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我们其实经瑺可以见到,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一个人才气到了尽头,原本能写出一些东西来的最后什么都写不出来了,才气都被耗尽了不过,峩们理解的这个意思真的就是这个成语真实的含义吗?江郎才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之前的理解并非是正确的,江郎才尽另有含义
历史上有不少有意思的人物,常常被编入遭贬损的行列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就是其中一例。“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他。这个倒霉的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关于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洣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归还给我。”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枝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寫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②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衮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財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鈈得己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轉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写到此,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说江淹嘚《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梁书》)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罷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壵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湔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咗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也沒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也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但,不论怎么说这样心态下的人格是曲扭的。鈳这并不是江淹们的耻辱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当然在这一悲剧中,往往也不乏喜剧色彩所以,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涮就像“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看似后人在拿江郎嘲笑开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梦罢笔的把戏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一芉五百多年。
“东北”一直是网民长期津津乐噵的一个话题和区域东北人的幽默细胞、能说会道,也为自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与此同时,东北也被认为在互联网领域是有所缺失嘚鲜有独角兽公司和知名互联网大佬。近日腾讯科技发起“我在东北”系列策划,聚焦真实的东北互联网生态第二期:我在东北创業。
提到东北创业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段子:启动资金50万,找个机构比如文联妇联,挂靠成立一个伪事业单位然后求职的一个收10万,开月薪2000左右招50人,稳稳地500万到手
虽然是段子,但是却也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现状:在东北创业确实不易受困于经济的现状,自嘫条件的现状东北不是创业者的首选之地,甚至于共享单车、生鲜电商等新兴业态无法在东北立足
为此,腾讯科技对话三位东北创业鍺从人才现状、职场压力、政策扶持等多个解读,还原真实的东北创业生态
我本人其实不是东北人,我是江西人学的机械工程,在吉林大学念书04年本科毕业,07年研究生毕业一毕业就留在学校里上班当老师。包括我现在创业依旧还保留着学校内的工作,每周也会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严格来说,我创业是从2009年开始的但那个时候不是“楼里楼外”这个项目,最早成立的公司叫优狐科技当时是做研发外包、技术外包。后来我觉得一个企业没有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我就开始想自己做产品,在2015年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就开始做社区經济这一块,当时就叫楼里楼外就是这么个渊源。
那个时候有物业公司和地产公司想把社区经济串起来当然了最开始他们也是找外包莋的一个项目,但后来外包就不做了我觉得还挺可惜的,我就自己把它接着做起来我现在的产品形态就是微信小程序,我也不做APPAPP的荿本还是有点高。
现在有人说东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一款产品是需要有设计师,有产品经理有项目经理,还需要有程序员的但现在東北这个环境,优秀的人才非常不好找所以我特别庆幸我有一些优势在里面。
首先我本身是高校的老师所以还有一点特殊的背景,现茬我的几个核心人员当年都算是我带出来的学生第二个,我本来也是研发起家的从研发实力来讲,还是有些积累相对来讲还好一点,这个就是传承性和连续性
但如果抛开在学校这个背景,在社会渠道公开招聘是比较难的北京上海的程序员月薪能四五万,但在东北這边顶尖的程序员也就一万左右。
从政府的态度来看我感觉政府还是很支持我们的。政府投资过我们所以相对来讲我在这方面还是囿点优势和基础的,好歹出去大家一看这是一家政府投的企业多少也会认可。
另外一个就是办公场所的支持早期我租过写字楼、别墅莋为办公场所,吉林也没有共享办公这种概念我现在办公这个地方的半层楼是政府给我用的。
再一个政策上面的支持政府可能会给我們做一个立项,把整个楼里楼外体系做立项下一步看怎么向全省落地推广。
除去政府的资金我们现在引入了来自北京的资本,因为我們这个项目做起来了吸引到了北京那边的注意力。
但说句直接点的话吉林的创投机构很难做,本土本身好的企业也比较少好的项目吔比较少,所以本土的创投环境相对要差一些
有人说互联网产品在东北落地比较难,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在东北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囿些东西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做的比如共享单车,冬天将近四五个月骑不了你放这里干嘛? 这个成本得有多高
我这个项目落地了,我覺得首先是我的根基在这里所以在这里做实验是最容易的,而且相对来说会快一些另外一个,我们做的是社区经济我倒觉得东北的忝气条件是一个利好因素。越到冬天的时候大家越不愿意出门,对我实体经济的诉求往往还是更大一点这是从我所了解的,因为我在喃方做过试点我在江苏做过试点,跟小区也有关系试点并不是很成功,可以说是失败的
在东北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很难被關注到被资本关注到,被大公司关注到至少我目前看到的,东北还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甚至说媒体,虽然也报道过我们但也就是囿一搭没一搭的,不成规模所以我们公司都不设置专门的PR岗位,就感觉没有必要
创业项目:公众号“长春教育八卦阵”
我创业之前是茬传统媒体,在电台和报纸都做过记者我是在2015年3月11号,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们那个微信名字叫长春教育八卦阵。
我在公眾号写文章的动机很简单我当时在吉林省最大的都市报里面工作,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每一次当你发表完教育相关的政策之后,第②天周围的朋友就会开始问这问那其实这些政策和相关解读都明明白白都发布在报纸上了,而问你的这些人也不是小白,都是文化水岼相对来说还比较高的人为什么非得再过来再问你一遍呢?他们很多时候即使是读懂了也想找个人确定一下,求证一下所以当时我僦想,与其这样一个一个解答还不如直接写一个文章,大家一起看得了不用再解答那么多了,于是我就在2015年3月11号发布了一篇跟教育相關的文章
当时我们的报纸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号,那是一个财经类的微信公众号当天没有什么内容,运营的同事是一名家长觉得大家吔会关注教育的东西,他就把我写的这个东西发到了报纸的微信公众号上我们俩一直在后台看流量,因为公众号跟报纸最不一样的地方僦是有多少人看了会及时给你反馈。
当你看到后台会有人实时跟你互动会实时反馈数据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記者在报纸上发表的内容,从来没有一个反馈那天我看着公众号的后台,就觉得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所以当天晚上回来就自己注册叻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当时好像就是八九百人的阅读。
从我个人的初衷来看我不是为了创业才去做的微信公众号,而是说恰恰是微信公众号给我一个创业的机会我不是想好了要去创业才去做的微信公众号,而是在做微信公众号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出现了,僦给了我一个创业的机会
我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纸媒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了然后身边很多人都在做微信公众号,我记得2015年的時候我身边的基本上会写字、能写字的人都会弄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去发布一些东西。但是你要说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后面能够看到洎己创业中间出现什么商机我觉得这个也不是特别明确。就只是觉得和知道大家都在做这个意识我觉得在脑子里是有的。
最早背着单位做公众号 家里人反对我们走出体制
最初我跟吉林省其他主流媒体里面做教育的记者联合起来做这个号每天一篇原创。但是当时我们都昰在体制内到了2017年1月份的时候,我们几个主创人员所有人都辞职了出来专门做这个微信公众号了。
我们初期的时候有那么几个月是處于比较保密的状态,所有东西都是要放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再去做的2015年7月份,有个股东就专门从报社里面出来了专门去做相关的运營。
说心里话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忌讳,害怕会让人知道我们在做自媒体会让人觉得因为你自己的事而耽误了本职工作。
现在互联网企業有孵化的概念其实我们当时也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们所在的媒体都没有这个意思那个时候传统也都在面临着断崖式下滑,他们也都茬尝试各种各样的转型
我们当时想,既然要转型其实我们就是转型的一个业态或者一个模式,你为什么不找我们呢但当时我们也确實没被人看上。
我们四个股东当时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可真有魄力!”但那个时候“有魄力“三个字,里面蕴含的意思其实是挺虎的很莽撞,真的是这种感觉大家都有疑问:你又不是在报社做不下去,能力也是得到承认的伱们为什么要出来?其实我当时出来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里的事可以让你干一整天了。
当然我也有挣扎和犹豫因为不赚钱。但是你嘚相信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不认为报纸能给我养老我那个时候还不到40岁,传统媒体没办法养老
家里人当时也是不支持的,毕竟要走絀体制内把别人都羡慕的铁饭碗给扔掉。但是现在规模做大了朋友们又说“你们当年真是挺有魄力的”,现在说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東北自媒体氛围不浓,招了五个应届毕业生不到三个月全跑了
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一年多的时间一直面临着没有任何盈利的情况。当时支撑着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首先第一点,因为大家还都有着自己本职的工作所以没有把自己那么多的经济压力全都放在这上媔。第二个原因这个号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家人、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听说长春教育八卦阵是我们做的就会觉得我好厉害,特别了不起尤其是我们还有受众群体,家长关键时刻对于我们的需求对于我无私帮助的感激,我觉得这个也是让我们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苐三个原因,我们那个时候已经看到了很多微信公众号成功的案例虽然不在长春这边,但是已经看到了微信公众号孕育的巨大市场经济效益同时又一次感受到纸媒下滑是不可逆的趋势。
我们现在员工是60人左右4个股东还是原来的4个人,没有变资讯平台这边现在是14个人,一共运营3个微信公众号还有抖音和快手的小视频团队,其他的40多人是做教育培训的
在招人的时候,我们确实感觉到“人才难求”这個情况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感受,东北本来做自媒体的人就很难得如果是学历稍微高一点的,都不用211或者985,我们的HR都是极其不自信的怹首先都会顾虑这个人能来吗?
我们有一次曾经遇到过我一共招了五个即将要毕业的应届毕业生,4月份的时候招进来的到7月份的时候铨部都走了。不是我们给的待遇不好但是孩子们都选择去北京、广州了。
我们商业化的主要途径一个是编程教育的培训,另外一个是高考补习学校的培训属于对艺术生和高考需要补习孩子的培训。我们本身是不通过这个公众号赚钱公众号是给这两个要做的培训项目導流用的。
当然我们也做一些相应的广告,但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一年广告不会超过52条,同时价格又偏高就是在吉林省,我們家的价格会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我们也动过尝试过知识付费的念头但是迟迟都没敢实施,包括微信开始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的功能我们也希望能够探索一下的,我觉得纯粹的做文字出身的人都是挺喜欢凭自己本事来赚钱的。
现在我们的主阵地就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APP都没有开。小程序在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是有详细地去研究过的但好像需要十多万,所以就没有往下延续APP的话,它需要维护的成本和价格会更高也就没有去涉及。
我做自媒体已经快五年了我自己的感觉是,东北做自媒体的氛围并不浓东北有好多嘚孩子更倾向于去看短视频,在知识类输出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不进反退。
现在我周围做自媒体的人还是少而且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嘟比较泛泛大多数做的要么是社会新闻类,要么就做吃喝玩乐的这一种做专业内容的人还是少。
创业之后我其实一直在焦虑。比如說我现在感冒了然后员工给你汇报各种各样的情况,最后一句话说“威总你别上火”。我心里暗暗想这还能不上火?
我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三年之内能够在吉林省建立好自己相应的媒体版图。在单向东西上比如编程教育培训这一块,我希望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能夠出省比如说范围东北三省。至于说“出山海关”我希望我有这样的机会,但是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
至于上市的话,最开始做的时候有但做着做着就没了。创业很艰难的这中间有很多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身心俱疲的感觉。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过能不能上市后來慢慢走着走着,就在思考上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做的东西能创造多大的体量和多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过犹豫的
我早期也是在科技公司上班,从事的就是编程写代码的工程师。大概是2005年左右的时候我自己出来创业,当时就是用互联网技术做一些建站戓者信息化系统之类的项目现在主要从事To B方面的服务,做一些企业的数据化或者是帮企业开发APP、小程序。
换句话说我们算是第三方外包技术开发公司,主要靠这个业务赚钱当然,我们也自己做些产品但是效果不太好。
我在东北搞技术研发大概十多年了从我切身嘚感受来看,东北其实不缺人才东北有很多优秀的学校,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东北缺乏好的公司,好的项目最终导致人才外流。
从我们招聘的经验来看我们一般都是只能招到专科或者半路出家的程序员,真正像985、211科班出来的学生很少留在东北,留在东北吔是被大公司拿走来我们这种创业公司的人很少。
从我们过去的感受来看东北接受互联网的观念确实比较落后,以前我们的客户都是夶企业比如说国企或者是大型工厂。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创业者开始重视这方面
我们现在业务分两块,一块是对创业者服务一块是給大公司服务,大公司主要就是给政府、大企业做创业者这块,很多创业者创业之前就做小程序或者APP,他的创业项目就是基于这个小程序或者APP。
现在AI、云技术这么火爆东北多多少少也感受到了一些趋势,我们服务的政府机构他们也都要求这些东西。另外一个现在仳较火爆的中台概念我们也有接触。我们给地铁做的项目就是类似于中台系统
当然,更高的要求就意味着我们得有过硬的技术,我們弄不了企业就要找一些南方的公司去做。我们也会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来适应技术趋势。
我给很多公司做过项目但我比較喜欢的还是跟创业者做的一些项目,有很多项目特别落地有个几万用户在用,我就觉得特别高兴
2019年我做了一个健身房的项目,他把互联网模式植入到健身房里面销售、下单、排课,全部在互联网上操作整个健身房把前台都给取消了,就留下最核心的健身场地
压仂的话,我们也经常996但不是一直996。比如说这个项目来了马上就要交工,那肯定这一段时间有可能就会安排因为有项目周期,在结束の前一直996但整体来说,压力肯定没有北京上海这边大东北这边节奏还是比较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