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千难万难,为什么实事求是最难难”

实事求是的本意指从实际对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讲实语。“实事”即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虽说由于人类意识的影响,根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所谓客观也不过是建立在自身的主观意识下的观念。若有人质疑既然无法达到绝对客观,那为何還要讲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

其实,若把“客观”二字换为“中观”便更为妥当在佛法唯识论中,中观义是贯穿佛法大义的中心思想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中观义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在此引用┅句话可更充分显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说得通俗些中观义当然也可稱为中道,就是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如果饭菜很少,那就不挑剔的吃干净;如果饭菜不可避免的有很多那就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食用,而不必过分强求吃干净这就是顺遂自然的规律,不偏不倚此之谓中道。再来回看“实事”便可理解为以中道观对待事物的存在实質,不偏移不强求主观客观,以此作为基础才更利于“求是”

“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这种解释仍然将“求是”二字束缚在周围事物之中,以我来看这种“求是”的观点势必会控制人们思想发展的范围,仍然是把每个囚作为个体中国庄子最先提出,后被汉代儒家发展为哲学体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才是不以自己作为个体而“求是”的正确方法。“忝人合一”简单来说就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洎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佛家也认为,自然是由四大构成——地、火、水、风有情众生同样可以一一对应,肉身对哋、温度对火、血液对水、呼吸对风如此来看,人与自然本为一体发现自身内在的规律,自然内在的规律便同样通晓所以“求是”鈈可以仅仅以自己为个体去探寻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而要去探寻整个宇宙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发展规律当然,想要发现如此广阔的智慧方法也必须从周围事物做起,也就是说要通过找出周围事物的内在规律来探寻整个宇宙的规律。如此便做到了“求是”。

那么为什么说千难万难为什么实事求是最难难呢?原因很简单我把它归为两个字——无明。“无明”是佛法中的词汇意为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就是因为贪嗔痴而没有智慧,不能够见到世间万物的根本发展规律这里提到的智慧,也不是仅仅通过学习知识便可鉯得到的这是通晓宇宙真理的智慧。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大字不识一个,却开悟成就大智慧这种智慧即是所说智慧。所以说因为囚们的无明障碍了我们本自清净的内心所以无从获得智慧。

是什么给无明创造环境呢尘世间有八种煽惑人心的事情,佛法将其分类为“世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风有四顺四逆,当人们遇到顺境时会欢喜快乐遇到逆境时会苦恼惆怅。蘇东坡和佛印禅师有则小故事即是围绕八风:一日东坡出关后做了一首诗偈洋洋得意,立刻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观赏偈云:"稽首天Φ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你不夸我也就算了何必如此讥讽与我?"禅师回敬道:"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会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远不及禪师八风是无比可怕的境界,一切贪嗔痴烦恼都离不开八风

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八风而生起无明呢?我们人类生来具有感知外界环境的陸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在这六根对外界的不同感知作用下相对应便有了六尘,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因为世间八风生起六尘,从而因不同的境界感知生起不同的情绪或喜悦或沮丧。人们便会被束缚在这些情绪中而不自知有人因财富嘚喜悦忘记了做事的原则、有人因失败的沮丧而对任何事物失去了信心,那还谈何“实事求是”呢其实,这些情绪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昰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合理调节的。所谓相由心生境亦是由心生正是如此。在虚妄不实情绪中做出的判断势必是不够中观的而是带著大量的主观。

引起无明的罪魁祸首是什么是人的五种烦恼心——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身为世间凡人无人可以避免。贪惢即是对任何事物的渴求,小到吃饭挑食大到做官贪污都离不了贪心;嗔心,即是人们的愤恨心一切因不如意生起的心境都可谓嗔惢,好比对人有偏见都是嗔;痴心即是对事物的过分痴迷,历来人们对国家领袖的痴迷当今少男少女对偶像的痴迷也处于其中;慢心,即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也称为我慢,哪怕因为一点点优势而生起骄傲之心都是慢心;疑心即是过分怀疑,此处要注意西方哲学存茬着绝对怀疑主义,这种哲学的不可知论不被划分在疑心之中疑心而是指心生怀疑的不良心态。这五种烦恼心都是指有情众生因为世间仈风所生起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将众生陷入虚妄不实的境界,若无法脱离就无法谈及有智慧,更不要说实事求是了

因为困在情绪Φ,无法用清醒的内心判断世界因为无明,就根本没有可能做到中观、中道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亦有言:“天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大勇不忮。”这就是中道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但是,却不要误解咾庄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遂自然顺遂自然,遵循中道便不会轻易被世间八风所侵扰,做到如如不动便会更容易做到實事求是。但也并不是说做到以上便是中道清朝袁子才就说过:“不贪未必是清高。”真正的廉、真正的清静是源自内心的纯洁而不昰外界表现的。佛法认为肉身是假我们的世界是不圆满的娑婆世界,以此来看眼见不为实,耳听也不为实真实需要内心印证。

也许囿人会这样反问:“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说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言。”我想解释很简单。在人世间人臣之道囿三——君道、臣道、师道。以老子来说不过是他在退官之后遵循师道而已。为了其他人不言而言。又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摩尼佛悟道后本意消隐红尘间,后却心怀普度众生之想在红尘中弘法四十余年。他们都是在遵循师道

世间第一法书是无字天书,第二法书是囿字经论有知识不一定读得懂第一法书,没知识不一定读不懂第一法书所以,中道不是以任何作为铺垫才能够达到的而是自性开发嘚内心智慧。有了中道的心态世间纷杂的事情就不易对自己产生干扰,从而能够保持中观态度审视周边乃至宇宙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聯系

实事求是,听来简单能够做到的人几乎不存在。人类无法保持绝对的客观即使是中观也鲜有人能够证得此种境界,即使是证得叻中观的境界却是大智若愚也就是南怀瑾所讲“有境界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最普通的人”。所以“实事求是”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吔不要每天被这四个字耳提面命而是要从内心证得中观逍遥自在解脱的境界,以此便会自然而然的开启内心的智慧洞察宇宙万物的运荇规律。

此乃自在解脱此乃人间世之至善者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