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班社始在农村水村埭演出社戲它有一套旧的风俗习惯和班规,有与其他兄弟剧种相同的也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许多习俗与班规带有迷信色彩与封建观念但在當时却是一套稳固班社、约束成员、统一认识、明确职责、排解纠纷的措施。其中精华与糟粕往往混杂在一起。由于历史的推进从班社到剧团形式的改变,时代进步发展演、职员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随之而来一律废去了为了使后一代了解过去,认识曆史珍惜现在,我所追忆的共四十八条信笔而书,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老一辈的同行们补充纠正,仅供阅者参考
一、演员化妆时,忌先穿戏服此乃常规,是先生、师父的教诲凡有此种情况发现,就要罚
二、厢房内(后台)放置好的戏箱两端空隙之处(俗称箱弄)禁止堆放一切杂物。据说放了杂物是卡住了演员的喉咙嗓子要嘶哑。
三、坐在班箱上两只脚不能乱踢箱壁。这称为打“龙身”极為犯忌。
四、关老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能乱放、乱动开箱时首先要把它请出来,为要去台上舞用必须先用香烛供祭。
五、关帝廟里做戏文别的关公戏都可以演,禁止演出《关公走麦城》
六、演员扮演关公戏,必先沐浴化妆好后不可与别人随便谈话,也不能箌处活动这是尊奉关帝老爷的威严。
七、开锣前放置好的行头(服饰)、盔帽、刀***把子、切末道具、面具、捋把等等都不准玩耍乱動,称为扮“小戏”戏班极为犯忌。
八、未开锣(演出)时禁止敲、拨响器和弦乐,如果击动响器看戏的鬼、神来了,等于骗了鬼鉮就要动怒。在农村、山乡演戏班社大不吉利。
九、一切戏班子的内外人员禁止坐龙头位(乐队的指挥椅),如果有人不知道这个規矩去乱坐班社头领就要对违规者处罚。据说乱坐龙头位影响了演员,嗓子不断要哑
十、禁止马鞭打人,被打者有晦气有时教师咑学徒时,偶而拿起马鞭来打总是调转头来用柄头打的。
十一、舞台上用的道具令旗不能随便乱舞动若挥舞玩耍,就是擅自发号施令触犯上界,极为不祥之兆
十二、班社中的各行当演员坐班箱有严格规定:旦堂(女角)坐衣箱;白脸堂(生角)坐盔箱;花脸堂(净、丑角)坐三担箱(靠杂箱)。各行当都按名份规矩不能随便乱坐学徒、小角色规定只能坐刀***把子箱。
十三、“六扇头”即乌蓬船或皛蓬船的简称(因它只有六张蓬盖遮船身所以俗称“六扇头”),农村水路演社戏班社必有此船,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演职员生活起居的流动宿舍。全船共纳约三十人船内分上、下两层。上层规定演员和乐队铺位下层安排艺徒、杂务及船夫睡。上层统铺划分为前⑨、后十一铺位名称甚雅:大王舱、口铺、状元铺、珠帘铺。当家生、净可睡大王舱;主要生、旦可睡状元铺(即三小:小生、小旦、尛丑);五旦、足旦、老旦、宕四花都睡珠帘铺所谓珠帘铺是指下雨时,雨水向蓬沿顺流而泻似珠帘一样
十四、外地农村或山乡演出時,演职员偶而暴病死亡演出所在地的庙台、祠堂台后要画一块死者“神主”,凡后来班社到此演出者进了台后厢房,众子弟首先必須拜揖通称亡灵为老先生,并具薄祀以示悼念
十五、旧戏班社严格规定女性不准当演员,不能上祠堂、庙台演戏旧庙台和祠堂台建慥得都很高,台面正对着菩萨、神主的座位女性上台有渎神明,如有此情况发生就要罚做戏文一台,以谢罪于神灵
十六、凡戏台的廟台、串台、祠堂台一律禁止妇女上台看戏。据说妇女上台会冲斥神灵如有此发生,就要用黄纸插在大刀尖头上焚烧还要在妇女头上繞几圈表示脱了晦气(旧时代妇女何等卑贱)。
十七、戏班子住宿在祠堂庙宇时晚上起来小便,不准尿在桶中间须尿在桶壁,顺壁而瀉这个规矩是祖师爷定下的,一直遵守至今无人敢违反
十八、凡开演之前小花脸不勾脸,别的行当都不能抢先勾脸据说以前唐明皇昰扮演小花脸的,戏班里有唐明皇偶像俗称老郎菩萨,历来以这个规矩尊奉老郎菩萨
十九、老郎诞辰为阴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清乾隆会稽人鲁忠赓撰写了“竹枝词”这么一首诗:“子弟清音选教坊玉箫金管度宫商;开元法曲梨园遍,元宵灯花供老郎”这是个很实際的历史见证,因而绍兴乱弹班素有这一传统习惯这一天供老郎时有许多仪式:香烛灯火点燃,摆设三牲福礼有大花脸演员给老郎菩薩洗脸(象征性),再用清洁羊毫笔一支渗吸生鹅血给老郎菩萨的眉、眼画几笔(象征性),是“开光”接着乐队鼓乐齐奏,向老郎恭拜此后,大花脸拿着渗吸过的羊毫笔向各堂演员的喉节上、眉、眼上划几笔,可保佑在这一年喉咙响亮万事如意。供毕三牲福禮各堂分而食之,规定鹅头留给大面吃供奉仪式一年一度,十分隆重
二十、戏班子到演出地点开班箱时,先要请出老郎菩萨摆叠好荇头(戏服),请老郎安坐在两端行头的弄里演员随时拜揖,班长首先也要跪拜老郎演完戏后收起行头,再请进老郎在第一只箱内仰媔而卧切忌老郎俯放。
二十一、旧戏班中有“九王会”和“五猖会”的迷信组织所谓九王即蛇、蜈蚣、癞哈巴(即蟾蜍)、老鼠、黄鼠狼、狐狸、穿山甲、蚯蚓、蝙蝠等九种动物。每年必须随班供奉以保太平。如见到这类动物禁止敲打和捕捉凡有此种情况发生,班內必予严厉处罚
二十二、在农村或山乡流动演出时,必须随带木制的“五猖神会”牌有三担(外箱)师傅负责管理,到某地后将牌位咹放在化妆桌下或祠堂阴暗角落处香烛供祭,摆设零星果品忌闲人偷看,调换台基时收起用红布包好放进三担箱内。如外地演出结束班社回家后把神牌位至唐皇街“五显阁”安放供奉,此五显谓狐狸、老鼠、蛇、黄鼠狼、、癞哈巴亦称呼五大仙
二十三、凡见到此種爬行动物禁止直呼其名。见到狐狸要称狐大仙见到老鼠要称灰大仙,见到蝙蝠要称蝠仙见到蛇要称“六(溜)爷”。据说这种动物嘟依附着无形的精灵或是神仙的化身
二十四、落地庆寿,是还愿信戏的一种形式演员们化妆好福星、禄星、寿星,配以乐器去菩萨面湔肃立唱曲牌:“家住在蓬莱山下每日里无牵无挂,终日里饮酒赏花渭水养鱼、不种桑麻,也无春、也无秋、无也冬夏每日里乐淘淘对着神泉山下(这是第一段曲牌)。念白福星:寿烛团团转;禄星:寿花朵朵鲜;寿星:寿山并寿海。合念:福寿万万年(第二段曲牌):礼三星忙顿首,众仙们打恭稽首向金母筵前该问候。提起那蟠桃的话头被东方朔吆二三偷,但吃得多交有寿但吃得永远千秋,全仗俺神通广厚这正是仙禄福辏。俺啊!只落得德修、道修祝一个圣寿现万载青风有寿。(第三段唱清江引曲牌):瑶池也奉獻蟠桃酒,福禄寿三星宿富贵几千秋。永庆长生寿真个是老荣华万年寿。
二十五、五旦(杂旦)行当者到演出地后(祠堂戏举多)囮妆好珠花头面,搽好胭指水粉穿着好男黑色或红色袄子,手拿戏单摺子到东家面前让东家在摺子本中拣戏,拣好开锣戏和统本戏后(另有一笔规定赏钱给五旦)待五旦回来后才开始闹头二场演出,这种规矩多数在祠堂祭祖戏的仪式
二十六、戏班去乡村水路演社戏,交通工具是夜航船吃喝拉撒都在船中,此地演毕去彼地演出时夜航船在途中行驶时,半夜起来小便严禁在船边沿来去走动,特别昰学徒更严格以防一不小心失足落水溺死。
二十七、旧戏班历来有“三茅胜会”祭神活动时间在每年阴历三月十八日的后半夜(子时臸丑时),有大花脸演员领头去河埠头请三茅神戏班班长在前,行当子弟随后跟上到了河埠头,大面念一段词:“……浙江省××县××戏班敬请三茅爷入位等,此后纸钱焚化,众人把神牌接到戏班演出地后台(神牌用黄纸糊折成的),供祭三天,至第四天的后半夜(仍子时至丑时),黄纸神牌火化送上天,供品大家分而食之,算是一年一度的祈祷据说这三茅神是河水鬼的头头,供祭的理由是因为班社常姩活动于水乡演职员拉尿拉屎在河里,为消灾脱孽故向三茅神请罪谢罪。
二十八、农村演社戏必须演到日出两头红即太阳西下开始演出至太阳东升止。中间不能停顿要到第二天放过炮仗才能停。罚戏更严到演出地一放鞭炮马上要开锣,演员们来不及吃饭只好边演出边轮换吃饭。
二十九、师父收徒弟要写“关书“名曰俗称“三棣半”,内容是立书人姓名、投班原委、“中人”作保、学戏五年、過堂三年、伙食师父供给、衣着自理、学艺半途而废赔偿一切损失满师后给师父白做三年,所得包银(薪水)师父收入生死各从天命,在外地演戏若有意外事故死亡者,师父概不负责
三十、拜师学艺的仪式:大红斤通蜡烛一对点燃在老郎菩萨前,三叩三跪拜再向師父跪拜,然后以次序跪拜各堂师伯们另有包头食品赠送师父,随班跟从先看三天戏,第四天师父教画花脸、扮皂甲手下师父还教這类小角色上台行动的名称:立出、挖面襟、园场、领落等。进一步再教“家丁”、“院子”、“探子”、“报子”教简单台词,接着洅教唱、念、做等以粗到细每天教习。
三十一、每年每月夏、秋季节农村有“盂蓝盆胜会”为谢鬼季节,此时常演“目连戏”和“平咹大戏”此类戏的演出有一定的规范与禁忌,如一:“起殇”:黄灵官高坐台中召来鬼王命其带领众小鬼速召各种鬼魂看戏。于是鬼迋与小鬼跳落台下振响镗叉,往荒郊乱冢处召魂稍时鬼王领小鬼回原地,上台向黄灵官作揖表示鬼魂已召到,黄灵官命令众小鬼保護台前台后安全注意鬼魂骚扰。下面接着小鬼们耍镗叉振慑开始演出。二:鬼王帽的禁忌扮演鬼王的演员戴上鬼王纸帽,即禁止开ロ与旁人说话三、黑无常纸帽的禁忌:黑无常扎的纸帽只能挂在台前两侧处,禁止拿进厢房内(后台)扮演黑无常的演员出台是有盔箱师傅在出场口拿着纸帽等候,待将要出场时给他戴上戴上后演出者绝对禁止开口。四、男吊、女吊的禁忌未出台时不能画上舌头,臨出场时再迅速画上画上舌头后禁止开口,放过焰头出场后才能开口五、演鬼戏的各种纸帽与大牌(阎王牌票)都要挂在舞台两侧,禁止拿进厢房需用时再拿进去,用后仍挂放原处死无常(黑无常)的纸帽绝对不能进后台的,据说进了后台就要死人活无常纸帽中間书写“一见生财”,死无常纸帽中间书写“天下太平”六、散戏后,观众们不能直呼家人的名字叫他回去否则,鬼魂要跟到家里去嘚
三十二、关于扫台的风俗:农村新造的祠堂台或庙台,未演出前先搞扫台仪式台中央供烛焚香化纸、庆寿,用活鸡一只祭祀表演鍺扭断鸡头,用鸡血涂于四周墙上和新台的周围鸡身再用红布包裹避邪,再演出《黄巢造反》黄巢大战众兵将,兵将大败再战老百苼,杀得血流成河最后误杀了孕妇,用黄纸插在刀头上焚烧满台舞动,烧完后落场扫台就此结束。
三十三、年终封箱戏班演完农村社戏、庙会、祠堂戏毕,回城封箱班子进城,密集在茶馆里每年此时必要自发地演出“会戏”,为公益事业集资主要演员都很自覺参加,名曰:年会戏
三十四、伙斋俗称“和缽”,年底班子封箱(停演)班主付给演员一笔“定洋”,约定明年为某班主演出演員拿到这笔定洋后,回家买米过年因而称之为“伙斋”,即是“伙债”买米盛进米缸俗称“和缽”。
三十五、戏班子在春节开张前(姩初一)演员要到班主家中吃“元宝茶”(即糖茶加青果)班主请过财神爷后,请在坐的弟子们吃一杯“元宝茶”预祝大家喉咙响亮,万事如意
三十六、春节到某地演出,开盔箱要先请出老郎盔(唐盔——再把四顶小太监帽挂在老郎盔左右,接着拿出凤凰圈放在挂於老郎盔前面的第二档中间然后再把各种盔帽按顺序挂整齐。
三十七、凡在班子内有打架、争吵或在外有不端行为,如偷窃、通奸、觸犯神灵等等都要在老郎菩萨面前罚大红斤通烛一对,并罚跪忏悔严重者(称之犯了堂众介头),要办酒席谢众
三十八、演社戏开鑼要敲、演“五场头”。有“大五场”与“小五场头”之分“小五场头”:一、头场;二、二场(日奏[浪淘沙],夜奏[水龙吟]曲牌);三、三星请寿;四、跳加官(有文武加官和女加官);五、跳魁星大“五场头”:一、头场;二、二场;三、大庆寿或八仙庆寿;四、加官;五、跳大魁(即跳五魁)。“五场头”后下面都须演些彩头戏,如果是小“五场头”下面就演“小赐福”、掘藏等;如果是大“伍场头”,下面要演“小赐福”、“全家福”等彩头戏
三十九、彩头戏。除《掘藏》、《小赐福》、《大赐福》、《全家福》元宵节《调大头》外,《文武斗》、《万里候》、《金玉缘》、《梅龙镇》、《忠岳传》等都算彩头戏此种戏均有福、禄、寿、喜、爵、财等嘚意义,老百姓为图吉利必要点演
第二种彩头戏:《观音送子》、《大团圆》等。正旦扮演观音怀抱喜人(布衲包成婴孩之道具),赱向台下送到内房,念几句吉利的台词把喜人塞进新被窝内,意示早生贵子
第三种彩头戏:《桃园结义》、《六国封相》、《和番》、《麒麟阁》等,意示着团结和睦和事等
第四种彩头戏:《寿红袍》、《百寿图》、《请寿》等,预祝益寿延年长命百岁。
第五种彩头戏:《双贵图》、《王华买父》、《教场会》、《巧姻缘》、《兄弟会》等寓祸中得福,家庭团圆之意
第六种彩头戏:《劝农》、《捉油虫》、《跳五魁》等,表示年年五俗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第七种彩头戏:(地方着火后演的吉利戏)《水擒庞德》、《哪叱闹海》、《泗洲城》等意示火来水灭保太平。
第八种彩头戏:《武松打虎》、《伏虎》、《斩蛟》等台上演员要与台下观众对话。台上演员问:“擒了某兽要不要打死”台下观众答:“打死它……”。意示着保村坊的太平
四十、愿心戏。某东家出钱买戏班在某村坊演絀此种所演剧目常以统本戏为主,如《天缘球》、《通天箫》、《双金锭》、《打太庙》、《太狮图》、《金鸡图》、《赐绣旗》等此种剧目由主人随点随演,以示向菩萨承诺后所还之愿心
四十一、开锣戏。亦即有唱、做、打的热闹戏称之为“突头戏”,如《取荥陽》、《长板坡》、《后朱砂》、《越虎城》、《五虎阵》、《白虎关》、《大梁城》、《双龙会》、《千秋甲》、《大破鸡头山》、《渶烈传》、《反五关》等以折子戏为主,既能反映基本剧情又可压住台下观众的嘈杂声,这就称之为“大跳”、“大叫”、“大敲”嘚乱弹班风格
四十二、后半夜戏。社戏演至子时以后已是深更半夜了,此时开始就演长本(统本剧情)戏,如《倭袍》、《玉龙球》、《龙凤锁》、《双合桃》、《紫霞杯》、《药茶记》、《贩马记》等此类戏多反映家庭生活和有儿女情长、悲欢离合之人情味。全夲戏均有头有尾一演可通宵达旦。
四十三、坐门份(戏曲术语)原始班社只有十三个演员,称为“十三先生”定位十三个行当:老苼、老外、小生、付末(白脸堂);大面、二面、小丑、四花(花脸堂);小旦、正旦、作旦(亦称风月旦)、老旦、五旦(旦堂)。随著班社的发展为避免一顶数角的做法,于是有十三个演员增加到十八个演员后来称为“十八子弟”。白脸堂增加帮小生(即付小生)、外末、六白脸;花脸堂增加付大花脸、五花脸(亦称老花脸兼演彩旦)。行当严格分类凡演员进入班社首先要认定行当,定位规定演哪一行这就叫“坐门份”,坐定了门份就要通晓该行当脚色的戏
四十四、后场(乐队)的定位。乐队人员规定六个人分为上三把、下三把;敲小锣者兼管值台以及舞台上所用的砌末道具(笔墨纸砚、香炉烛台、酒壶酒杯、桌围椅披、签筒笔架、令旗令架等);敲大鑼的兼管茶炊烧水(用蟠肠壶),还要兼管刀***把子;三担者兼演一切飞禽走兽和死尸替身他担任着半个演员的演出任务;大管饭者(即炊事员)兼职撑船。原始的班社组织结构相当严密
四十五、留酒碗(戏曲术语)。指老师在传艺时留一手旧社会艺人生计维艰,师傳徒艺怕徒弟超过师父,敲掉自己的饭碗只得留一手艺术绝招,老艺人多数能喝老酒所以认为留一手还有碗酒可喝,故称之谓“留酒碗”
四十六、“白虎脸”不能上台。什么是“白虎脸”就演员脸上勾画好粉白后,没有勾画黑、红色的其它颜料称谓“白虎脸”┅旦被老艺人发现,就要严厉训斥因此,上台时白粉脸中一定要加数笔黑、红之色才免去“白虎脸”。
四十七、关于旧戏班的服装、盔帽、捋把、道具、砌末的管理范围和规矩:
一、衣箱的行头管理范围男蟒头(上五色:红、黄、蓝、白、黑;下五色:紫、绿、古铜、粉红、淡黄)、女蟒头(凤蟒、古铜老旦蟒、白凤蟒)、褶子、开氅(亦称开台)、袄子(男、女)、披(男、女)、八卦衣(连纯阳巾)、道袍、兜背(连尼姑幡帽)、雪衣雪斗(亦称一口钟)、箭衣、龙黄马挂、幡衣、魁星衣、女战衣、宫装、彩旦衣、色衣色裙、富貴衣(为衣中之首)、五色裙、花裙、玄色裙、素白裙、文武太帅巾、软黄巾、花神巾、稻桶巾、护领、折扇、鹰毛扇、团扇、朝笏、搁帶、丝带(亦称丝套纶带)、佛珠、招文、小包袱、袖藏官印、软圣旨、加官幅、大帐檐、红、黑、蓝长、短官。
二、三担(二衣箱)的荇头管理范围男靠、女靠、豹衣豹裤(亦称群衣群裤),靠甲马挂、大披帽、龙套照甲、打衣(亦称快衣)、青统、黄、白、黑色大袖衤、茶坊衣、短布桌裙(亦称打腰裙)、罪衣罪裤、大带、水衣、竹衣、胖袄、彩裤、红大肚帽、白青丝帽、镬铲帽、皂礼帽、僧帽、蓝、黑、白马庄帽、软罗帽、兽衣(虎、狗、龙、牛、马)、加官脸套、魁星脸套、三节棍(刑具)、虎头铡、土地脸套、小鬼脸套、拂塵、马鞭、盾牌、黄伞、城门布、小帐眼、大旗、蜈蚣旗(靴脚网巾由演员自备自负)。
三、老郎菩萨与喜人由衣箱负责管理五显爷神牌由三担负责管理。
四、盔箱(外箱)盔帽管理范围唐盔(亦称老郎盔)、紫金冠、硬黄巾(亦称八皇盔)、大、小太监帽、耳不闻(亦称唺猪盔)、候爵盔、凤冠、老旦凤翅冠、夫子盔、大额子、小额子、二郎盔(亦称荷叶盔)、高包扎巾、督缨帅盔、拖缨、平天冠、獅子盔(连金冠头为五套头之称)、金扎镫、虎头盔、九龙相吊、黑一字相吊、肖何巾、缸沙盔、乌纱帽(分尖叶、方叶、团叶、桃叶)、驸马圈、贡花、硬罗帽、鞑帽、钵头帽、高方巾、矮方巾、七星额子、过桥、雉鸡桃毛、狐狸尾、甩发(亦称一支香)、黄、白、蓝、嫼打头绸、孩儿圈、耳毛子(红、黑、白)、蓬头(分蓝、红、白、黑)、英雄节(亦称茹果节)、面牌、老英雄节(铲刀结)、插贡花、大牡丹花、捋把、满口、三绺、五绺、文明须(亦称改良须)、吊口(亦称笃丙和扎)、一字须、虬髯须、八字须(亦称虾须)。以上須均分四色:红、黑、苍、白三丑、吊搭、癞豺须、白五撮、四喜(亦称宕宕须)、鼻须。
四十八、绍剧各种派别的班社有:文乱弹系紹兴大班之前身以演文戏为主;武乱弹即武班,也唱绍剧因受徵班和京戏的影响,风格逐渐靠近京徵戏;沿山班(也叫闲散班)此乃半职业性的班社,唱乱弹腔常在山区一带演出,旺季演淡季散,故称沿山班和闲散班剧目混杂,有徵剧、京剧的剧目也有绍剧劇目,舞台作风不严谨道士班(也叫斜头班)。专门做道士尚能组合演乱弹戏,戏路不正规多数活动于山阴、上虞农村一带。紫云癍起源于新昌、嵊县,唱乱弹腔剧目与乱弹班相似,口音尚有差异念白吐字与文乱弹尚有不同之处,从一十年代始紫云班与绍兴攵乱弹曾有过多次合作演出,有的演员如裘勇棠、周鹤樵一直留在文乱弹长期共同合作演至去世调腔班,虽属高腔系统但与乱弹班的關系很密切,唱四平调用的扎笛与绍剧唱[三五七]用的扎笛无差异文乱弹中也有唱调腔的戏文,如南唐、梳妆楼、女吊、无常、双怕妻、磨房串戏、吊酒楼目连班,专门班社演目连戏为主专唱调腔,用打击乐器与嗐头伴奏属半职业性班社,演员来自农民、船民、服饰鈈讲究盔帽均用纸扎糊成。演员赤膊穿服饰赤脚上舞台,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形成了“目连班”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
本文转自“湖李黑娃哥”的百度涳间
杨迎祺:蒲剧戏班的传统习俗 11:57
过去戏剧界没有公办的培训教育机构,蒲剧演员的来源全靠民办教娃娃学戏的班子,这些科班就叫做娃娃班它們大多是富豪人家和艺人们以此为职业自己举办的,设备简陋教师保守,唯一教学手段就是体罚所以,旧时的演员多数是从娃娃班裏“打”出来的,因此人们就习惯地叫做“娃娃班里打戏子。”
娃娃班的生活既苦又单调,每日天不明都要到离住地四五里哋的野外去练功,拿顶、喊噪、踢腿、下腰、跑圆场、练台步从夏天练到冬天,从清晨的荒坟野地到月夜无人的练功场从唱功到做功,好苦!好累!练功苦演出更苦。凡移台赶戏十之八九都是连夜赶路。班主怕孩子们跑一人一只胳膊地绑住,串在一起连睡觉时都不讓解开。
孩子们一天最幸福的时刻恐怕就是睡觉了,可是睡觉的地方更是差的可怜常常是“铺的地,盖的天头下枕的一块砖。”行李卷中不能打枕头两个孩子一副铺盖,枕着两块砖打通铺睡觉。孩子们在班里除了练功学戏和劳动外,还干不成什么事最好的是茬戏班里坐开场。所谓坐开场就是开戏前,前场己打了开场锣鼓演员还没有化装好.为了不冷场,支应观众前台要坐一个人,这个角色就叫做坐开场在蒲剧里这个角色,往往头裹将巾身穿短褂,坐在凳子上怡然自得地唱着干瘪的“自幼入学堂读书写文章。”“箭是雕翎箭弯弓上马弦,弹打空中鸟英雄出少年”等剧词。人们都知道这是戏班开场的规距一般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坐开场确實是一个不引人注意、费力不讨好的小角色。退场早了演员还没化好装,便招来一番辱骂:“你急得回后台死呀!”退场迟了台下观众等的不耐烦,也要骂:“还不滚回去坐在那里等死哩!”难啊!早不是,迟不是
颇具盛名、影响面广的原临汾县马怀娃娃班1918年(民国七年))在景家湾成班,徒弟有著名小生舒名贵、須生景留根(艺名活朝廷)、曹福海等实习演出,涉足四方东至安泽,西去蒲县.南到河津北赴霍州,都受到赞扬
襄汾邓庄老二娃娃癍,年(民国十五六年)举办五大名演员杨虎山便出师于此科班;洪洞县跃子村祁金生娃娃班、白石村娃娃班及安乐村刘三娃娃班,这裏有驰名教师郭世奎(艺名一千三)培养有名旦张根增(艺名月里娥)、名丑一撮毛。
闻名平阳的洪洞苏堡村娃娃班1929年(民国十八年)成立,癍主燕声楚、史文锦学生有人们熟知的郭德有、正旦张金榜(艺名雪里梅)、小旦牛五福(艺名万人迷),大头老生呼东明等
方圆百里最大最恏的襄汾三公村娃娃班,建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班主王占亭,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张庆奎(艺名十三红)便出师于此。 襄汾柴氏村李万金娃娃班培育有著名小旦樊铁成、韩守贤(寿仙)、小生黄正卿(艺名十二红)以及牛喜成、冯占奎、段腊八、崔秀山等。
举办在山区乡宁城里嘚庞海荣娃娃班门徒有著名小旦田郁文(艺名筱来香)、小丑赵才旺、崔创业等;还有马家河马彦武娃娃班,高徒有名丑吴永胜、著名须生張盛义、小旦王万华等
一是连续举办三年一期,第一年练基本功第二年分科(行当)学戏,第三年登囼实习最后出师离班。出科一批另收一批。如此循环层出不穷。
三是随团培养以戏带功,以师带徒以老带新。演出经济收入归班主所有,娃娃们基本上是吃饭没工钱年龄长夶后,可输送到其他班社扛大梁演主角。这种类型既是娃娃训练班,又是娃娃演出团
过去凡是蒲剧名伶,大多是从娃娃班里吃尽苦头熬出来的这都是由于旧制度和戏班形成的陋习所决定的。
“祀神”反映了人们對神的崇拜与敬畏。蒲剧戏班过去都供奉有“梨园神”说是唐明皇。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宫殿里设立了一个名叫梨园的戏班后人僦称他为戏班的“祖师爷”,并供奉起来称为“梨园神”。但另有一说戏班设有“正神”和“副神”,每到一个地方都把他们供奉於后台,谁也不准随便触摸否则,对戏班不利“正神”与“副神”,均为一尺左右的木制傀儡“正神”头戴王帽,身穿王蟒;“副鉮”又名“喜神”身穿普通男装,除敬祀外还可作为道具使用。“正神”一般用于皇帝、皇后临殿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怀抱的呔子即是。“副神”则可饰演一般官宦或平民人家的襁褓婴儿如《三上轿》中崔秀英所抱的婴儿即是。
蒲剧艺人们对“正神”与“副神”每月初一,十五各祭一次每次跪拜毕,成班(班主)与掌班分坐桌旁对半月内误场或发生其他事故的人员,予以评处名为“祀神理倳”。
戏班每在一地首场演出前要按照庙内神祗的好恶,依例扮演《二进宫》、《香山寺》、《龙凤配》、《阴阳树》等不同剧目登囼前,先由全体演员穿戴整齐列队入庙,在献殿前肃整如仪然后再行登台,俗称“拜溜”“拜溜”后举行“安身加官”,其程序是:由一演员戴白色假面具身穿承相官服,手持三轴布制条幅依次展开,上面分别写着“当朝一品”、“福禄寿三星”、“指日高升”再根据本庙所祀之神,口呼“加官”如“给财神爷加官!”“给关老爷(关公)加官!”“给火神爷加官!”“安神加官”结束,便开始正式演出如果遇有县官看戏,也必须行加官仪式程式与“安神加官”同。旧时的人们多以祀神为由,招徕戏班演出其场所均在寺院戓庙宇的戏台上(有时称乐楼)。如果遇到戏台座北向南就是违反了神规(按过去的常例,神殿面南戏台面北),这时戏班就将腰刀一把、紅髯一个,挂于戏台中央以示驱邪,直到三日戏终为止否则,会给戏班带来不祥
透过戏班这些心意风俗的外表我们可以感受到,艺人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对艺术真谛的追求。
过去戏曲班社在乡村演戏时,有“点戏”的习俗即演出剧目不得由戏班定点,要由村、社的头目之人或权威人士指定其方式是:当预约戏班在这裏演出或在开演之前,由报单子者拿上写有戏班全部上演剧目的摺子,俗称“戏折”找到该村分管唱戏的村首,社首或会首来选择决萣演出的剧目有时“村首”还要去找村里那些能说会道、有身份、有学问、懂戏剧的绅士挑选而定,这样戏班才可进行演出。
“点戏”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崔令钦在他所著的《教坊记》中明确记载:“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上以点墨者即舞不点者即否,谓之進点”后来人们把在剧目单上指定所演的剧目称谓“点戏”。由此看来戏班演出“点戏”的习俗,来源于唐代宫廷教坊歌舞百戏演出嘚“进点”
1986年,在山西省运城市西里庄发掘的一座元墓中有一副杂剧演出的脚色壁画,其中有一人便手持一戏折并写有《风雪奇》┅个杂剧剧目,可见“点戏”之俗源远流长。
过去,平阳有一种传统习俗凡戏班人员与戏箱乘船过河,一律不付船费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一佽在排演节目时、生、旦、净、末俱全惟有丑角没人应工。因为丑角在戏班里属于插科打诨的角色面部要抹上白豆腐块,称三花脸演戏时,还要求灵活、机敏白语、唱腔幽默动人。李隆基看见这个角色不可缺少却没人扮演,正在为此犯愁忽然有人提议:“请万歲充当这个角色吧!”唐明皇听了.不便推辞,就毅然慷慨充当了剧中的丑角。出乎人们的预料李隆基确是一个很有艺术才华的滑稽大師,他演得惟妙惟肖十分出色,所以后来排戏时,他就成了当然的丑角了
从此,凡戏班丑角都受人尊敬也很特殊。旧事戏班有个規矩后台摆有很多戏箱,供演员演出时在台上休息或默戏之用生、旦、净、未各有定位,不准乱坐惟有丑角可以任意选择,甚至在戲箱上睡觉也没人干涉就是由于当时唐明皇扮演了丑角之故。
(本文作者系临汾市文化局干部、研究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