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联系到宽谦法师

“宽谦法师讲解〈心经〉”笔记

“宽谦法师讲解〈心经〉”笔记

般若是一种透视法透过表相去看本质;

般若讲“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可以帮助我们疏通很多的自性妄执;

性空否定“自性”的存在自性是指:单独,不变实有(主宰);

“缘起”包含“缘生,缘灭”;有缘生就有缘灭所以我们偠随缘尽份。

   *没有缘生就不必去面对缘灭这就是为何讲平常心,也是黄庭禅的精要也是〈戒子录〉中的不敢望。

因为“性空”所以看箌“缘起”的现象;

无我就是说“我是性空”;

修行: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般若:文字般若(闻);观照般若(思修);实相般若(涅磐);

通过般若放下很多的执着才能上去;

10 融相即性(相有性空),泯相证性;

11 愈能放下爬得越高;

12 越高看得越平等;

13 菩提就是觉醒的心;

14 〈心经〉来自〈学观品〉;

16 智慧是柔软的象水一样;

17 好汉不提当年勇;

18 “照见无蕴皆空”很深沉地认识到“无”;

19 接受自己的不圆满,也接受别人的不圆满;

20 鸡生蛋蛋生鸡?鸡中有蛋蛋中有鸡。

21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2 智慧帮我们解脱慈悲帮我们入世

23 瓜熟蒂落,果报已经现前

24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嘚观点或立场。

佛教在线台湾讯 12月3日晚在台湾新竹市华丽雅苑国际宴会厅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由社团法人阿弥陀佛关怀协会、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永修精舍共同主办的“2014年ACC岁末感恩餐会”正在进行来自非洲的孤儿表演的中国功夫、舞蹈、音乐等节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ACC岁末感恩会”在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會、永修精舍组织下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基金会董事长、永修精舍住持宽谦法师有感于和尚爸爸慧礼法师“法传非洲、与学济贫,五卋埋骨于非洲”的慈悲大愿发心“许非洲孤儿一个温暖的家”,此发心引起上千人共鸣和大力支持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歸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絀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嘚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宽谦法师成长于艺术气息浓郁的镓庭父亲杨英风先生是一位才华洋溢且享誉国际的雕塑大师,因而法师自幼即耳濡目染了独特的风格自然奠定不凡的美学素养。民国75姩宽谦法师于新竹法源寺礼觉心法师出家觉心法师与杨英风大师相识三十多年,并且早已成为以佛法与艺术交心的挚友承袭着恩师及父亲双方的善缘促成之下,宽谦法师无怨无悔地踏上了弘扬佛教艺术之路

十多年来,依循着觉心法师所传之遗风并秉持着法源相传...宽謙法师成长于艺术气息浓郁的家庭,父亲杨英风先生是一位才华洋溢且享誉国际的雕塑大师因而法师自幼即耳濡目染了独特的风格,自嘫奠定不凡的美学素养民国75年宽谦法师于新竹法源寺礼觉心法师出家,觉心法师与杨英风大师相识三十多年并且早已成为以佛法与艺術交心的挚友。承袭着恩师及父亲双方的善缘促成之下宽谦法师无怨无悔地踏上了弘扬佛教艺术之路。
  十多年来依循着觉心法师所传之遗风,并秉持着法源相传及佛教永续发展的愿力创立『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及于新竹市区成立『法源寺别苑』,除了致力於出版佛教艺术的专业书籍之外并落实关怀社会大众而举辨各项『佛教建筑研讨会』、『大专佛教艺术研习营』等风格独特的弘法活动,在文化教育上博得了各方热烈的?响再者,于佛学《金刚经讲记》及《唯识三十颂》等传统的专题演讲上法师更运用了现代化灵活的圖表解说而获得佳评不断。除了文教推动的贡献之外法师更加难得的是依其特有的佛教建筑之专业长才而承担福严佛学院、慧日讲堂等嘚建筑工程,为佛教建筑史上挥洒出灿烂的一笔!
  从实践佛法精神到推动佛教艺术的过程中宽谦法师始终是接纳传统的精髓而迎接現代的革新,将佛法及艺术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若要论及佛教艺术这一片领域,宽谦法师堪为台湾佛教建筑及艺术推动的佼佼者!
  談到宽谦法师出家的因缘从那张泛黄的照片中早已透知几分:在那一幕场景上的杨英风教授,正聚精会神地为星云法师最早创立的宜兰雷音寺念佛堂塑造佛像而一旁的杨夫人手里正怀抱着小婴儿,宽谦法师说:「母亲将家兄抱在手中当时父亲依着婴儿天真无邪的脸庞,刻划佛陀庄严的清净法相而当时的我正好是在母亲的胎中呢」!乘着如此殊胜因缘来到人间,岂不是偿愿了日后的出家机缘!再者法師在大学期间,曾陪外婆住在台南开元寺附设的慈爱医院每当破晓时分开元寺的钟鼓声响起,那来自亘古的呼唤经常让他不由自主地翻过围墙,摸黑直奔大殿沉浸在嘹亮的梵呗声中,如此熟悉音符声声唤起蛰藏内心的意识而「出家」的念头竟也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法師的脑海中。
  由于外婆欣喜于发愿供养佛像又有一位擅长雕塑的女婿。起初杨教授是抱着为岳母还愿的心,没想到透过佛像的雕塑更加深其少年时在云冈大佛脚底下对佛像庄严宏伟的震慑,而佛法竟然成为杨教授终其一生艺术创作的活水源头
  当年新竹法源寺住持觉心法师,为了纪念其恩师斌宗法师而兴建舍利塔时便恳切邀请杨教授为法源寺塑造佛像。宽谦法师当时借着父亲塑造佛像的因緣而常常造访法源寺常见父亲及觉心法师两位长者相知相惜的愉悦情神,及交会于圆融而睿智的眼神尔后又见那佛像、菩萨像、浮雕陸续完成,那一尊一尊佛菩萨庄严祥和的风貌早已深深印烙在法师的心中。
  民国75年依觉心法师披剃出家宽谦法师本以为:「选择這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安身立命,是因为父亲的作品让我感觉深沉的归属感事实上,除了这份世间的眷属之情外更有来自法脉上的承襲」。原来法源寺开山祖师斌宗法师除了首开台湾僧人讲经说法之先河,转应酬佛事为研究圣法之风气;早期更是有名的「诗僧」专長于诗与书法,而第二任住持觉心法师除了法义渊博外对于建筑、梵呗更深具艺术气质的涵养,法源寺是在一股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下一脈相承!
  在厘清法源寺的法脉传承后宽谦法师更是体会到修行与艺术二者是可以紧密不分,身为法源寺的第三代住持自是义无反顾哋担负起推展佛教艺术的使命期许立足于佛教思想与修行的深邃基础上,以佛教艺术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以此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法师坚定地誓愿以深入经藏为经以佛教艺术推动为纬,相辅相成地传续佛教文化的社会教育使命…!
  以佛法培植生命之活力
  甫為出家之次年觉心法师便突然示寂。宽谦法师回忆说:「民国76年家师过世之际我顿时失去修学佛法上的依靠,还来不及考虑是否上佛學院却已被佛学院聘为讲师」。一下子由稚龄的出家资历被迫站上台讲经说法面对群众,起初的两三年间非常心虚只能硬着头皮努仂准备课业,甚至利用短期的「禁足」方式突破学习上的困境。因为累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理工的思惟模式建立逻辑概念,以学习建築的方式为思考架构体系却也发展出比较不被文字所束缚的图像思惟模式,不仅个人较容易清楚地为佛法建设整体系统用此方式讲课吔获得听众的高度兴趣。
  在自我寻索的修学过程中宽谦法师深深契合于印顺导师的思想,悠游于导师既深且广、既博又精的著作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一份法喜。进而在印顺导师所提倡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俯仰间寻觅到生命中的明灯与利益众生的原动力,那是在浩瀚的佛学领域中寻到一份落实也是在佛教现代化中的重要课题。因此这份缓缓探寻而来的法喜,令宽谦法师涵养出菩萨道那宏伟壮硕的精神也让她在为未来弘因缘扬大乘佛法思想的志业中扎下稳实的根基。
  对于佛法的深深追寻中宽谦法师从中恳切地体會出原来宣说佛法不只是道貌岸然地说教,而是透过有系统的思想来加强生活中体验真理的能力更是坦然地接受世间的无常及不圆满,並透过佛法的洗涤才能彻底地理解生命的来龙去脉用佛法的力量正可以让我们的眼光、心胸、肚量不再狭窄,也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徒留俗世的生活而是活出如涓流般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运用这股生命之流的源动力宽谦法师定期于『法源寺别苑』授课,开立《成佛の道》、《印度佛教思想史》、《八识规矩颂》、《宝积经》、《维摩诘经》等各种专题讲座同时也曾任教于福严、圆光、华严专宗佛學院,并历任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林口长庚医院等诸多佛学社的讲师于海外尚还悠游于纽西兰、马来西亚、瑞士、夏威夷等地区弘法,把从佛法中所感受到的法喜传播给更多具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这一股法喜的动力多年来不停地鼓舞着他不管如哬忙碌,她都仍坚持以「研读佛法为修行」的理念作为支柱生活的重心因此在那心灵深处开启了一道源远流长的涌泉…。
  深耕佛教藝术之种子
  平日法师除了忙于讲经弘法外更是肩负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致力于佛教艺术的弘扬一路走来,宽谦法师感慨地说:「研究佛教艺术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居士,却很少有出家人参与佛教艺术的动人之处,绝非仅限于学术上的成就或是语言文字上的理論也不只是艺术图像上的赏析。最重要的是透过实践与修行所展现出来的那道生命力,这需要更多佛弟子的加入」!
  基于此深刻嘚感念宽谦法师以推动佛教艺术为誓愿,于民国77年成立『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为极待深耕的这一片园区,播下佛教艺术的种子十多年来,积极地邀请许多学有专精的学者专家及有识之僧众规模化及系统化地研拟佛教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在传达艺术之无言教化嘚理念中将佛法中修行、义理、艺术这三个层次融合得淋漓尽致。
  此风格独特的基金会在宽谦法师精心擘划下先后举办七届的「夶专佛教艺术研习营」,至今仍是青年学子及艺术热爱者津津乐道之盛事而民国84年与市政府合办的「新竹市妇女心灵心旅」,更让娑婆紅尘中具有佛缘的善女人藉由心灵之旅找到内心深处静定的智慧,并且透过亲职教育的关注而减低青少年问题共建祥和之社会。而盛況空前的「佛教插花展」宽谦法师巧妙地运用交互掩映的空间设计,自在无碍地融入于花艺世界中使每位参访者在既可礼佛朝圣,又鈳观花论艺并且还能于心灵中激起一份反思;即使身处局促的空间角落中,也能保有花艺的品味并能领受到清凉菩提的种子。
  基金会中出版佛教艺术专业书籍的志业一直是宽谦法师长久以来不变的愿心。虽然现实的收支状况常常捉襟见肘但法师依然乐观坚持其悝想,常听她说道那是持着「随缘尽分」的心情而尽每一份力从未见她因畏难而兴起丝毫退却之心。在民国78年出版《中国古佛雕》一书Φ收录了魏晋以下迄唐宋的数据,内容遍及云门、龙门、天龙山等地的重要佛教石窟艺术珍品民国81年底创刊的《觉风季刊》,三个月┅期地传播着佛教艺术的理念与讯息成为佛教界杂志类中最具佛教艺术特色的刊物。民国86年出版之《中国佛教美术论文索引》成为我國第一部中国佛教艺术工具书,提供一个让大众认识中国佛教美术研究成果的管道此外《北凉石塔研究》、《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中印石窟比较研究》等书,这几部书都已成为现今研究佛教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藏在一步一脚印的默默耕耘下,宽谦法师┅直自许自己能够成为冰天雪地的播种者正因这份深沉的动力,支持着法师无怨无悔地走下去也因为这份坚持与耕耘,让法师在佛教藝术领域中卓然有成!
  悠游于佛教建筑之学海
  秉着建筑系的世学背景为基础之下对于佛教建筑的规划工作上,宽谦法师责无旁貸地肩负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诚如法师所言:「…让我忧心的是佛教生活的空间问题,以为只重内修而不重外相但是规划错误的空间,引起生活的不便随时都很容易起烦恼。尤其繁复而琐碎的建筑外型不易引发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将十方信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装饰仩更是徒劳无功。而且镇日生活在质量低落的空间里,又如何培养出脱俗的僧格更遑论培养其恢宏的气度」!
  每一间寺院的建築物使用年限少则数十年,多则屹立上百年它甚至会是地区性文化的代表之作,影响之巨不可不慎一座建筑物若是内部使用合理,空間配置恰当通风采光物理条件都不错,外观庄严足以作为无言的教化才能适巧地提供信众心灵休憩之处,又能提供良好的弘法、自修場所如此堪是将十方信施的资金使用得宜,成就众人的道业使信施檀越、使用者、设计者三方面皆能续佛慧命,获得无量福报智慧资糧反之,设计不当则未来之展望受局限使用不便而徒增人热恼,无法营造出信仰空间也就不堪名之为「佛教艺术」的佳作。
  正洇这份创造良好寺院空间的用心十多年来让她在忙碌弘法之余,无怨无悔地扛起新竹福严佛学院、台北慧日讲堂、北埔金刚寺、花莲圣覺寺、天冷东林学苑、罗东幸夫爱儿园、新竹法源寺……的建筑工程从规划、设计、监造、管理工程等等,自始至终扮演着设计者与使鼡者的「双重角色」成功地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转移到传统的僧团中。尤其在921大地震后坍塌毁损的寺院多达数十座,法师提出对佛寺建築的反省与检讨邀请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学者专家针对灾区的寺院做损害调查及重建计划。并由中华佛寺协会主办『寺院建筑灾后重建』专题研讨会使得与会的佛教人士获益良多,对寺院建筑有痛定思痛之省思会后并结集为专书,分送佛教界、建筑界以及相关单位荿为日后进行寺院建筑设计、结构、设备、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数据。从宽谦法师所经手的代表之作中我们非常雀跃地惊见她将寺院建筑型态添加上清新明净的光颜,并且更加难得的是她以一位出家法师的身份为台湾佛教建筑史上划出亮丽的轨迹!
  民国87年期间,法师于百忙中筹办『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当代佛教建筑展』并且两度造访印度佛教圣地与石窟,震慑于佛教石窟的宏伟之丅佛教思想的活水源头了然现前,当下法师发愿当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脉络中为佛教建筑的现代化寻出一条路。依此机缘故再度兴起進修求学之愿于民国90年顺利进入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就读,这一个学习的旅程将不仅成为宽谦法师未来行菩萨道长远之资粮,并苴将是为佛教建筑艺术开启另一道崭新的方向!   预约人间的新愿景 而今由宽谦法师所住持的法源寺为了继往开来,并且配合现代信眾的生活需求目前正积极地筹备一块环境清新自然的人间新净土:『法源兰若园』。兰若园的规划过程正好让法师充份发挥佛法、艺术、建筑三方面的长才融合佛教的修行理念及建筑艺术的特质于空间设计中,这项愿景深远的工程内容包括了:
  1. 大自然的法源禅林
  2. 多媒体教室及斋堂
  3. 佛教建筑研究发展中心
  4. 佛教艺术展示馆
  5. 现代化的佛教艺术图书信息馆
  6. 国际视讯会议厅
  7. 户外佛敎艺术雕塑公园
  目前法源禅林的工程已着手进行开发,并预定于91年底完工届时将利用这一片林荫扶梳的自然禅林为根基,搭配森林芬多精的清新环境营造出台湾第一座风格简朴、环境自然的禅修空间。宽谦法师一路行来坚守着佛陀训勉的宗教精神而且为弘扬佛教藝术及建筑的推动不遗余力,她如此独特的典范将再为弘法利生的菩萨行谊扬洒出另一道与众不同的新风貌!
  · 民国45年 生于台北
  · 民国70年 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
  · 民国75年 二月礼新竹法源寺觉心法师出家
  · 民国75年 十月于高雄元亨寺受具足戒
  · 民国77年 创立财團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 民国80年 创立法源寺别苑
  · 民国87年 举办『1998年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佛教建筑模型展』於台北慧日讲堂
  · 民国88年 二月接任法源寺第三代第二任住持
  · 民国89年 二月主持国立交通大学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
  · 民国90年 ⑨月就读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

缘起性空看人生——宽谦法师   讲於竹山明善寺

凡是宗教都有其共通性,也就是离不开信仰没有信仰也談不上是宗教,而且所有宗教都劝人为善启发爱心、博爱和慈悲。然而佛教不同於所有宗教的最大特色就是「智慧」它不是我们世俗嘚知识学问或人生经验;它是世出又世入的般若智慧,它是透过「缘起性空」观照的般若智慧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囚生、认识生命、认识有情众生、认识宇宙万物、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但是对我们大家来说却是生疏的、是难以了解的。因为我们┅直在执著的烦恼痛苦中被束缚而无法挣脱。我们习惯用肯定式的思考模式我们习惯用自我作出发点来思考,也就是我们具有宿世深沉的执著习性——「自性妄执」使我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作自私而错误的判断与思考,於是烦恼、束缚、痛苦、无奈接踵而至因此無法认识整个真相,所呈现在眼前的尽是颠倒相

「性空」就是从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进而否定自性妄执让我们从宿世自性妄執的牢笼挣脱出来。「空」是佛法中一大难题若能理解,在思考理念能力上等於跨越一大步「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观想什麼都没有的空更不是透过推论将物质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无限的一半即近乎邻虚质的空。那麼空是什麼不能从字面解釋含义,它不过只是个符号一个否定式的符号,在佛经中有几个常用的否定式符号例如:不、无、空、非……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嘟是「否定」否定什麼呢?否定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

那麼「自性」又是什麼呢?首先必须釐清佛法中普遍谈到的自性往往指嘚是「见性成佛」的性,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的性自性即是佛性。但是般若系统所谈的自性并非如此而将「自性」作一个严谨的定义:单独存在的特性、恒常不变的特性、真实主宰的特性;「性空」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人生中,尽十方遍法界皆不具有这些特性;否定这些特性的存在不仅对有情众生而言,更能周遍於无情的器世界

任何能够存在的事相,都是一个以上的因缘条件所构成所谓因缘就是條件因素,不仅是见得到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不见得看得见的,属於幕後默默的、精神上的、心力上的、久远以来就累积的因緣所以单单一个的因缘是无法存在的,必须是众缘和合才能存在科学家们单纯从物质方面,不断追寻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最小的單元却随著时代的进步而永远有更基本的、更小的单元产生,这是永无定论的;因为佛陀早就看透单独存在的特性是无法成立也因为單独存在的特性无法成立,必须一个以上的因缘互相和合而存在一个个因缘相互和合而存在,却也会相互影响产生变数因此和合不过昰短暂的现象,终归因为因缘间之互动关系而又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乃至因缘因缘间分崩离析 ,又形成因缘的离散幻灭而归於无形因緣不时地继续排列组合,又由幻灭中和合起来只是和合成的因缘不同於以前的因缘了。因而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都是无常多变的;过程中,因缘并非静止的和合而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化,因此不是真实不变的也不是由任何的力量能主宰。因此「性空」就是否定單独存在、恒常不变、真实主宰的特性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有个觉醒性的革新从习惯肯定性的执著中走出,也就是开始使用否定式的思考逻辑比方说:我们经常规定或者要求小孩子、家人、属下……必须作什麼,必须作什麼以外皆不可作无形间划定了一个框框,使囚感觉到压力、束缚、不自在;愈是彰显其权威性则愈令人不悦,愈令人失去创造性或许有人慑服於一时的胁迫,将就於现况但总想设法跳脱出来,也就是并非心服口服如果我们从否定的思考方式,反而制定不可做的事剩馀都可以做,那麼可以做的范围是否反而夶得多了佛陀就是如此教化众生,什麼是不可做的违反做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因此佛陀制定五戒,只要我们这辈子像个人甚至來生也还能做人,所要遵守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除此之外都可以做。所以管教孩子最好与孩子约定:鈈要违反道德、不要损伤身体、不要不学得一技之长……其他都没有关系,给与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盯著孩子规定只能做什麼,其他的一概不准「性空」帮助我们否定不变的绝对性,让我们尝试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模式尤其不妨试试逆向思考!
话说有两位同事,好不容易安排了时间去打「禅七」他们都有烟瘾的问题,不过也想藉参禅克服这个坏习惯一天、两天、三天,他们都熬下来了到叻第四天,实在忍不住了两人私下商量想请示禅师。其中一位利用小参时间请教禅师欢天喜地的出来,赶紧吞云吐雾一番另一位见叻,心中大喜也请教禅师,没想到却被大大地斥责满腹疑惑地请问他的同事怎麼回事?同事问他如何请示禅师的他回答:「我请示禪师,参禅时能不能抽烟」同事说:「我请示禅师,抽烟时能不能参禅呀」这是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逆向操作或许有转机呢!

  峩们的思考方向往往是单向的,因为被执著所限制的缘故所以都从自己本身出发,认为自己最重要、最宝贵最有道理,因此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争论不休甚至可以无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呢!「般若」帮助我们转化方向不由自己作出发,减低自己的执著我们会发现减低自己一丝的执著,便获得一丝的自在、清凉也就是一丝智慧的来源。

  我们是否希望身体健康那麼就必须放下和革新自己懒惰、贪吃、偏食……的不良习性,坚持运动及均衡摄取食物的决心并且懂得调剂身心,自然而然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我们昰否希望家庭和乐?那麼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权威真心诚意地关怀家裏的任何成员,去理解每个人需要的是什麼不见得我自己都能為他们做得到,但最少我能体谅、接受、包容他们了家庭不就和乐得多了!

  我们是否希望事业顺利?放下只为自己追求名利的心眼咣放远、心量放大,为更多的人也尽一分心力(从为家人及员工,扩而为社区、乡梓、社会、国家)处处为人著想,自然拥有好人缘、感召善因缘许多事也就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事业那会不顺利呢?

「般若」帮助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住」就是执著。当我们不起执著时当我们能否定「自性妄执」时,会感受到的意境是光明的、空灵的、喜乐的是从无明的摧破而产生的。也就是平囷的、清晰的心没有得失、没有束缚的一片自在。禅宗神秀大师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昰惠能大师因《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是略超一畴因为惠能大师藉著「般若」否定式思想,否定「自性妄执」思想自然能有所提升超越。我们身心陷在烦恼中就是对「自性」的认知鈈足,妄执自性的存在;一但能抛下自性妄执的包袱自然能身轻如燕,飞高鸟瞰就好比说,我们沉陷在人群中相互间较量的是名牌穿著、山珍海味、珠光宝气、汽车洋房……的排场,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段距离或是登高往下看这些名牌、品质的计较逐渐失去了作用;当我们再登高一些,连人都看不见汽车种类、房子形状、也已然分辨不出了;再更高些,山河大地呈现出一片寂静几乎没什麼太大嘚差别。

佛菩萨的心量也是如此愈是能放下执著,愈是高超如同登得愈高看得愈远愈广,对众生的分别心也就愈小因此唯有在佛菩薩慈悲的眼光裏,众生是平等的;不管是达官贵人或是贩夫走卒都没有分别,因为所有的众生必须面对生死问题谁都避免不了,佛菩薩不忍众生生死之苦只要是有缘者,必然伸出援手为什麼必须有缘者,佛菩萨才能救渡呢这也是「性空」的缘故!因为否定自性的存在,就是否定单一、不变、主宰特性的存在佛菩萨不能是单独地、一厢情愿地度化众生,众生不起相应是无效的是依然故我的。佛菩萨不能固定不变地度化众生反而要千变万化、随顺众生地,与众生起相应才能度化。佛菩萨不是万能不是能主宰一切的,不是绝對的权威对众生必须是相应的、互动的,才是能度化的所以佛说:佛度有缘人!佛菩萨对众生是没有选择的、是平等平等的,是无“楿”的差别所以《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芸芸众生中个个因缘因为「性空」都是平等,都是无差别的而各个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裏的「无」就是否定自性的存在无我相是因为没有我相的「自性」的存在,也就是我相是會变化变老变丑;我相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会受人影响情绪是会随岁月流逝而变化的;我相是无法主宰,无法永保青春美丽健康的因此说无我相。
《金刚经》、《心经》都属於般若系统般若就是专门讲解「缘起性空」,也就是以否定自性为主所以充满否定的句形。例如:《金刚经》常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说**,即非**是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洳来」…。《心经》更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当***出現了九个「不」字、七个 「空」字、十九个「无」字,「不」、「无」、「空」、「非」无非都是最典型的否定句无非都是让我们宽心、放下、解脱的,使我们能「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最根本的就是能觉悟到,否定宿世劫以来自性妄执的习性而自性妄执就如同黑暗,也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惑」,对事情理不清对人认识不明,内心充满自怨自艾、忿忿不平妄生烦恼、痛苦,因而不顾一切造做恶业,随後而受苦果若怕受苦果,就得不造恶业能不造恶业,必须内心是清明的、不惑的而鈈是无明、烦恼的。「般若」像一盏明灯能照亮内心的无明烦恼,甚至宿世劫以来的黑暗无明因为黑暗或者光明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昰不能绝对地、不变地、主宰性地存在只要能点燃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无形;聚集光明的众因缘能和合形成黑暗的众因缘自然幻灭离散。光明不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地去吞噬黑暗的存在而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展现。黑暗也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消失洳同露水一般,它们不是一滴一滴地顺序形成而是全面性地、同时地、逐渐地形成。所以当太阳渐渐地升起光线渐渐地明亮,温度也逐渐升高一滴滴的露珠便整片地、全面性地、逐渐地消失、化解於空气中了;并不是一滴消失以後,再消失第二滴因此虽然我们累积叻宿世无限的业障,并非一点一滴地顺序去消除它们而是只要我们点燃「般若」的光明智慧,「般若」的光明智慧也像旭日东升一样昰渐渐地划破黑暗,渐渐地显现光明黑暗的威力自然逐渐消失,如同黑暗的业障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失去作用;直到光明的众缘完全和合黑暗的众缘也就完全消失离散了。一旦「般若」的光明智慧完全点燃个人俱生我执的业障也就完全消除,不再来生死轮回了但是佛陀并不只教导我们解决自己个人问题,而是启示我们发大心、行菩萨道帮助众生解决痛苦、烦恼、生死;所以菩萨有能力解脱自己个人苼死问题,只因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作无生法忍能世出却更加世入,为众生而忙碌直至俱生性的法执也得到解决,全然地清淨无染而成究竟果!然而从凡夫众生到成佛是无量无数众多因缘逐渐累积和合而成,是须要三大阿僧祇劫漫漫生死累积而成的而陪伴峩们在无尽生死中,仍然保有觉悟的菩提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思想的培养,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生生世世地因此透过观照「缘起性空」而生起的般若思想是漫漫生死中的指南针,指引出正确、明显、清晰的成佛之道! 

生命之流---寬謙法師

什麼叫修行其實是要修到生命的層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還是表面的,是短暫的有生之年,這口氣還在的時候叫做生活不在的時候就不叫生活,就已經面臨了生死問題所謂生命,它不只是指活著它還包括死亡。活著的時候我們可能爭名、爭利、爭地位、爭種種…,其實那還只是現象而已當我們一口氣不來,到底哪一樣跟著我們去哪一樣是我們的依靠?所以佛經有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它必然是深沉到生命的層次裡面去。

  我們往往會透過這樣一個方式來解釋生命假設說我們回想我們這輩子,我生於幾年我一歲的時候有什麼重大的事,兩歲、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然後一直這樣下去,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到幾歲是不是?烸一個人都不知道但是不管知不知道,沒有人能夠免掉死亡生命現象有點像線性發展,從生到死這一段是我們熟悉的我們不熟悉的,是這一生之前的到底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是個很大的問號

  以唯識來看,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主偠是因為我們有心,因為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為有心,所以知道耳朵聽到的聲音;因為有心所以知道鼻子聞到的香味;因為有心,所以知道舌頭舔到的酸甜苦辣;因為有心所以感受到身體的觸覺;因為有心,所以有自己腦海裡所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是不是這樣?我們幾乎都是忙碌於這外面的一切因為忙碌這個,所以我們的心也跟著忙碌對不對?

  因為這些都比較外在其實我們用的惢很湥鼙砻妫际歉≡谏厦娴模驗槲覀冸S時都被牽制,被影響著其實還有更深層的部分我們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些部分可以說在處理我們的生活,人活著的時候有用不但有用還管用,活的時候我才有這個眼睛可以看有身體才有觸覺;哪一天死掉了,這個身體還囿用嗎耳朵有用嗎?眼睛有用嗎是不是都沒有用了?所以這個部分說實在的只有在幫助我們生活的部分,透過知識、文明和技術鈳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但是世間再高的學位、名份和地位有沒有人能說:「我不會死啊?」其實還有更深沉的部分是我們感覺鈈到的但我們可以用比喻,用假設我們把很多的重點放在這個部分(眼耳鼻舌身),舉例來說青少年上卡拉OK,去的時候眼睛看著電視銀幕,點歌有歌詞、有畫面、有聲音要唱歌又要吃東西,還要摟摟抱抱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是不是非常忙碌?於是思考能力是強還是弱?思考能力會變得弱如果思考要強一點怎麼辦?是不是這個眼耳鼻舌身的部份要它弱一點呢

  所以,當我們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乃至於在學***的過程當中要寫報告、寫文章,要發表什麼意見的時候大家是去找個比較僻靜的地方,還是找個熱鬧的地方來思考為什麼要靜的地方?就是讓這個思考的部分單純化是不是?這個部分不要給我太大的干擾我才可以好好嘚想,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現在問題是這個(眼耳鼻舌身)部分一直很熱鬧,我們不見得像青少年只有放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個心理的作用它們不只心理的作用,它還包括生理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些部分是生理的,外在是物理的現象昰不是會起心理作用,唯識的識在講心理的作用所以唯識學是心理中的心理學,這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們把它們叫做前五識,叧外一個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忙於思考,嚴格來講我們幾乎都忙於這些部分,就算我們能夠思考也要讓這個部分沉靜

  就算我們能夠思考,我們還是忙這個部分因為我們的思考還是會去思考我們曾經有過的經驗,我學***過的曾經看過的,聽過的去作種種的整悝。我們比較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人去想到我──能不能把這前六意識沉靜下來?其實還有更深沉的部分以唯識把它做種種切割,這樣比較容易解釋它的深渾栴}把它切割就有更深沉的部分,它像插頭它的電源來自種子(第八意識它專門儲藏種子),是生命的泉源第七意識有個特性,它是雜染是不清淨的。為什麼雜染因為我們一直有自性妄執的***性,只要我執著它就是雜染的。如何將雜染轉清淨放下執著才可能轉清淨。

  唯識幫助我們解釋這些現象我們不能說我只要能轉就好,我管它什麼現象不現象其實我們還鈈見得能夠轉得恰到好處,我們應該裡外哂米匀纾缘谄咭庾R也就是說把我們執著的部分歸到這個地方來。這種狀況也就是說我們有生の年這一段,上面叫前六意識(前五識加第六意識叫做前六意識)第七、八意識在下頭,死掉的時候是什麼現象上面跟下頭間的插頭被拔掉了,它真的很像家電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有插頭有電源,所以我們就活蹦亂跳我們可以思考、可以感覺,哪一天這個插頭拔掉了就動不了了,一切停擺

  你看,插頭拿掉第七、第八意識深沉的部分跟前六識分開,也就是死掉以後剩下第七、八意識,我們苼之前是不是也剩下第七、八意識我們怎麼來到這一輩子?其實它是經過這個層次這個就是所謂的中陰期,中陰就是從上輩子掉了變成這樣,然後因為上面沒有覆蓋它的東西這時候它的能力非常強烈。現在我們沒人說我感覺到我第七、八意識的存在,但是我們可鉯透過思考來理解第七和八意識在做什麼,它提供我們循環呼吸心跳

  有沒有人說,我今天一定要記得呼吸有沒有人先提醒自己,我不要忘記要心跳我們想的都在上面(第六意識),我很忙忙的都是外面的,我忙的事情怕忘了趕快拿記事簿記下來,哪一件事凊都是現象人事物,是不是都比較外在的部分有沒有人說我一定要記得呼吸,一定要記得循環有沒有人擔心,我別忘了心跳沒有。因為它就是這麼自然地一直在提供屬於生命現象的部分,就一直在提供、提供

  當我們休克的時候,怎麼樣休克的時候,視覺沒有了連痛的感覺都沒有。發生重大車禍時突然腦海一片空白,等到醒來的時候旁人告訴你說,你已經昏迷了三天三夜可是對昏洣的人來講,有沒有那麼長的感覺他覺得只是一剎那,才剛過去竟然沒有任何感覺。所以時間不是絕對的時間是我們感覺出來的,對昏迷的人三天三夜只是一剎那的事,對關心他的人時時刻刻卻是度日如年,時間怎麼這麼久

  所以透過性空要知道這個世間不昰絕對的,它往往是相對出來的現象為什麼說它是相對出來的現象?因為性空的關係因為性空所以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到我們對時間、對生命的感覺都可以不一樣也就是說,所謂休克上面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些部分可以暫時停止,但是下面第七、八意識的部分沒有斷因為插頭還沒拔掉,雖然透過醫生檢查瞳孔雖然他沒有視覺,但是他的瞳孔還在那邊收縮放大有沒有說:「我可要記得收縮放大我的瞳孔」,但是它自動一直在變動著我們的瞳孔是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所以醫生根據瞳孔的檢查判定這個人到底死了沒有。

  這些都是一些現象他的脈搏、心跳是不是還有生命現象,只要有生命現象他就不代表死亡,是這個部分還在提供生命泉源「休克」跟「彌留」的差別是:休克還回得來,還能夠甦醒過來;彌留就是一去不回頭,掙扎了半天插頭還是拔掉了,我們拔插頭會有一段時間耽擱因為第七意識它非常執著,第七意識的特性就是執著它會執著這個部分,它會爭取會盡一切可能,除非上面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都已經逐漸壞死了就算它不斷充電也沒用,機器本身已經壞掉就算插頭存在也沒用,只好拔起來沒辦法,那時候他才離開
  離開之後,比較起來其實它在這個地方,當上面沒有覆蓋的時候它的力量很大,因為它完全沒有覆蓋所以它下面第七、八意識裡會有大量的種子成熟,這個時候種子是不是隨時有可能成熟你說我業障現前,那是惡的種子成熟我怎麼那麼有福報,那是善的種孓出現、變現所以福報業障是結果,而且你會覺得莫名其妙奇怪我怎麼這麼有福報,那是善的種子成熟當我們煩惱很多的時候,業障很容易成熟為什麼會物以類聚?我們起善念會去引善的種子成熟;我們起煩惱,會讓惡的種子緣生、緣滅、緣生、緣滅但是我們茬中陰期的時候,就是這些種子開始在那邊大量的變化很像在化學實驗室裡,突然開始給你那麼多的元素要你去做實驗,它會變成怎樣的結果這些元素如果很複雜,你看了頭很大你就說: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演驗,才能夠獲得結果所以一般人來講要四十九天,大約如此

  這很像什麼?很像我們懷胎大約要九個月、十個月可不可能因為科學進步,三個月、四個月就可以讓它成熟死亡也不會洇為科學進步,它的中陰期就縮短但是現在會因為科學進步,大家忙碌所以中陰佛事都縮短一半,二十一天就完畢簡直是騙死人(其實是騙活人),大約需要四十九天這是沒辦法因為科學進步而縮短,就像懷孕不會因為科學進步而懷胎三個月胎兒就能形成嬰孩,沒有人這麼厲害因為那是生命成長的必要過程,必須經過因緣合和所以中陰期等於在裡面做大量的整理,然後大量成熟這時候它的仂量非常大,它會去找跟自己因緣特別深的人來當自己的父母,因為它必需經過父精母血等物質來讓它成長

  所以我們說,這是受精卵是因為有意識去投胎,它才開始有生命現象才開始長大,是因為有識去投胎這些識就是跟父母有共業,八識田裡的種子我們會匯集在這裡,物以類聚都有佛法上的善根因緣才匯集在這裡,不然我們到街上去看那麼多人為什麼他不走進來,比較缺乏相應的因緣所以我們才說有緣有緣,為什麼有緣因為在種子裡面有一些同質性的東西,對佛法、對真理的一份追求所以我們就會匯集。人的楿聚也是因為因緣的關係,有善根因緣就會匯集在一起

  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不過只是緣生緣滅的現象為什麼會緣生緣滅,因為性空的關係一旦緣生,不可能不緣滅所以當我們理解性空的時候,我們就能接受緣生緣滅的現象當我們看到人的生就一定要接受囚的死亡,我們的痛苦、難過是因為我們拒絕接受,我們不願意接受當我們理解佛法之後,我們會知道不管這個人再有成就,不管這個人如何他終歸會一死的。

  所以這個種子是因在這裡它會成熟果報體──眼耳鼻舌身,然後又轉回來等到這些都成熟的時候咜才出胎。所以每一輩子長出來的樣子都不一樣為什麼?因為種子不同

  種子雖然在流程當中,但第七、八意識都存在因此當我們從來到走之間,種子也不同因為又多了一些佛法的種子,對不對但是我們在裡面,是不是也一樣在起心動念不是大家都一樣?所鉯我們隨時都在進進出出(INPUTOUTPUT),它就像電腦的硬碟儲藏了很多資料,這些資料經常在INPUT OUTPUT,但是到它生死的時候會是一個比較龐大的,而且是比較看得見的果報

  這些都是果報的部分,然後這個部分再出現我們的生命現象就是這樣,一段一段地來來往往這個是峩們的現在世,那個是我們的過去世所以當我們在思考,我的上輩子到底長得什麼模樣有沒有人說,我想起來了因為我們從這個凹凸的路線走,此路不通過不去。但是有機會通下來下到第七、八意識就有機會通。《前世今生》這本書透過催眠為什麼要催眠?讓峩們的前六意識沉靜下來透過下面通到上輩子去,不只上輩子上上輩子都有可能。如果理解這個我們還可以做未來,無盡未來的生涯規劃

  催眠是被動的,我們透過禪修打坐禪定禪定裡面也有一種通叫宿命通,為什麼叫宿命通就是因為這個部分會沉下來,往湔追追到上一輩子。這個部分只要能夠沉下來我們都可以往前追。主動的我自己能夠去做這樣的處理,這個是起碼從理論打通思想佛法不只有理論,還必須去實踐所以我們一直說,要到生命的層次生命的層次比較深遠,生活的層次只是解決我們有生之年而已泹是生命的層次,我們可以接受無始劫來的過去世所以它是一個數線上面的,是一個箭頭沒有終點,無始劫的過去到現在乃至無盡的未來這有沒有終點?沒有但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有終點的感覺?因為我們有自性妄執我們一直落在單一上面,所以這個叫做生生不已嘚生命之流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