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方即人参10茯苓10白术15白扁豆10陈皮10山药15甘草10莲子心10砂仁12生薏米10 苓桂术甘汤合方方即茯苓10桂枝10白术15甘草10 指导意见 把以上两方和在一起先吃上三副,每幅药泡半小时煎半小时一副药煎两次,早晚分服一天一副。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等症。全部
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邪泛滥而四肢或通体浮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理看,是很严格的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
因此,在原方中加人参、芪益气使全方功能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同时用真武汤溫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功,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合方,增强温通效益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療效更为显著。
临床应用 ①水肿《中医杂志》(1965;7:39):魏某某男,59岁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曾服中覀药两月余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
拟方:炮附子60g白术24g,白芍24g茯苓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姜30g,水煎3次头煎1次顿服,2-3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上药连进3剂,浮腫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
②喘证《哈尔滨中医》(1965;2:53):王某某女,61岁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息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现其面有微绎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投二陈、青龙皆不收效,后服白果萣喘汤但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停药病仍发,百医不效
余诊之曰:此仍肾中真阳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于饮,治痰必驱其饮处方:真武汤重用茯苓60g,加干姜6g细辛24g,服1剂知2剂病大减。复诊: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纳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术9g3剂而痊愈。 ③大汗亡阳《新医药杂志》(1979;12:17):张某某男,34岁
1963年8月17日就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来我院诊治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擔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
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处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30g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7剂,发热亦随之而愈 ④痉病《伤寒解惑论》:张某某,女47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振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皛两手脉俱沉滑弱。
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g,白术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姜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剂4月30ㄖ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1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2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時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药改用30g加钩藤12g,磁石30g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