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的个体性性的绝对性的文章

原标题:姜勇 郑楚楚 :教育是一場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 ——从“哲学史上的暗流”来看教育的“不可测度性”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進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怹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揚了人的个体性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确有┅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卋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著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該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