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1 0北京 中华人 囻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T echnicalstandardfori介sitetesti 眼 of steelstructure C B/T5 0 6 2 1 一 2 0 1 0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紅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5 0 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 深圳市太科检验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上海材料研究所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荣 裏 尹 陶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袁海军 项炳泉 任胜谦 许君 贺明玄 郁银泉 王明贵 徐教宇 冷小克 段向胜 邓浩 段斌 施天敏 王久 明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明华 朱丹 陈友泉 柴租 张宣关 周安 高小旺 林松涛 目次 1 总则 ··········· · · ·· · ·· · ·· ···· ·· ···· ··· ··· · ·· ··· ··· 3.5.6 現场检测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 3.6 检 测 报 告 3.6.1 检测报告应对所检测的项目作出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或相应验收规范的规定。既有钢结构性能的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 项 目的检测结论并应为钢结构的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 3.6.2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委托单位名称; 2 建筑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类型 、规模、施工 日期及现状等; 3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 4 检测原因、检測 目的,以往检测情况概述; 5 检测项 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 6 抽样方案及数量; 7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8 检测项 目中的主要分类检測数据和汇总结果,检测结论; 9 主检、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 4 外观质量检测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现场外观质量的检测。 4.1.2 直接 目视檢测时眼睛与被检工件表面的距离不得大于 6 0 0 mm ,视线与被检工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得小于3 0 “ 并宜从 多个角度对工件进行观察。 4.1.3 被测工件表面的照明亮度不宜低于1 6 olx;当对细小缺 陷进行鉴别时照明亮度不得低于5 4 0 lx。 4.2 辅 助工具 4.2.1 对细小缺陷进行鉴别时可使用2倍 一 6倍的放大镜。 4.2.2 对焊缝的外形尺寸可用焊缝检验尺进行测量 4.3 外 观 质 t 4.3.1 钢材表面不应有裂纹、折叠、夹层,钢材端边或断口处 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4.3.2 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伤等缺陷时,其深度不 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 2 4.3.3 焊缝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应在焊缝清理完毕后进行,焊 縫及焊缝附近区域不得有焊渣及飞溅物焊缝焊后 目视检测的内 容应包括焊缝外观质量、焊缝尺寸,其外观质量及尺寸允许偏差 应符 合现荇 国家 标 准 钢 结 构工程 施工质 量 验 收 规 范 G B5 0 2 0 5 的有关规定 4.3.4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后,螺栓丝扣外露应为2扣 一 3 扣其中允许有1 0%的螺栓丝扣外露 1扣或4扣;扭剪型高强 度螺栓连接副终拧后,未拧掉梅花头的螺栓数不宜多于该节点总 螺栓数的5% 4.3.5 涂层不应有漏涂,表面不应存在脱皮 、泛锈、龟裂和起 泡等缺陷不应出现裂缝,涂层应均匀、无明显皱皮、流坠、乳 突、针眼和气泡等涂层与钢基材之间和各涂层之间应粘结牢 固,无空鼓、脱层、明显 凹陷、粉化松散和浮浆等缺陷 5 表面质量的磁粉检测 5.1 一 般 规 定 5.1.1 本章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熔化焊焊缝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 检测。 5.1.2 钢结构铁磁性原材料的表面或近表面缺陷可按照本章 的规定进行检测。 5.2 设备与器材 5.2.1 磁粉探伤装置应根据被测工件的形狀、尺寸和表面状态 选择并应满足检测灵敏度的要求。 5.2.2 对于磁扼法检测装置当极间距离为1 5 0 mm、磁极与试 件表面间隙为0.smm时,其交流电磁扼提升力应大于4 5 N直 流电磁扼提升力应大于1 7 7 N。 5.2.3 对接管子和其他特殊试件焊缝的检测可采用线圈法、平 行电缆法等对于铸钢件可采用通过支杆直接通电的触头法,触 头间距宜为7 5 mm 一 Z O O mm 5.2.4 磁悬液施加装置应能均匀地喷洒磁悬液到试件上。磁粉 探伤仪的其他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損检测磁粉检测 第3部分设备 G B/T 1 5 82 2 .3的有关规定 5.2.5 磁粉检测中的磁悬液可选用油剂或水剂作为载液。常用 的油剂可选用无味煤油、变压器油、煤油與变压器油的混合液; 常用的水剂可选用含有润滑剂、防锈剂、消泡剂等的水溶液 5.2.6 在配制磁悬液时,应先将磁粉或磁膏用少量载液调成均 匀状再在连续搅拌中缓慢加人所需载液,应使磁粉均匀弥散在 载液中直至磁粉和载液达到规定比例。磁悬液的检验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G B/T 1 3 1 5 82 2 .2规定的方法进行 5.2.7 对用非荧光磁 粉配置的磁悬液,磁粉配制浓 度宜 为 1 0 9/L 2 5 9/L;对用荧光磁粉配置的磁悬液磁粉配制浓度宜 为 1 9 / L 2 9 / L 。 5.2.8 用荧光磁悬液检测时应采用黑光灯照射装置。当照射 距离试 件表 面为3 80 ~ 时测定 紫外线辐射 强度不应小于 1 0 W/m2。 5.2.9 检查磁粉探伤装置、磁悬液的综合性能及检定被检区域 内磁场的分布规律等可用灵敏度试片进行测试 ‘』曰 5.2.1 0 A 型灵敏度试片应采 图5.2.I O A型灵敏度 試片的尺寸( 用1 0 0拌m厚的软磁材料制成; 型号有1号,2号3号三种, 其人工槽深度应分别为1 5拼m 、 3 0 拜m和 6 0 拌m ,A型灵敏度 试 片 的几何尺寸 应 符合图 5.2.1 0的规萣 5.2.n 当磁粉检测中使用A 型灵敏度试片有困难时,可用 与A型材质和灵敏度相同的C 型灵敏度试片代替C型灵敏 度试片厚度应为5 0拌m,人工槽深度應为1 5拜m其几何尺寸应 符合图5.2.n的规定。 分割线 1}}}}}l卜} O 一 图5.2.nC型灵敏度试片 的尺寸 5.2.1 2 在连续磁化法中使用的灵敏度试片应将刻有人工槽的 一 侧与被检试件表面紧贴。可在灵敏度试片边缘用胶带粘贴但 胶带不得覆盖试片上的人工槽。 5.3 检 测 步 骤 5.3.1 磁粉检测应按照预处理、磁化、施加磁懸液、磁痕观察 与记录、后处理等步骤进行 5.3.2 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对试件探伤面进行清理,清除检测区域内试件上的附 着物(油漆、油脂、涂料、焊接飞浅、氧化皮等);在对焊缝进 行磁粉检测时清理 区域应由焊缝向两侧母材方向各延伸2 0 的范围; 2 根据工件表面的状况、试件使用要求,选用油剂载液或 水剂载液; 3 根据现场条件、灵敏度要求确定用非荧光磁粉或荧光 磁粉; 4 根据被测试件的形状、尺寸选萣磁化方法。 5.3.3 磁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磁化时磁场方向宜与探测的缺陷方向垂直 ,与探伤面 平行; 2 当无法确定缺陷方向或有多个方向的缺陷時应采用旋 转磁场或采用两次不同方向的磁化方法。采用两次不同方向的磁 化时两次磁化方向间应垂直; 3 检测时,应先放置灵敏度试爿在试件表面检验磁场强 度和方向以及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4 用磁扼检测时,应有覆盖区磁扼每次移动的覆盖部分 应在I O mm 一 Z O mm之间; 5 用触头法检测时,每次磁化的长度宜为7 5 mm 一 2 0 0 ; 检测过程中应保持触头端干净,触头与被检表面接触应 良好 电极下宜采用衬垫; 1 5 6 探伤装置在被检部位放稳后方可接通电源,移去时应先 断开电源 5.3.4 在施加磁悬液时,可先喷洒 一 遍磁悬液使被测部位表面 湿润在磁化时再次喷洒磁悬液。 磁悬液宜喷洒在行进方向的前 方磁化应 一 直持续到磁粉施加完成为止,形成的磁痕不应被流 动的液体所破坏 5.3.5 磁痕观察与记录应按下列偠求进行 1 磁痕的观察应在磁悬液施加形成磁痕后立即进行; 2 采用非荧光磁粉时,应在能清楚识别磁痕的 自然光或灯 光下进行观察(观察面煷度应大于5 0 0 1 x;采用荧光磁粉时 应使用符合本标准第5.2.8条规定的黑光灯装置,并应在能识别 荧光磁痕的亮度下进行观察 ( 观 察面亮度应小于 2 0 1 x; 3 應对磁痕进行分析判断区分缺陷磁痕和非缺陷磁痕; 4 可采用照相、绘图等方法记录缺陷的磁痕。 5.3.6 检测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后处理 1 被测试件因剩磁而影响使用时,应及时进行退磁; 2 对被测部位表面应清除磁粉并清洗干净,必要时应进 行防锈处理 5.4 检测结果的评价 5.4.1 磁粉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存在。当缺陷磁 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5.4.2 评定为不合格时应对其进行返修,返修后應进行复检 返修复检部位应在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中标明。 5.4.3 检测后应填写检测记录所填写内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 6 表面质量的滲透检测 6.1 一 般 规 定 6.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焊缝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 6.1.2 钢结构原材料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可按本章的规定 进行。 6.1.3 渗透检测的環境及被检测部位的温度宜在1 0℃ 一 5 0℃范 围内当温度低于 1 0℃或高于5 0 ℃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承 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 B/T 4 7 3 0 .5的规定进 行靈敏度的对比试验 6.2 试剂与器材 6.2.1 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等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J B/T 7 5 2 3的有关规 定。並宜采用成品套装喷罐式渗透检测剂采用喷罐式渗透检测 剂时,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 喷罐不得出现泄漏。应使用同 一 厂家生产的同 ┅ 系列配套渗透检测剂不得将不同种类的检测剂 混合使用。 6.2.2 现场检测 宜采用非荧光着色渗透检测渗透剂可采用喷 罐式的水洗型或溶剂詓除型,显像剂可采用快干式的湿显像剂 6.2.3 渗透检测应配备铝合金试块 ( A 型对比试块)和不锈钢 镀铬试块 ( B 型灵敏度试块),其技术要求應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用试块 J B/T 6 0 6 4的有关规定 6.2.4 试块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进行不同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对比试验、同种渗透检 测剂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灵敏度对比试验时,应选用铝合金 试块 ( A 型对比试块); 2 当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是否满足要求及操莋工艺 正确性时应选用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 6.2.5 试块灵敏度的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不同灵敏度的渗透检测剂系统进行滲透检测时 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上可显示的裂纹区号应符合 表6.2.5 一 1的规定; 表6.2.5 一 1 不 同灵敏度等级下显示的裂纹区号 检测系统嘚灵敏度显示的裂纹区号 } 检”系统的灵敏度显示的裂纹区号 低 23 { 高 4 5 中 3 4 2 不锈钢镀铬试块 ( B 型灵敏度试块)裂纹区的长径显示 尺寸应符合表6.2.5 ┅ 2的规定。 表6.2.5 一2 不锈钢镀铬试块裂纹区的长径显示尺寸 裂纹区号 12345 裂纹长径(rD m 5.56.53.7452。7351.62.40.8 1.6 6.2.6 检测灵敏度等级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焊缝及热影响区應采用 “ 中灵敏度 ” 检测,使其在不锈 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中可清晰显示 “3一 4 ” 号裂纹; 2 焊缝母材机加工坡口、不锈钢工件应采鼡 “ 高灵敏度 ” 检测使其在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中可清晰显示 “ 4 一 5 ” 号裂纹。 6.3 检 测 步骤 6.3.1 渗透检测应按照预处理、施加渗透劑、去除多余渗透剂、 干燥、施加显像剂、观察与记录 、后处理等步骤进行 6.3.2 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检测面上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濺物、油污以及涂 1 8 料应进行清理。应清理从检测部位边缘向外扩展 3 O mm的范围; 机加工检测面的表面粗糙度 ( R )不宜大于1 2 .5拌m,非机械加 工面嘚粗糙度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2 对清理完毕的检测面应进行清洗;检测面应充分干燥后 方可施加渗透剂。 6.3.3 施加渗透剂时可采用喷涂、刷塗等方法,使被检测部 位完全被渗透剂所覆盖在环境及工件温度为1 0℃ ~ 5 0℃的条 件下,保持湿润状态不应少于1 0 min 6.3.4 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可先鼡无绒洁净布进行擦拭在擦 除检测面上大部分多余的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纸巾或布 在检测面上朝 一 个方向擦洗直至将检测面仩残留渗透剂全部 擦净。 6.3.5 清洗处理后的检测面经自然干燥或用布、 纸擦干或用 压缩空气吹干。干燥时间宜控制在smin 一 1 0 min 之间 6.3.6 宜使用喷罐型嘚快干湿式显像剂进行显像。使用前应 充分摇动喷嘴宜控制在距检测面 3 0 0 mm一4 0 0 mm处进行喷 涂,喷涂方向宜与被检测面成3 0 0 一 4 0 0 的夹角喷涂应薄而均 匀,不应在 同 一 处多次喷涂不得将湿式显像剂倾倒至被检 面上。 6.3.7 迹痕观察与记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施加显像剂后宜停留7 min 一 3 0 min 后方可在咣线充足 的条件下 观察迹痕显示情况; 2 当检测面较大时,可分区域检测; 3 对细小迹痕可用5倍 一 1 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4 缺陷的迹痕可采用照楿、绘图、粘贴等方法记录。 6.3.8检测完成后应将检测面清理干净。 6.4 检测结果的评价 6.4.1 渗透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存在当缺陷迹 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6.4.2 评定为不合格时,应对其进行返修返修后应进行复检。 返修复检部位应在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Φ标明 6.4.3 检测后应填写检测记录。所填写内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 B的规定 7 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 7.1 一 般 规定 7.1.1 本章适用于母材厚度不小于smm、 曲率半径不小于 1 6 O mm的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对接全熔透焊缝, 使用A型脉冲反射法手工超声波的质量检测 对于母材壁厚为 4 mm 一 smm、 曲率半径为6 omm 一 1 6 omm的钢管对接焊缝与相 贯节点焊缝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 法J G/T 2 0 3的有关规定执行。 7.1.2 探伤人员应了解工件的材質、结构、曲率、厚度、焊接 方法、焊缝种类、坡口形式、焊缝余高及背面衬垫、沟槽等实际 情况 7.1.3 根据质量要求,检验等级可按下列规萣划分为A 、B、C 三级 I A 级检验采用 一 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单侧进行检 验只对允许扫查到的焊缝截面进行探测。 一 般可不要求作横向 缺陷嘚检验母材厚度大于5 0 mm时,不得采用A级检验 Z B 级检验宜采用 一 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双侧进行 检验,对整个焊缝截面进行探测母材厚喥大于1 0 omm时,应 采用双面双侧检验;当受构件的几何条件限制时可在焊缝的双 面单侧采用两种角度的探头进行探伤;条件允许时要求作横姠缺 陷的检验。 3 C 级检验至少应采用两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双侧 进行检验且应同时作两个扫查方向和两种探头角度的横向缺陷 检验。毋材厚度大于1 0 0 mm时宜采用双面双侧检验。 7.1.4 钢结构焊缝质量的超声波探伤检验等级应根据工件的材 质、结构、焊接方法、受力状态选择当結构设计和施工上无特 2 1 别规定时,钢结构焊缝质量的超声波探伤检验等级宜选用 B级 7.1.5 钢结构中T形接头、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除用平板 焊缝中提供的各种方法外尚应考虑到各种缺陷的可能性,在选 择探伤面和探头时宜使声束垂直于该焊缝中的主要缺陷。在对 T 形接头、角接接头进行超声波检测时探伤面和探头的选择应 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7.2 设备与器材 7.2.1 模拟地铁怎么玩式和数字式的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儀的主要技术指 标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I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仪器部件项目技术指标 超声仪主机 工作频率 Z M H z S M H z 水平线性1 垂直线性簇5 衰减器或增益器总调节量80 dB 衰减器或增益器每档步进量Z dB 衰减器或增益器任意1 2 dB内误差簇士ldB 探头 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簇2 0 折射角偏差2 0 前沿偏差镇lrnnl 超声仪主机与 探头的系统 在达到所需最大检测声程时, 其有效灵敏度余量 I O dB 远场分辨率 直探头3 0 dB 斜探头6 dB 7.2.2 超声仪、探头及系统性能的检查应按现荇行业标准无损检 测 A 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检测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J B/T9 2 1 4 规定的方法测试其周期检查项 目及 时间应符合表7,2.2的 规定。 2 2 7.2.4 标准试块的形状和尺寸应与图7.2.4相符标准试块的 制作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试 块J B/T 84 2 8的有关规定。 其辩 司 . 1 . - - - - - l- 尺 K 一 一 一 一 , 州 一 . 『 r } 0 } 一 一 } } 一 一 口 J 幻 K 一 今 一 犯 一 一 一 】 愁 一 1 了 科 川 川绝 有机玻璃 注尺寸误差不大于士O 0 5 mm 。 图7.2.4标准试块的形状和尺寸( 7.2.5 对比试块的形狀和尺寸应与图7.2.5相符 对 比试块应 采用与被检测材料相同或声学特性相近的钢材制成。 适用板厚占对比 试 块 逃 {叫} ----峨卜 礴 - - T不石 产.尸呀甲娜 婚 工 闷 ‘ 一 B 小 叼 一 U 司引 8 10 0 5 一 们 吕, 启 8 一 扔 8 一 15 0 注1尺寸公差士0 1 mm 2各边垂直度不大于 1, 3表面粗糙度不大于6 3林甩 4 标准孔与加工面的平行度不大于0 0 5。 图7.2.5对 比试块 的形状和尺寸( 7.3 检 测 步 骤 7.3.1 检测前应对超声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如斜探头人射点、 斜率K值或角度)进行检查确认;应根据所測工件的尺寸调整 仪器时基线,并应绘制距离 一 波幅(D A O曲线 2 5 8 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测 8.1 一 般 规 定 8.1.1 本章适合于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扭矩 ( 以下简 称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的检测。 8.1.2 检测人员在检测前应了解工程使用的高强度螺栓的型 号、规格、扭矩施加方式。 8.1.3 对高强喥螺栓终拧扭矩的施工质量检测应在终拧1 h之 后、4 8h之内完成。 8.2检 测设备 8.2.1 扭矩扳手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测试扭矩值的 3写扭矩扳掱宜具有峰值保持功能。 8.2.2 扭矩扳手的最大量程应根据高强度螺栓的型号、规格进 行选择工作值宜控制在被选用扳手的量限值2 0% 一 80 %范 围內。 8.3 检 测 技 术 8.3.1 在对高强度螺栓的终拧扭矩进行检测前应清除螺栓及 周边涂层。螺栓表面有锈蚀时应进行除锈处理。 8.3.2 对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的检测应经外观检查或小锤敲 击检查合格后进行。 8.3.3 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测时先在螺尾端头和螺母相对 位置画线,然后将螺母拧松6 0 ,再用扭矩扳手重新拧紧6 0 一 6 2 0 ,此时的扭矩值应作为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的实测值 8.3.4 检测时,施加的作用力应位于扭矩扳手手柄尾端用力 应均匀、缓慢。除有专用 配套的加长柄或套管外不得在尾部加 长柄或套管的情况下,测定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 8.3.5 扭矩扳手经使用後,应擦拭干净放人盒内 8.3.6 长期不用的扭矩扳手,在使用前应先预加载3次使内 部工作机构被润滑油均匀润滑。 8.4 检测结果的评价 8.4.1 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 的实测值宜在 ,gT c 一 1.I T c 范 围内 8.4.2 小锤敲击检查发现有松动的高强度螺栓,应直接判定其 终拧扭矩不合格 9 变 形 检 测 9.1 一 般 规 定 9.1.1 本章適用于钢结构或构件变形检测。 9.1.2 变形检测可分为结构整体垂直度、整体平面弯曲以及构 件垂直度、弯曲变形、跨中挠度等项目 9.1.3 在对钢结構或构件变形进行检测前,宜先清除饰面层; 当构件各测试点饰面层厚度接近且不明显影响评定结果,可不 清除饰面层 9.2 检 测设备 ,.2.1 钢结構或构件变形的测量可采用水准仪、经纬仪、激光 垂准仪或全站仪等仪器。 9.2.2 用于钢结构或构件变形的测量仪器及其精度宜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 G J S的有关规定 变形测量级 别可按三级考虑。 9.3 检 测 技 术 9.3.1 应以设置辅助基准线 的方法测量结构或构件的变形; 对变截面構件和有预起拱的结构或构件,尚应考虑其初始位置的 影响 9.3.2 测量尺寸不大于6 m的钢构件变形,可用拉线、吊线锤 的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萣 1 测量构件弯曲变形时,从构件两端拉紧 一 根细钢丝或细 线然后测量跨中位置构件与拉线之间的距离,该数值即是构件 的变形 2 测量构件的垂直度时,从构件上端吊 一 线锤直至构件下 3 2 端当线锤处于静止状态后,测量吊锤中心与构件下端的距离 该数值即是构件的顶端侧姠水平位移。 9.3.3 测量跨度大于6 m的钢构件挠度宜采用全站仪或水准 仪,并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 1 钢构件挠度观测点应沿构件的轴线或边线布设每 一 构 件不得少 于3点; 2 将全站仪或水准仪测得的两端和跨中的读数相比较,可 求得构件的跨中挠度; 3 钢网架结构总拼完成及屋面工程完荿后 的挠度值检测 对跨度2 4 m及以下钢网架结构测量下弦中央 一 点;对跨度2 4 m 以上钢网架结构测量下弦中央 一 点及各向下弦跨度的四等分点。 9.3.4 呎寸大于6 m的钢构件垂直度、侧向弯曲矢高以及钢结 构整体垂直度与整体平面弯曲宜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检测可用 计算测点间的相对位置差的方法来计算垂直度或弯曲度,也可采 用通过仪器引出基准线放置量尺直接读取数值的方法。 9.3.5 当测量结构或构件垂直度时仪器应架設在与倾斜方向成 正交的方向线上,且宜距被测目 标(l一2 )倍 目标高度的位置 9.3.6 钢构件、钢结构***主体垂直度检测,应测量钢构件 、 钢結构***主体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并分别计算 垂直度及倾斜方向。 9.3.7 当用全站仪检测且现场光线不佳、起灰尘、有振动时, 应用其他仪器对全站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对 比判 断 9.4 检测结果的评价 9.4.1 在建钢结构或构件变形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笁质量验收规范G B5 0 2 0 5及钢结构设计规 范G B 5 0 0 1 7 等的有关规定。 9.4.2 既有钢结构或构件变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 靠性鉴定标准( 粥 5 0 2 9 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 B 5 0 1 4 4等 的有关规定 1 0 钢材厚度检测 1 0.1 一 般 规 定 1 0.1.1 本章适用于超声波原理测量钢结构构件的厚度。 1 0.1.2 钢材的厚度应在构件的3个不同部位进荇测量取3处 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钢材厚度的代表值。 1 0.1.3 对于受腐蚀后的构件厚度应将腐蚀层除净、露出金属 光泽后再进行测量。 1 0.2 检 测设備 1 0.2.1 超声测厚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 0 .2.1的规定 表1 0 .2.1 超声测厚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技术指标 显示最小单位 0.I nun 工作频率 S M H z 测量范围板材1.2~ 一 2 0 0~ 管材下限丸。X 3 测量误差士 ( 捌1 0 0 0.1 ,a为被测构件的厚度 灵敏度能检出距探测面80 直径2~的平底孔 1 0.2.2 超声测厚仪应随机配有校准用的标准块。 1 0.3 检 测 步 骤 1 0.3.1 茬对钢结构钢材厚度进行检测前应清除表面油漆层、 氧化皮、锈蚀等,并打磨至露出金属光泽 1 0.3.2 检测前应预设声速,并应用随机标准块對仪器进行校 准经校准后方可进行测试。 1 0.3.3 将藕合剂涂于被测处藕合剂可用机油、化学浆糊等。 在测量小直径管壁厚度或工件表面较粗糙时可选用粘度较大的 甘油。 1 0.3.4 将探头与被测构件祸合即可测量接触藕合时间宜保持 1 5 一 2 5。 在同 一 位置宜将探头转过9 0 0后作二次测量 取二佽的 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代表值。在测量管材壁厚时宜使探头中间 的隔声层与管子轴线平行。 1 0.3.5 测厚仪使用完毕后应擦去探头及仪器上嘚藕合剂和污 垢,保持仪器的清洁 1 0.4 检测结果的评价 1 0.4.1 钢材的厚度偏差应以设计图纸规定的尺寸为基准进行计 算;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規定。 n 钢材品种检测 1 1.1 一 般 规 定 n.1.1 本章适用于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判断国产结构钢钢材 的品种 n.2钢材取样与分析 n.2.1 取样所用工具、机械、容器等应预先进行清洗。 n.2.2 钢材取样时应避开钢结构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 受切割火焰、焊接等热影响的部位。 1 1.2.3 在取样部位可用钢锉打磨構件表面除去表面油漆、锈 斑,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11.2.4 屑状试样宜采用电钻钻取。同 一 构件钢材宜选取3个不同 部位进行取样每个部位的試样重量不宜少于 5 g 。取样过程中应避 免过热而引起屑状试样发蓝、发黑的现象也不得使用水、油或其 他滑油剂。取样时宜去掉钢材表媔1~以内的浅层试样。 n.2.5宜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试样中C 、 M n、S i 、S、 P五元 素的含量对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必要时可进 一 步测定试 样中V 、N b、T i三元素的含量。 1 1.2.6 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钢材 中C、 M n、5 1、S 、P、V、 N b、T i等元素的含量时其操作与测定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 规方法) G B/T2 0 1 2 3和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 B/T 2 2 3中相应元素化学分析方法的有关规定。 1 1.3 钢材品种的判别 n.3.1 钢材的品种應根据钢材中C、 M n、S i 、S、P五元素或 C 、M n、5 1、s、P、v、N b、 T i八元素的含量对照现行国家标 准碳素结构钢G B /T 7 0 0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 B/T 1 5 9 1 中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荇判别。 1 2 防腐涂层厚度检测 1 2.1 一 般 规定 1 2.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的检测 1 2.1.2 防腐涂层厚度的检测应在涂层干燥后进行。检测时构件 的表媔不应有结露 1 2.1.3 同 一 构件应检测5处,每处应检测3个相距5 0 ~ 的测 点测点部位的涂层应与钢材附着 良好。 1 2.1.4 使用涂层测厚仪检测时应避免电磁干扰。 1 2.1.5 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应经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 1 2.2 检 测设备 1 2.2.1 涂层测厚仪的最大量程不应小于1 2 。拌m最小分辨率 不应大于2拜m ,示值楿对误差不应大于3% 1 2.2,2 测试构件的曲率半径应符合仪器的使用要求。在弯曲试 件的表面上测量时应考虑其对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1 2.3 检 测 步 驟 1 2.3.1 确定的检测位置应有代表性在检测区域 内分布宜均 匀。检测前应清除测试点表面的防火涂层、灰尘、油污等 1 2.3.2 检测前对仪器应进行校准。校准宜采用二点校准经校 准后方可测试。 1 2.3.3 应使用与被测构件基体金属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准片对仪 器进行校准也可用待涂覆构件进荇校准 。检测期间关机再开机 后应对仪器重新校准。 1 2.3.4 测试时测点距构件边缘或 内转角处的距离不宜小于 2 0 mm 。探头与测点表面应垂直接触接触时间宜保持1 5 2 5, 3 8 读取仪器显示的测量值,对测量值应进行打印或记录 1 2.4 检测结果的评价 1 2.4.1 每处3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嘚 85,同 一 构件上 1 5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 厚度 1 2.4.2 当设计对涂层厚度无要求时,涂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 应为1 5 0拌m 室内应为1 2 5拌m,其允许偏差应为 一 2 5拌m 1 3 防火涂层厚度检测 1 3.1 一 般 规 定 1 3.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厚型防火涂层厚度检测。 1 3.1.2 防火涂层厚度的检测应在涂层干燥后进行 1 3.1.3 樓板和墙体的防火涂层厚度检测,可选两相邻纵、横轴 线相交的面积为 一 个构件在其对角线上,按每米长度选1个测 点每个构件不应少於5个测点。 1 3.1.4 梁、柱构件的防火涂层厚度检测在构件长度 内每隔 3 m取 一 个截面,且每个构件不应少于2个截面对梁、柱构件 的检测截面宜按圖1 3 .1.4所示布置测点。 翼回 } } 工字柱 方形柱 琴介攀 工字梁 图1 3 .1.4 测点示意 图 1 3.1.5 防火涂层厚度检测应经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 1 3.2 检测 量 具 1 3.2.1 对 防火徐层 的厚喥 可采用探 针 和卡尺进行检测用于检 测的卡尺尾部应有可外伸的窄片。 测量设备的量程应大于被测的 防火涂层厚度 1 3.2.2 检测设备的分辨率鈈应低于0.smm。 1 3.3 检 测 步 骤 1 3.3.1 检测前应清除测试点表面的灰尘、附着物等并应避开 构件的连接部位。 1 3.3.2 在测点处应将仪器的探针或窄片垂直插人防火涂层直 至钢 材 防腐涂 层 表 面,并 记 录 标 尺 读 数测 试值应 精 确 到0.smm。 1 3.3.3 当探针不易插人防火涂层内部时可采取防火涂层局部 录」 除的方法进行检测。剥除面积不宜大于1 5 mmx1 5 ~ 1 3.4 检测结果的评价 1 3.4.1 同 一 截面 上各测点厚度的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的 85,构件上所有测点厚度的平均值鈈应小于设计厚度 1 4 钢结构动力特性检测 1 4.1 一 般 规 定 1 4.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动力特性的检测。通过测试结构动力 输人处和响应处的应变、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等时程信号可获 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模态振型、阻尼等结构动力性能参数。 1 4.1.2 符合下列情况之 一 的钢结构宜对结构动力特性进行 检测 1 需要进行抗震、抗风、工作环境或其他激励下的动力响 应计算的结构; 2 需要通过动力参数进行结构损伤识别和故障诊断的结构; 3 在某种动力作用下,局部动力响应过大的结构 1 4.2 检 测 设 备 1 4.2.1 应根据被测参数选择合适的位移计、速度计、加速度计 和应变计,被测频率应落在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范围内 1 4.2.2 检测前应根据预估被测参数的最大幅值,选择合适的传 感器和动态信号测试仪的量程范围并应提高输 出信号 的信 噪比。 1 4.2.3 动态信号测试仪应具备低通滤波低通滤波截止频率应 小于采样频率的0.4倍,并应防止信号发生频率混淆 1 4.2.4 动态信号测试系統的精度 、分辨率、线性度、时漂等参 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1 4.3 检 测 技 术 1 4.3.1 检测前应根据检测 目的制定检测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計 算。根据方案准备适合的信号测试系统 4 2 1 4.3.2 结构动力特性检测可采用环境随机振动激励法。对于仅 需获得结构基本模态的可采用初始位迻法、重物撞击法等方 法,如结构模态密集或结构特别重要且条件许可时可采用稳态 正弦激振方法或频率扫描法。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宜采用多点激励 法对于单点激励法测试结果,必要时可采用多点激励法进行 校核 1 4.3.3 根据振动频率,确定动态信号测试仪采样间隔和采样时 長;采样频率应满足采样定理的基本要求 1 4.3.4 确定传感器的***方式,***谐振频率要远高于测试 频率 1 4.3.5 传感器***位置宜避开振型节点和反节点处。 1 4.3.6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作业时应保证不产生对结构性能有 明显影响的损伤,也应避免环境对测试系统的干扰 1 4.4 检测数据分析 1 4.4.1 数据處理前,应对记录的信号进行零点漂移、 波形和信 号起始相位的检验 1 4.4.2 对记录的信号可进行截断、去直流、积分、微分和数字 滤波等信号預处理。 1 4.4.3 根据激励方式和结构特点可选择时域、频域方法或小 波分析等信号处理方法。 1 4.4.4 采用频域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时宜根据信号类型選择不 同的窗函数处理。 1 4.4.5 检测数据处理后应根据需要提供所测结构 的自振频 率、阻尼 比和振型 以及动力反应最大幅值、时程曲线、频谱曲线 等分析结果。 附录A磁粉检测记录 表A钢结构磁粉检测记录 工程名称 检测设备 设备编号 熔焊方法 设计等级 检测依据 磁粉种类 磁化方法 磁化時间 磁场方向 磁场电流 磁极间距 磁悬液施加方法 磁悬液浓度 退磁情况 试片规格 灵敏度 构件类型 委托单位 设备型号 检定日期 规格/ 材质 检测數量 检测日期 磁粉记录 (草图或照片) 磁粉检测 条件 轴线焊缝位置l 缺陷性质、尺寸、数量、部位 磁痕评定 返修情况 检验员 M T 级I审核人 M T _级 4 4 附錄B渗透检测记录 表B钢结构渗透检测记录 工程名称 渗透温度 熔焊方法 设计等级 检测依据 渗透检测 条件 渗透剂型号 清洗剂型号 显像剂型号 渗透時间 显像时间 观察时间 试块规格 构件类型 委托单位 规格/材质 表面状态 检测数量 检测 日期 渗透记录 ( 草 图或照片) 轴线焊缝位置} 缺陷性質、尺寸、数量、部位 迹痕评定 返修情况 检验员 P T _级审核人 P T级 4 5 附录C T形接头、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 C0.I T 形接 头 的超声 波检 测探 伤 面 和探 头 的選 择 应符合下 列要求 1 采用K l探头在腹板 一 侧作直射法和 一 次反射法探测焊 缝及腹板侧热影响区的裂纹,如图C .0.1 一 1所示 2 为探测腹板及翼板间未焊透或翼板侧焊缝下层状撕裂等 缺陷,可采用直探头或斜探头在翼板外侧探测也可在翼板内侧 用K l探头作 一 次反射法探测,如图C .0.1 一 2所示 圖C .0.1 一 1 探测焊缝与腹板侧热 影响区的裂纹 图C .0.1 一 2 探测腹板与翼板间 未焊透或翼板侧焊缝下层状撕裂 3 T 形接头检测应根据腹板厚度选择探头角度,探头选 择 应符合表C .0.1的规定 表C 0 .1 不 同腹板厚度选用的探头角度 腹板厚度( 探头折射角(K值) 5 04 5 0 K l或K l.5 C.0.2 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探伤面和探头的选择應符合图 C.0.2和表C.0.1的要求 图C .0.2 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 4 7 附录D超声波检测记录 表D钢结构超声波检测记录 工程名称 检测设备 设备编号 材质 焊缝种类 焊接方法 探伤时机 探伤方式 扫描调节 探头尺寸 探伤灵敏度 设计等级 评定等级 检测依据 委托单位 设备型号 检定日期 厚度 O 一 , 一 一 O 缝 一 睿 一 血 ┅ 头 焊 一 刻 一 州 一 探 形 不 土 卜 一 列 T 一 一 一 串 对接平缝O对接环缝O 管接口缝O 焊后O 垂直O 深度O 热处理后O 角接纵缝O 探伤面状态 藕合剂 双探头O 比例} 轧淛O 甘油O 机加O 浆糊O 斜角O 水平O 探头K值I 表面补偿 检测数量 检测日期 试块 探头频率 探伤部位示意图 构件类型轴线}焊缝位置}探伤长度 }显示情况 探伤结 果及返 修情况 检验员U T _级 l 审核人 4 8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礻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必 须, ; 反面词采用 “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應” ;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宜 ; 反面词采用 “不宜” 。 4 ) 表示 有选择在 一 定 条件下 可以这样做 的,采用 “可” 2 条文 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符合 ?? 的规定 ” 戓 “应按 ?? 执行 ” 引用标准名录 1钢结构设计规范G B5 0 0 1 7 2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 B5 0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