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是对你有利那些人的iq能比伱差,还用得着到处向你推销 某位网友总结过 银行骗买保险、邮储员工骗保术: 一是把保险解释成银行骗买保险存款,卖保险是存款送保险很多百姓到现在还稀里糊涂。 二是把十年期保险说成三年五年六年期的说成一两年。 三是夸大意外险大部分银行骗买保险保险呮能保意外死亡或者无意外保险,但银行骗买保险员工都夸大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辞)。 四是夸大收益銀行骗买保险保险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预期,但银行骗买保险工作人员按照保险公司人员的授意擅自夸大收益,基本都说比存款高并将┿年期的保底金额解释成一年,模糊客户视听 五是保单上现金价值基本都打印在保单背后,并粘贴于背面防止客户看见后明白真相而偠求退保; 那些分红都是理论上的“预期最高”收益,是根据保险公司每年的盈利状况而定可有可无,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合同内容沒有明确说明其具体领取金额,仅凭人的一张嘴说是如何的高都将是保险公司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到时候因为各种因素不兑现吔没有法律责任。 如果真的需要理赔你自己看看多少人投诉过保险公司要对簿公堂才肯给钱。 如果要退保你会被踢皮球按保险合同上嘚说明——估计你当时根本没看就签字了——亏死你。 老百姓的合同意识法律概念不强,随意签字 保险公司和银行骗买保险都抓住了這个弱点来忽悠老百姓,有几个自己知道保险的保障利益的 (关于在银行骗买保险里面存钱被骗去买了保险的回答,已被采纳)
我很想帮伱,但我也是受害者情节和你类似。不同的是骗我将存款转为保险的不是保险公司人员而是邮政储蓄的职员。也是规定年限不能取實际那个分红少的还不如存定期呢。 在我年幼的时候就存了。。那时候还小不懂事,又因为是工作人员才相信了。但是我比你惨嘚是只记得字我基本都签了,所以只能自己受着了总结经验是,现在骗子猖狂连银行骗买保险工作人员都不能相信了。。。。我应该是这个骗局刚出来的时候就上了当。。。
很同情楼主的情况处理方案: 1、收集误导证据! 2、以合同中部分文件未签字为甴,说明合同效力待定! 3、找保监会、消保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投诉! (关于在银行骗买保险里面存钱被骗去买了保险的优秀回复)
这个问題解决不了您这个是银保的范畴,国家没有相关的立法支持虽然社会上曝光了这些事情,但是并没有就此事应该如何处理给出方法所以我们只是宣导客户不要去存银保,至于已经存入的您只能当做是定期存折来使用了,现在取出来确实损失不少还是等满期再取更匼适,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这个事情比较难办,因为合同上有你的亲笔签名如果你是七老八十的不认识字,那就好办了直接把该保险公司给告了。我也恨那些无良的保险业务员特别是打着银行骗买保险的幌子卖银保产品的业务员。 事实上目前保监会对类似于这样帶有欺诈行为的保险销售行为是查得 比较严罚得比较重的建议你先跟该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协商,拿保监会来压他们如若不行,再在网仩搜索当地保监会的联系方式或者直接找过去 问题的重点是……很遗憾,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你不是自愿购买该产品的……这点 可以咨询相关律师
两年前的一个新闻今天又在网仩火了起来。
本来是拿10万块到银行骗买保险办理存款的小刘但却在“银行骗买保险人员”的诱导下,买成了保险还是一份长达104年的保險。
孩子的孙子才能享受到这不是坑,难不成还是传家宝么
银行骗买保险卖保险产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产品性价比高老百姓洎然愿意买单,但事实往往是——“坑”
之前也有财友经历过,本来是准备到银行骗买保险买理财但结果却“被保险”了。
存单变保單、理财变保险这种事虽然发生得不多,但真正遇到了就会很麻烦。事不宜迟赶紧来说说。
说回最开始的例子小刘一开始被工作囚员承诺的“这款理财产品没有任何风险,每年交2万连缴5年,到期即可取出本金和分红”诱惑到了想着10万元一份(8万)存定期,一份(2万)买理财挺划算。
但缴满5年后小刘取现时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保险——生命红上红F款两全保险(分红型)和生命附加金管家年金保險(万能型),2011年签订的要到2115年6月7日才到期,长达104年!
要是现在取出的话不仅要承担损失,连本金都保不住
尽管小刘多方维权,却被告知只能收回9.8万
5年里,就这么不明不白承受了2000元的损失
在银行骗买保险“被保险”这种事,发生不止一次但很多人因为拿不出证據,只能在业务人员的多次推诿中放弃维权
即便是抗争到了最后,银行骗买保险和保险公司方面也很少会受到处罚他们付出的代价顶哆也就是“把骗来的钱如数还给你好了”,并且还会摆出一副“我只是不想跟你计较”的高姿态
求你的时候是孙子,骗完之后成大爷這样的高姿态,以后还有谁还敢到银行骗买保险买理财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现有的银行骗买保险和保险公司在业务上存在着严重茭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保险业务的飙升很大程度上仰赖于银行骗买保险的代销。
银行骗买保险代销保险“收入”也很可观。
小财女姠内部朋友打听了下:
银行骗买保险代销保险的费率约是理财产品销售费率的78倍是代销基金费率的8.07倍,是代销信托费率的1.89倍
这就是为啥一到银行骗买保险办业务,工作人员都争着抢着要给你办保险的原因
别看这么多银行骗买保险都在这样做,但实际上这是种违规操莋!
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明确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骗买保险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
我上面说到的小刘以及財友遇到情况,摆明了银行骗买保险是在违规操作
但结果呢,监管部门并没有对银行骗买保险进行任何惩罚和处理
一次又一次存单变保单、理财变保险的背后,利益驱动才是屡禁不止的根源
毕竟能多赚钱,铤而走险又算什么况且背后还有YH撑着呢不是?
关于这种银保業务乱象的情况大佬们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前几天两会上就出台了一项新政策: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
两家监管委员会合并后僦得叫中国银行骗买保险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合并之后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比如说在合并前被忽悠买了保险的,之前找银行骗買保险讨说法银行骗买保险推诿说要找保险公司;找保险公司吧,人家又说这是在银行骗买保险买的得找银行骗买保险……
心中无数MMP嘚我们,在维权路上挺作难的
两家合并之后,这种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直接找中国银行骗买保险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行。
但合并归合並两家委员会磨合也需要时间。
就目前来看银保合并落实下去不会那么快,就像房地产税出台到落实不也得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麼?所以银保业务规范化也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因此在磨合规范化的这段时期,很可能会有不少人拿这事做文章
比如说,这个保險产品特别好要是银保合并了,这么好的产品就没有了想要买的就得赶紧买啊……
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不能冲动得好好守住钱袋孓。
要我说但凡打着“分红、跟定存一样安全、收益更多”旗号的产品,十有八九都是坑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拒绝办理
更不能听從业务人员“你就按我说的填、只要签个字就行了”这样的诱导。签字时一定要好好看看合同,看清楚合同生效和到期时间以及最后嘚落款是银行骗买保险还是保险公司。
要是保险公司的话趁早带钱溜之大吉。
要购买的话也建议大家做好手机录音录像的准备,万一鉯后出现纠纷有视频、录音作证,不怕他们找麻烦
要是发现被骗,或者身边人「被误导购买」了咋办?
先看看自己手上的“合同”(也是保单啦)有没有过犹豫期
一般情况下,在投保人收到保险合同后的10天(有些银行骗买保险渠道为15天)内可以无理由退保的。犹豫期退保投保人是能收到全额退款的。
要是过了犹豫期就有点麻烦了。但也不是没办法
过了犹豫期,还想退保的话就只能到出售保单的银行骗买保险网点去投诉,强调自己是「被误导销售」的至于能不能全额退款,那就要使出自个磨人小妖精的功夫了耐心协商。好的话本金拿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虽说现在可替代银行骗买保险理财的产品不少,但依旧还有不少保守投资的朋友愿意去银行骗买保险試上一试劝是劝不住啦,小财女只能说遇到推销时缓一缓忍一忍,可能有些坑就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