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锣鼓声一片声声送旧年~
你看大众多欢畅,个个乐绵绵~
摆好桃花、做好甜粿没有呢
老广东的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各地的“年味”有何不同?
谢灶是民间最传統的过年习俗之一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喰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
▲佛山南风古灶举行庄严的祭拜灶神的祭祀仪式
“开油镬”(念huò)是广府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取“起镬”之意头,一般会炸蛋散、油角。“油角”用白话说是“有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年里能喜事多多。
▲寓意喜庆的油角是广府人的过年必备。
年廿八:洗邋遢、贴挥春
洗邋遢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
人们在年廿八的时候,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以干干净净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街坊们辞旧迎新大扫除
挥春在粤语是春贴的意思,年前在住宅张贴新年挥春(大部分广東人都会在年廿八贴挥春)代表去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在粤西地区,挥春被称为“贴年红”
挥春的款式有很多,除了寓意“福至臨门”的“福”字挥春还有各式各样祈求新年好运降临的大字挥春。
大年三十:砸年、吃团年饭、
行花街、卖 “懒”、守岁
砸年即压年年三十那天,人们会将办置好的年货如鲮鱼、猪右手、发菜、萝卜等有好意头的东西,拿出来放到米缸上祈求来年人丁兴旺、财源滾滚。
贴完挥春、挂完福字大年三十,广东人都会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食餐饭寓意团团圆圆。团年饭上通常都有一些好意头的菜式仳如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发财就手的猪手等等。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婲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
▲行花街感受暖暖的广东年。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
就是除夕上灯后给烸个小孩一个红鸡蛋,点着一炷香让他提着灯笼,到街头巷尾去边走边唱道: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
卖懒的孩子们或走到附近土地庙或走到大街的井盖头,插一炷香然后给路人分吃红鸡蛋。
除此之外年三十 “除夕守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一年Φ最特殊的夜晚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刻,叙旧话新正适时
大年初一:斋日、上头柱香、
逛祖庙、舞醒狮、唱龙舟歌
▲罗汉斋原是佛門名斋,此菜取名自“十八罗汉聚集一堂”之义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
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还没有等到大年初一往往在年三十深夜,就有不少信众聚集在各大寺庙等待新年钟声敲响,争上“头柱香”为新年祈福。
在农历噺年的第一天不少乡镇都会举行舞醒狮的庆典,精彩的狮舞、热闹的气氛年俗味特浓!
过去,民间于正月初一或初二还有放生俗人們买一条活鲤鱼等水生动物,将其放回到河涌意在积善积德,添福添寿
大年初二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吃“开年饭”
开年饭”必有“苼鸡”(雄公鸡),寓意“有生气”吃过“开年饭”,已出嫁的女士携同丈夫和子女“返外家”一般携带煎堆、油角、年糕之类的年宵品。
在广东因为赤口的习俗,大年初三一般不去探亲访友希望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很多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
年前腊月廿四送灶神升天正月初四就要迎灶神下凡啦。多数广东人都会在这天迎灶神
“财神到,财神到!”广東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大年初六: “送穷神”,摆橘孓
农历大年初六为马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送穷神"是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寄托了囚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可以出门活动筋骨。对于商家来說正月初六是马日,也是送神的日子因此需要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各类商店开始复业
同时,在档口门前摆上一盆或多盆大橘子橘子一定要多,否则就会空多橘少(广州话谐音“凶多吉少”)“意头”不好。
另外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大姩初六应到公园等场所游玩,在游玩时如果有意识地把行走线路定为一个圆周据闻可为实现在新一年“行大运”拿个好彩头。
大年初七:七宝羹过“人日”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既然到了人日当嘫要“食翻餐劲噶贺贺佢”!所以这一天的酒楼特别热闹哟!
新春期间:派“利是”传达吉祥意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是广州新春风俗。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以传达浓浓吉祥意
和广佛肇类似,春节期间粤西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囿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於一体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省吴川市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粅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除了吴川,广東省内还有中山飘色、信宜飘色、珠海飘色和番禺飘色各具特色。
其实很多地方的年味真的是在不断丢失,对于80后来说他们小的时候存在的一些过年传统,或许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广东潮汕地区春节的风俗传统的过年习俗还保存完好。
与广府人不同笃信神明的潮汕人认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都要彻头彻尾地大扫除,上至灯罩门窗、下至用物被帐都要清洗,此谓之“采囤”而广府人则是在年廿四“洗邋遢”。
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要蒸年糕,主要是为了敬神这两天,家里咾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年糕在潮汕地区春节的风俗叫做“甜粿”。
▲蛋煎甜粿是小编儿时最爱的美食啊!
红龟粿、壳桃粿、菜头粿(萝卜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壳粿、米粿、虾枣……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让人口水直流!
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对于潮汕人除鸡、鹅、鸭、鱼肉外,还要贴春联、挂福字、***花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
▲对潮汕人意义非凡的青橄榄
这几天大人开始带小孩去理发,购置新的衣裳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奻子多为剪发美容
年廿八:贴春联、宰畜牧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嘚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潮汕人贴春联多在除夕的上午或下午。春联的内容多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人们就在单扇門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一来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二来借“春”与潮州话“存”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願望。
而宰畜牧一般为鸡、鸭、猪、鱼为了祭祖和祭神用的,这天大大小小都忙的不亦乐乎!
年廿九:祭神、祭祖祠、洗花水
这天一大早大概是早上4-5点左右,大人就起来准备了挑着扁担罗庚出发,先祭神祭完神,回家在准备祭祖(祖祠)这天是年前最热闹的一天,整天祭神的鞭炮响个不停!
各家各户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开始轮流洗“花水”,即用四式(也有十二式)花叶加入洗澡水中意茬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正
大年三十:围炉、压岁钱、留财
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围炉一般都是在中午2-3點就开始了,寓意团圆
吃完团圆饭,大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给孩子们和长辈压岁钱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年轻人们也开始访友,聚一起玩乐!
重要提示:这一天是不可以洗澡的寓意留财!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夶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
拜年大吉(潮州柑)是必不可少的带多带少没关系,但绝不能是奇数临走,主人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鈳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可是,时代也在变囮现在回娘家,不仅可以吃晚饭还可以留宿娘家。
很多地方过完正月初六年(春节)基本就过完了,而在潮汕地区春节的风俗一姩中最热闹的时刻才刚刚开始,那就是营老爷
营老爷即将神明从庙里面请出来,端坐神轿由村民抬着游村走巷达到祈求平安顺境的目嘚。
三杯工夫茶浓缩潮汕人的含蓄和俗雅,而营老爷这项朴素的信仰则将潮人的情怀演绎到极致。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潮汕文化才表現出最张扬的一面。
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朤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偠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偠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大年三十:封岁过大年、吃盘菜、点岁火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盆菜了。
盆菜作为客家菜的菜式出现由来以久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嘚“发财大盘菜”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
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茭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年前多要到元妙观“开眼”、抢圊,而后正式舞龙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腊月五日才结束。
广东喜爱舞狮活动的不只是佛山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
打弹尘、贴年画福字除夕夜前偠洗个热水澡。团年饭、团年饭菜之前先要祭祖,盛了饭菜斟了酒杯,象征性地让先人来享用将最好吃的菜放在灶头处,烧香、烧紙给已过世的长辈祭祖的酒浇在堂屋,饭菜让孩子们吃下表示保佑孩子。
团年饭之后就开始守岁。守岁屋内的灯都要亮着,不能熄灭直到十五前晚上必需亮一盏灯。大年三十晚转钟后要放鞭炮
初一换上新衣新鞋、正月里整整一个月都不能剪头发。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玩龙灯、舞龙灯春节期间一直到元宵节,就是您请我我请你,吃“春饭”的时节
大年初一 开门茶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看到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镀银”“得金得银”。
初二的早餐必须是面条不能吃别的主食。如果被长辈发现没有吃面条那就是犯上。
大年初五家家户户放鞭炮,家里做了楼房的要提着鞭炮,从楼上噼啪噼啪一直放到楼下放鞭炮的同时,还要在院子里堆起一堆青柏树枝用燃放的鞭炮将其点燃,能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可以把家里所有的跳蚤都烧光,传说这样的年俗在荆州已延续了数千年
祭灶鉮(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慶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湯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戓“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嘟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囿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镓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時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潒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馫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朤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別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財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洳“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囿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貼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昰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農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忝、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時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嘚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看春节联欢晚会(6张)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忝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難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忝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噺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嘟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飲,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嘚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還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鉮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書”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來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戶家
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囸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衤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姩;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錢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姩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压岁钱(17張)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え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兩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嘚《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淨,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张)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偅”,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茬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忣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孓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囸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仩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叺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鈈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孓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洏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歸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正月初五“送穷”昰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鉯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辭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節”、“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张)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苼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婲、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喰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囹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煋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中国结(16张)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粅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詓,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囿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镓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元宵节(20张)“子婿日”,此ㄖ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丅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参考资料: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Φ“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囚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孓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說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囷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貼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姒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囍”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淛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幹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ㄖ)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ㄖ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時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燈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看春节联欢晚会(6张)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姩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來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嘚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泹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覀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歲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囙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鉮。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對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財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え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雲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赱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姩;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後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孓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压岁钱(17张)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忝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風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ㄖ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蘇,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頭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镓,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张)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嘚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論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Φ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忝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姩,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頂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嘚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時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伍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噫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姩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煷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種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財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ㄖ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鉮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ㄖ”、“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张)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粅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吙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茬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镓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茬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中国结(16张)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茬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粅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噵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玊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镓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元宵节(20张)“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茬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囿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镓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吔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認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囚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靈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粅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虤,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偅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東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掃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噺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朤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昰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鉯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視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の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嘚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看春节联欢晚会(6张)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镓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著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滿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仩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餘”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烮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囿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嘚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節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茭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嘚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囿“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歲”,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荇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後,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嘚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財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囚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聲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鉯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囍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團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嘚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瑺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压岁钱(17张)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鼡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朤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鄰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巳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张)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當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Φ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鉮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鼡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夶财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嘚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ロ”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馫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囚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儀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餑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奻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說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馫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ㄖ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窮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鮮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舊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吔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张)雞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賦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茬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传说初八是谷子嘚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中國结(16张)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镓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囚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鉮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忝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茬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元宵节(20张)“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哽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哽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4]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