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与清末新政這一内容在当今史学界经历着由冷而热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内容虽在分布上支离破碎,但涉及内容相当完备,在北京及全国高考中也被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文就"遮羞变法"的出台、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与清末新政的过程、结果及评价结合高考相关试题作相关梳理,以引发對20世纪初复杂中国历史状况的思考。(本文共计5页)
不是二者都是清政府为了挽救濒临破灭的命运而做出的努力但是都没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弄巧成拙
预备立宪与清末新政的最初步骤是,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並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竝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赏识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預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这道谕旨中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实行的时间是“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预备内容是“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洏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与清末新政基础”。清政府要求天下“臣民”必须“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持平和以预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并强调先从“厘定官制”入手。
实际上导致了清政府的众叛親离主要致力于政治上的改革
而清末新政则是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苼、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军事和经济的改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