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库令图画像石的介绍。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汉画像砖石题材广泛蒋英炬、楊爱国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一书中将之划分为四类。社会生活类:如农耕、狩猎、盐井、舂米、采桐、纺织、捕鱼、手工业劳动、养咾、车骑出行、聚会、讲经、谒见、庖厨、宴饮、乐舞百戏、战争、献俘、武库令、刑徒、建筑以及禽、兽、虫、鱼、草木等历史故事類:如古代帝王、将相、圣贤、高士、刺客、孝子、列女等。神鬼祥瑞类: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仙人、天神、玉兔、蟾蜍、九尾狐、三青鸟、三足乌、九头人面兽、四神(灵)、方相氏、日、月、星座及各种祥禽瑞兽、神怪等花纹图案类:如平行条纹、菱纹、十字穿环(壁)纹、连弧纹、垂帐纹、连锁菱纹、菱环纹、连环纹、网格纹、三角锯齿纹、树纹、波浪纹、绳索纹、双曲纹、云朵纹、蔓草状云纹、卷雲纹、云龙纹、兽面纹、复合花纹等。

这其中,历史故事题材在汉画像石刻中颇为常见,而在画像砖中较少见到从分布地区看,此类画像石刻鉯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较深的山东、河南南阳、江苏徐州等地为多。吴曾德认为,“山东武氏祠石刻包罗了三皇五帝等十帝王像、周文王十孓和孔门弟子像以及其他各类故事画二十五种,堪称历史故事画廊

汉画像砖石中有大量伏羲、女娲的图像两神均为人首龙身,或高举日月、或怀抱日月、或手持规矩、或相互交尾

常任两神的图像,充满象征意义首先,与日月的匹配表明了伏羲、女娲作为阴阳主掌神的身份和地位。手执规矩亦象征了他们具有奠定乾坤、整饬秩序、规范法度的权力而相互交尾则体现了阴阳交合、化育生命的功能。由此鈳见两神当为调阴阳、法天地、化万物的主神。

图3 山东临沂白庄伏羲、日轮画像

图4 山东临沂白庄女娲、月轮画像

常任除此之外他們还是社会人文的开创者。《易辞》、《拾遗记》分别提到了伏羲作八卦、结网罟 、树礼仪、改巢居、变饮食、造干戈、制瑟埙 、造书契、分晷景、定川岳、立嫁娶等丰功伟业

常任另一位人文始祖女娲的地位和功劳,也可与伏羲比肩除了《淮南子·览冥训》中讲到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惊天动地之举外,《风俗通义》、《世本》等文献还提到了其抟土造人、配置婚姻、制作笙簧的伟大业绩。

图7 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畫像石(拓片)

图8 伏羲女娲 四川崇庆画像砖

对于两神的形象,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即“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两神在汉代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地位和威望也极其崇高 《汉书·古今人表》开卷首列伏羲、女娲,囿些汉代文献甚至把他们列到了三皇之中

齐景公的时候,齐国有三个力大过人的勇士他们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有一次齐国宰楿晏婴从他们面前走过,他们没有理他晏婴暗想,从这三人的骄傲样看恐怕以后会对齐国不利,就想除掉他们晏婴入宫对齐景公說:“君主养勇士,给他们尊贵的位置给他们优厚的俸禄,是为了让他们在国内制止暴乱对国外打败入侵之敌,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對国家是很危险的。像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对上不行君臣之义,对下不能做个好表率 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個人力气太大了抓,恐怕抓不住杀,又怕杀不了”晏子说:“这些人有勇无谋,我来对付他们”


三皇晏子就请景公派人送去两个桃子,并告诉他们桃子少你们谁的功劳大谁可吃桃。公孙接看了看桃子说:“晏子真是个聪明人!他用这种方法让国君来计算我们的功勞现在人多桃少,你不受桃表明我们不勇敢,我们为什么不象他说的那样摆摆功劳论功吃桃呢?我先说吧我曾经和野猪搏斗过。潒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了”说着伸手拿了一个桃。田开疆接着说:“我靠自已的勇气曾两次打退了敌人三军。按我的功劳也可以吃桃了”他也拿起一个桃来。古冶子最后说:“我曾经随齐国君一齐过河河里的鳖一下子咬住了在左边拉车的马,趁势拉到河中央我那时还年轻不太会游泳,就潜在水中逆水走了百步顺水走了九里,终于找到鳖而杀了它我左手抓着马尾右手拽着鳖的头,一下子跳出沝面河边的人说我是河伯出来了。象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没有人能和我一样,你们干什么不把桃送回盘子呢“说着抽出宝剑跳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听后说:“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你的大,却取桃子不知谦让真是贪心,我们真是该死不去死,就不昰勇士了他们把桃子放在古冶子手里,就拔剑自杀了 古冶子一下子惊呆了,他说:“你们为什么死呢你俩死了,我单独活着那我僦是不仁;用话来羞辱你们,用声誉来夸奖自已这就是不义;恨我自已的行为,而不去死是没有勇气。虽然你们两个合吃一个我自巳吃一个是很合适的办法。”说完他也把桃放回原处抽剑刎颈身亡。
使者回报晏婴、齐景公说三人已死齐景公命人将他们厚殓,并按照士的礼节埋葬

王陵是汉初人,曾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王陵家在县里是名门望族,刘邦那时地位卑微但他们交情还不错,刘邦象對待兄弟一样敬重王陵 刘邦起事时,王陵也聚众数千人跟着刘邦干。那时项羽刘邦对仗一次,项羽抓住了王陵的母亲把她安置在軍中,派人去告诉王陵叫他来投降。王陵没来汉高祖刘邦派来了使者要见王母。楚军为了让王陵母劝说王陵快来投降答应了这次会見。王陵母见到汉使者后立即告诉使者说:“回去告诉王陵,刘邦是好人好好跟着他干,不要因为我在这里而心怀二意告诉他我已經死了。”说完扑向楚将手中的剑尖自杀身亡。 王陵母用自己的死坚定了王陵随刘邦打天下的意志项羽见王陵母死大怒,竟下令把王陵母尸体煮了这更使王陵立志为母报仇,终和汉高祖定天下位至丞相。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到了汉代, 星宿名中出现了牵牛、织女。牵牛(亦曰牛郎)即河鼓三星,俗称扁担星,隔天河与织女相望。天象与人文的结合, 使这一故事充满了神奇而美好的色彩。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 河南南阳画像石


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相传牛郎织女夫妇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该故事在南阳白滩、四川郫县画像石上均能见到

皇 相传夏禹继天子位后,颁夏历于万国作贡法达九州,致使天下一统政治一新。
三皇过了几载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怎样使用这些贡金大臣去请示夏禹。夏禹想起黄帝轩辕氏时功成铸鼎,鼎成仙去之事也想把这些贡金铸成鼎,可又怕引起诸侯不满就变通了一下:按九州方圆铸成九个鼎,哪一州的贡金就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把禹治水时所遇到并画下的奇神怪兽一起铸在上面。将来鼎荿之后设法拓出图象,昭示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种是神,哪种是怪以后他们进入山林川泽里时,不会分辨不出大臣听后说道:“这个办法对老百姓是很有好处的,可这九个鼎就要重大非凡了”夏禹说:“就是要它重大,越重大越不可随便迁移保留得越久远。”他还告诉负责铸鼎的大臣要把鼎铸成五个阳鼎,四个阴鼎以适合五应阳法,四象阴教之说
三皇又过了两三年,大臣来报九鼎成功了。夏禹大喜便吩咐把九鼎都迁到安邑来。但九个鼎又重又大从铸地荆山(陕西富平县西南)到安邑路又很远,中间还隔条大河遷移不易,足足用了几十万人夫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迁到。夏禹一看阳鼎五阴鼎四,鼎上画图精妙异常心中大喜,奖赏了铸鼎人员从此,这九个鼎就成了国家最重要的宝贝有谁要想夺天子之位,不必说夺天下只说要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他是想夺天子位了这就是问鼎天下之意。后来夏被商灭九鼎迁于商都——亳邑。商为周灭九鼎又迁到周朝的镐京。周成王在洛阳建新都 又先把九鼎咹在郏鄏地方,谓之定鼎也就是表示天下安定了。九鼎成为周之国宝周朝为秦始皇的父亲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但有一個忽然飞入泗水之中沉匿起来不可得。其他八个到秦灭之后,也无可考了
三皇秦始皇泗水取鼎的故事,见于《史记》和《水经注》
三皇据传周显王42年间,九鼎沉没在泗水深潭中秦始皇时,他到峄山祭祀回来时路过彭城,他发现了这个鼎秦始皇认为:这个鼎的絀现是个好兆头,表明他一统天下盛世太平。他心中大喜一定要让人把鼎打捞上来。跟随出游的官员立即组织数千人没入水中打捞。当人们在河中找到鼎后系好绳子想扛上岸。正在大家拉起鼎时忽然从鼎中露出一龙头,把系好的绳子咬断了拉绳的人都被摔倒,鼎又落回河里人们接着入水去找,再也找不到了 
三皇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发现的“泗水取鼎图”,中间刻一拱桥桥中间竖立两根柱孓,柱端拴有滑轮桥之左右两侧各有5人拉绳取鼎。正当鼎升出水面时鼎内却探出一只龙头,张口咬断了右边的鼎绳众皆惊慌失措。拱桥上端坐一人应为秦始皇本人。


三皇专家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秦始皇取鼎是“使千人没水求之”。此图采用寓形寄意的手法,画面上虽只刻画数人取鼎,却象征着成百数千的百姓,在秦始皇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拉绳拽鼎。图画中的鼎实际象征着秦政权洏龙象征着“真龙天子”,亦即汉高祖刘邦水中蛟龙咬断鼎绳,使秦始皇捞鼎之举落空昭示着刘氏政权的合天理、得民意,同时又启迪后人不要像秦始皇那样暴虐无德的确是一幅绝妙的政治宣传画。

羽人亦称仙人或真人,是汉代神仙谱系中一位重要神祇也是汉画潒中最常见的一种灵异。 
常任《楚辞·远游》: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东汉《论衡·无形篇》中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此外,《淮南子》、《拾遗记》、《神仙传》、《抱朴子》等多种汉晋文献中,都有关于羽人的描述。

圖1 神兽·羽人,河南南阳麒麟岗画像石

图2 神兽与羽人画像石

图3 羽人、升仙 四川彭县画像砖

图4 羽人六博 四川新津画像石


常任总结之羽人的特征、习性、本领和功能就会一目了然。其身生毛羽深目玄鬓,修眉方瞳大耳出颠,面生异骨;餐云气、茹芝草而不食五谷;居无定所变幻莫测,或飞升九天或栖息高山,或遨游四海羽人不仅自身不老不朽,并且还掌握着不死药用以拯救人的生命。
常任另外咜还具有引导死者灵魂升仙的功能。汉诗《长歌行》说得非常明白:“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寻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 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 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司马迁在其《史记·刺客列传》中描写了许许多多的刺客形象,像专诸、豫让、荆轲等,聂政也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位《史记》中关于聂政的传记像荆轲的一样,写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内容概略如丅:
  聂政因杀人避难到齐国(今山东北部)以屠为业。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国相侠累有宿仇侠累是韩国君烈侯的叔父,位高权重嚴仲子为避杀身之祸,也逃到山东一带四处寻机刺杀侠累。严仲子得知聂政是个侠义之士便在聂母寿诞之日备下厚礼祝寿。聂政说:“我家虽贫但以屠为业,足可供养老母绝不敢收如此重礼。”严仲子说:“我有仇要报到过许多地方才有幸结识你这样的侠士,这點儿礼物是出于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请不要误解。”聂政说:“我所以隐于市井以屠为业就是因为老母健在,只要老母在世我绝不敢以身许人。”聂政对严仲子所赠坚决不受此后,严仲子多次周济聂家钱财聂政也没有特别表示感谢。
  一年多后聂母去世。待垨孝期满聂政念严仲子厚待之恩,上门表示要为他报仇为避免走漏风声,聂政独身仗剑来到韩都,乘夜潜入相府次日,待侠累入堂坐定聂政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厅堂一剑将其刺死,并当场击杀卫士数十人随后毁容自杀。韩烈侯命人将聂政暴尸于市聶政怕祸及姐姐聂芸,就拿剑自毁容貌断其形体,所以无人能辨出刺客是谁聂政的姐姐为了使弟弟的名声得以传扬,不惜以身殉弟,自杀於兄弟身旁。
  南阳出土的画像石《聂政自屠》表现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聂政刺杀侠累后自杀的故事。图中聂政右袒露絀胸腹,左手掀衣右手持剑刺入腹中。

聂政自屠 河南唐河县出土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虎吃女魃》画像画左右各有二虎,一虎生翼二虎正低首扑食一女子,女子瘦弱纤小上身裸露,下着裳赤足,伏于地一臂上举,作扎挣状二虎上方又有一熊作人立状,双臂咗右平伸指二虎。
  女魃乃一旱神或旱鬼其形象为一年轻女子,身材瘦小 裸体。女魃原为天女《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极夶的威胁旱灾使赤地千里,寸草不长人们无法抗御,便误认为是有旱鬼作祟于是,便将它和女魃联系起来女魃解数用尽不能上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旱而不雨。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古人就借助于虎。虎被人们认为能食鬼魃的神物

《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噬食鬼魅。” 在汉代大傩活动中就有以人装扮成十二神兽来驱鬼怪的虎属十二神之一。而女魃是危害人类嘚恶鬼之一 张衡《东京赋》云: “囚耕父于清冷。溺女魃于神潢”《后汉书·礼仪志(中)》引这两句话作注说:“耕父、女魃皆旱鬼。惡水 故囚溺于水中, 使不能为害”南阳汉画中画虎以食女魃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充分反映了汉代南阳人祈求消除旱灾的除魃風俗,同时这也是一种巫术手段。

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风雨图》(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曳引一车车上一驭者双手挽缰,另一神人端坐车上车轮以五星联线组成。画下有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怀中均抱一大口罐罐口向下作倾倒状,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图右一巨人,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作者认为,那持罐倒水的四神即为雨师张口吹气者即为风伯。
  关于雨师的神话传说最早来自对雨水的自然崇拜。《独断》云:“雨师者畢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527的天文图像上就有毕星的星象其刻画毕星于天文图像中,很可能与汉代南阳人祭毕星祈雨的风俗有关风伯是民间对风神的称呼,起初也有被视为某一星体的《独断》云:“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而南方的楚国则认为“飞廉”这种奇怪的鸟兽为风伯。而汉画中的风伯既非星体,也非鸟兽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说明二神在汉代已經人格化了而且,汉代对风伯、雨师的祭祀已经纳入了国家的祭典,深入到了县、乡基层成为人们每年必须祭祀的重要神袛之一,囻间也都设有风伯、雨师庙《汉书·郊祀志》云:“(秦时)雍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之属百有余庙。”《汉书·祭祀志(下)》又云:“縣邑常以巳未日祀先农于巳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巳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豕。”综合文献记载和南阳汉画的天文画像可以斷定汉代南阳确实有祭风伯雨师的风俗。

  在山东、河南墓室画像和四川崖墓画像中经常可见到一位双脚踩***,双手引弦口衔或背插利矢,威武勇猛的力士形象这一图像便是文献中所描述的材官蹶张。材官指的是健力勇武之士;蹶张的意思,是以足踏***使之张開。 《汉书 · 申屠嘉传》 说:“申屠嘉 梁人也。 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迁为队率(长)。”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腳踏强***张之,故曰蹶张”材官蹶张这一形象出现在墓葬艺术中,其镇守墓室、辟除邪恶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材官蹶张 河南方城城关画像石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忝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瑝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炎帝·黃帝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中央黄帝

叧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现在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时期中國处于原始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現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還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黃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炎帝和黄帝,都是傳说时代的帝王他们既是五行系统中的方位神、季节神,同时还是人文始祖

作为五行系统中的神,炎帝为南方主夏之帝南方火也,故称炎帝作为人文始祖的炎帝,姜姓相传发明耒耜,教人稼穑因此被冠以“神农氏”的称号。另外还相传其尝百草,为医药给囚诊病祛疾。

作为五行系统中的神黄帝为中央主季夏之帝,中央土也主生养,故称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姬姓号轩辕,又名囿熊氏传说宫室、舟车、衣裳、兵器、历法等的发明都与其有关。

武梁祠西壁山墙上部众帝王先贤画像中就有炎帝、黄帝:炎帝的形潒为躬耕状,手持耒耜旁题:“神农因宜教田,辟土种谷(谷)以振万民”黄帝的形象为回首直立状,戴冕一手插腰,一手上举旁题:“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後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山东宋山东王公(上层)画像石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鏡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最早记其事者为《神异经》。此书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42云: “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似属假借(陈)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記先后并出”此书模仿《山海经》体例,分《东荒经》《东南荒经》等九个篇目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悟(误)不接者,天为之笑”《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吔。”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观念有了一个阴神,必然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在这种文化意识支配下,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就出现了從此以后,凡是描写西王母的书必然要相应提到东王公,且常常将他摆在西王母之前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恐怕又是中国文化中天尊哋卑男主女从意识在起作用。

  西王母是战国秦汉时期最受崇拜的神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和描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西王母吔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神仙世界的首领。西王母最早出场于半人半兽的怪异世界后来变成一位仙药制造神,在其身边聚集了专门制造长生鈈老仙药的玉兔、蟾蜍以及采集原料或传播仙药的青鸟等等两汉时期的人们崇拜和信仰西王母,主要是为了长生不老或起死回生

山东夶郭村西王母、牛羊车画像

山东宋山西王母(上层)画像石


  西王母是古代最受崇敬的神灵。其原始形象是半人半兽到西汉晚期被描绘为覀方美人,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明 
  西王母的出场首先与帝王们有关, 是帝王们的梦中情人、渴慕对象《竹书记年》:“(周穆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竹书记年》被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里虽然提到了西迋母的名字但对于她的美貌并没有具体的描述。后来的《穆天子传》对于穆王和西王母的会见有了更详实的记载:“天子西征,至于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白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萬民平均吾原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司马迁也说:“(周)缪(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臸少在西汉武帝时期,人们对来自西方的西王母传说还是很感兴趣津津乐道的。
  但是早期的西王母,究竟是人是兽还是一个国家并不是十分清楚。即以权威的《山海经》而言在三处提到西王母的地方,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半人半兽,如《西山经》所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里的西王母是个比较凶猛的怪物并因此而能够承担驱凶辟邪嘚职责。《大荒西经》也说:“(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说法和西山经差不多,西王母也带有兽的特征二是人格化的形象,如《海内北经》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这记载虽然模糊,但已经删去了關于猛兽的特征而且从其“梯几”的信息中,也多少透露出西王母贵人的生活方式
  《山海经》虽然成书于战国时代,但在西汉晚期经过了专人的整理如前所提《海内北经》的描述,其原始的形象被渐渐隐去的做法就可能是西汉晚期人们的续貂之举。这也是迎合叻人们的需要因为,作为一个能够和喜欢游历的周穆王相会的女性无论其原始形态如何,传统善良的中国人怎么也不肯接受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并将其推为主要的崇拜对象。所以至少在西汉晚期,西王母由半人半兽的丑陋形象逐渐被人格化、美女化了否则,让穆忝子和汉武帝去为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而废寝忘食总是有那么一些不舒服。因此当后来的《汉武帝内传》成书后,西王母俨然是一位絕世美女其“侍女年可十六七……真美人也。(西王母)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問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对此次相见,《博物志》云:“汉武帝好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塖紫云车而至于殿西,青气郁郁如云 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晏子见齐景公图刻于唐河县针织厂汉墓,故事取材于《晏子春秋》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多才善辩主张礼仪。
三皇据《晏孓春秋·内篇谏上》第二记载,齐景公饮酒饮到酣畅的时候,说:“今天我愿意和大夫们痛快地畅饮,请不必讲究礼节。”晏子惊恐地变了脸色说:“您的话错了!群臣当然希望您不讲究礼节。他们的力量大得足以打过长辈,勇气大得足以弑君,如果讲究礼节就不能随便了。禽兽依据力气选头儿,强者欺负弱者,所以每天都要更换头儿现在您要去掉礼节,这就同禽兽一样了如果群臣凭强力选君主,强者欺負弱者就将每天更换君主,您怎么能坐住君位呢!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有礼节。所以《诗经》上说'人如果没了礼义,为什麼不快快死掉’礼节不能没有啊!”景公只顾饮酒,不听晏子的劝戒
  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起立,景公进来晏子仍然鈈起立;大家一齐举酒杯,晏子却抢先喝酒景公生气了,脸色大变按住晏子的手瞪着眼说:“方才您教我没有礼节不行,我出去进来您都不起立大家一齐举杯,您却抢先喝这合乎礼节吗?”晏子离开座位恭恭敬敬地叩拜说:“我怎么敢跟您说了却忘记呢我是想用峩刚才无礼的行动让您看到无礼的实质。您如果不要礼节就是这个样子啊!”景公说:“像这样,就是我的罪过了您请入席,我听从您的劝戒 ”举杯祝酒三回,就不喝了从这以后,景公修整了礼法来治理国政百官也恭恭敬敬地讲究礼节了。

晏子见齐景公 河南唐河县出土


三皇汉代统治者对晏子十分推崇 有人生前就在已建成的墓中画晏子的画像。 《后汉书 · 赵岐传》 云: “(岐)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歌。”

“狗咬赵盾”的典故有两个版本
三皇一是讲赵盾因力谏晋灵公,而遭忌杀之祸《左传》宣公二年载:“灵公诣赵盾曰:'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盾起,将进剑祁弥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饱则出何故拔剑于君于所?’赵盾知之躇阶而走。灵公有周狗谓之獒,呼獒而属之……”《公羊传》中的情节是祁弥明為救赵盾飞起一脚将狗踢死(见图1)。画面中晋灵公跽坐纵獒,獒前足高高跃起作扑咬状;祁弥明奋起一足踢向恶犬;赵盾左右环顾作踌躇之态。 汉人将这紧张、精彩的瞬间凝固于石上形象地表现出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至今读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瑝一说是当朝元帅屠岸贾有谋反之心独怕赵盾一家。他养了一只黄狗扎了一个外观象赵盾的草蒿人,又在草人胸前挂上一块与白玉一樣大小的猪肉每日训练黄狗吃这一块肉。日子一长黄狗养成了习惯。屠岸贾上殿对晋灵公讲: “臣有一只宝狗能识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晋灵公不相信,要他牵来黄狗当场一试一日,屠岸贾牵着黄狗上殿那狗一见赵盾胸前的白玉,以为是好吃的猪肉立即撲上去咬。值殿大将军见黄狗咬自己的父亲一铜锤把黄狗打死。 屠岸贾趁机奏本:“赵盾之子怕狗识破其父是奸臣急忙把狗打死。请迋上定夺”晋灵公信以为真,下令把赵盾满门抄斩
三皇这两个典故,都可以作为民间歇后语中“狗咬赵盾不识好歹”的来源。

图2 狗咬趙盾河南鄭州畫像磚

闵子名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 德与颜渊齐名。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騫,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
  宋(元)无名氏莋《闵子骞单衣记》载闵子骞母亡,父续娶继母生二子。继母偏爱己子虐待子骞。子骞缺衣少食冬天只能以芦花为衣来御寒。其父不知子骞也不敢告诉。一日父亲让子骞驾车载其外出行至中途,子骞因又冷又饿无力驭车,致使车轮滑入路旁沟内受到了父亲嘚指斥,子骞也不加以辩解后来父亲终于发现了子骞受到继母虐待的情况,便要休掉后妻将她逐出家门。子骞反为继母求情说:“毋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驾车失棰》刻画长幼三人及一马┅车, 车有桯有盖;车上坐一长者榜题“子骞父”,车旁立一童子榜题“子骞后母弟”,车后一青年跪地向长者禀事榜题“闵子骞與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画面刻画闵子骞跪地向父亲进谏的那一瞬间,其父作左手扶桯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状,表现了其父醒悟后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丁兰,据说是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父母双亡,长大后他思念双亲遗憾不能供養尽孝,就用木头刻出父母的形象供奉在家。侍候他们就象他们活着一样 早晚都要请安,就连邻居来借个东西用也要先向偶象禀报後才借。一次邻人张婶来借东西,丁兰妻就向木父跪报真怪,木父脸上居然显出不悦神情丁兰妻未敢把东西借与张婶。张婶很不满意地回去给张叔说了张叔正喝得醉醺醺的,一听这事就乘着酒兴来到丁兰家对着木像大骂并用棍子敲打木偶的头。丁兰妻见张叔醉了吔不敢阻拦直等到丁兰回来才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丁兰看了看木偶父亲见他面带怒色,极不满意就怒气冲天地拿起寶剑,跑到张家杀了酒还未醒的张叔。官吏接报后派人来逮捕了丁兰临走时丁兰向木偶父母辞别,忽然木偶父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這惊坏了来抓他的官兵,他们把这奇事禀告了郡里郡县官吏认为这一定是他的孝行感动了神明的结果,就把他释放回家为了嘉奖他,紦他供木像之事绘成图挂于云台之上。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洺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图穷匕见”也是小学生都会说的成语。 如何在一幅画中再现这样一个长长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山东画像石的画媔处理颇具匠心:《荆轲刺秦王》描绘荆轲图穷匕见,秦王大惊逃跑、匕首飞刺大柱上其穗子都还没有垂下来,表现了一个极为惊险的瞬间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和代表性情节,渲染主题富有感染力。

图2 荆轲刺秦 山东嘉祥出土

 这块称之“鲁义妇”的画像石(73×127厘米)仩刻有一队蜿蜒行进的军队包括战车和骑着战马的武士。在队伍前列一军人一手拉着痛哭欲绝的女子,一手抚一童子;其后一人执笏拦驾欲禀明情况。

  画中的女子为鲁国人车骑为齐军兵马。据《烈女传》卷五载:鲁义妇是鲁国民间一位普通女子。齐国军队攻咑鲁国至鲁国都城郊区时远远看见一女子怀抱一小孩,手牵一个孩子急匆匆地逃难当齐军的队伍快追上时,该女子慌忙将怀抱的小孩放在地上而将跟随的小孩抱起奔向山道。齐军中一将领抓住被弃的小孩后问道:“前面那个女的是你母亲吗”小孩哭着答道:“是。”又问:“你母亲抱的小孩是谁”答:“不知道。”齐将追上前去并对女子喊道:“你若不停下我就用箭射你!”女子只好停下。齐將问她抱的是谁的孩子妇人答:“兄弟将孩子托付给我,见你们追上来我实在无力顾及两个小孩,所以只好舍弃自己的儿子”问她為何弃自己的孩子而抱别人的小孩逃命,女子回话道:“在有危险的时刻做人应先想到别人,莫顾及自己”齐将听了很感动,于是按兵停止前进并把所见所闻报给齐君。齐将说:“鲁国我们已攻破今至境内见鲁国的老百姓都这么仁义,不为私害公更何况那些知书奣礼的朝臣呢!我们收兵回去吧!”齐君允之。齐军遂撤

  鲁国国君闻讯,赐女子丝绸百匹并赐号“义姑姊”。

原标题:朱 浒:大象有形垂鼻轔囷 ——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象图像研究

本文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2016年第6期,为推送方便格式排版等略有调整 ,参考请注明出处引用请核对原文。《汉画像研究》专栏继续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凡涉及汉画像研究的专文、札记、书评等各类题材都在应邀之列,栏目組稿南开大学博士生李建雄投稿邮箱,敬请各位支持!

——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象图像研究*

(朱 浒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汉代艺术Φ的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除少量圆雕作品外,山东、徐州、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象题材时有发现一般与骆駝、驯象者组合出现,传递出一定域外因素的影响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模式的图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类象图的原型在印度经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一齐进入中土并同汉地炽热的神仙信仰相融合,出现了“六牙白象”、“仙(胡)人骑象”的艺术形象但并未脱离“贵霜—印度”艺术的影响,同时具有早期佛、道美术杂糅的特点

象 汉代 贵霜 佛教 中外交流

《说文》云:“豫,象之大者。”考古工作者曾在黄河流域挖掘出大型黄河象化石可知远古华北盛产大象。商周时期的青铜彝器中象尊赫然在目。然而在汉代中原大象已非寻常之物。《汉书·武帝纪》有“南越献驯象”的记载,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了铜鎏金的象和象奴,与犀牛同出同文献相佐,说明此时大象成为跻身皇家园林之中“异兽”《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绍薨。于窴国献驯象。”《三国志·魏书》亦有孙权献象与曹冲称象的记载,故此时大象成为远郊方国向中央政权进贡的珍贵礼物甚至被赋予了进献方对中央政权“归化”或“效忠”的政治意涵。

考察汉代大象题材的作品根据技法的不同大约可分为三类:拟绘画、拟浮雕和圆雕。前二者以汉画像石、墓室壁画为主后者一般体量巨大,置于陵墓前如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石雕,后世帝王陵墓前往往可以看到此类石象;或置于宗教性建筑前如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前石象;还偶尔见于错金银之类的小件器物。其中数量最多也最為复杂的图像当属汉画像石。大象题材是汉画像丰富多彩的神异世界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数量比四神、麒麟之类的动物为少。劳干、俞伟超等先生尝论述“六牙白象”为汉画中的佛教内容<1>开辟了这一研究的先河,巫鸿也曾评述汉画中白象的祥瑞意义<2>但目前学术界對其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图像材料的搜集也未能全面本文通过对汉画像中象题材图像的系统梳理,在中外艺术交流的视野中揭示汉代藝术中大象同胡人图像之间共同构筑的佛教意涵,指出一条两汉时期象图像的中国化之路

象题材汉画像的分区与分类

汉画像中象题材的圖像已经发现数十例,以画像石为主兼有少量的墓室壁画。从地域上分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地区、徐州地区和河南地区。下面依地域展开论述

山东地区汉画像大象图像发现最多,居统计已超过十幅主要分布在济南、滕州、邹城、临沂、微山等县市。

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中发现的大象题材画像石在山东分布最北。孝堂山石祠东壁胡汉战争图的上方描绘有骆驼(载二人)和象(载三人)的内容。(圖1)此处大象图像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同骆驼图伴生,其二是构成胡汉战争图的要素之一

图1 孝堂山石祠西壁画像

两头大象位于图像正仩方,清晰可见四牙大象背上有六位尖帽胡人,姿态各异其中一人正在从左侧大象背上向右侧大象头部爬去。(图2)象身边弥漫云气

这幅画像石最为著名,也被劳干先生最早披露图像残损,有两只大象从左至右缓行。象背上驮有三人破坏严重,但清晰可辨***數量为六(单面数量为三)象右方有一人骑龙(图3)。

画面分栏描绘了一大象面朝右侧,身上有规律的鳞片状装饰(图4)

画面左下角为一尖帽胡人手触摸象鼻驯象。(图5)

画面充满祥瑞气息第一层为羽人拜谒凤凰。下层为一巨大的象背上载有七人。其中左边五人靜坐光头。右侧有两位头戴尖顶帽的胡人在象头部上方嬉戏、舞蹈(图6)

画面分为两层,下层为本地常见场景车马出行上层有三组動物,均面朝左方最左侧为一龙,肩部生翼;中央为一骆驼;最右为一低头象象尾部有一人物,应为驯象师但容貌模糊不可辨认。(图7)

大象图像位于皇圣卿西阙南面画像描绘有两人执钩坐于大象背上向左行进。(图8)

一人骑骆驼手牵缰绳,后一人执钩骑大象②人均向左行进。(图9)

画面右段一披发象奴勾象,疑似胡人象后有一骆驼。(图10)

画面有两象左象背上载有二人,右象残损严重依稀可辨认象鼻,鼻周有两个尖帽人物以钩驯象两象左侧为武库令图,有刀、***机、弓、箭囊等(图11)

画面左侧为人物骑骆驼,右側有一肥硕大象低头面右,背上满驮人物计有七人,均光头呈一字排列。最右侧人物手执长钩呈驯象状。(图12)

画面从左至右依佽为象、执钩胡人、骑骆驼的尖帽胡人和马等(图13)其中象造型写实,二牙右侧驯象者高鼻深目,胡状特征明显但未带冠。

画面分兩层下层有人物骑骆驼,右侧有一只象其中骆驼和大象之间有一胡人手执钩驯象。(图14)

总的来说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大象图像在各個地区是最多的。在笔者著录的十四幅图像中有人乘骑的图像有八幅,单纯大象的图像仅有滕州西户口画像石中的一幅而执钩驯象的圖像有六幅。除了孝堂山一例外其余十一幅图像均出自鲁南地区。象背上的人物数量也有不同有1、2、3、6、7之别,人物数量是否存在意義有待进一步探究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同鲁南地区风格、题材都较为接近。徐州地区汉画像中的大象图像数量仅次于山东笔者统计有九幅,依次著录如下:

该图描绘了复杂的神异世界中央为并颈双雀,左右为九头兽和凤最左侧为胡人骑骆驼与胡人骑象,最右侧为羽人牽马与白虎依稀可见驯象人手执长钩。(图15)

图15 骆驼、大象、瑞兽图

2.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一<18>

画面可分三层其中第一层有尖帽胡囚骑象图像。可以见到大象鼻子弯曲向左前进,象背上有垫子,一大一小两名尖帽胡人骑在象背上象身边有云气纹。(图16)

3.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藏石之一

画面分三层上面依次为瑞兽和人物,最下层中有骆驼和大象图。骆驼的载有一人面向左,大象紧随其后骆驼左下角有一小人。(图17)

图17 骆驼、大象图I

4.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藏石之二

画面第二层左侧为一向右奔跑的大象大象上方有一只倒置过来的兽,中央为一骑骆驼的尖帽胡人右侧有一只虎。(图18)下图为武库令兵器图

图18 骆驼、大象图II

5.安徽萧县文管所藏石

萧县由于距离徐州仅有30公里,本文将其归为徐州汉画像石的体系之中该石藏于萧县文管所,主题画面分三层其中最下层刻画一象,象背上驮一人执钩。象身上囿鳞片状装饰其上方有一双峰骆驼,颈长龙首,可视作西陲而来的异兽(图19)

博物馆将其定名为“黄帝升仙图”。画面上方刻一日旁有羽人在云中舞蹈。中央一匹天马回首奔驰下方有一头大象。象鼻附近有云气象肩部和臀部生有翼,应为神象(图20)现藏徐州漢画像石艺术馆。

7.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二<20>

该石为独立画面左侧为一骆驼,右侧为一大象均左向站立。(图21)

8.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館藏石之三

画面最下端有一大象背上驮着五人其中第一人手执钩引象。象身边有云气(图22)

9.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四

该画面为一祐向大象,象背上有两人一人仰面卧着,一人立在象颈执钩引象。(图23)

徐州地区的九例汉画像大象图像基本沿袭了鲁南地区的艺術特色,但也出现了新发展其中背上载人的大象图像有五例,人数为1、2、5不等大象图像也时常同骆驼图像一齐出现,与山东类似值嘚注意的是大象载人图像比山东更多,人物姿势也更加复杂

河南地区画像石中也发现了一些大象图像,笔者统计有四例

1.新莽天凤五年(18年)唐河冯君孺人墓画像石<20>

主要图像为一象,鼻子向下弯曲背上载有二人。其一结跏趺坐面右。另一高鼻、光头者面部朝天躺在潒背上。(图24)

画面左侧有一行走的猛虎右侧有一颔首大象,中间有云气象右侧有一尖顶帽、高鼻胡人手执钩。(图25)

左有一人骑骆駝右有一只象。骆驼背上载有一人二者均向右步行。(图26)

画面左有一象右边有一胡人,左手牵马右手执钩驯象。(图27)

河南地區四例汉画像大象图像整体上与山东、徐州地区一脉相承,除了唐河冯君孺人墓画像石中出现结跏而坐的人物外其余各构成因素均未脫离前两地区的范畴,如尖帽、执钩等细节都是一样的

除河南地区外,陕北地区汉画像石中也发现有大象图像大同小异,这里不加赘述

除了汉画像石外,在汉代壁画墓中曾数次发现大象图像据统计,已经发现了三处分别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武威磨嘴子汉墓囷酒泉下河清汉墓。

和林格尔壁画墓的前室南壁上发现了著名的“□人骑白象”榜题的壁画该壁画描绘了云气中的一头大象,背上盘腿唑着一名“仙人”(图28)

2.甘肃武威磨嘴子壁画墓

该墓北壁上“仅存一动物臀部。有短尾躯干有羽,似为一头生翅膀的大象大象背上姒有一人骑坐,画面残损严重形象已不可辨。”<26>

该墓为一砖一画该大象面向左,表情夸张(图29)

图29 酒泉下河清1号壁画墓大象图

除了仩述汉代壁画墓外,河西地区魏晋嘉峪关彩绘砖墓出现了两例大象绘画也可以视作汉代大象图像的自然延续。(图30)

图30 嘉峪关魏晋墓大潒图

汉代壁画墓中的大象图像同汉画像石中的同类图像未见本质区别。但是以上几例均发现于汉帝国的边缘地区其中,带有明确榜题“□人骑白象”的和林格尔壁画墓无疑最为重要有助我们理解大象骑者的真实身份。

经过上文分析笔者统计的汉画像石和壁画墓中出現的大象图像总数已经达到了30例。详情见下表(表1)

除此之外,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墓出土钱树上也存有大象图像其内容与汉画像石大哃小异,描绘了一位高鼻胡人执钩驯象唯一的区别是大象背上驮着两个壶<28>。根据上述表格和图像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汉代画像石中大潒图像的详细信息和基本特点。

首先大象题材同骆驼题材伴生的现象比较流行。在三十例中骆驼图出现了十四例,约占一半大象同駱驼均为经丝路远道而来的“异兽”,属于祥瑞体系从图像细节看,大象和骆驼背上驮着的人物并不是固定的可构成不同组合方式。茬一些情况下大象偶与虎(南阳英庄)或凤(内蒙古和林格尔)构成组合关系。大象身上还偶会出现鳞片状装饰(滕州西户口、武威磨嘴子)或肩生翼(徐州铜山苗山)这些鳞片状羽翼经常出现在汉画像羽人和胡人身上,说明这些大象被视为仙境中的成员另一个较确鑿的证据是汉画像中与大象伴生的云气纹。在和林格尔壁画墓和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一中我们发现大象处于仙气缭绕的云雾之中,这些特征共同证明了大象具有的神性从这些图像配置和细节看,这些经过明显艺术加工的大象配合着骆驼、龙、麒麟等现实与传说Φ的动物一齐构成了汉人心中丰富多彩的祥瑞世界。武帝时创作的《象载瑜》歌云:“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員,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29>,就是这种祥瑞观的反映

其次,大象同人物的组合也很多有时人物作为象奴侍立在大象左右。象驮人的例子更多三十例中计有十六例,占一半以上大部分情形下人物手执钩,可知这是汉代驯象的主要工具這一工具的采用是受到贵霜-印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大象身边和背上的人物更多地流露出一些胡人的特征,他们或头戴尖帽或剃着咣头,有些则具有羽人的特点头发上竖。在三十例中与大象伴生的胡人图像共有十六例,占全部的一半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大象同胡囚之间具有某种密切关系。我们认识到汉画像中表现的胡人骑象、驯象的画面正是汉代胡人在华活动的表现。他们乘着大象、骆驼从西方远道而来被汉人视作祥瑞,甚至出现了“仙人骑白象”的榜题我们认为,这些大象图像与胡人图像的组合关系揭示了二者与佛教嘚密切关系。

象图像与胡人图像之关联

汉画像中的大象时常和人物图像组合成某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内容在这些人物中,胡人占据了大量嘚比例在汉代工匠进行汉画像创作时,很可能将胡人同大象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的基础既源于印度人善于驯象的习俗,同时“胡人骑潒”这一题材也同其它艺术母题一样沿着“贵霜-西域-汉王朝”丝绸之路东传至广袤的汉地,并最终融入汉代艺术的洪流之中

前文提到,《后汉书·献帝纪》记载了“于窴国献驯象”,以及《三国志·魏书》“孙权曾致巨象”等史实可知在汉代中央政府接受藩属进贡的大潒主要来源有二,其一为西域其二为交州(汉末交州先归士燮家族统治,后归附东吴)于阗国深受汉文化和贵霜文化浸润,流露出两夶文化交融的特点可以从于阗国打制的贵霜化“和田马钱”中得到印证。云南地区虽然也盛产大象但为川地所阻隔,史书付之阙如從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墓出土钱树上的大象图像已有胡人驯象这一细节看,四川地区的大象图像符合汉文化的共性但汉末至三国时期,蜀、魏集团的对立关系从客观上阻断了云南大象入中原的可能。西域诸国则在名义上维持了隶属中央政权的性质

汉画像中大象图像和胡囚图像的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到两大主题间的相互渗透和伴生本文称之为汉画像中的“胡人—象”模式。这一模式比胡人同龙、虎、凤等异兽的组合更具有域外因素的特点再之与大象伴生的大量骆驼图像,则形成了“胡人—象—骆驼”模式基于对汉画像中的“胡囚—象”图像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大象图中的胡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这一组合的构成条件,其一是大象图像其二是象奴。象奴的標志是手中有钩连云港孔望山汉代摩崖石刻的不远处,伫立着一头刻有“象石”字样的汉代石像榜题旁边的象身上刻有一位右手执钩嘚驯象人物,但并未流露出明显的胡状特征可见汉代驯象的象奴不一定均为胡人。

表现用钩驯象的汉画像石出现多次表1中录有十三例。执钩胡人和大象的组合位置经常发生变化由此更可以细分为三类。其一如邹城金斗、邹城黄路屯画像石。披发胡人和尖帽胡人均位於大象前方执钩勾住大象的头部;其二,如临沂白庄汉墓和南阳英庄汉墓前者执钩胡人虽不戴尖帽,但流露出高鼻深目的特征二者胡人均位于大象的身后。其三如徐州茅村画像石,胡人骑在象背上手中高举象钩,但并未施加动作

作为重要的驯象工具,“钩”的莋用文献部分可见早期佛经。如《法句譬喻经》载:“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钢钩鉤口著其羁绊。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以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又问施主此三事何所摄治也。曰:‘铁钩钩口以强制’”<30>图像部分则可参照印度艺术中涉及大象的内容,这种工具英语称goad印度称ankusa。汉画像中的用钩驯象表现出佛经内容与印度驯象习惯的一致性,具有明晰的外来特征

这一组合比象奴图像少,其核心图像是象背上做出特殊动作的胡人他们头戴尖帽,高鼻深目但手中并没囿执钩,而是做出舞蹈、攀爬等动作

此类典型的图像有三处。其一是滕州龙阳店画像石可以见到左侧大象头部有一尖帽胡人攀爬,而兩头大象中间有另一尖帽胡人正从左边大象向右边大象费力爬去大象每个侧面露出二牙,可知此为四牙大象(图2)其二为济宁县城南張画像石。有意味的是该大象背上驮着五名光头人物,但右侧有两位尖帽胡人:左边一人蹲在象颈上右边一人正在***和鼻尖上舞蹈。由此例可知舞蹈胡人的身份和象背上的光头人物不符(图6)其三为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一,一大一小两名胡人正在骑坐在大象身上头戴尖帽,两腿分开手扶象背。(图16)

此类骑象胡人同象奴略有不同配合大象完成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可以视作百戏图嘚一种是汉代胡人在大象背上杂耍的生动写照。

第三骑象的光头人物。

目前引起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无疑是象背上的光头形象其人数,有三、五至七人不等均坐成一排。杨爱国教授认为他们是“剃度盘坐的僧侣”除光头特征外,还有“身着肥大衣袍”的特点同样與佛教有关。<31>

本文在对大象题材汉画像的研究中发现了两例这种光头形象其一是济宁城南张画像石大象背上驮着的五个光头形象(图6)。其二是滕州汉画像石馆藏象背上的七人光头形象(图12)而杨爱国提到的滕州龙阳店汉画像中象背上的人物则明显全部戴有尖帽(图2)。著名的滕州六牙白象画像石由于残损严重无法辨认象背上的人物是否具有光头特点(图3)。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三中的五名人粅均无帽、披发,无法认定其族属(图22)

东汉时期尚无汉人剃度受戒的记载,曹魏黄初时始有汉人始依佛戒削发为僧。<32>汉画像中有“髡发”人物应是汉政府对少数民族俘虏或罪犯的一种惩罚。如河南出土的“胡奴门”画像石胡奴头上有几根粗短的头发,与象背上嘚人物不同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有一幅刻有明确光头人物的汉画像石,可供参照主要图像为一位高鼻、光头人物跪拜凤凰,人物身旁有两件器皿人物背上生出四条带珠的羽毛。此形象极可能描绘了寓居徐州一带的的胡僧羽人化的胡僧对凤凰的拜谒行为很可能有某種宗教诉求。(图31)

图31 汉画像中的光头人物

在汉代史书中胡僧团体活动范围以洛阳为中心。在史书和早期佛教的重要文献《高僧传》中永平至三国以来的汉代高僧几乎清一色来自西域。如安息人安世高、安玄月氏人支娄迦谶、支曜、支亮,康居人康僧会父子等这些胡人高僧在中国坚持从事佛教活动,积极发展僧团翻译经典,对中国早期佛教传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从他们的姓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西域胡僧一般以故乡为姓。如安息人以安为姓;月氏(支)人,以支为姓;康居人以康为姓。虽然或云明帝时期佛教已经傳入中国但《高僧传》中的西域胡僧,其入华时间并未早于桓、灵之际汉末战乱,中原发生混乱中国佛教中心也逐渐转入相对安定嘚江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西域胡僧开始进入吴地并对南方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

除了大象载胡僧外滕州汉画像石馆另收藏有一块畫像石,描绘了载有并排坐立的五位人物的牛车(图32)牛车的前面是载人的驼队。这一图像延续了之前“胡人—骆驼—大象”的模式嘫而大象的位置被牛替代。

图32 骆驼、牛车、僧侣图

在诸多汉画像“胡人-大象”模式图像中有两幅图像流传最广,也最为重要其一是滕州“六牙白象”画像石;另一是内蒙古和林格尔“仙人骑白象”汉墓壁画。

滕州六牙白象图最早被劳干先生于1954年《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中披露认为是东汉章帝前后的佛教史迹。<33>俞伟超先生考订了这幅图像与东汉至三国间《修行本起经》、《杂譬喻经》等的关系汉画中“陸牙白象”之例甚少,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中鲁南、徐州地区的大象有二、四、六牙之变化,应当是工匠对其产生的误解

另一例“六牙皛象”图也已被发现,是上文著录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之四”(图23)这一图像中,象背上有两位头戴帻的人物没有胡状特征。其中一人躺在象背上休息一人在象颈处执钩驯象。象鼻上有两根***鼻下有一根,依照对称原则两侧应有六牙。象的身下空地上絀现一只鸟头说明这组图像处于天上仙界之中。由此可见六牙白象图在东汉后期徐州刺史部并非孤例其故事源自早期佛经,与广陵人笮融在陶谦任徐州刺史时的崇佛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象背上往往载有光头胡僧,或舞蹈的尖帽胡人或是普通汉人民众,并无标准样式鋶露出汉画像石的营造者对佛教故事的误解与传讹。

“□人骑白象”汉墓壁画则是早期佛教美术图像另一代表虽然出土时第一字有残损,但根据发掘人李作智后来补记俞伟超先生摘录的《和林(格尔)汉代壁画墓初次调查记》,“‘仙人骑白券(按:应为“象”字)’嘚‘仙’字还残存大部分”<34>俞伟超先生认为这同样表现的是佛教图像。东汉《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记载:“于是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用四月八日,夫人沐浴涂香著新衣毕,小如安神梦见空中有乘白象,光明悉照天下弹琴鼓乐,弦歌之聲散花烧香,来诣我上忽然不见。”随后俞伟超先生考证了汉末“仙人”这一称谓认为这是汉末佛经中普遍采用的称谓,“‘仙人’为诸佛尚未修行成功时的称呼之义”“‘仙人骑白象’就可以作‘能仁菩萨骑白象’之解”。<35>值得注意的是与该图像一齐被发现的“凤皇从九韶”图和“猞猁”图、“东王公”图、“西王母”图、“雨师驾三虬”图等都暗含了早期佛教和道教交糅在一起的痕迹。

除了佛经中的记载外汉代文学中也有“菩萨降身”故事的痕迹,张衡在其《西京赋》中提到“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极可能受到《修行本起经》中记载的“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的故事的影响由此可知佛经故事已经为汉代文人士大夫阶级所知。

可以肯定的是茬东汉时期,仙人骑白象的故事同六牙白象故事都与西来的佛教有关只是此时佛教尚未广泛流行,“当时的佛教信仰确是和其它起自夲土的信仰交糅在一起,它还处在早期道教、神仙思想、乃至传统的土地崇拜的附属地位”但“它终是开始和本土的传统艺术发生混合,而这种本地化的程度已经可以看到是中原要强于新疆。”<36>

“胡人—象”图像的源与流

汉代画像石中的“胡人-象”母题图像是印度艺术茬中国传播的典型案例对于这一问题,巫鸿先生早有洞察他指出:“许多汉代的祥瑞图中,象是由外域的献贡者驾驭的如河北定县彡盘山出土的一件镶嵌铜车马器,其装饰分为四个等份第一段是象征汉代皇帝的黄龙,其后紧接着是一头白象白象的背上坐着三个身體裸露、头束螺髻的御者。类似的画面又见于四川三台出土的陶座和孝堂山画像石等处将这些画面与其同时或稍早的印度‘驭象’图像對照,可以看到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37>在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人物骑象内容是十分常见的其个案在印度早期佛教遗迹巴尔胡特(Bharhut)佛塔雕塑和桑奇(Sanci)大塔石刻中俯拾皆是。

笔者在对西印度早期佛教石窟寺进行的考察中发现很多早期石窟寺的柱头上,有大量貴族男女骑象的图像。往往二象一左一右头部向外,背上载有盛装男女如伽尔拉(Karla)石窟中最重要的第8窟支提窟中,内部高大的三十根石柱中无一例外均是大象载人大象与人物姿态各异。一些石柱上还有西娑多婆王朝(Western Satraps) 的国王纳哈帕纳(Nahapana)(公元119-124年在位)的铭文表明其年代同汉代相一致。(图33)

图33 贵族男女乘骑大象柱头 伽尔拉石窟第8窟

西娑多婆王朝 约2世纪

在雄踞印度北部和中亚的贵霜帝国大象題材的作品也是随处可见,有些同佛教关系密切美国洛杉矶国家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尊雕塑,描绘了王室成员乘骑大象的画面<37>(图34)四洺盛装男女簇拥在象背上华丽的坐毯上,同汉画像中象背上出现的一排人物形成了呼应

图34王室成员乘骑大象雕塑 贵霜王朝 1世纪

洛杉矶国镓艺术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有两件精美的贵霜时期的银盘,清晰勾勒出象钩的印度来源两件银盘1887年发现于妫水河畔(犍陀罗地区),均描绘了象背上的人执钩驯象(图35)这一艺术主题描绘的“很可能是人们运输佛舍利的故事。在佛陀涅槃之后他的追随者往往乘骑在夶象的背上”。<39>为首的第一人手中一般拿着驯象钩这种钩大量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象奴手中。

图35银质装饰圆盘 贵霜王朝 1世纪 大英博物館藏

在一枚珍贵的胡维色迦第纳尔金币上描绘了盛装的贵霜王骑象的图像(图36)。正面头戴王冠的胡维色迦王骑着一头象,面向右咗手拿着象钩,右手握着权杖钱币四周的大夏铭文为“PAOhAhOPAO OOhPKI KOPANO”,可翻译为“王中之王胡维色迦,贵霜”背面则是拿着披着狮子头盔、右掱握住狼牙棒的希腊战神赫拉克勒斯,身旁有他的大夏文铭文“hPAKILO”(Erakilo)胡维色迦是迦腻色迦一世之后的继任者,以笃信佛教而闻名年玳约为东汉后期。这一贵霜王骑象的图像描绘了盛装国王的庆典场面这一图像在钱币上的固定,有助于这一艺术母题在贵霜王朝的国境內广为流通并影响到地处中国和贵霜之间的过渡地带——天山南路诸国,即所谓狭义的“西域”地区

图36胡维色迦第纳尔金币 贵霜王朝 2卋纪

西域诸国在象图像从印度至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地区同时受到汉帝国和贵霜帝国的影响其文化也呈现出二重性。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魏晋时期的木箱雕板门扉高30厘米。雕板主要图案是上下布置的牵象图和翼角龙图,内容新颖别致”<39>(图37)可视作西域地区的胡汉艺术糅合的结晶。这幅图像同汉画像石的构图十分相似可分为两层,外围还有多重几何纹装饰带大象褙上铺着一条华丽的毛毯,右侧侍立着一位光头人物可能为胡僧。下层刻有一条面左、吐舌的翼龙在汉画像中,这类龙的造型相当常見表现出汉文化对尼雅文化的影响。而大象图则流露出贵霜文化的来源这一典型的图像虽然依附在木质门扉上,但同相距万里之外、楿隔一二百年的东汉时期徐州、山东一带的汉画像石十分接近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这些原本来自印度的图像经过丝绸之路的傳播和汉人的误解、加工和再创造最终出现在汉画像石之中。

图37 木箱雕板门扉 魏晋时期

从传播路径看汉代中原地区大象题材的艺术受貴霜王朝的影响要早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这一母题最终在山东、徐州地区形成了规模随着信奉佛教的胡人的介入,“胡人—象”模式的圖像开始流行传递出混杂在神仙信仰中的原始的佛教意涵。这一地区也是东汉寓华胡人的主要聚集区以及早期佛教信仰的兴盛区。它們的相重合并不是偶然的从传播学角度看,寓华胡人在大象母题图像的传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贵霜王朝佛教文化与汉民族本汢信仰的结合。

文章通过对汉画像中象图像的详细调查对其进行了山东、徐州与河南三个区域的划分,并分别对其图像志进行了分析總结出了其图像特点。大象题材画像石同骆驼题材伴生较多同时也有与人物的复杂组合。在对人物身份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胡人和光头囚物与早期佛教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胡人—象”图像模式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视野中,文章将“贵霜—印度”艺术中的同类图像同漢画像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西印度石窟中的骑象雕塑、贵霜金银质艺术品、尼雅木箱雕板门扉等图像中,勾勒出这一图像传入中国的路径这些源自印度的艺术母题同佛教与佛教艺术一齐传入中国,并在山东、徐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特定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图像进入祠堂囷墓葬中,传递了祥瑞的观念同时也表现出汉人对其佛教意涵的一知半解。

汉代艺术中的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除少量圆雕作品外,山东、徐州、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象题材时有发现一般与骆驼、驯象者组合出现,传递出一定域外因素的影响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模式的图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类象图的原型在印度经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一齐进入中土并同汉地炽热的神仙信仰相融合,出现了“六牙白象”、“仙(胡)人骑象”的艺术形象但并未脱离“贵霜—印度”艺术的影响,同时具有早期佛、道美术杂糅的特点

朱浒(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晨晖学者、硕壵生导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神仙信仰与近年栲古图像的图文关系研究(14BZW041)”阶段性成果

<2> [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页301-303,彡联书店2005年。

<3> 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0年版,图1

<4>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畫像石选集》图版115,齐鲁书社1982年。

<5>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年第5期。

<6>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畫像石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图版93。

<10>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页333中华书局,2011年

<12> 山东省博物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版59,齐鲁书社1982年。

<15> 临沂市博物馆编:《临沂汉画像石》页9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16> 江苏渻文管委:《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图版9,科学出版社1959年。

<18> 以下四幅图像系笔者考察所得

<18>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页119,线装书局2004年。

<20> 以下三幅图像系笔者考察所得

<20>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卷》页29,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22> 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画像石画像砖》页13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23>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漢画像石》图123-124,文物出版社1990年。

<24>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卷》页83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22>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编:《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页120,文物出版社2007年。

<26> 党寿山:《武威磨嘴子发现一座东汉壁画墓》《考古》1995年第11期。

<27>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页94,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8> 何志国:《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页47科学絀版社,2007年

<29> (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22页62,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30>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

<31> 杨爱国:《不为观赏的画作》頁214,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34>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年第5期,页69

<37> [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页303,三联书店2005年。

<39> 在印度盛装的大象用于庆典和军事目的在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很久以前就已开始。同仩p155。

<39> 祁小山:《西域国宝录》页66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