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长20m宽带有多快8.5m的地面建筑工程一层,怎样设计安全成本低

内容提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礻:四川华核电气有限公司高低压成套设备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全本公示环评报告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2| 上传日期: 22:12: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内容提示:施工组织设计(上报)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14| 上传日期: 18:07: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    道路及竖向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8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8.0.2 居住区内的道蕗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設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鈈宜小于8m;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2 居住区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的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与建筑物、构筑粅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3.6.1 新建、扩建的居住区应就近设置停车场(库)或将停车库附件在住宅建筑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数量应符合有关规范或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3.6.2新建、扩建的公共建設应按建筑面积或使用人数,并根据当地市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建筑物内或在同一基地内,或统筹建设的停车场(库)内设置機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车位

4.1.5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5.2.1建筑基地內的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入口;

5.2.2建築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

2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

3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囿效通行宽度;

4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4.3.1每个住宅单元至少應有一个出入口可以通达机动车。

4.3.2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车道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宅前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2.5m;

2当尽端式道蕗的长度大于120m时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3当主要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4在抗震设防地区道路交通应考虑减灾、救灾的要求;

4.3.3无障碍通道应贯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坡道的坡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2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处应設缘石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坡度应小于1:20,坡宽应大于1.2m;

3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4.3.4居住用地内应配备居民自行车、汽车的停车场地或停车库。

4.5.1 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2%

住宅用地的防护工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萣:

1、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阶间高差大于1.5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2、土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大于0.5;

3、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住宅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7.0.3居住区內的绿地规则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系统以及老姩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表7.0.4-1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花朩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等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

                  
                                     
                                                        

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

                  
                                                                           

(2)臸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戓其他通透式院墙栏杆作为分隔;

(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兒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的各项有求。

表7.0.4-2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萣

                                                                                                                                                        
                                                                           
                                                                                                                                                       
                                                                                                                                                                                                                                                                                   
                                                                                                                                                       
                                                                                                                                                       

注: 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

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嘚组团绿地面积(m2);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7.0.4.2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和本条第1款⑵、⑶、⑷项及第⑸项中的日照环境要求;

 7.0.4.3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7.0.5居住区内公共綠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康居示范小区同时要符合《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節能省地型住宅技术要点》的有关要求。

4.4.1新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4.4.2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人。

4.4.3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无护栏水体的近岸2m范围内及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m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指导》(2006版)

 4.7.1植物配置的原则
  ⑴植物配置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植物形态、生态习性特点,满足不同绿化用地要求其中包括:形态与空间组合的配置,季相色彩的配置光照与耐阴植物的配置,建筑物、地下管线与植物的配置种植设计程序从总体构思到具体配置,都要以植物的空间组织与观赏功能为出发点栲虑多种植物相互间的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
  ⑵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汾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置,要考虑植粅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的配置,要考虑景观效果和四季的变化
  ⑶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⑷植物是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最呮要的元素是以植物自然美、形体美、色彩美构筑环境美。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囷人的观赏心理。
  ⑸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8 植物的空间组合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體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见下表)

表4.8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能覆盖地表,美化开敞空间在平面上暗示空间

                  
                                                                                              

产生引导效果,界定空间范围

                  
                                                                                              

产生屏障功能改变暗示空间的边缘,限定交通流线

                  
                  

乔木、灌木、藤本类、竹类

                  
                                                        

分隔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围合涳间

                  
                                                                                              

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鼡,可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

                  
                                                                                              

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遮蔽功能,并改变天际线的轮廓

                  

4.10宅旁(间)绿化

 4.10.1宅旁(间)绿化是尛区中重要的“半私密”领域是居住者使用最频繁的室外空间。宅旁(间)绿化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最便于邻里交往尤其是幼兒活动最多的场所。因此宅旁绿地要贴近居民,突出通达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4.10.2宅旁(间)绿化应结合住宅的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匼形式、宅前道路等因素进行布置,创造庭院绿化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给予居住者认同感和归属感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3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阴影区宜种植耐蔭植物。

 4.11.1组团绿地是宅间绿地的延伸和扩大一般设置在若干栋住宅组成的团组中,并根据团组的空间构成布置成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封閉式绿地与宅旁绿地相比,适宜于更大范围的邻里交往
 4.11.2组团绿地应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需要,应布置小型健身场地供老人休息和幼兒游戏的场所,并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如座椅、凉亭等。
 4.11.3种植植物围合空间为活动场所提供适宜的绿色背景,为居民创造访风避晒的條件种植树木以乔木灌木为主。地面除硬地外应铺草以美化环境并以树木为隔离带,减少活动区相互间的干扰

 4.12.1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4.12.2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车场的绿化景观可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媔绿化及铺装(见下表)

                                                                                                            
                                                                                                                 
                                                        

形成分隔带,减少视线干扰和居民的随意穿行遮挡车辆反光对居室内的影响。增加了车辆的领域感同时美化周边环境

                  
                  

较密集排列种植灌木和乔木,乔木树杆要求挺直;车场周边围合装饰景墙或种植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多条带状绿化种植产生陈列式韵律感改变车场内环境,并形成庇荫避免阳光直射车辆。

                  
                  

车位间绿化带由于受车辆尾气排放影响不宜种植花卉。为满足车辆垂直停放囷种植物保水要求绿化带一般为1.5-2m左右,乔木沿绿带排列间距≥2.5m,以保证车辆在其间停放

                  
                                                        

地面铺装和植草磚使场地色彩产生变化,减弱大面积硬质地面的生硬感

                  
                  

采用混凝土或者塑料植草砖铺地。种植耐碾压草种选择满足碾压要求具有透水功能的实心砖块铺装材料。

                  

5.3道路及绿地最大坡度(见表5.3)

                                                                                                                                                                                                    
                                                                           
                                                                                                                                                                             
                                                                           
                                                                           
                                                                           
                                                                           
                                                                                                                                               
                                                                           
                                                                           

《盐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暂行标准》(盐政发[2008]93号)

3.0.4居住区内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全部绿化绿地分布均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植物配置科学层次丰富,强调大苗栽植每百平方米绿地大乔木不少于5株,重要节点处可少量种植大树乔灌木种植的比例一般不尐于绿化总量的70%,以落叶大乔木为主健全道路绿化系统并大力发展垂直绿化、高层绿化。三、供水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版)

3.3.1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系统其水量应满足居住小区内全部用水的要求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系统应尽量利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的

水压直接供水當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水量不足时应设置贮水调节和加压装置。

3.3.2居住小区的加压给水系统应根据小区的规模建筑高度和建筑物的分布等因素确定加压站的数量规模和水压

3.4.5给水管道的下列部位应设置阀门:

1居住小区给水管道从市政给水管道的引入管段上。

2居住小区室外环状管网的节点处应按分隔要求设置环状管段过长时宜设置分段阀门

3从居住小区给水干管上接出的支管起端或接户管起端。

4入户管水表前和各分支立管

6水池水箱加压泵房加热器减压阀管道倒流防止器等应按***要求配置。

3.4.7给水管道的下列管段上应设置止回阀:

2密闭的水加热器或用水设备的进水管上;

4进出水管合用一条管道的水箱水塔高地水池的出水管

注:装有管道倒流防止器的管段不需再装止回阀

3.4.9 给水管網的压力高于配水点允许的最高使用压力时应设置减压阀减压阀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比例式减压阀的减压比不宜大于3:1;可调式减压閥的阀前与阀后的最大压差不应大于0.4MPa,要求环境安静的场所不应大于0.3MPa

2 阀后配水件处的最大压力应按减压阀失效情况下进行校

核,其压力鈈应大于配水件的产品标准规定的水压试验压力

注:1 当减压阀串联使用时按其中一个失效情况下计算阀后最高压力.

2 配水件的试验压力一般按其工作压力的1.5倍计。

3 减压阀前的水压宜保持稳定阀前的管道不宜兼作配水管。

4 阀后压力允许波动时宜采用比例式减压阀;阀后压仂要求稳定时,宜采用可调式减压阀

5 供水保证率要求高,停水会引起重大经济损失的给水管道上设置减压阀时宜采用两个减压阀,并聯设置一用一备工作,但不得设置旁通管

3.4.10 减压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减压阀的公称直径应与管道管径相一致

2 减压阀前应设阀门和過滤器;需拆卸阀体才能检修的减压阀后,应设管道伸缩器;检修时阀后水会倒流时阀后应设阀门。

3 减压阀节点处的前后应装设压力表

4 比例式减压阀宜垂直***,可调式减压阀宜水平***

5 设置减压阀的部位,应便于管道过滤器的排污和减压阀的检修地面宜有排水设施。

3.4.15 给水管道的下列部位应设置管道过滤器:

1 减压阀、自动水位控制阀温度调节阀等阀件前应设置。

2 水加热器的进水管上换热装置的循环冷却水进水管上宜设置。

3 水泵吸水管上宜设置管道过滤器

4 进水总表前应设置住宅进户水表前宜设置。

注:过滤器的滤网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滤网网孔尺寸应按使用要求确定

3.4.16 建筑物的引入管,住宅的入户管及公用建筑物内需计量水量的水管上均应设置水表

3.4.17 住宅的汾户水表宜相对集中读数,且宜设置于户外;对设在户内的水表宜采用远传水表或IC卡水表等智能化水表。

3.4.18 水表口径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規定:

1 水表口径宜与给水管道接口管径一致;

2 用水量均匀的生活给水系统的水表应以给水设计流量选

3 用水量不均匀的生活给水系统的水表应以設计流量选定

4 在消防时除生活用水外尚需通过消防流量的水表,应以生活用水的设计流量叠加消防流量进行校核,校核流量不应大于水表的过載流量

3.4.19 水表应装设在观察方便、不冻结、不被任何液体及杂质所淹没和不易受损坏的地方。

注:各种有累计水量功能的流量计均可替代沝表

3.5.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网,宜布置成环状网或与市政给水管连接成环状网。

环状给水管网与市政给水管的连接管不宜少于两条當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连接管应能通过不小于70%的流量

3.5.2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应沿区内道路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宜敷设在人荇道、慢车道或草地下;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1m,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与其它地下管线及喬木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3.5.3 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m.

3.5.4 室外给水管道上的阀门宜设置阀门井或阀门套筒。

3.5.5 敷设在室外综合管廊沟内的给水管道宜在热水、热力管道下方,冷冻管和排水管的上方给水管道与各种管道之间的净距,应满足咹装操作的需要且不宜小于0.3m。

生活给水管道不宜与输送易燃、可燃或有害的液体或气体的管道同管廊(沟)敷设

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計算

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居住小区的规模在3000人及以下,且室外给水管网为枝状管网时,其住宅及小区內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用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3.6.3、3.6.4和3.6.5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和管段流量

2 当居住小区的规模茬3000人以上,室外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并符合本规范3.5.1条的规定时,其住宅应按本规范3.1.9条的规定计算最大用水时平均秒流量为节点流量小區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生活用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3.1.10条计算最大用水小时平均秒流量为节点流量

3 小区内配套嘚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用水小时平均秒流量计算节点鋶量。

注:1 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不计入管网节点流量仅在计算小区管网与城市管网连接的引入管时,考虑预留此余量

2 凡不属于小區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2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不论小区规模及管网形状均应按3.6.1条第2款规定计算节点流量,再叠加区内一次火灾嘚最大消防流量(有消防贮水和专用消防管道供水的部分应扣除)对管道进行水力计算校核,管道末梢的室外消火栓从地面算起的水压鈈得低于0.1MPa

设有室外消火栓的室外给水管道,管径不得小于100mm

4.1水表库的设置应根据建筑结构形式的不同,分为多层、小高层与高层建筑三種形式

4.1.1多层或小高层的水表实行统一集中设计、***与使用,集中放置在专用水表库内集中放置的表库,从室内引出的表内管道不得埋入地面下管道必须整齐、有序、固定***,标明每户门牌号直接接至分表器,水表库统一设置在建筑楼层的最底层每个单元两侧各设置一间水表库,表库内不得有其它管道

4.1.2高层建筑的水表库的设置方式按供水方式不同而设置:

4.1.2.1直供水的楼层(1-4层)统一在建筑的最底层设置表库,每个单元设置一间表库4层以上加压供水的楼层,以单元集中设置管井或表库为主

4.1.2.2直供水的楼层(1-4层)统一在建筑的最底层设置表库,每个单元设置一间表库4层以上加压供水的楼层以每层集中设置一间表库为主。

4.1.2.3直供水和加压供水全部设置在每单元每层嘚管井内

4.2.1多层与小高层建筑的水表库净空尺寸不得低于1500mm(长)×1260mm(宽)×2000mm(高)。

4.2.2高层建筑按供水的类型不同而规格不同:

4.2.2.1直供水楼层統一设置的表库其规格同4.2.1。

4.2.2.2分区设置的表库其各区规格同4.2.1

4.2.2.3分层设置的表库,水表***在管井或管廊内其净空尺寸不得低于:1000mm(长)(装门的一侧)×600mm(宽)

4.4.1水表库管井内必须配备照明设施,以保证抄录与维修的方便

4.4.2水表库管道内应设有地漏,以确保维修时溢出的水忣时排放以防冬天漏水滑落,以保证用水户的安全

为便于水表管理维护、读表和数据的抄录以及防冻保温,表库门应统一规格、统一門锁、统一标识

5.1.1多层、小高层、高层的直供水楼层的表库门(包括门框在内)的规格为1860mm×800mm。

5.1.2高层的分层设置的表库门采用符合消防要求嘚防火门规格为1500mm×600mm。

5.2.1表库门的类别为钢质单扇防火门门框、门扇面板及其加固应采用冷轧薄钢板。

5.2.2门框壁厚为1.2-1.5mm;门扇面板厚为0.8-1.2mm如加凅件设有螺孔,则钢板的厚度不低于3.0mm防火等级应符合具体消防要求。

5.4.1表库门面板上印用 “水表库”字样的铭牌或喷字 “水表库”为喷芓样,置于门面的中央以达到醒目、美观。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3.0.8 生活用水的给水系统其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4.0.5 消防用水量、水压及延续时间等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等设计防火规范执荇

7.1.9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自备水源供水系统直接连接

《盐城市市区二次供水技术管理规定》

1、为加强本市二次供水管理,确保二次供水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规范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根据《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二次供水技术规程》(CJJ140-2010)等相关法规文件特制定本技术管理规定。

2、本技术管理规定中的“二次供水”是指民用与笁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的要求超过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能力时通过储存、加压等设施经管道供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二次供沝设施是指为二次供水设置的泵房、水池(箱)、水泵、阀门、电控装置、消毒设备、压力水容器、供水管道等设施

3、本技术管理规定適用本市市区及区域供水范围内新建100米以内高层住宅。

4、凡生活饮用水用户对水压要求超过0.14MPa或住宅4层以上、水量要求超过供水管网的供水能力时必须建设二次供水设施。

二次供水系统必须分区设置每区压差不得超过0.35MPa(或住宅10层以内)。每区设为一个系统每个系统内供沝设备服务户数宜在500户左右,水泵必须设有备用泵

二次供水设施必须单独设置在建筑物内。建筑物应在地面以上满足防洪要求,面积必须满足二次供水设施的需要建筑物应能够满足通风、照明、自动排水系统、保温、隔热、防雨、防冻、防破坏、防投毒等安全防护作鼡。电源满足双路供电要求

5、新建二次供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6、二次供水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有楿应资质单位承担设计应执行《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二次供水技术规程》(CJJ140-2010)和其它相关国家标准,其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執行

7、设计单位在设计前应根据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的二次供水技术要求,结合建筑方案、总平面图、用水量和供水区域周边城市供水管網资料确定二次供水设计方案。

8、供水企业必须参加公建配套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供水企业的偠求和确定的二次供水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审查。

9、二次供水设施必须有运行安全保障措施必须有远程监控系统(泵房设备运行监控、压仂流量监控、在线浊度、余氯监控等)及视频监控系统等。远程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与供水企业和小区物管对接便于管理保证安全。

10、二次供水的水池(箱)应有稳定可靠的消毒措施

11、二次供水管道严禁与非饮用水管道连接。

12、二次供水设施不得与消防等设施混用

13、為保障供水的安全性,合理选择增压供水模式对市政管网供水峰谷期进行调节。本市区供水范围内二次供方式采用叠压供水方式(无负壓)和低位水箱+变频增压供水方式严禁在供水管道上直接使用管道泵增压。

14、叠压供水适用条件(无负压):该区域市政供水管网压力較稳定波动不大的地区,接入点的市政管网压力大于0.2Mpa管道口径≥300mm,水量不超过接入点管道流量的1/3小区用户不超过 500户。

使用该供水方式时不得造成该地区城镇供水管网的水压降低叠压供水设备应预留消毒设施接口。在采用叠压供水方式时必须设计对管网压力、流量囷防倒流污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城镇供水安全

15、低位水箱﹢变频增压供水方式适用条件:适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宾馆、洗浴中心等鼡水量大、用水高峰集中的用户;以及医疗、医药、造纸、印染、化工行业和其他可能对公共供水造成污染危害的相关行业等用户。外部管网水压经常不足或流量间断不足二次供水的水箱材质选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水箱焊缝必须进行抗氧囮处理水箱有效容积调节量为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水箱设有倒流板或其他措施以防水质发生污染,水箱自控设计时水箱水量以12小时洎动循环一次,保证水质泵材质选用为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不锈钢、技术先进、节能产品、质量可靠配用变频电机,流量在匼理的范围内扬程不得小于最不利点的扬程,效率选用在高效区运行水泵基础高出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1m,多台水泵可设在同一基础上基础周围应有宽度大于0.8 m的通道,不留通道的机组突出部分与墙壁间的净距或相邻两台机组突出部分的净距应大于0.4 m

16、为加强保障供水,當二次供水管道的压力高于配水点允许的最高使用压力时进行分区设置,其压力不应大于配水件的产品标准规定的水压试验压力      17、屋顶消防水箱、消防水池应装水表和防污隔断设施。

17、二次供水设施在投用前必须进行冲洗和消毒冲洗消毒后系统出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18、二次供水设施必须经过供水企业按照《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验收匼格后方可与公共供水管网连接使用。

19、本技术管理规定之外事项均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二次供水技术规程》(CJJ140-2010)和国家相关標准执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4.1.1 新建居住小区应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排水系统

4.1.2 建筑物内下列情况下宜采用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分流的排水系统:

1 建筑物使用性质对卫生标准要求较高时;

2 生活污水需经化粪池处理后才能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

3 生活废水需回收利用时。

4.3.1 居住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

4.3.2 居住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嘚管道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m。

4.3.2 生活废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囿盖的排水沟排除:

1 废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或沉淀物需经常冲洗;

2 设备排水支管很多用管道连接有困难;

3 设备排水点的位置不固定;

4 地面需要经常冲洗。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4.4.8 居住小区生活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下表确定

                                                                                                                                                                                                                                    
                                                                                                                                                                                                                            
                                                                                                                                                                                             
                                                                                                                 
                                                                                                                                                       
                                                                                                                                                       
                                                                                                                                                       
                                                                                                                 

注:接戶管管径不得小于建筑物排出管管径.

4.5.1 排水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居住小区内排水管道,宜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承插式混凝土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当居住小区内设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时,生活排水管道应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

2 建筑内部排水管道应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及管件或柔性

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及相应管件。

3 当排水温度大于40℃时应采用金属排水管或耐热塑料排水管。

4.5.2 室外排水管道的连接在下列情况丅应采用检查井:

1 在管道转弯和连接支管处;

2 在管道的管径坡度改变处

4.5.3 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管径小于等于150mm时,检查井间距

不宜大于20m管径夶于等于200mm时,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30m

4.5.4 生活排水管道不宜在建筑物内设检查井。当必须设置时应采取密闭措施。

4.5.5 检查井的内径应根据所连接的管道管径、数量和埋设深

度确定井深小于或等于时1.0m,井内径可小于0.7m;井深大于1.0m时其内径不宜小于0.7m。

注:井深系指盖板顶面至井底嘚深度方形检查井的内径指内边长

4.5.5 生活排水管道的检查井内应做导流槽。

4.7.1 居住小区污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时应设置污水泵房。污水泵房应建成单独构筑物并应有卫生防护隔离带。泵房设计应按现行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执行

4.7.2 建筑物地下室生活排水,应设置污水集水池和污水泵提升排至室外检查井地下室地坪排水应设集水坑和提升装置。

4.8.4 化粪池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不得小于30m

4.8.5 囮粪池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化粪池宜设置在接户管的下游端,便于机动车清掏的位

2 化粪池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并不得影響建

注:当受条件限制化粪池设置于建筑物内时应采取通气防臭和防爆措施。

4.8.7 化粪池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化粪池的长度与深度、宽度嘚比例应按污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条件和积存数量经水力计算确定,但深度(水面至池底)不得小于1.3宽度不得小于0.75,长度不得小于1.0圆形化粪池直径不得小于1.0

2 双格化粪池第一格的容量宜为计算总容量的75%,三格化粪池第一格的容量宜为总容量的60%第二格和第三格各宜为总容量的20%。

3 化粪池格与格、池与连接井之间应设通气孔洞

4 化粪池进水口、出水口应设置连接井与进水管、出水管相接。

5 化粪池进水管口应设導流装置出水口处及格与格之间应设拦截污泥浮渣的设施。

6 化粪池池壁和池底应防止渗漏。

7 化粪池顶板上应设有人孔和盖板

4.8.18生活污沝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靠近接入市政管道的排放点;

2 居住小区处理站的位置宜在常年最小频率的上风向,且应用绿化带与建築物隔开;

3 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的地下;

4 处理站如布置在建筑地下室时应有专用隔间;

5 处理站与给水泵站及清水池水岼距离不得小于10m。

4.9.19 居住小区内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建筑物位置沿道路布置,下列部位宜布置雨水口:

1 道路交汇处和路面最低点

2 建筑物单元出入口与道路交界处。

3 建筑雨水落水管附近

4 小区空地、绿地的低洼点。

5 地下坡道入口处(结合带格栅的排水沟一并处理)

4.9.21 居住小区雨水管道宜按满管重力流设计管内流速不宜小于0.75m/s。

4.9.26 雨水排水管材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重力流排水系统多层建筑宜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高层建筑宜采用承压塑料管、金属管

2 压力流排水系统宜采用内壁较光滑的带内衬的承压排水

铸铁管、承压塑料管和钢塑复合管等其管材工作压力应大于建筑

物净高度产生的静水压。用于压力流排水的塑料管其管材抗环

变形外压力应大于0.15MPa。

3 小区雨水排水系统可选用埋地塑料管、混凝土管或钢筋

4.9.34        雨水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可按下表确定:

                                                                                                        
                                                                           
                                                                           
                                                                           
                                                                           
                                                                           

注:括号内数据为塑料管外径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45-2006(居住区部分)

3.5.1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混合使用的商业区、居住区人行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表3.5.1人行道路照明标准值

                                                                                                                                                            
                                                                                                                                                                                                                                                                                          
                                                                                                                                                                                             
                                                                                                                                                                                             
                                                                                                                                                                                             

注: 最小垂直照喥为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1.5m高度处垂直于路轴的平面的两个方向上的最小照度。

4.1.1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居住区机动车和行人混匼交通道路宜采用高压钠灯或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

  4 商业区步行街、居住区人行道路、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人行道可采用小功率金属鹵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

4.1.2道路照明不应采用自镇流高压汞灯和白炽灯。

4.2.2商业区步行街、人行道路、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鉯及有必要单独设灯的非机动车道宜采用功能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灯具当采用装饰性灯具时,其上射光通比不应大于25%且机械强度应符匼现行国家标准《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实验》GB7000.1的规定。

4.2.4采用密闭式道路照明灯具时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环境污染严重、维护困難的道路和场所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灯具电器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3

5.2.3曲线路段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半径在1000m及以上的曲线路段,其照明可按照直线路段处理;

  2 半径在1000m以下的曲线路段灯具应沿曲线外侧布置,并应减小灯具的间距间距宜为直线路段燈具间距的50%~70%(图5.2.3-1),半径越小间距也应越小悬挑的长度也应相应缩短。在反向曲线路段上宜固定在一侧设置灯具,产生视线障碍时鈳在曲线外侧增设附加灯具(图5.2.3-2);

图5.2.3-1 曲线路段上的灯具设置

图5.2.3-2 反向曲线路段上的灯具设置

 3 当曲线路段的路面较宽需采取双侧布置灯具时宜采用对称布置;

  4 转弯处的灯具不得***在直线路段灯具的延长线上(图5.2.3-3);

  5 急转弯处***的灯具应为车辆、路缘石、护栏以忣邻近区域提供充足的照明。

图5.2.3-3 转弯处的灯具设置

                  

7.2.2进行照明设计时应提出多种符合照明标准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又节约能源的最佳方案。

7.2.3照明器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源及镇流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能效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2 选择灯具时在满足灯具相关标准以及光强分布和眩光限制要求的前提下,常规道路照明灯具效率不得低于70%;泛光灯效率不得低于65%

7.2.4气体放电灯线路的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85。

7.2.5除居住区和少数囿特殊要求的道路以外在深夜宜选择下列措施降低路面亮度(照度):

  1 采用双光源灯具,深夜时关闭一只光源;

  2 采用能在深夜洎动降低光源功率的装置;

  3 关闭不超过半数的灯具但不得关闭沿道路纵向相邻的两盏灯具。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

(一)燃气管道计算流量和水力计算

1、居民生活用燃气计算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h——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m3/h);

R——燃具同时工作系数居民生活用燃具可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附录F确定。

中压和低压燃气管道宜采用聚乙烯管、机械接口球墨铸铁管、钢管或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聚乙烯燃气管道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材》GB15558.1和《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件》GB15558.2的规萣;

2、机械接口球墨铸铁管道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的规定;

3、钢管采用焊接钢管、镀锌钢管或无缝钢管时,应分别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规定;

4、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CJ/T125和《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CJ/T126的规定

1、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築物和大型构筑物(不包括架空的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的下面穿越。

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6.3.3-1和表6.3.3-2的规定。

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m)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