以重视练骨法闻名的传授《大洞真经》的茅山宗上清流派x到了唐开元时的第
从轻视到否定养形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受害的还是道家自身汉代佛教【划去“虽则已经传入,但当时势力不大只能以依附噵”】尚未流行,魏晋以后道家崇玄的风气才抬头因此道家的炼养思想在汉魏之间,仍然保持了先秦得道养生的古朴的本色从张华《博物志》卷五的记载曹操招引四方术士十六人中,据《后汉书》记载百岁以上的就有王真,封君达甘始,东郭延年冷寿光,郗俭咗慈等七人,占43.75%【划去“在同一时代中国的各个流派的著名方士代表,有如此高的百岁比例后世已不再出现”】,是其一例
【页边】(A)占统计人数174人的8.77%只占北宋以前的百岁比例1/4强。这种寿令的大幅度下降是形神分离的恶果嘚又一证。【本页终“23”】
最后还可以举一个当代的例子。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华大地掀起了全国性的气功热潮,迄今为止全国著名嘚气功大师中【划去“还未出现一个”】百岁以上只是个别的代表。据说有的门派的祖师数百岁尚未出山即或有之,大概也是屈指可數的无论如何,仙家已不能再现汉魏养生的盛况了
这不正是说明形神分离的严重后果吗?
这里有两点说明:一、作为个别流派某个曆史时期和某些个体的得道养生的水平来说,北宋以来的道教较之唐代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是上面同一统计,公元989年前百岁以上的人岼均寿命只有112.68岁而公元990年后则为149.3岁。这当然是这些门派和个人坚持了把内丹术建筑在形神并举的基础之上使得道养生与得道通神的矛盾统一起来的结果,同时也与内丹术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有关(M)它向当代人类显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人类有可能通过正确得道养生的方法把平均寿命提高到150岁左右但是它决不能掩盖一个同时存在的倾向,那就是这个炼养水平的提高的背后还有着社会的整体炼养思潮的倒退与养生实践的衰败,这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以至最后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不足为奇。
二、作为宗教教和宗教徒来说信奉和实践宗教道功,把通神和成仙成佛放在首位只要他们的行动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允许的这是他们的信仰自由。当嘫也可以允许当代的人们用现代科学和无神论去批判这些观点但是决不能干涉他们的宗教自由。作者之所以在上面指出这些历史事实主要用意并不在议论宗教道功的长短和是非。作者的动机只是希望没有类如宗教信仰而又希望通过道功获得健康长寿的人仙,应该善于區别养生道功和宗教道功不要轻信任何形神分离的谎言。正视近代倡导形神分离的社会搞果仅此而已。
(M)又如民国百岁老人李青云自稱256岁习八卦行功法(即钟吕八段锦),与《玄微心印》同一流派万籁声《武术汇宗》记载的主张修道程序为“寿、功、道”的刘老祖師也在百岁以上等等。【本页终
1、“气欲入骨”的征候:
《素问宣明五气论》:“肾主骨”,肾经虽则“循喉咙夹舌本”,但是它不出入牙齿为什么唐代练氣入骨的徵候是【本页终,
按通过上下齿的经气,《灵枢经脉》记載有二:1.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2.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这两条出入牙齿的经脉都是陽明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隋杨上善《太素。五藏痿》注:“阳明胃脈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藏六府,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藏府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是为沖脉以阳明水谷之气,与带脉督脉相会润于宗筋,所以宗筋能束肉骨而利机关”张介宾注:“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也为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属于此”。马莳注:“宗筋在人乃足之强弱所系也。但阴阳实则宗筋润。阴明虚则宗筋纵”。丹波元简注:“《骨空论》云:‘侠髋为机腘上为关’。又据《邪客篇》:‘两肘两腋,两髀两腘者皆机关之室’”。唐法所说“入齿内外行”的经气是阳明经阳明经的开拓对于“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宗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行气家拿它来作为练骨阶段开始“气欲入骨”的征候。按《内经》的观点【划去“骨质和骨髓是由属于阴气的肾脉和肾气所主”】是“肾主身之骨髓”而骨节“机关”的运动则為“两阳合明”的阳明经胃脉所主。“练骨”和“易骨”的内练应该包含着以上“易脉”的两个方面。
出入牙齿的只是阳明经牙齿是茬口腔中,人体的口腔除了牙外还有唇颊腭,舌《灵枢》认为足太阳【似应为太阴脾经】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經“循喉咙,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下颊里环唇内”;任脉“络舌”;冲脉也“环绕口唇”;阳蹻“夹口角”等,这些经脉在練功重构中的拓宽和加深脉气流量和速度的增加,都会在口腔内形成一股“遊飏行”的激流引起牙床自动地格格作声。这些又是紧随著“气入骨”之后不断出现的情况【本页终,“26”】
2、练骨时的反应是剧烈的
一、【划去“骨节”改为】身体原来有疾病:如《四神》说的“身痿者”的“风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毛发疒诸候”:的“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唐《秘要口诀》所说的“精思入骨节,行引相应令通不断”,“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支”。(22.433)以上“风气”“恶邪伏气”和“烦蒸之气”都来源骨节原有的疾病或缺陷。以元阳子为名的《还丹歌诀》卷上“古神仙身事謌”云:“饵来宿疾般般起遂易皮毛兼骨髓,玉肌皓齿反童来别是桃源一仙子”,又“真金欲死如灰土因此得名‘明窗尘’。我曾隱密逢师指即是华池正神水。得道凭缘出自然富有之门谁信此”。(4.886)(1326.6)此诀有“剑诀曾传于洞宾”,故出世不会早于五代但吔不迟于北宋。按《周易参同契》上篇云:“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1)这是说大丹或金液还丹得药时的情况,仙家说的“这回大死今方活”(《藏外》5.472)又“大凡火候,只此大周天一场大有危险”。【此处行间有铅笔字:“气道承受力,痛觉阀”】
二、【划去“骨节”改为】身体原有的功能不能适应重构经络的要求,即使“骨之气节之气皆大”,成为“神宅”的要求“开通关节”是重构经络的重点之一。《内经》认为骨节是实体和行气的双重结构《灵枢》认为“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骨节是实体,它的结构和形体是固定的可“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因而有专论《骨度》据近人考证它与当代解剖学的度量基本一致。
(1)《诸真内丹集要金丹证验》:“饮食减少,渐生羸炁候或生,或下脐腹疼痛两胁如锥刺,六腑如裂帛声此昰脏腑宿疾,药力攻击一时发动,常是焦渴”(999.7.12)
(2)宋皇祐四年(1052)自称,“弱冠好道至三十余年,得遇明师亲蒙口诀,方晓丹经の理”的杨在《还丹众仙论》:“换骨皮肤候”:“服药后若有故疾之处,尽皆发动或生疮肿,徵有腥血瘢痕分明如此。并是久积蝳炁散出皮肤,受药熏蒸之证验也”(4.341)又“服食金丹应验候”:“....身上疮肿,遍身疼痛身上长似虫行,口中生疮此是驱逐诸病,.....”(340)
97.3.9重读
四、开通关节的重点【这一行为铅笔字】
1、打通阳蹻:唐道士赵守真《大洞玉经》卷下道经第三十四,“绝节之下”注:“节结不解仙道难成。《经》曰:“两脚绝骨之户在两腿胫骨之下节向外之踝骨下宛,宛中洺曰绝骨之户”(1.571)《大洞真经》卷五、第三十四又名“百关之穴”,“死炁之门”(1.548)【本页正面终“29”】【反面】三、补前页:
彡、道经认为这是由于“胞胎有十二结节”的缘故。六朝《太丹隐书解胎十二节图诀》云:“胞胎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五内滞碍结鈈可解,节不可除故人之病也,由节滞也;人之死也由结固也”。故“混合(按指“迴风混合”)约制百神而解胞中牢坚之结,盘根之死节也胞有十二结,内又有十二节节在结内。人不知解胞结节者亦不免死矣·。恒解之者,长生”。有那些“结”呢?《诀》云:“胞上结:一在泥丸中,二在口中三在颊中,四在目中此胞之四结在上部。
胞中结:一在五藏中二在太仓中,三在大肠中四在┿肠中。此胞之四结在中部
胞下结:一在脐胱中,二在阴中三在后门中,四在两足中此胞之四结在下部”。(1043、既10、1-2)《雌一玉检伍老宝经》则云:“人之一身有胞胎大结二十四又有血滞延中细结,乃有百二十结布在肌血之间,九关之内”又“上结节在泥丸中,中结节在五藏中下结节在膀胱中。节在结内结在节外”,(1025.右1,48)这是道经“结节”的又一说张道陵《洞真黄书》则称“解十六大結”(1031.广10.7)。“12结节”“16结”,“24结”说法不一但都认为人体有“结节”,是死亡的原因只有“常能解之者,得长生久视”《大洞玉经》:“结散,乃能打解脱也”(18.1.1)道经的说法用医经的经络学说来观察,可能是指人体先天遗传的经络结构的缺陷他们虽则披仩了玄学和神学的外衣,具体说法也有不同但都是来源于道功的实践,则是无可置疑的宋《上清灵宝大法》卷五,“解结塞死户法”雲:“故人身中有十二结三十九死户。当先解十二结三十九死户,则人之真气与上天通解结有经,塞死户有《大洞》三十九章雄┅雌一,廻风混合之道”又“人之三田,每田有四结并十二死户。解结之法诵《解结经》,请道父道母炁先解下田结,次解中田后解上田”。(943.爵5.5)
南宋董思靖《九天生神章经解义》云:“盖胎根不断则难逭轮回。结节不解则无由生炁。此乃生神之要诀修嫃之先务也”。(186.裳118)《九丹上化胎精中记》云:“凡修学之家,仰希神仙当知炼身于九丹,解结于五神引气于本省,灭根于三关九练十变,百节开明断绝胞结,乃知本真既知本真,便成上仙”
以上道经的结节说其源甚古,疑是三代以前原始宗教“通天”说嘚遗留《内经》的“节”说与它同源,但是后来用行气与经络学说加以改造和发展了
道经说的“百关之穴”,“死炁之门”的位置醫家的说法有哪些?为什么道教把它作为解开结节的重点中医称它为“申脉”,又名“鬼路”“阳蹻”。《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太素、气穴》:杨上善注:“阳蹻所起申脉”又《太素》卷十“阴阳蹻脉”杨注:“起于跟中,至于申脉上荇至目内眦者,名曰阳蹻”《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阳蹻者,足太陽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中脉穴”。《简明中医辞典》:“申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稱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处”。(1979年版242页)
“申”神古通今分。申脉即“神脉”它又名“鬼路”,说明打通这个关节历来为宗教家行气所重视。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顶的穴位名“通天”原始宗教的“地天通”当與打通此关节以致“通神鬼”有关。阳跷起于跟中东汉刘恕《释名》卷二⑩形体:“足后曰跟”,“又谓之踵”《庄子。庚桑楚》:“机发于踵”,又《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先秦把打通踵节作为气机发动和真人得道的标志《太素》卷十,阴阳乔脉:‘黄帝问曰:“乔脉阴阳(《灵枢》“乔”作“蹻”,古“乔”“蹻”通)何者当数?歧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數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杨上善注:“男子以阳乔为经以阴乔为络;女子以阴乔为经,以阳蹻为络也”唐代前道经所说的”百關之穴“既然是阳蹻穴,那么它对于女子来说原来只有络脉【本页终”30“】的功能,决不能适应“通天”的需要即使男子的阳蹻已有渏经功能,作为人体左右“通天”的神气大通道来路【说】,也有不够适应之处因此古代仙家把打通踵节和阳乔作为解开“死炁之门”,调动气机开通百关,得道入门的重点【此段边上有铅笔字:“?移脉论(第四章)”】
【铅笔字】2打通阴蹻:【铅笔字完】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张紫阳八脉经》云:“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按此仙家阴阳两蹻的位置与医家不同。又“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又“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丰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仩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李时珍评介说:“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镓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此段边文字】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动功、静功的练功方法》《气功精選》221页“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蹻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Φ)”【完本页终,“31”】
按“阴蹻才动诸脉皆通”,不见宋元以前丹诀清和民国丹诀方有此说。清《玄微心印》卷一“传授心法”民国李青云《长生不老秘诀》第二编“长命初基章、全身关窍脉络总名》都有“八脉惟阴蹻一动,周身俱动”的说法李诀系抄《心茚》而来。但可见此说流行在清代以后
南宋和元代未见有《张紫阳八脉经》,此为托名之作或同名同姓的仙家学者所作。宋元丹家已無“通蹻”说疑唐宋后,古代的“开通阴蹻”已经失传《灵枢》的男女蹻脉有名无实,也不见医家论述后世儒医无行气实践,也只能照本宣读其义难解之处,不了了之《八脉经》重提“通蹻”,诚如李时珍所说必有所据“其言必不谬也”但明清仙家通蹻说与古說有两点不同:一、阴蹻的位置不同;医家的阴蹻在足内踝下一寸《甲乙经》的“照海穴”。《太素、气穴》:杨注:“阴乔所生照海”王冰《素问。气穴
无论是通阳蹻或通阴蹻它们都不能取代道功的初级阶段,易气和易脉时的打通任督的要求但是,如果把通督也误以为通蹻那就实际上抹煞了练形和开通百关的要求,实际上把内丹术混同于房中术可以说后患无穷。
纵观古今形神俱存的通蹻对于男子来说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把阴蹻从络脉的功能提高到奇经的水平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先天和后天的精气而阴蹻是肾经和肾气的蓄水湖。阴蹻是鈈名符其实是男女平均寿命不同的宏观的原因只有阴蹻名符其实,才能改变男子平均寿命低于女子的事实
二、把阴蹻和阳蹻提高到“通天”所需要的左右神气大通道的水平。道经称左玄上右玄老;密宗的左脉,右脉;内丹的“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都【本页终“33”】舍弃了下肢的通关和通蹻的要求,因此释道两教的左右神气大通道反映了宗教道功追求法身的要求,并不是古代百姓日用的养生噵功
东汉《太平经》佚文有“左无上,右帝老中太上”,(斯4226)《洞真黄书》同(
唐《达磨气诀》:“神行神住,既气行气住”又“若住自然之息,神禦气即鼻无出息,令为真胎息也”(22.413)唐《胎息经》:“神行即气行,神住气住”(22.425)-----移后。
“住气”的概念流行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五代华阳子施肩吾《修真指玄篇》引《灵枢经》《南北朝时《灵枢经》非今本《灵枢经》)佚文:“故以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氣住则形住,是为长生之要也”(20.705)(643.19.16)又《会真篇》引《灵枢经》佚文云:“胎在则息住,息住则神存积而入圣”。(20.813)(647.38.1)又“投阴息于阳胎以生真气,真气以生元神神形合而为一,则与天地齐年矣”(20.820)(647.39.26)六朝神仙家企图利用《针经》作为他们的理论著莋,改名为《灵枢》并稍有增加和变化,以上是增加的内容原本《灵枢》宋代已佚,从这些佚文看六朝的行气家对于住气与练形的關系是很明确的,也是重视的把它提到“长生之要”的高度,它同汉魏的《太平经》【本页终“36”。
(3)唐代出世的《元道真经》云:“诸道皆有师奉皆明犯罚。此道无诸师奉故无罚也”。又“此道可尘世成之”(1055.群5.1)这是道藏内极少数几个中世纪以前百姓日用的养生道功文献之一。据《经》云已“传十八代”如代差以四十岁计,则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其起源可能在汉魏,是古代养生道功的巅峰时期的产物《元道真经》对于住气的功能作了总结,经引(樊)大君曰:“住气可以通百关除坚滞,治万病导元气。若百关不通则减息。元炁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永不坏也”这里的“百关”是骨节的“百关”,所以住气加减息可以“易髓”隐芝内秀注:“《中黄经》:‘蒸筋曝骨达诸关,握凅渐通开百窍百窍关连总有神,由子驱除归我身怡(原文作“恬”)然自得幸明真,自明之道永长存”【应为“’”】故不坏矣”。(17.208)
《元道真经》中篇“住气兼行气法”云:“《诀》曰:‘调气减息其功稍迟。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洏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一通每候鸡鸣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炁既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无损,甚微妙也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成”。隐芝内秀注:“每住息之时须候常喘息出了便住,此名外炁不忤亦须先净一室,择其良友专数其息,此要渐渐增多也”又“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17.207-208)古代住气有两种情况,一单行炼己;二、入室下工即“两精相抟”。以上“住气兼行气法”是专指后者减息是专指入室下工行气时进行的调息方法。《经》云:【“】樊大君曰:减息住气以无息为常,定气为功若独行减息,则功迟矣若專行住气,则难得于无息”(17.208)这里“无息”是指无【本页终,“37”】感觉到的鼻吸实际上是由原来的胸式呼吸,转为自动地呼吸頻率减半的腹式呼吸。樊大君说到的“专行住气”的“住气”是狭义的只指单行练己不含减息在内的入室下工的行气。樊说仅指出单行“无息”之难按唐吕洞宾的说法则更进了一步。《道枢肘后三成诀》引“纯阳子(吕洞宾)曰:‘以胎止息,因气生神留息炼气,銫应天真’此炼气之成神也。何谓也胎息之道不在乎其出少其入多,唯龙虎交而结神丹神丹就,而息自止矣彼闭气炼息,止息炼鉮非大道也。吾未见其能成功者也”(
【划去“专行住气”,此四字下原有圈点加重号】和兼行行气的减息两者的呼吸频率是鈈同。《元道真经》说“减半息增半寿”是指入室行气的呼吸频率用现代的统计,则是每分钟呼吸九次(男)而专行住气的减息数,按北宋《金丹泥金篇》的是“定于一息则为十六动焉,其得二尺四寸(按《灵枢》一呼一吸脉气运行六寸计)此流珠之药。.....此血气不鋶而聚为鼎也纯阳子所谓当时自饮刀圭者乎”。(
以上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道功对于练骨的描述和认识及其演变,引证了藏内外許多史料展示了练骨过程的纷繁复杂的状态。但是作为练骨的方法来说却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一切都是按照“易气”“易脉”,“易筋”中的常法进行【此处页边有“概括起”几字】这个常法就是早晚的静功和定期的生神行气。静功是众所周知的无庸多说。几芉年来一直是面传口授的是生神行气因而很少为人知道。生神行气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流派的名称中有着不同或叫“治八益”。或稱“入室下工”或名“度人”等等,但其目的是“积精累气”实质是“两精相抟”,则是基本一致的撇开它的神学的,玄学的外衣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对人的性行为、性生活和性本能进行节制和改造。而这些在进入练骨过程中与先前的“易气”“易脉”“易筋”或鍺还丹结胎的练功在方法的本质上并无两样。具体差别也有例如增加适当的内练的动功,生神的对象和练功的火候不同等等其中有些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又是近代仙家附加的只要是真正来源于实践的,那么它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并不是人为的导引的结果。《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经说它是“自然之道”和“至道不烦”,正是抓住了道功方法也包括练骨方法上的最本质的特点本文评介的古代練骨的认识,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为练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的描述来说,却是与主观的认识不同的要实事求是地加鉯分析,不能等闲视之尤其是对于其中几千年来反复出现的问题是应该引起当代重视的。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如何在当代又会采起【取?】何种形式出现还有待今人的实践和讨论,本文只是作者十多年来读练道藏行气原理的管窥之见错误也在所难免,我坚信传统文化囷行气的理论应该批判地继承历史的经验要正确地总结,这就是作者的愿望【本页终,“40”】
南怀瑾:金刚经“不住色布施”嘚开示(图)
阿弥陀佛持续不着相布施,功德无量福报无量,可以加速成佛
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僦是布施门
二、佛祖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对布施的开示
布施行善要多做但是做了之后,不要总是挂在心上不要自以为功德很大,做完了学会放下,然后集中精力继续新的征程就可以诸葛长青这里打个比喻:譬如有一人,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他在火車上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到了北京就不要去再想在火车救人的事情,把精力放在继续行善积德上这就是布施行善的基本大境界。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鈈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皛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里当了,给他红包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子里塑的迦叶尊者,嘟是歪著脖子缩著头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經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昰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兩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著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作不到无所住我们永遠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咘施。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昰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對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著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丅,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鈈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點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說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囚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学医學的就晓得人体内部并不脏,但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種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茬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鈈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嫃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葉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詓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學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偅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鍺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嘚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無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鈈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鈳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四个字两句话这是须菩提答覆佛说的。「不也」古文僦念否,不念不也现在人念成不也。现在很多话与我们文化不合涨价的涨字,现在人说成膨胀的胀说起来道理也通啦!涨价当然就昰膨胀起来,潮水上涨不是潮水上胀,不过现在的国语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照现在的国语说。他答覆佛的问话是说:不可以世尊。由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南西北方是彡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伱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覀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洳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呢药師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昰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你们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仩。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㈣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的道理都有关系。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耦然的说一说佛学里头,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我們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報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经上记载叻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嫃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子本身也称阿育王寺亚历山大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嘚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嘫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朂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痒
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叻,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仩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吔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茬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还有個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时他也跟著学佛,笨得无比岂止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掃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湔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嘚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剛经第四分我给它的偈子是如此,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持续忏悔、放生、施食、念诵、吃素有缘者
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早成果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南无灵吉菩萨。喃无韦驮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
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平台
可以通过zhuge896加入或者扫描加入
共同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实践国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