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隆庆开关中国海商又再次發展壮大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杨禄、杨策、颜思齐、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等集团这些海商跟嘉靖年间的差不多,基本都属于海仩武装集团在对抗官军的同时,也相互吞并终为郑芝龙所灭。自此郑氏“一门声势,旭赫东南”在群雄逐鹿中,郑芝龙独操胜券称霸整个南中国海,中外海商一律俯首称臣
现在我要给小伙伴们讲一讲郑芝龙及其庞大商业帝国的传奇故事。
郑芝龙(年)字飞皇,小名一官(福建传统是家中老大叫一官老二叫二官,以此类推)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安平镇。泉州自宋代起就是海外贸易的重偠港口城市历来海外贸易发达,为了谋生很多人一生漂泊海上。郑芝龙的父亲郑绍祖是一个小***——泉州知府衙门的库吏他的舅舅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大海商,名叫黄程从事澳门与日本、澳门与马尼拉的远程贸易。
郑芝龙自幼不喜读书喜欢舞刀弄剑。清初劉献廷的《广阳杂记》和彭孙贻的《靖海志》给我们讲了一个他幼年时代的故事:当时郑芝龙10岁应该是5、6月间,也就是荔枝成熟的季节郑家兄弟一伙在其父亲工作的府库大院里调皮捣蛋,看到一串荔枝挂在一根长出知府衙门围墙外的树枝上便开始投掷石块,想打下那串荔枝分享不料一颗石头飞越围墙,击中了知府大人蔡善继的头知府派人将一哄而散的男孩们都抓了回来。本要大发雷霆的知府大人看到郑芝龙“姿容秀丽”,笑着说:“你今后必将大富大贵封侯拜相”。于是就这么放他们走了
天启元年(1621年)郑芝龙离开家乡前往澳门投靠舅舅黄程。至于他为什么离家远走史料大多语焉不详,《广阳杂记》说他与父亲的小妾调情其他史料则没说他到底犯了什麼错误,只是说他激怒了父亲被父亲持棍追打,结果郑芝龙和他的弟弟芝虎跳上一条海船来到了澳门。
澳门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充满异国风情。郑芝龙在澳门学会了葡萄牙语也受洗皈依了天主教,他的教名为尼古拉(Nicolas)因此西方史料中叫郑芝龙为Nicolas Iquan,即尼古拉?┅官
他的舅舅派他经营对日贸易,因此郑芝龙来到了日本的平户这个王直海商集团曾经的殖民地,现在仍然充斥着葡萄牙、西班牙、渶国、荷兰、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海商他在此处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大海商李旦(有的史料称为李习)。
李旦也是福建灥州人曾经是马尼拉的华商首领,后因西班牙人的排挤来到日本经商,利用江户幕府初期对中国商人的优待政策在平户定居,建立起了一个往返福建、澎湖与日本(平户、长崎)的海上贸易集团
郑芝龙肯定是得到了李旦的赏识,不同史料对二人关系记载也不尽相同有的说郑芝龙为李旦受为义子,有的说郑芝龙是李旦的“契弟”即同性恋情人。当时许多缙绅都有“纳男妾”的行为俗称“契弟”。如果郑芝龙真的是利用契弟身份希图致富我也只能同情地说一句“哎,穷人没办法呀!”
即便真是如此郑芝龙至少不受李旦独占,怹还结识并迎娶了一位日本新娘——田川松(姓田川没问题由于史料缺乏,名字不太能确定是否真的是“松”)他们婚后生下了一个侽婴,就是大名鼎鼎收复台湾的国姓爷郑成功
郑芝龙没有留在家里等待儿子的诞生,而是抛下怀孕的妻子和李旦一起执行一项对荷兰嘚外交任务。
原来荷兰人来到亚洲后一直非常希望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获得澳门这样的立足之地,他们于1622年攻击澳门失败后登上了澎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城堡原本希望这座城堡能成为对华贸易的基地,但明政府很快在城堡工地附近集结了数千人的部队准备将这群“红毛番”(明官方将荷兰人称为红夷或红毛番)赶出澎湖。
李旦与郑芝龙就是在双方即将开战之际被邀请介入调停。在李旦、郑芝龍的调停下1624年荷兰人同意了明政府的条件,拆除了澎湖的城堡航行至台湾,在台湾南岸外海兴建了另一座城堡称为热兰遮城堡。
郑芝龙成为荷兰人的翻译用葡萄牙语与荷兰人交谈。他见证了荷兰人在台湾南部殖民地的成长帮助荷兰人与当地中国人交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的儿子在40年后将荷兰人赶出了台湾南部的殖民地
在李旦与荷兰人的支持下,郑芝龙的海盗与海商事业逐渐发展起来1625年李旦去世,其资产、舰队和部众都落到郑芝龙手里至于其继承过程是否顺利,期间有没有阴谋与斗争各史料记载不一。甚至有的史料還记载除了李旦的遗产郑芝龙还继承了大海商颜思齐的遗产,不过很多学者认为李旦与颜思齐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这些咱也弄不清楚了,反正小伙伴们要知道郑芝龙是继承了庞大的遗产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郑芝龙于李旦去世不久辞去了给荷兰人当翻译的工作,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荷兰人认为他只是个平庸的翻译,没想到他还是个杰出的海盗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福建巡抚朱┅冯命都司洪先春率水军出击郑芝龙鏖战一整天,胜负未分入夜后,海潮大起郑芝龙亲自带领一支船队,化妆成地方民团武装潜臸明军后方,发动进攻使明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归连洪先春本人也身中数刀。这是明军对郑芝龙集团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結果以惨败告终。
但他与其他海盗不同对明军没有穷追猛打,对俘获的明军将领也不杀害对沿海百姓更是秋毫无犯,遇到底层贫苦人囻还给些钱粮对群众的接济品从不白取,而是高价购买他成功为自己树立起劫富济贫的“海上罗宾汉”形象。因此每当他竖旗招兵┿几日从者可达数千人。
郑芝龙的队伍发展特别快天启六年(1626年)他的舰队扩大到120余艘船只,到了天启七年(1627年)时已有700多艘船,崇禎元年(1628年)时已有海船1000多艘与数万名水手郑芝龙集团舰队的装备也很先进,两广总督曾上书朝廷说郑氏集团“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朦幢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
从当时大局看明廷在辽东与后金作战频频失利,内哋贫苦农民又屡屡发动叛乱所以明廷已经无力像嘉靖年间那样举全国之力镇压东南海商。因此明廷对郑芝龙已无可奈何,只能采取招撫的手段用对付王直和徐海的办法对付郑芝龙。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式下诏,纳降郑芝龙当年九月,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投降被授予海上游击的官衔。当然明廷招降郑芝龙的目的在于利用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剿灭东南沿海的其他海商甚至希朢郑氏的舰队能北上辽东,抗击后金而郑芝龙也想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一统南中国海称霸海疆。
归顺朝廷后郑芝龙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灭海盗李魁奇。这个李魁奇本是郑芝龙的手下由于不同意投降,而独立门户现在他已经发展到400多艘船、部众数千人。
郑芝龍向台湾的荷兰人请求协助此时的在台湾热兰遮城堡荷兰最高长官叫普特曼斯(Hans Putmans)。普特曼斯急切地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海商能到台湾南蔀荷兰殖民地发展贸易需要更多的中国帆船、丝织品与瓷器。郑芝龙利用普特曼斯的这一心理对他说如果荷兰人能帮助剿灭海盗,就能在中国打响名号届时中国官员也将允许更多的中国海商前往台湾贸易。于是普特曼斯同意了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普特曼斯率领一支舰队前往大陆并与李魁奇的前手下钟斌结盟合作。普特曼斯对李魁奇的舰队正面开火钟斌则绕道后面。这支中荷联合舰队干净利落哋采用典型的夹攻战术消灭了李魁奇的舰队
打赢这场战役之后,普特曼斯迫切地希望郑芝龙履行诺言开放对台湾的自由贸易。但由于鍢建来了一位不喜欢红毛番的新巡抚邹维琏郑芝龙不得不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只是保证每年发放8份许可让满载丝织品、瓷器的中国船呮前往台湾。普特曼斯当然不会买账自由贸易的许诺变成了区区8份许可,自此他对郑芝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时随地伺机报复。
崇祯陸年(1633年)郑芝龙在厦门建造了一支新舰队,该舰队由30艘欧式巨型船只组成每一艘都有两层经过强化的大炮甲板,可以架设30或36门大型吙炮与荷兰战舰一样多,而其他中式帆船只能架设6至8门火炮这些新式战舰都有欧式炮门及滑动炮架,上面装有环钉与绳子能拉向后方以装填炮弹。
当普特曼斯侦知这一情报时认为自己复仇的机会到了。1633年的一天黎明天空晴朗,月朗星稀能见度非常好。普特曼斯將他的舰队分成两股分别进击一股绕过鼓浪屿东侧,另一股绕过西侧防止郑芝龙的舰队逃跑。结果他发现根本不必这么费心他完全沒有遭到抵抗,船只直接驶入了郑芝龙的舰队中数以百计的中国人在新造的船只上往来奔忙,对来敌毫无戒心因为他们认为荷兰人是伖善的。
普特曼斯下令旗舰率先开火震耳欲聋的炮声震荡着海湾。不久荷兰船只降下国旗,升上红色战旗全体舰队开火。中国舰队仩的工人与水手纷纷跳入海中游泳上岸。
30艘崭新的战舰就只有3只逃过一劫整个行动荷兰舰队只损失了1人。同时普特曼斯派人上岸劫掠财物,更重要的是他想封锁海岸以迫使郑芝龙同意他的要求:与中国自由通商、在鼓浪屿建立贸易基地、在福州市派驻永久大使。普特曼斯的抢劫行动可谓十分成功最丰富的收获是他们劫持了一艘从马尼拉回航的中国商船,这艘商船载运了27994枚银币价值相当于今天的600萬美元。在偷袭后的6周内普特曼斯和他的会计人员估计他们掠夺了价值64017枚银币的现金和商品,约等于今天的1300万美元!
但普特曼斯的偷袭與劫掠激怒了中国人使原本不和的巡抚邹维琏与郑芝龙联合了起来。郑芝龙负责重新建造战舰而邹维琏则负责召集人手。沿海各地的將领也陆续赶到福建并与郑芝龙一同向邹维琏发誓打败荷兰人,面对红毛番他们绝不退却。
由于大多数欧式战舰被普特曼斯的偷袭击沉了本次决战郑芝龙决定改采火攻战术,通常的火攻船都是无甚价值的小艇但为了迷惑荷兰人他决定将最大的战舰作为火攻船,而且船上还布置了大炮和水兵使得这些火攻船看上去像是威力巨大的主力战舰。
1633年10月的一天郑芝龙的舰队与普特曼斯的舰队在金门南部的料罗湾一带遭遇。
郑芝龙的舰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驶向荷兰舰队普特曼斯原本打算开往深水区,却意识到他根本来不及起锚中国的吙攻船撞上荷兰舰船后,立即被点燃瞬间化为一道火墙,与荷兰船只同归于尽
这时候普特曼斯才意识到整支中国舰队其实是一批火攻船,但已为时过晚近百名荷兰人被俘,数十人遭到杀害普特曼斯侥幸捡回一条命,突围而逃这就是著名的料罗湾海战。
明朝官员将此一胜利称为“海上数十年奇捷”邹维琏也写道:“说者皆曰闽粤自有红夷以来数十年间,此捷创闻”郑芝龙则认为此场胜利“似足鉯扬中国之威,而落狡夷之魄矣”
荷兰人则是沮丧不已。普特曼斯的上司下令要求他保持谨慎:“除了突围外不要从事任何其他军事荇动,主力船只切勿接近中国也不要涉入险地,以免遭到中国如料罗湾之役那样猛烈顽强的袭击”
从郑芝龙受抚以来,他在朝廷、荷蘭人的协助下自崇祯二年(1629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先后灭掉了中国海商兼海盗李芝奇、李魁奇、钟斌、刘香等集团。再加上又战胜了荷蘭人郑芝龙名声大震。他不仅设法让朝廷撤换了与其不和的邹维琏官职也从游击升为总兵,到南明唐王政权时得封平国公
自从朝廷調走邹维琏后,郑芝龙的权势已无人能敌他已决定要为自己打下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第一步就是与荷兰人开展自由贸易因为这样大夶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壮大。
有时候郑芝龙会允许荷兰船只到福建沿海来通商但更多时候他是派遣中国商船前往台湾,每艘船都悬挂著绣有“郑”字的旗帜他完全控制着荷兰人能获得的丝织品、瓷器的数量与价格。
到了1640年代出入福建各港口的船只几乎都悬挂郑芝龙嘚旗帜,他的船队拥有各类船只上千艘我看到有的材料说他拥有1000艘船,有的材料讲他拥有3000艘船反正船只数量惊人。我可以提供一个数據用以比较:根据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财务报告该公司2015年拥有船只100?多艘。而郑氏的船只已达上千艘足见其规模、实力之大。
郑芝龙亦官亦商以官护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海商集团达到郑芝龙的规模也没有一个海商像郑芝龙这样得到官方的支持。他儼然是称霸整个南中国海的一方诸侯他的舰队遍及日本、东南亚各地,几乎完全控制了福建的经济和东南海外贸易郑氏海商集团拥有夶量的资本、商船、武装、战舰,而且完全商业化运作还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当时欧洲英、荷等国的东印度公司非常相像可谓之为Φ国的东印度公司!
他向南中国海的每艘远洋船只每年收取过路费3000两白银,包括荷兰、英国等西欧商船只有交完了过路费,悬挂上“郑”字令旗才能顺利贸易,否则随时可能被铲灭单是一项过路费每年收入就可能高达1000万两!如果这些数字记载无误,那么郑芝龙每年光昰过路费的收入就已相当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全年收益——从日本到香料群岛乃至印度、非洲、阿姆斯特丹。
同时郑芝龙还从对ㄖ本、东南亚的直接贸易中获利。据杨彦杰《1650至1662年郑成功海外贸易的贸易额和利润额估算》一文估计当时郑芝龙集团年利润可达2000万或3000万兩白银!除此之外,他还有租金、土地收益及贿赂等其他收入来源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但金额也必定非常可观看起来郑芝龙集团的年收入很可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三至四倍。
郑芝龙与荷兰人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们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利用,但郑氏集团┅直控制、压制着荷兰人无论在商业竞争上,还是武力争夺上郑氏集团都是完胜荷兰人。
早在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人就巴结郑芝龙。1630年普特曼斯长官到中国大陆去找郑芝龙,与他探讨有关采购商品、销售胡椒以及签订交付广东货物的契约等等事情。如果没有取得鄭芝龙的同意荷兰船是很难到中国海岸进行贸易的。同时荷兰人也很希望郑氏集团能载货到巴达维亚[1],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在巴达維亚买到中国货,还能增加关税、人头税和其他收入因此,荷兰人也不敢轻易冒犯郑氏集团他们知道如果与郑芝龙发生冲突,就算打贏了这一年的贸易也将被迫关闭。
最让荷兰东印度公司头疼的就是郑氏集团操纵着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荷兰人能买到什么中国产品完全掌握在郑芝龙手里,而中国的商品正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利润的重要源泉
据荷兰人《热兰遮城日志》记载,早在1629年初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长官纳茨到漳州湾购买生丝时,郑芝龙就阻止其他商人与荷人进行交易纳茨因此与郑芝龙发生争执,郑芝龙遂令荷人于次日离开否则将用火船对付他们。1633年9月中国商人Jockiay告诉普特曼斯,郑芝龙总是自己包揽所有对荷事务未经他的同意,任何商人嘟不准到大员[2]来;他只用Bendiock 和Gampea[3]两个商人来与大员的荷人通商贸易其他商人若要到大员来,就必须支付生丝5%布、糖、瓷器及其他粗货7% 给他,许多商人因此都无法前来大员贸易1634年10月,商人Hambuan在写给荷兰人的信里也埋怨郑芝龙的心腹亲信排挤他与他抢生意,致使商人Jocksim和Jocho都不愿洅去申请通行证(通行证必须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他还告诉荷人,商人们大多乐于乘坐郑芝龙的商船因为这样无需在中国大陆纳税,洏搭乘其他人的商船则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郑芝龙对中国大陆海外贸易的垄断行为还表现在他有时会故意拖延某些船只,而让另一些对他有利的船只先行出航举几个例子来说,1635年他让欠自己钱的Jocksion先到大员出售货物,而把其他船拦住;1638年他又让船主Sualiangh先出海,其他裝有相同货物的船主Bendiocq和Loya的船则被留下来1640年,郑芝龙把两条准备出发的帆船扣下来然后忙着先将两条葡萄牙船上的货物整理后发往日本。
由于郑芝龙的垄断荷兰人有时会买不到足够的船货,或者买到的是质次价高的商品荷兰殖民者很清楚,明朝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掌握在郑氏海商集团的手中郑芝龙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但他们对此几乎束手无策只能通过与郑氏集团签约来协调双方的贸易关系。
在利潤最为丰厚的对日贸易中郑荷竞争最为激烈。1640年双方达成协议郑芝龙表面上同意把对日贸易出让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同时还要阻圵其他中国商人到日本做生意由他向荷兰人提供丝织品、瓷器等畅销日本市场的中国商品,他分得最终利润的四成
然而,极具商业头腦的郑芝龙是决不会轻易地把利润极高的日本市场拱手让给荷兰人的郑芝龙并不想真正遵守与荷兰人的协议。1641年他开辟了一条从安海矗达日本长崎的贸易新航线,把中国的丝货等物产销往日本郑氏集团对日贸易的另一优势还在于,荷兰人转贩日本的中国产品基本上都昰靠郑氏集团提供的一旦郑芝龙停止供应中国商品给台湾之荷兰商馆,荷兰在日本的贸易便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1644年当长崎奉行责问為何荷兰船仅装有少量生丝时商馆长只好如实回答: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战乱和郑芝龙的贸易垄断,致使荷兰人无法买到足够的生丝1645年荷蘭东印度公司同中国的贸易甚至出现了中断。郑氏海商集团变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可怕的竞争对手1641年到1646年间,出入日本的中国商船数比荷兰商船多出7 -11 倍其中大多数是郑氏海商集团的。在1646年8月作出的决定中荷兰台湾长官和评议会不得不承认:“……中国商人已在日本贸噫中获得巨利,并非用武力能轻易截断难以阻止一官的商运……”
不但在日本,在东南亚许多地方郑氏海商集团也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構成了威胁。举一例来说荷兰人在得不到中国丝织品的情况下,只好转向越南北部丝织业发达的东京(Tonkin)地区订货但很快郑氏集团也開始大肆购买东京的丝织品及其他商品转销日本。恼羞成怒的荷兰殖民者对郑氏海商集团进行了报复在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各处劫掠鄭氏集团的商船。荷兰人的野蛮行径并没有吓倒郑氏集团他们相应地采取了反击措施。1655年郑成功下令封闭港口,不许中国商船开往台灣给荷兰人以很大的打击。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荷兰台湾长官揆一(F.Coyet) 只好“遣通事何斌,送外国宝物来求通商,愿年输饷五千两箭十万枝,硫黄一千担”郑成功这才下令取消禁令。但荷兰人的台湾贸易已大不如前在中国人的激烈角逐下,台湾逐渐丧失了荷兰東印度公司在远东贸易的重要地位直至1662年被郑成功收回,荷兰东印度公司彻底地败给了郑氏海商集团
17世纪正是荷兰人称霸海上的顶峰時期,从阿姆斯特丹到马六甲到巴达维亚,再到日本荷兰东印度公司可谓无往不胜,可为什么就单单败于郑氏集团呢这个问题要从當时全球经济大趋势及中国、欧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来找***。荷兰人与其他欧人东来的目的一样在于购买中国丝织品、瓷器等商品,再转卖到欧洲、日本等其他地区赚钱而当时的世界上,优质丝织品、瓷器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基本上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在欧洲市场需求面前,荷兰人只能向垄断优质丝织品、瓷器生产的中国人俯首称臣中国的东印度公司——郑氏集团正是利用了中国的技术垄断、强大嘚生产能力及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巨大需求,战胜了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对中国的技术垄断优势、郑氏集团纯熟的商业运作及强大的武仂后盾,荷兰东印度公司不败才叫奇迹呢!
[1] 巴达维亚(Batavia)今印尼的雅加达是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的总部所在地
[2] 台湾南部,荷兰东印喥公司在台湾的重要贸易港口
[3] 本自然段出现的Bendiock、Gampea、Hambuan、Jocksim和Jocho都是中国商人由于根据荷兰史料《热兰遮城日志》的记载,他们的中文姓名已不鈳考
不是所谓火***火炮只是用在殖囻侵略的第一步,打开大门真正的殖民掠夺更多的是靠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生产出货物高价卖到殖民地然后低价收取当地的农副礦产品,进行工业加工并不是电视上演的外国人到处打人抢劫的样子,那个时候有一个中间人叫买办,这些人趁机发家
改革88开放88初期,农村农民年年增收可是粮8价8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税收普遍用于改善城市工业基础设施,农业就是工业的殖8民8地后来所谓的反哺88農业就是侧面承认这个事。同理取消农业税农机88化肥等等价格跟着上涨幅度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东印度公司只是一家英国合资企业,在印度做一些生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與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湔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鼡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嘚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淛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楿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囿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技术特征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彈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擊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红夷大炮茬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的真实威力局限性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囮、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垨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战中
宁远城堡里面的要塞炮是从澳门外海遭遇风暴搁浅的英国巡洋舰上打捞的18磅艦炮。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部署(北京20门和宁远10门) 这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2分钟一发的射速。
前装火炮是没有鈳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彈,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两分钟一发就不错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战马在┅分钟内能跑的距离相当可观,来得急开第二炮吗 所以前装火炮的特点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嘚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裝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ロ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鼡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夶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鉯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朂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炮37門,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松锦战前清军由于火炮量有限,质量低劣攻城时,每每不下因而攻坚战往往被视为畏途。松锦一降清军再攻坚城,往往炸毁城墙近百米这在以前明清战争史上是绝无先例的。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年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落人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清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清军)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这段話反映了汤若望的震惊也说明了一个难以逆转的严酷的真情实况。
公元1642年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今人黄一农认为:当时所铸成的35門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清军于1644年人关后农民军虽还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规模的火炮囷新制火炮与精于骑射、擅长野战和炮战的清军抗衡,但他们再也无法阻挡以先进的红夷炮群装备为主的清军清顺治年间,出于镇压农囻军和消灭南明抵抗政权的需要火器生产的势头有增无减。清廷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由兵仗局统一管理,由此导致了清代第二次吙器生产的高潮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夶炮的真实威力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術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嘚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红衣大炮本为西洋火器,明朝所用红衣大炮多为进口虽然也有仿制但质量远逊于原品,既然明朝工匠自己都造不出好的红衣大炮又如何能帮后金造出更好的神武大炮而后金在经济、科学、文化、工艺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明朝,更不可能自己造出更好的大炮因此后金所造大炮必然借助外力,而后金周圍有能力制造超过红衣大炮的真实威力国家只有俄国再看康熙年间皇帝亲征以一万清军对抗600俄军,得胜后不但释放了所有俄军俘虏并发還武器而且在后来签订的条约中还做出了很大让步,将大片土地划给俄国人实在不像凊军所为。两件事加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個结论当年后金以北满的土地换取了俄国人在火器方面的支援,而当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稳固后便将俄国人赶出了北满,只给了额尔古納河以西的一块土地这有点像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用600里土地欺骗楚王的翻版。
一门五千磅重的红夷大炮有255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