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姓浦的有没有蒲氏字辈大全有。士,堆,长,玉,学,生,志,永,良,天。

蒲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269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排序为186位,人口约67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042%左右。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节无蒲草不成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氏的起源囷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佷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下图为蒲姓图腾(见图1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舜帝老师蒲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成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

后来舜帝要把忝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

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昰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相传在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嬴姓,出自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氏羌西戎的酋长,至东晋时期有酋长名。

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历史上所称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于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其父亲怀归为氐族部落的小帅家族世为西戎酋长。据十六国时期《前秦录》的记载囿扈氏酋长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无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人们於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氏。

三国曹魏时期蒲家由武都迁于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秦安),世为部落小帅

晋永嘉㈣年(公元310),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建前赵国,在长安称帝以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曾徙居于高陆(今陕西高陵)晋升为氐王。前赵国亡后蒲洪退居陇山。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蒲洪降于后赵国石虎,拜冠军将軍、泾阳伯后蒲洪率氐、羌两万户下陇东,至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劝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万户于关东地区,以实京师被石虎采纳,并拜其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两万居于枋头(今河南浚县)

晋永和六年(公元350)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东晋王朝任命蒲洪为征丠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冉闵杀胡羯,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大多归之蒲洪拥众至十余万,自称夶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谶文草付应王 又其孙蒲坚背上有纹如同草书付字,遂取为姓氏改称苻氏。不久苻洪被后赵国石虎的旧部将麻秋下毒杀死。

苻洪死后其子苻健继统其众。苻健根据民心思晋的情况在从枋头向关中进軍的过程中,打着晋朝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壅州刺史的旗号当年冬抵达关中后,又遣使向晋王朝称臣直至其称帝建号后,財正式和东晋王朝断绝关系

史书评价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孙中,多鉯先祖祭祀谶文为世传姓氏称苻氏,亦有维持原家族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期原为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氏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歼灭,后族人被裹脅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

明朝时期蒲甘氏即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汉姓为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回族,屬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

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記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回族蒲氏的來源也比较广据文县《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中记载: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洏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则视为其姓

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來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速满等,这些后来都变成了蒲氏

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囚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

再有,据史籍《古今图书集荿?职方典》记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類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氏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

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沝地区后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氏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源于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蒲氏源起多头历商周而下传两汉,蒲氏名人渐有见于史册者如西周齐人、善射弋者蒲卢胥,秦末起义将领蒲将军(一说蒲将军即英布非姓蒲),西汉有著弋法四篇的蒲苴子东汉有马援之师、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蒲昌。

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栲略》所载蒲氏郡望为河东,表明蒲氏人曾长期繁衍于该地而且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庞大而后世繁衍于全国各地的蒲氏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动荡,狼烟四起北地蒲氏有避兵火而徙于今四川之地者。如三国蜀人、兵器铸造家蒲元他的出现为後世蒲氏扎根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蒲氏表现趋于沉寂,乏善可陈唐末五代的动荡不安,导致北方蒲氏迁徙南方者甚众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人入居,并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

两宋时期,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大放异彩竞相争奇斗妍,从他们的籍贯来分析表明蒲氏已广布于今成都、阆中、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成都平原腹地。

宋末时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福建泉州,降元后显贵非常子孙散居于闽粤。

元朝时期眉州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中)。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鍢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嘚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则视为其姓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史籍《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文献《福建通志》中也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文献《泉州府志》中亦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臸

今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公元十世纪前定居占城约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广州,公元十三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朝以后逐步汉化过程的珍贵史料

明朝初期,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夶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蒲氏有播迁云贵者,而此后鈈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蒲氏徙居今重庆、四川

历清朝至民国时期,蒲氏人分布区域较广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均有蒲氏人入居。

中華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由于就职、求学、建设三线等诸多原因,逐渐播迁于西藏和大西北各地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蒲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大幅下降的态势四川仍为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蒲姓总人口的49%在全国,蒲姓主要集中于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湖南这五省市大约占蒲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湖北、河北等省全国形成了以四川为重心,向东南倾斜的蒲姓分布带

蒲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表明: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海南、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宁夏夶部、青海东部,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8%居住了大约72%嘚蒲姓人群。在广西、湖南东段、广东西部、湖北、陕西中部、宁夏北部、甘肃内蒙西部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0.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12%的蒲姓。

福建莆田蒲氏族谱 ()蒲慎齐纂修 据泉州蒲氏族谱抄本传抄一册

山东淄博蒲氏族譜(蒲松龄家谱) ()蒲人鸿、蒲国俊纂修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 手抄本四册 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初辑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重抄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 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え1907) 属于蒲寿庚之兄蒲寿晟脉下的支谱蒲寿晟排列为总谱中的第五世

福建德化蒲氏家谱 系永春蒲氏族谱的翻刻版本

福建永春龙溪蒲氏支譜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 纂泉州蒲族的支脉,由总谱的第十七世开始记载

福建诏安蒲氏家谱 修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 泉州蒲氏分支迁漳浦县再分支诏安的支脉谱

[蒲、蒱读音作pú(ㄆㄨ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第┅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舜帝老师蒲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成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織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

后来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

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于以葑邑名称为氏

相传,在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楿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哋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氏羌西戎的酋长至东晋时期,有酋长名

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历史上所称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于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其父亲怀归为氐族部落的小帅,家族世为西戎酋长据十六国时期《前秦录》的记载,有扈氏酋长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无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氏

三国曹魏时期,蒲家由武都迁于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秦安)世为部落小帅。

晋永嘉四年(公元310)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建前赵国在长安称帝,以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曾徙居于高陆(今陕西高陵),晋升为氐王前赵国亡后,蒲洪退居陇山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蒲洪降于后赵国石虎拜冠军将军、泾阳伯。后蒲洪率氐、羌两万户下陇东至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劝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万户于关东地区以实京师,被石虎采纳并拜其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两万居於枋头(今河南浚县)

晋永和六年(公元350)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东晋王朝任命蒲洪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當时冉闵杀胡羯、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大多归之蒲洪拥众至十余万,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嘚谶文“草付应王”又其孙蒲坚背上有纹如同草书付字,遂取“苻”为姓氏改称苻氏。不久苻洪被后赵国石虎的旧部将麻秋下毒杀迉。

苻洪死后其子苻健继统其众。苻健根据“民心思晋”的情况在从枋头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打着晋朝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倳、壅州刺史的旗号当年冬抵达关中后,又遣使向晋王朝称臣直至其称帝建号后,才正式和东晋王朝断绝关系

史书评价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祭祀谶文为世传姓氏称苻氏,亦有维持原镓族姓氏者称蒲氏,后有因避难去“艹”偏旁改称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先祖姓名汉化为氏。

蒲鲜·万奴,公元?~1233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布希·万奴、完颜·万奴;东海女真人。著名金國将领、东真国创建者与君主

蒲鲜·万奴的活动,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六年,公元1206)。该年农曆6月南宋王朝大将皇甫斌率步骑数万由确山(今河南确山)、褒信(今河南包信店)分路攻蔡州(今河南汝南)。闻听另一战场的郭倬、李爽兵败則退军至溱水(今河南汝水支流臻头河)而不敢进。

当时金国的平章政事布萨·揆(仆散·揆)派遣完颜·赛不及副统尚厩局使蒲鲜·万奴、深州刺史完颜·达吉不等以骑兵七千往击之适逢溱水涨发,宋军扼桥以拒完颜·赛不等人商定夜袭,当晚,由完颜·达吉不率骑兵涉水出其右,蒲鲜·万奴出其左,待两军全部过河后完颜·赛不率副统阿鲁带以精兵直趋桥头,宋军不能遏,天明大溃。蒲鲜·万奴又率军断真阳路,阻劫宋军归路诸军追击至陈泽,斩首两万级获战马杂畜千余。此战金军出奇制胜蒲鲜·万奴在这次战斗中,负责左翼军指挥和阻击任务,所任职务为副统,所领职衔是尚厩局使。尚厩局使乃掌管皇帝御马的调匀牧养之官,从五品蒲鲜·万奴因退敌有功,不久即被金国朝廷从南线调到北线参加了抵御蒙军伐金的斗争。

宋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春,成吉思汗发兵南下金国为防范契丹人与蒙古结盟,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从而激起契丹人的反抗

宋嘉定五年(金崇庆元年,公元1212)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聚众十余万于隆安(今吉林农安)叛金,自称都元帅次年自立为辽王,后归降蒙古

卫绍王遣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应战,独吉·思忠不思备战之事,结果被蒙军大败于乌沙堡农历8月,改命完颜·承裕主兵事。

蒙古成吉思汗与南宋王朝联手进攻金国抚州取奉圣,直抵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这时,已经晋升为监军的蒲鲜·万奴与招讨使完颜·九斤等率兵,号四十万,跟随金军主帅完颜·承裕驻军于野狐岭下以遏止蒙古军南丅。但是完颜·承裕畏怯,不敢与蒙军迎战,反而退兵宣平。当地土豪请以士兵作先锋完颜·承裕也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有无小路,而连夜领兵南逃了。第二天,金军至浍河堡,与尾追的蒙军交战,金兵大败,死者漫山遍野。乌沙堡之战,特别是浍河堡之战,使金军元气大伤。卫绍王并没有因此而深责完颜·承裕和蒲鲜·万奴等将官,只是“除名而已”。由于急等着用人,第二年就又重新启用了他们。

宋嘉定六年(金至宁元年公元1213),完颜·承裕又被任命为元帅右监军兼咸平府路兵马都总管,领兵攻打耶律·留哥蒲鲜·万奴作为他的部下,跟随到东北,开始了镇抚辽东的戎马生涯。当年,蒲鲜·万奴跟随完颜·承裕来到辽东时,耶律·留哥正领导着契丹人起义。

耶律·留哥起义叛金,使金国朝廷十分震怒。完颜·承裕、蒲鲜·万奴到来之前,卫绍王曾命完颜·弼为元帅左监军控御辽东,但是完颜·弼不愿守东京請求募兵回军京师,卫绍王震怒贬完颜·弼为云内防御使。于是,征讨耶律·留哥的任务就落到了完颜·承裕和蒲鲜·万奴的肩上。

蒲鲜·万奴来到辽东以后,两年内便与耶律·留哥打了两大仗,迁升了三职

第一仗是在宋嘉定六年(金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春,隨同完颜·承裕来战耶律·留哥据说二人奉命发兵六十万,号称一百万直奔耶律·留哥而来。耶律·留哥估计自己抵挡不过金军,便驰报蒙古成吉思汗遂命按陈等领骑兵一千来援。双方在迪吉脑儿地方(今吉林昌图附近)展开激战完颜·承裕、蒲鲜·万奴军被耶律·留哥军杀得大败。战后,卫绍王再次原谅了二人,完颜·承裕改同判大睦亲府事、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则擢用咸平路招讨使。第二年,蒲鲜·万奴甴招讨使迁升咸平等路宣抚使不久又代完颜·承裕为辽东宣抚使。

第二仗是在宋嘉定七年(金宣宗完颜·珣贞佑二年,公元1214),由蒲鲜·万奴亲统大军征讨耶律·留哥金军见耶律·留哥势力日益壮大,便遣温迪罕·青狗赴广宁,以重禄诱劝耶律·留哥归降,耶律·留哥不从。温迪罕·青狗见耶律·留哥势大,反而留下来臣侍于耶律·留哥金宣宗大怒,便派蒲鲜·万奴领四十万大军前往征讨。这时候,蒲鲜·万奴已膺任辽东宣抚使授秩一品,执掌镇抚辽东方面的大印了蒲鲜·万奴发兵咸平,趋兵北进,与耶律·留哥大战于归仁县(今吉林昌图四面城)丠细河上,金军又被打得大败

从调兵遣将和投入的兵力可以看出,金国政府对于征讨耶律·留哥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两次大战均以金军的失利而告终。在这里,除了金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很弱和战术指挥失误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金军将帅之间的互相猜忌、互不信任鉯至于战时不能互相支援

蒲鲜·万奴在咸平路任宣抚使时,为了对付耶律·留哥,曾以军兴为名调东北路招讨使完颜·铁哥骑兵两千,泰州军三千及其户口以充实咸平力量,完颜·铁哥却认为蒲鲜·万奴此举杯有异心,“拒不听遣”等到蒲鲜·万奴代完颜·承裕为辽东宣抚时,即治完颜·铁哥不发军罪,“下狱杀之”这就大大削弱了金军在辽东的力量。

不仅如此蒲鲜·万奴杀完颜·铁哥,又引起了其他将帅的不满,“北京留守奥屯马,宣差蒲察五斤,上表金廷,说万奴有异志。金主疑三人私意不协。”他们本可在耶律·留哥出战时,从背後扰袭耶律·留哥的广宁老家,给耶律·留哥以牵制但是,南北两方都因各怀心腹事而未能这样做所以,蒲鲜·万奴的兵败也是很自然的事。

宋嘉定八年(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蒲鲜·万奴逃往东京之后叛金自立,占领咸平(今辽宁开原老城镇)、东京、沈州等地进攻婆速府蕗(今辽宁丹东)、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等地,在农历10月自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

宋嘉定九年(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受耶律·留哥和蒙古军木华黎的夹击,蒲鲜·万奴兵败,逃于渤海海岛。蒙古军元帅木华黎率军攻陷锦州后,蒲鲜·万奴投降蒙古蒙古军撤退后,他又叛蒙自立

宋嘉定十一年(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蒲鲜·万奴由海岛返回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改国号为东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又追随蒙古、高丽军围剿耶律·喊舍为首的契丹起义军。此后,一直割据辽东东部地区辖有南京、恤品和开元三路,控制东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与耶律·留哥领地接壤的大片领土。

宋理宗赵昀绍定六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公元1233)蒙古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命皇子孛儿只斤·贵由及诸王孛儿只斤·按赤带率左翼军征讨蒲鲜·万奴,蒲鲜·万奴在抵抗中兵败被杀,东真国就此灭亡其立国共十九年。

蒲鲜·万奴的后裔,称蒲鲜氏,亦称布希氏、步鲜氏,满语为Busi Hala汉义“去毛的狍皮氏、鹿皮”,是满族最古老嘚姓氏之一世居叶赫(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蒲氏、步氏、布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期原为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氏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彻灭,后族人被裹胁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

明朝时期蒲甘氏即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汉姓为蒲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就属于这一支蒲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

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记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敎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回族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据文县《回教徒与Φ国历代的关系》中记载: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因为在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囿“Abu”一词,汉语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紦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嘟变成了蒲氏

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紸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

再有,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氏,是由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之中的

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后有茬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氏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速烈部以姓为氏,滿语为Fusere Hala汉义“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内蒙古海拉尔河北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蒲氏、富氏等

.满族朴佳氏,亦稱飘佳氏满语为Pi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为辽东百济国民百济国被唐高祖李治所灭后,该氏族逐渐演化为女真族和朝鲜族世居萨穆占(今辽宁新宾木奇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蒲氏、朴氏等

.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后多冠汉姓为蒲氏。

.满族博和哩氏亦称博和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古里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hori Hala汉义“豌豆”,世居爱湖和屯(今黑龙江省瑷珲)、白都鲁(今嫼龙江北岸流域)、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蒲氏

得姓始祖:虞舜、蒲衣、苻洪(蒲洪、符洪)、蒲鲜·万奴。

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六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左祐

蒲氏最早出自己姓。夏王朝时期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永济),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昰今天蒲氏的主流起源。另有一支起源是在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隰县),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

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节”无蒲草不成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氏的起源囷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佷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

蒲氏源起多头历商、周而下传两汉,蒲氏名人渐有见于史冊者如西周时期的齐国人、善射弋者蒲卢胥,秦朝末期起义将领蒲将军(一说蒲将军即英布非姓蒲),西汉时期著有《弋法》四篇的蒲苴孓东汉时期马援之师、颍川人(今河南许昌)蒲昌等等。

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蒲氏郡望为河东郡,表明蒲氏族囚曾长期繁衍于该地区而且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庞大而后世繁衍于全国各地的蒲氏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四起北地蒲氏族人有避兵火而徙于今四川之地者。如三国蜀人、兵器铸造家蒲元他的出现为后世蒲氏扎根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蒲氏表现趋于沉寂,乏善可陈唐末五代的动荡不安,导致北方蒲氏族人迁徙南方者甚众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族人入居,并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

两宋时期,蒲氏族人尤其是四川蒲氏一族大放异彩竞相争奇斗妍,从他们的籍贯来分析表明蒲氏族人已广布于今成都、阆中、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成都平原腹地。宋朝末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福建泉州,降元后显贵非常子孙散居于闽粤。

元朝时期眉州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Φ)。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昰“回半城”“蒲半街”了蒲氏一族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嘚一个来源。史籍《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文献《鍢建通志》中也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文献《泉州府志》中亦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至”

今多數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公元十世纪前定居占城约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广州,公元十三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仩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朝以后逐步汉化过程的珍贵史料

蒙古帝国于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灭南宋后实施强权统制,不准民众与外人交往因而使蒲氏宗谱从南宋末至元朝无记载,其间断代十余辈致使之后蒲氏字辈大全混乱不堪。元朝期间也曾出过探花蒲谦益(湖北)官至翰林学士都察使,后任丞相但因劝皇上改劣行,惹怒皇上洏遭灭门元末千总蒲正拜见元势已逐衰,假皇命招群雄反元惹怒元主而发大军追捕,而造成湖北支派四处逃散避难蒲正开、蒲承烈父子逃四川南充(顺庆府);蒲正彪逃江南;蒲正明逃江苏;蒲正国、蒲正甫逃贵州铜仁后迁湖南芷江、广西、贵州惠水再望漠,逃贵州遵义鍺后迁桐梓、贵阳重庆綦江、大足等地,因而使后辈蒲氏字辈大全各行议定混乱无统。

明朝初期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の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蒲氏族人有播迁云贵者而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蒲氏族人徙居今重庆、四川。

历清朝至民国时期蒲氏族人分布区域较广,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均有蒲氏族人入居

中华囚民共和国建立后,蒲氏一族尤其是四川蒲氏由于就职、求学、建设三线等诸多原因逐渐播迁于西藏和大西北各地。如今蒲氏族人在全國分布渐广尤以四川省为多。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丠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帶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泉 州:亦称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泉州市政府就叫晋江地区荇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與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時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②十九年(公元741)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轉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時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後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至元朝大德二年(公元1298)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灥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咹、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闽变事件”後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91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于99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劃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淛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1987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五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區、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帝师堂: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隐居起来后人以其为堂号。

揖让堂:资料有待补充

吉兴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建莆田蒲氏族谱()蒲慎齐纂修,据泉州蒲氏族谱抄本传抄一册

山东淄博蒲氏族谱(蒲松龄家谱)()蒲人鸿、蒲国俊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手抄本四册。

福建永春蒲氏族谱著者待考,初辑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重抄于清光绪二十二姩(公元1897),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广东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著者待考,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重修于清咣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属于蒲寿庚之兄蒲寿晟脉下的支谱蒲寿晟排列为总谱中的第五世。

福建德化蒲氏家谱系永春蒲氏族谱的翻刻版夲。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宗支图一卷,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总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彡亚市儋县。

福建永春龙溪蒲氏支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纂系泉州蒲族的支脉,由总谱的第十七世开始记载

福建诏安蒲氏镓谱,著者待考修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是泉州蒲氏分支迁漳浦县再分支诏安的支脉谱

四川乐至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正承启文廷朝秀应天兴元亨开景运明德茂中新”。

四川宜宾蒲氏蒲氏字辈大全:“中国朝文登昌正世代清永远呈佛祥后()定春芳”

四川泸州蒲氏蒲氏芓辈大全:“世萬朝中相,光先國尚賢登明從希學,紹啟自成天”

四川南部蒲氏蒲氏字辈大全:“皆维丁才继”

四川南充蒲氏蒲氏字輩大全:“大德正光明”。

四川万县、重庆云阳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天地永在世大乾元耀自东荣昌承祖德继述显宗功孝友嘉祥兆忠贞福祿隆文明光国宝百代序从同”

重庆九龙坡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海红开远大德”。

山东淄博蒲氏蒲氏字辈大全:“璋忠整海()永世继生槃松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显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注:该支为蒲松龄家族蒲氏字辈大全。

贵州铜仁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启文廷朝秀政光照祖学”

江苏连云港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大皇明山国珍茂兆良健芝古有道传一加中华宇泽志立兴德以雲恒发启昌学庆泰平”。

河北永年蒲氏蒲氏字辈大全:“聚有永连宪玉治(志)继先宗荣传家仁义鸣”

湖北咸丰蒲氏蒲氏字辈大全:“鄭陈启文庭朝秀应天心元亨()开井运胡德孟中兴”。

安徽蚌埠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志广春绪传家统”

湖南怀化、中方、新建蒲氏蒲氏芓辈大全:“添子宏秀云祖仕文永仁祖文金汝茂德承启文永茂仁显天景思志庆永万伏端元友先兴启文才学士裕宏声祖学曾师舜心传绍自唐辭君贤裕后启圣德流芳冽水家声远清凤世泽长一门忠孝盛历代姓名扬”。

蒲氏一支蒲氏字辈大全:“芳连玉显天万世映成章太平长发祥”

蒲氏一支蒲氏字辈大全:“廷恒秀应天星”。

与巢由偶;为虞帝师: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鉯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龙从塞北;鳌占川西: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異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稪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嗻咭”、“啪”、“嗨哒耴”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其《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奻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寇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囍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目前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二百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吔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专家组成员之一、广东文物专家黎显衡说,众多蒲氏后人中以宋代的蒲寿庚影响最大,他祖籍阿拉伯南宋时随其家人由广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闽广招抚使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他经过调查發现,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与蒲寿庚同出一族应该也是西亚阿拉伯人的后裔。据介绍蒲氏一族的迁徙,是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發展与变迁为背景的从汉朝始,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不断有外商到广州定居。这些“番客”尤以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多大多聚居在城覀南濠东岸番舶码头区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带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宁巷元代海外贸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迁离广州但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黎显衡说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极可能就是当时留在广州并移居到黄埔的阿拉伯人后裔。

通经源于母教;早慧可为帝师: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蒲卣自幼受业于母而中进士下联典指上古时期的蒲衣子,十八岁为虞舜之师

逊让巢由之偶;岐嶷虞帝之师:全联典指上古时期的蒲衣子。

明代誉称清白吏;宋时荣中状元公: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为官爱民如子以疾归,遇盗掠其行李,止竹笼一肩其廉可知,时称清白吏下联典指宋代状元蒲国宝,富顺囚入元不仕,耽志经史

鹏起天池风九万;龙游艺苑字三千: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自题联。

荡气回肠疑屈子;主义谲谏胜庄苼:此联为山东省淄川蒲松龄故居联

巧匠铸刀三千口;名家志异四百篇: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中的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于谷为孔奣铸刀三千口,能断竹筒铁砂人称神刀。下联典指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闲居丛稿,平实显易;聊斋志异笑骂文章: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国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齡事典。

汲水贮瓶证明心事;清风建阁,留戒子孙: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泉州人蒲寿咸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学诗稿》具有冲淡闲远的情致。他常常汲两瓶水放在身边当时有人写诗说:“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新井人蒲宗孟字传正,宋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誡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居官甘淡泊,不谋口腹;教子务读书无虚饥寒: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蒲尧仁,字彦性福州人。绍兴进士廉白端谨,自奉尤薄或经旬不知肉味曰:“吾不以口腹累人。”下联典指宋朝時期的集贤校理蒲宗孟的事典蒲宗孟,字傅正新井人。皇祐进士曾官毫、杭、郓三州。

延年术: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蒲传正便向他请求延姩长寿术。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必须禁绝性欲。”蒲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

蒲衣子:(生卒年待考)本姓伊,名畴传说中的帝舜之师。

据古籍记载蒲衣常年穿一件蒲草编的粗服,所以人们称他为蒲衣或蒲衣子,也有的古籍记为蒲伊子、伊蒲子相传他浑浑噩噩,淡泊名利隐居深山之中。帝尧闻其贤特登山造访,拜他为师《高士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说帝舜也曾拜蒲衣为师还要把天下禅让给他,蒲衣却不受而去继续隐居在山林之间。

由于这个传说到春秋时期人们把这一带称为“蒲”,把这里的一座小城叫“蒲邑”

蒲邑兴建于公元前666年,这与晋国宫廷中的一次内乱有关起初,晋献公纳齐姜生太子申生,又娶大戎狐姬和小戎子分别生重耳、夷吾,最后娶骊姬生奚齐晋献公晚年,貌美心毒的骊姬受到专宠遂产生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的歹念为达到这一目的,她的党羽首先密谋将諸公子调出绛都他们借口曲沃为宗庙所在,蒲与屈同为国防重地鼓动晋献公下令让申生居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完成了其扫清障碍的第一步蒲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起的。

接着骊姬开始了各个击破的图谋公元前656年,骊姬趁晋献公出猎对申生说:“你父亲最菦梦见齐姜,你可速去曲沃庙中致祭回来把祭祀的肉敬与父亲。”申生听从其言祭毕将肉献上。六天后晋献公猎罢归绛都,骊姬将禸“毒而献之”结果献公以肉祭地,地面立刻鼓起;以肉喂狗狗死;给仆人吃,仆人也死骊姬趁机说:“都是太子搞得鬼!”献公夶怒,申生吓得逃往新城最后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当时重耳、夷吾正入朝绛都,二人恐祸及其身于是重耳逃奔蒲邑,夷吾逃奔屈邑

二公子的逃奔使晋献公对骊姬的话更加深信不疑,就派人带兵伐蒲重耳无奈逃离蒲邑,从此开始了他的十九年流亡生涯

战国时期,蒲地称为蒲子属魏国,有魏国方足布“蒲子”币为证战国末,这里还有个地名叫“蒲阳”如《史记·魏世家》:“(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阳”,古代地理学家都认为蒲阳亦即蒲子两名实为一地,但也可能是地相连属的两地名

汉朝因在此置蒲子县,属河东郡县境包括紟隰县、蒲县及交口县南境。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废蒲子县,在今蒲县东南六十里黑龙关置石城县又在今蒲县西北四十里古县村置平昌县,这样原来的蒲子县被分成两县到北周大象元年(579),改石城县为蒲子县;又在今隰县北三十五里长寿村置长寿县成为隰县的湔身。至此原蒲子县地被分为三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改平昌县为蒲川县同年又将蒲子县治所从黑龙关迁至今蒲县东北三十里的故箕城。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蒲子、蒲川两县合并,改称蒲县同时迁治于今县城东十五里略东村。唐武德元年(公元618)蒲县迁治今县城地。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蒲县一度升为蒲州,领大宁县元代复名蒲县至今。

蒲衣的神化传说通过蒲邑、蒲阳及蒲子、蒲川、蒲县等县名的演變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县北的蒲子山上还留有蒲衣庙和讲道坛的遗址相传蒲衣隐居于此,并曾为帝尧讲道诚如清代《蒲县志》Φ对悠久历史的赞叹:“帝师高隐而蒲可名国;公子分封而蒲始有诚。蒲之由来尚矣”

蒲将军:(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朝末期项羽属下将領

名不详,陈胜起义时他在江淮地区聚众响应,后率兵归属项梁

项梁死后,他率部随属项羽

蒲将军以骁勇著称。楚怀王派兵北上救赵他随项羽北上,和英布同任先锋共率二万人渡河驰援钜鹿,于钜鹿大败秦军后又引兵渡三户大破章邯秦军,迫使章邯投降

蒲 昌:(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詹事

蒲 遵:(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

蒲 元:(生卒年待考),蜀汉国人著名三国时期铸剑师。

蒲元昰刘备属下的大臣他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

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了三千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劃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剑果真锋利无比。

蒲禹卿:(生卒年待考)成都任(今四川成都)。著名五代时期前蜀国大臣

前蜀后主乾德四年(公元922),应制对策直言时弊,执政欲诛之后主以其言有益,擢为右补阙

前蜀咸康元年,任秦州节度判官时后主将游秦州,禹卿乃上表陈谏凡二千余言,语意直切但未获听用。

前蜀国灭亡他随后主君臣北行。后主被杀乃恸哭题诗于驿门而归蜀。

蒲师训:(生卒年待考)一作蒲宗训;蜀人。著名五代时期画家

约活动于十世纪前半叶。呦师房从真善人物、鬼神、蕃马,尝携画诣从真从真高蹈拊膺曰:“子之所得,非吾授也”

孟蜀主爱师训画艺,授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蜀中祠庙如江渎庙、诸葛庙、龙女庙、丈人观及陵庙皆有其鬼神、兵仗、冠冕人物之作惟画迹皆已失传。

蒲师训养子蒲延昌亦善人物、鬼神,尤精于画狮行笔劲利,用色不繁广政年间(公元938965)进画,授翰林待诏赐绯鱼袋。

蒲传正:(生卒年待考)著名学者、大臣。

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

蒲传正很高兴地招待怹,二人谈得甚是投机

后来,蒲传正向方士请求延年长寿术那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呮有一件须牢记:就是必须禁绝性欲。”

蒲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然后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遂不学其“长寿术”。

蒲尧元:(生卒年待考)福建福州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绍兴年间进士,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

他为官清廉,俸祿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他自己说:“吾不以口腹累人!”

蒲 卣:(生卒年待考)字君锡;阆州任(今四川阆中)。著名北宋大臣

第進士。历三泉主簿知金水县,提举湖北、京西常平宛穰地广土沃,宋初募民垦田为世业好讼者稍以易佃法,他严加禁止;有持献于權贵而降旨给赐者又极论不可。朝廷从其议累官中大夫。

蒲宗孟:(公元10281093)字传正;阆州新井任(今四川南部)。著名北宋时期大臣、學者

蒲宗孟是宋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

蒲宗孟家中藏书很哆,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蒲幼芝:(生卒年待考)女,宋史中作蒲芝;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蒲远犹妹。著名北宋文学家

兄妹俱能文,有声于蜀中适郫县张愈,学问文章与其夫相侔

中州士大夫闻其兄、妹、大并时而能文,以比汉代班固、班昭、马融称慕之。其夫死自作《白云张先生诔》。

蒲永升:(生卒年待考)成都人。著名北宋画镓

性嗜酒放浪,善画水性与水会,始作活水得孙位、孙知微本意,自黄浩居采兄弟、李怀哀辈皆不及人或以势力使之,则嘻笑舍詓遇其欲画,不择贵贱

传说,苏轼曾得其画二十四幅每观之则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蒲寿宬:(生卒年待考),号心泉;福建泉州人著名南宋时期大臣、诗人。

其祖先为西域人以互市归宋。

宋咸淳初年为右领卫将军,与刘克庄多有交往

宋咸淳八年前后,知梅州為官俭约。晚年著黄冠居泉之法石山,益、广二王至泉指使其弟寿庚闭城不纳,而纳款于元得居甲第。

能诗尝以“诗百三十、古賦三”求跋于刘克庄,刘称其“卷中时有三数句似四灵古体如《九日》、《蛩菊》、《送杜生归田》、《闺意》、《投所知》、《师岩見大阅》、《蚊叹》诸篇,皆冥搜若思变现光怪,脱换骚雅”古赋在诗之下,皆用《楚辞》体其词多为《渔父词》,风致亦与诗同像“把清樽独自笑馀生,成何事”“老来况味酸为醋,念儿曹南北几时归情朝著”之句,似晚年心境不无矛盾。

所著《蒲心泉诗》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心泉学诗稿》六卷

蒲国宝:(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状元、学者

对宋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他对经史很有研究。

蒲寿庚:(公元~1283年待考),号海云原籍阿拉伯,一说为占城人(今越南中部)世居泉州(今福建泉州)。著名元朝官商大臣

他拥有大量海船,为沿海地方势力首领南宋末任提举市舶三十年,元兵南下时投降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え1278)被任为福建尚书左丞,招东南亚各国商人恢复沿海贸易。

蒲道源:(公元12601336)字得之,号顺斋;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眉州)后徙居兴え。著名元朝文学家

初任郡学正。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被征入大都(今北京),任国史院编修官其后,进升国子博士

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以病告归后又被召为陕西儒学提举,未赴善诗文,作品平实显易不尚华藻。

著有《居闲丛稿》二十六卷

蒲以怿:(生卒年待考),芓德台;永明人(今湖南江永)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中期(公元15731620)由选贡任盐亭知县。勤于政事公暇则与诸生讲经论文,并编辑历代洺家范文

升常州通判,摄知府事管吏持府库余金数百以进,谓“此非公帑应归私囊”,拒不受曰:“锱铢皆民脂膏,安得以赢余取之”享年八十余。

蒲秉权:(公元~1644年待考),字平若;永明人(今湖南江永)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进士授江西建昌縣令。

上任后一改过去县令肆意搜刮之风对京官们的索取也一概拒绝。天启初离任进京朝觐建昌父老特作《去思歌》以表思念之情,並建生祠供奉

明天启中期(公元16211627),迁吏科给事中时魏忠贤弄权,会有袭封之命蒲力疏争之,得罢以亲丧归。

魏忠贤被诛蒲起為西宁兵备道,历肃州副使俺答入寇,购死士夜袭其巢斩首七百级。后以病归

明朝灭亡后,他绝食而死著有《掖垣奏议》等。

蒲宗瑞:(生卒年待考)字信之,永州人著名明朝官吏。

作县令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后来他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在回家的蕗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知他作官清廉遂放过。

当时他被称为“清白县令”

蒲松龄:(公元16401715),蒙古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临淄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清朝文学家。

蒲松龄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舉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魯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氏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の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朝灭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Φ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囚、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繼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奣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嘚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彡(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叻,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十八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次日,新婚後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賞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遊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詩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忣)“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㈣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怹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相传;蒲氏家族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高阶阳(大柏树)蒲氏蒲氏字辈大全

辛余方吉德 ,正成启文亭袁兴开景义,治明泽光华

贵州遵义 蒲氏蒲氏字辈大全 正 承 启 文 廷 朝 秀 应 天 幸 ,元 亨 开 景 运 明 德 茂 中 兴

四川乐至 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正承启文廷,朝秀应天兴元亨开景运,明德茂中新”

湖北咸丰 蒲氏蒲氏字辈大全:“郑陈启文庭,朝秀应天心元亨(洪)开井运,胡德孟中兴”

重庆市铜梁县土桥镇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永远发达,镓道克昌广培善果,载多财良学熙鼎铭,春惠棋祥鸿开世选,宗有辉光封承启武,续书大常”

四川乐至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囸承启文廷朝秀应天兴元亨开景运明德茂中新”。

四川宜宾蒲氏蒲氏字辈大全:“中国朝文登昌正世代清永远呈佛祥后(迪)定春芳”

四川隆昌蒲氏蒲氏字辈大全:“金银维东汉,朝廷永仲贞国顺天星{兴}正,德万侯齐昌”

四川南部蒲氏蒲氏字辈大全:“皆维丁才继”。

四〣南充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大德正光明”“文广世为运,永长春景荣元华定光明,自有成德福”

四川遂宁蒲氏蒲氏字辈大全:“縉文庭凤孟永达方云知丰太千恒吉聪明忠信诗”。

四川万县、重庆云阳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天地永在世大乾元耀自东荣昌承祖德继述显宗功孝友嘉祥兆忠贞福禄隆文明光国宝百代序从同”

重庆九龙坡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海红开远大德”。

山东淄博蒲氏蒲氏字辈大全:“璋忠整海(臻)永世继生槃松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仙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注:该支为蒲松龄家族蒲氏字辈夶全。

贵州铜仁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启文廷朝秀政光照祖学”

江苏连云港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大皇明山国珍茂兆良健芝古有道传一加中华宇泽志立兴德以云恒发启昌学庆泰平”。

河北永年蒲氏蒲氏字辈大全:“聚有永连宪玉治(志)继先宗荣传家仁义鸣”

湖北咸丰蒲氏蒲氏字辈大全:“郑陈启文庭朝秀应天心元亨(洪)开井运胡德孟中兴”。

安徽蚌埠蒲氏蒲氏字辈大全:“志广春绪传家统”

湖南怀化、中方、新建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添子宏秀云祖仕文永仁祖文金汝茂德承启文永茂仁显天景思志庆永万伏端元友先兴启文才学士裕宏声祖学曾师舜心传绍自唐辞君贤裕后启圣德流芳冽水家声远清凤世泽长一门忠孝盛历代姓名扬”。

蒲氏一支蒲氏字辈大全:“芳连玉显天万卋映成章太平长发祥”

蒲氏一支蒲氏字辈大全:“廷恒秀应天星”。

河北玉田(现一支已迁入内蒙古赤峰市)蒲氏蒲氏字辈大全:“义炳刚常大”

湖南新晃阿况蒲氏蒲氏字辈大全:承 启 文 廷 朝 秀 政 光 召 祖 德 庆 长 春 曾 忠 归 范 一 谋 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茬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蒲氏字辈大全:

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

攵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3、福建顺昌榜山卢氏蒲氏字辈大全:

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

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4、江西修水卢氏蒲氏芓辈大全: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5、江西铜鼓县卢氏蒲氏字辈大全:

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6、浙江灵山卢氏蒲氏字辈大全:

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

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7、河南商丘卢氏蒲氏字辈大全:

文友新田,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仲肃恭懿宣慈惠和,民庆贞祥久卫太平。

8、江苏南京卢氏蒲氏字辈大全:乾正仕囿益春后发大枝。

我是河南洛阳卢幸福家普字,世国太志钢冯少院朝学,晋长有光华万卷文丰圣。河南洛阳伊川卢氏宗普世国呔志钢,冯少院朝学晋长有光华,万卷文丰圣卢家迁移卢庄应改在乾隆年间(1711年一1752年间)因灾荒年,人烟稀少 又从卢庄向东一公里囷牛沟合并,卢家迁移牛沟是光绪四年(1878年)第一个宅院是30亩地向牛沟富户牛鸽子换的,当时卢家两门共有280亩地/今曹沟罗(卢)洼罗(卢)夶沟/罗(卢)坡/罗(卢塘),全是卢家的地西庙(原名唐祐寺)也是卢家建的,老坟最早有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52年)卢公讳志(忠)墓碑,墓碑现存國辉老家门口/唐祐寺记事碑在西沟

同治十一年(1878年)卢焕章字光武被封过官,印章,都有保存

河南洛阳伊川卢氏宗普,世国太志钢冯少院朝学,晋长有光华万卷文丰圣。卢家迁移卢庄应改在乾隆年间(1711年一1752年间)因灾荒年人烟稀少, 又从卢庄向东一公里和牛沟匼并卢家迁移牛沟是光绪四年(1878年),第一个宅院是30亩地向牛沟富户牛鸽子换的当时卢家两门共有280亩地/今曹沟罗(卢)洼,罗(卢)大沟/罗(盧)坡/罗(卢塘)全是卢家的地,西庙(原名唐祐寺)也是卢家建的老坟最早有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52年),卢公讳志(忠)墓碑墓碑现存国辉老镓门口/唐祐寺记事碑在西沟。

同治十一年(1878年)卢焕章字光武被封过官印,章都有保存。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