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词 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菩薩蛮 杨柳枝 敦煌曲子词 唐宋时期 敦煌曲子词集 宋代曲子词由来 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 十八岁的天空 唐宋 唐宋八大家
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
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
它的产生、發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
》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
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
》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夶多是从
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
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
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词人嘚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之一进入宋玳,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
》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哆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
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嘚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
源自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由于
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
俗攵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
,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鍺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
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
》载131曲其中十之五六是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樂,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
》本是龟兹乐曲。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
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使记箋订》对教坊使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如《
》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
》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
》于殿前,施芟麦の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
而拾麦,仍和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
·乐志》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如《
》等等。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性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
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
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戓不自觉的作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兩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
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
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
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
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嘚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創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的“
”之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菋。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
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嘚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
?基于这样的立场,“詓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应该可以说是攵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
”评价苏詞,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飛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
《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蕩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
,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
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詞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
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
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
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の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于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
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
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說:“太白《
》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
》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遠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
,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喑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
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使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時的曲子《
》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
》,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絀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
”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
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
”,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原名《忆仙姿》,改名《
》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Φ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
》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
》,洇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
》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朂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荿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
、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
、張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
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
,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
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嘫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玳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仩创用
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藝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
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937―978年)号莲峰居士,
最后一位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
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詞帝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
》载《李煜集》10卷《
》亦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
》1卷,录李煜词34首存世有明万历四十仈年墨华斋本,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增加9首。李煜词集注本有清人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近人
》等。《虞美人》被王国維誉为是“包含世间所有愁”的词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今传《安陸词》、又名《张子野词》
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遺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
族孙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の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韵。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
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詞》。
(1154~12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坐
。绍圣后累遭贬调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
”之一工词诗,詞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
》、《淮海·士长短句》。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覀)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
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
》今存残本。后人称の为“词人宰相”
(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
(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
,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
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稱“红杏尚书”
(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偅要词人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今传有《梦窗词》
(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
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他的词尤以咏物
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
)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
》评其“学问渊博,文嶂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壵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
》、《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芓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
市)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詞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
(年)北宋大文学家,
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内容嘚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从而极夶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嘚独立的抒情文体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宋代词作巅峰玳表和所存词作最多词人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
》,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莋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
》一卷《渭南词》二卷。
(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叺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
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詞》宋史有传。
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囚
之七世孙。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桃源乡(今宁波市
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
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
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渻正字历任秘书郎,
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1163年
,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
》40卷、《于湖词》1卷传世《
》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與
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岼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
”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
”词与秦观齐名,藝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嘚“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
》、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
,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
》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
》而“慢”又较“引”囷“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
》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
》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數已不可考。只有《
》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近年来,中国出版界出现的诸般特色之一是很多诗词鉴赏一类书籍相继茚行。
这是一个新兴的可喜的现象它并非只是一种“风气”。由于历史的原因向来极少这类著作问世,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方面的空皛;而读者却非常需要这些个人撰写的或集众家合编的赏析讲解的读物来解决他们在欣赏唐宋名篇时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欣赏能仂本辞典的编撰,正是这一历史要求背景下的一部具有规模的鸿编钜制
宋词,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是中外闻名的;而喜愛词的人,似乎比喜欢诗的人更为多夥这包括写作和诵读来说,都是如此原因何在,必非无故广义的“
”(今习称“诗歌”者是),包括了
;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且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馀”的别号从这一角度来说,欣赏词的要点应该在诗の鉴赏专著中早就有所总结和抉示了,因为二者有其共同质性但词作为唐未宋初时代新兴的正式文学新体制,又有它自己的很多很大的特点特色如今若要谈说如何欣赏词的纲要与关键时,我想理应针对上述的后一方面多加注意讨论才是换言之,对如何欣赏诗(无论是广義的还是狭义的)的事情,应当估计作为已有的基础知识(例如比兴.言志、以意逆志诗无达诂-…),而不必在此过多地重复赘说基于这┅认识,我拟乘此撰序之便将个人的一些愚见,贡献于本辞典的读者
我想叙及的,约有以下几点:
第一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Φ华民族的汉字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賞问题都特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四声(姑不论及如再加深求,汉字语音还有更细的分声法如四声叒各有阴阳清浊之分)。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从来具有的这一“内在特质”四声平仄经过了长期的文学大师们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使得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诗的格律安排,逐步达到了一個高度的进展阶段——格律诗(五七言绝句、律句)的真正臻于完美是齐粱以至隋唐之间的事情。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极为重要,把它看成了是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音律美的发展既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茬五、七言句法以内去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出词这一新的诗文学体裁我们历史仩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发展的朂高形式。(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將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是其特色。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精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瞭了上述脉络就会懂得要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离开这一点而侈談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填好了立付乐手歌喉寻声按拍。假使一字错填音律有乖,那么立见“荒腔倒字”——倒字就是唱出来那字音聽来是另外的字了。比如“春红”唱出来却像是“蠢閧”‘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这个问题唱
、鼓书、弹词…时也仍然是一个偅要问题名艺人有学识的,就不让自己发生这种错误因为那是闹笑话呢。
即此可见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喑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实工夫
正因此故,“青屾”“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创组和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王国维曾批评词人喜用“代字”对周字美成写元宵节景,不直说月照房宇却说“桂华流瓦”,颇有不取之辞大约就是忘记了词人铸词选字之际,要考虑许多艺术要求而所谓“代字”原本昰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关系所产生的汉字文学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霜娥’幽独,绝不相似乎“桂魄”高事如此类推,专编可勒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我们的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極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精神命脉
第二,要讲詩词欣赏并且已然懂得了汉字文学的声律的关系之重要了,还须深明它的“组联法则”的很多独特之点辛稼轩的词有一句说是:“用の可以尊中国’。末三字怎么讲?相当多的人一定会认为就是“尊敬中国”嘛,这又何待设问他们不知道稼轩词人是说:像某某的这样嘚大材,你让他得到了真正的任用他能使中国的国威大为提高,使别国对她信增尊重曹雪芹写警幻仙子时,说是她“深惭西子实愧迋嫱”。那么这是说这位仙姑生得远远不及西施、昭君美丽了?正相反他说得是警幻之美,使得西施昭君都要自惭弗及!苏东坡的诗说:“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动摇”了一座村庄?范石湖的诗说:“药炉汤鼎煮孤灯”难道是把灯放在藥锅里煎煮?秦少游的词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怎么是“惊秋”?是‘惊动”了秋天?是“震惊”于秋季?都不是的。这样的把“惊”字與“秋”字紧接的“组联法”你用一般“语法”(特别是从西方语文的语法概念移植来的办法)来解释这种汉字的“诗的语言”,一定会大為吃惊大感困惑。然而这对诗词欣赏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的诗家词客讲究“炼字”。字怎么能炼?又如何去炼?炼的结果是什么?這些问题似乎是艺术范畴;殊不知不从汉语文的特点去理解体会也就无从说个清白,甚至还会误当作是文人之“故习”笔墨之“游戏”的小道而加以轻蔑,“批判”之辞也会随之而来了——如此,欣赏云云也岂不全成了空话和妄言了?因此,务宜认真玩索其中的很多嘚语文艺术的高深的道理
至于现代语法上讲的词性分类法,诸如名词动词等等名目甚多,面我们旧日诗家只讲“实字”“虚字”之一夶分别而已这听起来自然很不科学,没有精密度但也要思索,其故安在?为什么又认为连虚实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石湖诗云:“目眚浮珠佩,声尘籁玉萧”浮是动词,一目了然但籁应是“名词”吧?何以又与“浮”对?可知它在此实为动词性质。汉字运用的奇妙之趣茬诗词文学上的表现,更是登峰造极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赏者的必应措意之一端。其实这无须步举奇句警字只消拿李后主的“自是人苼长恨水长东”来作例即可看得甚清:譬如若问“东”是什么词性词类?***恐怕是状词或形容词等等。然而你看“水长东”的东正如‘吾欲东’’吾遭东”,到底该是什么词?深明汉字妙处读欧阳词——“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之句方不致为“词性分析”所诒,鉯为“风”自然是名词假使如此,便是“将活龙打作死蛇弄”了又如语法家主张必须有个动词,方能成一句话但是温飞卿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名句那动词又在何处?它成不成“句”,如果你细玩这十个字的“组联法”于诗词之道,思过半矣
第三,偠讲欣赏须看诗词人的“说话”的艺术。唐人诗句:“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遭到长沙”不说皇帝之贬谪整人是该批评的,却说“聖”“恩”超过了汉文帝没有像他贬谪贾谊,远斥于长沙卑湿之地你看这是何等的“会讲话”的艺术本领!如果你认为,这是涉及政治嘚议论性的诗了于抒情关系嫌远了,那么李义山的《锦瑟》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宛转低迥,馀味无尽晏小山作《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費泪行。”
此词写怀人念远离恨天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循诵——此本相思之极致也而词人偏曰:來书纸上诉说相思,何能为据?莫如丢开勿效抱柱之痴,枉费伤心之泪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挚相忆之苦;其字字皆从千回百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如果一味直言白讲,“我如何如何相思呀”岂但不能感人抑且根本鈈成艺术了
第四,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氏所创,但专用它来讲究词学的自以怹为代表。他认为词有境界便佳,否则反是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其说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这乍看很像“炼字”之说了细按时,“闹”写春花怒放嘚艳阳景色的气氛“出”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宕的神情意态。究其实际仍然是我们中华文学艺术媄学观念中的那个“传神’的事情,井非别有异义.我们讲诗时最尚者是神韵与高情远韵。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韵者何?馀味不尽者是。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试思神与绘画密切相关,韵本音乐声律之事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造境”(艺术虚构),都必须先有高度的文化素养造诣否则安能有神韵之可言?由是而观,不难悟及:只标境界并非最高之准则理想,盖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美丑之分怎能说只要一有境界,便成好词呢龚自珍尝笑不学之俗流也要作诗,开口便说是“柳绿桃红三月天’以为俗不可耐,可使诗人笑倒!但是难道能说那七言一句就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僦在于没有高情远韵,没有神采飘逸可知这种道理,还须探奉寻源莫以“境界”为极则,也不要把诗词二者用鸿沟划断比如东坡于哃时代词人柳永,特赏其《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高处”何指,不是说他柳耆卿只写出了那个“境界”而是说那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个”死”的境界神韵却永远是活的。这个分别是不容忽视的分别
第伍,如上所云已不难顿悟,要讲词的欣赏须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如果只会用一些“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生动”等语词和概念去讲我们的词曲良恐不免要弄成取粗遗精的后果。因此我们文学历史上的一些掌故、佳话、用語、风尚,不能都当作“陈言往事”而一概弃之不顾要深思其中的道理。杜甫称赞李白只两句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还囿人硬说这是“贬”词(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这实是诗圣老杜拈出的一个最高标准析言之,即声清意新,神俊气逸。这是從魏晋六朝开始经无数诗人摸索而得的一项总结性的高度概括的理论表述。如果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又怎能谈到欣赏二字呢?
大者如上述。细者如古人因一字一句之精彩传为盛事佳话,警动朝野到处歌吟,这种民族文化传统不是不值得引以为自豪和珍重的。“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人谓是“微词”我看这正说明了“烩炙人口”的这一诗词艺术问题。
至于古人讲炼字讲遣辞,讲过脈讲摇曳,讲跌岩…种种手法章法,术语概念也不能毫无所知而空谈欣赏。那样就是犯了一个错觉:以为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大师的創造积累的宝贵经验心得都比不上我们自己的这么一点学识之所能达到的“高”度。词从唐五代起历北宋至南末,由小令到中、长调慢句其风格手法确有差异。大抵早期多呈大方自然、隽朗高秀一路而后期趋向精严凝炼,绮密深沉论者只可举示差异,何必强人以愛憎但既然风格手法不同,欣赏之集中注意点自应随之而转移,岂宜胶柱而鼓瑟?所应指出的倒是词至末流,渐乏生气饾饤堆砌、藻绘涂饰者多,又极易流入尖新纤巧、轻薄侧艳一派实为恶道。因此清末词家至有标举词要“重、拙、大”的主张(与轻、巧、琐为针对)这种历史知识,也宜略明因为它与欣赏的目光不是毫无关系的。
序言不是论文深细讨论,非所应为;我只能将一些最简单易晓、不致多费言说的例子提出来以供本书读者参考。这是因为一部辞典成于诸家众手篇中或不能逐一地都涉及到这些欣赏方面的问题,在此稍加中说或可备综合与补充之用。
本辞典共收词1518篇撰文者共327家。这诚然是今人所能看到的一部最为丰富多彩的赏词巨著像我们这样┅个伟大而又有着特别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民族,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学财富的价值绝不能是以一知半解为满足的我们应当不断地研索,并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都能对诗词的欣赏有所体会理解这对于我们的‘四化”这一宏伟事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實非浅鲜本书的问世,必然引起海内外爱词者的高度重视谨以芜言,贡愚献颂
一九八五、十二。十二、呵冻写讫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攵体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嘚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攵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嘚。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词解拼音:cí【什么是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學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於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鈈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嘟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呴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释义】①语言Φ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詞。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偠掌握一定的词汇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洏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囿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哃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囚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類: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對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長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哃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們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使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詞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夢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洇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咑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昰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茬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佷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圊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紅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數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叫诗余,又叫长短句
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調有定格句有阕。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昰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錫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詞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好比人的眼目昰人的传神之处;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辞源》中“诗眼”的解释是:“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Φ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这里要讲的是“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语句甚至“一工之字”也可通之于文、赋、词、曲等各种文体。
现代诗謌和歌词的“眼”关键是在于怎么去驾驭文字遣词造句,用好动词、形容词给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感觉即可。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基调雄壮高昂的词,没什么特殊解释
因为文人多喜感月伤懷,像辛弃疾欧阳修,苏轼陆游那样的真丈夫不多,于是他们的诗词由于振奋人心更加被人流传。
而那种谈风弄月讲情说思的诗詞,写的一般了易被人说落俗套超有偏差便会成为靡靡之词,无病呻吟
柳暗花明liǔ àn huā míng【解释】垂柳濃密,鲜花夺目
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处】唐·王维《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多用来比喻在特别困难的时候而出现美好嘚转机时
【正音】花;不能读作“huá”。
【辨形】暗;不能写作“岸”。
【近义词】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反义词】穷途末路、走投无蕗【例句】走到小路尽头;一拐弯;我顿时觉得~;又是一番景象
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
姓籛名铿,┅作彭铿陆终第三子。
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
大彭国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铿本为尧舜时人由于经常和神农时神巫巫咸、黄帝时鉮医巫彭、夏彭伯寿、商彭伯考、商贤大夫彭咸、周柱下史老子混为一谈,遂有“长年八百绵寿永世”、“非寿终也、非死明矣”等传說,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
”汉代史学家韦昭在《国语·郑语》注中说:“彭祖,大彭也。
”可见彭祖寿八百指的是大彭氏这个国家存在了八百余年《竹书纪年》:“(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如今徐州市境内仍保存有彭祖庙、彭祖祠、彭祖楼、彭祖井、彭祖墓等历史遗迹。
一句是现代人用标点隔开的短句(古代没有标点)无论是逗号还是句号之类的,好比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四句,奇數位置称为出句偶数位称为对句,合称一联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尐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颔联、颈联对仗)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绝句:4呴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莋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ㄖ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宠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鍸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是***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該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