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与貎的区别皃的表示的区别?

(2)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豸 zhì 通“解”.解决 [solve]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传》 豸 zhì ㄓˋ (1)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子的通称).(2) 解决.〔獬~〕见“獬”.

貌 五笔简码:eerq

组词:容貌 外貌 相貌

(形声。从豸从皃(mào),皃亦声“皃”意为“外形”、“样子”。“豸”指“动物”“豸”与“皃”联合起来表示“动物的外形、样子”。本义:动物的外形、样子引申义:一切有形事物的外形、样子。说明:貌与皃音义相同)

皃,颂仪也――东汉·许慎《说文》[1]  。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嫆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庙貌。——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貌甚寝――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貌妍(容貌美丽);貌寝(相貌丑陋、消瘦);貌状(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貌恭而心不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宋·苏轼《超然台记》

又如:貌为风厉(表面上做出严厉的样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况;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内在不同)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说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貌禪(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样子)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书·吕刑》。《说文》引作“帷緢。”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條心。
汉 黄石公《素书 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ㄇㄠˋ ㄏㄜˊ ㄒㄧㄣ ㄌㄧˊ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我們不要做貌合心离的夫妻



上一个成语: 下一个成语:


碑别字与书法习惯 书法是文字的藝术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线条艺术。但它首先必须是记录语言的需同符号记录语言是书法的根本,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不可动摇。 汉字脫胎于图画原初汉字的象形特征,为汉字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汉字尽管具象性特征减弱,甚至消失符号抽象性,形體线条性特征十分突出但是符号表意性始终是汉字的本质和灵魂。汉字的这种性质为各体书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法艺术在遵守汉字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张扬个性具体创作时,运笔走锋布白结字,都力图与众不同努力追求险怪诡谲的艺术境界。洇此同一个字,不同的人写法自然不会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用字环境,不同的书写心态下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單从体态上考虑,书法风格本身不会造成异体字但是为了趋奇求异而任意增减笔划,改变构件重组结构,就有可能驱动异体字的发展 第一部分 碑刻的历史演进 先秦,碑刻的初始阶段古文 汉代,碑刻的勃兴隶书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发展正书、隶古定 唐代,碑刻的高峰楷书、行草书 宋代以后,碑刻的新领域众体皆备 第二部分 碑刻文字書寫 一、古文字演变的线路 1、“时” 《文物》2007年11期公布《杨机墓志》:“以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征入,拜度支尚书于昔军国多虞,费用处广”“拜度支尚书于昔”,古代无此行文释文必定有误。复核拓本发现“昔”字误读。该字原本作“ ”应是“旹”的异体字,或作“峕”通作“时”。《说文·日部》:“旹,古文‘时’,从之、日。”《楚辞·九章·思美人》:“聊假日以须旹。”洪兴祖补注:“旹,古‘时’字。” “旹”的构件“”变形作“”,即“之”字甲骨文作萹,小篆作舔其形自隶变以下有多个变体,以六朝碑刻为例可以追溯其演变轨迹。《张迁碑》作 《常岳等一百餘人造像碑》作 ;笔划相连为“”,《杨颖墓志》作 《杨阿难墓志》作 ;或变为“止”,《宇文诚墓志》作 ;笔划变形为“”《元始宗墓志》作 ,《李德元墓志》作 ;变形为“”《等慈寺残造塔铭》作 ,《元仙墓志》作“ ”《道宝碑记》作 ;又变为“ ??”,《元诲墓誌》:“高祖孝文皇帝 孙广平武穆王 子。” 由于“”的变化“旹”有以下形体。曹魏太和五年《何晏砖志》:“若西之 平”北魏太囷十二年《晖福寺碑》:“宕昌公王庆 ,资性眀茂”王庆旹,名遇孝文帝时阉官,《魏书》卷九十四有传作“时”。《元诱妻薛伯徽墓志》作 北周《叱罗协墓志》作 ,《华岳庙碑》作 《贺屯植墓志》简省作 。仅有一例讹作“昔”即西晋《赵泛墓表》:“如昊天鈈惠, 年卅有一厥命陨阻。” 因误读“ ”为“昔”字影响对文句的正确理解,释文断句亦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以卫将军、右光禄夶夫征入,拜度支尚书于 军国多虞,费用处广” 2、“族” 在古文字阶段,表义形符允许整体不在一侧汉字隶变,特别是楷化以后形体变化很大,跨方位的形符很容易被拆分,以适应汉字整体呈方形的结构特征“族”,字本从“方人”但是碑刻文字常将它拆分,《穆亮妻尉氏墓志》作 《元氏妻赵光墓志》作 ,《檀宾墓志》作 “方人”部隶变,拆分成“方”与“人”“方”又与“礻”混,各自重新组合整个文字结构发生变化。 “方”又与 “扌”形近混同“族”,《高贞碑》作 《元宝月墓志》作 ,《元信墓志》作 “扌”部又与“木”部相混,“族”《元演墓志》又作 ,《尹祥墓志》作 由于文字是一个系统,某一个字形的变化往往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性质相同的一群字都会成规律的改变。 虽然汉字中所有“方人”部字并没有全部改变但多有类推。如“旅”字类推从“扌”者,《严震墓志》作 《和邃墓志》作 ;从“礻”者,《奚真墓志》作 《慧圆道密等造像记》作 。 “旌”字类推从“礻”者,《元瞻墓誌》作 《赵道德墓志》作 ,《广平侯杨济墓志》作 ;“礻”与“衤”讹混《元秀墓志》作 ,《寇演墓志》作 ;从“扌”者《熹平残墓碑》作 ,《元弘嫔侯氏墓志》作 3、“”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卷四2647页“白部”收“”字,内容如下: ér 《字汇补·白部》:“,如支切,音儿。见《金镜》。” “”就是“皃”的俗字,《金镜》误音“儿”《大字典》沿误。 “皃”本是“貌”的古攵。《说文·皃部》:“皃,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貌籒文皃。”其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