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囿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話,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洳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我的理解是用大雨来比喻百姓,说明百姓会像大雨一样哗啦啦地归附君王,所以禾苗是比喻君王?但是老师却说大雨是比喻君王,而禾苗是比喻百姓.意思是不杀人的君王就像大雨一样滋润快要枯死的禾苗,到底谁的理解是正确的?都讲的不错 所以没办法给满意***,不好意思.
古时候,都认为“君王”是“奉天命行事”的,因此,君王有“天孓”之称谓.因此“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是用来比喻君王的恩德.“禾苗”则用来比喻百姓.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