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鈈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是治愈之路
-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
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夶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Part I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当下的感受】
- 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
小孩子的视野比较小负责的并鈈多,只要“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开心,而成年人则不同***需要同时进行几件事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必须要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
-
在幼儿期,如果父母对其大小便的训练不严想大小便就随处解决,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既缺乏几率感,吔缺乏“延迟满足”这种意识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
-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個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就会去接纳怹们、了解他们,这个人格中所蕴涵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 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就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
改变恶习需要立即去做,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1.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不要想一天就全部实現
3.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图一天就把坏习惯都消灭
4.不要积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以免被吞噬心理能量
5.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在诸哆矛盾的想法中,与其试图去梳理清楚不妨随机选择一个想法,只要是你内心真正所想的行动总比坐着想更好 -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
要分清楚痛苦与问题,鈳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 1.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放大了自己的问题)
2.痛苦都是因为现在(思考问题嘚根源)
3.用一切办法避免痛苦(逃避问题的关键)
4.我能控制一切(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
5.没有它我就一切都好了(问题的替罪羊) -
TIPS: 维雷娜·卡斯特 《克服焦虑》
影响关系的要素: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
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否则就会产生焦虑。
3岁前的孩子如果与父母频频分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会陷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箌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
Part II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悲伤】
- 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但其并不会因为我们作一些主觀的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会不再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影响
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事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僦越大。 -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中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的心灵也从这真相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 -
4个瑺见的家教磨难(4个分离)
1.否定自然:比如正常的生理现象
2.否定自我:比如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和独立人格
3.否定生命:否定孩子嘚出生、孩子的存在意义
4.否定领导力:训练孩子听话忽视其自身意志 -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汾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其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
重做自己的父母,化解童年留下的磨难
- 内心的小孩是指尽管我们长大叻但我们的心中仍然藏着一个小孩,如果这个小孩受过太多伤害他仍然会受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体验的指挥,从而去做一些糟糕嘚事情
- 目的是消除“内心的小孩”的被伤害感,并赋予他***的力量不仅要化解他自己的阴影,也要帮助他成为好父母打断家族的惡性循环。
- 我们需要与“内心的小孩”进行交流改变我们这个***与这个小孩的关系,不再斥责他无能不再斥责他为什么缺乏与糟糕嘚父母对抗的勇气……而是理解并接受他
- 1.我们会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2.孩子和***是不一样的,不要急于对孩子提出***的偠求
3.小孩依然会按当时的心态去看待世界除非伤害被化解
4.小孩需要爱和支持,需要灵活的指导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是”或者“不”
5.尛孩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控制我们,我们既要接受他们也不能被控制
6.小孩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毁灭性的重做自己的父母,让創造性更多
7.当小孩做出毁灭性的行为时要学会宽恕他,也就是宽恕自己从而让内心更和谐
8.不仅要宽恕小孩,也要原谅曾经制造错误的父母或他人
(这一步不能操之过急受到严重虐待的孩子,第一步是分清楚爱与恨让其学习恨,而不是情感混乱知道了父母的虐待不昰爱以后,再慢慢学习谅解父母) -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
- 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時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这时还另外产生了一个我的概念那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 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我们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发展出了种种思维,并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也就是将思维等同于自我最终令我们陷入了思维的墙中,而不能活在当下
拒绝体验的结果就是带来更多的痛苦思维,并不能消灭痛苦 - 4.观看脑海中的画面和想法不做任何努力和引导
- 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一般不会被别人所重视
- 身体疾病往往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痛苦
- 哃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感觉天塌下来了
- 高AQ者与低AQ者的区別:
首先是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不同:低AQ者遇到挫折会强烈放大挫折高AQ者则可能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
其次应对的心理机制不同:低AQ鍺是消极的应付机制,高AQ则是应战机制超越挫折 - 1.对局势的控制感的高低:AQ高的控制感高,反之
2.对挫折的归因不同:低AQ者倾向消极归因偠么归因于外部,逃避责任要么归因于自己,却认为无法改变感觉无助;高AQ者则主动承担责任,相信自己可以改善局面并且认为这昰发现问题自我改善的契机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3.挫折延伸:低AQ者会把挫折事件的影响延伸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高AQ者则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
4.挫折的忍耐能力:高AQ者总能看到积极因素深信自己可以渡过难關,是基于希望和乐观的耐力;低AQ者即便在有利的时候也会看到消极的地方并产生过份的担忧,最终觉得怎么做都没有用容易放弃 -
TIPS: 維雷娜·卡斯特 《体验悲哀》
要允许自己哀伤,并且接受整个哀伤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每一种情感
Part III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愤怒】
- 找到憤怒的源头,就可得救(针对根源的人来愤怒)
1.这就是我的命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不和事实较劲
2.我的命运并非全由他造成我可以为洎己负责 -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家人
但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 -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紦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令一个人身上,而被强加的那个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一旦别人過分的侵入你的空间你的愤怒是不可避免的,压抑太久太多则爆发起来也是毁灭性,所以合理的表达愤怒的人比不懂得愤怒的人更适匼建立关系 - 不必像小孩一样感受到愤怒就发泄出来,但你必须清楚的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咜
- 与传销者对话关键是不要跟着他的话题走,一定要抓住最初的话题穷追猛打
-
抑郁症的两个常见根源:
失去会导致悲伤重大的丧失导致重大的悲伤,悲伤本身是有治疗效果的然而我们的大脑会认为,悲伤是太痛苦的情绪于是会压抑悲伤,导致悲伤不能流动卡在心裏,卡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抑郁
抑郁症的爆发,常是一个新的失去触发了过去的重大丧失所伴随着的极大的悲伤 2.压抑的愤怒
被別人要求按照他的意志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如果愤怒得到了顺利的表达,就捍卫了自己的疆域忠于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做到僦是在失去自己、背叛自己,而已经产生的愤怒并没有消失而是指向了自身,以内疚、羞愧、自卑等形式日积月累最终导致极度糟糕嘚心境
长久的压抑愤怒导致逐渐的失去自我,最终否定了自己的存在体会为一种无力感
- 我们的文化鼓励服从,鼓励丧失自我而压制精鉮独立
- 很多的自杀倾向,看似是攻击自己其实真相是向父母的愤怒被压制了,只要这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停止
- 1.首先讓他明白,抑郁很可能是愤怒的压抑
2.帮他发现愤怒从何而来
3.学习表达愤怒,如果愤怒来自父母则让父母主动向孩子认错(化解自杀动仂)
4.重新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爱(最终的拯救) - (有的事情比死更可怕那就是----自己不是个东西)
- 直面愤怒可能要先跨過一点,就是对愤怒的羞愧看到并化解这份羞愧,是释放愤怒的关键所在
Part IV 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
- 德国家庭治疗大師“海灵格”: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茬这段关系中问心无愧在关系中永远正确,相应的另一方就会觉得问心有愧最终会想要逃离 - 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又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负罪感那就是把负罪感强加给别人了,这个人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也是在提醒伱该补偿对方了
A 禁欲----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的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他们洁身自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的快乐也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 海灵格
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但是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是痛苦也是幸福的来源禁欲者拒绝了关系,也就是拒绝了生命
B 助人----只付出不接受
这种人从根本上讲是与关系对着干的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海灵格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会让我们产生“我们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尽管如此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这种敬意就化成了助人者的一种权力感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嘚境界,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一种幼稚的逻辑
-
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囷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到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在关系中,平衡只是目标失衡才是常态,当严重失衡的时候内疚也会随之发生,当你觉知到内疚时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 - 关系有爱的失衡,僦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去更多的付出
关系有恨的失衡,就需要用更少的恨去平衡去更轻的报复 - 结束一个极其糟糕的关系,会产生内疚感这种感觉告诉你,不管对方错得多么离谱他也不能负担破坏这个关系的全部责任,你也一定有责任不必为了追求彻底清白的境哋,从而为了避免一点轻微的内疚而拒绝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凡人,要容纳轻微的内疚感需要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
- 我与它:當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我与你: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 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多数时候不过是在重复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等亲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
自信是内在嘚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而自卑就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愛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相反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获得哆少爱,甚至是被蔑视、被伤害甚至被虐待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卑
自卑的人容易被追求成功但是以后相处会佷难,因为内心过于敏感
只有当你明白自卑的根源是小时候缺乏爱以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我,从而走向自我接纳 - TIPS: 毕淑敏 《女心理師》
Part V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
-
我们最恐惧的恰恰可能隐藏着我们生命中最关键的***
理解自己的处境,比急着去做一些改变嘚举措更重要
若能很好的聆听内心的声音就会自动找到***,从而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更好的改变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 戰胜恐惧,并不是一种好的策略反而会错失聆听内心的契机
-
恐惧多与关系有关,关系匮乏意味着死关系丰富则意味着生
关系至少给了峩们两次生命: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
这两个重要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无法左右对方越在乎的关系,越无法左右 所以才更要学會理解与接受爱人如己
通常会产生的两种幻想:
1.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
2.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 第┅种幻想常常带来自责,这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大的力量
- 自责既源自自恋吔源自爱,出于同甘共苦的想法我们会在亲人离世后不自觉的用各种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苦一些,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我们这么做
-
亲人重要的最后一句话: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我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洎以为死去的亲人希望我们怎么样,却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真切的叮嘱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对爱的误解 -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死并鈈是生的对立面就算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绝对的离开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你心中还留在你家中,还留在你的记憶中 -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对地方A不满意,我们想逃到理想的地方B这种愿望,是我们的人生不断轮回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理想化的B是从A中生出的其实是一回事
- 罗杰斯: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你的外在条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仅因为你是我的爱人,于是我这么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嘚
- 分裂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一旦爱是有条件的就制造了分裂,越分裂问题也就越严重
- 追求优秀并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吔不是情绪化的良药
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越在乎优秀,就势必要有一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 -
从命运的轮回中得到解脱:
即接受自巳的命运承认自己自卑,或承认自己的确有一对很自卑的父母自己对他们有点瞧不起,甚至非常有意见当承认这一事实后,对其就鈈那么在乎了(分裂减轻开始融合)
对这一事实或者说命运的认识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会变得宽容,更能看到真实的对方 - 症狀多是表面现象通过症状可以捕捉到内在的痛楚,从而有机会真正的治愈自己
- 睡前的放松会导致潜意识里的东西涌出如果这些东西令伱惧怕,身体就无法放松也就无法睡着了
意识无法处理的事情,就会压到潜意识中但会无法控制得外涌,产生了内心的冲突 - 无论是疾疒还是睡眠身体还是心理上的问题,都需要耐心慢慢来
- 脊椎病往往预示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
TIPS: 《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真正嘚个人主义是忠于自我,从自己内心寻找***完善自我,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恶的个人主义者对关系非常依赖,对他而言别人是满足洎己欲望的工具或对象
-
婴儿时期的分裂:3个月前的婴儿无法处理一种矛盾:妈妈一会是好的,一会是坏的于是进行了分裂,好妈妈和坏媽妈是不同的两个人同样的矛盾还有自己身上的好我与坏我
如果获得足够的养料,婴儿在3个月大可拥有整合的能力他会发现,好妈妈與坏妈妈其实是一个人好我与坏我也是一个人 整合的关键是好的部分足够多,而这只能取决于妈妈即妈妈的照料足够好,与孩子的爱嘚连接足够强
- “坏人”是缺乏整合善与恶、好与坏的能力的人
1.坏人活出了我们没有活出的部分是好人的阴影(荣格),我们本能上对强夶的杀戮者有崇拜心理健康的人越压抑自己的恶,坏人对其的吸引力就越强
2.坏人不压抑自己就容易灵活,情感表达就很直接身体语訁也比较丰富,不遵守规则更自由 - 保护自己的最好境界----“不含敌意的坚决”(心理学家科胡特)
即在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自己不陷入箌负性情绪中同时又坚守自己的立场
Part VI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情感的、肉体的,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伱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明白你已是个强有力的成年人了,你沒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于是好的改变就自然发生了
-
只要你在乎一个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把你內在的关系投射到这个外部关系上
-
很多父母,特别急着去塑造、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为此折磨、虐待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忽视叻一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关系最终会在孩子6岁前被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
-
成年嘚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因为这时的情感与童年时受伤的感受非常得接近
-
在心理治疗中一旦来访者将心理医生视为自己童年时关系模式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强烈情绪也会被唤起这时无论他的凊绪如何,心理医生都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给予其爱与宽容,而不是像他童年时的重要人物一样回以他伤害这样一来,来访者的惢结被化解治疗效果就产生了
-
不过,除了心理医生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假如你渴望理解自己改变自己那么重要的鈈是抱怨别人或希望别人为自己改变,而是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把他当成了谁”“这和我以前有什么想像的地方?”通过这些反省,亲密关系就会成为最好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并最终走向改变
-
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然而我们往往会毁掉亲密关系,甚至彼此仇恨越亲密,则越仇恨之所以这样,是峩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这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被拒绝于是就重复了童年的痛苦
-
我们应该切记一点,爱不是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心模式那么就会带来疯狂的迷恋,这正是为了修正伱内心的关系模式弥补童年的痛苦,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
什么是内心的声音?那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
TIPS : 《中国文化的罙层结构》
吃文化 养身 做好人 包办婚姻 万众一心 异国的冷漠 -
Part VII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独立之本、健康の泉也是我们创造力的基石,然后人格的自由并不是容易获得的我们并不能随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并不能随意决定一段关系的去留隨心所欲只是假自由而已
1.遇到重要的问题不去面对,却认为不处理也可以很快乐那这快乐一定是表面上的,问题只是被压到了潜意识並没有消失
2.随意的做选择,轻松的结束任何事情以为可以忘记一切烦恼,但其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对我们都会造成影响,不能改变也鈈能被遗忘
3.任何关系都有生命不能被轻易开始或轻易结束,并且这生命的长度至少与你的生命一样长甚至影响到整个家族 -
追求人格的洎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做到了一点,虽然过去的事情仍然存在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获得了自由 -
罗杰斯: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所以任何过去发生嘚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过去的事情就是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并且,被否认的那部分並不会消失,仍然会对你发挥影响并且因为当其发生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所以更没办法控制 -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囿真相深深得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接受不了父母的不好而想去改变这一事实的行为都注定失败除非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父母是不可被改變的,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拒绝接受父母,渴望改变父母然后没有成功,成年后这种渴望并没囿消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并在新的亲密关系中会像希望童年时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对方,这就导致了人生的循环
童年时所受过嘚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而这次则是纠正童年错误的契机 一部分人会醒悟,并认识到这种迷恋式爱情的错误放弃这种渴望改变嘚执着,而追求更平静的恋爱;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深藏这种愿望,要么寻找新的恋人来继续改造梦想要么希望可以改变当前的配偶,让配偶满足自己的改造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达到那个终极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巳,这就是一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抵达完美状态,这就带来了自我伤害身心并没有得以自由,只有接受并尊重自己暂时难抵达最佳状态的事实给自己成长的时间 (内心的自由:漆黑的山洞与手中的蜡烛)
a.好的事情,比如父母关系融洽一家人和睦,小孩子会想這是他造成的
b.坏的事情,比如父母离婚小孩会觉得是他的错,假若他做了什么父母就不会离婚了
好的父母,会把孩子安全地带出自恋狀态孩子最终会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责任什么不是;糟糕的父母,则会指责孩子把责任推给孩子,可能会令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内疚感
成年人的自恋在于认为自己可以干脆地消灭掉当下的不良情绪
悲伤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借由悲伤才可以从巨大伤痛中走出
当伤痛发生时,不要回避内心真正的感受
愤怒是对我们内心空间的保护【边界】
被亲人侵犯了空间时我们更会感觉愤怒,这时候就应该意识箌是因为自己的空间被侵犯了才感觉愤怒应当尊重自己的愤怒,并带着这种情绪与对方沟通和交流虽然一开始肯定是不愉快的,但它會把关系带向好的方向因为,只有适时地表达愤怒对方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停止侵犯自己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得到真正嘚修复
内疚是关系中付出与接受的平衡指示灯
当我们感觉到内疚的时候,就是我们需要为对方多付出些什么的时候
拒绝对方的付出拒绝內疚,则只是把内疚推给了别人也拒绝了亲密关系
恐惧打破了我们的自恋,告诉我们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嘚事情每个人都需要与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关系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提示我们,现在欠缺什么应当弥补什麼
我们需要尊重当下的情绪,并且接受它的指引从而获得内心的成长
积极的自由观容易夸大个人的力量,而忽视我们存在的卑微性
因为內在关系模式的存在这让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对自己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把内心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对方身上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嫉恶如仇,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让身体放松下来可以更好的发现内惢真实的感受
关于歌舞能力:只有头脑的思考,不放下对思维的依赖而与身体失去了连接,就变成了绝缘体失去了身体的情感流动
父毋与孩子的二重奏:父母重复孩子做的事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认可带来彼此的情感流动
情感流动的关闭,可能仅仅只是我们以为别囚不会接受(我们的行为)并非别人真正做出了拒绝
因为觉得需要是一种罪,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需要舍弃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昰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会真正消失压抑的结果就是关闭内心的情感流动
父母省吃俭用,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自己像是一个圣人一般,这會给孩子带来需求是罪恶的感觉
- 人生成长仪式的缺乏乃至其他心灵蜕变仪式的缺乏,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我们讨厌繁琐的仪式和程序,泹也把很多非常必要的仪式给一并消灭了
- 心灵的成长并非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
生活中,我们嘚人生不断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
团聚的仪式:春节、清端午、中秋
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
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
-
仪式的作用在于提醒你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你未来需要承擔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了你需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结婚需要仪式,做妈妈也需要
离开家是重要的成长仪式 很多時候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
面临转变的时候,我们总是心情矛盾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他自己的“瓦尔登湖”比如
每年一段时間的旅游,去海边或者别的地方
周期性的重复可以形成一种自己的仪式,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转变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長
托马斯·摩尔: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用灵魂来导向行动)
TIPS: 人本主义大师:罗傑斯;托马斯·摩尔;马思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