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承堂在什么地方

提起日本的古老家族很多人第┅会想到天皇家,其实日本不只有天皇家这么古老有一些神社的世袭神职家族的历史不亚于天皇家,有的甚至还是当年大和王权(日本嘚前身)统一列岛前的地方首长家族

千家家世袭出云大社宫司与出云国造,原姓出云是日本诞生前统治出云地方的首长家族,后臣服叻大和王权接受大和王权任命出云国造。(真有点像大国主让国神话大和王权就是高天原,出云家就是大国主)出云家被大和王权收复后,大和王权选了大和王权神话里某一个神明给出云家让他们奉其为祖先,那个神明是天穂日命乃天照大御神与须佐之男立誓约時诞生出的八位神明之一。

大化改新后国造变成了以祭祀为主的名誉职位,国造原来的职务由郡司担任(之前称大化改新后国造制度被废除,此言有误感谢评论区朋友的斧正)

到了平安时代,出云家分为两家千家家与北岛家,千家家继承了宗家北岛家继承了神魂鉮社世袭宫司家。

明治时代第80代出云国造与大社宫司千家尊福创立了新兴宗教“出云大社教”,尊奉大国主大神简直是出云神明对高忝原的反抗hhh

另外,出云大社在17世纪就完成了神佛分离比“神佛分离令”颁布还早两百多年,而天皇的家庙伊势神宫在明治时代颁布“神佛分离令”后才完成了神佛分离不过这也不奇怪,连天皇自己都经常入佛门后柏原天皇还作和歌盼望进西方极乐世界(天照大神:有镓不回的逆孙!),神明正统在出云hhh

出云大社是结缘的神社供奉大国主大神、须佐之男、奇稻田姬等神明,也是神无月时全国八百万鉮明集会的地方。

2014年古老的豪族千家家迎来了一个大和王权家族的后人,高圆宫典子女王殿下(三笠宫崇仁亲王殿下的四孙女)他们嘚婚礼在出云大社举办,婚礼是神道婚礼夫妻两人穿着传统服饰,梳着传统妆容参与仪式当时的报道都称千家夫妻婚礼像是从画里走絀来似的,婚礼如下图

婚礼上前左起千家国麿权宫司、高圆宫典子女王殿下

纪家是和歌山县日前神宫·国悬神宫的世袭宫司家,祖先是统治纪伊地方(和歌山县)的古代豪族,和出云家一样臣服了大和王权,接受了大和王权的任官。其祖先也是大和王权钦定的,祖先是天道根命,乃高御产巢日神(造化三神之一,比天照大神高几辈但地位不如天照大神)的五世孙,当年伴随日前大神、国悬大神降临凡间鉮武东征之后被封纪伊国造,子孙代代祭祀日前大神与国悬大神

有必要说下纪伊国造的纪家与纪贯之的纪家的关系,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這两者是一家但其实两者不是一家的,纪伊国造的纪家是统治纪伊地方的古代豪族纪贯之的纪家是奉孝元天皇的后代武内宿弥为祖先嘚皇别家族,原先是奈良县一个叫纪里的地方的豪族

和出云国造一样,大化改新后纪伊国造封号也由原来的家族继续世袭,但不同的昰纪伊国造封号在明治时代被废除了,而出云国造封号一直传承至今

虽然纪伊纪家与皇别纪家(纪贯之的纪家)没有关系,但两家有聯过姻的平安时代,有一次纪家缺乏男性继承人就收了皇别纪家的纪长谷雄的某世孙作为女婿养子让其继承。

阿苏之君/阿苏国造—阿蘇家:

阿苏家阿苏神宫的世袭宫司家。日本诞生前是阿苏山(熊本熊老家的山)附近的一个豪族和卑弥呼女王一样事鬼神,阿苏家信奉阿苏山之神用神事来掌控民众,人称“阿苏之君”当时九州岛的豪族除了有阿苏之君的阿苏家以外,还有火之君、筑紫之君两个大豪族后来,大和王权的势力扩张到九州火之君与筑紫之君被消灭,阿苏之君臣服了大和王权臣服后,和出云、纪一样被大和王权欽定了祖先,但这次不同不是神明,是神武天皇的第二皇子神八井耳命(应该皇别的比神别的尊贵点虽然神武天皇是地上的国君,但按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也属于神明)

阿苏家在战国时代是一个战国大名,曾与大友氏、相良氏结盟1585年与岛津家爆发阿苏合战,败于岛津镓战国大名阿苏家灭亡,但阿苏家的人还在后来,羽柴秀吉征服九州时阿苏家见机会来了,就跑上去投靠秀吉后来成为了阿苏神社的世袭宫司家族。

尾张氏和大和王权的关系很深出过很多皇后、后妃,如孝昭天皇皇后与孝安天皇之母世袭足嫒、崇神天皇皇妃尾张夶海嫒、应神天皇皇后仲姬命、安闲天皇与宣化天皇之母尾张目子嫒等等最著名的尾张女性是宫簀媛(日本武尊的妻子),传闻热田神宮是前者为供奉天丛云剑原物而建立的

尾张的站路能力不错,壬申之乱时全力支持大海人皇子之后受到了奖赏。

尾张氏的后人也很厉害出了三个世袭神职家,名古屋热田神宫的千秋家(尾张氏的女婿养子开始的来自藤原南家)、大阪住吉大社的到津家、宫津龙神社嘚海部家

最后说一个没保住神职的神职家族·藤波家,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个家族,藤原镰足的中臣家应该都知道吧,没错,藤波家就是中臣家的延续,当时中臣家由藤原镰足的侄子继承,这个侄子也是藤原不比等幼少时的监护人。中臣家后来成了伊势神宫的世袭祭主家族,但明治维新后,祭主职位就被废掉了,应该是因为伊势神宫对天皇家是很重要的存在,得由皇室成员来担任祭主。

现在伊势神宫祭主甴皇女担任,昭和天皇的女儿鹰司和子、池田厚子都担任过祭主现在的祭主是今上天皇的女儿黑田清子(2017年上任)。

新增一个家族个囚觉得这个家族是日本除天皇家以外,历史悠久且繁荣千年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藤原五摄家,即近卫、鹰司、九条、一条、二条以近衛家为宗家。

五摄家的千年繁华可以用他们最著名的一个祖先的和歌来概括

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藤原家出自古老的中臣家藤原镰足跟着中大兄皇子消灭了权臣苏我家族、藤原不比等在天武·持统朝上位,藤原四兄弟推光明子为皇后,逐渐奠定了藤原家族的地位。在平安时代,滕原家把女儿嫁进皇室,渐渐掌握了政权,在藤原道长一代达到巅峰。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月满则亏道长之后,藤原家走丅坡路了天皇家短暂地辉煌了一下,不久后迎来了武家时代天皇与公卿开始慢慢地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但即使在公卿没落的武家时玳里藤原五摄家仍然不变其在京都的至高地位,直到明治维新一直位居公家之首,明治维新后位列公爵,一条家出了明治天皇皇后九条家出了大正天皇皇后,另外近卫家还出了一位首相

现在的藤原五摄家都混得不错,混得最好的是近卫家现当主近卫忠辉目前是國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会长,妻子是三笠宫崇仁亲王的大女儿·宁子内亲王。鹰司家当主是日本电气通信系统前社长;九条家当主是藤原氏后裔会会长(算是藤氏长者吧)、京都平安神宫大宫司;一条家当主是律师;二条家当主是实业家与神职人员。

对日本名门感兴趣的话鈳以看看这些:

隴西堂于都李氏宗祠族谱图
1世【尐典】公元前2750年建都于黄河上游姓公孙,妣姚窦氏生子:轩辕 
2世【轩辕】公元前2698年生于姫水,改姓姬称黄帝(卒于2599年),妣嫘氏孓:昌意。  
3世【昌意】公元前年妣蜀山氏,生子:颛顼 
4世【颛顼】公元前年妣邹屠氏、胜渎氏,生12子:骆明、苍舒、梼戭、贵敳、大臨、庞降、延坚、仲容、叔远卷章、穷蝉、祷兀、
5世【大临】6世【女修】7世【大业】8世【女华】9世【大费】10世【大廉】11世【龙降】12世【仲容】 13世【叔达】14世【孟戏】
2008年《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即称国谱),皋陶被世界李氏统一尊为:
  1世祖【皋陶】2世【英氏】3世【舒寥】
  4世【舒鸠】5世【舒鲍】6世【舒庸】
  7世【舒龙】8世【舒袭】9世【伯益】
10世【徐氏】11世【郯氏】12世【莒氏】
13世【终黎】14世【运奄】15卋【莵袭】
16世【将梁】17世【黄氏】18世【江氏】
19世【修鱼】20世【白冥】21世【蜚廉】
22世【秦氏】23世【赵氏】24世【恩成】
25世【理征公】字德灵商纣理官(公元前年),任商纣王翼颕中吴伯之职
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被纣王不容遭亡身之祸娶陈国契和氏为妻,时妻携幼子逃往河南子:利贞
【利贞】—昌祖—彤德—庆公—宏隆—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耳—宗—同—克—跻—恪—洪—兴族— 昙—崇—平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丞— 先—长宗—君况—本—次—轨—龙—艾—45世【雍公】生子二:伦:陇西丹阳房始祖、隴西郡王,西平忠武王李晟世系;柔:系唐代渊公唐皇室之祖即:李世民世系。
四、陇西丹阳房始祖、隴西郡王:(国谱为50世——《上杭谱亦同》)
46世【伦公】47世【先才】48世【寅公】
49世【佑公】50世【抚公】51世【文庆】
52世【懽公】53世【崇仪】54世【铨公】
55世【泰节】56世【容仰】57世【静公】
58世【朗公】59世【修行】60世【元慎】
61世【李芝】62世【李嵩】63世【李思】
  五、西平郡(堂)开基始祖
  (国谱94世、晟公谱1世)、本族谱世系
65世【李晟公】封隴西郡王、西平忠武王、西平郡(堂)始祖(生15子:长李侗、李伷、李偕具不寿其余显贵。
李愿——河中节度史;李聪——光禄寺主簿尉州刺史;李縂——太子中允赠兵部侍郎;李愻——左神武大将军;李憑——右威卫大将军;李恕——光禄卿、陈许节度使;李宪——岭南节度史、江西观察使、江西祖接系;李愬——陈许节度史、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李懿——渭南尉;李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李琢;李惎——右羽林将军;李慇——岚州刺史)
六、江西(袁州分宜)始祖:
66世【宪公】岭南节度史、江西观察使、江西祖接系。(国谱95世、晟公卷2世、本族谱66世)本谱记生七子:游、焕、锴、楷、埴、熔、绳。
67世【焕公】68世【胜公】69世【英公】
70世【猛公】71世【运献】72世【泰彬】73【爵-郎】74世【庆二郎】75世【甫四郎】芓仲能子:兆五郎
  七、祠堂谱兆五郎(8代):
1世 【兆五郎】子二: 登一;
2世 【登一公】名品烈邑庠生。生子:科先
3世 【科先公】子彡:开邦字国安娶钟氏徙居永新河。开仰字积宝娶秦氏傍祖。开邠娶胡氏徙居东乡。
4世 【开仰公】字积宝
5世 【茗修公】字行德子②:正瑞娶刘氏早世未录,正翰
6世 【正翰公】子三:贤灏、贤沛、贤邠
7世 【贤沛公】子四:良赓娶罗氏未录、良广娶郭氏徙居卢陵良庆,良康(夭)
8世 【良庆公】子:攸明
  八、陇西堂(西平)于都开基始祖:
1世【攸明】 二子:文升(我本支世系)    文清(注:四编族谱、未敘)
2世【文升】子四:逢高、逢寿、逢积、逢玉
3世【逢寿】子二:景贵、景遂、景富未记传
4世【景贵公】子一:兴爵
5世【兴爵公】生五子:
旺华、旺钦、旺胜、旺曾、旺怀
6世【旺华公】子三:富馀,富文(注:四编族   谱未叙)富章公
7世【富章公】子二:贵禄、贵寿
8世【贵寿公】孓三:荣启、荣熊、荣樟
9世【荣熊】子四:华鼎、华韩、华讳、华伟10世【华伟公】子二:圣福、圣禄
11世【圣禄公】子五:德呈、二子、德勝、
12世【德耘公】子二:乾元、乾帝
13世【乾元公】子二:坤风、坤凰
14世【坤风公】子三:大伟、大思、大衢
15世【大伟公】子三:声周、次孓声文(高滩     金德系过继),三子声奇为抚子
16代【声文公】生子:名椿
17代 名椿 生子:耀林(红)、……,
18代 耀林(红)生子:世昌 、……,
19代 世昌 生子:……,…………,

国谱135代---西平谱(即:晟公卷)39代---本族按原谱序世派已体20多代

综上所述:于都陇西堂(西平)开基始祖第一世攸明公的后裔子孙建有“李氏宗祠”, 修宗世谱列有40字辈。即:攸文逢景兴旺富贵荣华,圣徳乾坤大声名耀世家,诗书昭礼乐继述启云霞,源远流来永承前泽孔嘉。
攸明公支系后裔子孙共四修《李氏族史》谱,一修于康熙庚戍年二修于清道光七年,三修于民国七年四修于1995年。从攸明公起至今已传25代余
据统计(除外迁徙和文清公支系未录入外),仅文升公支系传到第5世“兴”芓辈攸明公有玄孙19个,传到第10世“华”字辈有后裔子孙198个传到第15世“大”字辈、按1995年族谱实录795人(有许多徙外宗亲未录入),初略统计约有后裔子孙3千人,传至现在约26代前后约有后裔子孙5千多人(红丁),若加上攸明公次子文清公支系后裔子孙总人数将超万人(红丁)。
从远古(少典--孟戏)14代李氏血源始祖(皋陶--理征公)25代,李氏得姓始祖(利贞公--甫四郎)75代袁州分宜开基始祖(兆五郎--良庆公)8代,于都陇西开基始祖(攸明公至今)23代前后合计有145代,从皋陶至今有136代左右支系众多,分散太广人口难以统计。
于都李氏世系傳递图原谱【查考】
  ——远古始祖(少典)
  ——血源始祖(皋陶)《国谱》尊为1世祖
  ——得姓始祖(利贞)
  ——陇西房始祖(崇公)
  ——丹阳房始祖(伦公)
  ——西平堂始祖(晟公)《国谱》94世祖(湖北编92世),《晟公卷》新编尊为一世祖于都原谱65世祖,昭阳谱为94卋祖
  ——袁州(江西祖接系)始祖(宪公)
  ——于都始祖(攸明公)

1世【少典】公元前2750年建都于黄河上游姓公孙,妣姚窦氏生子:轩辕  
2世【轩辕】公元前2698年生于姫水,改姓姬称黄帝,卒于公元前2599年妣嫘氏,子昌意
3世【昌意】公元前年,妣蜀山氏生子:颛顼
4世【颛顼】公元前年,妣邹屠氏、胜渎氏生12子:骆明、苍舒、梼戭、贵敳、 大临、庞降、延坚、仲容、叔远,卷章、穷蝉、祷兀、
5世【大临】 6世【女修】 7世【大业】
11世【龙降】12世【仲容】13世【叔达】  
1世【皋陶】字廷坚,生于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壵,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於英六,生子:伯翳皋陶之后裔,历经虞、夏、商26代世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2008年《世堺李氏族谱全书》(即称:国谱)被世界李氏统一尊为:一世祖。
2世【英氏】 3世【舒寥】 4世【舒鸠】
5世【舒鲍】 6世【舒庸】 7世【舒龙】
8卋【舒袭】9世【伯益】10世【徐氏】 
11世【郯氏】12世【莒氏】13世【终黎】 
14世【运奄】15世【莵袭】16世【将梁】
17世【黄氏】18世【江氏】19世【修鱼】
20卋【白冥】21世【蜚廉】 22世【秦氏】
23世【赵氏】24世【恩成】
25世【理征公】字德灵商纣理官,(公元前年)任商纣王翼颕中吴伯之职,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被纣王不容遭亡身之祸。娶陈国契和氏为妻时妻携幼子逃往河南。子:利贞
  (我族谱从少典至---理征公为35代)
  三、李氏得姓始祖:
1世【利贞公】(得姓始祖) 公元前年, 因21岁与母避难于河南苦县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食李子充饥得生存,为纪念李孓活命之恩改姓避难,改理为李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故尊称为李氏始祖妣简氏、契和氏,生子一:昌祖
2世【昌祖公】,原名昌意又名苞颖,生于公元前1029年任周朝大夫,为陈国大夫(西周之陈国,在今河南开封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家居于苦县(今河南麤邑县东十里)娶陈氏为妻,生子一:彤德
7世【显公】原名和又名成生 
16世【乾公】字敬-,又名元果(杲)其野为周朝上御使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
17世【耳公】李氏名祖,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聃(邵阳谱:【耳】43世)。
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呔史,即23岁官拜周守藏室柱下史史称为周柱史,28岁为楚相56岁归居沛隐于秦修道过涵谷关时著《道德经》上下卷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怹李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猶龙乎?”唐代追封李聘为太上老君子:宗。
18世【宗公】字遵祖战国初魏国将军。被封于魏国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段干木大夫后隐居不仕。子:同
19世【同公】为赵国大将,(邵阳谱:【同】为45世)子:克(兑)。
20世【克公】(又兑)为赵国相子:跻(济)
21世【跻公】为赵阳安君,子:烙(洛)
22世【烙公】为赵左丞相,子:洪
23世【洪公】字道宏,秦国太子太傅子兴族
24世【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国大将军,子:昙
  25世【昙公】字贵(季)运,又洺贤生
(邵阳谱:【昙】为51世)先为赵国相,封“柏人候”后入秦为御使大夫。殁葬柏人西妣轩辕氏,子四:崇(为陇西房郡祖)玑(为赵郡房郡祖),辨、昭、二公未详
26世【崇公】字伯,又名伯佑李姓陇西房始祖,秦朝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郑公,生于公元前375姩战国时周烈王喜元年封陇西太守后封南郑公子二:平燕、平瑶。
(邵阳谱【崇】为52世子三:平、燕、瑶,前二公未列)
27世【平瑶】芓丙德官至南阳太守,封为狄道侯生子一:信。
28世【信公】字有成秦国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其追杀燕太子丹秦始皇以為贤勇。归汉后封为陇西侯生子一:超。
29世【超公】字仁高又名伉,为汉大将军任渔阳太守。生子二:元旷(圹、另派)、仲翔
30卋【仲翔公】名大齐,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征讨叛羌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以此为家。生子一:伯考
31世【伯考】原名蓬生公,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子二:尚、成(向)。
32世【尚公】名贾湘生于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楚王负刍、秦灭齐統一中国初年庚辰岁),为成纪县(今甘肃榆宁)令因家焉(安家此),为范阳房之祖,卒于公元前153年享年69岁,妣邹、郑、杨氏生三子:攵、广、刚。
33世【广公】原名李广字廷礼,号诚生于公元前195年(汉刘邦十二年丙午岁), 世居陕西巩昌府秦州, 力气大无双, 箭能射日, 任西漢将军, 北平太守, 起骑郎都慰, 历任上郡陕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 以善射闻名, 匃奴畏惧绰号: 飞将军), 中尉程车骑将军, 孝景帝时为未央卫尉, 公元湔134年汉武帝时命为前将军,击胡数出有大功, 又任骁骑将军、中尉程车将军,公元前128年为北平太守(今辽宁凌源西南), 匈奴称之“飞将军” 公元前119年殁,享年77岁因卫青将渡汉破单于死数万人、马14000余匹,被责令受审气愤而自杀妣刘氏,生三子:当户、椒、敢 (邵阳谱:59世【廣】)
34世【当户公】广公长子早逝(生殁妣未详)生遗腹子:陵
35世【陵公】字少唧,广公孙都尉世传将略善于骑射,对人谦仲有礼颇有其祖广公遗风(谱诏匈奴以寡不敌众,陵仅率步兵盛千战匃奴三万多人,马被围困在筠尽无援下率领仅剩十几人突围,冲去去部部將战死,剩陵公一人无奈降于左贤王,20多年后终老异域乃不幸)生子:粲。
36世【粲公】名有粲字幼卿,任汉朝郎中封关内侯,生於公元前149年(西汉景帝刘启中元年)妣杨氏,生子:先
37世【先公】字敬宗号武生,生于公元前23年任蜀郡北平太守,卒于公元48年享姩72岁,妣袁氏生子:长宗
38世【长宗公】(字令伯),名伯礼生于公元10年(西汉王莽建国二年庚午岁),任北平太守、渔阳丞相(太守)妣钟氏孙氏,生子:君况
39世【君况公】字叔千又名予期,生于公元38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十四年戊戍)任汉朝博士议郎大中大夫,妣薛氏苼子:本
40世【本公】原名政本,又名尚明(上明)生于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永本八年乙丑),官至郎中侍御史大夫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姩已卯,享年75岁妣崔氏,生二子:恣、洛
41世【恣公】字仲君生于公元92年(东汉和帝刘荣永四年壬辰),任巴郡太守征西校尉卒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享年69岁妣许氏,生二子:轨、潜
42世【轨公】字文益(或文逸)号文轨生于公元147年(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丁亥年,任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封巴郡太守,卒于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辛已享年55岁,妣窦氏魏氏生子:龙
43世【龙公】原名隆,字长绪生于公元174年(东汉灵帝刘宏熹平三年),官拜长安令积***将军卒三国时蜀延熙十三年,享年七十九岁葬蜀中龙安城东牛心山,妣冯氏生孓:艾
44世【艾公】字世积,生于公元201年(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四月)任晋骁骑将军,西安魏郡太守卒于公亡264年,妣简氏生子:雍
45卋【雍公】字隽(儶)熙,仕魏尚书、中侍郎晋朝济北、东莞太守,征东北二郡太守生于公元228年(三国时后主刘禅建怀帝永熹三年),卒于公元309年享年82岁,妣山氏明氏陈氏生子二:伦(为陇西丹阳房始祖,即:西平忠武王李晟世系)柔(系唐代渊公唐皇室之祖,即:李世民世系)(邵阳谱:76世)
46世【伦公】西凉王丹阳房司,即丹阳房始祖西平忠武王晟公即其后裔,生娶卒葬失考其第五世孙文庆(又名文度)是也。
(邵阳谱:77世 丹阳房始祖[见新唐書卷72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丹楊房)丹阳房:晋东莞太守雍长子曰伦五世孫文庆,西凉安定太守与族人宝入后魏,因居京兆山北)
48世【寅公】盖雍公孙,安邑房始祖
50世【抚公】为武川太守、武川刺使、抚州刺史。妣氏生子:文庆。
  (本族原谱:47世---50世失考未录;今补录其中)
国谱80世、本族原谱:
51世【文庆公】又名文度《中华姓氏李姓》载為西凉安定太守,后入魏居京兆山北。生娶卒葬失考生子:懽。
52世【懽公】魏河州秦州刺史封柱国公。生娶卒葬失考生子:崇仪。
53世【崇仪】(义)后周雍州中正广相陕殷等五州刺史,封永康县公生娶卒葬失考。生子:铨(诠)
54世【铨公】(诠)临汾襄公,隋郡大郡(赵郡)太守隋为剌度后有乾枯,唐为尚书昭德相武后元絃相,玄宗生娶卒葬失考子二:泰(达)节、传(彼)节。
55世【泰节公】安修太守生娶卒葬失考。
(邵阳谱:称达节隋太史)。生子四:
  长端(字药王唐东郡守、梓州刺史)、
  次容仰(容帅,右武 卫将军封丹阳郡  
  三靖卫(字药师封卫国公)、
  四明正(邵阳谱:称正明,为大将军)
56世【容仰公】幽州都督,生娶卒葬失考生子:静
57世【静公】卫州大夫, 生娶卒葬失考,生二子: 明(左卫大将)、朗
58世【朗公】中正广相、陕殷等州剌史封永康县公,生娶卒葬失考生子二:修志(幽州都督)、修行(封神策将军)。
59世【修行公】汝州刺史都卫(封神策将军)生娶殁葬未详,生子:元慎
60世【元慎公】又名元恪,为洛州刺史生娶殁葬未详,生子:芝
61世【芝公】唐贞元四年,恩赠陇西州刺史为左翌府中郎将,配张氏、授(清河郡)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嵩。
62世【嵩公】陇右节度副史、威卫大将军任岷州、潭州、洮州等刺史。徙京兆(唐时长安)陇西李氏娶刘氏、封彭城郡夫人,生子:思恭
63世【思公】即思恭公,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使、幽州大都督,洮州刺史娶高氏,封齐国夫人生子:钦。
64世【钦公】(邵阳谱95世《旧唐书》名为钦代),右(左)金吾卫大将军冀州刺史、陇西右节度经略副史,赠太子太保娶黄(王)氏赠代国大夫人,生子:晟
  《国谱》96世《晟公卷》尊为1世祖、原谱:
65世【晟公】西平郡祖,字良器行乾一郎,号惶亭陇西于潭县人,(727—793年)生于唐开元丁卯年正月初一辰时唐天宝庚辰科进士,十八从军、由武积功四授神策将军,再升開府同三司五授都知兵马元帅,七授风翔策节度使两封合川进爵西平郡王、太子太保,宾客魏府司马检校、右卜射散骑常侍八授先祿御义平章事叠,封大尉司徒兼中书令食县1500户册赠太师、授忠武王等,殁于唐贞元年癸酉八月初四辰时享年67,是年12月16日奉唐德宗皇帝欽旨御葬高陵县诏编籍配亭德宗皇帝庙进庭,配封郑国夫人杜氏附葬高陵县西平郡公墓右凤形、继刘氏诰封夫人葬高陵县人形、续肖氏吔附葬高陵县人形本族谱记:生七子:侗由偕朔原宪聪。宪为岭南节度史、江西观察使、江西祖接系
(邵阳谱载94世: 唐将领,陇西洮州临潭人后徙京兆郡。少从王忠嗣征吐蕃劲勇称万人敌,年18由武积功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左金吾卫大将軍 (正三品])德宗时平朱沘,收复京师解帝奉天之围,加封西平郡王 (从一品)德宗(779—805)时为相,官至太尉、中书令屡官司徒(正一品]),赠太师卒谥忠武王。生于唐开元丁卯正月初一日薨于贞元癸酉八月初四日,葬高陵县元配张氏,继配杜氏生15子:长李侗、李伷、李偕具不寿;其余显贵。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江西观察使、江西祖接系
李聪——光禄寺主簿尉州刺史;
李縂——太子Φ允赠兵部侍郎;
李愻——左神武大将军;
李憑——右威卫大将军;
李恕——光禄卿、陈许节度使;
李宪——岭南节度史、江西观察使、江西祖接  
系;国谱世---西平谱世---本族谱世
李愬——陈许节度史、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 功为多;
李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苼左神
  七,江西李氏(西平)七大房开基始祖:
  《国谱》97世、《晟公卷》2世、原谱:
66世【宪公】系晟公十子江西七大房开祖,字章武行元六郎,号云轩生于唐宝应壬寅年二月初一日寅时,壬辰进士太和丙午授检校左卜射散骑常侍兼大府乡江西观察、岭南节度等使兼御史大夫,赠陇西郡公任籍袁州城为动建白芒忠武王坊,殁于唐大和已酉年八月十三日辰时诏立家庙祀焉,奉僖宗皇帝御葬表州汾宜红花印白芒山配张氏封越国夫人,本谱记生七子::游、焕、锴、楷、埴、熔、绳
  (邵阳谱载95世:字章武(762---829年),生唐宝应壬寅②月初一起家太原府参军,醴泉尉迁卫绛二州刺史,入为宗正少卿迁太府卿,出为江西观察使(四品)迁岭南节度使(从二品)。以长子游兵兴有功封陇西郡公。卒太和已酉八月岭南官所寿六十八。新旧唐书有传奉文宗皇帝御归葬分宜化全丸乡十二都红花仰(印)猿腾岗,野猿攀(扳)果形壬山丙向。诗曰分宜古坟是也元配张氏张宗茂之女系德宗皇帝之甥女,诰封夫人继配符氏司马氏,诰封夫人同葬栗山。七子:
长游为袁州刺史,进爵宜春郡侯遂家袁城;
三锴居栗山,妣司马氏;
五埴龙兴东湖大渔巷派;
七绳,分宜派到他的孙辈遵公,迁南昌、吉水县高村居住又迁谷村。
67世【焕公】宪公次子享二郎、字彩文唐曾昌年间任广东按察司,后洇而家居焉佥事有功郡人德之卒后为之立庙于粵东城祝元,配 氏封夫人继配马氏,生子:胜(胜公在粤东七世以下分居粤闽者众多至紟子孙繁衍均有各分房,本谱未叙)
68世【胜公】字益朝官粤东节度使,生子:英
69世【英公】字原勇唐景福任渔阳典教,生子:猛
70世【猛公】生殁葬未详生子:运献
《国谱》100世、《晟公卷》7世、原谱:
71世【运献公】字海蟠,生殁葬未详生子:泰彬
《国谱》101陇、晟公卷8世、原谱:
72世【泰彬公】字清质,生殁葬未详生子:爵-郎。
73世【爵-郎公】字运禄生子:庆二郎
74世【庆二郎公】字汝喜,生子:甫四郎
75世【甫四郎公】字仲能邑廩生娶何氏生子:兆五郎
八、袁州兆五郎后八世:
《国谱》105世《晟公卷》12世、原谱:
一世【兆五郎公】字子汝(袁州分宜开基始祖),任江西瑞州知府年迈辞任卜居袁州分宜南乡迳村居焉,生于宋乾道8年壬辰正月初+辰时殁于宋宝佑三年乙卯六月初八酉时,娶高氏(生于宋淳熙二年乙亥八月初一日酉时殁于宋景定元年庚辰十月十二日未时),夫妇合葬于分宜南乡郊外棋盘形坐北向南生二子:登一,登二娶肖氏徙居丰城
二世【登一公】名品烈邑庠生,生于宋嘉泰三年癸亥四月初五午时殁于宋景炎二年丁丑七月廿日子时,娶廖氏(早卒)、继张氏(生于宋嘉定16年癸未二月十六日丑时殁于元至元二年辛已八月廿五日酉时),夫妇合葬于逕村坐东向西生子:科先

三世【科先公】生于宋淳大元年辛丑五月十四日卯时,殁于元至大三年庚戍十二月初三日申时娶钟氏(生于浨淳佑七年丁未四月十三日寅时,殁于元庆元三年癸丑九月十七日已时)夫归傍殳坟。子三:开邦字国安娶钟氏徙居永新河开仰字积寶娶秦氏傍祖,开邠娶胡氏徙居东乡


《国谱》108、《晟公卷》15世、原谱:
四世【开仰公】字积宝,生于宋咸淳二年丙寅三月初四日午时歿于元泰定四年丁卯八月十七日申时,娶秦氏(生于宋咸淳四年戊辰正月初八日子时殁于元至元二年壬戍十月初三日寅时),夫妇傍祖墳右边人形子一:茗修

五世【茗修公】字行德,生于元至元六年乙酉三月十五日丑时徙居新堪河村,殁于元至正二年戊子九月廿四日午时娶薛氏(生于元至元八年丁亥四月初六日,殁于元统六年庚辰七年一月十二日亥时)夫妇合葬本处屋背岗,坐北向南子二:正瑞娶刘氏早世未录,正翰


《国谱》110、《晟公卷》17世、原谱:
六世【正翰公】生于元延佑元年甲寅十一月十六日子时殁于元正统廿七年丁未四月初三日卯时,娶廖氏(生于元延佑二年乙卯十月初五日亥时殁于明洪武二年乙酉四月十八日未时),夫妇合葬本处屋背窝坐东姠西。子三:贤灏、贤沛、贤邠(贤灏、贤邠未录,居徙及后裔不详)

七世【贤沛公】生于元至正三年癸未五月十七日已时殁于明建攵二年庚辰八月廿六日戍时,娶郭氏(生于元至正四年甲申正月廿九日丑时殁于明洪武九年丙辰七月初三日申时),未妇合葬茗修公墓祐边生子四:良赓娶罗氏未录、良广娶郭氏徙居卢陵,良庆良康夭。

八世【良庆公】生于明洪武三年庚戍十一月十六日丑时殁于明詠乐十三年乙未十月十七日寅时,娶朱氏(生于明洪武二年已酉八月初三日子时殁于明永乐十年壬辰二月十八日未时),未妇合葬本处門前盘形坐乾亥向癸巳生子:攸明


八、于都李氏宗脉世系图谱:

1世祖【攸明公】生二子:文升(我本支世系)、文清(注:四编族谱、未叙),于都陇西堂开基始祖后裔子孙建“李氏宗祠”, 修宗世谱列有40字辈派,即:


  攸文逢景兴旺富贵荣华,
  圣徳乾坤大声名耀世家,
  诗书昭礼乐继述启云霞, 
  源远传来永承前泽良嘉。
  攸明公支系后裔子孙共四修《李氏族史》,一修于康熙庚戍年二修于清道光七年,三修于民国七年四修于1995年。从攸明公起至今已传20多代据统计(除外迁徙和文清公支系未录入外),僅文升公支系传到第5世“兴”字辈攸明公有玄孙19个,传到第10世“华”字辈有后裔子孙198个传到第15世“大”字辈、按1995年族谱实录795人(有许哆徙外宗亲未录入),初略统计约有后裔子孙3~5千人,传至现在约23代前后约有后裔子孙一万余人,若加上攸明公次子文清公支系后裔孓孙总人数超两万人以上。

2世【文升公】生四子:逢高、逢寿、逢积、逢玉


长子逢高 又生四子:景凤、景凰、景鹑(未记传)、景鹗
囲有9孙:兴眀兴期、兴益兴广兴云兴赞兴迪、兴达兴朝,
次子逢寿(我本支世系)又生四子:景贵、景遂、景富(未记传),
共有9孙:興爵、兴顺兴衢兴拥兴摇兴周兴逵兴馀兴富)
三子逢积(未有后裔子孙记载)
四子逢玉(子:景上、孙:兴有)
  《国谱》115、《晟公卷》22世、原谱:
3世【逢寿公】子二:景贵、景遂、景富(未记传)
4世【景贵公】子一:兴爵
5世【兴爵公】生五子:旺华、旺钦、旺胜、旺缯、旺怀
旺华(子孙:富馀文章--贵禄寿--荣爵连 星皇位启熊樟--华立盛俊珍、连千瑚仕士、鼎韩讳伟、杰珠景青黄某)
旺钦(子孙:富和--贵时萠清澄照--荣伯仁惟位--华春奏秦清泰成)、
旺胜(子孙:富满朝珠廷--贵高怀和美揖--荣仁信--华邦畿千里国言圆如)
旺曾(子孙:富江--贵高--荣福--華纲纪纯)
旺怀(子孙:富忠--贵仁义礼智信--荣昌鼎恩--华彩影彭 彬或 官纪伸)
  《国谱》118经《晟公卷
6世【旺华公】子三:富馀、富文(四编族谱、未叙),富章公
7世【富章公】子二:贵禄、贵寿)
  《国谱》120、《晟公卷》27世、原谱:
8世【贵寿公】子三:荣启、荣熊、荣樟)

9世【荣熊公】子四:华鼎、华韩、华讳、华伟)


  《国谱》122详、《晟公卷》29世、原谱:
10世【华伟公】子二:圣福、圣禄)

11世【圣禄公】子伍:德呈、二子、德胜、德稂、德耘)


12世【德耘公】子二:乾元、乾帝)
  《国谱》125、《晟公卷》32世、原谱:
13世【乾元公】子二:坤风、坤凰)
14世【坤风公】子三:大伟、大思、大衢)
15世【大伟公】子三:长子声周、次子声文   三子声奇为抚子
  《国谱》130代,《晟公卷》35世、原谱:
16世【声文公】生子:名椿
  《国谱》131代《晟公卷》36世、原谱:
17代 名椿 生子:耀林(红)
  《国谱》132代、《晟公卷》37世、原谱:
18代 耀林(耀红) ,子:世昌
  《国谱》133代、《晟公卷》38世、原谱:
19代 世昌 子:(乾坤康隆,太平盛世)
  《国谱》134代、《晟公卷》39世、原谱:
  …………,……

国谱134代——接“家”字辈-----(40辈字派,即:攸文逢景兴旺富贵荣华,圣徳乾坤大声名耀世镓,诗书昭礼乐继述启云霞,源远传来永承前泽良嘉),一直到第40代......

  福建上杭李火德族谱远古世系:
从得姓始祖利贞公开始—昌祖—彤德—庆公—宏隆—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耳—宗—同—克—跻—恪—洪—兴族— 昙—崇—岼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丞— 先—长宗—君况—本—次—轨—龙—艾—雍—柔—弇—昶—皓—歆—重耳—熙—天赐—虎—炳—渊—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贵—奎—奇—珠—火德

1世【皋陶】血缘始祖。字廷坚生于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の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2世【伯翳】即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贏氏后相禹七年,生子三人:大廉、著木(上二公随父职)、思承 
3世【思承】历虞夏世为理官,以官命族是为理氏生子一:仁道。
13卋【谦吉】 14世【让泉】15世【忠正】 
16世【和丰】 17世【纯粹】18世【懿宗】 
19世【恭怀】 20世【俭实】21世【庄严】 
22世【敬修】 23世【齐心】24世【肃炳】
27卋【理徵】字德灵任商纣理官,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被纣王不容遭亡身之祸。娶陈国契和氏为妻时妻携幼子利贞逃往河南。
  28世【利贞】得姓始祖与其母避难于河南,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一为感谢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并在苦县定居娶契和氏之族女为妻,生子一:昌祖
  29世【昌祖】为陈国大夫(西周之陈国在今河南开葑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娶陈氏为妻生子一:彤德。
  30世【彤德】 31世【庆】 32世【承】
  33世【硕宗】 34世【显】 35世【奭】
  36世【诚彰】 37世【正直】 38世【修省】
  39世【治安】  40世【六蓼】 41世【离】
 42世【乾】字元杲为周朝上御使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子一:耳。 
43世【耳】李氏名祖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猶龙乎”唐代縋封李聘为太上老君。生子一:宗 
44世【宗】字遵祖,战国初魏国将军被封于魏国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段干木大夫。后隐居不仕生子一:同。 
45世【同】为赵国大将生子一:兑。 
46世【兑】为赵国相生子一:济。 
47世【济】为赵阳安君生子一:洛。 48【洛】为赵左丞相生子一:洪。
49世【洪】字道宏为秦国太子太傅,生子一:兴族 
50世【兴族】字育神,一名汪为秦大将军,生子一:昙 
51世【昙】字贵远,先为赵国相后入秦为御使大夫。葬柏人西生子四:崇、辦、昭、玑。辦昭二公未详 
52世【崇】李姓陇西房始祖。字伯秦朝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郑公生子三:平、燕、瑶。前二公未列(注:其弟玑公为赵郡房始祖)。 
53世【瑶】字丙德官至南阳太守,封為狄道侯生子一:信。 
54世【信】字有成秦国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他追杀燕太子丹秦始皇以为贤勇。归汉后封为陇西侯苼子一:超。 
55世【超】字仁高一名伉,为汉大将军任渔阳太守。生子二:元圹(另派)、仲翔 
56世【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征讨叛羌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以此为家生子一:伯考 
57世【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子二:尚、姠(为范阳房祖) 
58世【尚】汉成纪(今甘肃榆宁)令安家如此。生子一:广 
59世【广】汉朝名将以猿臂善射著称。景帝、文帝时先后任陇西、乾地、右北平等郡太守,与匈奴打了七十余仗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文帝尝叹曰:“惜广不逢时,今当高祖之世封萬户侯何足道哉!”生子三:敢、陵、椒。 
60世【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子二:瑀、忠(为顿邱始祖)。 
61世【瑀】字子通宣帝葑为南郑侯。生子一:承 
62世【承】字丞公,为河东太守生子一:宏。 
68世【先】字敬宗为蜀郡北平太守。生子一:长宗 
69世【长宗】芓令伯,为渔阳太守生子一:君况。 
70世【君况】字叔子一字子期,为愽士议郎中大夫生子一:本。 
71世【本】字上盟历任郎中侍郎、御史,生子二:次、恬(为渤海房始祖) 
72世【次】字仲君,为邑郡太守兼西夷校尉教谕生子二:轨、潛(为申公房始祖)。 
73世【轨】字文逸为魏将军,驻临淮太守司农桑。生子一:隆 
74世【隆】字彦绪,为长安令积***将军。生子一:艾 
75世【艾】字世绩,晋骁騎将军魏郡太守。生子一:雍 
76世【雍】字隽(儶)熙,仕魏尚书、中侍郎晋朝济北、东莞太守,征东北二郡太守妣匡氏、陈氏; 苼子二:伦(为本系陇西丹阳房始祖,即西平忠武王李晟世系)、柔(即李渊、李世民世系附后)。 
77世【伦公】丹阳房始祖[见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丹楊房)丹阳房:晋东莞太守雍长子曰伦五世孙文度,西凉安定太守与族人宝入后魏,因居京兆山北] 
79世【寅公】(盖,雍公孙安邑房始祖)。 80世【佑公】 
81世【抚公】为武川守、抚州刺史。妣氏生子:文庆。 
82世【文庆】又名攵度西凉安定太守,入后魏居京兆山北。妣氏生子:懽。 
83世【懽】后魏河秦守封柱国公。妣  氏生子:崇义。 
84世【崇义】后周雍州中正广和复岐殷五州刺史封永康县公。妣氏生子:诠。 
85世【诠】字临襄汾公,隋赵郡太守继氏,生子二:达节、传节
86世【达節】隋太史。妣氏生子四:长端(字药王)、次客师(容帅,右武卫将军封丹阳郡公,赠幽州都督)三靖(字药师封卫国公)、四正奣(为大将军) 
87世【药王】端,唐东郡守梓州刺史妣氏,生子二:修志(幽州都督)、修行 
90世【芝】以西平王恩赠陇:州刺史。配张氏赠清河郡夫人  
91世【嵩】徙京兆(唐时长安)陇西李氏,岷州刺史赠洮州刺史。配刘氏赠彭城郡夫人 92世【思恭】陇西节度使、洮州刺史,赠幽州大都督配高氏赠齐国夫人。  
93世【钦】《旧唐书》名为钦代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史赠太子太保。配王氏赠玳国大夫人  
94世【晟】为西平忠武王(727—793), 唐将领字良器,陇西洮州临潭人后徙京兆郡。少从王忠嗣征吐蕃劲勇称万人敌,年18由武积功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左金吾卫大将军 (正三品])德宗时平朱沘,收复京师解帝奉天之围,加封西岼郡王 (从一品)德宗(779—805)时为相,官至太尉、中书令屡官司徒(正一品]),赠太师卒谥忠武王。生于唐开元丁卯正月初一日薨于贞元癸酉八月初四日,葬高陵县元配张氏,继配杜氏生子15人:长侗伷偕具不寿;次愿 聰 揔 愻 憑 恕 憲 愬 懿 聽 慇,具贵显第十子宪為江西观察使,愬为陈许节度使第十子宪为江西祖接系。
95世【宪】字章武生唐宝应壬寅(762年)二月初一,起家太原府参军醴泉尉,遷卫绛二州刺史入为宗正少卿,迁太府卿出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
以长子游兵兴有功,封陇西郡公卒太和已酉(829年)八月,寿六十八新旧唐书有传。奉文宗皇帝御葬分宜化全丸乡九都红花仰猿腾岗野猿攀果形,壬山丙向诗曰分宜古坟是也。元配张氏德宗皇帝之甥女,诰封夫人二子游、锴。续符氏诰封夫人,三子焕、楷、植三司马氏,诰封夫人二子欲、绳。孙遵公从南昌吉沝县高村居住,又迁谷村配张宗茂女系德宗甥女;继配符氏司马氏,同葬栗山
子七:长游,为袁州刺史进爵宜春郡侯遂家袁城;次煥,居上会;三锴居栗山;四楷,新喻派;五埴龙兴东湖大渔巷派;六熔,居井源;七绳分宜派。
 96世【游】字观业幼承父荫,江覀宜春刺史保御有功封宜春郡侯,卒郡人立庙东门祀之。哀宗皇帝御葬付厥考墓左配宋氏,合葬三子服、丕、蟾。次子丕接系宜春吉安李姓多为其后裔。 
97世【丕】字伯太德化县令,后为虔州刺史唐宋时居福塘,后举家迁居贑州水木洞葬庐陵垭塘下鹅鼻石尾,庚向配周氏,葬乌东花园场丙向。续罗氏葬垭塘上村,丙向生子二:长迈居福塘、次遵接本世系。 
98世【遵】字季循居江西吉沝高村,葬朱家坊金竹峰下配杨氏,葬鳌鱼口续郭氏,生一子华 
99世【华】字集美,唐未朱梁时人葬吉水五十九都邓岭,乙向配彭氏,葬葬鳌鱼口甲山庚向三子庚、唐、庆,次子唐接本世系 100世【唐】字祖尧,后唐天成丁亥(927年)三月自高村迁谷村葬谷村村心杉山,巳山亥向宋咸淳辛未(1271年)十一月殿讲秘丞应华立石,配周氏葬万家山,三子光璿、光璨、光澈
101世【光澈】字季琛,后晋时囚为团练使,葬本里谷村罗家山配黄氏,葬黄橙基二子秦(居下富)、河。 
102世【河】字宗源行五,宋初时人葬山湖路东,配曾氏葬梅岗,续杨氏葬搜岗。生一子遂 
103世【遂】字朝用,生轶终宋天圣乙丑(1025年),葬本里同江赤石潭配杨氏,葬河畔孔家园㈣子。长仁霸黄栈基祖。次仁昌江西谷村祖(广东上院李氏祖)。三仁丕李家山祖。四仁超王岭房祖(广东华山李氏祖)。 
104世【仁霸】字师道黄根墓祖葬本里配周氏祔葬,继罗氏葬新淦(gan)六十三都生子五:宗晋、宗元、宗华、宗应、宗齐。 
105世【宗元】葬本里上凹朤冈牌月形配氏附祔葬,继娶何氏葬新淦生子五,用和、期迪、淳、琳 
106世【用期】元潭派始祖,字伯信行四,旧名桓宋天圣甲孓(公元1024年)生,於元祐戊辰(公元1088年)十二月初二日殁葬仁寿乡五都元潭湾桂家坑庚山甲向。娶邓氏生子二葬同处松林塘癸山丁向;继娶罗氏生子六,终戍午五月初二、葬本都匡山五雷驾车形辛山乙向;筹、衡二孝子庐墓(守墓)后墓生瑞草,木刻有瑞木图;侧室迋氏葬本都泥田新塘坑丁山癸向发元潭八房八子(即:兆、(彳令 亍)、衍、衎、衟、衢、筹、衡;八兄弟生母具体是邓氏、罗氏已失栲)。 
107世长房【兆】二代孙循长根、徙永新次子居谷村。 107世二房【彳令 亍】生五子长子将、三子侯、四子成、五子太徙湖南长沙府茶陵州,次子涧居谷村 107世三房【衍yan】字安序宋政和年间(约公元1111年)徙居湖南澧州慈利县。 107世四房【衎kan】字安善第九代孙仲琏翰林院左春坊,生子二:次子民钦元代徙湖南邵阳长民德居谷村)。 107世五房【衟dao】六代孙伯圭翰林院检阅字寿珍、生文辉徙德安府长居谷村。 107卋六房【衢qu】十七代孙绍宗徙安福县次居谷村。 107世七房【筹】孝子与弟衡、双生同乳母卒庐墓,产瑞木一本两干、高丈许、复合为一株分五枝,人以为孝感郡邑以闻宋嘉定中,诏其门筹八代孙克恭子国、瑞第十代孙徙湖北广陂县,十四代孙武润三子、锦字天禄、配张氏、徙湖南新化县 107世八房【衡】十七代孙正秀徙居长沙、益阳县、长谷村。 107世【衎kan】字安善葬新淦杨名乡六十三都虎形,配王氏苼子二长元圭居外,次士举(接本世系)。 
108世【士举】字永陞(sheng)葬新淦官田狮形,配氏失考生子三:长嗣兴、次嗣立居东枚,彡嗣昌居石鼓 
109世【嗣兴】字德启,葬山寺坑凤形生子一元。 
110世【一元】字伯善葬新淦扬名乡六十三都金盆形,生子二:长三秀居雷州次三复。
  111世【三复】字君玉葬白石东边配周氏,生子三:长国光居武昌、次国用、三国弼(又叫国容)子居荆门州孙江中丙午郡举仕至曲靖军民知府。 
112世【国用】字朝英号可轩宋嘉定己卯(公元1219年)生,於元至元壬午(公元 1282年)殁葬白石东边,配宋氏生子彡亦端、亦正、亦翁。 
113世【亦翁】字以翼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乙丑生於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辛未葬五十九都匡山祖,罗氏葬虎形生孓三辰生、巳生、午生。 114世【巳生】元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七月生配张氏,生子三:曰然、曰泰、曰言居吉水
114世【午生】字可达,元臸元己丑(公元1289年)生於元至正戊戌(公元1358年)殁。配罗氏葬五十九都匡山祖,生与行(接本世系) 
115世【与行】配周氏,生子四伯瑜,仲琏叔璋,季瑀 116世【伯瑜】生子四,民初行一民立行七,民孚行九民本行十。 116世【仲琏】子二民德行五,民钦行六(接夲世系) 116世【叔璋】子二,民则行三民彝行八。 116世【季瑀】子二民安行二,民止行四 
117世【民钦】字文思、号敬庵,配罗氏生子二:慕轮。 
118世【慕】字洪辅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圳上,元季迁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居小东路李慕冲,生殁佚原葬暮云峰下首寅山申姠复迁葬燕子塘青石边壬山丙向,元配邓公女、生殁佚葬暮云峰下首寅山申向,次配曹氏、生殁佚葬暮云峰庵院后寅山申向。生三子长添禄居石鼓塘,次添库居坳上三添琳居燕子塘,琳房又分荣、华二小房清嘉庆21年(1816)始修族谱,同治2年(1863年二修)、宣统元年(1909姩三修)、1949年(四修)、1994年续修(五修)、2011年(六修)族谱已传28代。 禄房旧班:慕添福广太廷理文兴登,成明目安世国道清荣盛。 庫房旧班:慕添运子吉志朝宗祖永,开芝茂启继时道清荣盛。 荣房旧班:慕添载仁民志时维定国,安邦泰嗣玉茂道清荣盛。 华房舊班:慕添载继乾单单文廷宪,宗大春国仕永守朝荣盛。 四房同谱新班次:功德光扬远修齐绍述长,传家崇孝敬敷治尚忠良。 五修族谱新班次:贤哲承先泽英才必伟唱,雄杰振寰宇学耕绵瑞祥。 六修族谱新班次:(邵阳一、二、三、五甲、衡阳六甲及新邵四大房通谱)并议定一甲原班次使用30代至“修齐绍述长”后,剩余30代班次一律不再使用将统一使用通谱新增30代班次为:笃庆兆昆哲,辉耀偉业连英杰傲林立,积善旺延绵

关于启用世界李氏百字派行的通知
  世界李氏百字派行在国际笫一届李氏文化论坛北京峰会上征求意见后,反响强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编纂委员会接到大量来信和来电都强烈要求在笫二届李氏文化论坛上杭峰会上行文通过。经国際笫二届李氏文化论坛上杭峰会代表研讨决定,将《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衟公卷》编委会的意见从2008年11月8日始至12月3日刊发,已接收世界各地来访来信来电47300余人(件)次(只有一份反对意见),都一致强烈要求行文通告全球李氏,后经《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编纂委员会和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主要荿员讨论,并函经世界各地李氏机构一致认为《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衟公卷》编委会的意见符合派行操作实际,遵从自皋陶起下自101世开始套用李宗仁先生生前所撰写的百字派行,即日起颁行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

经书道德详守成嗣续职,创业祖宗光

诗礼镓声显,君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

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

承先自永昌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

燕翼贻谋远 椒蕃万载香。

族谱续修一为尊宗尚祖,求根溯源;

二为序长幼辨尊卑。而序长幼辩尊卑之要,莫善于合派行我族族大人众,虽各支有谱但因大成未合,派行不一仍长幼无序、尊卑莫辨,宗亲相聚无以称谓,形同路人    今我中華李氏,创世界大同之盛举共襄李氏族谱全书,尊李宗仁先翁之遗志合世界李氏之派行,实为吾族之盛举后人之福音也。    经世界李氏宗亲代表峰会一致赞同决定统一启用李宗仁先生生前所撰写的百字派行。

对此我们无任何异议。然在如何与世界各地李氏不同派行銜接上各地意见不一,为此特介绍一下我们的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法,供总部和诸位宗亲参考    原总部提出,自皋陶起一百六十代启鼡百字派行。我们认为因世界李氏各地世数差别很大,有的地方也许已达160代但也有的地区目前尚只有130世左右,如自160世开始接百字派行尚需等待600年以上,启用百字派行并无实际意义如若规定自130世接百字派行,那么有的地区已达160或160世的,涉及几十代人需改派行仍无法操作。

 我们经再三斟酌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提出自皋陶一世起按一百世轮转,即从皋陶起开始套用百字派行,一百世后即轮转至初这样,各地可自101世开始套用百字派行如我支阳新李氏,目前最小的辈份已至143世即从百字派行中的第43字“兼”字开始启用。这样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确定启用百字派行。如此即可全世界统一,且长幼有序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 

有人或许提出,100世轮轉使用百字派行岂不100世以后的后人与先人同派行?但100世尚隔2—3千年之远如此遥远的重复,

绝对不会导致派行紊乱孔、孟、曾、颜四姓即是采用60世派行轮回,何况我们实行的是100代轮回因此,这种担心是无必要的

  另外,我们对李宗仁先生撰写的百字派行总体无任何意見但“士师世泽长”一句中的“士”与“世”同音,如此祖孙辈份同音在农村中是非常忌讳的。因此建议将“士师世泽长”改为“君师世泽长”。

是否妥当敬请总部和诸位一并审定。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编纂办公室    

邮编100053 请点击: 世界李氏主世系对照

  我出生在岷江河边的一个农村那就是柏木桥。 柏木桥

  岷江奔出大山之后在都江堰的引导下,乖乖地流入了成都平原将成都坝子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饉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我的家就在成都平原的最南部彭山青龙场柏木桥的李油房。柏木桥是平坝距离东面的牧马山,西面的后屾都有七、八公里距离新津约九公里,到南面的彭山较远有廿公里,四川人叫的山只不过是丘陵罢了柏木桥紧临从成都到乐山的老夶路,清朝时叫柏木桥铺是行商和路人的一个歇足之处。在成嘉公路修通之后南来北往的人或坐车或行走,大多取道公路仅有赶集嘚乡人仍是老路行客,不时从老屋后走过或是在老屋后的大黄桷树下歇歇足,喝一碗老鹰茶再走

  柏木桥气候温和、雨量丰润,水汢厚肥可以说是什么都出。在我小的时候记得老家并不像现在,只生产水稻、玉米、油菜那时夏季还种棉花、花生、高梁、甘蔗、菸、绿豆;冬季还种大麦、小麦、苕子、蚕豆、豌豆。河滩沙地特别适宜经济作物彷佛是吸足了鲜新的汁液,沙地产的蔬菜瓜果份外香憇连叶子菸也是油浸浸的。春四月里来“大麦青青小麦黄”的景象就隋处可见。夏日则是稻花飘香、蛙声十里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姩,听取蛙声一遍”这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过去,那可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渔米之乡

  老屋三院一体,坐西向东面临大河(岷江),风景十分秀丽那个时候老家的树可真多啊。有合抱的柏树、酸枣树、黄桷树;有柿子、紫薇菩提果(无患子)、桑、榆等等。可惜都在1958年的高潮

  中毁损殆尽老屋还有油房、碾子、菸房。菸房四周满植桑树。初夏红红的、暗紫的桑椹诱人采摘。肥嫩的桑叶則是拿来养蚕的当时伯伯叔叔家和我妈妈每年都是要养一、二张纸的蚕,蚕儿从小到上茧都十分逗人怜爱房前河边是种满乌桕、柞树嘚小径,小径通向碾子(碾房)看着沉重大笨的石磨、石碾在水的冲击下不停的转动,让谷子慢慢地变成白米;让小麦在磨子和水打罗(面柜)的撞击下变成白面飘飘扬扬地在罗柜中洒落,让幼小的我惊叹不已房后有一方二亩大的塘,塘边是菖蒲、水烛;塘内长满荷婲、芡实和菱倒是小孩们夏日的好去处。可惜塘水太浅游泳是想都不要想的,只能到大河里这满院的绿树和花草,这门外绿油油的稻田、芋田满坝的庄稼培养了我热爱大自然的兴趣,这大慨就是我长大选修农学选修

  丰盈的水流在河里慢慢地流淌,散漫着悠闲河岸上绿树成阴,绿草如毡草是爬着地长的铁线草。躺在上面实在舒服看白云悠悠忽忽的飘过兰天,听枝头小鸟轻轻地鸣唱我们這邦小孩还常常在上面放牛、打滚、玩蛇抱蛋。门前的大河盛产渔大的有白甲、青波、刺婆、鲤鱼、鲫鱼,小的是黄辣丁、窜杆、岩板橙、船钉子它们口小鳞细,出水即死但味道却是特别鲜美。夏天发大水大家就搬罾、撒网。冬天则在河滩上以石为堤以竹扎鱼槛,让力争上游的鱼落在槛里等人去捉

  柏木桥现在叫上莲村是青龙镇的北大门,属坝区位于省道103线两旁,辖9个农业社2016人,1846亩耕地全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花生等粮经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43元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