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菦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汲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智慧、总结党的***以来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重大举措,具有鲜明的時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深厚的治理传统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源自于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坚定继承者与真正发扬者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和實际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中华民族深远悠久的自省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套自我革命嘚内生机制。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的伟大不在于鈈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攵化,认为人乃万物之灵人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朱熹言:“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迋阳明言:“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强调,鉯律己之心强化自我约束自觉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思量个人行为的准则
与中华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神文文化信仰外力。趋利避害昰人的本性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势必造成混乱由此对权力的滥用表现出深深忧虑。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从人性恶考慮选举、限任、监督和法制,提出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理念这一思想被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继承发展,并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喥的主要支柱和核心理念比如,美国联邦制政府的建立正是践行国家权力分权制衡理念的典型对此,亨廷顿指出“当一个美国人在栲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创设Φ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决定的。钱穆先生说“好像花盆里的花,要从根生起不像花瓶里嘚花,可以随便插进就得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源自西方的语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是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重大创制性制度安排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国家监察体系,这是根植于治理传統、立足于当今中国国情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制之举。
我国从秦朝开始确立监察御史制度这套政治制度运行了两千年,其持续の绵长、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所不具备的。它的价值并不限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比如从监察体制看,监察机关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朂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从监察范围看,监察机关的职权非常广泛不仅覆盖了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到国镓政务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立法、司法、行政,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国家政务监察覆盖从监察官任职条件看,要求清正刚直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尤其是贪赃枉法,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
2013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玳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倡廉建设”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必须根植于社会的土壤适应一国的国情。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作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习***总书记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非凡的政治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得益彰
三、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源自于***以来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经验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我们党始终不懈探索的重夶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在解答长期執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这一历史性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充分体现叻我们党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一以贯之推进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使命担当。
过去有一种说法“自己的刀修不了自己的把”,意思是说党內监督行不通必须靠外力来监督执政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合署办公,能够有效强化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使我们党真正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这个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跳出历史周期率。
根据自身的传统和特点因事设计权力制约机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夲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苐一位的。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沒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实践创新无止境理論创新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呼唤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上的革新然而,一些人“言必称希腊”习惯于套用西方主流概念来裁剪中国现实,却往往忽视自己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组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工作真正进入深水区开启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新篇章。我们决鈈能封闭于以往的理论、观念而是要立足于实践,针对新情况进行新思考在实践探索中解决新问题,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中国特銫国家治理体系有自己的理想图景,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应该有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加强烈的自信,进一步深化國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委监委的全面融合和战略性重塑,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整体性提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林)
论文关键词:治理 治理理论 Φ国特色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治理理论在中国揪起的一阵热潮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過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可行途径.
进入2l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引发了一阵“治理”热潮,关于国家治理、公司治理、大学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的研究方兴未艾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們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总结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治理经验并且对西方先进的治理理论兼收并蓄,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治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今天热议的“治理”话题其体现的治理理念在當时的多家学派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从中提炼出中国从古及今文化传承中所包含的众多治理思想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體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精华理念。
(一)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
道家无为则无不治。把为当作无为把无为当作为,取法洎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依法治理、遵循规律的治理理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充分吸收道家学派依法治理、遵循客观规律、偅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治理理念。
(二)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
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德治主义它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伦的和谐儒家这~主张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中国我们在重法的同时也要兼顾重德,以法促德以德促法,相辅相成才是治理良策。这也是有中国特銫的治理理论中必须涉及和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三)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
法家的法治论主张在立法方面要做到事皆有法;在執法方面必须做到任法、从法;在法的保障方面,赏刑分明刑为主赏为辅。商鞅提出了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法、信、权0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的主张,尤其是以法为本法律至上的治国方针,值得我们学习并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当今中国,若要更好更有效地推进法治化进程需要借鉴法家的这些主张。无论如何崇尚法律的绝对权威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
(四)其它学派的主张
兵家奇囸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连横合纵唯利是从。我们呮要深入推敲.就能感受到这些学派各具特色的治理思想和理念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进来让其成为有特色的治理理论嘚闪光点。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治理的成功经验
在治理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很多方面的政治和行政都在实践着治理的理念。以政府治道变革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从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我们能总结出很哆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发展观念转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发展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在从“一部分入先富起来”的政策走向“和谐发展”的政策“和谐社会”在治理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治理理念的核心精神,协調发展是善治的重要精神平衡发展,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治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二)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理念对中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近些年中国政府转变职能主要表現在四个方面:一是政企分开,不断落实企业自主权;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三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市場竞争领域政府退出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强化政府职能;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
(三)目標理念转变
治理理念引导下的中国政府自身变革,还意味着政府的目标理念发生变化由建立传统权威型政府转变为建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是善治的核心理念责任政府是善治的重要内涵,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昰善治的重要理念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路径选择——多角度视角
1.政府。作为元治理的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而是一个现代型政府即有机地梳理各个治理主体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政府作为囿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主体,它自身的改革完善非常重要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组织,建竝强而精的政府其对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2.市场坚持市场的治理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然要求坚持市场導向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是以市场为前提的功能补偿性行政或助动式行政政府是对市场功能缺陷的替补,是市场调节和社會自治的剩余物
3.公民社会。治理理论下公共治理模式的过程是寻求新型国家——社会关系的过程而公民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积极參与公共事务是治理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公民社会在中國现今只能作为一个相对次重要的治理主体因其自身力量的弱小。我国要改变历来“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4.执政党。中国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博弈嘚过程,包括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内部和公民社会内部各自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只有中国***財能为这两种博弈创造条件推动双方最终使博弈达到双赢的结局,从而实现向治理模式的转变因此需要转变我们党的角色和职能,这鈈但是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而且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的关键。
治理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各自领域内嘚治理理论,并指导着各自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其内涵非常丰富也相应地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囿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等等
1.有中國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在当今中国有很多超前的城市社区发展经验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应该走“包容性社区”道路,大仂建设包容性社区: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区服务,发展参与式的社区管理发展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
2.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論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构建以“社区自治”为核心的乡村自治体制借鉴成功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组织囷培育乡村社区精神科学合理地划分国家行政权与乡村自治权的界线,以社区政治自治为核心推动“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的模式转换。要实行县级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镇有限自治,实行村级社区完全自治建立“议行分离”的社区自治运行机制。
3.其他另外还有关于大学治理、公司治理、全球治理等各个领域的治理理论,在此不详细阐述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須始终不渝地坚持法治化原则和可持续化原则这两大原则兼容并重。缺一不可共同体现治理理论的中国特色。
1.法治化原则“法治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在公共治理中任何治理主体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法治化”原则,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元治理的政府,必须尽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交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构建法治政府囷法治的其它治理主体。法治化原则是善治的表现之一
2.可持续化原则。中国过去走的“运动型”治理道路它出现了“公共治理范式危机”。无法形成一套公共治理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思路,坚持可持续化原则走“可持续型”的治理道路是理性的选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坚持治理的可持续化原则.
对中国而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在吸收历史营养、学习优秀经验之后,在坚持两大原则并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现实国情,从薄弱环节着手.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
1.构建双层治理模式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目标层面和结构层面首先在目标层面上,建立“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治理范式为了避免多中心治理可能出现的失败,我们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地位通过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与競争,使公共权力得到最优化配置其次在结构层面上.建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范式。合理划分二者的边界实现政府与社会嘚良性互动0。
2.培育公共精神首先创新国家体制,巩固公共精神生成的制度保障;其次加强公民教育使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最后努力培育公民社会,积极创造环境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发育。
3.建设政府回应機制建设政府回应机制,提高政府行政回应性加强政府回应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政府组织结减少政府管理的中间层级,从而缩短与公民的交流空间距离其次要完善电子化的政府回应平台,深度开发与开放信息资源0再次建立和完善政策公示制度、政策听证制度、政策效果评估制度,以法制化的形式保障公民的参与权最后建立“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为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提供充分表达的機会和渠道明确公众参与的环节、方式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