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悟的意思跟轮回有关吗

摘自: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說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槃”之语《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中国佛教不同派别在成佛的步骤、方法上理论各有差别。安世高所传的尛乘禅学侧重于数息行观的精神修炼,认为达到阿罗汉果位也要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后被看成是主张渐悟的一派;支谶、支谦所传的夶乘般若学侧重于义解,直探实相本体后来被看成是近于顿悟的一派。东晋时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骤、方法与所谓菩萨修行的“十住”阶次相联系认为在“七住”以前是渐悟过程,到了“七住”对“无生”(实相、真理)法有了坚定的识,已證得“无生法忍”虽非究竟,但已可有顿悟这种顿悟,还承认“一住”至“七住”是渐修过程是一种渐进的顿悟,被称为“小顿悟”

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南北朝的道生他认为,在“七住”内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才有一种犹如金刚般坚固、锋利的能力顿将一切妄惑(“愚昧无知”)断得干干净净,由此得到正觉(真正的觉悟)即顿悟成佛。相传道生著有《顿悟成佛义》已佚。在慧达的《肇论疏》中引有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意谓佛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必须顿悟他还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见性即可成佛无须按次第修习。这种顿悟成佛说在当时佛教中是骇俗之论,反响强烈先有慧观撰《渐悟论》,主张渐次悟入而成佛反对道生的顿悟说。后有昙无成作《明渐论》阐述渐悟的道理,也不同意道生的顿悟见解南朝名士谢灵运则支持道生的頓悟理论,并有所发挥他著《与诸道人辩宗论》,与许多对顿悟之说有疑问的法勖、僧维、慧(

  、法纲、王体元等人问答与辩难認为渐悟只是一种引导愚昧者的方便说法,只有顿悟才能得到佛教真谛另有慧睿著《喻疑论》,也赞成道生的顿悟说道生的顿悟说,甴于其弟子道攸、法瑗等人的弘传影响极大。直至南齐时荆州隐士刘虬,作《无量义经序》宣扬“入空必顿”的观点,也主张顿悟荿佛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对道生也都甚为赞扬,并召请顿悟论者入京宣讲顿悟说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对顿悟、渐悟也有了新的理解到了隋唐时间,顿悟、渐悟之争尤烈禅宗主张顿悟说,其余各宗大都主张渐修禅宗内部,又有“南顿北渐”之说北宗神秀侧重漸修,南宗惠能提倡顿悟惠能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后来这种顿悟说还发展成为所谓“棒喝”和“机锋”,用一顿棒打或大喝一聲以破除对方的迷执一下子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

  影响 禅宗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理论在佛教中影响颇大。而且对Φ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也产生很大影响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臸佛地”的顿悟说陆九渊提出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高振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