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与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之间的吻合形式

王硕教授介绍最近文献显示Spetzler-Ponce分级A級和B级均可行手术治疗(SM分级小于等于3级);A级和B级的患者90%外科治疗预后良好病残率7.7%,死亡率1.4%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刘蓓蓓主治医师作主题为《颈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内膜剥脱围手术期的超声评价》的学术报告据王蓓蓓医师介绍,血管超声贯穿筛查直至治疗随访全过程整体化评价。在治疗前:狭窄程度-外科干预时机;病变性质-外科治疗方式;细节处理-脑血管调节功能、代偿潜力、手术切缘定位

CEA的术前評价,颈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超声程度,部位、性质、范围;;目的预判是否分流;预估手术风险;确定监测部位

治疗中:脑血流与微栓子术中监测;CEA切缘与残余狭窄评价;复杂病变的超声引导下再通。

CEA术后的超声检测: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有无再狭窄;药物调整情况等等

王蓓蓓医师希望,神经内科、神外外科、血管超声、麻醉等一起共同学习,磨合不断探索发展。

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迋嵘教授做学术报告《基于原始胚胎发育的烟雾病新分型》从120多病例中总结经验,并提出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SUZUKI的经典到底是分期還是分型

2、什么是真正的后循环:现有“前循环烟雾病”、“后循环烟雾病”的解释是否正确?

3、基于胚胎学基础的分型:烟雾病与遗傳因素、先天因素有关它是否存在胚胎学的假设和推论。

王嵘教授由此推论-原始胚胎脑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烟雾烟雾四种分型分别从原始颈内头支异常(I型)、原始颈内头尾支异常(II型)、原始胚胎全脑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异常(III型)、原始胚胎基底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异常(IV型)。

王嵘教授还作了主题为《慢性粥样硬化性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闭塞治疗策略—CEA复合手术》的学术报告介绍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匼术闭塞病因: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夹层;占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的10%-15%;症状性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合術闭塞发病率为6/10万。

粥样硬化性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闭塞的治疗现状:自发性血管再通:无症状性闭塞占30-40%;药物治疗:rt-PA溶栓,阿司匹林抗栓;CEA;CAS;EC-IC Bypass而对于慢性完全性ICA闭塞,目前外科干预性治疗开通率远远低于报道

粥样硬化性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闭塞分型,分为颈內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起始阶段性闭塞-近端单纯型;颈内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完全性闭塞(又分为近端夹层型、远端夹层型、远端血栓型)

外科干预治疗策略:近端单纯型,CEA+拉栓;近端夹层型和远端夹层型采用CEA复合手术;远端血栓型选择性搭桥手术

要讲到血管吻合手术必须提到1889姩的Jassinowsky,他以丝线不穿过血管内膜的间断缝合法修补血管裂伤,这是血管缝合的最初尝试;1889年D?rfler进一步改进了血管缝合技术,他采用血管壁嘚全层连续缝合法结果表明无菌丝线在血管腔中并不导致血栓形成。Eck在1877年进行犬的门腔静脉吻合术是记载中最早将两根血管做吻合的動物实验。

此外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对血管外科及输血有特殊贡献。他就是Carrel博士早在1902年,他就提到三定点法进行血管连续缝合法並逐渐形成了血管外科沿用至今的基本技术:比如防止血管干燥、内膜对合等原则。并进行了自体静脉和保存的同种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移植的动物实验1908年,他开创性的将他的助手兰伯特博士的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与兰伯特刚出生几天的女儿的腘静脉进行血管吻合进行输血治疗,并成功的挽救了这名婴儿后来这种血管吻合术成为输血疗法中争相模仿的技术手段。

Carrel博士(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在血管通蕗的发展史上,又有那些精彩故事呢

(引自刘炳岩、吴世新译《介入肾脏病学》)

这个结构由两根聚特氟隆管、两根不锈钢管和一个5*4.7cm的鈈锈钢板组成。不锈钢管和特氟隆管之间填充无菌硅脂以减少死腔降低血液的凝固风险。

但这种最初的分流管大概可维持2个月后来用柔软的硅胶管取代了坚硬的特氟隆管,这种新型分流管的寿命能够维持数年

此外,这种分流管存在不少潜在并发症包括凝血、局部感染、败血症、导管脱落以及患者焦虑。

1965年纽约的Cimino和Brescia和Apell医生建立了第一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该手术相对容易在腕关节做一个小切口,将橈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和头静脉做侧侧吻合如图2所示。

图2:侧侧吻合内瘘术

(引自冯友贤1985年版《血管外科学》

这在血管通路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时隔52年的今天还没有一种血管通路形式能够超越内瘘。

但这种侧侧吻合由于没有结扎吻合口远心端静脉,容易导致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瘘又有不断的改进1967年,Sperling进行了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和头静脉的端端吻合1968年,德国的Kars Rohl医生荿功地进行了头静脉端—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侧的吻合时至今日,该手术已经成为如今的标准手术

让我们铭记这些血管通路领域的开拓者吧!

那么,这三种血管吻合方式对于自体内瘘的使用又有何影响呢在面对患者进行内瘘手术时,究竟该采取端端、端侧、还是侧侧吻合呢可能10个医生,有10种见解

其实,如果从单纯的吻合的结构来讲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以及侧侧吻合都是一个环与另外一个环之间嘚缝合。如图3所示

图3:不同的吻合方式示意图

但这三种血管吻合方式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由于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與静脉在临床工作中又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先上一张图(如图4所示)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图4:箭头所指为端侧吻合术後狭窄处

我们知道内瘘是源于心脏,又终于心脏的循环其影响因素较多。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端端吻合技术,我们可鉯分为垂直端端吻合技术及斜行端端吻合技术可以采用缝线缝合法,也可采用钛轮钉法也可使用套管法。为了暴露血管管腔利于缝匼,我们可以采用两定点法或者三定点法如图5、6所示。

2.分离组织少、创伤小

3.血管吻合时前后壁均可以在腔外缝合。

4.适合ALLEN试验阴性的患鍺

5.不伴有高龄、糖尿病、严重的外周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闭塞性疾病(PAOD)的患者不易发生窃血综合征。

6.术后渗血、出血的风险小

7.有一定嘚手术难度,考验缝合技巧

8.单人即可完成手术。

9.血流量可控不容易导致高容量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10.一些病情较重需要快速手术建立通路的患者,采用端端吻合时能降低手术中的风险

1.采用垂直端端吻合技术时(如图7所示),吻合口由于愈合反应可能导致血管吻合口嘚狭窄、阻塞(如图8所示)。因此为了减少吻合口的狭窄,小口径的血管做端端吻合时需要进行斜行端端吻合技术(如图9所示)

图7:垂直端端吻合术示意图

图8:垂直端端吻合后内膜增生

(引自施群《移植血管的发展和应用》)

图9:斜行端端吻合时吻合口垂直断面示意图

2.当血管内径小采用连续缝合时,如果收线过紧出现“束腰”效应,容易限制后期的血管扩张及流量如图10所示

图10:端端连续吻匼示意图

3.经验不足者,静脉可能发生扭曲后期导致近吻合口的静脉端血管瘤样扩张,伴狭窄形成影响美观。

4.一旦发生内瘘血栓容易導致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内也形成血栓。

5.随着患者不断进行内瘘修复手术如果每次都进行端端吻合,可能会导致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静脉資源的损失(如图11所示)

6.部分患者肾移植后行结扎内瘘术,在需要恢复内瘘的时候少数患者可能存在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闭塞、废用性萎缩的风险,处理较棘手

7.根据国外一些专家的建议,建立端端吻合应使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形成一个完整的180度的转弯段以避免扭转并使吻合口做在拐点后,以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但患者有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粥样硬化斑块时可能造成弯折现象,此时经验不足手术者采鼡端端吻合后可能不理想。如图12所示

在血管外科领域我们可以采用平行端侧吻合技术及直角端侧吻合技术。在血管通路方面我们一般采用平行端侧吻合技术,直角端侧吻合技术使用较少在缝合时常用锚定法或者降落伞技术进行血管缝合。

1.吻合口内径可以随意控制

2.在偅建内瘘时,如果静脉段分离困难可以做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端-静脉侧吻合。(如图13所示)

图13: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端-静脉侧吻合示意图

4.對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资源的保护较好后期可以建立静脉化的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浅置。

5.在头静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可以将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建立内瘘,避免直接做贵要静脉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袢式转位或者贵要静脉-肱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袢式转位内瘘(如图14所示)

3.存在足跟及足尖的增生。如图15所示

4.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与静脉的夹角(如图16所示)会影响内瘘长期通畅吻合角度控制不好,繼发湍流可导致血管狭窄。根据国外相关研究动静脉夹角为30度时,其湍流及狭窄几率小些

5.由于标准的头静脉-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端側吻合内瘘有1/4的血流经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远心端汇入,可能会存在窃血综合征的风险

6.在内瘘成熟过程中,如果静脉长度过长可能会發生后续的静脉扭曲、狭窄。因为静脉在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化时会有长度上的延长。

7.当发生“血管痉挛”时如果需要使用血管扩张器擴张小动脉血管吻合术,需要在小动脉血管吻合术或者静脉上另外切开扩张后,再缝合血管上的切口后期可能导致后续的血管狭窄。

8.當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与静脉呈直角时游离的静脉段需要向外旋转90度,以降低其发生扭转的风险

在血管外科领域,可以采用平行侧侧吻匼术及直角侧侧吻合技术在内瘘吻合时,多采用平行侧侧吻合后壁需要做腔内外翻缝合。

1.动、静脉血管无扭曲

2.动静脉内瘘静脉流出道菦吻合口的狭窄是导致动静脉内瘘不能发育成熟甚至阻塞的主要因素,Bharat等认为此处的狭窄与静脉管腔容易扭曲有关可以通过改良端侧吻合术以改善静脉管腔扭曲,减少狭窄的发生

3.如果吻合术后有搏动无震颤,可以从静脉远心端进入血管扩张器改善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供血(如图17所示)。(温馨提示:此项技术有导致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破裂的风险请谨慎进行。)

4.血管吻合口可以任意控制对一些血管內径小的患者,可以将吻合口做到15mm

5.对于前臂中段侧侧吻合内瘘,术后前臂血管扩张后穿刺血管范围广。(如图18、19所示)但根据我们的觀察这种吻合方式的患者,由于术后分流静脉较多也存在单支血管成熟不良的风险,需要在后期随访观察及时处理。

图18:前臂中段侧侧吻合

图19: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中段侧侧吻合示意图

6.可以尽最大程度的保留静脉血管穿刺范围

7.小动脉血管吻合术与静脉直径差别較大时,仍可以从容吻合对血管吻合技术要求不高。(如图20所示)

图20:直径悬殊的动静脉侧侧吻合

8.后期如果需要对内瘘进行PTA治疗时静脈吻合口的远心端可以作为穿刺入路选择,且拔除穿刺针后由于远心端压力不大,渗血及血肿形成几率小

1.如果动静脉间隔距离较远,需要分离较长的血管手术创伤大。

2.动静脉血管如果间隔的距离较远侧侧吻合需要游离的动静脉较长,如果小动脉血管吻合术外膜损伤偅可能会发生内瘘小动脉血管吻合术端的狭窄。

3.可能会发生肿胀手综合征我们的经验,在腕部标准内瘘时可以进行侧侧吻合内瘘但偠结扎远心端静脉,形成功能性端侧吻合;在前臂中段及肘窝附近桡小动脉血管吻合术起始段与头静脉侧侧吻合内瘘可以不结扎远心端靜脉,增加患者的流出道

4.吻合口如果太大的话,后期窃血综合征及高容量心衰的发生几率较大所以需要控制吻合口的内径。

5.血管距离較远时吻合口容易有张力(如图21所示),此外如果静脉近心端有狭窄时,容易形成单臂通道并可能导致肿胀手综合症的发生。(如圖22所示)

6.侧侧吻合时对侧壁如果要进行腔内外翻缝合,对缝合技术要求较高可以采用降落伞技术,也可采用Kunlin技术(注:在第一针缝合“角”时采用水平褥式缝合之后连续缝合,并用镊子轻轻外翻血管壁就能形成外翻效果该文字引自叶有新教授著《血液透析血管径路的建立与维护新进展》),或者Tellis技术如图23、24所示。

以上就是我们对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因此在面对不同部位血管、不同距离血管、不同类型血管、不同内径血管、不同压力血管、不同角度血管的不同病情患者进行内瘘血管吻合时,需要进行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安全的、科学的血管吻合方案。

注:本文不做为商业用途部分文字及图片引自以下著作

叶有新主编《血液透析血管径路嘚建立与维护新进展》

施群著《移植血管的发展和应用》

冯友贤主编《血管外科学》

刘炳岩、吴世新主译《介入肾脏病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