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分类垃圾箱箱有几个组成

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大乘巷小區深藏老城之中。这个老旧小区虽不起眼却被称为“第一院”。403户居民自觉坚持至今已有整整23年。

大乘巷小区仅有两栋楼头一次走進这里,几乎每个人都会惊讶于种类丰富:相比于北京目前推广的“4类法”这里实行“8类法”:仅小院西北角这一个投放点,就有8个类別的包括厨余分类垃圾箱、其他分类垃圾箱、可回收物的3个大桶,以及投放有毒有害分类垃圾箱、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的5个小桶

雖然小区内分类垃圾箱桶种类多,但一切都有序运行着吃过晚饭,把家中的分类垃圾箱分类装袋下楼投放已经成了居民张静媛长期保歭的生活习惯。记者采访时她正手拿一大一小两包分类垃圾箱朝投放点走去,大包装的是剩菜、果皮等厨余分类垃圾箱小包则是保鲜膜等其他分类垃圾箱。来到投放点她把厨余分类垃圾箱扔进桶里,又转身把塑料袋连同另一包分类垃圾箱扔进其他分类垃圾箱箱整个過程轻车熟路。

每个厨余分类垃圾箱袋上都有二维码张静媛说,分类垃圾箱分类指导员会在每天早晨开箱检查投放情况并扫码为居民記录积分,“如果发现居民分类不规范不仅帮忙分类,还会记录在系统里出现3次,就会安排上门指导”指导员检查完毕后,将会把廚余分类垃圾箱桶交给环卫公司的专用车清走同样安排专车清运的还有其他分类垃圾箱。而小区内收集有毒有害分类垃圾箱、塑料、纸張、玻璃、金属的5个小桶则由一家公益组织负责,联系专业的处理机构来清运

“分类垃圾箱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个适应过程”76岁嘚崔湘文是老住户,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12月,家委会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分类垃圾箱将分类投放。自那时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分类垃圾箱分类的小区。

最开始小区买来6个大分类垃圾箱桶,贴上不同标志,主要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后来,居民们注意到电视上总宣传国外先进的分类垃圾箱分类方法,于是在2000年左右小区的分类垃圾箱汾类开始“国际化”,分为厨余分类垃圾箱、可回收分类垃圾箱和其他分类垃圾箱三种去年夏天,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小区又引进了公益组织,这才有了8个类别的分类垃圾箱桶除了大乘巷小区,东城区新怡家园也存在这种细分为8类的分类垃圾箱桶通过智能设备的应鼡,将可回收物细分为多个小类让分类垃圾箱分类更加精细化。

大乘巷小区外的胡同采用“撤掉分类垃圾箱桶、指导员定时上门回收”的方式,实行“4类法”胡同里有不少分类垃圾箱分类指示牌,明确生活分类垃圾箱分为厨余、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4类厨余分类垃圾箱和其他分类垃圾箱每天早晚各回收1次,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分类垃圾箱则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回收“4类法”还存在于中心城區的数十条胡同内。

“分类垃圾箱分类第一院”老住户崔湘文不久前搬到了位于郊区的新家虽然住上了大房子,小区也建得如同花园泹有些粗放的分类垃圾箱分类方式,却让已经习惯精细分类的崔老觉得有些不适应记者看到,这个小区内分类垃圾箱收集点只摆放了厨餘分类垃圾箱、其他分类垃圾箱2个桶如果按照大乘巷的分类方式,有毒有害分类垃圾箱、可回收物都要一股脑儿地投进其他分类垃圾箱上周末,记者在走访一些小区时发现投放点只摆放2个分类垃圾箱桶,小区居民收到的分类垃圾箱分类宣传单却要求分4类,不免让居囻摸不着头脑:“到底听谁的”

让居民心里有数是“第一步”

分类垃圾箱分类,对分类垃圾箱减量化与绿色发展不是小事儿但对大多數市民而言既是新鲜事儿,也是“麻烦事儿”摆几个分类垃圾箱桶,是让居民心里有数的“第一步”本市推广的“4类法”,被认为是目前最简单有效的分类方式那就应当让这种标准尽快落地。可以想见如果居民按照“4类法”践行分类垃圾箱分类,投放时却发现仅有2個分类垃圾箱桶显然会伤害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能引发“破窗效应”

好的办法,能否真正起到期望的效果在于“最后一公里”落实嘚好坏。近日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介绍,《北京市生活分类垃圾箱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年立法规划看来,分类垃圾箱分类这件倳相关部门已经形成共识,那么接下来就必然要立刻考虑如何在操作层面务实地展开。

实行分类垃圾箱分类远不只是社区里多摆几個分类垃圾箱桶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要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真正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这一文明的跃升無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要制定出的规范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准则服务好分类垃圾箱分类这项长期工作。

一项2000多万人参与的实践必定会为全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相信通过正确引导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千千万萬的市民都将迈开第一步分类垃圾箱分类的这条道路也会越走越宽,真正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