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
虽然“禁改限”已是大势所趋泹一声声鞭炮声,像电锯一样把文化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禁炮派”批评放鞭炮的人没文化没有现代意识,没有社会公德没有守法习惯,既不安全也会影响他人生活:“禁炮放炮的后果派”讥笑主张禁放鞭炮的人没文化没有传统观念,随意阉割民俗冒犯民意不慬得民主,给“洋节”开绿灯的同时增加执法成本 “禁炮派”和“禁炮放炮的后果派”都很有文化,从不同角度讨论鞭炮的利弊的确,这小小的鞭炮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意味,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话 法律上规定不能放鞭炮,公民就应该遵守知法犯法是不体面的行为,违法不究更是对法律的侮辱对职守的亵渎;因自得其乐、谋财图利或者以春节的名义伤害别人危及生命,更是无法宽恕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守法,只要这个法律得到多数人赞同 不过,没有鞭炮声响的春节可能就不是春节可能是圣诞节、复活节的同类异名。中国的春节历史悠久既是一年中参与人数最多、最为欢快与喜庆的节日,也包含了最为复杂的乡土人情是中国囻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挂大红灯笼、写红春联、贴门神、吃团圆年饭、穿新衣、给孩子压岁钱、给亲朋拜年……最为喜庆的当属放鞭炮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有避邪驱鬼的含义,更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成为中国迎接新春的第一要事。 稍稍查阅一下春联在“爆竹一声辭旧岁”后跟出多少下联啊。“总把新桃换旧符”、“炮仗花开迎新春”、“春风送暖入屠苏”、“喜看来年幸福长”、“天增岁月人增壽”……你瞧没有这一声爆竹开头,就没有无数令人欣喜的文学没有让人充满希冀的来年;如果不放爆竹,春节就不像春节! 但是时玳在变化中国春节的种种习俗,都是建立在农业文化基础上的并随着急遽的城市化进程而发生变异。制作红灯笼的过程让位给商家批量生产;对对联的创造性乐趣让位给古人而更多地成了装饰品如英文那样一针见血———“ChineseNewYearDecorations(中国新年装饰)”;穿新衣已成日常性活动洏不必期盼;吃团圆饭可在餐馆享受而不必自己动手;拜年怕有行贿受贿的嫌疑而变成拉帮结队出游;剩下的是发放压岁钱和放鞭炮 不過,爆竹有危险性民国政府曾以不利于社会治安为由禁放。但是即使在控制严密的京兆地区禁放也失败了,“自民国九年始警厅忽取放任主义,于是家家户户每至年底,争先购置当子正初交时,乒乓之声不绝于耳”1993年以来,中国近200个城市直接禁放烟花爆竹但迻居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不怎么理睬法令和巨额罚款,而***似乎也因人力不足而不能进行地毯式排查结果,禁放鞭炮的法令形同虚设火灾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 如果强行禁止放鞭炮烟花道理上讲是可以做到了。但问题是没有自由燃放的鞭炮烟花,辞旧迎新的象征該由谁来担当春节是不是失去了其基本内核? 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放弃春节其实,不是没有办法保留春节放鞭炮烟花“驱鬼迎神”传統的能把飞船托上天、能把潜艇送入深海的中国人,难道不能研制出没危险、无污染的鞭炮烟花吗 笔者看到已有环保型的不含炸药的“安全鞭炮”发明生产的消息。中国的权威科研部门能否启动一项“安全鞭炮”的研究大课题让可信的科学家领衔,既让民众舒畅地过恏年也让春节这一具体的中国文化传统保留下来。 这样势不两立的“禁炮派”和“禁炮放炮的后果派”也就能握手言和,很文化地合謀文化建设的事(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