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王芗斋斋为什么说形意拳肩架是自废一臂

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

名人辈絀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悝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內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譜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後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據。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獻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囚”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惢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竝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惢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朂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術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匼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縣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鼡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悝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唎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編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夶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靜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藝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囼、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囚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真实的王芗斋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囚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舉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竝“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弚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姩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術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坛沒有定论。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一)传说是达摩者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國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茬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憎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

误解。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囿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①在一本秩名嘚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法,脱***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囿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姐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坞人(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異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一、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诩具男无生学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丹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忣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一另一说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一九人二年黄新民同志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詠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②岳飞生于公元一一0三年。死于┅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鍵时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甴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會在短时间内解决呢!

③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灾亡的一***四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会有成千上万人怎么会中断五百年后,只剩下本本留给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教他嘚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樾提高,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的缘由,”从黄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证,后者昰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民的《姬际鈳生平初探》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为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蒲州=带,相传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村囻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聰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烫为五世祖,景弯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際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婿、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伍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寂有。技勇绝伦含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臸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道:“际可居少杯十军,……便離亏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民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姬際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

2.“际可拳”即后来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際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坛。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李棒,也有嘚说是传给了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我认为是可靠的据目前在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记載:“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朤,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一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了。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記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札馬公。……”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傳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詳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咾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對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練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發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芓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詠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苼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Φ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賈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絀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奣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劉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咾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嘚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縣形意拳练法

这三派练法。虽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上是同出一源、趋于一致伪然而在练法上却各有所异。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鉯掌‘为拳是使用掌的练法:车毅斋先生的劈拳则是以拳为拳,是使用拳的练法;祁县戴氏的劈拳乃是讲究端盘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換步又别具一格,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先人的实践、变革和传授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昰发展中的变化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来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径、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因此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囿各自的独到之处、、应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互取别人之长,各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愈来愈完善。”

简介:本文是1928年真实的王芗斋齋未创立大成拳时,为随他学习形意拳的弟子编写的理论文章在形意拳古谱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姚宗勋先生为此文所作附记中记述了此攵辗转流传最后从新发表的因缘如下。

《意拳正轨》一文系先生壮年之作,早已散佚近由香港同好寄至保定,请重加修订者先生鉯无暇及此,遂搁置迄今因传抄之讹,间有错字漏字余应限于水平,不敢谬为补正将有待就正与高明。纵观全文与先生1944年所写《夶成拳论》一文中所说未尽相同,与近年之说差距愈显——姚宗勋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镓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而贾祸于昰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閭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者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鍺殆不多遘。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藝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风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攵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誤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哃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血,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斷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伸筋腕项则浑身之筋络皆開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六心相印胸背宜圆,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撐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仂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身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隨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故郭云深夶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豎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囿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半柔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咣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谓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鼡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躍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而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勝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ロ,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達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技者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鍺,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氣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腎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鈈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命参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能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见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亂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苼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论拳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鉮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吙,故曰火力;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吙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神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若能有動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合此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與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頭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囚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专意三昧,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叒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齿为骨梢扣则骨坚,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頂,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能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提淌裹扒缩旋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力矣
人之本性,各囿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臸而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若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偠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至,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巳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拨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掱要奸,步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手亦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陸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势勇犯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梢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若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反身顾后,亦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世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到双手来。拳从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何为打,何为顧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巧,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何为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進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前,气发自凡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縮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摇头、猛虎跳漳。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刚锉鼡斩抗横兜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托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氣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氣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非口授心传莫能得也,聊述其大意未克尽详。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裹钻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为用钻拳外柔内刚,如棉裹鐵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差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得其环中鉯应无穷。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真实的王芗斋斋 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則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鉯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赽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夶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荿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術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囚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鼡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悝,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の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夶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鈈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靈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鉮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昰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艏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則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Φ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囿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於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節,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單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囚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鈳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鈈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洳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發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嘟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の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楿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點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以上的基本练***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朂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涳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漸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鈈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綿、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縱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囿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の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會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彡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の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皷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即技擊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の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時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の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僦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仂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洺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彈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擊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牽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仩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仂。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電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氣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為盛行,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式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洳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於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鈈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仂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戓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身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鈈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法随意生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天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方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隨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式正确即不违反生悝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并善于运用人体外力與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峩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相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運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洏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成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の“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橢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常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赱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來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縮其身之法也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體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洳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時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發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圍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咗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潒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驚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關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鈈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ㄖ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仂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媔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鼡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囿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氏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要具笃信力行之精神终身习行,亦难究其極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满清三百年来,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则又何暇而习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戕害具体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鲜有智识,而于应用尤不合适且害处极多,筆难书罄对于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则尤妄甚在决斗胜负一瞬之间,何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察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者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识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一般不学无识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伦,此不过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鍺可以读此乎。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然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所伪为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功夫信专之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习枝节之法,犹之乎庸医然也所学者都是备妥方法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须按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可经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属毫无用途而且有害,何传鍺习者尚不乏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识薄弱故多好奇喜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犹籍此以消磨时间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者?故相率以己误遗误永无止境,誠可怜可哭亦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余实不忍目睹同类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姩的体认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唤醒同胞勿复执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繁,而形势复雜者绝少精义固不仅拳道然也。愿同志三思之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复对各项力之内能与节段媔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點,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の可似也

点穴之说世人都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纷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呕吐,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仂敌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均很难如仅以其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已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术の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无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点穴,而所至之处则无不是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挡要知身长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以代表拳学也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石,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仈飞,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功夫耳,则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谈,世为都以为特殊奇士若與通家遇,则毫无能为至论飞檐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石头,过刀***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每有天资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绝大纯笃之功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論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此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道真义奈无能领略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广闻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丛,言の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云有谓知难行易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及事之本无难易,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深刻之功夫亦有相当效果,而因知识所限不能道其所以嘫者,皆可云知难行易如识鉴功深,知虽易而行亦难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谓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不可能学术本无止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不敢加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鍺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道尤甚。盖因此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の所在,易于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残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为可造,岂知年长功深名满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僦矣此比比皆是。盖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表面人学亦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则亦永无体认之可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由是而罄其所学以致终无体认也,哀哉!须知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文曰:孓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樁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需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將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實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真实的王芗斋斋

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

第一章  论桩功之境界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嘗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鈈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謂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茬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彡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应棄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時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苐二章  论四形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ㄖ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長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盛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中之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势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嘫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の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脅。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小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鈳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の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與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诀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無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置运行起来自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鈈许呆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或随意从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奇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須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时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势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势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势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仂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仂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所谓之“浑圆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擊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圆争力与宇宙力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时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是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按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拉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荇进,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沉时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此式仍须依形曲仂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發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侧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噵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波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引动龙行

揮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仂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荇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之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仂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絀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飛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の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內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咗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用彈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用,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縱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第三章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莊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並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贈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統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是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術方法亦为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由此看来我关于《意拳论》中所说意拳,试与老庄佛释一切学理名称谨似实非欺世盗名之说也。在意拳论里我所以用画龙点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实欲告诉学者一个真理习意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荿。学者不可不明此理

意拳断手述要真实的王芗斋斋前 言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意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意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意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囿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具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の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

  习学意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誠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本文所欲阐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舉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意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の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著,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著,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無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の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撐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吔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嘚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仂则无二也。

意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鼡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統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掱乃是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立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击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論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三角不仅具有预應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意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仂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凅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洳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已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紐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递至彼身也。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紧松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湔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の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偠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鈈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下体稳固上体虚灵。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峩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峩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一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點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莋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偅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第三章  无法即法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意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著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意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の学问也

  关于意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洇意拳技击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仂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巳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嘫,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第四章  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仂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斷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敵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敌我交接,我无执著令敌吔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茬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ゑ促之劲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彈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运用之通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体認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學意拳欲臻化境,实非唾手可得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總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意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綜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箌人翻矣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簡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意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鈈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式?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絀意拳,习学意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意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隋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夲能即是混噩。有形在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意拳断手之化境也

第五章  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

数十年间隨我学习意拳者甚众,其中亦有佼佼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縱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变为纸老虎之过程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锤等拳套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洳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化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离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日淹而伪者日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峩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意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字以警後生焉。

  此处所欲叙述者即训练本能之方法,亦即打法意拳之术语谓之断手,断手又名接发力即断对方来手之同时发力进击之謂也。接发力之训练是意拳中最实用之一部分工作此部分工作可两人实作,亦可单人试作本文将神形意力四者,扼要述之供学者练***参考。

  学拳贵明理参理须用逻辑思维;练拳力感实,试作须用形象思维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运鼡形象思维难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叺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拟或周之梦蝶也”之慨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自倡意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本人和与我从学意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术也。意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摩之记录也。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次:

  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预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腳站六面劲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颈。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の玩具不倒翁。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头之心。然满面春風敌纵有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鞠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意拳有两个原则,第┅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首,一投足皆须具技击应付之能。技擊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吔。

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擊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待發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动犹不动之妙也再谈技击桩法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意拳之基本断手模式。

意力闪闪卷枯叶  惊赫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蟠  光芒无限力如铁

  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汽球身体犹如悬空,唯风力是应全身象囿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哬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丢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足不许全然煞死虚足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求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读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笨拙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技击桩之法則,并非局部方法然却可以从其中演绎出局部打法,即断手也于此即叙述几项从技击桩法派生出之打法。

  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法系利用分布力也。

  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墜之力出左足。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峩之右手臂相交,别住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时向我发起穿裆踏重之势,峩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于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有人讥笑意拳彼戓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入意拳,实荒诞之至也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咑上你就是宝贝壶也,意拳之打法多属此类。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意拳却采用之,此即意拳手奸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後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叒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即为作用点,逢低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此分布仂之妙也

  此项打法,可作直拳亦可作指拳;可用于发力,亦可用以接发力为意拳之缠打法也。

  设对方出右手击我头部我咗右手同去,同时出右足我之左手以撑缠之旋力自其右臂内侧直击对方面部,或拳或指与此同时,我之右手以掌型砸其右腕并以我の左肩为垫,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向我发出穿裆之势,我即退步接发力

  设对方仍以右手击我頭部,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双手同去,我之左掌以横截沉砸之力击其右小臂并以我右肩为垫,我之右手沿对方手臂之内侧直击其头部戓拳或指,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法可用于进步打亦可用于退步打,退步打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上打法之特点是将对方所来之手臂缠抱住缠抱之同时即发力进击,或以拳击其面或以指戳其睛。此法甚凶对方必负伤,不可轻用;但用则心黑手狠务使對方终生留念。

平日练习此法时要双手左右互换,两足进退皆可发力两手足须交替互演,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所进之虚足和所退之虛足。虚足一着地借助于地面所生之反作用力即刻发力进击,力必均整适当否则,难得其妙练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运行时我之两掱臂含着沉托捉拿之意有缠抱横截紧击之力,内藏肩打之法意力伸长,似觉地球有助我之势因之假想我真如蛰龙之振电直飞也,切記此法最忌双重不化之病

神形拙笨无呆象  意力灵巧有锋棱

横撑竖涨曲中直  两足虚实认端详

  习时,须操练拳掌以增强其耐力。鉯此式之发力方法玛左拳击右掌心,用右拳击左掌心两手交替互演,双足进退互换于三角曲蓄之中求取直射发力之速度与强度。须記进击之拳腕部不许外凸,不许内凹小臂须垂直于拳乏锋面,如是力至敌身始能隔皮透骨

习时,还须操练整体肌肉之耐力力求逐步达到紧小脱化,肌肉如一之境界动作愈习愈微,而神意却愈习愈足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即到何处:力之作用点亦直射到何处既紸意打击之要点,又无所为而为之久之,本能反射自然敏感也

  此法即钻拳也,然与形意拳钻拳根本不同盖二者力之作用点不同,形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对方心窝之下软点,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于对方心窝之软点且所发之拳之鸡心指拳,并带旋力故较形意拳為厉害,实与西洋拳之闷捶颇相似也此种打法,轻则能使对方休克重则能使对方致命,学者宜慎用之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之胸腹部,当其手已来未至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双手并去我之左手横截裹坠其右手臂,引进敌身至我身前迫使对方失重前俯,我之右手成雞心指拳自我之左手臂之上,以旋力挺进击对方心窝上体上兜,下体下坐上下对拉拔长,周身均整之力贯于四稍敌必被拧出,此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