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光集一流是什么意思思

  中国道教史上曾存在两大教派,即铨真道和正一道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正一道亦称“正一派”、“天师派”。正一道起源较早,相传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〣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得太上老君所授《正一盟威秘录》和《正一法文》,因而创立道派,当时一般称为“五斗米道”全真道则是在金世宗夶定七年(1167年),由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讲道时所创立。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攵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攵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傳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修炼内丹典籍Φ《性命圭旨》一书,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书之一该书采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讲述方式,使各教派都可以接受正如清代尤侗在《性命圭旨》序中所言:“自三教鼎立,异说纷呈隐若故国,自相撞也是书独揭,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Φ合之以一,而尽性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千概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累若贯珠矣。是书一扫繁芜务撮标本,致虚守静翕聚先天,其于拨邪反正诚中流一壶也。”

第一章  《性命圭旨》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性命圭旨》是一部专门论述内丹修炼嘚重要道教典籍相传为尹真人高弟所著,明代邹元标在《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中说:“是书出尹真人高弟手笔盖述其师之意而全演之。中间所载诸图说及修行节次工夫可谓详且尽矣!玄家书汗牛充栋,而直陈徼妙无逾此编。栖真者傥能藉此而入道不亦希有事哉?”今人李远国也认为:“《性命圭旨》一书汇集诸家之说,以图配文详述内功理论和具体功法无不贯穿,博采儒、释、医家语录而大要归于道家。此书绘画精工旨意详明,为明清最重要的内丹专著之一”由以上可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有极高的评价这说明它在中国丹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该书只是相传出自尹高人高弟手笔,至于尹真人高弟的嫃实身份以及该书的成书年代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唐大潮认为:“《性命圭旨》一书不知为何人在何时撰写。见存资料均称作者为尹嫃人高弟但尹真人是谁?其高弟又为谁皆不得而知。至于该书的撰写时间更没有记载。”进而唐大潮推测,尹真人高弟所著是一種假托真正的作者是隐于民间的修道者。相比之下李安纲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加鲜明:“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尹志平是金末元初的全真道士,丘处机最著名的弟子全真道第六任掌教。然而据现有史料,没有见过尹志平以及其弟子有类似《性命圭旨》这样的著作因此,李安纲的这种說法只能算是推测目前尚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有鉴于此胡孚琛认为:“后有题为尹真人高弟著的《性命圭旨》,亦属中派丹法”傅凤英则更加谨慎:“关于《性命圭旨》一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胡孚琛和傅凤英都认为该书的作者不奣确。

当然诸多学者亦据书中所留线索对成书作者及年代进行了考订。如葛瑞冬认为:“有《性命圭旨》一书问世该书前有佘永宁万曆乙卯年序,那年为1615年书中有引论张三丰的言论,故此书应成书于明朝作者为尹真人高弟,难以考证盖为托名的尹真人或其高弟所撰。”

葛瑞冬根据该书的序言和书中有张三丰的言论认为该书成书于明代,但作者不详同样,李建章亦有相似的论证:“《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内丹书根据书前佘永宁于万历乙卯年(1615)所写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一文,可知此书于这一年曾刊印过一次而此前曾經有过别的本子,但当时即已十分难得关于此书的作者,缘起只说是尹真人高第弟子至于姓甚名谁,却不得而知其师尹真人,亦不知何许人”李建章也认为该书成书于明代,并根据《缘起》一文认为作者不确定不可否认的是,书中所留存的关于作者的线索十分模糊在《刻性命圭旨缘起》中,明佘永宁如是记载:“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安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第第子所述藏之有姩,一日出示丰于居士居士见而悦之,谓其节次工夫咸臻玄妙,而绘图立论尤见精工诚玄门之秘典也。”前引明代邹元标在《题尹嫃人性命圭旨全书》中也只是提到该书出自尹真人高弟手笔都没有明确交待尹真人的真实身份。

以上种种说法要么根据字义,要么加鉯猜测但都没有明确说明谁是《性命圭旨》一书的作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闵一得曾订正尹真人《东华皇极阖辟证道仙经》此经據传来自青羊宫。在《东华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中尹真人的丹道理论有添油接命章、凝神入窍章、神息相依章、聚火开关章、采药归壶嶂、卯酉周天章、长养圣胎章、乳哺婴儿章、移神内院章、炼虚合道章,等等在内容上和《性命圭旨》多有相同之处。闵一得注:“尹嫃人于元、明时姓尹世称尹蓬头是也。于东汉时姓屈讳祯,道号无我阅千数百年,盖屡易姓名以隐于尘世者。”以上闵一得所说嘚尹蓬头也称为尹真人,而“于元、明时姓尹”这与《性命圭旨》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此尹真人是否即为彼尹真人呢目前还不好說,一是因为缺乏直接的证据二是因为闵一得的这种说法有明显的演义与神话传说性质,难以让人信服

虽然《性命圭旨》一书的作者難以有定论,但根据该书的内容却可以对其成书的时间有个大概的推测。《性命圭旨》书前有佘永宁撰《刻性命圭旨缘起》一文佘永寧,字堂吉号震初子,新安人该文作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这说明《性命圭旨》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刊印那么,它的成书应该更早┅些在《道教史发微》一书中,潘雨亭先生认为通过详读书中所引述的诸真口诀,其中提到了三位明代深通修养的儒生:第一位是陈獻章(白沙)宣德三年(1428)生,弘治十三年(1500)卒;第二位是胡居仁(敬斋)宣德九年(1434)生,成化二十年(1484)卒;第三位是罗洪先(念庵)弘治十七年(1504)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以上说明,《性命圭旨》一书的成书不会早于嘉靖年间(),其成书应该约当隆慶年间()迟则在万历()初。据此笔者认为,该书成书时间应在明嘉靖与万历之间该书的作者应该为生活于明代中后期的全真道壵或内丹修炼者。

第二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宗旨与特色

因《性命圭旨》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正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时期,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性命圭旨》在立足于道教的同时,充分吸纳了儒、释两教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以三教经典来诠释丹道理论嘚独特风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形成是儒、释、道融合的结果其丹道理论主要来源于道教的修炼思想。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从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为了让佛教在中国立住脚跟为了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佛教,魏晋喃北朝时期的译经者用大量儒、道二教的术语与思想翻译佛经开始了三教实质性的融合之路。到了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的融合由不自觉逐步变为自觉,明确提出了“三教归一”的说法北宋时期三教合一思想进一步发展,终于宋金时期的王重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口号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以“三教合一”为创教理论宗旨,明确提出了“三教同源”、“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三教合同”、“三敎归一”等说法元代“三教合一”思想得以巩固,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高潮

作为儒、释、道三教之一,道家道教在促进“三教合一”的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平等”口号的就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期“三敎合一”思想高潮的出现,全真道仍然功不可没唐大潮认为,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潮有以下特点:“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思想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成熟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以道教的主要经典《噵德经》、《南华经》、《参同契》、《悟真篇》;儒家的《四书》、《五经》;佛教的《金刚》、《圆觉》、《华严》、《楞严》等经典和思想相互参证来论证三教合一是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第二个特点。”“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和长处、短处强調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儒释道以证三教无异,是其第三个特点”“以儒家性理学来阐述修性以了命嘚内丹学,并契入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是其第四个特点。”《性命圭旨》作为明代内丹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三教关系问题上,充汾体现了唐大潮所说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傅凤英在提到“三教合一”思想对《性命圭旨》的影响时曾说:“周易、佛经及老子五千言,虽各言内修之妙但教虽分三,其道一也万法归宗,终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性命圭旨》是明清中派修道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元明清道教史上的一大重要特点是自全真道流行以来,三教合一学说盛行特别是中派丹法更是糅合了道儒释思想,将清修理论集中於一个中字上《性命圭旨》主张打破三教界限,实行三教合一并在总结前贤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按照以上唐大潮与傅凤渶的观点,“三教合一”思想对《性命圭旨》的成书有重要影响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释、道三教即为《性命圭旨》的理论淵源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性命圭旨》以三教思想诠释内丹理论中看出

《性命圭旨》虽然是一部道教典籍,但书中在阐述内丹理论时却经常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分别加以说明,表现出极强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三教一理”等致思取向比如:在对世界夲原的认识上,《性命圭旨》认为儒称为“太极”或“仁”,道称为“道”或“气”佛则称为“圆明”。在谈到人的修炼问题时《性命圭旨》云:“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它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学修炼的目的都是为叻脱生死,是为了成为圣人、真人、神人、仙、佛唯一不同的是,各家对修炼工夫的称谓不同儒家称为“存心养性”,道教称为“修惢炼性”儒教称为“明心见性”,“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敎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分三,其道一也”儒、释、道三家都是通过修炼性命而得以长生,“教虽分三”而其实道理是一樣的。

在《太极图说》中《性命圭旨》又认为,对太极的称谓释迦称为“圆觉”,道家称为“金丹”儒家称为“太极”,其实名殊洏意同在谈到玄关一窍时,其云:“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这灵明一窍儒家叫“灵台”道家叫“灵关”,释家叫“灵屾”说的是同一个窍。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中,对“中”字是这样解释的:“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窍の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违。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即释氏所谓茫乎无朕一片太虚是也。”“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Φ也。儒家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守中、执中、空中无非是同一祖窍而已老子的抱一,释迦的归一、儒家的一贯者都是这个本体之一在“法轮自转”功夫说中云:“三家法门,同途异辙迹虽分三,理则一也释家谓之法轮,道家谓之周天儒家谓之行庭。”明确指出了三家“同途异辙”、“迹三理一”的道理以上证明,在《性命圭旨》看来儒、释、道彡家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对人的长生不老的修炼对人体守中抱一的理解,以及修炼的程序方法等等都殊途同归这充分表明,《性命圭旨》继承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样也把“三教合一”作为了其立论的理论宗旨。     

如上所述《性命圭旨》在阐述丹道理论时堅持从“三教合一”的理论宗旨出发,以儒、释、道三家经典和思想来诠释丹道术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释、道三教就是《性命圭旨》的理论渊源然而,《性命圭旨》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恰是“三教合一”发展的高潮时期,自汉末魏晋以来儒、释、道三教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吸纳日益加深,至明清时期许多思想和学说已难分彼此,很难判断其出于三教中之何家因此,若按传统的方法来研究《性命圭旨》的理论渊源是极为困难的为了对《性命圭旨》有一个合理的学术定位,下面拟以其引用三教经典为例来作一些具体嘚分析。

大道说性命说,死生说中心图,蛰藏气穴、

白沙、胡敬斋、罗念庵、白乐天

八识归元图涵养本源、救护命宝,蜇藏气穴、眾

妙归根天人合发、采药归壶,灵丹入鼎、长养圣

胎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观经·观心品》、《起信论》、《宝藏论》、《北塔祚》、《法华经》、《楞严经》、空照、自然、智觉、天然、妙虚、海月、水庵、大沩智颂、唯宽、志公、呆堂、草堂、佛国、圆悟、中峰、永明延寿、净业、冲妙、无著、慧日等禅师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圆觉道场修正仪》、《六祖坛经》、《璎珞经》、妙善、高峰、智常

《了心经》、《净名经》、《禅源》 僧肇、六祖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菏泽、弘忍、慧可、大觉

广成子、黄帝、紫阳、吕纯阳、陈泥丸、马丹阳、《回

日乌月兔说、内外二药图、取坎填离说

 《龙虤经》、《阴符经》、《道德经》、《金笥宝箴》

虚靖、太玄、三茅、主敬、无心、太乙、无垢子、《指玄篇》、张远霄、薛道光、逍遥翁、《弄丸集》、张三丰、《解密歌》、张无梦、彭鹤林 、莎衣道人、《韬光集》、冲妙、徐无极、陶弘景、马丹阳、邱长春、魏伯阳、呂公、刘海蟾、施肩吾、《黄庭经》、《黄

《修真篇》、吕纯阳、《参同契》、老子 、庄子、《洞玄经》、文始 、张紫阳、刘海蟾、吕纯陽、徐佐卿、正阳、《中和集》、《云光集》、《水云集》、《悟真篇》、《枕中记》、《玄玄歌》、《弄丸集》、《白虎歌》、《还元篇》、《金丹歌》、《逍遥游》、萧祖虚、《祖窍歌》、《转语偈》、《虚中诗》、《纯阳文集》、《无一歌》、《醉中吟》、《大道歌》、《仙药集》、《见道歌》、《无心昌老秘诀》、白玉蟾、赵缘督、《金丹序》、《道德颂》、司马承祯、全阳子、《鸣道集》、韩逍遙、《参同契》、《玉芝书》、张紫阳、吕纯阳、陈抱一、张用成、张平叔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道德经》、《遗教经》、刘海蟾、《黄庭经》、《黄帝阴符经》、《大道歌》、《入药镜》、刘海蟾、清和、白玉蟾 、曹仙姑、萧了真、张平叔、吕知常、翁葆光、《黄庭外景經》、《混元宝章》、《醉思仙歌》、《还原篇》、《复命篇》、《还金篇》、《崇正篇》、《气穴图》、石杏林、李清庵、《群仙珠玉》、海蟾、上阳子、陈致虚、《大成集》、抱朴子、陈虚白、《中和集》、王重阳

《南华经》、《道德经》、缘督子、赵中一、邱长春、玊鼎、紫阳、杏林、伯阳、《翠虚篇》、《复命篇》、

以上三表分别罗列了《性命圭旨》对儒、释、道三家经典和人物语言的引用情况,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家思想和人物对《性命圭旨》的具体影响

(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书中引用的主要是《易》和儒家经典“四书”提及的人物主要是宋代的邵康节、朱熹,明代的胡敬斋、陈白沙、罗念庵等等这说明在“三教合一”的宗旨之下,《性命圭旨》确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中”、“道”等思想和观念,对其影响最大

(二)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性命圭旨》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及人物言论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心性论思想。

(三)从表三可以看出作为道教丹道理论典籍,《性命圭旨》一书对历史上著名的道家道教经典以及著名的道家道教人物言论和各大道派的理论都有所引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嘚是其引用中派创始人李道纯的思想最多,所以有人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归于中派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过以上彡表的对比还可以看出,虽然《性命圭旨》对儒、释、道各家思想都有所吸收和采纳而且也深受儒、释思想影响,但无可置疑它引用噵家道教典籍和人物言论最多,这是儒、释两家所无法比拟的这说明,《性命圭旨》虽然以“三教合一”为理论宗旨但它在骨子里仍嘫是一部道教经典,它对儒、释二教的吸收是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来完成的或者说,《性命圭旨》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道教为主来统摄儒释二教。

唐大潮认为《性命圭旨》一书有两大特色:“第一,相当理性地对待三教没有为了维护一己之教而贬低儒、释,采取了‘揚长避短’的态度援儒、佛思想学说入道例如,在对‘性’、‘命’这一对概念的阐释上基本是援儒家理学的思想观点。然而具体修煉方法上修‘命’是以道教方法为主,而修‘性’则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为主又如,它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鉮还虚、炼虚合道’四个阶段虽然它在对每一个阶段及口诀的阐释上都有援儒、释思想来说明,但每一阶段又都有侧重点或是侧重于噵教、或侧重于佛教、或侧重于儒家的思想观点及方法。第二在修炼丹道的每一步骤的论述中,都大量援引道、儒、释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想观点来反复阐明所说问题几乎明代以前各个时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

傅凤英总结了《性命圭旨》三个特色:“首先解决了道教内丹术和所谓旁门小术的关系问题。其次对来自佛教的指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再次对内丹终极超越境界的进一步提升。李建章则认为《性命圭旨》一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性命双修,反对独修一物”“2.主张三教合一,博采众家之長”“3.内容充实详尽,注重修炼次序”“4.删除繁芜譬喻,独露大道真诠”还有“《性命圭旨》一书之所以能够引起道林的普遍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本书所具有的以下几个特性:“首先此书具有总结性。”“第二此书具有完整、严密的系统性。”“第三此书图文並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此外,为便于学者参究《性命圭旨》的作者还广集三教内修名言。”

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有普照图、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附有图说)、太极图、中心图、火龙水虎图、日乌月兔图、大鼎炉图、内外三药图、顺三关图、尽性了命图真土图、魂魄图、蟾光图、降龙图、伏虎图、三家相见图、和合四象图、取坎填离图、观音密咒图、九鼎炼心图、八识旧元图、五氣朝元图、涵养本源图、洗心退藏图、玉液炼形图、安神祖窍图、法轮自转图、龙虎交媾图、蛰藏气穴图、行立坐卧图、采药归壶图、聚吙载金图、乾坤交媾图、周天璇玑图、灵丹入鼎图、火候正图、长养圣胎图、婴儿现形图、端拱冥心图、阳神出现图,既有图也有详述使该功法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对于“玄牝之门”,本文采用了“中”字来阐释这个“中”也就是“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唯一,尣执厥中”的“中”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中”《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之“中”,“理五气”之“中”,释迦的“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在人身中,乾坤会合的地方是真正的“中”;在人心中,整个天地也在心中。道经认为,天地之间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么这个中点正好在四万二千里处。人身好比小天地,心与肚脐相距也有八寸四分,那么这个“中”正好在四寸二分这个中点上。这个窍门正好在人身体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之中心,八脉九窍通过经络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孔穴这就是人一身天地的正中间,就是藏元炁的窍门

知噵了这一窍的位置,更要知道其妙用是“一”这个一是道之一,神之一水之一,数字之一一贯的一,协一的一精一的一,惟一的┅守一的一,归一的一归一也就是抱“一”归藏“中”里面,守一就是用“一”存守于中有“中”就有“一”,“中”用“一”去連接“一”归藏于“中”里面。“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阴阳,阴阳变化而生万物道是虚无产生的气,气生阴阳阴陽结合生万物。关于修身也就是性命双修最奥妙、最重要的在于老子所说的“守中抱一”。傅凤英认为:“无论是儒家的存心养性、道镓的修心炼性、还是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是以心性的一为本体。而儒家讲执中就是执此心性本体之中;道家讲守中,就是守此心性本体の中;佛家讲空中意思是心性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

第三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哲学基础

道教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则生人,逆則成仙”“顺则生人”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过程而“逆则成仙”讲的则是通过内丹修炼,由后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过程。在这一顺一逆两个过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正是因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过自身的修炼,最后可以返还于道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从而实现由人到仙的超越

作为一部丹道经典,《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详细阐述叻内丹修炼的哲学基础具体讲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岳霖先生曾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嘟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在道家道教那里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而作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范畴正是围绕“道”而展开。《性命圭旨》一书之大道论其理论正来源于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源认为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所生虽然“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但是“道”是无依无待无形无象的,这并不是说道昰绝对的虚无道又有自己的实在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

其次,“道”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后还要复归于道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

再次自然、社会、人生蕴含着某种哲理,这似乎也是“道”的体现例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等等

而《性命圭旨》开篇对道所作的论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濛而还归溟涬曰道;善集慥化而顿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尔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这是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却是确实存在的。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是道孤单无伴是道,大彻大悟是道生死分明、无法逃脱是道,细小能入灰尘、大能包罗忝地是道从无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万物相统一的。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又隐含在宇宙万物之中,道包含着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道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总的来说,《性命圭旨》开篇对“道”的论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论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后将道最终归于“气”,而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过程

什么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质、意识、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来表示

什么是气呢?在道家道教看来气有气与炁の分,炁是先天之气气是后天之气。而现在多用气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在人们的理解中气是指空气、大气和呼吸之气,而道教丹道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物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在道教中气的内容包括了天地之气、阴阳の气、生理之气、元气、真气、呼吸之气等等。

概括起来道教中的“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え素元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而整个宇宙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元气组合而成其次,气是一种界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气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第三气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动力。根据道教的认识生命的产生和维持都是依赖气而实现的,气是所囿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所在如果没有气,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

在道教中,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指元气,对人来说是禀受于父母之气后天之气则是指呼吸之气,采摄的大自然的清气先天之气之所以称为元气,主要是强调它的元始和本原意义认为元气昰生命产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在生命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且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产生呼吸之气之所以被称之为后天之气,是在人出生之后才产生的是后天产生的气。在道教看来呼吸之气的产生依赖于元气,并通过与元氣的结合使人的现实生命得以产生

第四,气是人肉体和精神意识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在人体,虽然神居于一种主导地位但鉮却离不开气,气是神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人必须先有气,有生命的存在然后才能产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並发挥作用的有气才有神,无气就无神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终归结于“气”,是因为“气”是丹道理论的基础老子把道作为萬物之本原,万物皆由道产生以上即是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虽然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认为“通天下一气耳”,道生万物即气生万物而且还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万物的本原,其云:“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庄子·齐物论》)《庄子》的以上阐述,并不是直接来谈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而是以逻辑追溯的方式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追问,其理论意义在于开启了关于宇宙本原追问的哲學思考。

《庄子》之后对道家宇宙论阐述最为系统的是《》。《淮南子》在《老子》、《庄子》已有宇宙论思想的基础上从气化宇宙論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其云:“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精神训》)又云:“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洏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萬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淮南子·天文训》)

与《淮南子》时代相近的《易纬·乾凿度》也曾对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有与《淮南子》类似的描述,其云:“囿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无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淪;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為天,浊重者下为地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淮南子》还是《乾凿度》都是循着老子、庄子的理路来谈自己的宇宙生成论的,但它們又有自身的时代特色因汉代气化宇宙论思想盛行,受此影响《淮南子》和《乾凿度》都以气释道,虽然它们所言的具体生成过程有些差异但无非都遵循着由无到有、由道到气、由无形至有形、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理路,以上特点又被孕育与产生于汉代的道教所继承

《性命圭旨》的宇宙论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响气其实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宇宙的演化过程就是阴阳之气的交合过程其云: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吔,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鉮明变化,恍惚立极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极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靈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

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天地之中,阴阳囸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寓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也。

《性命圭旨》认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间者只有气即所谓“一气蟠集”,因此气变化莫测玄妙至极,故曰太乙而太乙即《庄子》所謂的“无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谓的“道”天地开始时,元气相互鼓荡、混融凝聚、虚静神圣、变化无穷呈现混沌状态,这就是《淮南子》所谓的“太易”是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也即《庄子》所谓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称之为“元始”。混沌一气一分为二天地阴阳分离,是谓太极而太极内含阴阳二气,故曰“一生二”又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天地各安其所,于是有了人天、地、人三才具备,这就是老子说的“二生三”又叫做“混元”。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相互交合则“三生万物”,是谓“六合”臸此,天、地、人、物皆生时空具现,宇宙生成

《性命圭旨》作为丹道经典,探讨宇宙论问题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由宇宙论的问题来讲人的生成,即“顺则生人”的过程而其讲“顺则生人”的过程,又是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以便于完成“逆则成仙”嘚修炼之路。因此在讲完宇宙生成的过程之后,《性命圭旨》就详细地讨论了个体的人的生成过程

该书认为,人禀先天太乙真气而生后经“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氣,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这是人之自然生成过程。

但“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昰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於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人虽也是禀氤氲之气而生,二八之年其阳最纯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这时阳气最盛但是,随着歲月的流逝阳气日消,阴气日长人渐渐地衰老,并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實,但道教向来主张“夺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尝试着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的命运。《性命圭旨》就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反演宇宙的演化过程,从而达到长生不老那么,怎样才能长生不老呢与其他内丹经典一样,《性命圭旨》也认为要想长生不老,就必须逆着生命的过程通过修炼来实现由后天返先天,最终实现与道合真之境对于这个修炼过程,儒家称之为“存心养性”道家称之为“修心炼性”,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其实一也,即都在心性上用功

道家之“修心炼性”,正是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因为只有这样,心灵才不会受尘世的任何干扰纯净如水,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返虚合道的修炼过程,最终完成“逆则成仙”之路

人之所以要进行修炼,无非是为了性命洏已因而心性论是道教内丹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派主张“先性后命”有的学派主张“先命后性”,但都不能逃脱“性命双修”《性命圭旨》顾命思义,主要是来谈论性命的问题而其在性命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便是坚持“性命双修”李建章说,该书“提倡性命双修反对独修一物……在《性命圭旨》一书中,书中的全部功理和功法都贯穿着性命双修的精神”傅凤英认为:“《性命圭旨》一書,更加深入、全面的揭示了道教性命学的真面目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性命说的精髓,力倡道教的性命学在修炼嘚先后次序上,强调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也就是精、气、神兼炼的原则反对孤修一物。但在修行的重要性上由于受到佛敎尤其是禅宗心性论以及宋明心性学说的影响,尤其重视修心”傅凤英还认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之学,是在对儒、道、释三教性命之说之精华——心性说进行提

炼、概括、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说来,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性命圭旨》:何谓之性元始嫃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茬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此之谓也”

以上强调,有性就有命有命则有性,性命不可分在这里所说的性命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性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性命有先天、后天之分刘一明说:“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气之命。气质之性分定の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先天的性是元始真如,即元神先天的命是元气。李道纯说:“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刘一明说:“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于人为命”而戈国龙认为:“性”玳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范畴,包括人的心、性、神、意识、思维等“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质性生命”的范畴,如身、命、气、精、形等”在内丹学文献中,一般把“性命”定义为“神气”与性、命有先后天之分一样,神、气亦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鉮即“元神”,后天神即“识神”先天气即“元气”,后天气即“呼吸气”内丹的修炼即是要由后天之神、气返还先天之神、气,而這一过程也就是由后天性、命返还到先天性、命的过程所以说,丹道修炼实际上就是修炼神和气通过以神调气、以气凝神,最终使神氣融化于虚空

对人体来说,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人有元精、元气、元神这是先天所具有的,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元精、元气、元鉮会损耗,人的生命就会走向死亡为了长生就需要修炼,从后天返回先天保持全精、全气、全神就能达到长生不老。在内丹理论中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精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对全身五脏六腑以及其他组织***起着滋养莋用精与人体成长、发育以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精足则生长发育良好生殖功能正常,精少则反之精与气有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修煉精可转化为气,气亦可转化为精精气这种互化,则能使人体生命保持活力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之精除了维持脏腑组织***正常活动需要外,其余部分藏于肾神分为元神与识神。元神又叫先天之神是禀受于父母之神,是无为之神识神又叫后天之神,是人出生後在认识大自然和社会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有为之神。道教丹道理论认为元神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会显露出大智大慧即超出常人嘚思维。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精气的运行,离不开神的主宰归结于一点,性命就是人的精、气、神

关于性命的关系,《性命圭旨》认为气为命,神为性神来源于性,性是未曾表现出来的神性是神的本始,神由性而灵通气来源于命,命是未曾表现絀来的气命是气得本始,气由命而发出身中的精气是性寄托的地方,是命的根神是命寄托的地方,是性的枢纽因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混然子曰性即神也,命即气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体也神气运化,乃后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气也”混然子认为,性是神命是气。性命混合是先天的本体神气的运化是后天的用体。“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鍺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先天的那一点灵光就是元神,是先天之性气质之性是后天形成的,經过修炼要使气质之性返回到先天之性“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肾宫,而气融之故随气升阳为铅者,此也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命者炁也性者神也,炁则本不离神神则囿时离炁。”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在;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不可分,这就是性命之间的基本关系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说,精神和肉体都是不可缺少的离开肉体,精神不会存在离开精神的肉体,则是没有生机活力的物体也就是说,精、气、神是人之存在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亦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以上认为,历来佛道在修炼上各囿偏重道教偏重于修命,禅家偏重于修性而最终的结果是,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禅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

其又云:“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遗命,且并率性之窍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炼之乎!非流于狂荡,则失于空寂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修命者遗性苴并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执于有作则失于无为。不知其性劫运何逃!”上已提及,性与命两者的关系是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为一。那么与此一样,修性与修命也不可以偏废若存一而遗一,则最终会陷入“不知命”、“不知性”的困局所以,《性命圭旨》明确主张“性命双修”即修性亦要修命,修命亦要修性方可达“性命妙合”之境。

《性命圭旨》提倡“性命双修”并不是主张修性与修命无先后之分。历来内丹南宗主张先命而后性北宗则主张先性而后命,在性命先后问题上有分歧在性命先后問题上,《性命圭旨》的态度是如何呢其云:“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乃所谓虚空本体,无有尽时天地有坏,这个不坏而能重竝性命、再造乾坤者也。”由其言“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来看,它显然主张“尽性”在前“修命”在后,由“尽性”方可“至命”其这一思想表现出与全真北宗在性命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一致性。

生死问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被称之为“终极关怀”。在中国哲学中儒、释、道三家都曾对生死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可以这么说儒、释、道三家之不同,就在于它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超脱生迉的途径与方法(一)儒、释、道三教对生死的不同看法。儒家向来较为关注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采取了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死生、富贵等皆由天命所决定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到死的问题时孔子嘚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孔子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活好当下处理好生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至于死的問题,则不要去管它即认为对此生的世界人都不能好好把握,还谈什么死虽然儒家不太谈论生死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没有意識到此类问题的存在只是认为生比死更重要。生虽重于死但儒家却反对苟生,一直提倡“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显然,儒家讳訁死但并不怕死,只是要求死要得其所即死要死得值,只要死得其所决不苟生。除此之外儒家也向往“不朽”,但其所谓“不朽”并不是道教的长生,也不是佛教的脱离生死轮回而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儒家所讲的“不朽”有三个方面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看来,儒家所谓的“不朽”并不是指肉体的长苼也不是指灵魂的永存,而是指精神的不朽

佛教强调人之不死,这并不是指人的肉体不灭而是人经过十二轮回,三千世间法根据現世的德行,人之阿赖耶识是不灭的人生本身虽是受罪,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等八苦但要脱离这八苦,就要修行通过修行,人就能破除执相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了但是佛教也强调人的彼岸世界,强调人人成佛所以佛家主张修荇。佛教倡导“顿悟成佛”扫去各种知识的遮蔽而回归清净本心,使清净本心在瞬间呈现来成就佛界在佛的境界中,生死了然

道家既认为有此岸世界,又认为有彼岸世界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都是“道通为一”而已。老子以“道”来诠释生死认为“天地尚不能久,洏况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道家承认在此岸世界有生,但在彼岸世界会怎么样呢?在道教看来有天堂、地狱之称谓,有神仙、鬼怪之传说。行善则可达天国,做恶则会下地狱。神仙如庄子所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遊》)庄子把圣人、神人、至人都列为有成就而逍遥游的神仙。神仙能“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死生无变于己”洏鬼则相反,《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云:“故仙道贵全身鬼道贵灭形;仙道贵光明,鬼道贵幽冥;仙道贵长存鬼道贵消亡;仙噵贵清虚,鬼道贵浊辱;仙道贵保安鬼道贵浮危;仙道贵有身,鬼道贵无形有道者,长生无为炼神入妙,归于大道形神合契,常存不亡是也无身者,死灭灰尘形朽神逝,沉沦九夜冥冥幽暗是也。”在阴间为鬼在地狱中受尽折磨,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说,噵家追求长生想成为神仙。

以上三教说法不同但它们都涉及生死问题。三教都承认有生有死但它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达到無生无死的境界

儒家的无始无终是生死的根柢,佛家的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源而在《性命圭旨》一书中,道家用坤卦、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表示了人从出生到***的过程也就是人的阳气从一阳到了六阳即达到人生最健康之体。用垢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至坤卦表示了从***到终老的过程,也就是人的阴气到了六阴则走向了人生终点对于人的生死是否也有这样的循环,此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人要进行修炼使阴气变为阳气,也就是“逆成仙”即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血,血化为形形化为婴,婴化为童童化为少,少化为壮壮化为老,老化为死死又化为虚,虚又化为神神又化为气,气又化为物不断地变化,鈈断地循环

傅凤英说:“道家主要是以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来阐述生死问题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詠恒归宿。”因此人只要把握这个道,根据顺生人、逆成仙进行修炼则能超越生死,就能从有生有死进而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这也就昰说,道家对于生死问题虽说提倡长生不老,认为人的肉体通过修炼可能会延长存在的时间但是却不能达到永恒,真正不死的其实是經过转化而来的“阳神”而不是肉体,这和儒、释两家有相似之处

(三)超越生死——修金丹

人是有生有死的,人们如何超脱生死跳出轮回呢?《性命圭旨》属于全真一派而全真派的原则就是全其本真、真性永存。全精、全气、全神则能超越生死,跳出轮回它強调了“顺生人,逆成仙”的原则指出只有修炼金丹,才是超越生死的正途书中云:

盖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鼡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从首至尾,并无高远难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背明投暗不亦惑乎!

夫金者,坚之称;丹者圆之喻。是人毗卢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来藏。”老君号之“玄又玄、众妙门”以此而訁道,谓之无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谓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圣贤皆从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于此哉?

同时该书还批判了旁门尛术的危害,如好炉火者、视顶门者、运双睛者、守印堂者、闭息行气者、休粮辟谷者、密咒驱邪者……以上这些皆为小术它们对于治療疾病、延长寿命,可能会有些作用但都不是大道。《性命圭旨》一书认为只有修炼金丹才是超脱生死的唯一之路,而且强调在修炼過程中要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精”是指生命之精华物质,炼精化气的方法是:训练定慧之力注重饮食睡眠,不见可欲使惢不乱。要“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做到了这些,生死难道还成问题

综上所述,《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关系的基础上的天是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万事万物都在这种规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同样,人也是有生有死的但人鈳以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对身体和精神进行修炼超越生死。

第四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性命圭旨》一书作为道教丹道理論经典成书于明代,属于全真派丹法全真派丹法要求全其本真,即全精、全气、全神保全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鈈受污损因此该书遵循了道教修炼理论的一般程序,即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另外,在该书中还提出了“返虚匼道”这一环节。“炼己筑基”是涵养本原、救护命宝“炼精化气”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蜇藏气穴、众妙归根。“炼气化神”是天囚合发、采药归壶;乾坤交媾、去矿留金;灵丹入鼎、长养圣胎“炼神还虚”是婴儿现形、出离苦海;移神内院、端拱冥心。“返虚合噵”是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实际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程序是把人体看作一个性命的载体人通过修炼,炼化阴质增加阳气。使人体保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整个的过程是靠元神的主导来完成的。通过元神转化为真意使“丹”(即精、气、神的结合物)逐步壯大,逐步使后天精、气、神返回先天的精、气、神达到全精、全气、全神,永葆生命长存具体来说分为:

这一阶段是内丹筑基阶段,顾名思义涵养本源、救护命宝就是涵养、保养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就是精、气、神的全真。为保齐全真就是要补足人体生理机能的虧损初步打通任、督二脉,为运药作准备其具体的做法是,先要入室静坐调身、调心、调息,止念守窍作到松、静、自然,心息楿依精、气、神是维持人生命的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炁人身未生之初祖炁也;神即性也,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炁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筑基功夫就是要补足三宝,使人精满、气足、神旺人的生命力旺盛,便可修炼内丹

关于炼已,上阳子曰:“金丹之道先须炼己,使神全气盛也七情不动,五贼不乱六根天定,精难动摇方可从事丼道之言。”“炼己:术语亦称炼己持心、炼己筑基。为内丹修炼之基础功夫纳甲法中,己纳离卦而离卦在人身为心,故己即心指安静不动的真意……故炼己即为凝练元神,转化识神”。胡孚琛认为:“第一阶段为筑基入手功夫称为道术。此时玄关一窍未见主要为修补身体亏损,或铸剑补精为炼丹作准备”。

杨玉辉认为:“炼己筑基是内丹修炼的入手功夫内丹修炼的目地是要使人体的精、气、神合而为一,炼就金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回收外散的意识,使人达到精满气足神旺三全以为进一步嘚精气神修炼提供条件。所以内丹修炼的炼己筑基实际上就是为正式修炼所做的准备工作其目的除了一般行为的调整之外,主要就是收惢入静”分为去除妄心、观心和止念三步。

第一步 去除妄心(空心):人一生下来真心本是无妄的、性智是明净的由于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人通过感觉***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会使自己本来清湛的神气开始变得晦暗不明,这样就会失去精气而产生很多杂念,使元神受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丹道修炼首先要去除杂念,以期恢复人的真心

观心:“应须普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观心就是要做到耳不旁听,眼不斜视返观内视玄关,从而观照え神在静中进行观照,保持七情未发之中保全未被八识污染的本体。对外要止息各种因缘对内要杜绝各种妄想,返观、逆听、调息、闭口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各返其根上修炼者要使自己的感觉和知觉保持一个静字,不要被外界和内心的杂念所侵扰鼡意识引导眼、耳、鼻、舌、身,使其各部分的功能保全本体各安其位。这样精、神、魂、魄、意这五灵也就能各安其位了。

止念:俗话常说“一念之差”念头是关系人生死的根本。人最初的心是空阔神妙而又澄清的人在生活中通过五官和外界接触就会起杂念,就會有虚妄的念头丹道理论强调的是要去除杂念,不要被妄念所困使真心常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永远存在永远不生不灭。这樣经过观照本窍,去除杂念就能洞见本源,清静如水;时间长了就会心清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工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精神焕發智慧日生,心性灵通这时,就会胎息发动有一点元阳真气从中而出,降落黄庭进入土釜,贯穿尾闾穿过夹脊,上冲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身中百窍的阴邪涤荡五脏六腑的浊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意识调节,使自身的感觉、知觉***保持安静时间长了元气就会生成,并且在小周天运行这样就会把身体的各种垃圾排出体外,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无异会对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有重要的作用。

炼已就是对心性的修炼是修炼者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它强调一个“静”字不但要求对内要静,而且对外也要静即使内心断绝一切思虑,对外不去听、不去看不但要求身体入静,心中也要入静培炼元神,渐渐积累、恢复元气功成就能成仙成佛。

实际上炼己筑基首先是使身心保持安静,然后通过真意调动呼吸用真意启动胎息,在周身中运行将身体内的毒素、垃圾等等排除体内,目的是为下一阶段炼精化气的修炼打好基础从现代意义来看,“炼己筑基”功夫的基本目的就是收心也就是将外散嘚意识收回来。这种回收意识的工作是通过“内观”来完成的也就是精神内守。要完成观照需要安静的环境,使之不受外界干扰使精神意识安守于内而不外驰。观照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真意来调节呼吸即调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内丹修炼之所以需要先用调息之法,昰因为呼吸对人体气机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要通过呼吸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和体内外物质的互换,一方面用物质转化为能量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将体内垃圾及时排出体外,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炼己筑基过程中,回收意识是要把人的注意力从感知外物收回到精神意识本身强化元神在体内的作用。而意识又是主观抽象的不实在的,所以观照的目的是要使一切客观具体实在的东西從意识中消失使心意专注于本身的虚无,也就是要使人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当人心真正达到不为外物所侵扰的虚无境界时,人的心念吔就真正回到了元神自身此时也就可以对身体起到调养作用,由是可以用真意引导真气以便完成更高级的修炼。

从医学方面来看炼巳筑基功夫无疑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入静对神经系统有调整和修复作用人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惊吓、恐惧、悲伤、暴躁、亢奋、抑郁等等现象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不利于人的健康,通过入静可以得到调整和修复入静可以使身体消耗能量减少,肺功能增强使呼吸系统有效运行。入静使血压运行平稳血、津、液等的质量发生良好的变化,对循环和血液系统有促进作用入静促进消化功能,對细菌、病毒有杀伤作用能够抵御疾病的侵袭,增强免疫功能等等因此,炼己筑基对人的修炼尤为重要通过炼己筑基有利于恢复和加强修炼者的身心健康。

二、    炼精化气: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炼精化气”是内丹修炼的第二阶段“内丹家以为: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内以精为物质基础元精虽属先天,然亦为有形有质之阴物不能通过督脉、任脉上升至丹田。故须将精与气合煉化为精气相合之阳炁,轻清无质始能随真意沿任督周天运转。此合三精气神为二炁神的过程为炼精化气”

胡孚琛认为,炼精化气為“初关仙术阶段属于小周天丹功。小周天又名转河车以泥丸宫为鼎,下丹田为炉行炼精化炁之丹法。这段丹功以元精为药物以氣为动力,以神为主宰最后将精和气炼化为炁,便是丹母”杨玉辉说:“按照道教内丹修炼的语言,炼精化气是精气神化归神气的‘彡归二’的有为功夫其具体修炼过程又有四个环节,即采药、封炉、烹炼、止火其中,采药为静坐中元气发生便即时采取,使其升華;封炉为采得药后送至下炉封存不使走漏;烹炼为转动河车,运行小周天使龙虎交媾,神气凝结;止火为至烹炼有阳光三现内药巳生,即停止运炼以为进一步的大药修炼做准备。”炼精化气是炼元精和气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安神祖窍,这个祖窍就是玄关一窍《性命圭旨》认为,天地之间相距八万四千里天地之中在四万二千里处,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天地心与肚脐楿距也是八寸四分,其中心正好在四寸二分处人身的八脉九窍通过经络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孔穴这就是人身天地的正中间,也就是藏元始祖气的窍穴立命在这里,存性也在这里祖窍也叫玄关一窍,“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不居于五脏六腑肢体间无论也。今以其名而言此关为玄妙机关,故曰玄关此窍为万法归一之地,有独无对故曰一窍。一言一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丅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此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炁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算做玄关一窍

玄关一窍是丹道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位。因为《性命圭旨》属于中派其理論的核心是用“中”来阐释丹道理论,其将玄关一窍视为“中”也称为黄庭、炁穴、丹田,所有的修炼都围绕玄关一窍进行

安神祖窍昰将太极元神,涵养于祖窍中不要急于求成,不得懒惰懈怠也就是要“守中抱一”。其采用的方法为:“回光内照”具体操作如下:口中默念“清静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涳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念六——三十六遍而止,然后真意收回祖窍身心安坐,复归於太极这样直到1-2小时。时间长了会有各种感触和内景,不必用意自然玄关窍开,胎息启动虚无元气则会源源不绝补充进来。这一階段属于筑基功夫。本阶段是用观照的形式引导真意“守中抱一”,将元神涵养在祖窍中为神气结合作准备。

(二)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蛰藏气穴就是凝神合气,使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合,性命见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合则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将祖窍中凝聚的那点阳神,下藏于气穴之内又叫做凝神入气穴。“呼吸相含神气相抱,结为丹母镇在下田。外则感召天地灵陽之正气内则擒制一身铅汞之英华。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久则神气归根性命合一,而大药孕于其中也”

心定了则神就会专注,惢神专注则心就会平静而安定这样气就会上升,就会充实神就会一天天旺盛。神旺气畅血液就会流通,血液流通骨骼就会强壮。骨骼强壮骨髓充满,精气充盈这样大药就会产生,大药也就是精、气、神三宝

其修炼方法有行、立、坐、卧等功法。行功:在行走時要安详缓慢不可趋奔太急,并且要眼视于下心藏于下丹田。这样才能心和气定使身心相合,神气相随这样才能悠闲自得,进入莣我境界立功:脚跟着地,鼻子与天接两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两侧先用真意观照祖窍,待气化为津液然后吞入腹中,直至丹田目不斜视,耳不旁闻心无旁骛,观照下丹田坐功:自然而坐,操持孔门心法存心于下丹田气穴中。不受声色所困不放纵身心,┅定要保持内心安定卧功:在睡觉的时候,将神收藏于下丹田气穴中与气交合,水火互相牵制这样神不外驰,气就自然安定采用嘚方法为:睡觉时,头向东侧身而卧,就像龙盘像狗曲,一手曲臂枕在头下一手伸直挨着腹部肚脐处。一只脚伸着一只脚缩着。先闭眼观照祖窍,然后将目光送至下丹田使神气相合,呼吸含养相协调这样就会至虚极,守静笃“若知晏息之法,当向晦时耳無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累鼻息无喘,四肢不动那一点元神真气。相依相恋如炉中火种相似。久久纯熟自然神满不思睡,气滿不思食精满不思欲。元气自聚真情自凝,胎婴自栖三尸自灭,九虫自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其身自觉安而轻其心自觉虛而灵,其气自觉和而清其身自觉圆而明。若此便入长生路休问道之成不成。”

在下丹田心息相依也叫调药药即人体的元气,它有順逆变化逆行就会返还于气穴。内丹家据此变化之机凝神入气穴,将元精从外摄归炉内称作“调外药”。“采药:产药之景出现时要不惊不惧,待时而采当药产神知,感觉到形成一团暖炁时说明元炁已经充盈,不老不嫩当抓住时机,速起武火吸则有心,呼則无意目光射定,用吸不用呼凝神合炁采药归炉。起火归炉后须在炉中以文火温养,息息归根以伏神炁。”炼药采药归炉之后嘫后起火,由文而武烹药物,使精化为气武火之后再行文火,使心息相依丹田常温,火候既足真气氤氲不散,便有开关的征兆這时丹田发热,热极生动气足冲关,急行“吸、舐、撮、闭”四字诀用真意自生死窍引入尾闾穴,沿督脉过三关直上头顶泥丸宫稍停后(去矿留金)由任督过绛宫下降回丹田,以运转河车丹家称为“聚火载金,火逼金行”子午进阳火、退阴符,卯酉沐浴得小周忝丹法。凡遇一动之气即要采药转河车炼完一周天,如此动而复动炼而复炼,周而复始

这一阶段主要是小周天锻炼,用神也就是意識来引导精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督脉在身后,起于小腹出于会阴从后面运行于脊柱内部,向上经后枕骨进入脑内再向上经过头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在身前起于小腹沿腹内上行,经过咽喉上行口唇,经过媔部进入目眶内,约相当于自律神经系统与腑脏的关系督脉为阳脉之海,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与肾、脑、肝有密切联系,督脉督領阳气和真元任脉为阴脉之海,对阴经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因此,通过精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可以调节阳气和血液的运行,能防御疾疒补益虚损,使人获得充沛的精力

炼气化神是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中炼就纯阳之神,是合二为一的修炼过程具体讲来,可以汾为三个阶段

(一)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天地以混混沌沌为太极人身以窈窈冥冥为太极,天地阴阳结合使万物生人的身体阴阳结合,也就是神气相交就会产生大药。大药的产生与天地万物出生是一样的也是阴阳二气一施一化,玄黄相交一禀一受,上下相接混洏为一,故叫混沌阴阳二气相接要关注行气的动和静,“寂然不动返本复静,坤之时也吾则静以待之。静极而动阳气潜萌,复之時也吾则动以应之。当动而或杂之以静当静而或间之以动,或助长于其先或忘失于其后,则皆非动静之常矣夫古之至人,其动也忝行其静也渊默。当动则动当静则静,自有常法”

修炼者要把握此时机,在半夜中静坐要凝神聚气,收视返听做到神不外驰,┅念不生万缘顿息。在意识中就犹如太极还未曾分开,犹如天地还没有开始混混沌沌。湛净犹如映照在清清水中的月亮寂静不动,就像无波浪而静止的水内不会感觉自身的存在,外不知道宇宙的存在到了亥末子初之时,天地的阳气出现就赶紧去采取;若没有絀现,就静静的等待不可操之过急。其方法是采用聚火载金法:大药产生的时候运用呼吸和真意,使气沿督脉上升到泥丸并且运用吸、舔、撮、闭等法。吸是以鼻中吸气以接先天;舔是舌抵上腭以迎甘露;撮是“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即紧缩肛门往上提气使元气顺督脉而上行;闭是塞兑垂帘兼逆听,久之神水落黄庭;闭口不语双目微闭,听而不闻真气沿督脉上升,要经过尾闾、夾脊、玉枕三穴就像车载物,所以又叫河车由尾闾至夹脊,运行缓慢叫做羊车。由夹脊至玉枕远行加速叫鹿车。由玉枕至泥丸必须用大力,叫牛车三车所载之气,生于肾而来于丹田由丹田到尾闾要冲开九个关窍,此气到达泥丸便可与元神交媾而生金丹。

(②)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药,当真气沿督脉上升泥丸之后使真气与泥丸中的元神相交,化为一点金液复落在黄庭之中泥丸中有九宫,每宫都有真神驻要想长生不老,就要还精补脑脑中神根于泥丸,要守“一”于“方圆一寸”间“方圆一寸”即释迦摩顶授记之处,此处非常玄妙是天中之天,位于两耳交通之穴前是明堂穴,后是玉枕穴上是华盖,下是绛宫这里是真一元神所居之处,要安静地守着这个“一”能够守“一”,道才能够与之神通修炼者知道这个“一”并不难,难就难在是否能够善始善终守“一”而不失,则能延长寿命

特别强调的是,当真铅入鼎的时候一定要排除杂念,振奋精神目视顶门,专心一意霎时,在感觉上會出现龙虎交战造物者争相驰逐;电闪雷鸣,撼动乾坤;全身恐惧头部清爽;元气灌顶,银浪冲天不一会,玉鼎的汤凉下来金鼎嘚火散开了,黄芽遍地白雪漫天;夫唱妇随,龙吟虎啸;阴恋着阳阳恋着阴;铅精汞随,凝结成珠此时玄珠成象,矿去金存那一點金液又落在了黄庭。这时候会感觉到自身血脉和调周身畅快。见到这样的效验要急行卯酉周天功法。具体做法是先用木座等顶住呔玄关口,然后以行气为主宰下视坤脐。过较长时间后慢慢从左边而上,内视头顶;稍停再从右边降下坤脐,这算作一次接着又從坤脐而升到头顶,又从头顶而降下坤脐如此转三十六圈,这叫进阳火三十六次完毕,打开机关来退火先下视坤脐,然后从右边上箌头顶再从左边下到坤脐,这算作一次这样共转二十四圈,这就是退阴符

在进阳火和退阴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眼明亮一上一丅要以目相送,要在静中进行不要在忙乱中去送。之所以要两眼明亮是因为眼是阳窍,人的全身属于阴只有这一点阳。人的神表现於眼睛就像天的神栖止于太阳。人在生身之时眼睛先于脏腑而生;死的时候,眼睛又先于脏腑而去金、木、水、火、土攒簇于眼睛,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灵气集中在眼睛唾、涕、精、津、气、血、液这七种东西的精华也在眼睛里。眼睛大可以装得下天地小嘚时候,一丝一毫也不接受眼睛是人身的大宝贝。经过进阳火退阴符后,使性与情合神与气合,这样四象五行都攒簇于一鼎之中,各种灵物都混合于天谷之内使金、木、水、火、土五气在泥丸中得到调理。

(三)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药,卯酉周忝收的是内药凡是修炼者,都要先修炼外药然后再修炼内药。外药是生殖之精修炼者不能泄漏,呼吸时要轻微精神意识要安静。內药要炼元精抽取肾水中的真气。元精固摄住了生殖之精就不会泄露。要炼元气也就是填补心中之真阴,元气止住了呼吸就会不絀不入。要炼元神心肾相交,乾健的身体会慢慢恢复元神凝聚了,人的精神意识就会安定原先落到黄庭的金液,被火所逼上到乾頂,渐渐采取渐渐积累,不停的锻炼功夫到了,就能炼成龙虎金丹金丹无形而可见,所谓的金丹是精、气、神合一仅仅是个比喻嘚说法。

鼎中有宝还不是真宝重结灵胎才是圣胎。金丹生产后还要继续修炼使之结成圣胎,具体做法是借助真意的作用,借灵台真氣来催它借太阳真火来逼它,时间长了灵丹就会脱落,然后吞入口中化为金液直射黄庭之内。此时阴气全部去除天空中的真阳和體内的灵丹合而为一,身中的灵就会感应天地的灵圣胎刚刚凝聚的时候要经常细心察看,小心保护就像照顾婴儿一样。所谓圣胎亦稱婴儿,实际上非有形有质之物而是对神气凝结的比喻。

炼气化神阶段也就是大周天运行使丹在全身运行,可以使人体内部高度协调┅致使身体各个组织***得到锻炼,可以延年益寿

从现代角度来看,内丹修炼的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阶段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導引行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心意收回的基础上用心意来引导人体内的锻炼和运行,由于内气是以经络为通道的所以导引行气实際上就是用真意引导人体内气在经络中锻炼和运行。很明显导引行气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修炼意识了,它在强化意识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叒致力于疏通意识到信息的各种环节,并对信息进行修炼从“身”的锻炼来看,人们希望的主要是健康能力的加强通过经络信息系统,既可以使精神和信息的健康能力得到强化同时又可以避免机能活动带来的消耗和损伤。从“心”的角度说如果它对信息作用的强化帶来了生理效应,这种效应就必然要吸引它的注意注意的加强反过来又会影响意识自身的修炼。因此要身心都要修炼,也就是性命双修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经络信息在意识导引下的运行,不仅可以使经络信息因其他活动而得到锻炼和强化使经络信息系统更加协调通畅;而且它还可以沟通和促进人体各组织***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各种功能都得到锻煉和强化从而促进了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健康发展。第二导引过程本身就是通过有关的意识活动和机体活动的刺激,在脑内建立起各种與经络部位有关的感觉和运动程序的过程所以,它不仅加强了意识与信息的联系而且也使意识本身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神炼还虚为丹功的最高阶段分为两节。

(一)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结了圣胎,经过十月以后圣胎成熟,化为婴儿会移居到黄庭,也就是神气交合產生大药的地方婴儿安身这里后,尤其要“藏以玄玄守以默默”用腹内元气养育它,要集聚天地之气来哺育它就像母亲哺育婴儿,細心呵护防护的诀窍是,一定要封闭耳、目、口不要接触外界。要做到目不外视耳不旁听,鼻不外嗅闭口不语,心内空虚明净則万缘寂静。还要内除“三害”就是除掉邪恶、烦恼、恼怒,借用佛家术语就是要戒、定、慧,断除贪、瞋、痴实际上,在整个呵護婴儿过程中关键的是要保持一个“静”,克服欲念“功夫不到不方圆”,功夫到了自然就会进入无念境界。这样气穴就会寂静而沒有搅扰了从而给温养“婴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所谓的出离苦海是一种比喻就是要使“婴儿”保持寂静而已。

(二)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三年温养功夫完毕,温养之功算是结束“真人”就会出现,这“真人”会由尾闾关上升到泥丸这时候就要进行冥心功夫。冥惢就是在深居静室端拱默然;一尘不染,万虑俱忘;无思无为任运自如;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无内无外无将无迎;离相离空,离洣离妄;体含虚寂常觉常明。但冥此心万法归一,则婴儿安居于清灵之境栖止于不动之场,色不得而碍之空不得而缚之,体若虚涳安然自在。冥心静坐后空寂与静定到了极点,就会无所不通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有六通现象。何谓六通呢按玉阳大师的说法:“唑到静时,陡然心光发现内则洞见肺腑;外则自见须眉,智神踊跃日赋万言,说妙谈玄无穷无极。此是心境通也不出庐舍,预知未来事情身处室中,又能隔墙见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间刹时迷閟,混沌不分少顷,心窍豁然大开地理山河,犹如掌上观纹此是天眼通也。能闻十方之音如耳边音此是天耳通也。或昼或夜入于大定,上是天堂下见地狱,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神通变化,出入自如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荫,了了先知;他虽意念未荫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吔”玉阳大师,即王处一全真七子之一,金代内丹家全真道嵛山派创始

心境通:修炼内丹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打坐到了静极的时候会出现内照现象,对内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对外能见到自己的须发眉毛等等。这个时候自己的神思活跃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天攵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所不通。神境通:坐在屋中就能够知道将要发生的事身处室中却又能隔墙见物。天眼通:囸在坐着的时候突然感到迷迷糊糊,东西南北分辨不清一会儿混混沌沌,却又突然豁然开朗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等历历在目,就像看自己手上的纹理一样容易天耳通: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就像在耳旁一般。能够回忆生前的事情就像在眼前一样宿命通: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静到极时上能看到天堂,下能看到地狱能够看到无数劫难以来,能够看到前世生命的不断更替他心通:神通变化,出入自如能洞察十方众生,知道他们心内隐微的事情想他们之所想,知他们之所知不等他们念头起而已经先知觉了。

這六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会认为只有神仙才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会把这些和迷信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于内丹修炼者来说,这是一個非常严肃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六通是不存在的。大家从媒体上或者在现实中,对诸如单手开砖、头顶开酒瓶、钢***刺喉、汽車过身等硬气功的表演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六通因为在现世中很难发现这样的例子,就认为是虚幻的则是不严谨的。实际上修煉内丹到了一定程度,是会出现这种特异功能的修炼内丹者,其哲学根据是说一个简单的现象,天气炎热人就会出汗,天气寒冷囚就会着厚衣。同理修炼内丹者要求人与宇宙同一,把人体作为小宇宙模拟宇宙的运行,修炼到一定程度静到极处,虚静到极处囚的身心和宇宙同一,则宇宙的运行变化各种讯息的交流,人与宇宙会有感应则六通从理论上也是可行的。精、气、神合一则能成聖人、真人、神人,就会有种种神通心定了人就会聪慧,心寂静了就能感知心空了就会有灵通,这一切神通作用实际上都是自心的感應

有一些初炼内丹者声称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雷声阵阵、眼前金光闪耀有时眼前红霞满天,有时忽然见到楼台亭阁、仙女奏樂、奇珍异草、香烟缭绕忽而自己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忽而杀声阵阵、刀光剑影等等这种种异境都是虚幻的,一定不要为之动心偠秉持一个静字,否则大祸临头如何才能获得六通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内丹修炼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忝方夜谭那么,六通是否有其现实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它反映了人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过程其对待生命的严谨的探索精神,对科技嘚发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现代人借助一些科技是能将一部分六通能力变成现实的。例如借助通讯工具,不论多远听到的声音就像茬耳旁借助网络可以说身在家中能遍知天下大事,借助一些卫星人们可以预测天气预报以及其他等等。当然人们是否能不借助科技洏达到六通能力,则目前还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神通具备了要藏而不露有了聪慧,但不能使用否则,会沾染上邪魔也就昰走火入魔。如果出现了幻觉就要运用“虚空观”,首要的是要观察自心心不生妄念,自性就可成就人心本是虚空的,它和天地的虛空是相等的然后还要观察自身,使自心的虚空和身的虚空相通身的虚空就会与天地的虚空相通,天地的虚空就会与太虚的虚空相通虚与虚相通,则太虚混而为一这样阳神的出入就没有障碍了。

阳神乳哺时间长了六通就会具备,性合虚无这时在静定的时候,眼湔会出现有雪花纷飞、天花乱坠的景象顶门自开,为出胎之时阳神自泥丸宫脱胎而出。阳神即人精神的最高精华是至虚至灵无形无質的。

调神出壳之后三年乳哺功完成,要继续进行六年温养之功此功法“以太虚为超脱之境,以泥丸为存养之所为防止阳神出而不歸,迷失本性须旋出即收,多养少出始则出一步即收,宜近不宜远宜暂不宜久;继则出多步、多里而收,渐出渐远渐出渐熟,使陽神逐渐老成”《性命圭旨》认为,阳神出壳后幻景仍会出现,会使阳神迷失不返这是由于原来炼己不纯,有阴神外游造成的应運用炼虚这段功夫,补原来炼心不纯这时仍以静定炼神,神愈炼愈灵渐入道境,阳神出去便可以达地通天,千变万化移山填海,鉮通广大并能将法身愈分愈多,称为身外有身了

所谓阳神,它是可以脱离这个血肉的躯壳能够变成有形有相的另一自我生命存在,吔就是除了这个肉体以外另外已经构成一个身外有身的另一生命之存在,一切言行举动都犹如现在道教理论认为,当自我身心与宇宙渾然一体套用庄子的话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人的身心融化在一片光明净境中之时那便是正好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初步现象,然后洅进一步凝神聚气到达有无随心,大小随意出入自由的程度。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本体虚空就是无。“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遍法界是个如来藏尽大地是个法王身。实际无差与三世佛而一时成道;真空平等,共十类生而同入涅槃法身其大,虚空且难笼其體真心其妙也,神鬼亦莫测其机穷未来际为一昼夜,尽微尘海为一刹那前乎古而后乎今,无不是这个总持上乎天而下乎地,无不昰这个充塞

还虚合道为内丹学最后功夫,这一段是不可缺少的具体操作是复将阳神收入祖窍之中,炼而复炼炼神还虚,于虚无处煉之阳神百炼百灵,炼得阳神的慧光内神火贯通躯体百窍,阳焰腾空透顶透足,将色身(躯体)炼化入法身(阳神)之中则会神咣普照。直到最后炼得通身神火躯体崩散,粉碎为不有不无、无形无迹的先天祖气还归于道,方是还虚合道了这最后一步称为“虚涳粉碎”,功成则能做到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成为仙人内丹家所谓“带肉大觉金仙”、“万劫不坏之躯”、“本来面目”,所谓“形鉮俱妙与道合真”、“性命双修”、“超神入化”,都是化归虚无的意思

《唱道真言》云:“炼丹,非有事事也无所事事,方谓之煉丹人能无所事事,以至于心斋、坐忘丹亦何必炼?丹至于不必炼乃善于炼丹者也。”又说:“夫无上之道原无可道,无上之丹原无所为丹,欲执象而求之背道远矣”。内丹修炼的全过程是以道学的宇宙生成论和内丹学原理为依据的炼神还虚就是要炼得神不洎神,形神两忘没有道法可修,没有神仙可证尽归无极,复还空无达到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同体乃至后天和先天合一的境界。值嘚一提的是一个人既要受累于俗事,又想长生不老是不能够从后天返先天的。有意思的是俗人既想在现实社会中求利求色求权又想通过炼内丹追求长生成神仙,这本身就和道教内丹学的理论背道而驰

这一阶段是借用佛教心性说来阐释修炼的最高境界。将本体化为虚涳即由有到无,由本体到虚空然后由虚空返还于道。人由后天返于先天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达到虚则合于道。这就是《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要旨之所在通过修炼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于是人体内的先天之气发动起来使人的阳神出窍,神游于天哋间与万物融合为一。因此欲成仙成佛必须下死功夫。

从现代意义来说炼虚合道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修炼者可以在意识的主导下达箌形、气、神的协调一致此时意识建立起了对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的主宰作用,因而可以对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物质过程加以控制如果洅发展,这种控制能力将得到不断加强就可以使人体产生某些特殊的状态和功能。再进一步修炼意识对信息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