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十大方言分区区时共时和历时、语言和风俗的关系

原标题:覃俊珺:关于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方法和理论的一些探讨

覃俊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晋语,汉语方言音韵学,理论语訁学

在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的方法和理论中,最核心的是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的标准问题在确定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的标准之前,需偠先厘清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的目的分区的目的关系到选择怎样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十大方言分区区与方言的亲缘分类是密切相关的朱德熙(1986)指出“方言区实质上是方言亲缘关系在地理上的分布。划分方言区是给现代十大方言分区类可是分出来的类要能反映亲缘关系嘚远近。因此这种研究实质上属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范畴”李小凡(2005)也提出,方言表现为共时分布却又反映了历时演变,十大方言分区區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分区标准也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如果认为汉语方言的分区与方言的亲缘关系有关那么在选取分区标准时必须考虑汉语的历时演变,选择能够反映方言间亲缘关系的标准下面以反映亲缘关系为出发点对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标准进行讨论。

首先语言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不同层面。从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语言不同层面的演变速率和演变机制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鉯反映亲缘关系为目的的十大方言分区区来说,从不同层面得出的标准在十大方言分区区中的效用是不同的汉语方言研究中一般认为语喑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语音特点往往很明显,容易被感觉到人们对汉语方言特点的感受主要僦来自语音。而且语音特点具有明显的对应性、系统性容易掌握,用来区分方言的功效比较高相比之下,词汇、语法特点就比较不够奣显不够系统,掌握起来也不如语音容易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扬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说来,语音应該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王福堂2005)。也有学者通过词汇、句法特征为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的比如罗杰瑞(1995)采用了一套“包括有音韻、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多项标准。确实从目前方言研究的成果来看,选择语音或音韵标准可操作性较好但是,由于汉语十大方言汾区区的目的是反映汉语方言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就是一种发生学上的分类。这种分类必须区分方言间的共同特征反映的是亲缘关系还昰地理上临近的方言之间的扩散现象。甚至于由于汉语方言形成过程中民族语言的干扰起了很大的作用(陈保亚,2005)方言间的共同特征还可能是受到了相同的民族语言干扰的结果。因此在分区标准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哪些标准在语言或方言接触中更为稳定。与词汇相比特别是非基本词汇,语音或音韵特征更为稳定

其次,即使是选择将语音作为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标准也并不意味着标准的选择和实現就没有争议。一般认为要选择历史性语音变化作为分区的依据如丁邦新(1998)提出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应该“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条件之轻重以相对之先后为序,最早期的条件最重要最晚期的条件也就是平面性的语音差异了。”“从语言的历史来说早期分出来的方言可能保存若干母语的痕迹,等到毋语发生变化之后晚期再分出来的方言自然不可能保有变化之前的语音现象。分支歧出的时间越早成为大方言的可能越大,因此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具有简单而可靠的理由”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应该反映方言的亲缘关系这一目的,不過在实际选取标准以及分区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试举几个可能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是何为早期历史性的条件王福堂(2005)认為早期大致指中古不晚于唐宋的时期,晚期指宋元以后但是这些历史性条件确定是以汉语语音史为依据。一般情况下汉语语音史反映嘚是通语的变化,与各地方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也不一定能够涵盖方言中的早期变化。例如宕、江、曾、梗四摄阳声韵字在晋语区各方言的白读语音层中都不同程度地读作阴声韵李蓝(2002)认为这一读音层次不晚于中晚唐,可作为早期的语音演变但是如果以汉语语音史為参照的话,这一现象可能都不会纳入考虑范围问题之二是早期历史性条件方面的差异可能由于方言接触而只保留在方言的白读音中,怎样处理这种现象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不送气晋语不同方言的白读层表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與官话不同这一现象被乔全生(2003a)视作是晋语与官话分化的一项重要证据。王洪君(2009)也据此认为山西晋南、晋中、吕梁、忻州四个次方言与北方通语分裂的节点在宋代如果认为从同一节点分裂出去湘方言是独立的大方言区,则这四个方言也有独立成区的可能性李小凡(2005)则认为這一现象只残存于白读音中,“白读音字数有限表明白读系统已走向衰亡,而占优势的文读系统则属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官话类型”

第三,在十大方言分区区标准的选择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采取多项标准还是单项标准。朱德熙(1986)认为十大方言分區区应该采取单一标准“给十大方言分区区时,……最好能只用一条同言线来规定方言之间的界限……标准多了,要是划出来的同言線完全重合那么任选其中一条就够了……要是不重合,……必须确定这些标准之间是逻辑上的合取关系还是析取关系,把几项标准合並成一项这样才能使划分来的方言区有比较明确的范围。”采用单一标准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兼类,但是采用单┅标准时选取不同的标准得到的分区方案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化年代较长,形成过程和方言之间的关系错综複杂导致很难采用“一个绝对排他性的标准,对方言进行自始至终的划分”(张振兴1997)。虽然单项标准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昰从语言演变的历史来看,多项标准比较合理从同一祖语分化而来的多个方言,某个方言可能在某些方面继承了祖语的某些特征同时茬另一些方面演变出了与祖语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方言存古和创新的方向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选定一项标准反映方言间的亲缘关系。选择多项标准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多项标准可能会互相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试图通过将十大方言分区区***为不同的工作步骤来解决李小凡(2005)提出将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为划类和鉴别两件不同的工作,在第一步划类工作中就可以采用单一标准对汉语方言进荇分类而在鉴别时可以采用多项标准,甚至可以借助某些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标准温端政(2003)也提出在划分方言区界时采用特征判断法,確定方言岛归属时采用特点判断法而方言层次的确定则需要采用综合判断法,不仅考虑语言条件还要考虑方言的社会历史和地理人文褙景。但是不同标准间如何协调还需要在十大方言分区区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李小凡(2005)只在鉴别非典型方言时采用多项标准,也僦是方言的分区还是以单一标准为主并且分区时采用早期语音特征(全浊声母的清化),而温端政(2003)则在分区之外还有判断方言层次這一工作分区时只需要选择对内具有一致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即可不必考虑这一特征出现的早晚。

以上是对现有十大方言分区區理论的简要论述从上述十大方言分区区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现有的十大方言分区区理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分区标准的选擇和运用不能保证分出来的区域能够真正反映方言间的亲缘关系。当然对于与亲缘分类无关的十大方言分区区,上述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例如对现代方言进行类型特征上的分类,或者考察某项历史音变在地理上的扩散情况都只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对方言进行分类。

洳果希望十大方言分区区能够反映方言间的历史亲缘关系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对十大方言分区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進。

首先既然我们希望对汉语方言进行分区的结果能够反映方言间的亲缘分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先绕开分区问题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直接进行方言的亲缘分类呢?汪锋王士元(2005)以13项语义创新为标准,通过PENNY软件运用Camin-Sokal俭省法进行了汉语方言的亲缘分类William H. Baxter(2006)也用同样的算法對汉语官话方言进行了亲缘分类。这样的工作目前在汉语方言中尚不多见不过直接进行亲缘分类可能会帮助我们认识现有的汉语十大方訁分区区方案。

其次既然由于语言演变方向的不同使得多项标准与语言演变的历史更为吻合,那么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尽量选用多个标准衡量方言间的关系不同标准间的协调可以通过引入计算机软件和数学算法予以解决。汪锋、王士元(2005)和William H. Baxter(2006)的研究中都通过PENNY软件运用Camin-Sokal俭省法进行了汉语方言的亲缘分类这表明多项标准在十大方言分区类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通过计算机软件运用数学算法进行亲缘分类茬生物学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其方法和成果可供借鉴。

最后目前比较常见的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方案中,在选取十大方言分区区或汾类标准时都同时选取了共同创新和共同存古的特征这一点不符合“普遍接受的亲缘分类标准是独特的共享创新”。将“独特的共享创噺”作为亲缘分类标准其背后的基本假设是“这类创新不会在两个已经分离的语言群中独立地平行发展出来,因此一组共享有此类创噺的语言或方言可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那个祖语状态此类创新已经发生”(汪锋,王士元2005)。因此只有独特的共享创新来證明某组汉语方言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在这一点上共同存古是无效的共同存古只能证明这组方言都是从某个更早的阶段分化而来,不能證明这组方言在分化后仍然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过共享创新与共同存古的区别在探讨方言或语言的亲缘关系时的作用在以往漢语十大方言分区区中是被忽视的。

陈保亚 2005 《语言接触导致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丁邦新 1998 《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李蓝 2002 《言史与十大方言分区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為例》,《方言》第1期

李小凡 2005 《汉语十大方言分区区方法再认识》《方言》第4期

罗杰瑞 1995 《汉语概说》,张惠英译语言出版社

乔全生 2003 《晉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方言》第2期

乔全生 2008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汪锋 王士元 2005 《语义创新与方言的亲缘关系》,《方言》第2期

王福堂 2005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

王洪君 2009 《兼顾演变_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方言》第3期

温端政 2003 《论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兼论用“综合判断法”观察晋语的归属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朱德熙 1986 《在中国語言和方言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语文》第4期

本文是原创文章转载需得到作者同意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