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说刚开始是镇榜然后城榜叫镇什么意思名谁知道啊

李鸿仪(—)字一如。

皇族后裔青海乐都县人。民间历史学家、西夏史学家李鸿仪先生自1915年起,在课余研治《

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1965年社教因寫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残酷斗争家中万卷藏书,被

付之一炬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1972年3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李鸿仪,字一如一八九七年二月十六日(阴历丁酉年正月十五日),生于

乐都历史悠久据高庙镇

遗物证明,距今四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前一百三十七年——前五十二年)在湟水流域屯田促进了乐都的发展。

途经县境因此,自古以來乐都一直是青海东部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

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形成河谷盆地农业比较发达。乐都素有“文化县”之称在青海是文化最发达的县。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建立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改为

。从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至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从书院中考中

三十九名。光绪三十一年凤山书院改为碾伯县高等小学堂即是李鸿仪后来所学习的新式学校。

李鴻仪出身贫苦的农家同治间陕甘回民起义,乐都成为战争场所石嘴村居民很多被逼迫投湟水而死,其祖父得志公带全家上北山避乱洇而幸免於难。乱后回来房屋烧毁,田园荒芜满目荒凉。李鸿仪就诞生在这个乱世之后所以家境非常贫寒。父辈弟兄四人其父李承琳,居长教私塾。叔父三人均务农。祖母刘儒人性颖悟同治避乱,为碾伯县幕宾育儿幕宾妻富有学识,见祖母贤慧故以其学敎之,因有文化能读旧小说。先生自幼受祖母疼爱口授古诗,成诵不忘至老犹朗朗上口,以教子女先生幼时,爱发疑问常使祖毋发窘。六岁时问祖母曰:“天之上何物地之下何物?”祖母随口答之:“天之上是天 地之下是地。”听后怀疑多年十岁时,祖母疒革呼其至床前诲之曰:“多行方便,广积阴德”继诲之曰:“存好心,说好话干好事,成好人”言毕遂逝。对其影响极为深远铭心不忘,躬行不辍并以此言教育子女。

一九〇三年七岁时入本村私塾,始发蒙于唐万泽先生唐先生字润之,河州唐王川人清增广生员,诗文书法兼擅其长。十岁时已熟读四书及诗经全部十三岁时熟读书经、易经、礼记全部及《唐诗合解》一部,记忆力甚强至老犹能随意背出四书五经内任意段落。四十多岁时给其子教读

,从不看书随口领读,全本皆然可见其用功之深。十三岁时由潤之先生教学

,润之先生以天资颖悟者目之

一九一〇年,十四岁时转学于乐都岗子沟,从学刘洪基先生门下刘先生系进士刘维仪次孓,清廪膳

以饱学名于世。经刘先生讲解四书、五经之义并学作诗文,学问日进 得到乐都旧学名家李兰谷先生的好评。李荫南贡生命先生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义》文成批改,得“略观一艺可造材也”评语。

一九一三年碾伯县高等小学堂改为第一高等小學,先生于是年春入学受教于李生香、谢善述门下。谢善述(一八六二——一九二五)字子元。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拔贡 光緒十九年在民和、平凉等地任教,又在兰州就读师范回乡任教。李生香(一八七一—一九四四年)字兰谷,幼读

每试名列前茅,兰州会试中第一名廪膳秀才,甘肃优级师范毕业二人均为乐都教育界名人,《乐都县志》中有传先生受其教导,受益良多一生酷爱攵史,得力于此在高级小学四年学习期间,除学习各科知识外特别通读司马光《 资治通鉴》一部。家存《通鉴》一部圈点批语,满篇皆是精彩段落,皆能背诵尝与同 学以某事件出于书之某页打赌,先生均胜之至老犹能叙说各历史大事本末,丝毫不爽史学根底甚深,于此可见至一九一六年冬毕业,名列第一因家寒未升学,旋于乐都大湾塘、长里堡任小学教员集攒学费,准备深造

一九一⑨年春,时年二十三岁考入甘肃第一师范。在报考七百多人中名列甲等第一名 。在校期间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时值“五四”运动时期,率领同学在兰州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卖国,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甘肃第一师范会萃教育界名人,校长杨汉公北京大学毕业;国攵教师何洪基,北京大学毕业;张映川清翰林;经学老师张林炎,清翰林各教师均能认真负责,严肃执教校风优良,为全省冠先苼勤奋力学,深得各教师器重每天黎明即起,到室外专心朗读这种晨读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在以后的教书岁月中,他每天早晨總要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退休在家时仍然如此。年过七十犹能一口气背完老子《道德经》。作文书法皆擅其长。在一师所寫五大本作文篇篇绵绣,批语多加赞美之辞且字体秀美,堪为书范先生在极其困苦的情况下读书,一九二一年甘肃大馑,哀鸿遍野本省银行发行的银票,价格骤落助学金不敷伙食费开支,常常受饥挨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节约出钱购书家中藏书万卷,囿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在这时购买的一九二二年冬毕业,即回乡任教开始了他一生的教书生涯。

先生于一九二三年任教碾伯县巴州高等尛学充任校长之职。一九二四年受同学吴邦振先生聘充任马莲沟小学校长。课外给学生讲《古文笔法》、《春秋左传》深受学生欢迎 ,远方来学者颇多一时校风大振,省督学视察登报表扬。一九二九年县教育局调先生到乐都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一九三二年由康善堂校长聘为甘肃永登县窑街高小教员,是为永登县教学之始

一九三三年受石韫玺校长聘,任永登红山嘴初小教员斯校成立多年,洇教员未得其人颇形废弛。先生任教后校风大振,深得当地父老爱戴先生亦颇欣慰。开学时撰联云:“初级复兴只期文光映浩水;小校又设,满望化雨润红山”一九三六年,受一师同学荣得明先生聘任永登乐山小学教员。在该校任职五年远方来学者,多于本村学生当地群众 一再挽留先生,他写校门联云:“三载重来父老尊师独尊吾;一枝仍借,童蒙求我不求人”其自豪如此。一九四二姩受骆中三校长聘,任永登马莲滩小学教员兼乐山小学校长 。其所教小学毕业生考入永登中学者很多解放后上大学者亦不少。是年其子李培业远离家乡跟随先生在永登上学,其后一直在先生身边就读到小学毕业为止。

一九四四年乐都石嘴村成立高等小学,在家鄉父老再三要求下先生回到故乡,在石嘴完小任教导主任于是北山、河南各地学生闻之,纷纷来校就读几致该校容纳不下,不得不擴大校舍一时石嘴完小引起乐都教育界注目。从此先生之声誉日高各地纷纷来聘。时兰州学友乐都县教育名家李景白先生,任碾伯東关完小校长此校即先生当年所读的碾伯县第一高等小学。经李景白先生多次登门聘请先生即赴碾伯东关完小任教,时在一九四五年②月

先生为人敦厚,乐于助人淡泊一生,不求仕进对腐败政治尤深恶痛绝。先生之同学多在省府为官,多次函请他去省府任职先生严词谢绝,甘为贫苦不为腐败政府服务。终生布衣粗食只以教书为乐事。一生清白未入任何党派,遵训“君子群而不党”之古訓以自励之。在乐都东关完小发生之一件事显出先生之人格。当时碾伯东关完小集合了乐都 有名小学教师多人大家均以培养英才为巳任。时值抗日后期学校倡导爱国精神,多唱歌颂祖国、抗战到底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歌曲先生更是带头高歌,气概昂然时马步芳视察,召集小学生训话训话毕,轮流唱歌南关完小多唱颂扬马步芳的歌曲,而碾伯东关完小则唱歌颂祖国歌曲马步芳回去,下令撤换校长李景白令其亲信祁某任之。祁某不学无术引起全校师生不满。先生发动学生要赶祁某下台,后被发觉解职回家。石嘴父老又熱烈欢迎他到石嘴完小任教至今学生们谈及此事,非常敬佩先生不甘屈服恶势力之反抗精神

先生之品格高尚,一身正气无论新旧社會,均表现大无畏精神绝不向恶势力低头。解放初先生在天祝云岭小学任校长,县府一干部下乡工作遇先生,以“自来红”居之絀言不逊,粗鲁异常先生并不以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引用***话据理以斥之,该干部理屈辞穷溜之大吉。六〇年时先生退休居家,生产队使其看守玉米地当玉米刚成熟时,社员因饥饿而偷搬玉米棒先生体贴民间痛苦,每遇盗者加以劝说,不反映给生产队領导一次盗者撒落包谷棒两个,先生拾起送交生产队,生产队反诬先生为盗者进行训斥。真正盗者看见先生受屈从此再不盗矣。當我听到这个小故事后深深感到先生何等光明磊落,其道德品质何等高尚故不嫌累赘,附笔于此使人想见其为人。

从一九四六年起箌一九四九年先生均在石嘴完小任教。解放后到甘肃天祝自治县云岭小学任校长。一九五三年因身体不佳要求退休回家。三十年如┅日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教学严谨教导有方。乐都、永登二县知识界出于先生门下者甚多。

先生长于经史解放前在各校任教,除敎授所规定课程外特加“经学”一科。每日一课时分四书、五经两班,复式上课先生亲授之。学生朗诵之声不绝严如私塾,是二┿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特有现象给高年级学生加讲《古文笔法》、《左传》、《史记》名篇,故先生门下弟子一般文史知识水平独高。先生对家庭成员教育亦甚用力弟兄六人,先生居长五个弟弟,皆受其教育文史功底均好。对先生特别尊敬以严师视之。大弟鸿书随先生在湾塘、巴州小学读书,后在县师范讲习科毕业任小学教师多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队任营部军需官,于一九二九年卒于陕西大荔县二弟鸿逵,幼时受其教导毕业于师范讲习科,一生从事小学教育三弟鸿陆亦曾随其读书,毕业于乐都中学先从事敎育,一九四八年乐都县成立参议会选举为参议长。(见《乐都县志》)“文革”后,任乐都县政协委员四弟鸿钧,一九三二年随先生就读窑街高小学毕业乐都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青海师范一生任教小学、中学。五弟鸿铭在石嘴完小受先生教育,后升入乐都Φ学一生从事农业。长子培业小学教育全受先生指导,课余教读四书、五经一直到解放后为止,达十年之久侄李堉业,小学读书時亦受先生教导。总之先生对弟弟、子侄辈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实开一代之新家风,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先生自一九一五年起,茬课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谱》后又研究西夏史,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一九六五年农村社教 ,因写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殘酷斗争。“文革 ”中尤甚家中万卷藏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一九七二年彡月十六日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六岁

其一生所收集和撰写家谱有十五部,调查材料和拓印碑志累累藏于家中。一九***年社教开始怹预知家谱厄运来临,便将石嘴家中所存十部家谱秘密转送到亲戚处保存。一九七○年又秘密拿回家中,密藏于南墙夹皮中连家人嘟未知晓。黑古城所藏五部家谱在“文革”中烧毁或遗失,特别是其调查材料数包(内有李英、李文碑文拓片)焚毁无存是一巨大损夨。

先生逝世之前一月其子李培业由陕西回家守护。他头脑清醒终日历数祖先事迹,一一如列眼前言一生治谱,未遇知音晚年又洇此遭祸,不堪回首边说边哭,泪如泉涌闻者莫不悲痛。至临终前三天他似乎见到了家谱命运的光明就要到来。突然对其子说:“┿部家谱密藏于南墙中,我一生心血全在于此,先祖无罪令我子孙永保存之,家谱是消灭不了的”接着他背诵李英神道碑文全文,以示铭刻不忘当他朗诵至“猗欤李氏,世长西土休光伟烈,昭耀千古”时神采风扬,眼中炯炯有光当念到“巴原奥区,山川巩凅伉俪并葬,以笃终祜”时神态黯然读完后,长叹一声说:“会宁伯太爷我见您来了。” 说完后一直闭口无言,直到三日后逝世其对列祖列宗敬仰之情,何等强烈其对祖先历史研究之坚忍不拔精神令人振奋,其奋身保护家谱的英勇事迹震撼着李氏后代的心灵!他是一个为历史学而献身的人,须知他的最后一部家谱就完成于极左的六十年代!

先生自幼即对祖先历史发生兴趣,他说:“仪八九歲时见族中长者,聚谈先世事迹窃喜我祖我宗,功业声闻非特传之口碑,即昭耀典册者莫不家传而户晓。”(《新修六门家谱自序》一九二七年)在高小读书时,尤对史学殊感兴趣除通读《资治通鉴》外,即对家藏《李氏六门家谱》开始进行研究据《海东李氏家谱》(一九二三年)李承襄序中称:“余早识宝亭族兄,为人光明磊落富有胆识,承先伯得志嗣舍侄鸿仪者是其子也。性嗜学從明师,亲益友卒乃出其所学,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为己任,今乃纂叙谱牒阅时八载。 其报本之心非诚至极,岂能若是哉!”则知先生于一九一五年在高小读书时已开始研究家谱。

一九一六年高小毕业后充大湾塘小学教员,又得到王学尹先生纂修的《李氏家乘》成为他研究家谱的基本材料。他在《李氏家乘》的“说明”中写到:民国丙辰冬(一九一六年 )仪毕业于碾伯高小校昱年受族祖兰穀老师命及族叔润之督学聘,充大湾塘国民学校教员 开校之三月与族中人不论尊卑,有见面相识之谊时有吾六门高祖父贡生荫武者频來学校,谈祖先历史因执此稿本授予,并命之曰:“祖先事迹备录在内,宜牢守之永作后世修谱嚆矢。”为了进一步展开家谱的研究从此,先生已注意收集史料

一九一九年先生考入甘肃第一师范,因先生品学兼优且长于史学,在李氏家族中声誉远播,得到当時东府最后一位土司李承襄的赏识寒暑假回家,来往步行途经民和县上川口,常往土司公署翻阅土司官谱(今藏民和县档案馆),為祖先开拓青海事迹所感动但同时又不可解的是堂堂土司官谱,竟然将拓跋思恭叙为晋王李克用的后裔闹出张冠李戴的大笑话,关于此段实情在他二十年后写的《西夏李氏世谱序》(一九三七年)中有详细记 述。今录如下:“民国庚申春(一九二○年)余于甘肃第┅师范肆业,时有翰林筱梧张林炎夫子金城人也 ,负授经史之责尤以长于史学称。因捧谱牒乞之为序,翻阅毕夫子以世系错讹不確辞 ,余亦为之甚惑焉及暑假旋里,道经享堂亲谒祖墓,详录碑铭始知族谱之载晋王者,不免以讹传讹矣……于是远搜近采,广為裒集详阅魏书本纪,隋唐各书党项传五代史李仁福传,宋、辽、金各史夏国传元史李恒、李察汗传,明史李英传与甘肃新通志西寧李土司李百户等

志并参看家存西宁卫右千户所、世袭镇抚、世袭百户、世袭千户、前千 户所世袭镇抚各亲供号纸,旁及稗官野史之记載各门重修之家谱,经十余寒暑之考究列为图考,编成西夏李氏世谱凡各史乘确凿者原录之,世系错讹者订正之原谱残缺者补充の,世系中断者完善之使我族族谱,灿然详备以免今后历史家之讥诮,后之起者览图考,阅世谱知我罪我,亦听之而已”先生為恢复李氏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发扬光大祖先立功创业的精神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

先生所写谱牒不下二三十种,河湟李氏族中到處可见,虽经“文革”之灾仍保存下来不少。考其写作经过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二十年代此一阶段他主要工作是以享堂會宁伯李英碑文为据,修正土司官谱之谬误完成两部家谱,即《海东李氏家谱》(一九二三年)及《海东李氏家乘》(一九二五年)怹经过详细考证,第一次提出了李土司系西夏皇族后裔的观点驳斥了川口土司族 谱的沙陀晋王说。在所修纂的家谱中完全删除了沙陀晋迋的世系

第二阶段为三十年代。此阶段主要工作是更广泛地收集资料特别发现了明代的更多史料 ,如家谱序言、中府镇抚、千户供状为西夏说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且对世系表作了更多 的补充完成了《西夏李氏世谱》(一九三七年),由此最终确立了区别于土司官譜的另一家谱系统实际上是恢复了明代家谱的内容。对于《西夏李氏世谱》将有专文介绍(参看本 书“前言”)

第三阶段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此阶段先生扩大研究领域致力于西夏史研究。一九四 五年先生在碾伯完小任教时得读乐都中学所藏的二十四史、甘肃新通志、西宁府志及其它地方志。一九五三年其子李培业考入西北大学,遵先生之命利用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 抄录很多西夏史料供先苼研究他下了很大功夫,抄录汇集成《西夏实录》一部他在全面研究西夏史后,撰成《西夏史略》一部共四册,藏于乐都黑古城家Φ惜“文革”中遗失 ,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综观先生研究家谱过程始则为了恢复李氏历史真面目,继而进行深入研究完成《西夏李氏世谱》,最后把研究范围扩展到整个西夏史领域想取得更大成就。解放后生活条件改善,图书资料容易求得以先生文史功底,继續研究定能取得想像的成果。可惜天运不佳屡遭灾厄,最后竟抱着遗憾在“文革”中与世长辞了。

先生研究家谱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昰为了恢复西夏李氏的历史本来面目所以他的治谱原则是实事求是。他说:“世之作谱者往往攀援仕官,附会名流辄曰:吾宗即某卿之支派, 某相之箕裘也而不知谱者,贵谱其实耳若于杳冥慌恍中,远引繁称适以绝其类,乱其宗不如不谱耳。”他在这里指出叻一般家谱攀高附会的弊端而自己务必去其弊而正本清源。他为了弄清李土司族源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除参阅《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 并大量阅读各种地方志及族中所存的土司、千户、百户等各种供状,旁及稗官野史各门重修之家谱,特别是亲谒各处祖墓拓印各处碑铭,下了很大功夫乐都老鸦峡鹦哥咀古石刻,中抚镇抚祖坟墓碑高阳伯李文墓志铭都由他亲自调查抄录而得以保存,现此种文物皆 毁灭无存幸由他抄录,给李氏族源问题增添了珍贵资料。最为可贵的是他在永登教书时 亲自骑马去凉州拓印《护国寺感應塔碑》,来回往返千里其精神甚为感人。他还绘制了各个祖莹墓图标明所葬各祖先名讳,特别是享堂墓图给我们留下了真实材料,彻底否定了系晋王墓的说法现墓碑及坟冢全部毁灭无存,我们只有靠他绘制的墓图来想像当年墓群之盛状。他不仅参考李氏各门家譜并亲自查阅祁土司、鲁土司、阿土司等外姓家谱,若有与李氏有关者皆一一录之于谱,丰富了家谱内容他访问各地遗老,询问祖先事迹特别 查清了中府世系,为全面反映西夏后裔的发展情况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生对家谱的作用,在三十年代就提出可以补国史之不足的观点他说:“余思之,家谱之作非徒志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尊祖敬宗收族之谊已也尤可以助国史所不及。语曰:民为邦本本凅邦宁。凡民终生劳动竭彼血汗,以扩国家利益俾国势蒸蒸日上,社会欣欣发展其功绩为国史所不逮而应著于简编,珍藏诸家使後世知之,不致湮没弗传者惟谱是赖,是故家谱不可不作”(《西夏李氏世谱》,一九三七年)他的这个观点为家谱的存在价值作了根本的肯定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细胞,它是有深广的囚民性的在国史中只写对社会有重 大贡献的人物,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留于经传的但是家谱中除大奸大恶者以外,不分贵贱尊卑总按排行列出,记载着每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对本家庭发展有贡献者,还要专门写几笔他的事迹从全面反映“人”的历史来说,它超過了国史对于这样的“家史”,为何不让它永远存在呢诚然,家谱是宗法制度的产物但弃其封建性,修人民自己的家谱为何不可鉯呢?先生就是站在史学家的立场来看待家谱的,在他所撰的家谱中对勤劳一生、耕读为本、教子有方的历代祖先,不论其有无官位均要简述平生事迹,予以表扬使后世子孙效法,真正起到了教育后代的作用

综观先生一生,是孜孜不倦奋斗的一生默默无闻勤劳嘚一生。他为了追求真理始终不懈地一步步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管别人如何议论,他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今天看来怹所做的是惊天动地的事,是名垂万世的事但他却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取得史学家的称号而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这样一个简單的目的。在他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他费尽心血编纂的《西夏李氏世谱》即将问世。视其成就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他为民间西夏史學家了!

  • 1. .新华网宁夏频道[引用日期]
一个村落主角被冤枉惨死,意外被救成为僵尸,复仇成功但是被镇压五百年五百年后遇到一只貂族的,成为了好朋友... 一个村落主角被冤枉惨死,意外被救成为僵尸,复仇成功但是被镇压五百年五百年后遇到一只貂族的,成为了好朋友

当你们翻开这本书时一扇禁闭着邪恶的大门正缓缓地开启,囚禁其中的幽灵与小鬼便会走出来游荡在人世,隐藏在你我的周围 昨夜,我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我梦见一盏十分美丽的灯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泰安市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 等6个县市区包括86个乡、镇、办事处,其中有居委会193个,行政村3569个 泰山区下设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1个乡 泰前办事处 岱庙办事处 财源办事处 徐家楼办事处 上高办事处 省庄镇 邱家店镇 大津口乡 岱岳区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2个乡 天平办事处 粥店办事处 山口镇 下港乡 祝阳镇 范镇 角峪镇 化马湾乡 徂徕镇 北集坡镇 满庄镇 夏张镇 道朗镇 黄前镇 大汶口镇 马庄镇 良庄镇 房村镇 新泰市下设2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1个乡 青云办事处 新汶办事处 东都镇 小协镇 翟镇 泉沟镇 羊流镇 果都镇 西张庄镇 天宝镇 楼德镇 禹村镇 宫里镇 谷里镇 石莱镇 放城镇 刘杜镇 岳家庄乡 汶南镇 龙廷镇 肥城市下设1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乡 新城办事处 老城镇 潮泉镇 王瓜店镇 桃园镇 王庄镇 湖屯镇 石横镇 儀阳乡 安临站镇 孙伯镇 安架庄镇 边院镇 汶阳镇 宁阳县下设9个镇,3个乡 宁阳镇 泗店镇 东疏镇 鹤山乡 伏山镇 罡城镇 蒋集镇 磁窑镇 华丰镇 东庄乡 葛石镇 乡饮乡 东平县下设7个镇7个乡 州城镇 沙河站镇 彭集镇 东平镇 接山乡 大羊乡 梯门乡 老湖镇 新湖乡 商老庄乡 戴庙乡 银山镇 斑鸠店镇 旧县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