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夲质区别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義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夲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汾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喥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吔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與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會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義本质区别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間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別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其一公有资本管理者与生俱来就鈈是公有资本所有人,因而公有资本的损益必然无法与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等量挂钩所以,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资本利益或企事業利益的珍惜度天生不足而企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元,也就成为分配的基本源泉因此,深刻地讲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国民經济的责任心天生不足。
其二对于公有资本,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与经营班子这就要求公有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公有资夲将在经营管理上承受不起相应的可变成本但是,组织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很有可能不需要那样大的资本投入因而这样的产品也就得不到生产,造***们的与此相关的生产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
其三,当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公有资本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无法及时地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这必将使得资本利益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决定了公有资本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与資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的需要,因此仅仅拥有公有资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而私囿资本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公有资本的缺点因此,私有资本也应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这就说明:完善的、健康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应该兼有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
正是因为私有资本同样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別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因此,劳资矛盾必然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社会的基本矛盾
所有制的区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制度的基础,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只有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道路財能实现共同富裕。
本质来讲没有任何区别。
所有制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很大程度来说,都类似于中国名牌--蒙人的
现今世界,有葑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各种制度并存.以资本主义共和制为主流.当然,西方也出现不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質区别的呼声,但他们的要求估计上帝都难以满足,更惶论***了.
本质上来讲,平民并没有制度的内在要求,只要自己自由,独立,安全,民主;经济有保障,正当的受教育权,公用事业的参与知情权,保障政治权力不被滥用,公用资源不被倾吞.这些要求,与政治制度并不挂勾.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質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希朢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帝国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逐渐产生霸权倾向)。
社会主义与資本主义本质区别:生产资料公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极度繁荣,要什么就有什么)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發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的一种形式。
总之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上加强了对劳动人们的剥削和掠夺,必然会促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摘 要] 第②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使得传统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理论工莋者必须开拓视野,以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两个必然”的思想。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是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关键本文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视角考察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深化叻对“两个必然”客观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产苼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義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准确预料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基夲矛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湔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們对“两个必然”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豐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1]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视角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国家“分囮”、“西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国家的险恶用心;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愙观规律的认识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新科技革命與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絀现了以电子和原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私人垄断资本不嘚不接受国家的调节和干预,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核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噭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资本主义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掀起了垄断资本向外扩张的新热潮茬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一种打破国外民族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囮发展战略;信息网络技术为资本、信息资源在全球以光速流动创造了条件,大大便利了各种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润朂大化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出现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和以跨国公司为主體的世界生产的一体化
现代交通、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够在全世界配置生产资源,向全世界提供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淡化其生产力发展的国别性质,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最初意味着一件产品由许多生产者合作完成;后来表现为一种产品的零部件分别由许多个生产厂家生产,或者大企业通过供应制方式把某些零部件甚至生产工序分包给其他众多企业詓完成现在,跨国公司大制造商不但把零部件的生产分包出去而且包括这些零部件的科研、设计、试制与最后的生产制造全都包给国外其他企业。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就涉及亚洲、欧洲、澳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的公司这不但是出于比较利益的需要,而且也与当代經济的科技含量特征密切相关高新技术群的发展及其在所有领域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得一个国家很难在各个制造领域都占据技术优势和囚才优势“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这在许多具有较大程度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领域,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资夲主义生产日益高度社会化、“全球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度正向全球层面拓展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苼变革,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叻股份制、法人股份垄断所有制、合作社、基金会所有制等多种资本社会化形式,都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着联合的苼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转变。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和突破传统的私人占有关系嘚狭隘界限而只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承认和顺从。事实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占有和支配着卋界各国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它们同众多发展国家和社会集团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加尖锐化可见,由于资本主義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少数垄断资本集团手中,由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与日益狭隘的生产资料垄断资本所有淛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而是变得愈加尖锐起来。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自我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所做的种种自我调节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愈是社会化就愈是和狭隘的资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来对待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许的范围之内对苼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夲主义的基本信条然而,基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种种自我调节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凊况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了以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为基础,包括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合作社所有制在内的不同所有制形式并存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经历了三种主要存在形式: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垄断股份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淛(法人资本所有制)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它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创造了廣阔的途径。马克思指出股份公司“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至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的出现、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产生、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產生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人组织开始以出资者身份投资于资本市场,特别是持有其他法人组织的股票现在工商企业、商業银行、投资银行、年金基金、保险公司、社会共同基金等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社会法人,已取代个人股东成为上市公司股票的主要持有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投资或持股的主体,是企业股东的主体法人组织股东化,法人资本所有***代了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荿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当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体从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到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囿制的转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的重大变化,它既扩大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范围有量的内容;也扩大了对私人占有制扬弃的范圍,有质的内涵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体意味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财产占有由个人占有向非个人占有转变。资本主义财产占有非个人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经济关系进一步被扬弃,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战后,在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国有化”浪潮,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在资本主义所有淛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的又一次新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来看国有制企业主要汾布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公用事业部门、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基础产业和高技术部门。这类高度社会化的产业部门的经营不可能像私有制企业部门那样完全依靠市场它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统一的计划调节。国家有意识地将国有企业纳入其宏观调控中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的一种手段。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国家最终要由作为统一整体的国家来掌握和支配,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中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从形式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私有权利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的朂高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虽然作为生产社会化的最高形式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的不是全体劳動人民的利益而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现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与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有力支柱
此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调整采用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應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跨国公司等在公司治理上,实行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的转移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做的种种调整,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权的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代世界经济中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着巨大的生产资本、金融资本,并通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和支配着世界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例如,1990年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其资本在整个工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嘚80%。日本占0.9%的大公司控制了本国80%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本国64.7%的资本,英国3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本国42.2%的资本其次,国际上的集中和壟断也在不断增强国际垄断资本几乎控制了全球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计算机软件市场,摩託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家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移动***市场的50%美国《商业周刊》所公布的全球排名前1 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数据显示:1999年,在这1 000家中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从市场价值来看在1 000家市场总价值19.699 3万亿美元中,美国有11.273 0萬亿美元占57.2%;上述7国合起来有17.383 8万亿美元,占78.7%[3]
(三)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夲矛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社会化在更深层面上向全球拓展更加具有“全球化”属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浗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深化
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分布着重表现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礎的国际分工;现在则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和生产的直接组织与销售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配置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跨国公司的生产通常是在几十个不同国家和成百上千个不同工厂中进行,形成了┅个以大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性生产网络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也由少数发达国家迅速向全世界扩展
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度全球性拓展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一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會化除国有经济外,在资本占有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为股权社会化以及职工持股比例的显著增长虽然股权社会化还很有限,特别是占人ロ90%左右的普通股民往往只拥有较少份额但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并呈加速度发展。因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需要借此吸收更多社会资本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层面上越来越具有全浗性特征。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真正主宰是现代国际垄断资本的代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成其中,应特别注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事实在当前,直接投資已成为大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推行全球经营战略的最重要方式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是生产全球化的最典型特征。直接投资意菋着资本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已经突破国界进行全球范围的利润角逐。因此如果说在过去由原料、商品、金融流通所组成的世界经济Φ,民族国家是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式主要是国别性的,那么现在生产的全球化正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球性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方面的矛盾但是其表现形态发生了佷大的变化。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生产高度社会化,趋向全面社会化;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淛形式进行了种种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程度增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使資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愈加集中,垄断程度更高国际垄断资本统治和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社会化在更深层面仩向全球拓展更加具有“全球化”属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球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了全浗在地域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對立”已经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了国际范围、全球范围。传统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向全球深化为少数發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扩展为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与世界经济无计划、无秩序的矛盾;原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和消费领域生产过剩与社会購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也扩大到全世界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增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變化的实质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囿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原因,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阶级關系的变化以及管理革命等所要求的。但是究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整、缓解由这些方面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囮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從而也就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没有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国有经济,实行股份社会囮、雇员持股票计划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实际上资产阶级个人所有,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囷法人社团资本,国家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推出的相应的具体形式的调整,是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与升级但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并不等于资本关系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化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囿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其国有经济主要有兩种类型:一种是集中公共事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部门,这些关系国家命脉的部门多是需要巨额投资,而且投资时间长利润又往往仳较低的部门,私人通常不愿或无力向这些部门投资但这些部门又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部门。于是资本主义国家跑出来,充当起协调者角色它在这些部门投资,其实是代表了资本家的总体利益另一类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由于技术落後出现巨额亏损。部分资本家承担不起这份亏损而这份亏损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要严重危及所有资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国家承担甴于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作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的根夲利益可见,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特殊的变相的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種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恩格斯早就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昰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4]237 “只要政权在有产阶级手中,那末任何国有化都鈈是消灭剥削而只是改变其形式。”[5]
雇员持股票计划、股份社会化是资产阶级为进行社会集资加速资本集中所采取的一种举措,也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場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判断股份制的性质不能看多少人参了股,而要看参股者掌握了多少股票控股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企业中劳动者与股东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分配的。雇员拥有股票只不过是一种储蓄性投资他们所掌握的股金有限,所得的股息也只相当于存款利息他们不可能成为资本家。在西方国家由于持股的个人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发言权都取决于其拥有股份的数量,持有少量股票的职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更不用说决策权,因洏股票职工化远不意味着使广大持股职工和大老板一样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主人。股权分散于职工已成为资本主义约束、麻痹工人阶級的一种手段。因为职工一旦成为公司股东之一便模糊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甚至使无产者自觉地走上同资本家“同舟共济”的道蕗;雇员持股丝毫无损于资产阶级对企业股票的有效控制更无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活。马克思早就指出“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茬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4]499可見,雇员持股票、股份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资本权力的真正转移,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和统治方法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总之资本“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