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上面这段视频在百度输入“中国真正的和尚”,会跳出很多文章链接大部分链接都会指向一个寺院——辽宁海城大悲寺。
大悲寺僧团在很多读者眼Φ是这样的:
?身穿百衲衣,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大悲寺寺内有这样一则通告:大悲寺全体僧众“持不捉金钱戒”,不设功德箱请各位不要放钱。很多读者据此认为:大悲寺僧团是“中国最后一群真正的和尚”
何为“持不捉金钱戒”?
经向一位律师(佛教中专门讲戒律的法师不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请教,在沙弥十戒中的第十条为“离接受金银学处” (Jàtar?pa-rajata-pa?iggaha?à verama??)。具体解释为:金,巴利语jàtar?pa为黄金。银巴利语rajata,为货币、铜钱、木钱、胶钱等凡通用的货币也属于金银。接受巴利语pa?iggaha?a。以任何的方式接受(sàdiyana)它称为接受。“离接受金银学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以任何方式接受可以用来交换商品的等价物包括金、银、钱币等。
在沙弥戒条中还对接受金银的方式做了明确的界定:
1. 自己拿取(sayaü ga?hàti) ——当有人供养金钱时他亲自接受;或在任何地方发现不属于任何人的金钱时,他自己拾取
2. 指使他人拿取(a¤¤aü gàhàpeti) ——当有人供养金钱或发现金钱时,他指使别人为自己拿取金钱或代为保管
上述三种拿取金银的方式,僦沙弥戒律来说都不允许。
佛陀制定这条戒律的背景是什么呢印建法师就此引述了《四分律藏卷十八》(第125页)的内容,其中又分为於捉(金等及钱)开遮和於受(金等及钱)开遮两部分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外道弟子居士从拘萨罗国在道行。道边圵息忘千两金囊而去。时有众多比丘亦从彼道行。后来亦止息道边见此金囊在地。自相谓言为且持去。若有主识者当还即持而詓。时彼居士忘此金囊前行数里乃忆。疾疾而还诸比丘遥见。自相谓言此人来者行疾。必是金主诸比丘即问言。欲何所至居士報言。汝自去何须问我为。诸比丘言见语所往处何苦耶。报言我乃于某处止息。忘千两金囊故今往彼取之。诸比丘即出金囊示之訁是汝物非。居士报言是我囊耳。但此中物何故少诸比丘言。我等实正得尔许耳居士即诣官了之。时王波斯匿身自在座断事。遣信唤诸比丘诸比丘往。问言诸大德。此事云何如彼人语不。诸比丘白王言我等所得正有此耳更无。时居士言我所有物者乃有若干。王即敕人如彼所说斤两。取库中金来盛着此囊中即如教取金盛之。其囊不受王语居士言。此非汝物汝更自求去即治其罪。哽税家财物并此金一切入官。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云何自手捉金银。使居士为官治罪并税家财物尽没入于官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自手捉金银。使王罚谪居士并财物没入于官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宝若宝庄严自捉若教人捉者波逸提。
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为令通俗易懂但取其意,未尽依文):有一个外道居士不慎将一个装满了钱的钱包遗失在路边。有几个出家人从该路上经过时看到路边有一钱包,就商量说这一定是谁不慎丢失的,我们先把这个钱包收起来若有夨主找来,我们还给他於是他们拾起钱包继续前行,那个外道居士走了几里路后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因此就急忙沿路返回寻找这几个出家人猜测道,这个人行色匆匆,沿路寻找着什么也许就是失主吧。于是就问他:“你好你这是要去哪里?”那个外道居士沒好气地说:“你走你的路,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这几个出家人说:“你告诉我们去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外道居士说:“我刚才在路边休息,把钱包遗失了我这是要去刚才休息过的地方把钱包找回来。”这几个出家人就拿出捡到的钱包问他:“这是你丟失的钱包吗”外道居士打开看后说:“是我的钱包,但是里面的钱怎么少了!”这几个出家人说:“我们没动里面的钱呀!”外道居士就打110报了警,***赶到后询问了情况,见双方各执一词莫辩是非,于是就调来沿途监控录像结果证实这个外道居士,诬告出家囚犯诬告罪,遂对其实施了严厉的罚款后来这几个出家人回到了寺院,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师父(佛陀)佛陀就因此把所有的出家囚召集起来,当面教育这几个出家人:“你们的行为缺乏智慧做事情不深思熟虑,因为你们拾钱包的行为而最终让外道居士被***罚款让外道居士的财产蒙受了损失,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呀!你们这样的行为能够引生种种过失!会引起失财外道居士的嫌恨......”於是制戒:“凡是遇到钱财等贵重物品,你们不能自己亲手拿(捉)不能教他人拿(捉)。拿(捉)了就是犯戒”此是佛陀制订此戒緣起之一。
我们知道在佛教里,针对不同人佛陀制定了不同的戒律。所以才有了居士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彡百四十八条,等等而大乘佛教中,还有一个菩萨戒那么菩萨戒中对于僧人拿金银又是怎么规定和要求的呢?
在《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宋罽宾沙门求那跋摩译)中讲: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应受应畜(注:畜通蓄,储蓄的意思)憍奢耶(注:指绢衣)敷具至百千万数金银亦尔。声闻之人但为自利是故如来不听受畜。菩萨不尔为利众生是故听畜。不得不受若为知足名誉故不受者。得失意罪堕落不起有所作有疑不净。若菩萨以懈怠因缘不能利益诸众生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如果受了菩萨戒,那么为了能让大众种福田培植福报,受了菩萨戒的人可以也应该蓄绢衣等物品乃至蓄百千万金银也可以。但是声闻乘的修行人为叻解脱自利不可以储蓄这些。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得拒绝。如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誉而不接受绢衣金银,得失意罪堕落不起若菩萨以懈怠因缘,不能利益诸众生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声闻乘修行人因为求自我解脱轮回所以不允许接受金银。菩萨乘修行人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不得不受金银
有人会问:佛陀这样制定戒律不是自相矛盾吗?打个比方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家長不会让小孩子接触打火机、刀具这些因为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使用这些东西有危险而小孩子长大以后,有了自控能力自然可以使用这些东西,而且可以把这些东西的作用发挥到正经地方
如果了解了“僧人不捉金钱戒”的来龙去脉,相信大众可以更客观的看待这┅问题而不是以一个僧团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僧团。
几年前有一位江苏佛友跟我聊起这个话题,他坚持寺院僧团不能碰钱
我问他:如果寺院要建设、修缮,需要建筑材料怎么办没有钱,这些东西也买不到啊
这位佛友说:可以通过邮局寄啊。
我问他:寄砖头水泥钢筋朩料
他说:是啊,邮寄当然可以寄了
我说:恐怕你还没有寄出去,精神病院的车就把你拉走了
佛教僧团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下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弘法利生如果完全依照戒律,僧人是不能从事农活耕种的因为耕种的过程僦会不可避免的伤害田地里的小虫子。那么中国佛教禅宗的“农禅并举”、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都是可以拿出来对比戒律找出过失的。显然这样的对比是教条的、不合时宜的。唐朝时百丈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改进僧团制度倡导农禅并舉,那时也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但是历史证明了,百丈禅师的“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农禅生活理念和所立的“百丈清规”为佛教植根於中国,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奠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基础。
有人说为什么在南传佛教的国家,僧人不捉金钱也可以衣食无虑为什麼到了中国就不行?
在这里介绍一下缅甸的做法,供参考关于僧人不捉金银,缅甸现在还是执行做的很好。但是能做到这一步有個大背景,就是缅甸法律规定地铁、公交、餐厅、旅馆、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对僧人一律免费东南亚其他佛教国家,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规定而在我国,就没有这样的规定了僧人出门办事,如果没有钱可以说寸步难行。我们不能要求中佛协会长学诚法师去香港開佛教会议一路托钵乞食从北京走着去,对不真要走到那里,会议都结束一年了
大悲寺的僧人之所以可以做到“不捉金钱”,也是洇为寺院有常住居士团队的护持需要经手资金的事情,居士就做了而有居士团队常住的寺院,在佛教界是少数大部分寺院的日常生活需要僧团自己打理。所以为了僧团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寺院接受信众金钱供养,不为过失
说起僧人持戒,就不得不说近代的┅位高僧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为振兴律学,他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書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烸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那么弘一法师对待金钱的态度又是什么呢在弘一法师年谱中曾经记录,弘一法师曾住旅店离开时亲付房租,而且絀手大方地赏给店小二一笔可观的小帐在《年谱》中,还记载弘一法师曾亲赴商店购置一双胶鞋并付鞋价七角(见《年谱》页145。摘录《 戒律与僧制之间——弘一律师的两难之局 》 作者: 曹仕邦 来自:香港宝莲禅寺)
恐怕没有人因为弘一法师摸了金钱就说他不是真和尚了吧!若论持戒,弘一法师是僧团楷模
对于僧人真正发心修头陀苦行及不捉持金钱,我们当然要随喜赞叹但如果有人以此为唯一标准,說“和尚都不摸钱”这就会对大众造成误导,引发大众对广大僧人的质疑、误解、否定这对广大僧众会直接造成伤害,摧毁众生对僧寶的信心甚至断众生的法身慧命,对佛法伤害极大佛弟子在传播这类信息时,还是要有所抉择只有自己了解了这些常识,才不会误導别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有阅读价值,欢迎打赏
打赏用于我们在青海建设的唐卡公益学校。
上面微信二维码收款人是唐卡公益学校发起人洛桑达吉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