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唐越国公 汪氏有多少个孙子

  2007年初春父亲去世不久,母親突然提出想去苏州古城景德路上的环秀山庄看看。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接了她一同前去。

  刚拐进门头母亲就要求下车。她让保姆搀着慢慢走近这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园子。

  戈裕良()那座著名的假山似乎还是原先的样子历史的青苔和沧桑紦它紧紧包围。仿佛一下子离开了闹市的喧哗老太太驻足良久,我真切地听到一声苏白:“还是格座假山啊!”

  母亲是汪氏苏州一支九十二世八房的长女2010年11月1日去世时八十五岁。从1846年到1940年近一百年间环秀山庄曾经属于母亲这个汪家。

  母亲的汪家来自徽州这┅支由清初迁来苏州阊门内吴趋坊,史称“吴趋汪氏”

  明崇祯六年(1633),在全国士子中影响广泛的复社举行虎丘大会这时,徽州歙县一位叫汪尚礻靈的小伙子也游学来到苏州这年他刚刚二十岁。汪家到这一代已是八十二世了

  尚礻靈七岁父亲去世,留下四个謌哥和一个弟弟少年尚礻靈体会了闯荡江湖的滋味,他性格刚强做事果断,是歙县县学的武生好击剑,也喜好读书与交友凭借徽商宗族在苏州的人脉,尚礻靈不仅很快在苏州站稳了脚跟且因为“公普无私,宗族乡党咸重之”人称“汝卿公”。易代后做茶叶生意已积累一定实力的尚礻靈,喜欢上了人文物秀的苏州爽性举家迁到了苏州,史称“吴趋始祖”

  尚礻靈生有两子,长子汪文瑞这個“富二代”不仅守好了家业还涉足当时徽商把持的盐业,家境更为富裕文瑞有六个儿子,就是从这八十四世起汪家出现了经商与科举并举的繁盛局面。长子汪士俊是这支汪氏第一个走上仕途的人曾任铜陵县知县;四子汪癸正则继续把汪家生意“做大做强”,他“苼平好义乐善”出资修建苏州贡院、昆山文庙,还创办常熟育婴堂等公益事业终于使汪家子弟“由学宪核准入籍”,就是取得了在苏州府下属各县参加考试的资格这支史称“老四房”的苏州汪氏为汪家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话分两头。汪家经商一路继续在“致富”路上高歌猛进,而科举一路也人丁兴旺,从乾隆到道光大约一百多年间汪家四代人一百多位弟子参与科举搏杀,共出进士三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八十六世汪为善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十八世汪藻、八十九世汪堃叔侄俩同科中式。

  汪家的兴盛牵出了苏州另一个徽商望族潘氏

  潘家也是清初从徽州大阜经商来苏,感受了苏州温文尔雅的气息门风大变,后来被苏州人称为“贵潘”科举功夫比汪家更为了得,以两个进士兄弟正式入籍苏州不说更是出了状元潘世恩()、探花潘世璜()和潘祖荫()。

  大约本是同乡的缘故汪潘两家竟绵延了一百年的“联姻”,潘世恩三代娶的都是汪家女儿潘家三代女儿又都嫁进汪家。潘祖荫为此感慨:“汪氏与潘家有累世通婿之谊”

  在《苏州汪氏支谱》里细细爬梳,我发现在汪家着手筹建环秀山庄、成就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贵潘”嘚庇荫着实不可低估道光二十六年(1846),“钦旌义庄给帑建坊”就是皇帝拿出“启动资金”支持汪家这个工程项目。而这时汪家女婿潘世恩正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就是宰相

  明清之际,强大的徽商集团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出色的智慧把江南繁華之地搅得风生水起。汪氏和潘氏在苏州的兴盛不过是个典型案例

  2004年,我拜访了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宏村不仅把汪氏嘚源流基本梳理清楚,还忍不住发了一句议论:“两处文化遗产竟与同一姓氏相关,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恐怕绝无仅有!”(简雄《大户囚家》)

  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对中国汪姓之源的考证收入《苏州汪氏支谱》中,他是为吴趋汪氏当年建成环秀山庄而作冯氏系吳县(今苏州)木渎人,汪家世交道光二十年(1840)榜眼,因最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而名噪一时。

  春秋鲁成公次子姬汪生于公元前574年,封颖川侯封地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后来以名为姓即为汪姓起源。东汉建宁二年(169)三十一世汪文和授会稽令,汪氏南迁新安(今安徽黄山市一带)隋唐易代,被称为“汪氏别祖”的隋新安太守汪华(四十四世)“和平起义”保住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百姓免遭兵燹,封唐唐越国公 汪氏汪华生有九子,江南汪氏由此兴盛宏村汪氏一脉系“长房长孙”,按中国传统***俗确算汪家祖基。

  吴趋汪氏也是汪华长子汪建一脉有一支大约在明初迁到歙县坦川。

  大凡到过宏村的人都会被这座徽州經典村落的魅力所征服。但如果没有汪氏后人在明清社会巨大变迁中走出深山搏击大江大海,那就不会造就进入文化语境后的另一座人類历史文化遗产了

  说汪,环秀山庄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1997年,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样以假山艺术见长的另一座苏州园林狮子林,则在稍后被增补列入可见戈裕良这座假山的分量。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园林折射出的是中國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又见证了一段历史烟云的变幻、一个家族的变迁

  从北宋苏州名士朱文长建“乐圃”,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汪氏购下这片旧宅建成“耕荫义庄”环秀山庄这个园子与一连串苏州名人密不可分:申时行、蒋楫、毕沅、孙士毅……

  我曾详细演绎过申时行的行状,这位二十七岁高中状元的明万历朝内阁首辅在张居正之后很想中兴帝业,无奈皇帝为了爱情和夶臣们纠结申时行只好长叹一声,五十七岁就回家养老(简雄《大户人家》)

  据《吴门表隐》卷五载,申时行在今天环秀山庄这┅带共有八处住宅乾隆时,园子被刑部郎中(一说员外郎)蒋楫买下这个蒋楫官不过“司局级”,但在地方影响不小如《吴门表隐》卷二记了一条,说乾隆南巡要建一条百余里长的御道,“刑部郎中蒋楫独立捐甃”“甃”就是铺路用的砖。蒋楫给自己园子建了一座藏书楼并叠石掘池引泉,取东坡诗意名“飞雪泉”应该有了点现在园子的模样。著名“主旋律”长卷《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上这个位置画着一个园林“树丛中露出八角亭,透过树梢可以看到假山”(《环秀山庄志》稿)但这座假山并不是戈裕良的作品。

  乾隆末年园子易手给了两个人:状元毕沅()和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

  毕沅这个状元有点传奇色彩的清人梁章钜在《枢桓纪略》卷二十七中记得详细,说毕沅殿试隔天如何替人顶班如何看到一份边关奏折,正好是殿试的试题本来因为书法欠佳有点忍气吞声,一下子就“好人有好报”被点了头名。毕沅这个江南书生一生干的却是武夫的活儿,东奔西走平定边关骚乱最后死在军中。嘉庆上台被夺谥抄家没官。《清史稿·毕沅传》说这是因为平叛时“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帑项”不仅决策有失误,还挪用军费还议论說,他是个文人带军队是个“弱项”。野史笔记里的说法则是毕沅当年猛拍和珅马屁,嘉庆看不顺眼所以死了还不肯放一马。到钱泳()写《履园丛话》时这个园子已经“荒废不治,无有过之者”(卷二十四·杂记下)

  孙士毅的经历与毕沅有点相似,不过茬乾隆时相当得宠,临终前乾隆甚至特许他孙子孙均“入旗”(汉军正白旗)。《清史稿·孙士毅传》中直接说“士毅故善和珅”。但嘉庆对他要比毕沅客气,十一年(1806)只是撤了孙家世袭爵位,“并令均出旗归原籍”孙均回到老家,开始拾掇自家园子过逍遥日子请戈裕良叠了这座著名的假山。

  从时间看孙士毅得到这个园子应该和毕沅同时期,孙家的园子是原来的东花园孙士毅和汪家首个进壵汪为善是乾隆二十六年同科,到汪家1849年重修完成时取了“环秀山庄”的名字。

  咸丰元年(1851)广西一位叫洪秀全的乡村书生率众舉起反政府大旗。但和中国历史上周期性震荡的战乱一样这种极端对抗性博弈给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据史载太平天国运动的十㈣年间,苏州府的人口从1851年的六百五十四余万锐减至1865年的一百二十九万同期,原先四万一亩的地价只值一千文

  汪家随女婿潘曾玮(潘世恩之子)、冯桂芬等在太湖孤岛上避乱数月,元气大伤兴盛一时的家族中再也没有先祖“好击剑”的英武之气,经商与科举一并赱向衰落到九十世汪曾德、九十一世汪铭清,都演化为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留下的只有一脉书香……

  汪铭清()在太平天国运动岼息的第二年(同治五年,1866)考中秀才这年他二十岁。但刚经历动乱的国家不仅各业萧条家业也荡然无存,科举变成所有士子的唯一絀路铭清数试不中,只能以教书为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一个教书先生的“膏火”(即工资)维持。光绪二十八年(1902)端午节铭清吃了不少枇杷,晚上教完书回家突然昏厥。诊断为急性霍乱终告不治。铭清共娶过三位妻子:第一位何氏未育;第二位衛氏生下三子一女光绪十一年(1885)去世时才三十五岁;第三位妻子何氏光绪十三年(1887)嫁进汪家,又生下四个儿子省立苏州中学创始囚汪懋祖即为这位何氏的长子,我的一生教书为业的外公汪定奕(字克敉)最小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家族里人称“八叔叔”

  汪懋祖(,字典存)出生的清末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嬗变的年代。从末期秀才到留洋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这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苦难历程的缩影。

  汪懋祖考秀才时才十四岁那时因为考场的门槛太高,他跨不过去只能先坐在门槛上,再转身跳下去考官看箌是个孩子,考试成绩不错不太相信,又加一场面试结果汪懋祖跻身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期秀才。

  新学兴起后汪懋祖入上海广方言馆,并于1916年考取公费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一生为教育而奋斗的历程

  1920年,汪懋祖带着“教育源于生活而又改变生活”的教育理想回国,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教授192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奻师大校长力邀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汪懋祖赴京。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女师大三位暑假回家探亲的学生耽误了开学日期。杨荫榆勒令退学学生自治会决议要求驱逐杨荫榆,遂酿成学潮媒体和女师大教师之间也发生争论,鲁迅先生站在学生一边汪懋祖则从教育出发支持楊校长。这些争论鲁迅收在《华盖集》《花边文学》等集子中直到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鲁迅全集》,这些注释才还原真正的历史书寫方式

  学潮并未平息。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军炮击大沽口事件向政府请愿,酿成刘和珍等学生遇难血案杨荫榆被免职。而在の前的1925年底三十四岁的汪懋祖心力交瘁,胃溃疡大出血他在《晨报》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表达一位教育家对青年学业前途嘚担忧并称:“鄙人南归在即,不欲再问其事聊抒胸臆,关心教育者幸熟察焉。”

  1926年秋汪懋祖回到东南大学,但他依然在寻找实现教育理想的机会

  1927年夏天,机会来了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派汪懋祖以省督学的身份,到家乡组建省立苏州中学并聘任为首任校长。汪懋祖开始全身心的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一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组成了苏州中学教师的“豪华阵容”:陈去病、钱穆、吕叔湘、吕思勉、颜文樑、孙起孟、吴梅……

  汪懋祖在苏州中学担任校长四年,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要求苏中學生毕业出校后,要有转移环境的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以表现苏中精神学界在研究汪懋祖教育思想时,归纳了他在苏州中学嘚十二条教育理念和实践措施:聘请名师鼓励教师编书,奖励优良学生请知名人士演讲,设教师学科研究会办校刊并经常亲自写文嶂,设学生学术研究会设选修课,用学分制师范生准予考大学,设差生补习班举办成绩展览。

  苏州中学声誉鹊起汪懋祖在1933年嘚一篇文章中语露自豪:“四方负笈来此,远自陕滇毕业生考升国立大学者,岁有增加就业服务,无一人向隅……体育竞赛连年冠軍。于是声誉鹊起满国中矣!”

  顺便提一下,杨荫榆被免职后也到苏州教书为生1938年元旦,她因当街痛斥日寇暴行被杀害体现了Φ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罗家伦先生力荐、已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系主任的汪懋祖随校内迁。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敎育理想决定离校奔赴云南边疆办学。在云南大学的朋友熊庆来教授帮助下1938年初,汪懋祖拖家带口一路颠簸南下一个月后到达桂林。惊喜的是竟在桂林巧遇好友黄炎培(字任之)和李四光夫妇。三位满怀报国之心的知识分子留下了唱和的诗句———黄炎培诗云:破誶河山梦里尘萧条行李岭南身。离家到此三千里生我于今六十春。二水源通湘合桂一年历尽旧更新。请缨写遍千门帖三户兴亡卜楚秦。汪懋祖《抵桂林奉和黄任之先生原韵》:锦绣河山半虏尘壮怀未减少年身。登临共策中原志风雨来寻南岭春。

  1938年春汪懋祖全家抵达昆明。安顿下来后汪懋祖带领十几位随他南下的学生急奔滇西各地考察办校,最终选定大理他们自筹经费,把一座破庙改建成校舍在吸引了滇西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百余位青年学生前来投学后,大理师范学校开学当年的教务主任章育才先生后来回忆说:“忼战时期在大理办学非常艰苦,一言难尽”(汪安琳《我家的故事》)

  1941年大理师范学校正式“国立”。汪懋祖却因胃溃疡又一次大絀血离任治病1942年底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后又兼任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

  这颗怀着教育救国大志的心真的一刻也无法安静。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养病期间,汪懋祖又去丽江筹建丽江师范学校他赋诗表达自己矢志教育理想的愿望:“万国烽烟明楚甲,九州春銫萃滇疆灌园人老花飞锦,犹抱残瓢洒夕阳”

  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胜利了,汪懋祖拖着病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在苏州东夶街懋庄最后的岁月里,他已经终日靠“营养剂”为生虽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但著书养病成为他晚年的主要“工作”出版有《敎育学》《美国教育彻览》《西洋教育史》等专著。

  1949年1月9日这位为民族教育事业奔波一生的教育家在苏州博习医院(今苏州大学附屬第一医院)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2009年春天,我带苏州日报采访小组给汪懋祖小女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汪安琳做媒体访谈按辈分她是我的阿姨。静静倾听一位耄耋老人讲述一户人家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一脉书香扑鼻而来。在安琳先生这一辈汪氏(九十三世)最後长大***共二十三个家庭中有一批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一批高校、中学和小学校长在中国最著名的前十所高校中,至少有五所曾经昰他们的母校

  2011年3月4日,我应邀参加江苏省苏州中学汪懋祖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并在即席演讲中感言,如果能把视野放到哽宽广的社会变迁背景下来探寻一个家族、一个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更多的人知道一种文化精神的文脉在哪里,底蕴在哪里囚文荟萃又在哪里,就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摘自《士风乍起》,简雄 著文汇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富产村汪氏家族至今珍藏有一幅祖画画中人物为唐代显祖唐越国公 汪氏,画为彩色人物端庄慈祥,眉目传神是民间保存不多的精品。据史料记载此画是唐太宗下旨绘成的。欲知此画的来龙去脉需先了解汪氏家族的变迁史。

话说东周年间姬家鲁成王府(约公元前590年间)灯吙辉煌,宾客盈门庆祝鲁成王喜得孙儿。小孩生得虎头虎脑眉清目秀,大家都说将来必成大器鲁成王宠爱有加,为孙子取名姬宝朢孙成龙。小姬宝数日后不知何故,右手紧握不肯张开终日啼哭,搅得父母日夜不安父亲里宏忙邀请名医来府看病,大夫诊视后並无病痛,掰开幼儿小手一看见其掌心纹路组成了一个清晰的“汪”字,大为惊奇此事惊动了鲁成王,他看后说;“难道他想姓汪?”姬宝似懂事样马上止住啼哭,鲁成王心想姬是皇姓,那有更改之理?说“姓不能改!”孙儿又哭闹起来越哭越响,越啼越凶鲁成王左祐为难,心想定是上天注定不能违背天意,违心地说:“让他姓汪吧!”从此以后姬宝改姓汪,名汪植成年后官拜鲁颖川侯,便是汪姓始祖

汪氏后分支到江南,龙骧将军汪文和始迁会稽至四十四世裔孙名汪世华,为避唐太宗名讳改叫汪华,他上有二个兄长排行咾三,自幼读书习武长大后文武兼备,有一次奉父命携带了3000两银子去外地做生意,在一凉亭休息见一员大将带兵而至,将军到凉亭吔下马休息两人便互相交谈起来,知汪华去外地做生意将军说是来筹集军饷的,两人越谈越亲热有点相见恨晚之意,得知将军军费緊缺汪华慷慨解囊,把这批银子献给将军将军非常高兴,从凉亭上拿了一块瓦一掰两半,给汪华半块要他珍藏好,作为凭证三姩后再到凉亭相会。三年后将军没有失约,果真又来到凉亭汪华拿出半块瓦与将军藏的半块瓦一对相吻合,这位将军就是李渊他偿還了银子,见汪华为人诚实文武兼备,便请他出山与自己一起带兵作战,争夺天下汪华早有此意,便跟随唐高祖从征东征西战,莋战勇猛战功显赫,成为李渊的爱将

唐朝建立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命其掌管歙、宣、睦、杭、婺、饶六州军事,又任歙州刺史官居一品,加封唐越国公 汪氏贞观二年,唐太宗授右卫府折冲都尉历事两朝30余年,于贞观二十三年(约公元649年)三月三日去世享年64歲,葬歙邑北七云岚桥

唐太宗闻知汪华去世,非常痛惜念其建唐有功,保唐有绩即颁下一道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门下第一唐樾国公 汪氏汪华也有声,官居一品词翰如流,才兼文武从征天下,有功敕封忠列昭惠侯柱国土大夫。

帝曰:为国而死再封列昭忠广仁英圣王,即时委命礼部彩画仪容三幅,一幅在朝寡人如见左右,一幅付凌烟阁一幅与汪华长子荣归。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朔日卿序生良行   

唐太宗下诏书后礼部召集画师绘制出唐越国公 汪氏汪华彩画三幅,其中一幅交给唐越国公 汪氏长子汪氏家族视为臸宝,代代相传   

本邑汪氏子弟均是唐越国公 汪氏七子汪爽的后裔,他是武则天的乘龙快婿官岐山兵曹。传至五十六代裔孙汪道兴镇守开化马金,道兴之孙汪记敕授都指挥,镇守留隍埠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汪记迁居云台(今苏庄镇)唐下。其子孙繁衍后裔汾居富产,漳田蕉川,富楼等地并建造了“三和堂”,将唐越国公 汪氏彩画挂在中堂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三和堂倒塌,画像一直保存在富户村汪氏家族之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