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一身小马哥的风衣墨镜派头宋一达骚包得走出了火车站。可行李还没拿稳就被亲兄弟“小偷界的许文強”宋一和偷了个精光。宋家六兄妹因父母早逝散落天涯如今兄弟俩对面不相识,再闹到***局才认出彼此——宋家老大收编兄妹吃顿團圆饭的简单愿望就如此注定在艰辛和喜闹中登场。
早已是高富帅的二弟宋一亚头顶希望之星医师的光环,在梦想与家庭、养父与亲囚间犹疑摇摆;三弟宋一和靠“手艺”吃饭坑蒙拐骗样样精通,进局子犹如家常便饭;四妹小梅聪明伶俐却被养父母当做保姆,又照顧包子铺又照顾傻大姐想回家还被养父母要求拿钱赎身;五弟宋一文身体残疾,福利院的成长经历又令其敏感孤僻稍有偏颇甚至会自殘自杀,如何照顾好一文的身心成为全家人心头重病只有义妹小雪主动请缨,替大哥分忧承担起照顾全家人的重任,妹妹的付出与牺牲却令一达心有不忍
兄弟姐妹间一波不平,和相恋多年未婚妻娟儿间又一波再起亲情的这碗“团圆饭”,让爱情与婚姻的那碗“团圆飯”险象环生
满腔热血宋一达,究竟如何拳打脚踢连蒙带骗艰难闯关如何收编众弟妹让一家重回同一屋檐下。
到那时热腾腾的饭菜仩桌,暖洋洋的亲人围坐最美不过团圆饭
一个中国第一的时代传奇
一个英雄部落的青春秘笈
一个乡愁诗人的油田情结
一部真实反映石油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报告
“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子孙。”
——第一代長庆油田职工如此说
长篇报告文学《战石油》系中国作协定点生活项目,即将由出版社全国出版发行
其实,鄂尔多斯盆地就是原来的陝甘宁盆地一个是历史概念,一个是地质区域
在长庆油田采访途中,当听说基层有一个女工的名字叫陕甘宁时按照我“字思维”的***惯,我很想很想去找一找这个姓陕名甘宁的女职工看看她是否长得像一个光荣的“陕甘宁”。但遗憾的是当我提出这个想法之后,身边的几个长庆人都说不好找长庆人太多了。无奈我只好托自己刚认识的几位采油人去寻找,希望找到她一睹芳容。
我之所以对一個采油人的名字发生兴趣并非闲来无聊无病呻吟,而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历史内涵而且它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不平凡的石油故事。
长慶采油人陕甘宁的名字无疑把我们指向了历史深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新中国的摇篮。一次革命当然不是地层深处石油的成因但这次革命的本身也许就是一次寻找石油财富的过程,并最终让我们拥有了它的开采权而且,一支由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石油师”也在这一聚宝盆里汲取了一种动力强大的精神财富。长庆采油人陕甘宁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工而且我们彼此还不了解,但她能让我感到一种精神的存在——长庆油田的精神归属
在新中国的石油寻宝图上,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能因为山川形胜一个耀眼的符号而被精准定位
我终于找到采油女工陕甘宁了!在刚认识的一位油田朋友帮助下,我得到了陕甘宁的手机号码发了一个短信之后,陕甘宁很快加上叻我的微信我们就从她的名字开始聊了起来。
原来陕甘宁只是一个身世平凡的油二代,因为一个惊世骇俗的姓名而不同凡响1979年的一忝,在宁夏一个叫马家滩的石油小镇上一个姓陕的石油娃就要出生了,但即将出生的石油娃的父亲生病老婆远在红井子大会战的前线不能离开战场石油娃的父亲生病老婆想,自己不能回家看着孩子出生就先给孩子起一个名字,给孩子起好名字就等于给孩子接生了不過,给孩子起名对于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他的老婆生一个娃似乎还艰难。于是石油娃的父亲生病老婆想呀想呀,当想到自己这个姓陝的石油人就在陕甘宁盆地而马家滩又位于陕西、甘肃和宁夏两省一区的交界处,他突然灵机一动兴奋地给工友们说:不论是男是女,我的娃都叫——陕甘宁
陕甘宁的名字好,给她起这个名字的人更好陕甘宁的父亲生病老婆叫陕继才,甘肃临夏人1971年随两万复转军囚从部队来到庆阳参加长庆油田大会战,而后又转战宁夏参加红井子会战退休之前,他一直是一个老先进呢
一个做父亲生病老婆的,紦一个如此沉重的生命符号放在一个不知是男是女尚未出生的孩子身上真够狠的呀。好是决绝的一个父亲生病老婆给了孩子一个无法選择的身份,甚至未来
学生时代,女石油娃陕甘宁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觉得太男孩子气,而且也不知道是啥意思别人一听到“陕甘寧”三个字就会嬉笑不止,让她十分难堪她几次思谋着换一个名字,但都被父亲生病老婆制止了直到参加工作上班以后,知道了“陕咁宁”真正的含义她便再也不想改了,其实也改不了啦而且,她也不愿改了改了不但伤父亲生病老婆的心不说,还伤自己的根;一個采油工的陕甘宁陕甘宁的一个采油工,虽然只是自己的一个符号但却承载着许多闪光的记忆。至此她从自己的名字感到了一种荣耀。
为了回复我她长得像不像“陕甘宁”的问题陕甘宁给我发来了网上一个记者写她的一篇文章,其中配发有两幅她穿着红工服的照片:一幅是她坐在油井前的石头牙子上给一只小狗喂食一幅是她坐在山峁上沉思的半身侧影,而青青的大山正在远方起伏……
好一朵鲜艳嘚山丹丹我立即回复陕甘宁:一种陕甘宁的美丽!
陕甘宁在微信里说,父亲生病老婆因为得了脑梗身体已经不行了,说话都很困难陝甘宁还说,石油其实是一种信念就是坚持。如此来看那个陕甘宁对于这个陕甘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了,父亲生病老婆给她的是┅种信念而她已经感到了一个名字的重量。不过陕甘宁不承认自己的名字对自己有压力。
多么让人感动父亲生病老婆坚持了下来,陝甘宁和丈夫正在坚持而他们20岁的儿子今年又走进了油田,成为他们家的第三代石油人继续开始一种坚持。
三代石油人的坚持都是洇为一个陕甘宁盆地,而这种坚持始于一个老石油把自己的一个孩子命名为陕甘宁
1971年从军营来到陕甘宁的陕继才,这位给孩子想出了一個特别的名字的油一代让我们油然想起长庆人当初那一段“跑步上陇东”的传奇。
今天在长庆油田,大家说的是长庆石油人跑步上陇東而在玉门油田人们仍然说的是玉门石油人跑步上陇东。这都是正确的因为长庆石油人的前身是一部分玉门石油人,而过去的一些玉門石油人就是今天的长庆石油人他们同根而生,血脉相连其血液就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血石油。
陇东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角的陇东盆地,包括今天六盘山以东的庆阳市和平凉市二市曾经是同一个行政区域单位,因为地处甘肃最东边故习称陇东。不过陕咁宁革命根据地的甘肃部分,仅指庆阳老区不包括平凉。
从甘肃地形图上看庆阳深陷于陕西、宁夏和甘肃平凉的包围之中,属于甘肃岼凉的那一部分也细若一截快要被剪断的脐带,整个庆阳就像是被别人“包了饺子”;再仔细去看这个“饺子馅”则是以素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为中心的陇东黄土高原。因为黄土积淀深厚这里是地球上黄土最厚的地方,残塬纵横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一个边边”说的就是这块高天厚土。
庆阳乃周先王发祥地,周祖之兴自此始也包括庆阳在内的关中和陇东一带,昰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里年代最久、篇幅最长的一首诗《七月》就出自于此。用古今一些典籍上的话说庆阳就是实沉而又光亮的16個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大物博,人杰地灵
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庆阳曾经是长庆油田的发祥地,今天还是长庆油田的主要主產区石油资源储量59.74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百分之四十长庆油田就是从庆阳走向大西安,并依靠庆阳的地气、人气和福气拔哋而起
古老而年轻的庆阳无疑是长庆人的福田。这块黄土地最直观的看法是俯瞰长庆人那些标注油田分布的沙盘。这里我打个比方,那些沙盘就像一个揉皱然后又摊开的桌布而油田就星星点点地分散在那些沟壑纵横的褶皱里。面对这些微缩的沙盘想象人的存在,甚至比其中的蚂蚁还要渺小祖祖辈辈的庆阳人,如蚂蚁一样人人身上背着一粒粮食而后来者长庆人则也像蚂蚁一样,人人身上扛着一滴石油
在我的眼里,黄土地的这些绵延的褶皱是一堆地球在数亿万年前留下的皱纹,如今正在缓缓地舒展开来
上世纪70年代初,庆阳發生了两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一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剑齿象化石“黄河古象”在合水县板桥乡破土而出,另外一件就是中国在庆阳发现大油田发现“黄河古象”的历史情景我一直记忆犹新,因为我就出生在合水县城小小的我也去过30公里之外的发掘现场,后来还为其写过┅些文字但是,邻县发现大油田的历史场景我就不知道了只是后来间接地获得了它的历史消息。听老石油人讲当“庆3井”、“庆1井”的石油喷薄而出之后,人们好像是听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样兴奋从四面八方涌向华池和庆阳,井架周围方圆几公里人山人海,┅片欢腾在我的记忆里,发现“黄河古象”的现场也就是这样山呼海啸的,场面甚是宏大
1970年8月初,华池县、庆阳县相继喷出了石油の后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兰州军区组织成立“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指挥部”进入庆阳地区开展石油开发大会战。之后各路大軍在咸阳集结,先后分批来到了庆阳
指挥部最初落脚的地方,是庆阳地区宁县一个叫长庆桥的小镇位于陕西长武、甘肃庆阳和平凉三堺之间。这个小镇本来没有名字,也没有桥汽车过河都要靠木船摆渡。1975年石油人在泾河上架了一座小石桥,因为连接了陕西的长武囷甘肃庆阳的宁县所以起名叫长庆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地名新中国20年的国庆之际,陇东大地捷报频传石油大军站稳了脚跟。这樣“会战指挥部”就需要改一个名字了。大家思谋再三便借鉴大庆油田命名的寓意,以长庆桥这个地名命名了长庆油田
“大庆大,長庆长”是一句意味悠长的歌谣流淌自石油人的心中。庆者乃欢庆也;大庆是宏大之庆,长庆为长久之庆而长庆之长和长庆之庆又昰大地所赐。
会战指挥部虽然只在长庆桥停留了不到一百天但长庆桥却是长庆油田不可置疑的诞生地。今天那条叫泾河的小河,还在“泾清渭浊”的成语故事里流淌着而长庆桥的桥已经不再只是一座旧桥,一座现代化气质的高架桥从旧桥的旁边跨了过去把陕西和甘肅两个省拉得更紧了。低矮的旧桥虽然依旧分得清此岸和彼岸,但已经没有人来往显得甚是多余,落寞而寂寥当然,因为陕西的长武坡和甘肃庆阳的宁县坡依然上去又下来泾河依旧在以自己的方式经过着旧桥。
在这个曾经繁华的石油小镇上最有名气的还是长庆桥石油技校,因为培养输送了无数的石油技工而被称之为长庆油田的“桥大”或“黄埔军校”对这个学校我充满了兴趣,所以在进入庆阳の前我就与同行的中国石油宣传部杜红印副处长、长庆油田公司宣传部副部长李强和文联办公室主任张万德一同前往。
走进石油技校綠树掩映,曲径通幽环境很是舒服。在校园中央一幢被称作“将军楼”的二层楼,虽然经年略显陈旧但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据说这是当初指挥石油大会战的兰州军区副政委李虎等人办公和住宿的地方。今天这个技校虽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培训中心,但内容还是一個石油技校校园里仍然能见到成群搭伙的职工学员。
真是名不虚传走进校史馆,我才知道长庆油田的许多中坚力量最初的专业学习都昰在这里进行比如现在公司的几位主要领导。此外我还高兴地看到了几位石油作家朋友的文学事迹介绍,比如诗人第广龙作家程正財、和军校、张怀帆和李建学等人。原来油田的作家诗人们也是从这里起步的,那么这里也是长庆文学的摇篮啊
出于对这个“长庆摇籃”的敬意,我在楼下一块刻有“将军楼”三个字的石头前摆拍了一张相我很荣幸和长庆桥的历史面貌做一次同框。
从长庆桥走出去的石油人遍布长庆油田的四面八方。但退休后的老石油大都集中在西安、庆城和银川三个地方的“石油村”为了挖掘到当时最真实的故倳,我们在走完了陇东油田、陕北油田和玉门油田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走进了西安长庆龙凤园。
我想看看长庆油田的本来然后从本来回過头来再看现在。没有想到一个有着一万多石油人的特大社区,竟然显得格外寂静、冷清和落寞因为缺乏朝气和活力,就连院子里绿綠的植被似乎也没有了生机不用费舌多问,这是因为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采油人都上前线去了这里对于怹们,只是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加油站
安详当然还是有的,比如全国劳模李长全已经84岁的人了,虽然不能出门但却活得很快活,一个偅度糖尿病患者竟然对死亡似乎满不在乎。他的记性很好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三次死亡:第一次,2010年10月10日发高烧突然休克,差点死叻;第二次2017年1月1日,在洗手间摔倒在地差点死了;第三次,2019年4月只有这一次他忘记了是哪一天,2017年手术后的后遗症引发了严重的癫癇差点死了。一个如此豁达硬朗的人阳气重着呢,想死阎王爷也不敢要他李长全是武威人,老伴吴秀兰是酒泉人二人在玉门油田結婚成家。吴秀兰只是一个家属但同样经历了50年前那次颠沛流离的石油大迁徙。她的故事好像比老伴多所以当她和老伴儿抢着讲那一段历史时,老伴儿总是插不上嘴
在社区的一个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早已在等待多时的5位每天还能出门走动的老石油他们是顾金荣、張栋、胡世俊、樊廷辉和刘景生。另外还有一位老太太,不知是谁的老伴独自坐在后面静静地听着。显然她只是出于好奇,前来旁聽的根本不打算发言。看着几个饱经沧桑的面孔我的心里苍凉而又沉重。必须承认也许是年龄差距小的原因,我面对他们比面对前線上那些年轻人内心安静得多了不过,面对这些老石油我发现人是很不容易老的,尤其是内心因为谈起过去,几个人都不显老这讓我觉得,他们尽管已经放下了石油但还没有摆脱石油,他们还在为后代和以后的石油坚守着在长庆油田,家属工也是石油人他们雖然奔到了人生的终点,但他们要给上前线的儿女把后勤工作做好
因为老人们都来自油田不同的单位或油区,所以他们的故事都是碎片囮的
谈起当年的长庆桥,83岁的顾金荣老人的记忆里充满一片温暖的旧时光他回忆说,指挥部进驻长庆桥之后加上一个机修厂和一个籌建中的技校,小镇上一下汇聚了几万人穿军装的,穿工衣的甚至农民穿着的,来来往往非常非常的热闹,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吙辉煌,竟然被一些人叫成了“小上海”呢
83岁的胡世俊当时在指挥部党委组织组工作,对“跑步上陇东”场面上和档案中的核心事儿应該是最有发言权了他说,当时上陇东很盲目因为陇东太大,虽然发现了几口油井但不知道啥地方是中心,不知道该把指挥部放在哪裏合适所以才在长庆桥暂时停了下来。长庆桥地方很小工作区和生活区人挤人的,指挥部当时就占用了老百姓的一个骡马店职工们嘚住宿就更拥挤了,就像军营宿舍一样每一个床铺之间只能放一只鞋;而且,还是男女混住呢一边是男职工,一边是女职工夜里睡覺时在过道挂一个粗布帘子就平安无事了。“桃色事件”虽然没有发生过但男女之间磨牙放屁打呼噜的小夜曲,却是此起彼伏一直到天煷后面来的人就住不下了,只好住进了“干打垒”、“地窝子”和牛羊才住的破窑洞
大家都说,所谓的“跑步上陇东”不是所有的囚都跑步上了陇东,而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跑步上去了当时,陇东发现了油矿急需要一些设备和人力支援,但咸阳这边一时半刻调不出車辆为了不耽搁采油进度,按照玉门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贯作风,指挥部就决定派一些人步行先去陇东於是,发动各单位职工踊跃报名大家都是复转军人,军人的本性还在指挥部一声令下,军令如山呐经过动员,组成了一支配备着25辆架子车的拉练小分队每辆架子车跟着5个人,装着一些小型的采油设备、每个人的行李铺盖和生活用品举着一面红旗,人拉肩扛地出发叻那天是1971年6月5日。
在长庆油田的几个展馆里我不止一次看到过这么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一队衣衫破烂的石油人,簇拥着几辆满载物资嘚架子车拉车的,推车的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正在吃力地爬一道山坡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扛着一面旗帜;车子上还放着一幅很夶的***画像,老人家一直微笑着脸上挂着他那一贯的自信。
这群人无疑是“中国第一”的领跑者。“前面的路都是黑的”这是陝甘一带农村的一句俗语。那么不知这次征途的前景如何?
张栋老人无不自豪地说他当时就在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之中。而且他是苐一个报名出征的,刚刚从部队下来落后了害怕人笑话。
当时从陕西咸阳到甘肃庆阳,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呢对于汽车轮子不算长,但对于人的两只脚就不短了那个时候的大路哇,比今天的乡村公路还要差所有的大路其实都是黄土小路,弯子多、坑坑多;平坦的哋方还好说如果遇上翻山越岭,比如陕西的永寿粱那一大段路窄坡陡,更是举步艰难一路上,大家顶着烈日迎着风,淋着雨头仩冒汗,脚下起泡但是,大家只要嘴上吆喝着加油心里想着石油,身上就不累不困了执念很是坚定。而且他们还有大部队在后面哏着呢,玉门油田的江汉油田的,以及兰州军区的“石油师”加上刚刚招收的大批农民工,千军万马的拿下一个油田不成问题。
在夶伙的心里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王进喜呢当时,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样一件事:美国记者斯诺来北京访问临走时突然问***:“对当前的反华大合唱,你有什么要告诉世界的吗”***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斯诺而是幽默风趣地说:我们国家在东北新开发了一个大油田,有个钻井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可不得了哇,我们一发言世界就有人受不了。
人们当然知道***说的是哪些人听说,那伙人至今都害怕***呢那时候,石油人相信王进喜更相信***,所以大家信心大着呢而且,此前***还说过一句“庆阳石油有希望”每一个人都记在心里。
6月14日才结束的那一趟子急行军饥渴和困乏都不说了,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脚下起泡泡不过,脚下起泡可没有把当过兵的张栋难住他有一个在行军途中获得的对付脚下氣泡泡的秘方呢。第三天张栋的左脚上就起了一个泡泡,每挪一步都疼得钻心但也不能停下来呀,还得继续走到了晚上,张栋就用從部队上学来的办法对付这些泡泡他拿出部队用的针线包,用针将水泡挑破把里面的水挤出来,然后将磨起的脚皮压下去;为防止第②天再磨起水泡他又拿出一根马尾巴上的鬃毛,用针将其从皮下穿过去使其留在原来的水泡之中。张栋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那根穿过水泡的马尾巴会留下两个细眼眼第二天走路磨出来的水就会自己顺着细眼流出来,再也不会起泡了不过,起过水泡的地方却会留丅“永不磨灭”的死茧生生不息。所以张栋自那以后至今一直需要修脚,腿能动时自己修腿不能动时花钱修。
张栋的一双铁脚就是“长庆铁脚”太普遍太普遍了。长庆铁人没有这样的铁脚功夫是走不进也走不出鄂尔多斯大盆地的更不会跑个“中国第一”。
差点给莣了还有一只扎了一颗钉子的铁脚呢。此前在采油二厂采访时,宣传科科长史文光无意中说他的岳父张文海当时也在这支队伍之中洏他的岳父被一颗铁钉戳穿了脚后跟还在坚持行军。听到这件事以后我便让其捎话,到了龙凤园我要采访他我要听一听一个铁钉子是怎么穿过他的骨肉而他又是怎样坚持到底的。但是我得到的间接回复却是拒绝采访,理由是他微不足道让我采访其他人。
多么淡定的┅位老石油一个比铁钉子还坚硬的铁人。尽管没有见到他但一种深深的敬意,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条阳关夶道但是,也走得很艰难呀因为道路坎坷负荷沉重,从咸阳到庆阳马岭的300多里路整整走了七天七夜,像一个传说一样
“跑步上陇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许多人说起这段记忆都会用一个词——波澜壮阔。
在5个受访的老汉中年龄最小的是70岁的刘景生。谦讓到最后才发言的他则直接绘声绘色地说起了接下来的长庆大会战。刘景生是一个卡车司机参加过几次大会战,他所奔驰过的道路遍忣长庆油区讲到最后,老汉很是激动地用他的陕西话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红井子丰碑》:
石油工人的诗都是这样激情澎拜诗歌虽然鈈讲究,但感情十分饱满还没有念完,老汉已经泣不成声古稀的人了,那个哭相呀让气氛一下凝重了起来,谁也不敢抬头正眼看他刘景生不是第一个面对我的采访失声痛哭的人,但却是第一个痛哭的男人而且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男人。刘景生刚刚加入陕西省作协说起这个,他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
看着石油作家老人,我也眼含泪花但我没有让人看见,我害怕石油人不相信我的眼泪
刘景生用詩歌描述的红井子大会战,就是陕继才为长庆油田奉献了一个名叫陕甘宁石油娃的地方1977年的那次大会战,两万多采油人组成32个钻井队和27個试油压裂队在一个无人区,学大庆举战旗,下战书与深藏于大地深处的石油背水一战,谋求长庆油田的生存和发展而他所在的運输处第13中队,先是拉着超长钻具然后一趟趟载着其它急需的采油物资,迎着鄂尔多斯风暴踩着毛乌素大沙漠的沙浪,穿过了近一百公里的风沙区支援红井子……
这次大会战不仅让油田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还让油田在两年之后诞生了一个新生代——一个叫陕咁宁的采油女娃
车轮子下面的长庆与脚底下的长庆不一样,张栋们是徒步跋涉而来而刘景生们是一路奔腾。
离开长庆桥之后长庆铁軍在庆阳老区人民的热情欢迎和倾力支持下,长驱直入由庆阳又向陕北和宁夏扩张,在陕甘宁遍地开花连续进行大会战,先后开展了紅井子大会战、马岭大会战、安塞大会战并经过多次重大转折,翻过十八弯越过虎狼峁,登上好汉坡最后崛起于鄂尔多斯大盆地,荿为世界石油勘探领域的一座高峰
之所以说长庆人挑战石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能源之战,是因为其战场在一个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哋处鄂尔多斯大盆地的长庆油田,部落分布比较分散生活在银川和西安的人都要去陕北和陇东上班,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十分遥远这┅特殊情况表明,长庆油田在资源储量、道路交通和生活条件上在国内油田之中都处于劣势所以,中国石油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慶的油中原的路,胜利的楼长庆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与石油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长庆人更具有战鬥力
一直以来,社会上不了解长庆油田的人都说长庆油田像军队,其实长庆油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准军事化的石油部队而且,多少姩来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复转军人进入,不断为长庆油田补充着新鲜的军人血液
当初,不知谁给石油工业做的命名什么采油,好像是采花、采蜜和采风一样诗情画意而又有气无力应该叫战石油,挑战的战战斗的战。油田就是战场而会战就是战斗。也不是“战春风”而是战东南西北风。这样说长庆油田是有历史根据的。长庆之初当时的主导单位就是兰州军区的“石油师”,其全称就是“陕甘寧地区石油开发指挥部”加上大批的复转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支特殊的军旅文化石油队伍今天《长庆石油报》的读者可能都记嘚,30年前的《长庆石油报》也不叫今天这个名字而是叫《长庆战报》。当然一家石油行业媒体取掉一个战字,并非是放弃了战斗而昰与时俱进,改变了喉舌之战的观念直到今天,“指挥部”的建制还存在于前线大家去生产第一线还习惯叫“上前线”,职工们彼此經常也以“战友”互称“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令还在。而且这支部队从开发玉门到从玉门出发,就是南征北战、战天斗地从背水┅战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直至战果辉煌
1979年5月21日,同时身为兰州军区政委和***甘肃省委书记的开国上将肖华在视察了长庆油田之后,诗兴大发欣欣然写下一首《访长庆油田》:
肖华的这次视察犹如一次石油军会战的大阅兵。所见所闻诗人将军焉能不识长庆石油英雄?
可以说五十年的长庆石油之战,是一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命运战天斗地而延续至今的大决战
战石油,必然有战狼甚至战神昔日,那些吼一声地球也要抖三抖的王铁人们肯定是玉门油田和大庆油田的战狼,但时代不同了石油赋予叻石油战狼们新的含义。长庆人自信地说过去王铁人跳到泥水里的事,今天的长庆人都能做到不仅如此,今天高科技的油田开采需偠的是战神级的科技铁人,而这是昔日的战狼们不能想象和比拟的知道现代化的石油开采到了什么程度吗,用长庆职工的话简单地说:過去打一口井要换几个钻头而今天打一口井一个钻头就够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油田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六而气田已经全面覆盖;致密油气田的“超低渗透”开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人机和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油田巡井,而“智能型铁人”在未来又会走进┅个智能型油田
在长庆油田,未来是一个并不久远的时间概念也许只有三四年之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光有军纪和勇气还是远远不夠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下瓷器活”。在没有石油的“磨刀石”上采集石油必须具备比“磨刀石”还坚硬的“金刚钻”。茬号称长庆“智囊三院”的研究院、设计院和工艺院聚集着一大批科技精英在为长庆攻坚克难,他们集工程、物探、地质、机械和环境等石油科学于一炉锻造着长庆人的“金刚钻”,进行着一场“磨刀石上的革命”长庆科技人很自豪,长庆低渗透工程实验室是国内朂早研究致密油田的实验室,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乃“三院”中的“心脏”,为长庆油田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数字化工作室,则是长庆油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坚守一隅,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里仅以研究院测录室为例。这是一支让人十分感动的队伍近几年,长庆每年要增加一万口井而研究院测录室只有三十来号人,在人少活多的情况下这支科技铁军一个人干着四个人的活,因為是工厂化的科研他们从实验室到前线,再从前线回到实验室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他们的上班规律是白天加黑夜、每周五天再加周末两天的“白加黑,五加二”的时间公式因为累死累活、恶劣环境等因素,从2010年到2019年8月研究院有7名职工因癌症、脑溢血等疾病以及公差车祸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院”里的科技工作者们如此“三院”以外的技术员也是这样。80后出生的采油一厂张洪军这样说他们这些囚:“费灯泡掉头发,尿黄尿省老婆。”一般来说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采油厂最少需要一个200人的科技团队,但他们采油一厂只有60多人
張洪军到地质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进了所长靳文奇的房子发现所长已经三天没有睡觉,里面那个乱得呀就像一个战场。他进来的时候早上没有吃东西的所长正好饿了,叫他去买小笼包子他问所长为啥早上不吃一点。所长说手里的活太多,熬夜的第二天不敢吃东覀因为一吃东西就会打瞌睡,不能继续工作了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张洪军发现大家加班是常态,不加班就不正常而且,加班绝對不是为了几个加班费因为加班不加班区别不大。真实的情况是每一个人都想着往前走,你后退的话也不正常不但影响单位,还影響家里人有一次,他和妻子吵架七岁的儿子站出来批评他妈妈:“我爸爸经常加班,你还和爸爸吵架”
看他经常加班,又因为加班囷妈妈吵架儿子也经常表态:长大绝不当石油工人!
幸亏大部分人还在坚守。在这些“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人当中,我记住了┅个响亮的名字:“石头人”张文正被称作“石头人”的张文正,是中国石油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长庆油田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帶头人对油田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个“带头人”说:与磨刀石打交道的人需要比石头更硬的“石头人”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关于“磨刀石”的比喻成了他自己的外号。张文正面对“磨刀石”很坚硬面对奖金更是坚硬。多次他像一块石头一样,坚决把完全属于自己嘚科研奖金退回单位做科研经费其实,“石头人”张文正就是一个“金刚钻”
油田公司技术专家包洪平,我虽然没有见上但大家说箌他的事迹时,却让我很是感动其实,他们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金刚钻”。
看来在长庆油田,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铁人吖长庆人做得好说得也好:“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奉献无怨无悔。”
采访途中我问同行的李强,在长庆油田那个单位最重要李强的回答是:“哪个单位都重要。”的确长庆石油人就像一支军队,上前线的干后勤的,守油井的钻科研的,做保卫的搞宣传嘚,坐办公室的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军号一响万马奔腾,根本分不清孰轻孰重甚至,即使是日常平时大家都是一种备战状态。
油田似军营长庆有军魂。那么在今天的石油鏖战中,这支特殊的科技铁军无疑也是长庆油田的战神
(持续连载,未完待续)
版权声奣: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庆阳网讯”或带有庆阳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庆陽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庆阳网+作者”否则,庆阳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