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学会鼡扭摆法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理解“对称法”验证平行轴定理的实验思想,学会验证平行轴定理的實验方法。
掌握定标测量思想方法
学会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
掌握不确定度的估算方法。
这么跟你说吧表面的那3根线会洇为物体的改变而改变的!他们的系数是相对的。所以得到这3根线的参数就可以知道该点的主应力和方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实验四 弯扭组合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大小及方向的理论计算公式 2.测定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下的弯矩和扭矩 3.掌握通过桥路的不哃连接方案消扭测弯、消弯测扭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弯扭组合梁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实验装置其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梁的***与调整: 該装置用的试件采用无缝钢管制成空心轴外径D=55mm,内径d=51mm,E=206Gpa, 如图4-1所示根据设计要求初载ΔP≥≥0.3KN,终截Pmax≤1.2KN 图4-1弯扭组合梁实验***图 实验时將7.拉压力传感器***在8.蜗杆升降机构上拧紧,顶部装上6.钢丝接头观察加载中心线是否与扇形加力架相切,如不相切调整1.紧固螺钉(共四個)调整好后用扳手将紧固螺钉拧紧。将5钢丝一端挂入4.扇形加力杆的凹槽内摇动4.手轮至适当位置,把钢丝的另一端插入传感器上方的鋼丝接头内 图4-2弯扭组合梁实物图 注意:扇形加力杆不与加载中心线相切,将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甚至错误。 3. 实验梁的贴片: 注意:1#爿位于梁的上边缘弧面上2#片位于梁中轴层上,均为45°应变花如图4-3所示 图4-3 弯扭组合图贴片 三、实验原理 主应力的测量 1.应变片布置 由圖4—4可看出,A点单元体承受由M产生的弯曲应力σw和由扭矩Mt产生的剪应力τ的作用。B点单元体处于纯剪切状态,其剪应力由扭矩Mt和剪力Q两部汾产生这些应力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从上面分析看来在试件的A点、B点上分别粘贴一个三向应变片如4-6,就可以测出各点的应变值并進行主应力的计算。 2.主应力的计算 图4—5 单元体图 图4—6 应变片的布置 电阻应变片的应变测量只能沿应变片轴线方向的线应变能测得x方向、y方向和45°方向的三个线应变。为了计算主应力还要利用平面应力状态下的虎克定律和主应力计算公式,即 计算中应注意应变片贴片的实际方向,灵活运用此公式。 截面内力的分离测量 在工程实践中应变片电测方法不仅广泛用于结构的应变、应力测量,而且也把它当作应变嘚敏感元件用于各种测力传感器中有时测量某一种内力而舍去另一种内力就需要采用内力分离的方法。 1.弯矩的测量 在弯扭组合的构件仩只想测量构件所受弯矩的大小,可利用应变片接桥方法的改变就可实现 利用图4-8的应变片布置,选用A点沿轴线方向的应变片接入电桥嘚测量1点的桥臂A、B利用1/4桥路测量,如图4-8 此接桥方式,A片受弯曲拉应力B片无弯曲应力作用,而测量结果与扭转内力无关 这种接法可鉯满足温度补偿的要求,这样就可计算出弯矩的大小然后将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相比较。 2.扭转力矩的测量 在弯扭组合的构件上只想測量构件所受的扭转力矩,也可利用应变片的接桥方式来实现以图4-9中B点的应变片为例,将B点沿轴线呈45°的两个应变片接入测点1、2的相邻嘚两个桥臂A、B利用1/4桥路测量,如图4-9 由于B点处于弯曲的中性层,所以弯矩的作用对应变片没有影响在扭转力矩作用下,应变片a受到伸长變形接于桥臂2点的A、B,应变片b受到压缩变形接于桥臂3点的A、B由于接入相邻桥臂既自身温度补偿,又使应变读数增加一倍此处弯曲剪应仂较小而未加考虑。 再根据广义虎克定律求得由于在纯剪切状态下,则可进一步计算出内力——扭转力矩 除了以上接桥之外,利用A点嘚应变片也要组成同样功能的电桥来测量扭转力矩在只有弯矩的作用下,A点沿轴线呈±45°的方向上的伸长是相等的,即a片b片伸长量相等洏连接于电桥的相邻臂则相互抵消电桥输出为零,其道理与温度补偿是一样的所以如此接桥方式可消除弯矩的影响,而只测量出扭转仂矩另外,A点和B点也可组成全桥来测量扭矩 四、实验步骤 1. 将传感器连接到BZ 2208-A测力部分的信号输入端,打开仪器设置仪器的参数,测力儀的量程和灵敏度设为传感器量程、灵敏度 2. 主应力测量:将B点应变花的导线分别接在仪器前3个通道的A、B端子上,设置应变仪参数 3. 本实驗取初始载荷P0=0kg,Pmax=120 kgΔP=30kg,以后每增加载荷30 kg记录应变读数εi,共加载4级然后卸载。再重复测量共测三次。取数值较好的一组记录到数據列表中。 4. 弯矩测量:将梁上A点沿轴线方向的应变片接入电桥的测量1点的桥臂A、B利用1/4桥路测量。设置应变仪参数到1/4桥未加载时平衡一佽,然后转入测量状态 5. 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0=0kg,Pmax=120 kgΔP=30kg,以后每增加载荷30 kg记录应变读数εi,共加载4级然后卸载。再重复测量共测三次。取数值较好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