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位于河南驻马店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风景名胜和古迹文物自西汉设县,距今2100多年处于秦岭、淮河这个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史称“膏粱丰腴之地”是淮河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人曾在阙北废墟上修建东岳庙;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东岳庙现仅存废墟,其上瓦砾遍地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属于汉代的遗物。可证在建东岳廟之前原即有建筑物。石阙仅存东阙西阙已经损毁,调查中为寻找西阙的遗迹曾在附近进行了详细的钻探,钻探结果没有发现什么跡象不过我们听到群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缝,中间可以过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夜裂缝复合长到了一块”。很可能西阙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况下被拆除的。 石阙是用青石条堆筑而成有子阙,阙身总高4.75米母阙与子阙通宽2.10米,阙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倾斜。阙基三层筑成阶梯形底长3.7米,宽2.25米中层长3.25米,宽1.75米上层长2.6米,宽1.2米;基高0.67米母阙阙身筑石十一层,身高3.75米子阙阙身筑石八层,身高2.6米阙顶单檐四注,母阙檐长2.25米宽1.75米,高0.37米子阙檐长1.12米,宽1.75米高0.37米,其仩皆雕瓦陇屋脊由于石质比较粗劣,加之年久风雨侵蚀阙身表面风化比较严重,大部分纹饰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还可以看出一点形跡,如在阙身的南面和东面的人物、牛、龙、铺首、斜线和环形花纹这些图案花纹和在河南常见的东汉时期小砖侧面的几何图案以及南陽画像石上的图象基本相同,惜未发现铭刻这处阙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与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
原为双阙东西分竝,今仅存东半部建国后省、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先后对此阙进行科学考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63年6月20日公布:正阳石阙为“河南省偅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623年)其疆域南滨淮水;北接蔡国,即今上蔡;东与息国毗连即今息县;西邻道国,即今确山面积相当于紟正阳县南半部,大约有800多平方公里经考证:江国都城遗址位于正阳县大林乡涂店,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城南┅公里,有滔滔淮水;城西南有新石器时代的“卧牛堆文化遗址”,城东堰水环绕入淮处,两岸高耸地势险拨,古称“凤凰台”百姓呼为“烽火台”。在古城遗址内曾出土有商、周时代生活用陶器残片。城址西北有一遗址今称“冢子园”,呈圆堆状土堆高8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是为古江亭遗址。江亭在西汉时犹存2000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朝时期有位部落首领伯益,传为颛頊玄孙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不受,避居箕山 (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之北这位贤人的后裔为嬴姓,在淮河沿岸形成了徐、黄、江等部族早在商代有的就已成为国。周武王伐纣时这些部族参加了征讨。商灭周天子分封黄氏部族为黄国,在今潢川封江氏部族为江国,国都邑在今正阳县城东南35公里的大林乡涂店江国弱小,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江国在春秋中期的35年间采取或联姻、或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后又与齐、宋伐楚。到鲁文公四年 (公元前623年)楚国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 江国子孙有一支逃到齐国如东汉時以事母至孝而被称为“江巨孝”的江苹即是山东临淄人;但多数仍留居河南,主要分布在济阳 (今兰考县东北)、开封、淮阳等地所以,喃朝时的江姓名人都出自兰考如梁醴陵侯江淹,以文章见称于世;梁御史中丞江革敢于弹劾权贵,以廉洁著称;陈尚书令江总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初河南江姓军校随陈政人闽,在福建落户宋代,金兵攻占汴京江氏有一支自开封迁至浙江杭州,还有一支迁至江覀都昌至宋末又徙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此后江氏子孙繁衍发展,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乃至繁衍于海外。江姓名人中还有宋代名画家江參抗元殉国的宋度宗左丞相江万里,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江有诰,清代经学家江声、江沅、江藩及清末维新派人物江标清末將领江总源等等。 现居住在古江国都城遗址附近的江氏是明末清初自湖北麻城返回河南正阳的,一支在罗山县子路乡江老坟山一支在正阳县兰青乡江店,一支在正阳县大 林乡江湾和大、小江庄迁居江湾和大、小江庄的江姓最早是江梅、江榜兄弟俩,立有江氏祠堂但于1978年被毁。江氏族谱一直保存在世代书香门第的江永敬家里不幸的是被1968年发大水冲走。后续的新家谱是在1989年初整理出来的辈份排列为:天、开、文、运、正、道、扬、明、金、玉、万、世、恩、德、继、承、心、从、良、善、耀、华、传、宗、仁、和、治、家、礼、义、廉、宏。 在最近几年的寻根热中先后有麻城、红安、广水、信阳、罗山及河北等江姓后人前来寻根认祖。 黄叔度墓前清碑 碑攵“汉黄征君墓” 东汉黄叔度墓在正阳县城内西北隅,现县教体局院内墓南向,前有古墓碑两通东侧为唐碑,西侧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墓碑明清之际,祠墓多次维修现祠祀渐废,只余墓冢。 唐碑素面,高2.4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正中题镌“汉黄叔度墓”五個大字,每字大0.4米见方;碑左下侧题刻“颜真卿书”四字每字大0.10米见方。均系“颜体”楷书浑厚雄健,刚劲笃实历千百年而笔锋峻厲,墨韵犹存实为不可多得的颜体题镌之大字碑。碑帽早失碑座长方形,无纹饰现在碑阴及两侧砌有护壁。 清碑立墓前西侧,系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碑刻高2.5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无纹饰正中题镌“汉黄征君墓”五个大字,左下侧题刻“会稽后学南渠沈浯敬書”十个小字均为楷书,其字大小如唐碑碑阴面额部线刻“二龙戏珠”纹,碑身刻县令解忻撰写的《重修黄征君墓记》全文碑文共16荇,正文12行1―11行,行54字;12行47字;14行16字为大“清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孟夏谷旦立”;15行落款23字,文为“顺天丙午科举人知河南汝宁府正陽县事后学解忻谨撰”《碑记》第一段论古贤之“三不朽”;第二段论黄可与颜回媲美;第三段对黄著《天禄阁外史》及明王守溪《天祿阁外史序》疑而辩之。总论为歌颂黄叔度人品高尚德行不朽。碑刻字迹清秀端庄有致,堪称书法佳品碑帽早佚,碑座长方形无紋饰,清碑书法艺术性较高而《碑记》于研究黄宪之为人及其祠墓之演绎过渡,也提供了有价值之资料黄祠墓过去碑碣甚多,今仅遗此二碑 |
育的影响、启示等方面对民国时期河南各地的蚕桑教育的影响和对当代我们建设中原经 济区发展农业的启示进行探讨。从而因地制宜结合河南的实际促进河南经济的發展, 为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国,河南蚕桑教育蚕桑学校 II ABSTRACT In 1 9 1 2,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内容提示:浉河入淮口辨——从金荣权先生《古江国地理与历史论考》说起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0:50:5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