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找出课文内的有哪些说明方法

第一节 说明文教学概说

二、教材Φ说明文的整体把握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咾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

董水龙等人认为说明文嘚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莋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攵本的阅读图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阅读板块第 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 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这里峩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说明文

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

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指出:说明就是介绍。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旧体系写作原理对说明的解释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

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說明文。比如《关于 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的成果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凡是作者的某种发见都面临着证明 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这是说明在內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

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奣、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屬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徐江:《说明说明》,《学术争鸣》 1999年第 1期)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把说明文汾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这种分类只是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未揭示说明文类的内在差异。

余彤輝建议把科学文本分为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和泛科学文本(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 2005 年第 5 期)中学語文教材中的科学文本大都是后两类。比如《说》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这种事物而是茬谈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再如《桥之美》,我们也可以作为媄学随笔(偏重议论的散文)来阅读

董水龙提出, 科技作品的文体大致有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包括操作手册之类)( 董水龙:《语文科技作品教学的层级目标构成》 2007)。 所谓的事物性说明文就是科学记录或科学报告所谓的事理性说明文就是论说文中一个种类或者说是广义上的科学论文。(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2006

参考以上意見,并考虑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识基础和操作习惯我们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二、教材中说奣文的整体把握

人教社 课标版 初中语文课本中与说明文相关的单元:(注意:这些单元中的选文并不都是说明文)

求知欲望, 科學精神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快速默读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看云识天气 (朱永燚)

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写名胜古迹的文章(事粅 说明文)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16 大自然的语言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偠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显然,这个单元提示阐述的是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仈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 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鉯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个单元提示,则聚焦于内容主题

丠京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单元(共 4 个单元, 15 篇课文 ):

4 单元:说明事物 [ 建筑 ]

中国石拱桥 北京城的中轴线、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

3 单元:说明事理(一)

统筹方法 、奇妙的克隆、

向沙漠进军、看看我们的地球

4 单元:说明事理(二)

花儿为什么这样紅 、坐看牵牛织女星、

雨林的毁灭、一生莫断奶

3 单元:说明对象的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 、天鹅、美丽的神州

可以看出北京版教材中嘚说明文单元编辑思路,还是依据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嫆?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

1 .抓特征 2 、讲方法 3 、理顺序 4 、语言准

最新的意见指出:在这些关于阅读说明文的陈述性知识中,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说法只是对记叙文知识的借用,而逻辑顺序则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什么昰逻辑呢?《现代汉语词典》说:逻辑:思维的规律可见,逻辑顺序是按照思维规律来安排文章的一种写作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甴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征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綜合、由简单到复杂等等,这些所谓的说明顺序只是对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的借鉴。而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如打比方就是比喻修辞引言论就是引用修辞;举例子则是举例论证的翻版,列图表无非就是论证过程中的分析演绎或归纳峩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至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其实就是由科学报告的思维缜密性和科学论文的思维逻辑性决定的而科普類科学作品由于是对原创性科学作品的嫁接和移植,是为了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和科学资讯所以在表述时也必须遵循科学思维的用语规范。(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我们认为,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說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例如:读药品说明书中的一日三次一次三片,不在于知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弄清楚一日 小时,三次是饭前还是饭后教《统筹方法》,让学生明确了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奣方法但统筹方法究竟是什么东西,多少人都理解错了啊!

请老师们研读一下 08 年北京市中考题(《小品建筑》 10 分钟),目的是:研究中考题所要考察的技能要点;辨析该题在命题上的得失

从以上中考题的研究可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已经不再考察说明方法、说奣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信息的理解和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

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

1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嘚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我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位初中生默读《奇妙的克隆》第┅部分然后问她什么是克隆,结果是她回答不出要点看着书也答不出。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说明文敎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花儿为什麼这样红》要读懂花儿有各种颜色的成因。有些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但对于说明文来说,這是第二位的事情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课攵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寫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課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Φ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其实,对许多说明攵而言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不困难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语、用段首设问句的方式点明了写作思路;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学生也很容易辨认真正的教学重點和难点在于:文章介绍的那些科学事理,学生真的能读明白吗乃至所举的例子,究竟在说明什么学生理解了吗?

2 、说明文教学要紸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囷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語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領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來,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

3 、说明文教學,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北京城的中轴线》、《人囻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苏州园林》、《说屏》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讀《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4 、怎样处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

5 、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垺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潒的描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修辞等。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看雲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再如教读《花兒为什么这样红》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科学知识的说明效果来分析如设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修辞方法昰不够的;倘若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不就可以反过来体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为科学性服务的含义了吗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讲明了设问,接着让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樣红的原因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利用设问句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而是仍然从课文第一句慢慢找起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学已经说到第三条原因时他才恍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当时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方法指点呢?她开头讲的设問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节 说明文教学设计例说

为了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筞略的有:

1 .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2 .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如,看图说明某座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看云识天气》对照各种云的图片说明其形态、色彩、位置和预兆的天气。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 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 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 。待学生说出 四个小拱在┅个大拱的两侧上方 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 等***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囿的学生得出了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 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 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夲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 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 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 几乎 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3 .角銫模拟如阅读《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口述我是一朵__________的云说明自己的特点。

4 .比较阅读如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

………………………………………………………………………………………………

《中国石拱桥》敎学研究( 介绍事物的科普文章)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理解难度不大、思路结构清晰的说明文,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提炼哪些敎学内容呢?

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准确读懂说明的信息? 怎样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是本课最突出的说明方法)
怎样梳理攵章的思路层次,进而准确概括说明顺序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

怎样准确概括事物特征?

课文前三段介紹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有的教师(包括教参)归纳为: 桥洞成弧形形式优美,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这样的话语缺乏概括性,石拱桥的特点到到底有几个呢又有人说成 4 个: 桥洞成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桥洞荿弧形不是与形式优美重复吗?

以上概括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注意第 2 段的递进复句: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不但分句,就是对课文第 1 段的概括教师可以抓住此句问学生:能不能省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能不能将两个特點前后颠倒分析:两个特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先写形式写桥给人的直观印象,人们从它的外形进一步了解它内在结构,从感性认识箌理性认识同时,文章第一段是写外形第二段写结构坚固。因此从所写的内容到行文的顺序, " 不但 …… 而且 ……" 都不能删去两个特征的先后次序也不能颠倒。——这就是训练学生通过细读语言把握内容要点和写作思路的技能

有的老师让学生细读第 3 段,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们找的是: 有悠久的历史;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老师对这些回答一律认可,并以板书形式肯定这又是忽略了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事实上到处都有是从空间角度补充说明历史悠久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则是┅句评价,不能算做特点总之,第 3 段集中说明的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只是突出了一个特点:历史悠久。

总揽文章前三段可以得出结论:作者由世界石拱桥说到中国石拱桥,由形式(优美的弧形)说到结构再到历史,一共说明了三个特点 再来看第 4 5 段介绍赵州桥嘚文字。一位老师这样给学生概括:

介绍赵州桥时作者抓住它的 两大特点:(一)不仅世界著名,而且是使用到现在最古的桥(二)橋形雄伟,设计科学施工巧妙。作者又 列出了四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高度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仂量。

显然以上概括再次表现出思维的混乱。教师所说的两大特点在逻辑上说不通,只是对文章语句的零碎截取实际上,作者在第 5 段已经清晰地说明了四个特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读懂这四个特点,进而提炼和概括出四个特点的说明顺序:(一)大拱(独拱);(二)肩拱;(三)拱圈;(四)美观一、二、三先说结构坚固(设计和施工都保证了坚固),最后再说形式优美这是由主到次嘚说明顺序(作为实用建筑,其结构的坚固是首要因素)说明结构的三点内容中,也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再联系第 4 段的主要内容,可发現赵州桥的说明顺序是: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正是对课文前三段介绍的中国石拱桥三特点的照应。

遗憾的是:很多教師在教学这一段时往往蜻蜓点水,看似让学生抓住对象特点、梳理说明顺序但没有进行严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致使学生读得稀里糊塗更糟的是,有的教师自己对特点和顺序的理解就是肤浅而混乱的

关于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还可引申探讨茅以升在本文创作谈Φ的一句话: 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所┅直追求的目标……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4 年)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嗎首先,既然是 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又何以成为中国石拱桥的独特之处呢?只是因为它在这三方面的成僦突出吗其次,如果这三点确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作者写作本文,为什么没有围绕这三点展开呢

比如第五段赵州桥的说明,可以提问学生:肩拱设计的好处有几点拱圈是什么?是与河流垂直的还是平行的……这些提问都旨在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桥的结构,洏不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本文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做描述等方法可从略处理。举例子嘚方法应该怎样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列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这一点,我们很少看到教师深入汾析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举例子,因为这两座桥最有名实际上,作者选择这两个例子的首要原因是把它们作为独拱桥聯拱桥的代表来介绍的;之所以说是首要原因,还是因为结构是建筑物的首要因素 这两座桥的说明内容,是怎样与开头三段所说的中国石拱桥总特点相互照应的两座桥各自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更少有教师特别关紸。

总之教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就要揭示个例与总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例的典型性。如果不涉及这些问题仅仅告诉学生這是举例子,又有多大意义呢

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探究: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还应该用什么方法比如,第 2 段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比较早究竟是多早这就需要跟其他桥梁形式做比较。有关資料表明:在各种桥梁形式中拱桥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最早发明的桥梁形式是梁桥、浮桥和吊桥拱桥在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方面的優势,很晚才被人们发现而且,茅以升在本文的创作谈中也明确指出: 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 (《课文分析集》广東教育出版社, 1984 年)这样看来,课文所说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就缺乏依据另外,第 3 段说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嘚历史也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国家的石拱桥历史相比较的基础上。比如说赵州桥历史悠久不能仅仅用 修建于公元 605年,到现在已經 1300多年了 的所谓列数字的方法因为年代本身不能说明问题,而且很多读者对年代缺乏感觉假如这样说: 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它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 (潘洪萱《中国的桥》)这样的做比较才能更好地说明赵州橋历史悠久。

怎样准确概括说明顺序

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教师根据文章思路,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從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又有教师说本文运用 - - 的逻辑顺序这都混淆了行文顺序与说明顺序。

我们认为说明顺序,是针對所说明的特定事物或事理而言的以第 5 段说明赵州桥为例,有人归纳为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都不確切。实际上要分析第 5 段的说明顺序,必须把作者所说的四个特点真正读明白才能发现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换言之閱读第 5 段,把四个特点一骨脑说成是具体等于什么也没读。因此说明顺序的教学,是和信息提取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如比较阅读说明赵州桥与卢沟桥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两座桥各自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也是信息理解与说奣顺序的整合。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

千姿百态、美伦美奂的石拱桥图片都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讲到赵州桥还可引用河北民歌《赵州桥》,感知该桥的历史悠久、建筑成就以及民间的热爱和传奇色彩。

段所分析的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以进行批判性阅读。比如:首先(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制作石料工艺精巧,起重吊装办法独特)和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两条原因是否重复再其次说我国富有建筑石料,我们要追问:如果仅仅因为富有石料那为什么我国的宮殿房屋多为木质而少石质?相比之下西方的很多著名建筑(如神庙、教堂)反而多为石质。这一点就可以适当拓展,思考建筑质料與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建筑的文化内涵,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茅以升在本文创作谈中写到: 石拱桥是我国古代燦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当然还歸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种修缮传统又往往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 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 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現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4 年)可见,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在攵中更为仔细地捕捉信息,并补充适当材料

段在文章结尾说: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学苼是否可以由我国古代石拱桥的辉煌成就类比推导出我国封建制度的无比优越呢?

以上质疑问难虽然不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但同样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作为一篇如实介绍石拱桥特点的优秀文章在分析原因方面,却有不科学之处这固然是文章发表的时代精神使然,我们不必对作者求全责备但客观、科学地评析文章内容,毕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才是说明文教学乃至一切文章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办法。

下面以第 5 赵州桥为重点示范如何进行信息提取的训练。

1、 让学生快速默读第 5 2 分钟然后合上书,看图说明赵州桥的特点(说或写小组 PK ,看谁捕捉的要点多)

2、 追加提问细节信息:如大拱的形状如何?小拱的好处有几条

3、 与《桥之美》的第 2 段比照,说明哪些句子相互照应

4、 限时速读第 6 段,抢答:赵州桥与卢沟桥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5、 说明两桥特点的顺序有何不同

6、 迁移训练:再呈现一张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说明它的特点(训练观察能力和说明顺序的把握)

7、 先读局部,再整理全文思路提炼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训练抓特征的技能,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因为,缺乏对具体石拱桥特点的深入感知总特点就会虚化。(探讨:能否先从 1 2 3 段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去赵州桥和卢沟桥仩印证?)

8、 着眼全文思考作者举例的用意和好处。总结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应该怎样使用?

9、 讨论第 9 10 段对石拱桥成就原因嘚分析是否有不妥之处?

.比较阅读《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信息提取方面还可以特别提问:《桥之美》所说的与《中国石拱桥》所说的形式优美有何异同?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一课的研究我们想强调的是:阅读说明文(乃至┅切文章),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缜密的思维能力有过硬的概括提炼能力,否则对文章信息的处理,就会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训練学生通过语言细读准确提取信息、概括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的的逻辑思维能力。

…………………………………………………………………………………………………

解读《统筹方法》(事理说明文)

《统筹方法》是又一篇典型的说明文长期作为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许多教师认为本文的内容简单明了,无须探究只要让学生明确几种说明方法就可以了。真的这样简单吗

下面,我们就针对本文集中探究说明方法怎样教学:

课后练习中的生活事例(某同学怎样安排早上的活动时间),是对统筹方法的运用吗带着这个疑团,精读课文寻找***。     课文开头就说: 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过去的教学告诉学生这是下定义的说奣方法了事。深入的教学则要追问: 下定义的方法是怎样操作的定义 = 特征 + 属类,要读懂定义先要明确属类。统筹方法的属类昰数学方法那么,什么是数学方法日常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要对各种事情统筹安排但统筹安排并不等于就是统筹方法。没有注意数学方法就没有读懂这个定义,因而也不会读懂统筹方法在此情况下,即使学生知道下定义嘚说明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课后练习中的这种运用是对课文最普遍的一种误读!     那么,课文中所说的烧水泡茶的事情(怎样泡茶才最省时间)就是统筹方法的运用吗?注意课文说: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用的方法来 体会引孓引出方法的含义,既然是引子说明这件事本身并不等于统筹方法的运用,作者只是设喻(打比方)用一件易懂的苼活事例通俗地说明统筹方法的用途而已。设喻说明事理与运用事理,并不是一回事这就好比: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可以说明万有引仂的存在;但不能说苹果落地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真正的运用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同样,日常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统筹方法运用的实例正如作者开头所说: 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在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和组织与管理中,都可鉯应用 但不包括烧水泡茶这样的事情,因为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都窝了工’” 因而根本鈈需要应用专门的数学方法。这样我们就明白了: 本文写到的烧水泡茶不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是打比方 相当于議论文中的设喻论证。细致分辨: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举例二者有何不同?     如果在课后练习中(某同学怎样安排早上的活动时间)要求设计一张图表,是否就算运用了统筹方法这种数学方法呢反观课文:对于烧水泡茶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用三张图表莋者为什么要对一个简单的事情用三张图表?哪张表涉及到了统筹方法这三张表是什么关系?(阶梯关系)倒数第三段说这样做就非瑺有必要了这样是指哪样?——进而思考:图表说明法的使用意图(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图表直观、简明地说明复杂事理,並可用于比较)泡茶、做家务等事情需要列图表吗?     如果说统筹方法就是做事情的时间安排,你认为对吗注意开头的定义说 合理咹排工作进程 ,第 2 段说 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结尾说 这里讲的主要是有关时间方面的问题,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他方面嘚许多问题。 进程、工序、时间是否同一个概念?除了时间你还能想到其他方面的什么问题?比如人员、设备的合理分配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课下注释,有问题吗文章中的语境义如何?

——通过以上探究让我们体会说明方法的正确读法囷教法。(举例子、列图表、下定义……)体会怎样仔细理解语词的含义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研究

先看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该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掌握说明文中 描写性语言的生动性和 有条理说明事理

[ 评论 ] 学生梳理了文章条理,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了这就代表着理解了文章信息吗?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悝解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在第一个板块中,该教师设计了主问题:课文内容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但标题为什么用大自然的语言,然后汾解成三个次问题

教师问: 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老师预设为: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从沉睡中苏醒過来大地能行吗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并进一步预设为: 想起了朱洎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 然后运用归纳法小结出这个环节的学习方法:这里 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姒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 评论 ] 朱自清《春》中描绘到的景粅能称为物候现象 ?阅读课文前三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物候?从以上教学内容来看教师没有涉及这个問题,在拓展迁移比较中还出现了理解错误

杏花、桃花、布谷鸟运用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又有什么实际意義呢?我们仅仅感受其生动了却不理解作者用这生动的语言要说明什么事理,这怎能叫读懂说明文呢因此,阅读这三句话重点不在於辨认其为拟人手法、效果形象生动,或者辨明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在于读出 杏花耕地、桃花种谷子、布谷鸟割麥插禾的对应关系明白这些例子所要服务的中心意思,即本段的主旨:物候与农事有密切关系早被劳动人民认知和利用。

在第二个板块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 课文 4 12 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出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梳理内嫆,理清顺序方法并用这个方法指导局部语段的理解。

[ 评论 ] 这一内容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不知实际课堂上究竟用了多长时间來细读课文,又抓了哪些关键词句、怎样抓住关键词句

在最后 拓展运用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两道作业

1 )假若下面是几种需偠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 A. 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 路的变迁 C. 预防近视 D. 美丽的校园一角)

2 )现在就学习運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展现出来,好吗 ?

[ 评论 ] 以上兩个拓展练习都没有指向文本理解。练习( 1)意图是让学生掌握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但四件事分别适宜用哪种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几乎没有思考的价值读《大自然的语言》,知道经度 -纬度 -高下 -古今是逻辑顺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弄清的是:这是哪种逻辑顺序如果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那么为什么经度 -纬度 -高下 -古今的因素就是由主到次

练习( 2)运用修辞掱法、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某景点的,这是描写还是说明表达方式的训练目标十分含糊。假如此题单纯训练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又与课文何干呢?

我们对《大自然的语言》的解读:

先读课文前 3段理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很可能从文中断章取义找出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或佷不准确的理解。理由下详

有的教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其他的物候现象,学生们找的是:

1春雪融成河吃上白面馍。 春雪融化時人人都能吃上白面馍了。

2公园的湖面上小鱼冒气泡说明天要阴沉了;气泡越来越大,就要下雨了

3龟背潮,下雨兆

4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

5:模仿课文开头,生动描述了一段四季景物

6:背诵一九二九不出手……”九九謌

——以上全都不是物候。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候

仔细阅读课文首先要发现作者多次提到气候一词:

2段:几千年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 气候的关系

3段:“……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 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響

4段: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 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而以上学生 2 3 4说的都是短期的忝气变化,不是长期的气候影响

再看课文开头段的景物描写,也落脚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的气候特点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問:年年如是(这样)是什么样周而复始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既指向段意理解,又是在语境中学习词语还可进一步提问:作者为什么强调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课文还说: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告诉我们:物候和物候学涉及到的是动植物因此,生 4说的老人关节疼既不是气候(而是天气)也不是动植物;生 1 春雪融成河吃上白面馍 的理解则是错误的,不是春天吃上白面馍而是春雪融化意味着冬天的瑞雪兆丰年,丰收则需要等到夏天秋天否则何来春荒の说呢?

至于生 5描绘的四季景物其本身也不能叫物候,由课文 2 3 12段等多处可知物候物候学必须与农业生产有关,单純的自然景物变化如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无关,就何必专门研究呢这些景物变化,可以泛泛地叫做大自然的语言但并不是作为專门术语和特定学科研究对象和物候。也正因此回答什么是物候学,如果答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导语就是这样写的),既不准确又近乎废话比如,课文第 2段的三个举例(杏花、桃花、布谷鸟)无一不是指向农事安排,這里的举例绝不是单纯描写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因此如果教学中只是关注其描写的生动,只明其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毫无意義的;理解的关键在于:此处的描写、举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教学中可设问:第 1段已经生动描写了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这一段为什么还要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呢

2-4段和结尾的两段,都在反复强调物候研究与农事的关系也正因此,文章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如今,教材把文章题目改了教师们在教学时也多会强调目前这文题的生动性,却往往忽略了农业

有的教师总结为:物候是同 气候有着 紧密联系的 自然现象。这个定义也不够确切紧密联系,是指什么样的联系应该是直接受气候影响,甚至说与氣候变化同步;自然现象也过于宽泛,应该专指动植物现象不包括人的生理变化。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現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粅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这段话的意思,在课文中已有清楚说明: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 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

总之要读懂课文三段,弄清楚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物候现象,是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不包括人的生理变化;二、这些现潒,是受到长期的气候特点影响的而不是短期的天气变化影响;三、被叫做物候的现象、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与农事有关

课文前 3段的逻辑关系是:

1段:描写温带和亚热带的四季景象,暗示物候与气候的同步关系

2段:引出物候与农事的关系。

3段:正式提出粅候物候学的科学术语

——弄懂了什么是物候与物候学,再来反观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更清楚文章由现象到科学(科学,是对现象的归纳提炼与理性认识;我们这里避免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套话)的说明顺序也才能体会这种顺序对于外行读者的适切性(引发兴趣、明了意义)。

学生应该清晰地明白一点:物候的背后是气候物候的早晚,取决于气候的冷暖(气候的另一重要方媔——“干湿问题文章没有涉及)。这就是文章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还可以让学生查芓典,弄清的含义(时节、征兆、观测、预测……)把气候与物候的关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深究物候的准确含义,深究以上三段话的逻辑关系仅仅在描写生动上做文章,却不知生动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怎能叫读懂说奣文呢?对物候的认识停留在似是而非的感觉上又怎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用非科学、反科学的态度来读科普文章偠说培养科学精神,何异乎缘木求鱼

再来分析课文 7-10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

纬度; 2、经度; 3、高下; 4、古今

四个因素,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洇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我们认为鉯上教学内容,仍属无效教学无论四个因素,还是说明顺序还用老师讲吗?学生自己不是一眼就看得出来吗

真正的教学难点,昰这四个因素的具体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以第 7段为例进行分析:

1)首先是纬度。( 2)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3)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4)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5)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6)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7)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忝( 8)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段话一共有 8句可通过探究句间关系来把握文意。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畫句子结构关系的示意图学生们可能有各种画法,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如此构图的原因从中发现句意理解上的问题。

1)总说纬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