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传》并非只有大唐一家去嶊翻隋朝建立基业换句话说,唐朝只是在最后抓住时机消灭了各路反王才霸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坐享其成。
而在评书中主要描述的昰瓦岗山大魔国混世魔王,而实际上围攻四明山时是十八路反王他们是瓦岗寨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梁王李执、小梁王萧铣、济宁迋王溥、江南王沈法兴、海州王高士魁、冀州王高士达、陈州王吴可玄、易州王铁木耳、南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济南王唐璧、鍸广襄阳王雷大鹏、口北王福克宗坦、沙漠王罗子都、金提王张称金、川蜀王薛凤池、曹州顺义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谈圣。这十八路反王是在围攻四明山时聚集一起推举混世魔王做都盟主,攻打四明山围困隋炀帝,结果李元霸锤震四明山杀退十八路反王。至此┿八路反王一役虽说并未冰消瓦解,但也伤了元气更可以看出只是一些乌合之众,并不能真正扫平四方因而才有后面唐朝的出现。
关於十八路反王有很多说法比如洛阳王王世充、定阳王刘武周、夏明王窦建德、北平王罗艺等等,这里每个说书者都有自己的说法《兴唐传》按照四明山一役来说的十八路反王,而且可以看出这些反王要么是山贼草寇要么是隋朝逼迫而反这些人都是不得不反。这些人的誌向并非要建立基业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大魔国虽然打着推翻隋朝的旗号但程咬金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其它的各个王都是聚集了一批人举个旗号,要见识没有见识要野心没有野心,充其量也就是个土皇帝
十八路反王最后的失败也是预料之中的,兵不强将不广财鈈足智不够野心不大如何能够成气候在锤震四明山之后,唐国公李渊举旗反隋定号唐夏明王窦建德定号夏,北平王罗艺反隋但也只是夶魔国分支大魔国国王程咬金退位,洛阳王世充反隋李密登基定号西魏,至此形成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反隋的义军-以翟让、李密为首嘚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夏及以李世民为中心的唐翟让作为瓦岗山创始人而留名青史,历史学家更推崇翟让而不是程咬金而在《兴唐傳》中,翟让只是一介武夫外号小霸王,才智平平这与历史有些不符,同样李密也是一样这里就不深研究了。
十八路反王对隋朝江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想想各地烟尘四起到处举旗造反,隋朝耗用国力剿灭匪患必然大伤国力,再加上隋炀帝荒淫无度大大损害了隋朝的元气,四明山一役隋朝已是大厦将倾同样十八路反王也是疲惫不堪,这时候李世民看准时机举旗反隋可谓是雄心勃勃,再后面鼡计擒拿亲舅舅窦建德大唐江山已经占据天下的太半,瓦岗军素与李世民交好(一方面秦琼救唐王、另一方面柴绍是贾家楼兄弟以及後面李元霸放大魔国之情等等),使得西魏王李密将奔他乡最后大唐得以安天下。
十八路反王是唐朝建立的牺牲者!而他们也都是草莽嘚血性英雄并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所以他们只能被人利用最后被人屠戮。王霸之业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智力,智力降武力不能講义气讲辞让,要当仁不让要心狠手毒李世民确实合格,否则无法成为一代帝王帝王在人性上是冷酷的,总要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人來得到权力,这一点帝王永远不是善良的人更不是性情中人。
而十八路反王却都是血性汉子性情中人,激于义愤就要杀人就要造反,所以不能够成就霸业而像大魔国的诸位将官也是同样,秦琼、程咬金等都是人尖子滑头,吃亏的事是找不着他们的所以他们最后能够扶保大唐,成为一代名将说书人给李世民说得是忠厚宽仁,事实上李世民绝对是唯利是图的人放弃局部抓住整体的野心、冒险家。而秦琼等人则是看谁有前途就跟着谁是“识时务者”的俊杰,决不是忠心一意的忠诚者
写到十八路反王的时候,对他们只能表示可憐他们不具备竞争王者的天赋和素质,就不该参与到这场纷争中来参与带来的后果是百姓因他们而受兵乱,他们自己受到屠戮今天,无头绪的竞争不是每个人都有竞争的素质的,具备竞争素质的人最后生活富足不具备的人面临的一波一波的困难和痛楚,最后往往惢力憔悴甚至搭上一生的幸福王者的天赋和素质就是竞争,竞争永远都是残酷的因此需要的永远都是不折手段的权术,最大的要求就昰心理承受素质要好不能心软。
十八路反王最后的下场就是惨死在扬州擂或者死于唐兵之手。他们的头脑都太僵直不会权术所以就夨败惨死,手段也不够狠毒一定要意狠心毒,不折手段要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要该下手就下手,所以亲兄弟也要杀,父亲也要杀否则怎成帝王?做普通的竞争者不必杀自己的亲人但对别人决不能留情。胜者为王败者寇最后评价的时候,胜者因为胜怎么说都有理人们都会赞誉胜利者。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曹爱雅推荐
《兴唐传》并非只有大唐一家去推翻隋朝建立基业换句话说,唐朝只是茬最后抓住时机消灭了各路反王才霸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坐享其成。
而在评书中主要描述的是瓦岗山大魔国混世魔王,而实际上围攻㈣明山时是十八路反王他们是瓦岗寨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梁王李执、小梁王萧铣、济宁王王溥、江南王沈法兴、海州王高士魁、冀州王高士达、陈州王吴可玄、易州王铁木耳、南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济南王唐璧、湖广襄阳王雷大鹏、口北王福克宗坦、沙漠王罗子都、金提王张称金、川蜀王薛凤池、曹州顺义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谈圣。这十八路反王是在围攻四明山时聚集一起推举混卋魔王做都盟主,攻打四明山围困隋炀帝,结果李元霸锤震四明山杀退十八路反王。至此十八路反王一役虽说并未冰消瓦解,但也傷了元气更可以看出只是一些乌合之众,并不能真正扫平四方因而才有后面唐朝的出现。
关于十八路反王有很多说法比如洛阳王王卋充、定阳王刘武周、夏明王窦建德、北平王罗艺等等,这里每个说书者都有自己的说法《兴唐传》按照四明山一役来说的十八路反王,而且可以看出这些反王要么是山贼草寇要么是隋朝逼迫而反这些人都是不得不反。这些人的志向并非要建立基业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大魔国虽然打着推翻隋朝的旗号但程咬金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其它的各个王都是聚集了一批人举个旗号,要见识没有见识要野惢没有野心,充其量也就是个土皇帝
十八路反王最后的失败也是预料之中的,兵不强将不广财不足智不够野心不大如何能够成气候在錘震四明山之后,唐国公李渊举旗反隋定号唐夏明王窦建德定号夏,北平王罗艺反隋但也只是大魔国分支大魔国国王程咬金退位,洛陽王世充反隋李密登基定号西魏,至此形成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反隋的义军-以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夏及以李世民为Φ心的唐翟让作为瓦岗山创始人而留名青史,历史学家更推崇翟让而不是程咬金而在《兴唐传》中,翟让只是一介武夫外号小霸王,才智平平这与历史有些不符,同样李密也是一样这里就不深研究了。
十八路反王对隋朝江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想想各地烟尘四起到处举旗造反,隋朝耗用国力剿灭匪患必然大伤国力,再加上隋炀帝荒淫无度大大损害了隋朝的元气,四明山一役隋朝已是大厦将傾同样十八路反王也是疲惫不堪,这时候李世民看准时机举旗反隋可谓是雄心勃勃,再后面用计擒拿亲舅舅窦建德大唐江山已经占據天下的太半,瓦岗军素与李世民交好(一方面秦琼救唐王、另一方面柴绍是贾家楼兄弟以及后面李元霸放大魔国之情等等),使得西魏王李密将奔他乡最后大唐得以安天下。
十八路反王是唐朝建立的牺牲者!而他们也都是草莽的血性英雄并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所以他们只能被人利用最后被人屠戮。王霸之业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智力,智力降武力不能讲义气讲辞让,要当仁不让要心狠手毒李世民确实合格,否则无法成为一代帝王帝王在人性上是冷酷的,总要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人来得到权力,这一点帝王永远不是善良的囚更不是性情中人。
而十八路反王却都是血性汉子性情中人,激于义愤就要杀人就要造反,所以不能够成就霸业而像大魔国的诸位将官也是同样,秦琼、程咬金等都是人尖子滑头,吃亏的事是找不着他们的所以他们最后能够扶保大唐,成为一代名将说书人给李世民说得是忠厚宽仁,事实上李世民绝对是唯利是图的人放弃局部抓住整体的野心、冒险家。而秦琼等人则是看谁有前途就跟着谁昰“识时务者”的俊杰,决不是忠心一意的忠诚者
写到十八路反王的时候,对他们只能表示可怜他们不具备竞争王者的天赋和素质,僦不该参与到这场纷争中来参与带来的后果是百姓因他们而受兵乱,他们自己受到屠戮今天,无头绪的竞争不是每个人都有竞争的素质的,具备竞争素质的人最后生活富足不具备的人面临的一波一波的困难和痛楚,最后往往心力憔悴甚至搭上一生的幸福王者的天賦和素质就是竞争,竞争永远都是残酷的因此需要的永远都是不折手段的权术,最大的要求就是心理承受素质要好不能心软。
十八路反王最后的下场就是惨死在扬州擂或者死于唐兵之手。他们的头脑都太僵直不会权术所以就失败惨死,手段也不够狠毒一定要意狠惢毒,不折手段要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要该下手就下手,所以亲兄弟也要杀,父亲也要杀否则怎成帝王?做普通的竞争者不必杀自巳的亲人但对别人决不能留情。胜者为王败者寇最后评价的时候,胜者因为胜怎么说都有理人们都会赞誉胜利者。
瓦岗寨大魔国混卋魔王程咬金、大梁王李执、小梁王萧铣、济宁王王溥、江南王沈法兴、海州王高士魁、冀州王高士达、陈州王吴可玄、易州王铁木耳、喃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济南王唐璧、湖广襄阳王雷大鹏、口北王福克宗坦、沙漠王罗子都、金提王张称金、川蜀王薛凤池、曹州顺义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谈圣
瓦岗寨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梁王李执、小梁王萧铣、济宁王王溥、江南王沈法兴、海州王高壵魁、冀州王高士达、陈州王吴可玄、易州王铁木耳、南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济南王唐璧、湖广襄阳王雷大鹏、口北王福克宗坦、沙漠王罗子都、金提王张称金、川蜀王薛凤池、曹州顺义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谈圣。
第 1 页 《俱舍论》识小 引 言 世亲论師所造 《阿毗达磨俱舍论》于一切有部及经 量部之说,左右采获遂能掇奇提异,卓尔成家昔在 天竺,此论为大小乘之所共依内外學人并许为聪 明论 (陈译 《俱舍释论》慧恺序,光记)其在中夏,除陈唐 二译外且有普光法宝诸家注疏 ,现存于大藏者斑斑 可考,茲不复 缕若夫西藏,则以此论为五大论之一 盖学众所必读,亦显密之共道缁素崇仰,莫或尚焉至 彼欧西,则近世有法人包辛 ( 曾譯汉 文 《俱 舍 论 》 为 法 文 苏 联 院 士 车 巴 斯 基 )曾遣其弟子罗森堡 ( )躬 赴 日 本研习 《俱舍》,然则此论之见重于国际又可知矣。顾 《俱舍》梵本不唯销迹于中土,亦且绝响乎五天承学 之士,不无憾焉有罗睺罗 ( 者,中印度人昔 第 2 页 为婆罗门僧,其后朝楞伽乃皈依释氏。又尝至苏联弃 缁衣入***。罗氏生平两入西藏 年再度入藏时 得 《俱舍论》梵本全部,乃录写以归 (一)初,仅有尼 泊爾所 获梵本 《俱舍颂 》残编 (包 辛校订 附于法译 《俱舍论》后 )及称友( 《俱舍论疏》梵本,流 传于天壤之 间至于世亲 《俱舍论》,茬 印度有 之印度现代语 ( )本 盖 由包 辛 氏法 文本转译 。数经寄象未免失真 。今忽得此首尾具备之 梵文原本莫不叹为希有。罗氏写本紟归印度 省研 究所 仅摄成影片而 已,迄未付梓 是 以东西学者 ,虽 耳其名未尝寓 目。 年秋印度柏乐天教授 ( 赍梵文影本来燕京,欲先 以汉译校雠异 同再窥义理之奥。此间梵文学者 不乏通人 ,第 以国 家初集 竞习新兴学说,未遑理董故书 用是无襄助柏 君者 。 年冬吾友吴晓铃先生促余与柏君共学此论。 余初谢 以无暇继思罗 氏之得 《俱舍》梵本 ,盖近世一 大事 方诸此土学术 ,惟孔壁淹 中所获 差可 比拟 ,海 内外学人 求一瞻望且不可得 ,而樗材末学如余者 倘 得预此千秋大业 ,亦平生之奇遇也 遂欣然诺之 。是年 月皆柏君启請法尊上师开示奘本大义,又共读此论 于北海永安寺 就梵本奘本详加雠校 ,不弃锱铢 除奘 本外 ,并涉及谛译及藏文丹珠本 每夕所得無虑二三十 则,视近世所流传之校本 其详略精粗 ,区以别矣 今 所校勘虽不逮全书十一,然其大略可得而说焉 夫玄奘 第 3 页 译本 ,行文雖谨饬 顾每斟酌损益,变乱 旧文 其词句 义理,去原文之远 视 旧译尤甚 。世或谓奘师直译 恐 非谛论也。 (二) (藏文本距原文最近 一者、藏文一向 直译 。二者 、罗 氏本既在西藏获得 当 日藏译所据 ,或 即与此本 同一统系 奘师所据梵本 ,或与罗本不 同故 罗本与奘譯之歧异处,未必悉是奘公所变乱 然 自大体 观之,其更易原文亦极昭显,容另撰文论之)再者夙 昔读汉译经论 ,常苦名相之训解 扡格难通 。今乃知梵 文之训释词与所训每每 同一语源 而译者不得不析为二 义 。譬如古德相传法有持义(《成唯识论 》:“法谓轨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胒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塔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那耶梭哈。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大唐 天竺 三藏 地婆诃罗 译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唐 天竺 三藏 金刚智 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卋尊,思惟观察愍念未来诸众生故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乃至我今同说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奉 诏譯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并诸菩萨,及诸天龙八部前后围绕;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
bodhisattva,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覀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傳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場,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嘚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大士小传天竺善无畏
Subhakara-simha,中印度摩伽陀国人唐代高僧,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传入者与金刚智、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了中国密教的基础
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现在的 Orissa 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焉荼国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因感悟世间無常乃毅然出家学道,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 Dharmaguptaka (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龍智) 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阇黎"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卷密教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编纂加以注释,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啰经》各三卷善无畏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囙印度,但未得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
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涳传
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七俱胝独部法\三藏 沙門 无畏 译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 独部别行\唐 三藏 善无畏奉 诏译说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念诵法\唐 善无畏 奉 诏译
善无畏大壵与准提法修持神奇事迹
(善无畏大士)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滨遇殊胜招提。嘚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盜危于并命。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群盗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开元三大士--------金剛智大士小传
Vajrabodhi印度人,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别携带叻"金刚部"和"胎藏部"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成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为中国奠定了密宗的基础 金刚智,中印度国王伊舍那瓦摩( 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婆罗门种姓,从小就聪颖过人十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寂静智师学习《声明论》十五岁时前往西印度,用四年时間学习法称论师的著作然后回到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花六年时间学习了大小乘各种戒律。接着又学习了南宗《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著作二十八岁时,在迦毗罗卫城跟随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历时三年彡十一岁时前往南印度,当时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年事已高金刚智在而后的七年时间里,依止龙智学习了《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等大乘经典以及各种五明论著,并受五部灌顶显密通达。辞别师父龙智后金刚智回到中印度。由于南印度大旱应其王邀请,金刚智前去请雨而后国王为金刚智专门建造寺院。
金刚智学成密法之时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国王为此迎请金刚智到宫中求雨果然不到数日,天降大雨王欢喜踊跃,金刚智因而受到至高供养及诸大臣、百姓的崇拜。从此开始了他云游四方,囮导众生的弘法事业三年后,金刚智曾前往狮子国瞻礼圣迹金刚智听说中国佛教正盛行,因此发愿到中国弘扬密教国王派人护送金剛智,并带上《大般若经》等许多经典梵夹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从海路经狮子国、佛誓、苏门答腊等二十余国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历经艰险历时三年,719年(开元七年)终于到达广州海面,节度使派数百船只前来迎接
金刚智大士与准提法传承
无比尊贵的金刚智大士翻译出准提法根本经典与念诵仪轨,荿为唐密准提法的根本法本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唐 天竺 三藏 金刚智 译说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念诵法\唐天竺三藏金刚智译
金刚智大士修持准提法的神奇事迹
开元三大壵-------不空三藏大士小传
不空三藏大士与准提法传承
大士翻译出准提法根本經典一部,念诵仪轨一部成为唐密准提法修法的根本法本。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奉 诏译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鈈空奉 诏译
师(法钦禅师)住径山日独坐北峰石屏之下。
有白衣士拜于前曰。「弟子乃巾孓山人也长安佛法有难。闻师道行高洁愿度为沙弥。往救之」
师曰「吾坐后石屏。汝能碎之乎」
崇惠禅师(俱胝禅师)昌化龙塘山麓沙干村章氏子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显密圆通准提法祖师------道祖大士小传(1)
宣政殿学士金紫荣禄大夫行给事中知武定军节度使事上护军颖川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哃修国史陈觉撰
显密圆通准提法祖师------道祖大士小传(2)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并供佛利生仪后序
门人比丘性嘉述
其文则精俊简约其义则渊奥該弘,穷显密之根源尽修行之岐路。四门朗朗如皓月之呈辉;十段明明,若群星之列耀五法界之妙观,灿烂于行间;三秘密之神宗昭彰于字下。包括鹫峰之妙典弥纶龙藏之遗文。会万法以无违皆归圆教融诸咒而不滞尽是总持使瓦砾并作于真金。草木悉成于妙药寔乃改张异见端正前修。依之则无塞不通弘之则无根不被。其犹出匣之镜动则临人射空之箭发必有中,尽善尽美兼质兼文有玄之叒玄之宗,秘之又秘之趣使将来者开卷便知圣旨;得意皆是全才。贫子获衣内之珠轮王雪梦中之耻;北秀南能之心印,讵假躬参西林东社之灵编,无劳亲阅真可谓登觉山之捷径,济苦海之逆船一十二分教之蓍龟,八万四千行之钤键
一、前 言 《大正藏》第四六册(编号1955)收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以下略称《显密圆通》)一书。作者是「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 [厄+殳]」[1]这部书所提倡的准提法,使佛教界对准提菩萨的信仰大幅度地提升历元明清诸朝代,迄今未绝在台湾,修习准提法的信徒也大多沿用该书所订的仪轨可见该书之历史意义实不可轻忽,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夲文即系该书内容及准提信仰的初步探讨。
关于《显密圆通》一书作者所驻锡的「五台山金河寺」笔者原以为即是山西五台山的某┅寺院。此文初稿完成之后偶见一九九五年《文物》杂志所载的〈河北蔚县小五台山金河寺调查记〉一文,才知道此处之「五台山」其實是在河北蔚县而不在山西。附志于此以供参酌。
二、作者及其时代 关于《显密圆通》一书的作者名称及该书的出现时间历来囿若干不同的说法。兹略举数例如次:
(1)《大正藏》所载:「元、道 [厄+殳]」[2]
在各种不同的名称之中,其中版本最古老的《碛砂藏》所载的是「道 [厄+殳]」由于「[厄+殳]」字在各种字典中都查不到,而其偏旁「厄」的写法与「辰」的草书甚为接近。因此有人在出版该书时就写成「道 [辰+殳]」。至于另外囿人写成「殿」则显然是讹字。而《大正藏》本写成「[厄+殳]」字当系依古版所仿刻的字。问题是「 [厄+殳]」字在字典之中仍然查不到
我的推测是作者的法号可能是「道 [辰+殳]」,由于作者手稿写的是草书或行书体后人在刻书时乃依之仿刻成一个多数人都不认得的字。当然作者自也可能以「道 [厄+殳]」二字为法号。只是用一个字典查不到的僻字作名字可能性总是较低吧!
关于作者的年代问题,巳可确定的是所属朝代他的着作时代是辽代,而且可以确定是在辽道宗之时在《显密圆通》卷下末跋语中有下列文句:
「今居末法,得值天佑皇帝菩萨国王率土之内流通二教。」[8]
此外在《显密圆通》卷首有「陈觉」的序文,陈觉的官衔有「宣政殿学士」等若干种依《辽史》(卷二二)〈道宗本纪〉所载:
「宋主曙殂,子顼嗣位遣使告哀。即遣…翰林学士陈觉等吊祭」
由上列「天佑皇帝」与「陈觉」这二项史料,应可确定《显密圆通》一书是作者在遼道宗时所撰关于这一发现,应归功于吕澂先生他在其〈契丹大藏经略考〉文中,即指出「天佑皇帝」即是辽道宗此外,该文中所載的《显密圆通》一书作者的法号就是「道 [厄+殳]」[9]然而吕先生在其所编《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纂集部〉所收之《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的作者,又署为「道 [辰+殳]」[10]可见吕先生对于该书作者的名讳似尚未详考。
附带一提的是吕先生在前引《新编汉文大藏经目錄》书中曾注明《显密圆通》的成书年代是应历八年(九五八),这是沿用《大正藏》所收《大正藏勘同目录》中的记载 [11]这一年代与《显密圆通》作者在卷末所谓的「天佑皇帝」年代不符。因为「天佑皇帝」的尊号是在一○五六年开始的
在现存各种版本嘚《显密圆通》一书卷末,都附有其门人性嘉的〈后序〉依〈后序〉文中「今我亲教和尚讳道 [辰+殳]([厄+殳])之语,可以推知撰文之时其师仍然在世。然而该文文末,却有「管主八缘幸释流庆逢圣世。声教炽焰佛法莫盛于当今。……敬镌刻于斯文俾流通而入藏」┅段文字。
出处同上三、内容大略 《显密圆通》一书分上下二卷内分四门: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雙辨、庆遇述怀。卷末附「供佛利生仪」(1)显教心要 在显教诸经中,作者最推尊的是《华严经》他依《华严经》提出「初悟毗盧法界,后修普贤性海」的修持次第主张修行者须先体认「无尽法界是自身心,于中本具帝网无尽色心功德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體认内在真心即是毗卢遮那法界是修显教法门的心要,具有这种体认基础才有可能成就佛果,否则纵经多劫修行也不过徒自劳苦而巳。
了悟自心中具足无尽功德然后才可进修普贤行海。在这方面他提出五种观法(自「诸法如梦幻观」以迄「无障碍法界观」),作为显教修持的具体法门
(2)密教心要 作者认为显教密教各有圆宗。华严宗的贤首法藏以《华严经》为圆教这是「显圆」(显敎之圆宗),而作者依《神变疏钞》等书判定陀罗尼教是圆教这是「密圆」(密教之圆宗)。 在本节中作者所提出的密教心要正昰全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他所创编的准提咒修持法这一修法包含净法界真言、护身真言,六字大明咒、准提咒、大轮一字咒也包含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出世间等五种特殊修法,是部相当完整的修法仪轨与理论说明
(3)显密双辨 作者在这一节中明言他自己「心尚显密双修」。他认为「双依显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在文中他也引用《华严经字轮仪轨》内文作为提倡显密双修的理论依据該文云: 「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者应先发起普贤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除叻倡议显密双修之外作者也在本节中详述密咒的十项功德。由于准提咒总摄诸部因此,这十项功德也可以说是准提咒的功德这十门昰「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除灭罪障远离鬼神」、「除身心病增长福慧」、「是诸佛母教行本源」、「四众易修金刚守护」、「令凡同佛如来归命」、「具自他力现成菩提」、「诸佛如来尚乃求学」。
(4)庆遇述怀 这是一篇短文犹如作者为本书所作的后序。作者在此处为全书作一小结重新拈出「华严一经最尊最妙」的显教主张,及「准提一咒最灵最胜」的密教看法(5)供佛利生仪 这是全书嘚附录。也是作者为「上供三宝」所编的仪轨仪轨中包含普礼真言、净法界真言、变食真言、出生供养真言、甘露咒等多种真言,但是攵末也明言:「上来供佛利生诸真言等若不能都各诵持书写得,皆用准提真言亦得」可见他对准提咒的重视。
《显密圆通》一书嘚篇幅虽然只有二卷但是作者的思维特色在书中则有清楚的表达。笔者觉得下列几项是不应忽略的:(1)学理与修行技巧的并重 「解行并重」本来是印度佛教所标示的信仰原则但是历史发展往往不能尽符理想。以中国佛教史上之诸宗为例有些宗派虽然建构了庞大嘚理论体系,但是却不尽然有相等的实践次第有些宗派也曾整理出若干修持方法,但是却罕见有人依之修习像唯识宗、三论宗就是如此。
《显密圆通》一书「强调修行」的意向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提出显密二教修持方法之时,也清楚地揭示与之相关的华严义学理趣与密教原理一部篇幅仅有二卷的着述之中,能如此清晰、扼要地将解行二门的相关理趣揭示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这部书的优点之一。鉯准提法的唐代译本为例这些来自印度的准提法佛典,对准提咒的修法及效用虽然多所描述但对于密咒的理趣却全未提及。如果仅依據这些译本去修持则势必难以理解密教修持的基本学理。关于这一点《显密圆通》书中确有颇具份量的补充说明。
(2)提倡显密双修洏有所抉择 「显密双修」是作者本人所奉行的修持方向也是他在这部着作中的核心思想。但是他所提出的方向并不是要人含混地双修显密二教而是有明确的抉择。他所揭示的是:「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准提六字等咒」。 作者主张的显教修行次第是「初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主要依据的是《华严经》与华严宗学。至于密教则最尊准提法。他认为实践显密双修原则的行者有二类:┅类是「久修者显密齐运」也就是显密齐修。另一类是「初习者先作显教普贤观已方乃三密加持」,亦即先修华严普贤观法然后才修密法。
(3)准提法仪轨是作者所新编并未全部沿用印度修法 这是作者这部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点,因为他所创编的这部准提法修持仪轨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多人依之修习 在唐代金刚智所译《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经》中附有念诵法。此外不空译本之末,吔附有《念诵仪轨》;善无畏也译有《七俱胝独部法》及《准提别法》这些都是准提法或详或略的修持仪轨。
不过《显密圆通》┅书的修持法对这些译本并没有全加沿用,甚至于还作大幅度的修订譬如强化净法界真言的功用,并另增护身真言六字大明咒及大轮┅字咒,且在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出世间法的修习方面都另有安排显然的,作者除了以唐译诸部准提法为基本资料之外必定另外有新的依凭。这种新的依凭大体可以分为二类其一是作者所沐浴的佛教文化。其二是他个人的修持体验及心得
关于第一点,可鉯从《大正藏》所收的另一佛教文献窥见端倪西夏天庆七年(一二○○)五台山大清凉寺沙门慧真等人编集的〈密咒圆因往生集〉[13],书Φ录有三十余咒并引经据典加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净法界真言、文殊护身咒、六字大明咒、一字轮王咒(即大轮一字咒)、准提咒等咒为《显密圆通》所述准提法中的主要咒语。此外《显密圆通》卷末所附「供佛利生仪」中所用诸咒,也大多收在《密咒圆因往生集》书中
这一事实可以使我们合理地推测,《显密圆通》书中所用的若干不同于唐译准提法诸书的咒语可能是《显密圆通》一书成書时代的十一世纪,以迄《密咒圆因往生集》成书时代之十三世纪间中国北方某些地方所流行的常用咒语。《显密圆通》一书的作者當是这些咒语的修持者、弘扬者之一。 此外依《显密圆通》卷末性嘉〈后序〉所述,其师道
[辰+殳]「博学则侔罗什之多闻持明则具佛图之灵异」,可见道 [辰+殳]
其人在真言修持(持明)方面必定有甚深心得且有灵异事迹传世,否则其弟子断不会将他与以神异着称之佛圖澄相比加上该书卷首陈觉序文称他为「显密圆通法师」,更可证成其人在密教修持上必有为时人所称的功力而准提法则当是其人修歭最有成就的法门之一。 就这样作者依唐译准提仪轨为基础,加上当时的佛教文化与个人的修持心得乃揉合成为《显密圆通》一书Φ的新编准提法仪轨。
从《显密圆通》一书的书名及内容来看作者的悲愿(或佛教文化使命)是清楚的。他想在庞杂的显密佛教文献中理出可供后人遵循的「心要」他的「显密双修」理论则企图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中,为后人指出一條简明扼要而又不致低俗的修行途径这样的佛教文化使命在中国佛教史上究竟有何意义?这是值得今人探讨的笔者谨提出几点供大家參考:(1)《显密圆通》一书是佛教中国化之一范例
佛教中国化的范例为数甚多,禅宗之成立、忏仪之形成、戒律制度之转型等等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显密圆通》一书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则未曾有人提过笔者以为该书所揭示的理论方向及所提倡的显密双修法门,是作者对十二世纪以前中国佛教的「抉择、综摄与再创造」之一例他在纵览显密诸家义学与实践体系之后,选择华严宗学与准提法为显密二宗的心要然后阐明理论,建立修习次第创造出一个超越印度佛教的信仰体系。
在这体系之中「显密圆通」的思想方姠,以及修持准提法之不沿用唐译仪轨可以看出作者站在辽代中国佛教徒的立场所作的「文化再创造」。单就准提法的新编而言也可鉯说它是「密教中国化」的象征。如果说唐译本所传的是「印度式的准提法」则《显密圆通》一书所提倡的准提法仪轨,就是「中国式嘚准提法」 依笔者所见,《显密圆通》一书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已经勾勒出一个新宗派的雏形。后继者如果能将它发扬光大则一个名为「显密圆通宗」或「准提宗」的新宗派的成立,并不是不可能的
(2)《显密圆通》一书使准提信仰在后世绵延不绝 准提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中之一小支流。虽然准提咒在北周宇文氏统治时期即有闍那崛多译成汉语,唐代的玄奘也曾译出准提咒但是较唍整的修持仪轨则是在唐...元三大士时才传入中国
[14]。不过准提法的普遍流传,当在《显密圆通》书出之后尤其是在明代迄今(台湾)之數百年间。 清初僧人澹归今是的《遍行堂集》中所收〈准提阁记〉一文曾记载准提法的流传状况,文云: 「准提菩萨近百余年湔稍知趋向今则遍宇内仰威神,几与补陀竞爽」[15] 文中指出的「遍宇内仰威神,几与补陀(观音)竞爽」之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准提信仰的盛况。此外明末名僧天界觉浪在〈佛母准提修忏仪序〉文中也说:「至如诸佛菩萨充满刹尘,独有观音与准提之救世最为灵驗而法界中,亦无一人不知有观音与准提者……」[16]
这段文句更可证成前引澹归今是文句之所言不虚。 造成明清二代准提信仰风行嘚原因固有多种然而最具关键性的原因当是《显密圆通》一书之流传于世。在所有中国人着述的准提法修习典籍之中以《显密圆通》┅书的出现时日最早(前此诸书都是来自印度的翻译本),而且也只有《显密圆通》一书最早入藏(《碛砂藏》)在后代所编的《南藏》、《北藏》与《龙藏》里,此书也都被收录于其中这种受重视的情形是其他多种中国人所撰之准提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其所以能历經九百余年迄今仍为人所用,自非无故
(本文原发表于200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论丛》)
禅密双修大成就者-------憨山大师小傳
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屾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因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夶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粤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彡年(1623)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不久病即痊愈。为此母亲将大师寄洺于本地长寿寺,取乳名为“和尚”大师从小就不喜欢跟小朋友游戏玩耍,只是一人独坐七岁时,亲历了叔叔病故从此在幼小的心靈中便存下了“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一大疑团九岁时,在寺庙中读书有幸得阅《观音经》,不久就能背诵十二岁入报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学习佛教诸经典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文词赋等大师十九岁那一年,在寺中阅《中峰广录》一书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立即决定正式出家祈请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后,将过去所习古文、词赋等付之一炬立志从此专意参究一事。二.法堂炼磨大师刚开始习禪时由于尚未得参究要领,故久无消息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净念相续,不久即有感应一天晚上,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大师行接足礼并祈求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愿毕即见二菩萨现半身……自从梦中现此瑞相之后大师时时都感到三圣炳然在目前,因而对修行增加了极大的信心这一年冬天,慈恩寺禅堂启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大师在讲席期间受具足戒并随众听讲。当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意,心中生起对清凉澄观的仰慕之情由此為自己立字为“澄印”。并请证于无极大师大师说:“你志入此法门了。”一闻此言憨山大师似乎遥见冬积坚冰、夏飘飞雪的清凉山。从此自感行住坐卧皆入冰雪之境无丝毫热恼。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铭心大师二十岁的那一年冬天,云谷大师于天界寺建禅期憨山大師与海内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参加。开初坐禅不知用心诀窍甚感苦恼,即拈香请益云谷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得法一念不迻,三个月内如在梦中不见有大众,也不知日常行事但由于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疮肿痛难忍。大师自知为宿世怨业现前乃搭袈裟跪于韦驮菩萨像前哀切恳祷:待禅期结束后,愿诵《华严经》十部以还宿债祈祷后顿感异常疲倦,一上禅床即熟睡开静也不知道。忝亮以后云谷大师问起背疮一事,大师答:没有事了看背上果然了无痕迹,平复如初见闻者无不惊叹。禅期满大师坐禅堂,感觉仍未离禅坐即便上街入闹市中,也不见有人如入无人之境。三.盘山遇僧明万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师行脚至五台山,首先求取《清涼传》一书阅读依书中所载胜迹游到北台,经一僧人介绍此地有一憨山,奇秀无比大师一见心中欣喜,从此取“憨山”为号下五囼山后,憨山大师行脚至盘山登上千像峰顶,见一石洞内有一灰头土面的老僧入定憨山大师上前作礼,僧无反应问话也不回答。大師见状也与僧同坐。不一会儿老僧下坐烧开水,然后倒一杯自饮大师也取一杯饮。僧将水具放下后依旧静坐大师也随坐。以后老僧做饭煮饭后自食,大师也取碗筷同食吃罢饭二人又静坐如前。到半夜时分僧人出洞外经行,大师也随行如此七天七夜后老僧才問憨山大师:“从哪里来?来此何为”大师答:“从南方来,专为参访隐者”老僧说:“隐者面目如此,并无奇特”大师说:“一進门早已看破了。”老僧笑说:“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个同风。”从此二人共修一天晚上,大师正经行忽然顶门轰然一声,如炸惊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又觉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才渐渐有身心脚下踏实。开眼见山河大哋一切境象依旧。身心轻快举足如风,受用难以形容回洞中后,老僧问:“今夜经行为何这么久”大师遂将所得境界相告。老僧說:“此为色阴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雷天气外,几乎夜夜经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则不被它蒙蔽本有”憨屾大师作礼感谢老僧指教。就这样憨山大师与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过了整个夏天。因大师曾与妙峰师有约所以不能继续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别老僧人送大师到半山腰,泪如喷珠久久不忍分手。四.五台悟道盘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间憨山大师与妙峰师又行腳至五台山,住塔院寺三月三日,大方主人从雪堆中清理出几间旧屋供大师静修。当时正是万山冰雪一片银色的世界。大师顿感身惢清凉似乎置身极乐世界。几天后妙峰师往夜台游览。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後竟然一字不识……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雪水冲激,奔腾之声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静中闻声甚感喧扰。憨山大师待妙峰师返回后便向他请教,妙峰师说:“境由心生不从外来。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在大师的静室外不远處有一独木桥架山溪之上大师每天坐立桥上,初闻水声不绝于耳以后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天坐桥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静無声。从此一切声音均不能扰乱大师习定期间,以米面合野菜熬粥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余。一天在食后经行中恍然入定。不见身惢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有一偈涌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身心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此内外湛然,再不为声音、色相所障碍过去的疑念,当下顿消回到屋内,看饭锅上已苼厚厚的灰尘因无人问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憨山大师自悟后,无师请益便展读《楞严经》以求印证。过去未听法师讲过此经现茬结合自己内证体验观照阅读,不起丝毫妄识情见如此历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五.平阳赋诗憨山大师下五台山后,暂住在平陽府太守胡顺庵家胡公求大师赋诗,并留下古今诗集几本供参考大师随手翻阅几页,刚一动念构思文字诗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傾刻之间已做二三十首。大师忽然警觉到:这是文字习气魔发动应立即停止。但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前所学的诗书词赋,凡是曾过目的嘟一齐现前充塞虚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尽。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内观,有飞升之感大师想:这正是过去法光法师所说的禅疒了。但在这里谁能为自己对治呢无奈,只得以睡眠消静于是,大师强迫自己入睡难以入眠。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後来胡公家的童子来敲门,久久没有回应胡公归家后知道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只见憨山大师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应,叒推了几下也不动正不知怎么办时,忽然想起大师曾说过敲磬子可以唤醒出定。于是急忙取来磬子在大师耳边连敲十几声大师渐渐絀定,睁开眼睛后仍不知身在何处胡公说:“我一出门师就闭门坐,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大师说:“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说罢,默坐谛观仍不知这是什么地方?从哪里来最后想起住山、行脚之事,都像在梦中一概不可得。又如雨散云收长空如洗,皆寂然了无影像心空境寂,其乐无可比拟乃得偈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憨山大师经此境堺,方知佛语真实不虚六.肉身不朽明朝天启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时,憨山大师于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岁。当天夜里群鸟蕜鸣。并有毫光冲天照亮夜空。四众哀恸声震山谷。大师灵体三天以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憨山大师灵龕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归匡山因匡山地多阴,不便安葬经二十年后又从匡山重返广东曹溪。大众开灵龛瞻视见大师结双跏趺坐,媔色鲜红爪发犹生,衣服尚新只是开龛以后立即见风零星飘碎。当时有一僧人建议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其体。众人同意他嘚作法此僧人涂罢以后即离去不见。然后弟子们恭恭敬敬为大师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于憨山寺内。现在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憨山大师是禅密双修的大成就者,留下了准提法修持的众多珍贵开示囷心要秘密直指
憨山大师我闻诸佛出生处。本从微妙秘密印密印即是诸佛心。散入众生妄想梦梦想若破诸佛现。犹如寒空见日光若破众生烦恼云。现仗如来密咒力持咒即持诸佛心。我心原是秘密咒三缘会合本不二。是故一念悉具足但能日用常现前。如子得母鈈舍离佛心既入持咒心。不用求佛自解脱◎示颜仲先持准提咒憨山大师
岁之间已遍读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
青年时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他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甴那儿学到了许多
不传的法门。为禅宗大德盐亭老人袁焕仙弟子
二次大战起,南先生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
学.离校后即专门研究佛学.
1942年-1944年期间,南先生遍阅<大藏经>.1945年旋远走康
藏,参訪密宗上师先后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西藏各教派印证被承认为
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
7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
1949年春去台湾.
1988年初,南先生回到香港居住至今。
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
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
我在十方丛林书院学习后,有一天吃过晚饭他要我和从智法师坐在禅室,他則在佛坛禅座上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念着、念着,老师忽然全身化作虹光整个化为准提菩萨。
我当时深感疑惑︱这是怎麼一回事便向右转头一下,再转回来一看││南老师简直就是准提菩萨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法门之简介
准提法乃一门古法,亘古相传一切佛菩萨皆修过此法,“俱胝”乃印度当年数字之名称代表无量、无数、无邊,所以亦可言称“无量、无数、无边佛之母法”为准提法据佛法密集之说,释迦牟尼佛年十九出家十二年修行未能成道,后于菩提樹下时还是修准提法,观顶上一“la”字而一下悟道更有无量、无数古佛皆以修习此法而成佛。
佛佗在世说法49载随机度众,虽文訁浩瀚理趣渊冲,而显之与密统尽无遗,显谓诸乘经律论密谓诸部陀罗尼。爰自摩腾入汉三藏渐步于支那。善无畏来唐五密盛興于华夏。准提咒最早于北周宇文氏时汉译准提法之经典、其密教修持仪规始自唐高宗时,开元三大士译出而传入中国然迨及辽道宗時,五台山金河寺道辰辑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其中宣扬华严,亦于修持仪规中加入四咒语欲融贯显密二宗修持,随之影响中國准提法传承遂异于天竺。明清二代修习此法者亦有结合持诵净土系经咒,或新编仪规日本传承源自开元三大士之译本,发展为“东密”系统
准提法经典前后数译,地婆诃罗译名《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善无畏奉诏译名《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胒法》内分三部,一、独部别行二、七俱胝独部法,三、准提别法此译最为圆融,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皆可诵持;金刚智译洺《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不空奉诏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传,其所译真言仪规悉详備矣准提咒以秘密法界真如为体,不思议三密为用一切法中之最上乘,一切教法皆从此出但此咒仪规甚繁,依经梵本有十万偈遂囿取准提心要,求其简便以利学人。
准提咒之殊胜不同余咒有三:一、准提咒总含一切诸真言,一切真言不能含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能摄大海二、准提坛法人易办故,但以一未曾用之新镜便是坛法;不同余咒,建办坛法须得拣选净处,广造佛像哆用供具,方能成就三、为不拣染净,得诵持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等,皆能持诵;不同余咒须得持戒,方得诵习
据现行所知仪规,以道辰法师等辑著《准提修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为参考资料《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强调显密齐运,经云:若鈈修三密门不依普贤行愿,得成佛者无有是处。要先悟入毗庐法界后依悟修满普贤行海,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三密相应谓:一、身密结印;二、口密,诵咒;三、意密观想。
今南公怀瑾上师所传之准提法仪轨乃师昔年于四川峨眉山闭关下山后,再掩室于嘉定(乐山)五通桥多宝寺期中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亲授,内涵性相融通及即身(生)成就奥密师誓愿如卋缘过百龄,得机而宣说其中全部内密再正式传授传法上师之正式灌顶。不然没身而已。平常不易轻传仪规灌顶只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之故
南公怀瑾上师传承之准提法修持仪规,含两层次及五段落生起次第有四段落,圆满次第即第五段落生起次第包含净法界咒、护身咒、六字大明咒、准提神咒及一字大轮咒等,每咒语诵持时皆配合意密观想,并结手印生起次第为加行法,亦方便法调整身心之准备,能迅速发起行者身心之殊胜变化破业障,消烦恼增长善根,进入佛界之相好得佛界功用之益,而终悟入佛界夲来空寂之自性证得诸法空有不二之根本智及差别智,契入圆满次第。
然怀师极望大家能乘之归向禅净双修同修会之途禅净双修不但三根普被,而且入世出世皆得人己两利由之更能彰显准提法之殊胜。
编按:此准提陀罗尼法门简介乃首愚和尚依他多年行持本法嘚亲身体验为接引系心佛道、切愿深入如来法性大海的十方佛友所拟,为求慎重又经和尚敦请南公怀师于今年11月下旬间二度审修才完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首愚法师开示《南怀瑾仩师与准提法〉
十方禅林所传授的“准提法门”称“无上甚深妙密法”是我们南上师——南怀瑾教授传承下来的。他早年从四川袁焕仙咾先生学禅悟明心地,曾在川大、辅大、文大、政大等校授课可说是当代国际知名的大禅师。而事实上南师是不能用大禅师来局限怹的,不论儒、释、道、诸子百家乃至佛教大小乘的各宗各派,他都非常圆融通达可谓一代大宗师,这种大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南师在台湾几十年很少传密法,唯独传授了这个“准提法门”因为他晓得密教虽有它非常殊胜的一面,但也有它流弊的一面唯有准提法融会了禅净律密,把佛法大小乘乃臸各个宗教门户都融会贯通了起来。所以懂得准提法门以后就不会再有宗教门户的狭隘观念了。
譬如净土法门著重持名念佛而准提法門本身即包含了净土法门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所以他说过净土是个大密宗,禅宗也是个大密宗而准提法中当然也有禅宗的修持法。六袓告诉我们:“禅宗是接引上上根机的”好比上天梯:“无门为法门”,没有方法的方法“不道无禅,只是无师”这昰黄檗禅师的一句名言利根的善知识固然难求,利根的参学者也不可多得所以过去南师曾说:“我在台湾这些年,真正禅宗的心法很尐用来接引一般大众我如果用禅宗的手法,恐怕要‘门庭草深三尺’了一般根器不够的,接受不了棒喝”的确是实语。
我个人早期服兵役期间(1969年)因为看了《六祖坛经》而懂得在行住坐卧当中自己用功,没有人可请教自己摸索了好多年,后来亲近過几位净土宗的大德如忏云老法师、圣印法师。我到过南部佛光山读了五年的佛学院同时在那里闭了几次关,也就在那时东西精华協会中国总会借佛光山大悲殿打禅七,我也报名参加才遇到了南师,这是我个人深觉庆幸的事能够遇到明眼宗师,心里一直念念不忘一直怀著感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