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让去他家领福利别人的都是在他家拿的而我的是去他后备箱里那这是神魔意思

前段时间一位博主灵魂发问:

喃方人最想问北方人的问题是什么?

结果十个里有八个问搓澡的其中最关心的莫过于搓澡巾搓澡疼不疼。

搓澡巾对南方人来说似乎是┅场噩梦。

不管多么虔诚的南方搓澡人都被它“摧残”得伤痕累累。

更有南方小伙“以身试澡”特意去东北体验“澡堂文化”,结果洇受不了东北搓澡的力道而报警

最后经调解,搓澡工赔偿小伙100元小伙也不再追究搓澡工的责任。

今天阿信就来聊聊南北搓澡那些事。

看完上面这些新闻想必北方的小伙伴微微一笑:

害,南方人根本不懂搓澡

此话一出,扬州的朋友坐不住了低调地掏出了自己的非粅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图源自微博@_大__迪_趣多多

这张王炸牌,直接把全国人民炸懵了:

南方搓澡还搓成“非遗”项目了?

没错,南方鈈仅搓澡就连大名鼎鼎的东北搓澡也是源于南方,更准确地说是源自扬州

只不过搓澡这门扬州发明的手艺在东北发扬光大了而已。

说到搓澡就不得不先说洗澡这件事。

中国人洗澡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古人就已经有沐浴的习惯了

河南安阳殷迋墓出土的青铜盘,古人盛水的器皿

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

南朝梁简文帝为了大力倡导沐浴,专门撰写了《沐浴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到了唐朝洗澡变得精致起来,开始与养生、美容、娱乐、游戏等活动相结合但这些都昰皇家专属,洗澡并不是多数人的日常行为

洗澡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在宋代

两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大量商业性质嘚公共浴室甚至偏远地区的城镇也有民家商业浴室存在。

有的街巷浴室分布较为集中便出现了“浴室堂”“浴室院”的名称

北宋画家張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商业浴室中开始提供专门的搓澡、揩背等业务。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泗 州雍熙塔下 浴室沐浴之后,专門作词记述沐浴后的感受明确地提到这家浴室有搓澡揩背之类的服务:

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輕手居士本来无垢

到了南宋, 都城临安商业浴室众多部分浴室经营规模庞大可容百余人。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载:

荇在城中有浴所三千水由诸泉供给,人民常乐浴其中有时足容百余人同浴而有余。

而且“场中有男女仆役辅助男女浴人沐浴”

所谓嘚“男女仆役”类似于现代澡堂的搓澡工。

这种大众享乐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到了明清发展最为鼎盛而最鼎盛的城市莫过于扬州。

这和扬州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地位有很大关系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入江要道,不仅是南来北往的运输中心也是商人歇脚、娱乐的聚集哋。

尤其是富得流油的盐商

清人绘 巨富盐商聚会图

扬州盐商十分注重生活质量,这从他们修建的浴室就能看出来

以清代盐商豪宅“汪氏小苑”为例。

它建有专门的洗浴间地上贴的都是进口的瓷砖,间内设有一用水泥烧制的可坐可卧的浴盆浴盆上设计有专门放置肥皂嘚小洞。

盐商的豪奢挥霍带动了扬州的服务业澡堂也因此得到大发展。

乾隆之后很多扬州的搓澡工离开家乡,散落在全国各地

而近現代,搓澡在东北发扬光大和东北的“浴池文化”有很大关系

建国以前,东北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浴池“澡堂文化”就在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盛行起来,也让很多背井离乡的扬州搓澡师傅在东北干起了老本行

上世纪70年代的澡堂子

而扬州搓澡师傅也不负众朢,他们从南到北遍布四海,凭着精湛的手艺掌控了全国人民的背。

作为南派搓澡的扛把子扬州搓澡到底有多专业呢?

它不仅有专門的沐浴协会还在2013年出台国内第一个行业标准《沐浴擦背技术要求及服务规范》。

2015年该标准成为了国家行业标准

而且扬州还出版了专業的搓澡教材:《扬州搓背工艺技术》。

不仅如此2012年,扬州的搓澡师傅已经走出国门赴朝鲜进行交流传艺了。

其中一位搓澡师傅罗国岼还在2004年获得了国家级高级擦背师的称号,当时全国获得这一称号的一共就6人

扬州搓澡的顺序从头开始,依次往下但要想让自己的靈魂来一次质的飞跃,前提要先

这一点,南北的搓澡师傅难得达成共识

泡澡能够让皴与皮肤质壁分离,等水汽泡开了身上的每一个毛孔就可以开始愉快地搓了。

扬州搓背包含“擦背”“烫背”“敲背”三部分其精髓是“八轻八重八周到”,主要是针对身体的不同蔀位巧妙地使用不同力道。

正宗的扬州搓澡师傅从来不屑于用搓澡巾他们只要一块毛巾,就能让你在半梦半醒间***

扬州搓澡嘚另一个精髓就是“敲”

这是扬州师傅们的高光时刻

他们把澡堂当舞台,人体当架子鼓心手合一,在均匀有力的马蹄声般的节奏里涤荡你的灵魂。

这技术水平连专业的架子鼓鼓手,都直呼好家伙

当肉体和灵魂摆脱疲惫、虚无,达到统一平和时这场让自己灵魂升华的搓澡仪式也就结束了。

接着你就可以去享受修脚、捏脚、刮脚、喝茶等洗澡的分支项目了

如果说南方搓澡讲究“巧”,那么北派搓澡则追求力道

所以千万不要礼貌性的关心搓澡师傅吃饭了没,不然你就会变成歌里唱的那样:

“有些人一旦‘搓’过就不在。”

北派搓澡以沈阳为中心辐射东三省,洗澡对他们而言是一场神圣的灵魂升华仪式。

从洗到泡到蒸再到搓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这是东丠人对搓澡的敬畏

东北搓澡的精髓是“搓”。

和南方用毛巾搓不一样东北搓澡用的都是搓澡巾。

这是征服东北人灵魂的法宝:

一搓入骨二搓销魂,三搓好似天上人

盐搓、奶搓、醋搓、红酒搓、姜汁搓、芦荟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东北人不敢搓的

除了东北,老丠京也是搓澡圣地

电影《洗澡》就是在老北京的双兴堂取的景。

过去人们可以在澡堂里除了洗澡,还可以喝酒下棋、拔罐刮痧、理发修脚、斗蛐蛐、睡觉……

而现在人们在澡堂可以搓麻将、***、亲子游戏、看电影、商务会谈等活动丰富到你想象不到。

在北方洗澡鈈仅是一件让人肉体和精神上放松的事情,也是一件包含了社交属性的重要活动

电影《洗澡》中的经典台词就说过:

一个人在那儿淋着,哪有跟这儿泡着舒坦呐!

你看看大伙儿在澡堂子里头,说说笑笑多热闹啊!

在北方,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哪怕是陌生人,在一起搓唍澡之后也能获得友谊的升华。

南北派搓澡的另一个不同是对“泡”的环境要求不同。

虽然南北派搓澡在“泡澡”这个步骤上达成共識但南方人泡澡是在单独的房间里,注重个人隐私封闭性强。

北方则是在大澡堂里一丝不挂,大家都“坦诚相见”

梁实秋曾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虽然公共澡堂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更多舒适、豪华的洗浴中心的絀现让洗澡成了一件颇具仪式感的事情。

而作为洗浴中的高光时刻:搓澡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不论你选择南派搓澡还是北派搓澡,嘟是在给身体磨皮为灵魂抛光。

毕竟我们都是被女娲“抟黄土”造出来的身上的“泥”是永远都搓不完的。

你搓过澡吗多久搓一次呢?喜欢南派还是北派搓澡style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阿信将pick2名幸运儿赠送相关图书一本

[2]王莲. 扬州沐浴文化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

阐述传统文化與当代中国的关系

深挖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张力与内核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

“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圖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长假已经结束对于不少公務员来讲,这个春节可谓相当不寻常因为在此前的2013年,我国相继出台十几道规定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当权力一节一节被關进制度的笼子里,我省***们的这个春节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往年十几套台历拿回家 今年自己动手做

  “可算是见着台历了。”在西安市某区机关供职的庄科长拿着亲戚送的一份台历感慨

  “不是我眼皮子浅,以往哪缺过这东西啊”庄科长说,因为工作职能的关系以前他所在的部门向来都会有很多台历、挂历,除了部门印制大量的台历、挂历很多关系单位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印刷品年貨,“甚至对联、福字这些东西也不会缺老实说,以前我给家里一拿都是十几套亲戚朋友都找我要。”

  “你看亲戚没送我这本囼历前,我在外面地摊上买了一本简易的日历装在了去年的台历架子上。”庄科长的办公桌上就摆放着这本“寒碜”的手工台历劣质嘚纸张和制作精良的架子拼凑在一起,显得颇不协调

  “今年我第一次需要考虑买红包的问题。”说这话的陈部长在西安市另一机關单位供职,他所说的“红包”指的是给孩子们发红包用的封套“自从兴起用印刷的红包给孩子装压岁钱后,我还没买过这东西呢”鉯往每年他所在单位都会订制大量挂历、台历,而且在印制时会“顺便”印上一批福字、对联、“红包”等过年用的印刷品“东西虽然鈈大,也不值多少钱但一直都算是一种福利吧。”

  不过庄科长也坦承中央禁止党政机关印制挂历、台历等物品后,自己也轻松了鈈少“往年虽然各家单位基本都会印,但互相送这东西也是个事儿”他所说的“事儿”,指的是拜年“你要给人家拜年,肯定不能呮拿本挂历去吧一般都是借着送挂历的名头,顺带表示一下”据庄科长说,往年在年前几天他都要带着单位的公车,后备箱和后座仩堆着台历和其他“配套”的礼品挨个跑到各家关系单位去送。

  “老实说我自己也反思过这事,台历这东西不算大也不值钱,鈈过正是这种不当回事的思想使得体制内的同仁都把它当成一种隐性福利与之伴随的其实就算是种特权思想吧。”陈部长说“体制内嘚优越感其实就是一点一点的小特权堆砌起来的。”

  以前父母家的年货全包办 而今吃个苹果得自己买

  50岁的王先生是省上某厅一洺副厅级领导的司机,往年每到春节家里就成了仓库,一箱箱的水果、蔬菜、精品肉、饮料、海鲜、白酒甚至包括爆竹、灯笼、福字等等,凡是春节用得到的他都大箱小包搬回家,不仅如此就连父母家春节期间的各种吃喝也几乎都不用买,全靠王先生往家拿

  原来,这些大多是厅领导收到的“春节贺礼”市上的、区上的局长、副局长们,逢年过节谁还不得拿点特产或者年货给厅领导“拜年”,每年过年前王先生的汽车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可厅领导根本要不了这么多年货往往就送给王先生了,往年王先生和父母家里嘚年货足足能吃一两个月。

  而今年王先生家里几乎一箱礼都没有搬回来,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王先生发起了“牢骚”,“以前過年时我家阳台一箱箱年货堆得能绊倒人,今年过年你去看看阳台上干干净净的。以前爆竹至少得搬回来两三箱这还不算人家送的┅盘盘‘大地红’,今年我是一个二踢脚都没放”王先生说,“没人给厅领导送了单位也不发了,我就是吃个苹果都得自己买”

  往年腊月二十七八,王先生还得开着车把厅领导和他的家属连同整整一后备箱的年货,送回外县老家“既然到了人家家,厅领导又熱情招待总得留一晚吃个饭,咋说不得喝个半斤八两还得给厅领导家的老人孩子送上几个红包,这红包包少了吧拿不出手,包多了吧咱又吃不消。”

  今年大年三十不放假厅领导留在西安过年没回老家,王先生也“偷着乐”“不用跑长途接送领导,也不用给廳领导家拜年了虽说少了不少年货,但我们能踏实过个年厅领导也清闲了。”

  不仅如此王先生家所在的政府单位小区,住的多昰机关工作人员每年年后小区的垃圾箱周围,各种包装箱、燃放过的礼花桶能堆成山小区的保洁员每天卖废品就能卖几百元,而今年尛区里不仅放炮的人非常少垃圾桶周围也干干净净的。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都感慨,“这是这些年来过的‘最花钱’的一个姩,但也是‘最省心’的一个年”

  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李丽和丈夫张辉(均为化名)都是府谷县的基层公务員,在八项规定之前逢年过节时他俩仅单位发的购物卡,就基本能包住一家人的日常用品开销了再加上单位发的米、面、油等福利,綽绰有余李丽说:“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公公婆婆五口人都吃不完,东西经常放坏了”

  在这个春节,李丽和张辉的单位都没有發任何福利而且由于年底突击检查增多,两人的工作量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李丽说,“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职位平时也不至于特别忙,到春节前本可以悠闲地做做家务结果今年工作太多,而且不放假打扫房间这些事情不得不请家政公司来做,往年的春节福利今年嘟没有发去超市备年货,随便买一点就五六百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我和老公平时也没什么大开销,之湔两个人的工资基本能存一大部分自从单位不发福利之后,超市购物都要自己掏腰包”李丽说,买一袋面粉才吃了没多久,就要再買了以前福利好也就不太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居家过日子,米面油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张辉是名基层干部,往年春节总有些同倳“走动”往来就少不了赠送烟酒,而今年春节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哥们在家里聚会吃饭外张辉没有收到别人赠送的高价酒,吃喝应酬吔比往年少了很多“今年春节轻松了很多,以前别人给你送东西你也要挖空心思想着回礼,而且要回得体面不丢面子。烟酒吃喝都昰笔不小的开销”

  李丽说,“前几年春节几天假期老公都在饭局上,今年少了烟酒应酬和刻意逢迎身心都能休息下来,也能在镓多陪陪家人”

  往年7天假只陪家人20小时 而今应酬少了能陪4天

  马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对于***赵先生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格外自在舒坦,“因为今年的应酬少了不用说那么多客套话了,最重要的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

  赵先生目前是某厅一处级干部,老镓在乾县一乡镇上他说以前每年回家过春节,不仅会有许多人(并不是亲戚)来家里拜年还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当地的官员等)请自巳吃饭等。“说真的对于这些应酬真的不想去,但是有时候又身不由己如果不去的话,人家又会说你现在到大城市当大官了连家乡嘚人都不认了。去的话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客套话缺少亲近感。”

  “与往年过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体会就昰陪家人的时间多了。”赵先生说以往春节7天假期,在老家每年都只待4天但他计算过,与家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0个小时;而今年茬八项规定下过年前往家里的人(不包括亲戚)少了,请吃饭的人也少了这样4天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跟家人待在一起,唠家常吃自镓饭,感觉特别好

  老同学提年货来拜年 不想去门口接怕被人误会

  “今年春节感觉好冷清。”周全(化名)是省内一家公职单位嘚副职领导说这话的时候,他正抽着一支17元一包的黄鹤楼香烟而以往在他手上见到更多的是50元左右的苏烟和中华。

  “中央有八项規定和各种禁令这些我们都要遵守,都要贯彻”但周全表示,副作用也是有的“***也是社会人,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有自巳的朋友圈子,但今年大家都不太敢走动了”

  从走入社会开始,他就在公职单位供职社交圈基本由党政机关工作者构成。“过年時放长假又有传统习俗,就算没有利益关系互相拜个年、串个门,这应该算是人之常情吧但今年差不多都是***、短信互相问候一丅,轻易不敢互相去家里拜年怕被盯上。”

  周全说年初二时,一个不在公职单位工作的老同学到他家里来拜年提了些一般的年貨礼物,在西安市未央路附近一小区门口打***让他去接“我边往门口走,心里就边后悔为啥?怕人看见了误解那会儿真想给他打電话说算了,或者让爱人去接他”周全说,自己硬着头皮走到门口接上了老同学往回走的路上,一遇到熟人打招呼除了寒暄,他总偠下意识地跟对方“表白”一句“这是我老同学,在××工作。”他也觉得这样有点怪,但不这么说,就怕有人误会。

  “像我跟单位一把手共事快十年了在基层的时候关系就不错,后来搭班工作场合以外,更是把他当老大哥一样相处”周全说,两家夫人挺熟駭子也在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往年都会一家人去对方家里坐坐“但是今年年前没放假时,他就专门跟我说‘今年就算了,过完年再补吧不然怕影响不好’。你看看谁跟谁还不能有点感情交往了。”

  说起“冷清”周全表示,还有另一层意思“今年不少同事遇箌我,总要抱怨没年味”周全说自己知道,这话里的意思主要是“啥都没发”他分管单位后勤工作,所以就成了员工的主要“吐槽”對象“不光年终奖、购物卡之类的不敢发,连最普通、正常的年货福利也不敢发这不是跟你说呢,我们单位今年过年连一袋米面、一桶油都没发可以说是‘过裸年’。”

// false report 5302 漫画/张永文春节长假已经结束对于不少***来讲,这个春节可谓相当不寻常因为在此前的2013年,我国相继出台十几道规定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当权力一

寒冬的夜色里班机缓缓停在太原武宿机场。走下舷梯的人流中有个清瘦俊朗的小伙子,他的步履显得比其他旅客更加匆匆接机室的大玻璃窗外,母亲和表哥在拼命姠他挥手

小伙子名叫王小琪,25岁山西人。两年前他离乡到日本去打工今年圣诞节前,王小琪从日本回来了距前年离家的日子,差彡天就整整两年了

希望挣钱开眼生活难以适应

记者请王小琪在一家饭店吃饭。面对着桌上不多的几样菜王小琪斯文得像个淑女。“不昰我客气实在吃不下了。在日本养下的习惯日本人饭量都小得很,咱一个吃得下他们三个”

日本人通常吃得极为清淡,白饭拌菜朂有油水的也就是“天妇罗”(肉、海鲜或蔬菜裹上面糊油炸),火锅都是白水煮的但这些算是日本料理中的高档品种,根本不是小琪这样嘚打工族有钱有闲前往一尝的为了省钱,他们每天的伙食都是自己做早上开水冲鸡蛋,中午是前一晚做好带来的盒饭在这个世界上粅价最高的国家,大米也出奇地昂贵一小袋(约10公斤)要5000日元,约合币350元他们只能那些碎米,而那通常不是给人吃的超里最便宜的菜是巳经不新鲜的葱头和土豆,葱头炒土豆几乎是每天的菜晚上回宿舍下面条,自己和面自己切炒一碗西红柿,多加点盐两年如一日。吃饭早已成为一件机械得不能再机械的任务,胃口就这样一点点缩小了。

妈妈心疼儿子从山西包裹寄了熟肉火腿来,邮资不菲小琪收到后舍不得吃,常拿出来闻闻太馋了才切几片和室友分着吃。两年妈妈一共寄了7次包裹。

两年中小琪从原先的偶尔抽一根烟,箌两天要抽一包烟抽烟顶饿。可日本的烟更贵最次的烟,价格却与国内的软三五差不多妈妈便给他寄烟。一次只允许寄两条还要收税。

回家的第二天妈妈做了满桌的菜,开始小琪吃得很多根本没有饱的感觉,可吃到最后全吐了出来难受了两个晚上。

大学里学***美术装潢的王小琪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门路给他找下个好工作毕业后给私人打了半年工,管账生性浪漫的小琪不願整日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更不甘就这么死气沉沉地过下去便托了人,想出国做劳工“能开眼界,最不济也能挣些钱回来也有个資本。”

出国即便是当洋打工仔,也不是那么顺溜溜的申请,保证金表达能力,专业手艺还要有关系。很多人最后都被卡在体检那一关小琪很幸运,总算全程通过手续办妥后,小琪和另外十几名山西籍的待出国劳工人员一起到郊区的一所学校里接受日语与礼儀的基本培训。一个月后他们坐上了大连飞往日本的。那是2003年的冬天

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动辄骂人工作十分辛苦

小琪他们参加的这批勞工输出,原来属于中日两国间的一个援助扶贫性友好项目前几批去的都是中国农民,只有这批13人全都是城里人。

一下飞机就上了ㄖ本来接的车。13人分别进了4家当地叫做“会社”的。小琪和一个晋中人被分到一家专营各种来料加工的会社眼看着同来者一个个进了の类挺不错的轿车,停在自己面前的却是辆旧面包车感觉就像连太原也早已淘汰掉了的“天津大发”似的。小琪心里一沉:得看来不昰什么好单位。

小琪的工作是将从电机里车出来的各种器物,大到家具小到筷子用手工将它们的毛刺儿一点一点磨平磨细。每天8小时活儿,有时很多每天加班,有时没有但不可以休息,把人都耗“皮”了

一到宿舍,污浊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是前一批中国劳工走後就未经清理过的约五六平方米的小间。讲究清洁的小琪打扫了整一周但适应工作间花的时间更长。到处是锯末儿呛得人直咳嗽。

一開始什么也不熟悉,那日本工头总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听得懂的就是“八格牙鲁”和日文的“”实在被骂急了,从不说脏话的小琪也会悄悄用中文还一两句可是中国话的骂对方听不懂,不够解气骂便失了骂的意义,用刚学会的日文骂又不敢。最后只落得沉默洅沉默

不久小琪就熟悉了工作。为了不挨骂更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他非常努力争取做得既快又好但他发现,这样只是让自己哽累那些“聪明”的同事会慢吞吞地干活儿,延时意味着同样的工作量而挣钱却多了而自己早干完就总有新的活儿,别指望能有另眼楿看的夸奖薪水是按工时计发,一天8小时到第二年,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2万日元(约8400元币)。最少时才5万日元

有一次,在低头查看煤油炉中的火势时小琪被猛然蹿出的火苗烧伤了腿,两个膝盖都烧伤了可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只带他到上了药,次日仍要上班而且讓他一个人把一大卡车快一人高的木料都搬下来。搬到四分之三小琪实在坚持不住了,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才不得不允许他休息两天說起来,小琪他们都有保险并不需要花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的医药费,只是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怕耽误了工期但也不是所有的过年感謝老板的福利都这么黑。那些分到其他会社的工友工作量就轻些,也能按时休假工资要高出不少。会社还经常组织郊游、洗温泉什么嘚自己这家会社却从来没有给过员工类似的福利。小琪的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是个满脸络腮胡、看上去十分阴郁的中年男人他平时不說话,一开口总是苛责常喝酒,喝醉了便骂人而且,从一来到工厂“王小琪”的名字就消失了,而变成了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口中┅句“欧”(姓:王)而不是其他会社那样称呼“欧桑”(王先生)。小琪啥不怨只觉得自己命不好,碰上这么个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

有一個时期,厂里根本没活儿过年感谢老板的福利就将小琪他们“转租”出去,到另外一户花农的田里收花籽这其实是不合规定的,但小琪他们没有选择那户花农人家非常好,每天休息时都摆上茶水和日本风味的点心招呼大家吃每周休息日还领着他们去洗海澡。语言不通用纸笔写写画画地交谈。小琪真想一直在那家干下去可惜好景不长。

最让小琪幸福的就是休息天一开始他写家信,一封信如果不超重邮资约合币7元,总是密密麻麻写不够后来他不写信了,改成用小随身听录音有话说了,录个三五句隔几日再录个三五句。不想叫同屋人听到就跑到野外、大桥下面、海边,悄悄在风里说寄磁带的邮资更贵,小琪却有了个发明:录满一盘磁带他将磁带拆成零件,细心地用信封装好还是花7元钱当信一样寄走,父亲接到信再用胶带把零件粘好放进录音机里听。这个发明从没被其他人发现过

国外重视信誉国人表现差劲

日本,是那样一个怪异有时却又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国家。

他们本国的产品无论电器、汽车还是小玩艺儿,价格都是最贵的同样的产品,中国的就要便宜得多有钱的日本人,他当然会选贵的这是个尊严问题:我们日本的一切东西都是最恏的,理应是最贵的我是有钱的日本人。

在小琪的理解中日本没有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这教育却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Φ

小琪过一架日产的相机。在海边拍照时不慎浸了海水他拿去修,可人家拒绝修理如果一定要修,3万元的相机修理费却要5万元。沒办法小琪把相机拿回宿舍,在清水里泡了一整天觉得海水盐分泡掉了,就用被子裹上放到洗衣机里甩甩干拿出来马上又能拍照了。

“回国来不但空气和环境脏得不适应了,还有一种什么都不方便了的感受比如你要是把钱包丢在商店里,肯定找不回来了但在日夲就不必担心,商店会很快给你寄回来的”小琪说。

坐地铁没人查票,翻栏杆逃票的多是中国人。在超会有中文和韩文的标语写著“请不要私拿店内物品”,但没有日文的逛商店,常会遇到一个日本老头总是在身边嘀咕“这个太贵了,你们不起”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让小琪心里十分不舒服。

但更让他难过的是这样一件事:来日本之初十几名中国人都约好:如果有人发了意外的财,比如彩票Φ奖之类一定不可以独享,要与同伴三七分成的也许这是一种异国的同胞情。然而当有一天,小琪在超捡到一个装有约合6000元币和多張保险卡的钱包时他想都没想就直接交给了超的服务台。他给超留了自己的姓名和住址他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一向是诚实守礼嘚。

几天后钱包的主人寄来一封感谢信和一个蛋糕。可分吃了蛋糕的中国同伴却没有人说小琪的好明里暗里传来传去,小琪听到的只昰“那个傻×”或“你可真是活雷锋”之类的冷嘲热讽。

母亲寄来的食物小琪从来都是和室友平分着吃的,虽然对方家中一次也没有包裹寄来本以为人在异乡,都不容易应该会很“铁”,结成一生的朋友可到后来,觉得大家其实不过如此也没有真正交心的。只是茬那样一种生存环境下必须要维护一种所谓的团结而已。否则你将更孤立

回国时,小琪从日本飞大连从大连飞,又从转机太原不箌12小时的行程中,却觉得某些人的素质一程比一程低到最后一程,简直让人窝火:回太原的飞机是夜间邻座男人(当然是中国人,而且昰太原口音)问空姐有无晚餐供应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显得很生气。当时奔波了一天的小琪正在吃自己带的面包

他看那个男人总是盯着自巳,想他一定饿极了就把面包分给他。没想到呀没想到那人不但半个谢字没有,还十分傲慢地说:“我才不吃你这面包我要吃热饭熱菜!”小琪气得胃疼。

小琪觉得也不能说日本人都对中国人坏,听说第一批来打工的中国人受到的待遇很好但的确有很多日本人,伱强他就软你弱他就横。

往事不堪回首立足国内创业

本来按照合约,小琪应该是做满三年才离开日本的在他的原计划里,第三年┅定要到东京去看看。东京离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三百多公里也就是太原到那么远。小琪拼命努力平时只在自己居住的海边走走,哪儿嘟没逛

然而他也许永远去不了东京了。在日打工差一个月就满两年的今年11月日本经济整体持续不景气,小琪所在的会社要裁员了这時,小琪已经悄悄学会了那台什么都能造的电机的操作他自己也可以编制工作程序了。面对日方的劝说小琪看了看两年来共处一室的晉中同伴,对方也沉默地看着他最终,小琪答应离开当年同来的13人同乘一架班机多热闹,而今只有小琪惟一一个解约回国的孤单身影(另外还有两位女劳工人员离开所在会社失踪了,据说是到东京赚大钱去了小琪说,其实没有人是天生愿意做阴暗的事的)

解约了,却沒有给违约金在小琪的坚持下,直到上机前一小时他才拿到了多给的一个月的薪水。他无法也无力再得到更多了但小琪不打算坚持叻,他只想快快回家

可是,想象中的热切比如见到了亲人肯定会抱住他流泪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却一点也没有发生眼泪也流不出來。只是回来了只不过是回来了。一切还同两年前一样不同的只是多了自己的一点日元存款。

没能去东京是个遗憾但小琪说,他永遠也不打算再去日本了将来也永远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去日本——除非留学或者旅游。回来一周了他没有别的想法,只得早点找到一镓合适的去上班自己创业还有点早,在新的环境里他需要重新学习,更多的学习

后记:去年吧,曾有一部静悄悄在电视台首播的纪錄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没有任何宣传和,却牢牢地锁住了收视率多少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有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坚韧与奋斗。如果你从《人在纽约》这样的影视剧中看到了相当多的戏剧色彩,那么你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的只有嫃实的沉重。所以当我得知小琪的故事后,有一种一定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不是猎奇,更不是哗众读者可以从中体味现实或者反思曆史。

小琪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没坚持到最后,没取得什么成绩就悄悄回来了但我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这两年在日本的经历使小琪仳同龄人多了一份成长和见识。更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有了一份中国人的尊严和美德。我祝愿他在新年到来之际找到一个新的美好的起點。

不知道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不是外国的就比本国的好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