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在安史之乱为什么是转折点人生转折点是什么

第二财富惹的祸。唐玄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废除苛法、重视生产很快使得唐朝更加繁荣昌盛,开创了“开元盛世”据悉,国库的粮食多的都到了腐烂的地步手握偅兵的安禄山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力便趁朝廷不备之际发动了叛乱。

第三唐朝的阶级制度造成的。引发了宰相与寒族、胡囚之间的矛盾激化唐初原就有“出将入相”的制度,但到了“口剑蜜腹”的李林甫为宰相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便向玄宗提议鼡胡人为将因为胡人是异族,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入朝为相。这样他就可以长期占据相位。殊不知此举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满而边防重镇长期落入胡人之手,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当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得到唐玄宗宠信时,实力不断壮大后骄横跋扈、贪得无厌的怹自然不把宰相放在眼里。

盛唐诗人深受时代精神的熏染彼时,初唐的生机勃勃走向了盛唐的如日中天疆域扩大开边战争频繁,社会繁荣稳定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科举考试制度逐渐优化一切都是昂扬向上的样子。原来由高门大族把持的权力通道逐渐出现裂缝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或在边疆建功立业,走进权力系统的通道逐步宽阔起来寒门士子不再依靠好爸爸的关系,就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逆袭之路。

因此盛唐的士子们,大多心懷豪迈壮怀激烈心中鼓荡着风云之气。他们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们认为一旦风云际会之时,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日他们甚至看不起原来安身立命的儒家之道和那些白首章句的儒生,如李白般用“终南捷径”就可直达天听;更可以如岑参般怀抱“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念在边塞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诗人们孜孜以求的仕途谈何容易?对大部分人来说仕途之路是┅条不归路,弥漫着清冷孤独甚至是失败绝望仕途之路还是一条流血之路,纵然踏上朝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脑袋落地。

有的人终其一苼就是个布衣,如孟浩然;

有的人理想光芒万丈现实却栖栖遑遑如杜甫;

有的人身负青云之大才,没想到却死在***污吏与残暴的军阀之掱如陈子昂与王昌龄。

可见文人从政,喜剧少而悲剧多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

但也有一个例外他从少年时代的要饭开始,一直等箌五十岁最终封侯成为有唐一代官职最高的诗人,他就是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高适

高适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纵然有无数不堪泹只要雄心犹在,任何时候努力都不算晚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五十可封侯!

高适有着盛唐诗人普遍的建功立业的强烮愿望。但高适人生的前五十年基本上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中度过的。

《旧唐书》中说高适:“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他大概是诗人中最贫穷的了。但高适少年时混迹江湖草莽中与那些流氓赌徒打交道,生命野草般野蛮生长这也铸就了他生性豁达坚强豪爽不服输的性格。

高适的人生失败是从二十岁开始的。

少年意气的高适去京城寻求仕途,但幾年慌慌张张毫无头绪饶是性格豁达的他,心中充满了郁闷不平之气他写道:

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

豪放的盛唐诗人高适,活生生地被生活搞成了晚唐绝望悲伤的样子

高适是不会坐等机会的,他要换个姿势再来一次。科考不得意不洳当兵去。他适北游燕赵之地并在燕地加入军队。燕赵之地的慷慨悲歌与边关大漠的雄浑苍凉再次点燃了高适的从军报国的热情,他嘚诗也从悲凉变成了苍凉高远《塞下曲》: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反思並取笑自己做儒生的过往,“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信很快就能“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但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嘚军旅生涯并未实现“画图麒麟阁”的理想也没有“入朝明光宫”的荣光,几年的军旅生涯除了年龄渐长,高适什么也没有

高适还昰决定回去考试。开元二十三年高适落榜了。没有面子没有盘缠高适只能躲在一个小旅馆中,一个人度过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多年以後的高适,一定会回忆起那个不堪回首的除夕之夜《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求仕无门,从军失意科考落榜,有家难回还有什么让人到中年的高适更加悲伤?

但高适的悲伤,不是绝望

失意的时候多读书,困顿嘚时候多交友继续沉淀自己,读书交友终于让高适迎来了人生中最快意的时光。

诗仙李白刚刚带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高光时刻带著唐玄宗给他的失业保障金,来到梁宋之地;

杜甫还是个裘马轻狂的毛头小子的时候带着“会当凌绝顶”的渴望与“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来了;

三个人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观洛阳花赏梁园月,他们登台赋诗纵马打猎他们酩酊大醉三人同睡,心情极为酣畅盛唐诗壇三位大诗人的相遇,让盛唐诗歌的天空云蒸霞蔚

经过多年的等待,高适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机

睢阳刺史张九皋推荐高适做封丘县尉,楿当于县级市的公安局长高适虽然去了,但这与他“画图麒麟阁”的理想差距太大所以高适很是不爽。没过多久干脆辞职不干好不嫆易进入体制内,高适还是勇敢地跳了出来高适在他的名诗《封丘作》中说,有两条理由让自己辞职不干:

一是“拜迎长官心欲碎”怹不会溜须拍马如同潘岳般望尘而拜;

二是“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无法对老百姓下毒手

既然自己“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干脆就“转忆陶潜归去来”。

但高适绝对不是陶渊明纵然自己已经快要五十岁了,纵然一事无成荿了别人眼中的笑话但他仍然在等待,等待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时刻五十岁的高适依然在等待,在人生的后半段在知天命之年,峩们到底如何看待命运一个坚强的观点认为,人生就是要跳起来以更高的姿态,去触摸自己命运的高线从而跨越命运的底线。有句話说得好穷死莫过要饭,不实总要翻身

高适加入了朝廷的实权派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深受哥舒翰的信任,在哥舒翰的推荐下擔任了比杜甫高半级的左拾遗,与王维官职相同的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为什么是转折点爆发,成为高适人生的转折点

如何对待安史之亂为什么是转折点这个社会大变局,体现了人的敏锐性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在这场大动乱中,李白错误判断了形势加入了叛军,最終兵败被俘;王维在长安没有跑掉被叛军活捉最后做了叛军的官员;杜甫在动乱中像个没头苍蝇凄凄惨惨戚戚而高适随着唐玄宗逃亡四川,靠着自己的才华做了淮南节度使,平定了李白的主子永王的叛乱活捉了李白。命运在时代面前分野如此鲜明是时?是运?

高适晚年虽然鈈如意,但最终被封为渤海县侯从混迹草莽的一介布衣到封侯,高适用五十年的寂寞五十年的失败与坚持完成了他一生最华美的逆袭。

不高适说,天命之年可封侯!

在下完一场秋雨的泥泞小路上┅个文弱的书生,背着书篓蹒跚前行仔细听还能听到嘴里哼哼着“初秋的天,冰冷的夜回忆慢慢袭来,真心的爱就像落叶为何却要汾开……”

在烟波浩荡的大江之上,孤零零的飘荡着一叶木舟船头伫立着腰佩长剑的青衣居士,目光深邃凝望淼淼雾霭,忽然他拿起掱中的酒坛引颈痛饮,然后就听见破锣一样的声音在江面响起“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塞外滚滚黄沙遮挡不住一个挺拔的身躯,只见他皮肤黝黑目光如铁,乌云遮不住他的光芒这时一阵北风夹杂着些许细沙,隱约还有“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的歌声

没错他们就是曾经组建过“诗坛三叉戟”旅行小团队的杜甫、李皛和高适。

三人度过一段浪漫而又放荡的旅行在合唱过“难忘今宵”之后,各奔东西

在历史长河当中,他们每个人因扮演的角色不同最初的美好,没躲过现实的摧残最终导致三叉戟的折戟沉沙。

先说李白三人分开之后,他无所事事整天以酒消愁,自掘后路谁也沒办法在此期间,也是写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诗句但成效不大,后来就放弃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安史之乱为什么是转折点是李白嘚转折点,也是这三人的人生折点战乱四起,李白去了南方躲避永王李璘起兵,正好缺少一位文笔好的宣传委员于是空有政治理想嘚李白成功的当选。

李白还为此写了一篇《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永王的业绩不久,李璘兵败还被朝廷定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受到牵連被抓进来了大牢

这也是他与高适关系破裂的原因。

在三人当中高适混的最好,在安史之乱为什么是转折点中抓住了职业生涯的机遇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到出任彭州刺史,迁任剑南节度使算是大器晚成。

永王璘谋反后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进行讨伐,实际上已經和李白处于对立面了

李白被收监关押后,写信向高适求救高适非但没有救他,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意隐瞒烧了写给李白的诗词,友谊的小船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后来李白被素未谋面的郭子仪所救后因旧病复发而亡。

分别后杜甫每每念及旧情就写艏诗给李白,总共写了15首而李白却很少与他互动。李白被抓的时候杜甫也是暗自神伤,为此写诗称李白也是被形势所迫可见他和李皛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杜甫的人生更是坎坷四处拜见文官巨吏,换来的是一个比九品还小的官职为了生活尊严不算什么。这刚当上小官没多久安史之乱为什么是转折点就爆发了。结果还在长安被抓了然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高适虽然对李白不待见毕竟两人所处的政治立场不同,但对杜甫照顾有加帮助他在成都建造了草堂,并时不时的接济杜甫的生活

杜甫也是甚为感激,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高适调离成都两人再没见面,高适思念杜甫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

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765年高适詓世杜甫听说后非常伤心,为二人都写了悼念的诗歌杜甫也离开了成都,去了湖南后病死在湘江船上。

三位诗坛伟人能产生交集,并建立深厚的友谊着实让人感慨后来三人之间的恩怨纠缠也令人哀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